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6|回复: 28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复制链接]
图蓝 发表于 2022-11-4 1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3-9-15 20:56 编辑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反复就是一个恒而久之的过程,不断的深入认识这个世界,探索未知的世界。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2-11-4 2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2-11-16 14:19 编辑

提问人:箭凌
问题内容:请问老师!比较意识与分别心有什么不同?我认为一个是从感觉上体验差别,一个是从思维的、逻辑的、概念的角度将存在割裂成不同部分。因为是感觉上的差别就不会排斥,而是相辅相成,而思维中的差别就容易产生不能全然接纳的好恶之分。不知道对否?
答:对的。比较是将存在的区别统一在整体中考虑,只考虑其用的一面的可能性,只要可用就发挥出存在双方最大的能量给进化。分别是将存在的区别选其一类作为利于自己的对象,有利自己时就想用对抗来消除另一面的存在,不利时就以既定的理念来反应。这就是人所谓的“我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2-11-16 14: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2-11-16 14:13 编辑

“明心见性”,这其中的“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见,不是说看到的意思,因为看是主动的,但是如果按国语的习惯,这个字通于“现”,大家学庄子的时候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见”代表出现的“现”,展现出来的意思。

    这个地方的“明”与道德经中间的自知者明的“明”是一个意思。当人对自我的存在逐步了解与理解并能在实践中顺应自然不断创新自在之境时,万物本来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

    “修炼金丹”是人对自我的存在理解以后在性命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和谐互动的实践过程。

    相对来说有一个先后的问题,我们曾经有一种说法“先修佛性,后进仙真”,这句话是新时代修炼必须要遵循的过程,否则修炼如同画饼充饥刻舟求剑。

意思很清楚,它本身是个整体,不要把“明心见性”和后面的性命的成就分割开来去看待,它只是一个过程不同而已。

    你只有先修佛性,后才能够明白仙人和真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个意思有很多人听不进去,就认为明心见性是一种极高的佛学修为的境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它就是一种人在对自我产生了一定的修为以后所产生的展现出来的“本来”,这个“本来”有了之后,你才有可能去操作或者实践或者完成性命的高度互动,这个就叫金丹,这也是修仙证道的必然结果。不知道我的回答如不如人意,希望大家能够听出各自的意见。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四十三回《天运》5(节选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2-11-23 09: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灵性去发现真师,以德性招来天宠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3-2-4 02:11 编辑

1、为何善财童子的舅舅和妈他们都需要身无分文的孙悟空“花红表里”相求?这与修炼界的敛财有何表里关系?
(红孩儿即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舅舅和妈,代表了其母系遗传的阴阳。其舅舅占据了解阳山破儿洞,向百姓收钱,那是占了天时地利。其依靠芭蕉扇向百姓收钱,芭蕉扇可以说是她自己的,象征着罗刹女这阴性的生命自然有着掌握“太阴之精叶”的机缘。罗刹所是善,而今孙悟空既无善财又无花红表里就想借到芭蕉扇,岂不是想重演解阳山破儿洞的故事?罗刹女不是私占天物而是形质相应而成,孙悟空想借得芭蕉扇当然需要按事物的运动规则办才行,故有“三调芭蕉扇”之说。罗刹见不到儿子善财,当然会一扇子将行者扇去八万里。这其中讲究的有一个“财”字,这其中也暗寓了“欲求真宝,非财不得”的社会现实。社会上占据山川之灵气,携先圣之宝训的传道者甚众。开坛授法,讲经论丹,现在的价码也不同以往了,动则数千上万,让那些志诚求道而又囊中羞涩的人止步不前。看看前面的分析修炼者就应该知道原来借传道而敛财者非罗刹女一类依先天优势而存,另一类则占据自然之势借先圣之宝而展。两者在性质是入不了仙道主流的,只能是借仙佛之力作了一场替人作嫁的劳顿而已,其财的回报终究是与丹道殊途,南辕北辙。菩萨收去了善财,意即真师掌握着财的运动善法,不悟其道者,财富之缘就象人与浮云之缘一样终落空茫。所以敬奉世间的真诚求道者一定要理解“显名无真师”这句话的含义,用灵性去发现真师,以德性招来天宠。)


什么叫花红表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2-11-23 10: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心置腹,肝胆相见,无欺无瞒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2-11-23 10:25 编辑

2、孙悟空钻到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譬喻了何事?罗刹女尤记孙悟空的害子之仇形容了何种人性?定风珠又是定的什么风?
(孙悟空得了灵吉菩萨所赠的“定风丹”后又去借扇,连被扇了三扇,巍然不动,暗寓修炼者已经能安邦固本,民富国强,要谈要打也都能够取之于人而无损于己。争战中将罗刹女累的不行,借其口干舌燥急喝茶之机钻到了罗刹女的腹中。罗刹道:“孙行者,你在那里弄术哩?”行者道:“老孙一生不会弄术,都是些真手段,实本事,已在尊嫂尊腹之内耍子,已见其肺肝矣。我知你也饥渴了,我先送你个坐碗儿解渴!”却就把脚往下一登。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由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推心置腹,肝胆相见,无欺无瞒”的一种谈话方式。非以凡术装神弄鬼,而是本着道通一气之理,在一个生命体内部作出不伤性命但求一统的原则将每个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开发出来,促成取经成道的大业。这一点是人的主观所办不到的事,也是其它的神祉办不到的事。所以行者敢夸“老孙一生不会弄术”,弄的都是真抓实干。罗刹女爱其子而狠孙悟空让其母子分离,这本来也是其天性。孙悟空说的:“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本来是实话,在罗刹女听来如同叽讽,为何?只因此等妖仙和过去的孙悟空一样只是贪图享受专谋私久这与天道之不为私而普爱天下是格格难同的。罗刹女是借了天性守成于人性,而取经团队的宗旨是要借了人性守成于天性。人性之阴阳男女不离于风,所以这“定风珠”定的也是造化不离的性别互动之风。因此,佛教中将第十罗刹女唤为“夺一切众生精气”即说的是此事。火焰山的真阳之火必得真阴之风的调济才能炼成丹。所谓扇之得时称之为“火候”,这也是炼丹者必参之法理。)
推心置腹:推出自己的赤心,放置在别人的腹中。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
肝胆相见: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2-11-23 1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2-11-23 10:36 编辑

“若要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孙悟空借到了假的芭蕉扇以为是真的,一煽二煽三煽,真火炽天,险些把猴屁股烧掉了。都是因为孙悟空不通“煽情”之理,只知巧取或强夺所造成。还是日常伺候八卦炉的道士深喑炉火之中的法物是哪些个元素,真接让行者去找铁扇公主之夫牛魔王,以夫妇之道求取真阴,这也是炼丹时善取法财的一个实例。穿越人神虚实之域,联络先天后天之城,打破凡情俗义之网,鼓起迎风破浪之帆。其中义味甚深,劝修炼者善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2-11-23 1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蓝 发表于 2022-11-23 10:16
2、孙悟空钻到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譬喻了何事?罗刹女尤记孙悟空的害子之仇形容了何种人性?定风珠又是定的 ...

不封闭,不紧锁,自然的透发=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3-2-4 03: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3-2-4 03:09 编辑

故事大意:古时候一个24岁的女子离世,94岁婆婆离世,她们是婆媳关系,来到阎王处时,阎王拿出生死簿时称,合情合理。女子生前众乡邻都传,此女子善良、孝顺、口传人间贤妻,对婆婆恭敬。而婆婆性格呢,众人皆传恶人,生前泼辣,口出恶毒言语,打骂自己的婆婆和媳妇。女子嫁到恶婆婆家一年后,丈夫即死去,接着公公死去,婆婆便整日骂女子扫把星。后来女子改嫁他人当晚洞房花烛时,再也没醒来,因为被黑白无常带到了地府,在地府,她也看到了自己的婆婆,婆婆看到她还是继续骂她,阎王拿出生死簿一看,此女子24岁阳寿已尽,这老妇还有27年的阳寿,拉错了。女子不服与阎王辩理,我生前如何如何的善良,为何阳寿如此短暂。阎王便回答她:你的阳寿本来是72,但是你生前杀过两人,一个是童年时推一个孩子下山崖,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还有一个是你的前夫被你害死,原因是你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子,动了杀念。别人不知,可是生死簿却能记录得清清楚楚。恶婆婆求阎王收留,因为她已无生念,因为老公和儿子都死了,可是阎王回答:你生前救下一个快要冻死的男子,因此延寿30,打骂婆婆,减寿8年,最后定寿94岁。最后婆婆回到阳间醒来时,睁眼看到了曾经救下的男子,他把这位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妈,最后恶婆婆幸福的寿终94(寿而有变,说明生命是在变数中前行的。女子刻意的表面功夫做的事真的够可以了,可是却逃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刻意的恶婆婆虽被世人唾弃,但是她不刻意的去做些表面功夫,对无缘之缘到来时,内心透发着真善,当百姓知道真相后,对恶婆婆当初的看法自然反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3-3-6 1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3-3-6 15:45 编辑

清荷之美的问题:关于真意识的构建

    上次语聊中老师在解析梦境时说我在构建真意识中出现偏差,之后几天里一直在体悟有关真意识的构建问题,正好有一天听老师讲《悟真篇》的录音时,老师对真意识的的定义是:“对生命的造化能形成效果,对身体的变化能引起响应,对精神上的状态能导致觉醒”。老师也曾说“真意识是系统意识”,个人理解它是集合了先天遗传(元神和元精)和后天遗传(父系和母系)并在后天(脾意)明白后的参与(媒妁)并按五行相生的规律和合从而达到造化出新生命并还原于天地(外其身)这个大生命的系统意识架构,并在日常中注重对三重意识的培养从而不断增加无意识之德的积累而趋于觉醒。还望老师斧正并就此命题做更全面的解析!谢谢老师!

[语聊]

    从文字上来说他总结的非常好非常全面,但是不是真的全面呢?是不是刚才庄子所说的“乐全”的全面呢?不是的。我明确的可以告诉大家,不是的。为什么?

因为那只是我一个人的观点,他做了一些辑录而已,肯定不是全面的。那么庄子的全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再简化了一遍讲一下我们自己的观点。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就是中间是空的意思,它也就有另外一种解释。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说的是风箱,风箱里面是空的,它有一个滑杆带动活动的板子在一个箱子中间来回的运动,板子上面有很多活动的门,就是我们说的单向空气阀,它有两个门,一拉一推的时候它的两个门相互动作,推的时候前面一个动作,拉的时候后面一个动作,这样就导致一直在向着风箱里面一个出口传送风,这就叫“橐龠”。“橐龠”指的是风箱一类的一种状态。

    “虚而不屈”,它没有弯曲的地方,但是你只要不断地动,它的气息就不断地涌出,它最大的特点不是那些门或者阀的问题,而是它里面是空的,你不做成空的,你怎么能够去用这个风箱呢?这个“空”就相当于现在说的“不如守中”的这个“中”。

    老子还有一些话,比方说“大盈若冲”,这个“冲”也是指虚的,这个地方的“冲”、“虚”都是与这个“中”相适应的,关于真意识的构建也是如此,“多言无益”,多言对搞清楚这个问题一点好处都没有,关键是要实践到如此才有意义。

    什么叫实践到如此呢?就是你走到那一步的时候,经过人适当的点化这样才有意义;如果你没走那一步,人家点化你有什么用呢?所以一般在修炼界都是师傅找徒弟,他知道你已经修到哪个程度了,然后给你一些机会,考验一下你的德行、你的道性是不是已经具备或者奠定了,你具备了以后他就点化你一下,你不具备他又走了,他只是要等待你第二次机会,你自己把它修好。

    佛家喜欢讲空,道家讲究贯通的无,“无己,无心,无为”,这个“三无”是一个基础,不能实践无意识也就无法沟通灵性。没有灵性相伴的练功都是“只将水火煮空铛”。人如果没有灵性相伴的话,那么结果就是在肚子里面把自己的水火搞得好像很沸腾一样,煮了一锅水最后里面没有任何的实质,喝下肚子以后,你肚子还是饿的,当然这是比较形象的比喻。

    关键的是你一定要有实质性的东西,也就是真正有了灵性相伴性命,理性的铺展就如同常理一样可以弃之也,推论来推论去那些东西都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在我这个地方倒过来顺回去都是可以说得通。我希望大家不要学着我说的这些东西,不要学着说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学着自己去实修实证。

    实际上今天所有的提问的核心都指向了有关于“缮性”,“缮”相当于相对于维修的意思,我们的本性肯定已经受到伤害了或者已经受到损害了,我们要想办法进行适当的维修。当然这是比较粗浅的一种说法,缮性的意思不仅如此。

    本来没有认识清楚,则无以言当下的明了,这件事如果你当下没有明了,又怎么能够谈长久的未来呢?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内容的确是很重要的,大家注意听,说不定对自己将来有一天走到这个程度时,最起码有个借鉴,不要放弃众人为师的或者天道的不言之教的机会。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五十回《缮性》2(节选9)要学着自己去实修实证。

          (聊天笔录,未经审阅,不当之处请大家直言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图蓝 发表于 2023-3-15 11: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蓝 于 2023-4-24 12:27 编辑


时间:2015年1月17日语聊——悟真篇第100讲
提问人:青松子
问题内容:
5,修心能把外境改变吗 ?如果我对某件事情存在另外的意见,我不去表达吗?如,那个地方我认为不应当放垃圾,不需要去表达吗,只需要去修心吗。那又如何修呐。另外举个例子:我发现不知不觉就和人家对上信号了。就是别人咳嗽一下,我也想咳嗽一下,别人扣一下鼻子,我也想扣一下,这是什么现象呐。
(答:“修心修德”不是一句口号,是一个需要实践的任务,任务完成得彻底了就达到忘我无为了,“无为而无不为”,改变环境当然不在话下。有意见该不该表达或何时表达这是个“德行”的积累问题,德行深厚的人行为举止不以己之好恶来处理,而是以感觉来随机而动,这个就是“动善时”。人不以自己利益为核心来处理问题,而是站在“民以自化”的角度以德服人这就是“事善能”。
       己甚则失己,混沌则生发。所以人要忘我无为才能找到“生存自在”的主动权。)


梳理:不以好恶之动,随机有感而动,这是“动善时”,知白守黑,不以利己专门利人的核心来处理问题,站在“民以自化”的角度,以德服人。
反思:何为德?立于为众之志为德?何为德?一种承载万物的存在状态?不被人为干扰之气是不是德气呢?也称之为自然之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6:26 , Processed in 0.0230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