问灵山寺僧人云:「灵山何在?子知子之法门乎?」

「不落方所,不着思议。
 灵山不在城中,亦不在西域,并不在心内!」

「识得灵山处住否?」

「住着灵山,不识灵山!」

「灵山是何处住?」

「白玉光中现楼台  尘尘剎剎费追猜
 毫端大地山河里  何处灵山更可怀
 莫浪说 无安排  眼前香花玉烛  都是西方世界」

为汝说,汝谛思之!
子门本空,吾道更空。空无所空,有何参究?
是知此道,同出一原,同归一穴。
向故纸堆中觅生活,何异痴人说梦!
故吾道以不着心为至,子门以不着境为高。
要知不着境,犹有心在。胡不此心一并空却,岂不甚善!近日禅和参学,何殊旁门搬运,空弄精神!全无实效!
为汝说:
古佛前仙,皆从实处着力!
雪山若无六年苦行功夫,那得见星一笑?
今之修行者,徒于蒲团上,领一二句野狐余唾,胡思乱想!
朴实之人,终身空过;
尖利之徒,利口伶牙。
撰几句口头禅,哄那后学开堂说法,将古先佛祖,门风败坏。叹哉!叹哉!
但此等事,明者自悟,昧着难觉。
即如吾道中,终日言修炼者,遍天下皆是,然孰是能悟虚实之理者!
子归吾门,只要成器。若果诚心敬奉,自有得手处,不瞎吃人痛棒也!」

※   ※   ※   ※   ※   ※   ※

凡人神不虚,则板滞不活泼,如一渠死水:
不朽败,则变色易味矣!
惟虚则不滞,不滞则不着,活活泼泼,若彼空谷然:
一声鸣,则群声应。
所以人之神,贵虚而不死,然后究明伭关秘诀,而有灵通变化之妙。
古今来学道之士,亦有结撰婴儿,阳神出现之时,而终归于无用者!惟不晓此「谷神不死」之语也。故 太上《道德》五千,其伭妙止在此言。所谓炼性炼形,皆糟也,有何伭妙乎?

※   ※   ※   ※   ※   ※   ※

或问「水火坎离」。

示云:「水何物?火又何物?坎离又是何物?如子云『日月为天地结就大丹』,便从此着思。
日月又是何物? 为子正之。
夫日为太阳,然太阳之中,分得有一点阴精。若无此点阴精,则日之所暄,不生物,而焦烂万类矣!
月为大阴,然太阴之中,含得有一点阳气。若无这点阳气,则有魄无魂,不能照曜天下。
故月虽纯阴,而实不离乎阳。
然此日月,分阴分阳,阳交乎阴,阴参乎阳者,皆天地之气,絪缊摩荡而成。
故道家以日月方丹,天地为炉,阴阳为火候,而太极先天,为吾身本来也。若夫坎离,其义亦如是。
盖不曰乾坤,而曰坎离者,干为独阳,坤为孤阴,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故道家言丹头,不曰乾坤,而曰坎离。
惟此坎中一阳,居二阴之内,则阴包乎阳,而有生育之功;离中一阴,居二阳之内,则阳包乎阴,而有成务之能。
是以道家先用坎离分配丹元,然后取坎中一阳,纳入离中一阴之内,遂变纯干,复还先天本体也。
但人只知坎为水,离为火,而遂以水火交济为丹诀,而抑知不外乎吾身之一气也。
盖气有阴有阳,不知道者,阴阳交杂不分。
故学道之士,先要分别阴阳之,而后取此资彼,或取彼益此耳!盖精与神,皆不外乎气,故道家不言精神,而独言气也。

※   ※   ※   ※   ※   ※   ※

或问:「阴阳之气,何以分?」

示云:「分而言之,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呼者为阳,吸者为阴;
升者为阳,降者为阴;
上则为阳,下则为阴;
左则为阳,右则为阴;
心气为阳,肾气为阴;
肝木为阳,肺金为阴。
统而言之,人身皆阴,止有一点阳精耳!」

又问:「一点阳精是何处?」

示云:「此是成仙作佛的真种子、真面目、真命脉。斯时那许轻谈也。」

※   ※   ※   ※   ※   ※   ※

或问性之旨。

示云:「天地未有,先有此性,有此性,则有此气。
故性为天地之心,气为天地之体。
夫岂有性而无气乎!抑岂有气而无性乎!
然在天地,不可以性言,亦并不可以气言。
如谓天地,惟是性耳,则高高下下者是何物?
如止以气言天地,则运行不息,不震不坠者,又是何主持?
故言天地者,但曰道而已。则性与气兼该矣。
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有是性而后有是气,有是气而后有是形,
无是气,则形遂溃;如无是性,则气安主乎?
气如居宅,性如主人,寻着了主人,不必更问居宅。
故见性明心,不必再讲许多炼气炼形之事。
若初学之士,不曾识得居宅,如何便认得主人?
故欲寻主人,先要访居宅,访着了居宅,自会遇着主人。
然亦有访着居宅,而不识主人者,或主人翁不相照应者,此 所以扫除一切,独见性天为上耳。
但初学之士,先要存形,若不究明伭关,养气炼形,则居宅一溃,主人无处着脚。
果子辈欲求快捷方式,俟 《三品》告成,依例修持,形也固,气也全,性也见,区区婴儿,无烦九转,自有阳神出现,变化莫测之妙矣!

※   ※   ※   ※   ※   ※   ※

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
心静则万声俱忘,心静则万声俱寂。
若心不静,即使其身趺坐镇日,众声不闻,而此心已入万声中,莫能得片刻清静矣!
故修道之士,先要修心。修心入手,正不在静室,于群动之际,方能勉强作功夫,可以验吾心动静。
若修心者,不从众动处下手,一味向静处寻求,苟遇动时,则此心从前静境,却不知不觉失去。
况人生那有静日,正好于纷纭扰攘之中,默为静拟。
至于日用饮食,只可随缘度过,又勿着意经营,以致分乱道心可也。

※   ※   ※   ※   ※   ※   ※

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心为精气神之宰。
贤者希圣不外此心;
道人学仙,不外此心;
释氏造佛,不外此心;
三教圣人,垂教后学,无非教人修此一心。
心为太极,动静俱涵。
未动之先,便是先天;
既动之后,便落后天。
故至静时,情识俱泯,宛然无极之真。
迨后愈动愈远,一切客尘俱从六根为贼。
故儒与道与释,任他分门立户,总无有离心而言者。
我家作用在撰三宝,以结灵胎,而通五伭,以究三清秘密。论厥本原,则止在此心。
心不静,则不虚,不虚则不灵,不灵则块然顽钝,与物无殊,其何以结灵胎而成大丹乎?
太上
教人,以清静为本,守雌自闭,虚谷生神。
千言万语,也只教人修心;一切搬弄,都是后人作俑。悖道愈甚,去道远矣!
我今演说斯典,虽于大道精微,不敢尽谓发明,然即心而言,含三教以同归一致,无俾后人,误认道源,而下手不致无所把鼻,则或庶几不无小补云耳!

※   ※   ※   ※   ※   ※   ※

《三品》妙典,乃 传世灵章,三教法眼,仙儒佛释,不须更求他道,即此便是津梁。
惜茫茫宇宙,无问道者,不知细参耳!
设有诚求之士,夙根清净,道气浑坚,何事再用师资?言下便能解悟。
可知此典功德,与《玉经》相等,即
天皇尚加郑重,故流通广布,受福无涯,彻地通天,咸蒙利益,非特度一时之劫。尚能广结良缘,千万劫赖以超证,此诚救济天下后世之伭文,尔等慎勿轻忽目之,泛常视之也。

※   ※   ※   ※   ※   ※   ※

至人为善,心如太虚,过之即化,无所留余;
贤人为善,勉强而行,久久不懈,可与至诚;
中人为善,如泡幻影,时起时灭,或现或隐;
下人为善,只在福缘,反之于心,其实不然。
尔诸小子,敬之听之:
修尔心意,毋作贪痴;
反躬自责,必诚必持;
训言,自获其时。

※   ※   ※   ※   ※   ※   ※

作善由心,作不善亦由心。
心之为善,勿动果报;
心之为不善,亦勿作果报。
盖作果报,是作不善之根。
如人行一善、或十善、百善,私心计曰:「天其有以报我乎?」如其不报,则以为作善无庸矣,而作善之心辍。
如人行一不善、或十不善、百不善,私心亦计之曰:「天将有以报我乎?」如其无报,则以为作不善无伤矣,而悔过之心辍。
凡人欲为善,无以善为善,见以为善,其心必不善,所为善者,只在一心。
扪心自问,此事于情理无害,便是善;于情理有害,便是不善。
善与不善,不必见诸事,一念善,善不可胜用矣!一念不善,不善亦不可胜道矣!
然则人求为善之方,还而问之一心,心静则慧光自生,何用他图乎?

※   ※   ※   ※   ※   ※   ※

道心要坚,存心要实,若不坚不实,则有外魔纠缠,纵于道有缘,亦多生障碍。

※   ※   ※   ※   ※   ※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