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经义章第二十九

  「佛仙两门,教典各殊,其修持亦多各异。然 观《玉经》旨趣,多与释经相同,如经称『十方化身 玉帝,普皆来集 元始会下,如无边明镜。』此与 释迦分身十方,至欲开多宝佛塔,则三变净土,容受十方,分身诸佛,同开宝塔同也;『清明天主,所献天宝奇花,旋结成盖』,与『毘耶离,五百长者子,各持七宝盖,用以献 , 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同也。盖一而不分,无以见万化之神;分而不一,无以见一元之妙。至于 释迦应身,降自种民天宫。按诸道藏, 释迦亦即
玉帝化身,特全藏人未之见,故弗知耳!所以示迹受生,与修证之神化,大略相同。所不同者,惟五方诰命。盖
上帝布化行政,宁谧水土之事,与 不同,然五方诰命,与赤书灵文, 元始天尊,谓其生于浩劫之先,混沌之初,二仪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试思两仪未判,日月未明,此灵文生于何处?于此悟得,方称透彻。然人知 五老上帝,叩请 元始,开《玉匮》科,传《灵宝》法,而不知经称五老,所以显人禀五行之,皆归于元。

  《玉匮》灵文,载人心性之内,孰谓《玉经》止谈
上帝本行之事,而非阐道之书乎!凡修持之士,能依经先断诸障,后依《五方灵文》如法行持,持之既久,自有天真护持,群魔束形,十二身可以自证三十种功德,不求而自至矣!特患人妄缘不除,尘障未净,若果诸念不生,万缘顿息,则尘沙恶业,随心消散。若但诵读而不能修持,终属有漏之因,非经义也。宁惟《玉经》,凡诵诸经,皆当如是体会。

  今时奉道之士,未尝不多,结会诵经,亦未尝少!或礼三元,或奉北斗,或依佛法,或慕伭风,种种不一。然仅知有禳灾度厄之功能,而未达学道希仙之大果,以致诵经者多,明经者少。试再将三元诸旨趣,剖晰言之。即如三元,人知为云台山上,有此三帝君,于都会府中,发号施令。以事迹论之,则台山在北海之中,都会府系三圣出治之所。如此见解,是泥于文辞!三圣训世之心,失之远矣!惟以义求之,则三圣同一太极,不离当人之身。所谓海者,智慧性海也,云台山,亦即云台方寸心地,云即心中发现之慧光也,都会府,亦即此身灵妙之府,泛应曲当之原。子舆氏曰:『万物皆备于我矣,非都会而何?』况上元九,九阳之:
.于行为,于时为春,故上元诞于正月,乘春也;
 于常为仁,仁主慈爱,故其功用为赐福;
 于人生神,为胞命元之,中元七,七阳之;
.于行为,于时为秋,故中元诞于七月,乘秋也;
 于常为义,义主决断,故其功用为赦罪;
 于人生神,为魂命元之,下元五,五阳之;
.于行为,于时为冬,故下元诞于十月,乘水也;
 于常为智,智能消障,故其功用为解厄;
 于人生神,为魄命元之。

夫此三元,在人一身,主应泥丸、丹田、洞房之宫,凡人起一意念,即能知之,以其神明之相通也。得道之士,皆从三元保举,为
上帝枢密,职掌善恶报应之臣,权衡修道之士,黜陟群仙,总理诸神,其勋伟,其权重也。然仙经虽传世久远,奉持者多,昔未申明其旨,以致世人莫知。 今不惜泄漏,剀切指示,务期人人如法持诵,以我之心,合
之心,则 三元帝君,随心而应,祈福福至,禳祸祸消。昔法达诵《法华经》,至满三千部,一日参谒 六祖, 问以经义,达不能对。 曰:『汝名法达,未能达法。』因开示 之知见,达于言下省悟,因呈偈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曰:『尔前诵经,只是为经所转,未能转经,于兹方可称诵经僧也!』

  尔诸在会弟子,及未来一切众生,凡诵诸经,务能转经,勿为经所转,则善矣!」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