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除五觉,尤去五障,何为五障:

      一曰「魔障,盖此魔障,或生于心,或于境,或动于物,或属于身:

生于心者,为人我见,为荣辱见,为得失见,为是非见,为强弱见,为利名见,为好胜见,塺音梅音宗灵台,罔能解脱;

属之身者,疾患相侵,饥寒相侵,得意相侵,苦乐相侵,得适慵惰,反复相侵,囮音讹引纠缚,动相迕触;

更以履境,有顺有逆,顺则为易,逆则为难,入世斯易,出世其难;

乃复遇物,美好盈前,娱心快志,意恋斯专。

如是魔障,人皆有之。学道之士,不去此障,死难闻道。然此魔障,一一去之,又有疑障,不可不知。

   何为疑障?大道易知,大道简能,明师一点,暗室之灯,晃晃朗朗,如琉璃瓶,奈何奈何!疑障种根,一人谈道,众口昍音喧音陵,音戢嚣怂,荧惑顿生,背正即邪,以伪乱真,若处乔木,下坠幽。

至哉圣言:「谷神不死,众妙之门」;大哉圣道:「虚无因应,清静恬宁」。何用异说,恣肆纷纭,乃为疑障,自惹邅音旃音肫,可怜不悟,终落孽因。

告修士,必正师承,毋惑邪说,毋走旁门,清虚澹定,养精养神。伭关伭牝,黄婆婴儿,阴阳水火,坎离乾坤,只在方寸。诸名何用,诸色不存,如是简易,有何疑团?不去此障,惑端丛焉。然此障除,又有理障。

此「理障」者,害道愈甚,各执偏障,罔或达观。

儒障在实,道障在虚,释障在空

障于实者,执其偏理,履诸幻境,应诸幻事,视诸幻身,皆为实有,役志劳神,敝形耗气,以为此皆理所应为,不知此言皆为障也。若夫人生「仁义慈惠、忠孝节烈」,此皆天地浩然之气,执实而行,未可虚视!然使所见理解未融,独持偏理,反落恶因!煦煦音许之仁,孑孑之义,小忠愚孝,儒门所讥,况学道者?叹哉众生,为障于实,每堕火坑,无有悟者。
为说法,其静惟之,圣贤心印,默识音志精,会通彻悟,无一间焉;

障于虚者,偏执其理,一味顽坐,净其尘垢,或且谓「此道在是矣」,罔求秘诀,涵养三宝,虽曰致虚,而实非道!
夫此至道,不在于实,亦不徒虚,虚虚实实,方为伭要;

障于空者,执其偏理,罔知真性,徒谈空空。空非所空,乃为顽空,究于本来真如自在,懵懵音梦然也。
凡此诸障,未能参同,以致门户参差不一,反唇相讥,视为冰炭,儒议道虚,道议释空,释议儒道,反复讥议,终无已时。不知天地,教虽分三,其实一本,为彼理障,则岐视之。

叹哉!叹哉! 实障则迷,迷则难悟;
虚障则枯,枯则无实;
空障则寂,寂则反灭。
古之圣人,实而能虚,虚而能实,观空不空,空无所空,是为至道,参合而得,惟落理障,无有知之,学道之士,可无戒乎!

    理障可除,则有一障,此障之根,起于文字,惟「文字障」,实为心障。五千秘言,皆从伭悟,作文字观,更失其旨。乃或不悟,堕此障中,则有种种邪言曲说,新奇可喜,沁七禁集入心脾,害性戕形。

即古至人,立为真谛,多属寓言,或曰坎离,或曰炉鼎,或曰女,或曰婴儿,或曰龙虎,或曰阴阳,或曰伭牝,或曰物,皆寓言也。

障于文字,多作搬弄,岂知大道,在精气神!养此三宝,是养种子。此种子者种为极根,如彼诸说,皆此一气,一气之元,即是种子。认得种子,诸说纷纷,皆为糟粕,食其糟粕,抑又何为?则此文字,非道真诠,以身体之,一切可捐。

   捐其文字,又慎「师承」。惟此师承,为障之由,尤宜明察。遍访高真,指授伭妙,不得其人,则有终生身心障矣。

盖彼初学,于道梦梦,一误投师,授以外道,纷纷纭纭,罔能彻悟,奉为指南,终生循之,身心牢锢,即有真人,指示正觉,心或诽之,身或背之,一味浮言,以邪售邪,以邪信邪,于是种种障碍生焉。故学道者,慎择高明,去身心障,此障获除,诸障潜。


  诸障既消,灵台清净,乃可与明五性之妙。何为五性?

一曰水性,一曰火性,一曰木性,一曰金性,一曰土性。

性多浊,浊者多

性多断,断者多

性多慈,慈者多

性多刚,刚者多

性多柔,柔者多

易悠游,易忍刻,易和煦,易强勇,易暗塞。

暗塞者愚,强勇者乱,悠游者奸,和煦者陷,刚忍者残。

故五性偏,功贵交济:

柔以克刚,刚以克柔;

仁济以果,果济以仁;

土暗少智,高明克之,高明不克,失用柔矣。

然此五性本于五行。此五行者,人身皆备。

其一为之德也;

其二为之德也;

其三为之德也;

其四为之德也;

其五为之德也。

命在于脾,气藏于肺,魂含于肝,神居于心,魂附于肾。故修身者,修此五德,自全五性。

然而五方风气不同,禀赋斯异:

.或受性而生焉者,则偏于柔,柔则多慵;

.受性者,偏于仁愚,愚则多蔽;

.受性者,则偏于刚,刚则多戾;

.受性者,则偏于果,果则多愎音辟

.受性者,则偏于暗,暗则不明,不明则离,离则背道。

然此五行,本于阴阳:

水性为阴,火性为阳;

阳为木,少阴为金;

土备二气,而实阴也。

然水为阴,而实根阳,故水之性,内明外暗,外柔内刚;

火性为阳,而实根阴,故火之性,外明内暗,内柔外刚;

木为阳,而实阴生,为曲为直,曲者阴也,直者阳也;

金为少阴,而生于阳,为从为革,从者阴也,革者阳也;

土为冲气,而为正阴。凡此四者,皆附丽之,故其为性,各寄旺焉。

要知五行,精丽于天,质成于地,神附于人。

水曰智也,龙潜其形;

火曰礼也,虎踞其央;

木曰仁也,谓之木母;

金曰义也,而为金公;

土曰信也,其名黄婆。

然此五性,不外五行,而此五行,不离阴阳,曰阴曰阳,本乎太极,太极之极,是为无极。

故明五性,可通五伭。何以明之?生生克克:

水能生木,则木母全;

木能生火,则虎能神;

火能生土,则命根固;

土能生金,则金公从;

金能生水,则龙身腾。

第不克之,则无所制。

故水克火,则虎不烈;

以火克金,则金不流;

以金克木,则母不衰;

以木克土,则土不陷;

以土克水,则龙不飞。

生而复克,克而复生,生生克克,如环无端,然后五行无有偏胜,五行交济,五性斯全。能知此者,实明极理,于此语以「五伭」之妙,自可心得。何谓五伭?或曰「天伭」,或曰「地伭」,或曰「法伭」,或曰「道伭」,总为「伭伭」。然此五伭,不外阴阳,而此阴阳,不离五行,故明五行,则知五性,既知五性,乃通五伭。

通乎天伭,则知天道,法其自然,乃能无为;

通乎地伭,则知地理,法其刚柔,乃克交济;

通乎法伭,则知因应,变化无端,测之无朕;

通乎道伭,后天先天,有无为者,乃悉其微;

为通伭伭,上天下地,道法精深,罔弗知之,知而无知,而无不知,无所不知,而实无知,是谓得道。

 学道之士,欲通五伭,先明五性,欲明五性,先去五障,而除五觉,绝其七情,驱其六贼,而凈六根,乃能通之。然必拜求高真指示其中伭窍,乃知开基,安炉设鼎,撰结三宝,复我本体。本体既立,涉身三界,施我法乳,普度群迷,三千行满,八百功成,自有霓旌绛音降节相迎,上朝玉阙,证位高真。尔诸学人,黾勉力行。

玉鼎真人赞

大道虚无万象空  先天天在后天中

三才结撰成今古  二气环生辟混蒙

六识净时空六道  三灵现化统三宗

玉液金精凝妙象  丹符朱篆泄伭穹

宝林妙谛开元始  灵宝精微畅道风

一字宣扬皆棒喝  三缄透发悟空同

广导众生成巨典  万劫轮回入卷空

绣岭琼花含妙解  绿林青鸟唱宗工

天心见处茫无垠  地轴回时万法雄

漏泄伭元真理尽  普天法鼓震群聋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