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之一字,原所以教人守经不变,常敬常畏。
上智观之,默有感会;
中士视之,知所警惕;
小民知之,咸生畏惧。
故 予设教训人,在此一字有许多训迪,非假语言文字以自炫也。然训迪之要,首在「收心」。心有所警惕,则勿论敬神事人,皆如在其上,必敬必戒,时刻翼翼,终日干干。对越神明,尤加谨慎。先自一事以至百事,自小事以至大事。收心在腔子,而勿使放失,则渐臻纯熟,久自心有所主,而不致胆大气粗,漫无忌惮矣。
此收心之法,即 予始教之纲目,即
予演经之主宰,亦即 予平日所说修仙修佛之妙谛也!
夫下愚之士,纵不能默会幽深,合神伭远,而凛此章程,事天格神之际,尚不能一为点检,约束此野劣猿精,使令猖獗,盖由此等平日于收心之学,全不体究,徒侈结习,枉纵情欲,无明时炽,识性难调,种种任意,惯成放诞肆行之积习。俗网昏迷,不醒响震之伭音,以致对越神明,妄意放荡,失礼踰闲,有不可自问者。如是之人,在人情则云「不稽之辈」,在世事则云「诞慢之子」,在儒教则云「不屑之徒」,在释门则云「玷清规之夫」,在
予道则云「狂悖之士」,焉所取也。
经之为言敬也,既无敬,经何庸说乎?
经之教人以心也,心既放,经何庸设乎?
惟经以印心,心即经要,经之所以非徒托诸语言文字也。
悯哉! 予不禁为彼等恻然。
※ ※ ※ ※ ※ ※ ※
凡事神者,对越神明,俨然如在,或左或右,皆凛祗承。
非惟衣冠必整,亦且容貌必端,兢兢恪敬,
手足动止,俱宜安详。
朝礼拜扬,仪度中节,从容闲雅,庄重合数。
如上位神灵,向我中处,指视甚严,凛不可慢。
如是敬畏,似下之奉上,臣之见君,必尽其礼。
然下事上,臣见君,或有未出于真诚真敬者,若畏敬之心存于中,自无伪诚伪敬之事。
至于事神,又非君上可比,以其神灵赫奕,感召甚速,呼吸相通,捷如影响,有令人不得不生畏敬,不敢不生畏敬者,总以神之昭格,不可度也。
如是先存一事神之意而来者,其心是必在敬神一边,岂尚敢嬉笑戏渝,不恭不敬,视为儿戏乎?
虽 予无甚足观,但既存事神之心而来,即神有神无,俱宜自尽其心,自尽其礼。此道不明,焉能为人?焉能事神?神乎人乎,相感以诚,诚能格天,天德是馨。
仪礼百千 端在一心 心真心伪 又在自存 自尽谓忠
以实为真 真诚应物 格致修身 由身而家 不外乎心
齐治平者 总乎至诚 参赞位育 皆基是根
尔诸小子 黾勉是行
※ ※ ※ ※ ※ ※ ※
鸾手之难,非同泛泛,有天成者,有人力者。
要必夙具慧性,智根通达,性气和平,心神淡定,与世道相违。向有善信,不欺于物,不骛乎外,敬恪纯一,体致安然,必谨必慎,时凛诫训,无二无三,不疑不诈,方得心手相应,神人合体,机智灵通,不阻神意。
如寂静逍遥,意致和,自然纯化者,此天成者也;
由生渐熟,必加炼度,然后臻极者,此人力者也。
要之总在诚实于平日,而言行不苟,所存所著,与神契合。临时又敛神聚气,心性静恬,气住神住,机圆心活,亦此之谓也。
盖鸾手为神所凭依,凡言有所损,行有所亏,以及虚浮诈伪,疑二相参,皆神所不取。既不取其人,焉能附其身乎?即临事之时,苟分心于外,及动起七情,或自主疑退,或间有怠惰,皆阻神机,不能久远。此所以得真鸾手之难,而得 予之鸾手为更难,而得演经说法之鸾手为愈难也。不知 予之开化,首在得人,神之凭依,又兼有德而具灵根者,故鸾手二字,亦不易言之。
※ ※ ※ ※ ※ ※ ※
人当年茂,每事应自束性,乃德之基,不可不涵之温厚。故儒门「存心养性」,即 予门「炼气炼神」之谓也。
学道者,
未学生,先学死;
不能死,焉得生?
藏生机于死窍中,在人自己会。不然,则日见求生,日见就死矣!
此生生之道,大有伭奥。勿为习染,休被尘迷。明人一点,如暗室张炬,顿生光明,莫把聪明向无用处使。
诚恕,子萦萦俗务,固为人情不免之事。然子较庸俗不同,自宜毋存凡见。此时 予即为子般般印证,然亦无者不能增,有者不能减,虽欲为之造命,其如定命何?今特与子言之,冀子了悟:「一切有为之法,悉加梦幻泡影。」子但循分安时,求证将来妙果,则乘 予开阐之日,尽足开子慧性,方是子七十年来,收缘结果之功。子须从此渐排尘累,摆脱俗情,大作整顿,收拾性灵,以待缘至,即可助 予阐演,利赖无穷。抑且于尔往昔生中修持,自得圆通早证矣!
※ ※ ※ ※ ※ ※ ※
既皈予门,须体予意。
以敬畏存心,
以和平待人,
勿贡高以自矜,
勿骄奢而傲物。
纵妖冶盈前,当思坐怀不乱之下惠;
虽人将横逆加我,必须学三自反无过之君子。
岂不知《周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乎?
※ ※ ※ ※ ※ ※ ※
予门弟子,率领眷属皈依,固云向道之诚。然诸子但知取一道名,便是皈依,殊失皈依之义!
不知「皈」者,乃以道为归;
「依」者,以道为宗主而依倚之也。
若能信受奉行,遵守法戒,于道门不犯规律,于人事不坏纲常,心术端正,诚敬勿欺,凡事依理而行,方不失皈依之义,方可称皈依之人。
倘止求一道名,遂了皈依之念,实为无益!
况彼等妇女童,无所知见者乎!
※ ※ ※ ※ ※ ※ ※
向慕予道,必须敬信,诸事敦本。
若甘自弃,便日流于污下;
苟能行健,即日进于高明。
至于涵精育萃,摄性调情,又端在有涵养澄静之学,存虚无杳冥之心,方克有济!
倘自不收束,则日粗浮,神之不接尚小,而过之招报甚严矣!
※ ※ ※ ※ ※ ※ ※
示洪笃诚:「子亦闻予『涵三』之名义乎?
自两仪肇判,三才遂分。
然天有三光以昭示万物,
地有三教以维持人心,
但人有气禀不齐,故释典有三乘,仙药有三品,即儒家亦有上中下气质之不同。
究其初,厥赋维均,本属一气,中涵一理,所以三教虽分,同出一原。若参透三教之理,毫无彼此之异,自同归太极之精矣!
夫太极者,即所谓『先天一』,两仪从此而判,三才从此而分。
若夫三教,则太极之支流杂派也,原其始,无非一理。
是以 予坛特命『涵三』之名,盖会三归一,又一道中包涵三教耳!
若伭门修炼工夫,有杂有正:
杂则言接命延年之方,
正则惟谈金丹大道。
金丹者,即佛法所谓『圆明觉性』是也。
非金非石,而金石无以比其坚;
分阴分阳,而阴阳无以喻其妙!
灵应无方,神通难拟,修之则寸田尺宅可长生,百年千年可常存。
彼药物火候,二八一觔,子午抽添,水升火降,皆支言耳!
其实穷究性命之旨,降伏其妄心,道即在目前矣!
予昔《指伭篇》,曾揭此义训人。有云
报言学道诸君子 好把无毛猛虎牵
夫无毛猛虎者,心也,心之所之为意,意者,伭门所谓『黄婆』,于人身中『脾土』是也。
水在下难升,火在上难降。意至专一,则自随。故丹诀有云:『黄婆牵引入中央。』
盖金为水母,木为火母,以此东王公,配西王母,而生水火两男女,然必以意为烹炼,方能成就。故丹诀又云:『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正合欢。』
虽丹经有如此种种名相,皆属假立,若降住此心,则一切皆空。
太上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即如涵三之意,三且不名,涵于何有?涵且不名,三于何分?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了此道者,是真修行人也。」
※ ※ ※ ※ ※ ※ ※
自己本来心性,究未明了,所以冤业牵缠,轮回往复。
此劫未尽,彼劫又生;
恶报未消,业债又起。
沉沦愈久,陷溺愈深!
渺渺泉乡,茫无出路;
悠悠岁月,何日超升?
夫人身难得,乐土难生。
耳目聪明,皆上苍笃生之德;
衣食饶足,实前世修积之功。
利名富贵,岂可强求!
寿夭穷通,原非幸致!
苟不能上酬覆载之恩,下答鞠育之德,是轻生忘本,已负莫大之愆!或更加以败乱伦常,丧根本,存心积虑,惟机械巧诈之是工,处世待人,尽刻薄残忍之是务,对三光而不知敬仰,毁三教而不屑尊从,污秽人群,伤失本性。
生则难辞恶疾,横丧天年;
死则难躲冥刑,打入地狱。
凡此等众,宁不可悲!
须知天堂有路,只教心地光明。
今日撒手,今日即空;
明日回头,明日即了。
笑人生一场虚梦,谁能梦里寻真?
叹世上多少虚花,孰向虚中着实?
生时不知修省,死后魂魄皆昏!
依草附木,本来之灵性何存?
泣地怨天,夜台之凄凉谁顾?
一旦改形换面,失却人身,万劫沉沦,了无出路,可不畏哉?
※ ※ ※ ※ ※ ※ ※
世人旷劫以来,迷失真性,全不皈奉三宝,只图利养色身。不知色身是假,终有败坏。
若金丹大道,长生不灭,亦无生亦无死。
但所谓「金丹」者,非如外道旁门,烧丹炼汞,惑世诬民,使人倾家破产,终无一成,而且有害也。
神仙修丹,即是修心。人人有此金丹,惜自己不肯修炼,以致随劫轮回,永无解脱之日耳!
须踊跃誓愿,首谢前愆,皈依三宝。
所谓三宝,释曰「佛法僧」宝,道曰「道经师」宝。名虽各异,理实一也。
从此永久奉道,即可证清净道身。
夫觉悟只在一心,心同太虚,无罣无碍。若能觉悟,即可自度。否则沉沦亿劫,虽万种慈悲,亦难拔度矣!
※ ※ ※ ※ ※ ※ ※
自古皆有死。
然其中亦有前劫善根未熟而死者;
亦有恶业未露而死者;
亦有学佛学仙,中途改变,以致善果未成,恶业渐长而死者。
又有生平为恶无厌,终年能改过自新,临命终时,因此一念,能自改悔,转劫遂好善修为正道者。
故此一生,有男女富贵贫贱寿殀之不齐,非上苍有意区别,皆由善恶自招!若前生好善乐道,今世又能好善乐道,则天福自致,天堂可跻;如其不能,则天路闭塞,无门可入,地狱恶报,无由出离!
第一要发「信崇心」。信奉三宝,自能消旷劫罪愆,出生死苦海,证长生之大道;
第二要发「忏悔心」。悔历劫不知伭功,未能修炼,自心性体,被无明烦恼蔽锢,以致沦于鬼趣。此一悔心,能生种种功德。譬如磨镜,尘垢既去,透体光莹。
故知生死,心为根本。心欲长生,即当崇善。
善乃福基,恶实祸兆。作善作恶,总属乎心!
心有一善,如地生嘉禾,灌溉滋茂,收获必美!
一念有恶,如云蔽虚空,日为掩暗,其光便减。
若能改悟,如风吹云翳,云散光现,虚空湛然!
学道之士,性体虚明,亦复如是。
世人不知修道真诀,将谓愚昧凡夫,何堪修道!
岂知道本在人,不是离了心性,别有一种道理。若别有一道可修,诸佛诸仙,便属欺世。
其实修心,即是修道。人但一心悔过自修,道不远矣!
试听诵经,其中语句虽多,无非表此一心!
心本刚健中正,纯粹以精,初无一毫人欲之私。
何谓人欲?盖随各人所欲,或富或贵,或好色,或美食,种种贪妄之心,皆名为欲。
此欲一萌,即离天性,遂致迷真逐妄,落无数阶级,故不得名为天性,而曰人欲也。
又此欲各各有,各各异,非大同之理,非至公之心,故云「私」。
今后但去此私心,除却妄念,令通体光明,复还天性,则道在迩矣!
若言下顿悟此性,即是金丹大道。日日参究本来,自得了脱苦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