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21|回复: 0

《四维奇藏——阴符经讲解录》第三讲 第二节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复制链接]
福琳同泰 该用户已被删除
福琳同泰 发表于 2007-12-13 0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1、提论:
天地收放无心,万物受用无心,人则不然,受用有心,施鉴名利。
不用心的人则容易知晓道的化育玄机。
天地是一对大阴阳,万物莫不受其地载天覆,其归宿也莫不以天地为终。故万物终为天地所滋而有所取(盗),此一施一还,均出无心,纯应天然,所以其机可寻。
  人取万物而自利,万物随人取而自生,一个有心而取,得其利而不知止足;
一个无心而应,损此得彼,受天地养育滋补而自存。
所以人虽然取万物而得到了满足,但是也积累了反馈的缘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人虽取利于万物,却也损去了其隐含的德。这个德是存在的。当人的物质生活越进步的时候,人所失去的隐态德就越多。这个损去的德为万物所盗取。
如果从万物气化这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人损其德,所以天盗其真而天杀其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人在地球上的主动权利越大的时候,也是被万物所盗最利害的时候,也是天将损之的时候。
由于天地运转的周期要比日月的周期长得多,所以人不觉所损而只知其益,这也证明人的认识越来越向阳性的一面凝集,这都是阴性一面损德太多造成。因此,人类复归于天地这一对大阴阳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修真人却不同,以道奉天下,所以能够积其德而存其本性。因此修道者当以无心同万物之无心,而以其神去完成与天地阴阳的匹配。所以说其盗机在五神,故称五神为五贼。这也就是《神修金丹法》之玄理。无非是有形的无为(练心)和无形的有为(练神)这一对阴阳的平衡问题。至于练神怎样做才能成功,那也是一半德行,一半术遇,这一对阴阳在运转而已。
天地,万物,和人三者之间的窃取是天道使然,那么天地人才会得以各安其所,各伏其理,各黯其机。

2、修长久道,立天地心,养无心德,万物不伤。
话的意思很明白。天地啊,万物都盗它,人盗万物,万物呢也盗人,这个关系呢实际上是这样一重关系噢。天地在上,然后呢万物和人之间互相交换,然后呢天地呢在给予人和万物交换的这个环境。因为人和万物都在这个地上生存,所以说它给予人的肯定是这样一个整体循环的,但是天地给万物和人之间的这种环境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效应。
这个效应呢,实际上是人和万物之间的交换它是很顺理成章的。是你人在天地之间这个地方存在,然后人又从万物这个地方获得自己的存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叫天理。这个天理呢,人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自己返回去的这一面,你返回到万物去的这一面,然后你注意人这个存在中的内因,这个内因呢和天地之间它是并列的这一面,这一点它没说,为什么没说?因为前面的章节中说了。
前面的章节中是怎么说的?它叫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那为什么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啊?老天爷它在跟着人动,那说明人的内因它是跟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个并列实际上是共性的这一面噢,共性的这一面并列,所以说这一面它尽管从字面上没有揭示,但是我们自己呢应该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出来这个意思噢!看起来是个单向的,实际上它也是双向的,但是这个双向呢,往往我们忽略了人的内因跟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一点。
是人它不但是盗取天地之间的精华,天地之间而可以靠人反馈一个精华给它,反馈一个精华给它是什么呢?反馈一个精华是共一性,是它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它在中间,它在中间联系着,在一起振动。这个振动呢实际上是造成整个天地之间,那往往你人你只要想到的问题的话,它就产生作用,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人就说:唉呀,这下雨下多了,要是出太阳该多好。这个念头好像是很平常的念头,但如果你想的正确的话,或者你想的方法比较符合现状,它就会随着你的心情去变动。这个变动是你没有心,但是呢你在关注这个存在。你没有用心,但是你在关注这个存在。你关注在这个存在实际上是你的经验已经足以使你这个人的存在合于现状。合于现状实际上是说相互之间“山到地移”,是相互之间的这种裁取,是说比较相适宜。
比较相适宜是说你不是盲目的去想控制这个天气,而只是说希望老天爷能够这样,希望这样呢,它偏偏能够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想勉强它这样,你不是想勉强它这样,你不想勉强它这样,那么你想它怎么样的时候它可能就怎么样,这是什么道理?当然这个道理从字面上没办法讲清楚噢,只能说感觉是那样,它们就要发展成那样。所以说人与大道之间的这种表里关系就造成了我们自身的修炼理由。是肯定我们谈生活,是每个人都要有的一个层面。
然后修炼呢那就不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层面,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修炼。特别是社会上的人,很多人他根本都不谈修炼,一听修炼他要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炼呢?我们总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为什么呢?这个理由并不是为了我们自身,而是我们的共同存在,这是天道它需要人这种明白,我们现在所说叫明白,过去就叫体悟。是你感悟也好,体悟也好,你觉悟也好,你要觉悟这个整体的存在,然后给予这个整体存在一个积极的反馈,而不是消极的反馈,这个就叫修炼。
如果说你不给它,你说我偏偏不给,我要按自己人的想法去发展自己,你要发展,那也没什么关系,你要发展自己嘛!到时候一网打尽,就行了,那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说那样的话,你人只不过在那个地方自做多情而已,你认为你自己了不得,你还不得了,老天爷它就说你还了不得了,你不得了,你也是那么的蹦哒一下,你只能在地球上蹦哒,你能蹦哒到天上去?你到天上去你就得死,你试一试。这是人他现在还没能超越这个关系,没有超越这个天地之间约束的关系,这就说明人的认识程度他是一步一步的受限制的。一步一步的受限制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过去古人啊一般比较迷信,我们现在人呢,当然不迷信了。
包括我们现在修炼人呢也都不迷信,特别是修炼人更加不应该迷信。我们应该从道理上明白:我们人到底和道是个什么关系?和天地是个什么关系?把它搞清楚,这个不是修炼嘛。然后搞清楚以后,去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修炼中来。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更加有意义了!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好像身体啊,为了自己的家庭啊,这样去修炼,这样去修炼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那就只会影响到自己的这个发展前途,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我在《双经和一》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都是一个道理嘛,你最终的目的你还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话,以人这个人、它人性的一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你如果要是认为以人性的这一面,它只是一种动物,或者它只是一种能够交配、能够繁育的一种动物的话,那么人跟狗有什么差距呢?它没有什么差距,你既然人单独提出来这个文明思维,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它肯定有它高级的这一面,它肯定有超越了其它生物的这一面,那才有意义啦。你要是以人为本的话,那你好了,那你人连狗都不能吃,连猪也不能杀,人为什么要吃它,为什么要杀它,它不跟你也是一样嘛,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最起码来说把自己的文明也好,自己的思维也好,就建立在怎么啊?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
这个层面呢实际上在古人来说,在宗教来说,在那个我们的道家思维中来说,它肯定说法都不一样,你西方的基督教来说,他说那是耶和华,是上帝在作为,在伊斯兰教说是真主在作为,像我们中国人呢,没找到这个对象,所以说在晚年的时候才塑造出来一个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早年是没有的,是不是啊!是后来才蹦哒出来的。在两千多年以前肯定是没有玉皇大帝的,是不是啊!在那个时候是绝对没有的。我敢这么说,在孔子那个时代是没有玉皇大帝这个概念的,是后来生出来的。至于后来为什么生出来了?我想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人们他需要这个东西。是人们的思维中需要这个东西约束的时候,它就产生了。
但是对于现在来说,肯定可以把它摆到旁边去不考虑。不予考虑,但是不予考虑中它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道理,比方说,我们所说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个概念一样,它到底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我们要从整体上去考虑,这个整体是什么呢?噢!这个整体原来是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所说的道,这个道那就太麻烦了。
他又说它太简单,实际上它又很麻烦,它麻烦在什么地方?是你老看不清楚它,它简单是什么呢?它简单是它很简单得无所不在,在你的生存中间它无时不刻跟你在一起,你说这个情况就很糟糕了,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被人自身所忽略,人根本都没有想到它,就像我们刚才分析那个道理一样,天地君亲师,古人那是非常小心的,连撒尿都不敢对着北边撒,大家要不信,看一看古人的很多经典,那是有严格要求的,你烧火也是这样,你不能对南边烧,是你人只能站在南边,对着北边烧,它很严格的。
过去古人他很麻烦的,那不是假麻烦,那是真麻烦!古人要求那是非常严格的,天地君亲师你看现在留下来唯一的是亲了,但是现在到底亲不亲呢?现在杀夫弑母的人多得很,它多得很。上个星期互联网上就说:有一城市中一个父亲,结果他跟儿子俩个人争电脑,他要上去打游戏,跟儿子俩个人争电脑,后来打起来了,老子把儿子杀了!所以说有很多事,现在也就证明它所有的体系慢慢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打破了,打破了以后,比方说:天地君亲师,这所有的体系一旦被打破以后,人们肯定要产生一个新体系,这个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个新体系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推论得出来,是说它无非是说这个天道这个体系呀,它一定会自己生成,当然人们的这个旧的观念中它有很多积极的因子啊,它会吸纳进来,当然这种吸纳的方法,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它肯定不是以,人以自信这些东西为基础。
它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积极的那个信号,是不是,它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积极的那个信号,它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积极的信号,在人们的观念中,比方说,现在的年青人,他的思维很开放,他很积极,但是呢,他往往很盲目,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去让他明白这个里面有约束,这个里面有一种道性的东西在约束。

3、人不顺道的特性是早已安排好的趋势,反者道之动,其益无穷。
实际上这个第一句话中: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实际上它是讲的一种约束关系。它没有给你约束,但是这个约束它的确是非常严格的,你超越了这一切,你就要受到,你就要受到整体的打击!这个打击它不是说不到,它只不过时候未到,它说到了以后呢,这个问题就麻烦了,就像我们人,比方我们人类整个,我记得在印度洋海啸一周年的时候,好像还开了一个大会吧,在什么地方开了一个大会,哀悼这些人,我大约的听了一下那个报导的那个内容,我就觉得人类啊他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关于上帝这个问题上,上帝怎样去处理这个问题的这个主题上呢,他没有说清楚,上帝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上帝也创造了这个海啸啦,是不是这个道理啊?那上帝为什么要去杀这些人呢?啊?他没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个问题没讲清楚,那是这句话“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他没有揭示出来,这是我们人类的思维还停留在怎么?人自做多情的这一面,是不是啊!自以为是的这一面。
天地、万物和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基本上从这个地方就能够理解,但是这个理解呢核心在什么地方?核心肯定还在人,现在的情况只能说人享受够了,倒霉就来了。享受够了以后倒霉就来了!所以说那些适可而止的享受者呢,他往往能够长寿。《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实际上他讲的这个过程啊,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玄德关系,玄德存在。人有没有玄德呢?人实际上这个方面呢,就的确他非常欠缺,熊老师说:玉皇大帝好像是晋唐以后才出现的名词,在这之前,如果要是按照淮南子的说法呢,在这之前,还有西王母、东王公,再是东岳大帝,东西南北中,东岳大帝是指泰山,它五座山它有五个大帝,后来演化成五个方位的神,然后它们中间的领导者是玉皇大帝。朋友说:玉皇大帝那是中国人的说法,西方人他没有这个说法。
熊老师说:也不能从这个角度去比较,玉皇大帝是个领导者,就像美国的总统,他是被老百姓选出来的一个领导,选出来的领导呢,是说他要负责指挥,但是他这个权力呢有限,他没有控制生化之机。所以说他要太上老君老是给他丹吃,要不然他容易生病。(笑)当然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噢。他也想长寿,他也想老坐在那个位子上,他就不停怎么啊?不停的吃丹,那么最后,实际上掌握了生化之机的是谁啊?还是由太上老君,所以说传说中,就接受一些道理来说,老百姓他没注意,因为他一般,老百姓注意的是什么呢?老百姓注意的是玉皇大帝的权力,你看太上老君见了玉皇大帝还要行礼,是不是啊!还要给他丹吃,是不是啊!他忽略了维持他生命的另外一个事。
所以我们就知道噢,这个天地生出了万事万物以后,这个顺序你不能把它搞颠倒了噢,你搞颠倒了以后,这个时候人特别是我们人在认识天道的整个过程中呢,就不容易从有机的角度掌握主动,老是比较被动。那么人和万事万物之间这种关系,我们再比较一下,特别是在万物和人之间,我们看看人,人他最重要的一个存在它是什么?是他有心机吧,这一点是他的主要特征,而万事万物来说它有没有心机啊?它没有心机。有没有智慧呢?嗯,如果要是没有智慧,那生长就成问题了。我们所说的这种智慧噢是说它生长的这个现状,实际上是因为它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人有没有智慧呢?我们人也有智慧,但是被我们人的心机所压抑了。
从我们表现出来的这种积累噢,包括我们现在的文明也好,是不是啊,以及文化、消费也好,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的一种阳性的积累,都不能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那种状态。简单的打个比方吧,就像我们的衣着一样,我们曾经很迷信的确凉(注:的确凉是一种做衣服的布料,代指用的确凉做的衣服),一开始很迷信的确凉,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谁如果要是穿的确凉,那就觉得很有钱。但是实际上到后来的确凉就没有人穿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东西不透气!现在呢,纯棉的,或者精制棉的,或者那个精制羊毛的,比较透气的这样一些服装,它还是怎么?还是作为高档产品。
这就说明了我们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啊,它也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人得承认这个比较,你不承认这个比较,比方你吃东西也是这样,你看我们吃现在的番茄,就没有过去五六十年代的番茄好吃,但是现在像年纪稍微轻一点的人,根本都不知道过去五六十年代的番茄是什么滋味,酸酸甜甜的。但是现在的人都普通已经习惯了番茄是这个滋味。淡不啦叽的,什么味道都没有。什么香味都没有。
也说明我们人的这种智慧啊,在慢慢的衰退,慢慢的衰退。被我们自己的那种心机所压抑着了,非常可怜。那种有心而取的这种文明实际上它是不足为取的。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说我们最终如果要是能够返朴归真的话,那么我们最好还是返朴归真。比方说,我们现在提倡生态农业,我们也提倡生态的一种生活循环。在我们这个小环境中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所以说我们在订自己的规划、订计划的时候呢要朝这个地方添上一笔。最起码来说,我们的想法从这个地方已经开始了。
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不用心去追求那个时髦的时候,那么我们用心的那一面就用在了自己的智慧的积累上面。所以人在有心而取万物的时候,是盗取万物!实际上是你得其利,不知道止足,那是你不知止,也不知足,所以说这样呢就造成了人消极的这一面它就越来越多,积极的一面越来越少。但是万事万物呢,它对什么事情它都无心而应,比方说就像天气一样,春天一到,你看看那些树芽它就争着怎么,慢慢的越长越大了。这是自然。
这是它得天地之气,就像小李刚才说那个樱桃苗都开花了一样,说不定我们今年还有点樱桃可吃,没有风嘛,它肯定能够好好的成活。能结几个尝尝鲜嘛。我们这个大樱桃树呀,它也开花,开花了以后呢,特别到了三月的时候,风一吹呀它就落了,风一吹呀它就落了,而且那个果呀,是樱桃那个果实它也是这样,风一吹就掉了,它特别怕风怕冷,到时候我们做一个大罩子,把它罩起来,还可以保留一部分。所以说我们从我们自己身上、环境中间就可以找到这样很多的例子,就像那天谈的那个问题一样。比方说你如果要是单纯的给植物提供水份,你提供水份的时候提供得太多了,唉哟,水就积累在那个地表,这个时候它的根就不往下扎,这个时候你让那个水份恰当地怎么?干一点,它的根就自动的会顺导这个土地的深层啊,顺着往下面怎么?扎!往下面的目的是什么呢?往下面的目的是为了吸水。这就像沙漠中的红柳、沙棘一样,它们有个特点,是它们的根往往比它们的主干还要长。
它们为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它们的智慧在体现,它为了吸水,它只有一个目的,这是生存。那这个生存的目的,我想驱动力还是很大的。这是植物的智慧,但是它没有心。你像人他就不是这样的,人一旦没有水以后,屁股一拍,他就溜之大吉,他找新的地方,但是找新的地方以后呢,他往往找啊很难找,比方说在戈壁滩上,像那样的野地方,人如果要是在那种地方时间一呆长了,找不到水,一般地说来,第一可能是渴死了,第二呢可能是吓死了。他有一种恐惧感嘛。这种恐惧感实际上是人的后天意识这个心所造成的。所以说过去有一种说法,是那些比较有经验的那个探险者噢,他往往在沙漠上找不到水的时候,你知道他采取什么办法呢?(听众答:喝尿。)
熊老师:喝尿,到后来连尿都没有喝了怎么办?他一旦没有水喝了,就在地上低洼的地方挖个坑,然后在这个坑中就生一把火,然后对着那个火扇那个烟子,把烟往下扇。一扇,他看哪个地方冒烟,他就往远处看,哪个地方冒烟,他就知道在哪个地方有水。这个办法很简单,但是一般的人他不知道第一个坑应该挖在什么地方。
这是智慧问题,武汉的长春观旁边有个小区,那里有个白鹤井,那个井中水老是那么深。老人就说我们武汉有九口井,这九口井之间它都是联系在一块的,联系在一块,而且怎么?它跨过长江连在一块,是汉口那边的井和武昌这边的井,它一个眼,一条水脉。你是长江那么大的水,它都与它不相干。旧社会有这样的先例,是有一年干旱的时候,武汉人看长江这边的井水下去了多少,再过江去看长江那边的井水也是下去了同样的深度,后来就总结出来这九口井它是一个体系。这就说明古人在观察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就怎么?他有整体意识。
相反我们现代人就没有整体意识,他只有局部意识,胡乱在这个地方挖一个坑,然后呢取而用之就行了,他不考虑别的。人虽然取得了万物,然后得到了满足,同时呢也积累了那个反馈回去的理由。所以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虽然取利于万物,却损去了其隐含的德,这个德是存在的。当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进步的时候,人所失去的隐态的德就越多,这个失去德为万物所盗取。这样一句话在《双经和一》中呢,可以这样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句话。那么我就把这一句话重新阐述一下,是人本来就有这种德,我们在《道德经》中能不能找到这个依据啊?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道德经》中间的第五十五章是这样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4、实践中是先反之而见微妙,知微妙然后知道机,知道机方觉无为才是真法。
他说你这个德厚啊,德厚的这个状态是什么时候呢?刚生下来的那一会是最有德的!这就说明人本来是有德的,但是人后来以后为什么慢慢的长大了就没有德了呢?是他后来的意识,后天的这个心机啊它慢慢的增加了。我们要从整体上看这一段话,中间这句话(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我就不解释了。下面这段话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小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呢,是第五十五章中揭示的这样一个概念,是你这个人啊,本身生下来以后就本身有德。有德呢,你看那个有德的情况,是他终天的号叫,但是呢他偏偏那个喉咙就不沙哑,那就证明他气息很和。很和呢,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和的这一面的原因,这个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本身是说他没有心,没有心是他后天意识它还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呢,他先天带过来的那一面和他后天的这一面的行为就产生了一种和的祥和之兆,这个祥和是他不消耗自己的后天,他只是消耗先天,实际上像我们有时候口干啦,疲劳啊实际上都是因为我们的后天在这种现状的一种反应,如果说我们的先天一旦被启动了以后呢,我们不可能感觉到疲劳啊,什么口渴啊,头昏啊,不可能有这种状态的。
所以说这是小孩他本身有德的一种,给我们的一种启示。这个启示叫什么呢?启示叫知和曰常,是这个常道啊你一定要知道它非常宝贵,你认为不是这样,你就吸收不到这个问题的精华。所以说你老想靠营养啊,靠运动啊,然后靠那个所谓的锻炼啦来保存自己身体的那种健康啊,你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你对这个常的这个道理的来源摸不清楚,是我们所说的,在这个五十五章中所说的:知和曰常。它这个和是什么东西呢?它这个和是自己的先天和后天的体。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我们人的话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状态是人的心和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因为我们人一般都认为我们的心所考虑的东西都是为了我们形体的这种健康在考虑的,但是这种考虑中到底符不符合德呢?符不符合德呢?是因为它不符合,所以说我们人才会衰老。我们符合德的时候,这种衰老它肯定就怎么?它会减慢,或者是停止,或者是走向反面。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地方就一定要引起注意!是因为我们人他有一种趋势,一种趋势呢,这在第五十五章中讲得非常清楚,是后来的这几句:知常曰明,是你知道这个常态的原因以后啊,比方你要是知道先天如果要是和我们的形体共振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疲劳的,我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叫口渴啊,头昏啊,眼花啦,根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先天它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非常巨大的源泉。它是一个巨大的仓库,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源头。
所以当你在用它的时候,你的形体它是不会疲劳的。这是我们知常曰明的一种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体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人体是人的心和我们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总以为我们的想法是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实际上我们的想法都在有害于,都在破坏于我们的健康。我想这个道理我就讲到这个地方,大家信不信还是那句话:由你。你信我的话,你照我的话去做,是不是啊,你就会越来越健康;你不信,然后你反其道而行之,那是不是啊,同样也是首肯的,没有人反对你。那么这句话接下来就能说明这个事情的一种基本过程啦。比方说我们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益生曰祥,是总以为好的事情呢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一种行为。
心使气曰强,是你的心老是在指使你的气息的运动,你以为是怎么?是强大的这种源头。物壮则老,这东西啊强壮了以后呢就开始衰老了。这就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你心越动,那么它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衰老的可能性呢就必然会到来。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这个是不道的一种行为。他不说不德,而说不道。这个不符合于道。不道早已。这个东西早就已经安排好了,它是按照这个方式去设计的。我们看,由先天含德之厚啊,最后到死亡的话,它是无德了,那么这个发展道路肯定是这样的,它在衰减,逐渐逐渐地衰减这个方向在发展的。这个发展不道,它肯定是不符合于道的,不道早已,这是什么意思啊?是这个东西啊它是按天道的设计已经怎么啊?早就规定好了的。
人的出生是含德很厚的,但是你的衰老你却进入到无道的这种范围中去。你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啊,你为什么不反过来做呢?所以说,他就说:反之则道动之,弱者道用之。你一定要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啊!你不知道,你说我非要顽固的坚持自己那个不道的那一面,那怎么办呢?噢,他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它老是给你帮助,你说你益生曰祥,你说我锻炼身体肯定对身体有好处的,那你就锻炼吧。你说我吃营养对身体有补足,那就有补足吧。你说我搞理疗,对身体肯定有治疗效果,那就有效果呗。它一切都按你的想法去做,按你的想法去发展,但是不道的这一面它就早早就已经安排好了。
因为这个强的一面,是你壮的这一面你最后必然要怎么啊,变向衰老的这一面,这个老的一面它不可避免的就到来了。这个不可到来的这一面,是这个不可避免的到来的这一面,这是你的运动方式和趋势所造成的。这个趋势实际上是道它本身生下来这些万事万物的时候,它早先就已经安排好了的。但是这个安排好了的这一面,它另外还有一个东西在起作用,是什么东西呢?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然后我们再看这个明字,再往下看,(不知常枉作凶,对,肯定是这样的,但这是哪一章,我还没有查到。)
但我说的这个意思啊,是这个地方你知常,你明白了以后,或者你在阴阳两个方面你都看得非常透彻以后噢,它肯定就有个转机,这个机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心机的机,这个机呢是这个地方它要起作用了,是你明明动脑筋肯定是不好的,是不正常的一个状态,但是偏偏它能够导致于你怎么?阴阳两个方面你能够觉悟,然后你的心机呢,就能够把你导向于把你导向于那个玄枢,我们所说的这个玄枢,这说明什么道理啊?这说明我们自己这个人,这个人是以人为本的这个趋势到底是向内呢,还是向外呢,
如果说你以人为本老在向内的话,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这个枢钮啊你就容易被找到了。你这个机啊你就不会冤枉去用。但如果说你把这个机啊用到外面的这一面去了,你说我老去怎么?老去在人世间争名夺利啊,勾心斗角啊,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衰老得特别的快。但如果说你用在内在的那一面,噢,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呢就会得到一种无穷的那种资助。这个资助是我们所说的先天和你的形体后天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这个关系呢是你改变你形体的一种基本动力吧和条件。
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个循环关系以后,我们以人为本,然后呢我们以己为本,然后呢我们以自觉为本。以人为本、以己为本、以自觉为本这三个为本,有了这三个顺序的思考方向以后呢,我们得到的一种帮助肯定是有德,这个有德,有德是不得,是你不要讲究这个东西的获得,有德不得,是你不要去强调它;你一强调它,你又错了,你又会做到表面工作上去了,你做到表面工作上,你又是为了什么呢?你又是为了外在的那一面。你始终都要记住:我是为了自己内在的这一面我去积累的,而不是为外在这一面去积累。我要考虑到我的内在的这一面的运动,而放松外在的这一面的运动。
外在的这一面的运动怎么办呢?噢!还是让它自然的存在,这是我们自然的存在。我们的形体肯定要事生产啦,那形体生产它肯定要累啦,肯定要累啦,要疲劳啦,需要补充啦。需要营养,需要休息啦。但是你不要过于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实际上你如果要是自然的话,你就会发现先天它就自动的向这个地方输送能量。就像我们人的那种潜能一样,我们人的潜能有时候开发出来以后,他就像机器人一样,他老做,他是不知道疲劳。不知道疲劳以后呢,当然这时候他的神呢肯定就伤害得比较利害,这时候又要学会养先天,又要学会怎么,调整后天。是适当的劳作,是你要适当,适当是你这个度啊你这个恰当,你不要过头。你不过头,那么你的先天和你的后天这种相互关系,就比较容易把握了。这个实际上在后面这一句话中是说的很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4:08 , Processed in 0.0218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