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3-16 22:19 编辑
《庄子·外篇·在宥》(6): < 语聊整理,不当处请直言斧正 >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语聊]
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比较带有总结性,把一些论点集中在一块来进行阐述。
第一节庄子说了一个基本的状态,“知天下之常,在宥则有基础”。要包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首先的出发点就是,“安于性命之情,则有发展”。要不然的话个人的生命在社会不停的激荡中可能就承受不了。然后提出一个要求“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把人们通过修炼以后形成生命形态的这个事情首先做了一定的介绍。
第二节庄子论证了一个道理“无撄人心”,就是不要扰乱人们的心态,哪怕是圣人也不会这样去做,“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人心自化有道,无为而及妙深”,民以自化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它背后有一种力量驱使着无为这种体制长期的有效,这实际上就是长生久视的一种基础。
第三节就是最著名的一个故事<皇帝问道于广成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觉己,是神仙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结果。离开了这一点,神仙他不会理你。
第四节把第三节的观点加以深化,鸿蒙昭示了云将:“托以为天下者,不若修身天下”。你为了天下去做所有的工作,好像有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一样,但实际上你还不如修好你自己本身的身天下。“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这就是他的一些基本论点。
第五节庄子开始展开问题的核心领域了,既然问了两位圣人,一个是广成子,一位是鸿蒙,他们所说的论点都是修炼的一些具体的要求,于是就说了一个结果:“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真意识者,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至贵。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生命蓝图,睹无则生。”,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真正地看见了无为背后的一种运动力量的话,那么生机肯定不会离你而去的,这样一个结论在这里面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今天学习的第六节,我们逐句逐句地加以解释,因为它毕竟是结论性的东西。
第一、二点:“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这说的是贵与贱相比较,就像高与下相倾一样,在相对性的面前,我们要保持一种整体观。
第三点:“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很多事情根本都看不到它的结果,但是又不得不去做。非此即彼,显和隐, 功和拙,从一而反应是我们的灵光。有很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去做,好像这个事情我们不得不去做但是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做起,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要从整体这个角度去看它,然后把我们的灵气释放出来。这是结合上面的五节的论述,加上今天第六节总结的一些论述所得出来的结论。
第四点:“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很多事情有很多方法或者法律法规,它再精致对人民的行为来说也有限的,它很粗不是很细致,但是它又不得不说。引申到修炼的事件中来就是“妙事之极为法”,有很多事情很让人感兴趣的体现出一些妙的痕迹,比方说我们原来提倡过要从微妙入手,奇妙、玄妙、神妙、仙妙分为这五类妙,越在高处越不容易感觉到它的存在。“妙事之极为法”就高度概括了规律性的存在,也就称之为法。
第五点:“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义”这个事好像离我们很远一样,就像小的时候看《水浒传》一样,总觉得讲义气像是很远的事一样。实际上“义”的确离道甚远,然而“义”合于天理的时候亦需取断,就是你要果断地去按“义”的这种结果去做。 过去说为了朋友愿意两肋插刀,这好像是一种义气一样,但这个义气本身离道是很远的,它不是真正的道所应该倡导的形态,作为人来说在生活中不得不有这方面的一些取断,所以说大义为常。我们对历史上有些事件还不一定习惯得了,不一定接受得了。
第六点:“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亲则有偏,大爱普仁。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大爱是一种仁心的普及。从亲情的角度,你如果要想往前走的话,如果没有仁心是没办法走下去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要继续推广它,从亲情的角度推广到普通老百姓,推广到跟你没有关系、没有血缘的一些存在和社会形态中去,这个时候你就要有仁心作为基础。
第七点:“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礼节这个东西,你不得不去适应它。道理很简单,有很多人在自己文化相对范围之内只能够接受自己习惯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修炼者应该“内敦而外盛仁义”。内在要敦厚,一切为了别人着想,因别人的利益而存在,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牺牲,要有这样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不忘初心。外盛以仁义这种状态就是真的礼性出现了。两个人作个揖或者道个别或者见面寒暄一番,好像这个“礼”是称为礼仪一样,但是实际上这个“礼”不是真正的“礼”,真正的“礼”就是内敦而外盛仁义。就是你知道你感觉到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一种态度。比方说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一种谦和的态度,不喜欢傲慢,如果你在其他人面前体现出傲慢的所谓的气质来,那肯定就不受欢迎了。
第八点:“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中,顺的意思,顺其自然还需要忘己才能够彻底,顺其自然还要继续往高的地方去积累,这就称之为德。这个德在你彻底地要忘掉自己德才有可能稳定下来。
第九点:“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道本来就是个整体,它与万物之间本身就有联系,这联系中间分割开来,我们从古人的话里面就可以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既然是这样,它必然会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这就是易的意思,也就是它变易了。妙本来就是一气,守住了这个“一”我们的发展就奠定了,就是它跑不掉的。
第十点:“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这个神一旦产生之后,他的工作是不是会有停歇的时候呢?不会。就像天体运行一样,他没有任何一瞬间的停止,他根本就没有停止。然而为什么在宗教的说法里面有寂灭之说呢?这说明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需要知道一个道理“杜机不滞”,把我们的心机杜绝掉,同时又不让它停滞下来。我们的心机我们杜绝掉,但是我们的心态又没有停滞下来,这也就有了神妙了。
第十一点:“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就是不以人助天。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有两句话“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不以人助天”自成妙理,“不以心捐道”谓之真人。什么意思呢?就是理解天道的人,他就会把握这两个原则:不以人助天、不以心捐道。不要去操心不应该操心的事,当然这是非常粗浅的一种解释。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一谈修炼就希望把有些玄妙的东西搞得很清楚,实际上搞清楚这些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还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事物的相对性,不可能让你去掌握绝对的那一面。这是我们首先建立的哲学观:相对性。不以人助天、不以心捐道,无为之治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第十二点:“成于德而不累”,德如果修成了的话,不会感觉累。简单说,无意识状态称之为德,无己故无约束,没有约束所以就没有劳累。
第十三点:“出于道而不谋”,道的性质本身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从来没有说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思,运行一个什么样的突如其来的想法,没有这些东西,他都是按客观规律。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已经学了很多这样一些规律,希望大家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认识清楚。有些法则是不会变的,至于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你理解问题。如果你没理解、你又曲解了,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修炼还需要加深的缘故。 “源于道,无谋。”道本身没有谋的,不谋自然处于一。没有所谓的谋略的思想,没有过于动心思去算计什么事,那就像六祖慧能,当时慧能和神秀都是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是慧能的师兄,后来慧能得了衣钵,得了衣钵之后,慧能比神秀就不知道高到什么地方去了。什么道理呢?因为“不谋而说,自显妙音”,慧能从来没有动脑筋去理解佛祖的教育是怎么回事。因为慧能没有这些文化做基础,他只是本能的去反映这个问题,恰恰就是这种本能,他每每总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这就是他做祖师爷的一种由来,“出于道而不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是从道里面直接把这个东西拿过来的,所以说他无所不能说,所以他说的道理往往总是切中人们修行的一种要害。
第十四点:“会于仁而不恃”,有了这种好的心态做基础以后,有了人心平等这个好的基础以后,一切都是发自本源。本源的东西根本的谈不上什么标准或者依据,没有这些东西(标准或依据),本能的从内心世界里面就知道这个事应该怎么去办。
第十五点:“薄于义而不积”,这说的就是率性。率性而为的话,自然会远离主流的意识。大家注意这个结论。他并不是为了利益而积蓄积累的,过去有一句成语“义薄云天”指的是非积实得,不是为了所谓的功德而去积功德的,不是为了所谓的义而去做某种让人刮目相看的事的。
第十六点:“应于礼而不讳”,对人们的礼(礼节)的回应,刚才我们所说了“内敦而外盛仁义”是真礼性。“应于礼而不讳”就是心里根本没有哪一句话能够说、哪句话不能说的。因为在这个“礼”里面,大家可能都知道,在人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一些话可能说错了,但说错了以后,人们是不是在这个层次上就一定会去追究,或者一定会去没完没闹的取闹呢?不会的。在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无讳而礼就是你没有避讳,那么这个真性的礼仪才能够体现的完满。
第十七点:“接于事而不辞”,你对任何事情(就是上面所说的“匿而不可不为者”这样的一些事),你应接而不辞,你会接过来去做不会去回避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安时处顺非为利益而选择。所以“接于事而不辞”应该理解为随着阴阳而动,这样就可以涵盖万物,这说得就是《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应无所著我而生其心”,当你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那么你在你自己反应里面你心中实际上是没有这个事的,你只知道去反映这个事的本质、本来的一面,然后去完善它完成它,这个就是我们做人能达到的一种比较率性而为的比较高级的形态。
第十八点:“齐于法而不乱”,法本来是很粗(粗略)的,“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但是你和它相齐,又不会发生紊乱不会发生错误。简单的说人们的理解大方向不会错,其原因就是灵性在驾驭上面所说的粗略的那一面。既然我们灵性在驾驭粗略的那一面,那么它必通妙要,妙要的一面必然会在这个行为中间体现出来。
第十九点:“恃于民而不轻”,这个地方的“民”说的就是天机不可轻之,说通俗点就是对老百姓的理解或者是依靠或者是同步不可轻之。上面谈的无论是理也好、谈法也好、谈事情也、谈贵贱尊卑也好,整个过程都是在谈相对性,相对性就是老百姓是个基础,这个基础不可轻之。同时从这一句反推回去就知道“民不可不为圣本”,就是圣人之本。
第二十点:“因于物而不去”:这说的就是要我们重视平凡,“重视平凡方有伟业”。“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有很多事我们是没办法的,就像我们现在中国电子事业缺“芯”(缺芯片),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懂得芯片的制造原理呢?我们肯定是不懂的,但是我们每天用的很好,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手机里面的芯片少则有几千万个晶体管,多则上亿个甚至上十亿个,特别现在已经进入到两纳米的制程了,芯片的集成度就更高了,可以达到十几亿以上。这样的密集度说明这个数量是非常可怕的,你“莫足为也”,没办法去接近它,但是你又不得不使用它。说明一个道理,说明要我们转回来自己的现实里面“为大于其细,为难于其易”,要从基础的东西开始的。当你想发展的时候,科学想发展的时候、社会想发展的时候、技术想发展的时候都可以找到一种出路,你放心,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亚于造物的能力。 我们是不是很赞赏这个能力呢?我们不一定需要去赞赏这个能力,所以说“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就是“你看着”。我们还是要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的这种态度去对待这个事。因为我们有其他任务需要完成,把这些任务就交给那些专业的工作者。
第二十一点:“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明于天”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个时候才能够称之为有德,德才能够纯粹。所以我们说“不通天心,其德不真”。
第二十二点:“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刚才说到了,既然是个人,那么就要“不以人助天,不以心捐道”,这样的话,就已经把定义定在这个地方了。那么人是不是能够直接通“道”呢?实际上也是受到限制的。 “无自而可”就是没有自己的存在,这个时候你已经在接近于道,你已经跟道是一个整体了。所以说虚己待物,事事交汇于道。道它不可直得,可得而不可见,可传而不可授,这也是庄子非常形象地把“道”这个事物的非常不可言状的性质表达的非常清楚了。所以“道不可直得,无己则自贯”。无己则自我贯通,因为人生命中间本身就有道的信息在里面储存着,你只要充分地把存储而存在的东西发挥出来,那么人最终是能够掌握自在的。
第二十三点:“不明于道者,悲夫!”。(可悲啊!)
第二十四点:“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句话大家的可能都能够更加容易理解了,你说你如果非要在有为的修道中间去浪费自己的一生,别人拿你也没办法。通过《在宥》第六节中一节一节的文字表述,庄子想告诉你的是人的特点,人的主观意识要包容客观存在,不能说和他顶着搞。就像现在人类的思想一样,要跟自然之间要顶着搞,不服从自然、不敬畏自然,同时也不顺从自然,这样就可能造成一些非常难受的人类所必须要接受的结果。所以说我们说“激发自性以替代人道”,激发自性,这就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问题中来了,广成子也好,还是鸿蒙也好,他们在启发黄帝和云将的时候,他们都是出于一点:你不要把大的口号用来忽悠做神仙,他是不听你忽悠的,他就看你自己本身选择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你选择的内容是修身还是要去控制天下?如果你想控制天下,他不理你。所以说要“激发自性以替代人道,体察天然之德”。
第二十五点:“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这个地方好像说的是君臣之道,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君臣之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是从《道德经》讲过来,然后再讲《悟真篇》,然后再讲到《庄子外篇》的这一节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地方并不是在纠结于君臣之道,实际上是在讲性命之天人。天和人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性和命,察于性命君臣之理而觉行之,这个就是我们的真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