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3-10 16:55 编辑
三、认识自己肯定是没有止境的 --- 情相连的问题:
[提问]
情相连的问题:
2022年12月8日夜间,梦见回到老家的村子里,见自己出生的老房子里灯火通明,大门口停放着一口红棺材,感觉告诉自己:这老房子里死了人。我住在这老房子北边不远处的房子里,好象有人叫我去这老房子里拿碗还是拿快子,不记得了。我走上来在老房子旁边的路上转了一圈,知道老房子里死了人,就是不敢进去这老房子里拿东西。之后梦醒。 我想,这梦反映的是生死之道的问题,因为自己在生死互为其根的道理上还没有悟得透彻,在现实中主观仍然对死亡持有恐惧感,所以在梦中对死亡就存在恐惧感。之前老师帮学生分析梦境后告诉自己:把自己认识透了,世界再无困惑,还有老师在语聊中也曾说过:死亡只是发生在主观意识中的事。学生自知自己还没有把自己彻底认识清楚,但是理解了死亡是发生于主现意识中的事。那为什么对死亡尚存恐惧?又如何才能把自己彻彻底底的认识透彻?还请老师赐教!感恩老师!
[语聊]
“老房子”: 不知道出生人几许,也不知道死过人几许(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个房子死去了,也不知道有人多少人在这个房子里面诞生了),那就是老房子,那是一个被描述为生命之根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把老家描述为生命之根。
“魂望生,魄望死”,魂肯定属于阳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只要活在主观自我中,其意识就依赖于魂而显示阳性,所以人会贪生而怕死。如果人理解了魄以后在阴阳间来一场平衡的运动,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实际上人的梦境也就是人的魄与心神在交换意见以后借用大脑表达出来的一种善意的劝诫的结果。从现在学习的《刻意》这篇文章就知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人只有清静无为了,才能将潜藏于肺魄中的德发挥出来使人的修炼事半功倍。我们的肺魄里面肯定是望死的,而死是不是坏事呢?不是坏事,相反的它有一种动机使人的修炼能够事半功倍。“故曰: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这是庄子在《刻意》二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人的精神是统御魂魄的,以这些要求养神入道,身天下中所有的信息都将听命于神的安排而得到改变,久而久之,生命的体验就深入到阴阳的诸阶层面中去了,阴阳双向的经历圆满了,人怎么还有对死的惧怕之感呢?
如何彻底的认识自己?“去知与故,遁天之理”,用“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这些标准来检验自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在众人为师的前提下多听一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难得的实践过程。他自己有一番自己对这个梦境的一些认识,我觉得还是比较中肯的,希望大家也看一看。我们认识自己不要太边界了,(认识自己)肯定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我们的发展,我们要求自己的生命的发展应该是无限的,既然想往无限的发展,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边界呢?当有了边界以后死亡就确定了,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能够听得进去,把自己的观念建立在像雷锋同志说的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四、让人的精神“合于天伦”了,人的真实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 红云星海的问题:
请教老师一个梦境,我以前是广播员,做梦老是梦到开广播编读稿件反正是到广播室,有时有几个人在播音室,有时是自己在工作,有时是设备坏了有时在修。谢谢老师!
[语聊]
人如果没有心神的引导人主观积累会成为一种非常消极的静态沉淀,并最终将人拉入死门。人如果懂得了修炼心中之神的这个道门,人就可以做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刻意》里的这段话已经给大家翻译过了,也就是建立一种极高的境界,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人是可以与“帝”同的,这什么道理呢?就像们刚才所说的像雷锋同志提出做一个革命的螺丝钉一样,即使是那样的“同”,它还是“同”,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大小之分。人的主观意识都积累于大脑皮层,很难深入到大脑的深层细胞中,所以大脑皮层的记忆是非常被动的,不能“与阴同德”,在“与阳同波”的过程中其仅仅只是浪潮推送到海岸边的泡沫而已。人活一辈子仅仅只是在主观意识中折腾就太可怜了,只有让人的精神“合于天伦”了,人的真实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做过广播员,对自己曾经的事业有着美好的记忆,这本来是一件人人都值得保留的好事。只是,人的一生仅仅只有这些吗?人的记忆可是能够容下这个宇宙的啊。这个梦它还想告诉修炼者,仅有这种美好记忆是不够的。人的生命企盼着人的主观省悟生命潜能的无限可能性。希望人能够在生命不断进化中去追求更高级的存在。尽管比较容易表述出来这个道理,但是要想真正的理解和实践它,没有一番痛苦的磨练非常难以深入进去。
五、破迷就需要认识自己 --- 天道无亲的问题:
[提问]
天道无亲的问题:为什么会看到昆虫?
厚音老师好! 在练习厚金老师的《人法地揭秘》的时候,会经常看到家里出现昆虫,一晃昆虫不见了,好像是开天眼看见的,但又完全和真的一样。我比较怕虫子,所以就不敢再练了。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提示什么?在修炼界,该如何解释?不是梦境,就是现实中出现的。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昆虫,看不到太上老君之类?上面说的这个,是和真的一样。偶尔眼前会闪现不同颜色的光,这又是另外一种现象,该怎么解释?
[语聊]
“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昆虫?”: “我比较怕虫子",这是问题的根源,人的心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人并不知道,此之为迷,破迷就需要认识自己。不能引导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修炼不能算真正的修炼。 《刻意》这篇短文中曾经说过,“好恶者,德之失也”,人的恐惧和害怕也都是由人的好恶之心引起的(你喜欢一个东西,你讨厌一个东西),好恶之心导致德的丧失,德之不成,太上又怎么能显现的出来呢?《道德经》里面说的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得与失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经常看到家里出现昆虫...完全和真的一样..偶尔眼前会闪现不同颜色的光”: 这说明了人的恐惧意识搭载于人的既有的内在条件上。既有的内在条件就是他很敏感,所以他搭在这个敏感条件下显现出来,于是就看见了虫子,人还能够偶尔的看见光。看见虫子在主观上感受上称之为害,客观存在上就称之为利,主观是一个层面,客观又是另外一个层面,主观认为是害,客观上却是利。人如果去掉好恶之心没有利害观,消除分别心,将万事万物看做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人客观既定与生俱来的就有着这些有用的有利的因素就可以重见天日,让人展现出异常自在的这一面来。
我们就有时候认为自在的一面是要靠修到何种层次才能够体现出来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这样,我认为是怎样的呢?我的实践我的体会是这样的,当你认识到一个问题的实质以后,简单说就是你对某一个问题领悟透了,你就得到了一种自在的角度。空间的角度里面哪一个角度是能够准确的指定的呢?是指定不了的,是没办法准确到数量级的,只能说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就是当你体会了一点以后,那么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会产生连锁效应,所以往往在一点上的突破可以造成整体上的开悟。
这个开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获得一种大自在的感觉,这个大自在大家都想去体会它,但是又觉得一定要通过某某方法要多少时间来打坐才能够得到的一种善果。真的是那样吗?不是那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从道德精神中就可以知道“为大于其细,为难于其易”,就是你从细小的一面,你在精一的时候,你在每一个微妙的世界,你都非常明朗,明朗就是没有困惑了,同时又能够与其互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叫文章里面说的“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我们有时候真的把自己的思想从理性的角度把它限制的很死就以为微妙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如果没有微妙,哪有奇妙?没有奇妙,哪里来的玄妙呢?没有玄妙,又怎么可能产生神妙呢?没有神妙,仙妙由此而得?道理上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为大于其细",要从细节处是下功夫,这个在生活中对大家的自由性来说,要自由自在的状态来说是有大好处的,希望大家能够欣纳(欣然的接纳)。
六、认识自己再晚也不迟 --- 朴道的问题:
[提问]
朴道的问题:两个小事观感
熊老师好!各位师兄道友大家好!近日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两个小事分享给大家:1、近几日,全国人民都在为疫情焦虑,都在囤药的情况下,我们东北人却把水果黄桃罐头抢断货了。关键是还有主流媒体及专家出来辟谣说黄桃罐头对疫病没有疗效?难道东北人民真的这么愚吗?吃个罐头还要你专家来评论?当然,这个罐头可能真的比某药管用多了?
[语聊]
他说“近几日全国人民都在为疫情焦虑”,刚才主持人老师也就这个问题大概的谈了一下,我前两个月就已经说过这个事了,关于疫情的发展是必然的一个过程,一开始的新冠肺炎对人生命的破坏性极大,过度的破坏性是在越来越小,它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呢?肯定是在退化。为什么会退化,我们也曾经说过,这样一种病毒在历史上来说为什么能够持续三年,在历史上还没有过这么长的疫情周期,那说明其中的原因很多,也都进行了分析。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第58章)
如果从修炼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疫情)问题的话,人的意识的调整相反显得非常的重要或者更重要。疫情发展到今天大家从这个手机新闻里面看到一篇题目为《救救辉瑞》的文章,辉瑞的这种药是一种进口药,卖多少钱一瓶呢?卖2980元一瓶,辉瑞的这个特效药到了今天这一步肯定是没有普通老百姓愿意去买的。为什么呢?太贵了。老百姓听说黄桃罐头能够对疫情有疗效挣着去抢购,当然是一件情理之中的好事,为什么是好事?因为它便宜,同时它对人们的心理是一种治疗。专家们争相主导着民意而希望百姓照着去做其中肯定是不缺乏市场因素的,现在专家吃的什么饭呢?有很多的专家不是吃的专业很精通的饭,而是说拿了人家的钱要替人家说话的这个饭,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因素。到底有多少专家?过去有个专家我已经说了无数遍了,那个时候有个张悟本也称他为专家,我只知道把两块五的绿豆结果炒成了每斤14块,这就是专家干的活。当然这样的专家,我们也可以说是极少数,多数的专家还是真专家。但是有必要我们啥事儿都听专家的吗?老百姓肯定是听不过来的,因为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做法,你得让老百姓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思考的空间,不要觉得自己想的都对的,把老百姓的事情就一揽子的代替了。
所以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老子所说的“迷”,“民之迷,其日固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没有从内在的角度去考虑人的存在(我们人的文化发展也是这样的),慢慢的把内在的需求都搞忘了,就像外在的这些状态脱不了身一样,紧紧地捆绑到自己的生活中,人是不是会不会紧张呢?反正我是这样的,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草庄是从来没有说去备那么多的这个药那个药的,啥药都不备,为什么?觉得这样口罩也不用备了。口罩也不用备,药物也不用备,为什么不用准备呢?就是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很强壮,反正出去一次一次地拿邮件,也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跟人接触了多少回,反正是有时候记得戴口罩,有时候就忘了,忘了就忘了,回来以后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感觉。人们就问到底需不需要做核酸检测?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为什么要做?即使不舒服,能不能把它当感冒来看待呢?估计赶不上一个重感冒的状态,既然赶不上重感冒的状态,你何必要把它当个事呢?
过去有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是几年以前的2019年,那个时候新冠肺炎刚发威的时候(就是“病来如山倒”),但是猴年马月才能够(把“丝”)抽干净呢?人们的思想干净了,它也就干净了。当人们忘记它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干净,这个就叫“丝”。什么叫“山倒”呢?就是它来了之后,你不闪你不躲,那你不被它压趴下了吗?你是孙悟空啊?你真的扛得起大山吗?扛不起来.即使是孙悟空,他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他尚且如此,我们凡人怎么办呢?所以该避的就避。
现在到了这个程度,并不是说鼓励人们不去避它,而是说要重视内在正气的培养,让自己的身体真正的强壮起来。小小的病毒“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这是古人说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它今天发展,明天发展,后天还那么强大吗?不可能的,用得着危言耸听岌岌入危嘛?用不着了。所以让人们慢慢的去抽这个“丝”慢慢的淡化下来,这是一个必然的因素。很多人就像感冒一样,有点发烧、有点头疼、有时候咳嗽或有点难受,但是它不会要人命就行了,多喝开水,做好个人卫生,多洗手,出去以后再戴上口罩,然后端正自己的思想。不要害怕,你也不要觉得新冠肺炎原来害死过很多人今天仍然是这样,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因为它退化了,说起来它在进化,实际上它在退化,这是事物发展运动规律,面对这个变化、面对这个进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抵抗力,而不是要去寻找什么伟大的最有效的药物,这就是微妙,因为伟大而又微不足道,大家说妙不妙呢?
人们慈悲为怀意志坚定而战胜了新冠病毒的故事数不尽数,这就是微妙。我记得武汉有个个妇女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但是她看到很多的病人非常可怜找不到床位,她就把自己的床位让出来,自己回家去调理,结果自己昏倒在家里面。她昏倒在家里,几天以后她醒过来了,啥事没有了。到底是特效药治疗好了她呢?还是因为她的慈悲之心感动了上帝呢?我觉得是因为她的慈悲之心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了一个神医白求恩大夫过来把她的病给治好。当然这都是我瞎编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接受。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这是为了方便我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情,特别是对慈悲为人的这种感情。慈悲为人的感情的这种赞许和肯定一定要把它肯定下来,这就是微妙。 从每一个小事上,尽管这样的事好像不起眼一样,当然新闻联播里面也经常把那些白衣战士播放的非常伟大,但是那毕竟是历史的很小的一个片段、很小的一个情节。他们很伟大,但实际上他们又微不足道,大家说妙不妙呢?我觉得一定要把这种意志坚定慈悲为人的这种状态肯定下来,这就叫妙,这就是微妙的开始。
2、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母亲脑梗住院治疗半个月后,再见到咨询师本人,发现她身体非常的健康,面容黑里透红,说话底气充沛(十几天前,她面色暗黄,说话有气无力,头都挺不直感觉很累的样子,平时头部还有轻微振颤)挺胸抬头,区别非常的明显。我问她这10多天没见忙什么去了,她说在医院陪母亲。前几天看到论坛有道友在谈论遗传的话题,就想把这个现实的小例子分享给大家,遗传可能不是简单的单方向的?以上两个问题请熊老师给解释一下!
[语聊]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我们还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我们思想的转变上。这个心理咨询师也是这样,我们要把她的思想转变肯定下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因为各种缘故或者原因得到转变,真的不好确定,所以修炼者如果不去刻意地定一个高低的标准,人生碰到的每一个善或恶的缘份可能都是推动成真的绝佳要素。
人的状态的转变不能仅仅只是限于遗传原因上,我们又怎么知道她不是因为孝而得到天道的青睐给予了她调整呢?就像我们刚才讲武汉的那个女性新冠肺炎的患者一样,早期的病毒那么凶恶,可以这样说一感染了以后肺部马上就瘫痪了。如何想将自己的思想境界扩大开来,首先就要打破固有的成见。因此庄子说“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我有这么一个经历,有个道友来了一封短信说到他夫人的转变,他自己都感觉到很感叹,他短信是怎么样说的?‘熊老师:我夫人之前做错了一件事,(她自己做错了一件事,自己做错了肯定在某些方面就有了一定的损失,损失的时候她就产生了一种自我的反省自己的要求),她自己在反省中突然意识到您在四年以前对她的严厉的批评是对的,是对她心性上的一种点化,而她当时不懂并且与您产生了很大的抵触,(何止是她和我产生的抵触,当时她爸也在她身边,他爸对我更是抵触,父女两个都对我很有抵触),她现在明白了,四年多时间才能够领悟到了老师的点化,学生也感叹渡人之难,感恩厚音老师’。看起来这个短信这么短,(也)并没有说她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但是肯定是她自己的事,她自己的事受到了一种刺激以后,居然回忆起来我四年前对她的批评是对的。为什么她当时认为是不对的,现在又认为是对的呢?原来人的思想就是一个机缘问题,就是你的善和恶的缘分都可能是推动成真的绝佳要素,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效果,无论你信还是不信,只要你尊重了这句话,那么你的未来一定是有成就的,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或许在修炼上如果没有成就天理不容。显然他夫人将自己做的错事与我四年以前的批评关联起来了,觉悟的到来永远是及时的,认识自己再晚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