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46|回复: 0

[第七十七章] 损补有道则——圣者不欲见贤名——修炼要有奉献精神不停地转移既得

[复制链接]
小安 发表于 2009-3-23 13: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从道德经的整个结构来看,文字结构来看,越接近尾声,有很多语言他就越来越和前面的道章相呼应。相呼应意思就说有很多言语吧,和前面的道章啊,他就相关地联系起来。天之道,这个道,首先这个天道的意思呢,在前面的时候叙述过很多,这个地方呢他又回过头去又说到天之道的问题——其犹张弓乎,就象张弓射箭一样。啊,我想这个形象就明显地好象带有操作的意思,带有那种好象是有为的意思。这样一有为呢,那就说明是一个操作的过程,类似于操作的过程,或者是用这个操作的过程去形容天之道他做功的方式。那个做功的方式呢,从前者到后者,这一章讲的呢是圣人的那种作为,所以说天之道,就象射箭一样。

接着下来就说,天之道的这种特点呢就反映出了损有馀而补不足这样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呢,谁能够坚持这个特点呢?人,就是常人一般是肯定不能坚持这个特点的,人之道则不然嘛,损不足以奉有馀。那么天之道呢,只有谁去学呢?只有有道者。孰能有馀以奉天下?也只有有道者才能够把有余以奉给天下。那奉给天下以后呢,他还要做一些什么事呢?这是一种行为,有馀以奉天下这是一种行为。但是呢圣人他还要做什么呢?他还要在精神上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呢就是: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实际上这三句话,其中两句话我们曾经见到过,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三句话呢我们没有见过,他只说不尚贤。他在这个地方说不欲见贤,就是说他不准备得到好的名声,或者是荣誉。

所以说从整个章节来看,我们再回过头来再讲一遍文字的意思。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之道就象射箭一样嘛。高者抑之,当那个目标——怎么解释好呢——无非就是说当目标在上面的时候,目标在上面的时候,你就要把你的弓箭要抬起来,当然这个抬起来和他这个原话呢可能合不上去。我原话是怎么说的呢?我原话: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呢,你就把它举高一点。他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把张弓和那个目标,他对起来说呢?我想这是有他道理的,他这个意思就说,你张弓射他也好,目标也好,实际上都是天道的整体。他没有把他分开,就是他射箭的人和这个目标,他没有把他分开,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整体说。所以他在后面的这个文字中呢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呢实际上就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样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就是他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原话的意思呢就说,高了,你就把它压低一点;低了你就把它举高一点。这个一压一抬,就显示出了那个道对这个事物的一种全面的控制性。

那么接下来他第二句话,涉及到他的本质啦,就这两者之间它既然都是他的整体的话,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明显地出现啦: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他说的意思呢,从字面上看,他是从前面过度过来的,有馀者是什么呢,有馀者那肯定是相对于你的箭呢,你的箭如果要是你的弓,你的弓要是弓弦长的话,你射出去没有力量;短了呢也不行,所以说呢他有馀者他就损,损掉一些,有馀者他就要它变短一些,而不足者他就要它补充一点。天之道呢他就是这样的,他损有馀而补不足。这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们实际上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会这样去处理的,那么天之道呢他也就象这个样,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就说那个东西啊,它明明不足,但是还要把它挖过来一点,然后呢去补给那个有余的,这和我们的现实实际上很吻合的。我们的现实中也就是这样,有钱的他更加有钱,有势的他更加有势,这样呢就把这个天地之间就搞得非常不平衡。不平衡呢,人们的信息流动呢就非常困难,这样就搞得整个天下呢,有些动乱的这种因素。

那么谁能能有馀以奉天下?谁能够让有余的部分奉给天下呢?惟有有道者,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是以圣人做事啊,他没有什么准则的,他的准则呢他实际上是根据现实来调节的,这个就叫为而不恃的意思。他这个准则是依靠现实状态,这个现实状态呢讲的是两个方面,一个呢是射箭的状态,箭啊、弓啊以及目标这几个方面的对立,它形成了整体,不是把它分开来说的。既然是这样的话,他为而不恃,他没有什么原则。这个原则呢实际上是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来随时进行调节,那么谁多了他就要调节谁:目标高了,他就把它压低一点;那个弓绳,那个弓的那个线,如果要是长了的话,他也去损掉一点,把它系短一点。这就说明圣人他处理这个问题也就象天道一样,他的原则是调整两个方面。调整,就是说这个弓、箭和他准备射击的对象,也就是目标,他把这两者他统一起来说。所以说他为而不恃呢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他有原则,他单纯地去解决他的弓箭问题而不解决目标的问题,他行不行呢?他肯定也不行。解决目标问题,但是回过头来弓箭呢射出去没有利益行不行呢?肯定也不行。所以说呢他只能够说为而不恃,他没有什么一定的标准的。一旦有什么问题呢,他是根据现实的问题然后随时地调整自己的作为,这个就是天之道。

这样解释,我想大家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这是从现实之中我们举的一个例子呢,比较形象地说明圣人,他在作为的时候,为什么说为而不恃。就是说矛盾的双方他肯定都有自己的见地,都有自己的要求,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势。在这三者之间取舍的时候呢,作为我们人,有时候很容易按自己的那种情感,或者是要求、或者是利益、或者是欲望这样去处理问题。这样处理问题呢很容易落到人之道的那一面去,那就是说损不足而奉有馀啦。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圣人的这种行为,他就落实不到圣的这种角度上去,而回到人之道上去啦。

第二点功成而不处。就是说他在调整这个整体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他这个地方是调整的事物的整体,而不是事物的单方面。这个整体呢实际上就是说无论是弓也好、箭也好还是目标也好,这个整体事物中涉及到的关键,他都涉及到了。既然是涉及到了,那么这个功对他来说,这个功德的功,功成了以后,实际上他就知道,这个事物实际上只是他调整的一个过程,而不需要一种结果。就是即使他成了,他也不会处在这个结果中间去享受它。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也是属于学天道之作为的。天之道呢,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就是即使这个事物他已经创造啦,他也没有把它当成自己所创造的对象;它生长的过程中呢,他也从来没有去主宰过,而是由万事万物自己去生长。所以说功成而不处呢,这也是向天道学习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表现地比较充沛,就说你功成要身退,这是前面章节里面所说的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地方呢就是你功成而不处在那个功成名就的地位上。你既然不处在那个地位上,那么你的行为所造成的信号,他就将自然地分布在环境之中,而不会对你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个影响呢实际就象天道一样。实际上天道生下来万事万物以后呢,作为人他根本都感觉不到这种恩情的存在。就是这个恩呢,这个恩,他根本都感觉不到,但是一旦有了害以后呢,老百姓他很快就能够感觉到了。你比方说自然灾害一旦产生了之后,老百姓就会自然地怨天怨地。实际上呢这个问题出在哪个地方呢?出在人道他损不足而奉有馀这个问题上。为什么出在这个问题上呢?就是老百姓平常呢不感恩戴德,平常不感恩戴德,但是一旦有了灾害的时候,他就会去抱怨老天爷。这个抱怨实际上就是这个恩和害的这一面,实际上它是相互之间相辅相成的。作为老子的思想的话,他就说你功成而不处,那就要学老天爷的这个样子,要不然的话,你跟所有的人打交道也都会造成在恩和害之间的这种是非里面,或者恩怨里面,循环不已。你不处,你就跳出了这个循环,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圣人的作为,他一直都是在摹仿天道的作为,而去治理自己的存在。这个存在对人来说,他实际上是非常有积极非常有智慧的一个过程。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修炼者,从人道里面跳出来,怎么学圣人、怎么学师父那个样子,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呢,大家肯定心里应该盘算一下,应该怎么去做。就是说师父在这个地方说的这些话,都是比较实际的。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这对我们现实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句话:其不欲见贤。其不欲见贤,就是圣人呢,他根本都不愿意见到这个贤德的名声。他为什么不愿意呢?因为他知道,这个名声一旦产生了之后,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好处。这个好处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这个好处意思就说,它伤害了他的存在。就是他默默无闻地来到人世间,然后呢在人世间做的所有的事情,他都在潜在的一面进行操作,这个操作呢实际上他是代天行道,替天行道。那个行的过程,你说他如果要显示出来他的功德的话,人们会怎么想呢?人们是想他好的一面呢,还是想他坏的一面呢;是想他恩的一面,还是想他害的一面呢。我想人之道啊,他就是这样一个特点:当你给他恩的时候,他可能感觉不到;但是给了你害的时候呢,他马上就记恨你一万年,这就是事物的结果。

所以作为圣人来说,他知道,上善若水啊,水利万物而不争。他老给你好处,你已经把他运用到所有的存在里面去了,但是呢你却不知道他的作为方式——就是他的性质你最起码来说,你没有觉悟到。

我想这一章,也就说了这么些意思。作为我们修炼者到底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意识,我想从上面的话里面呢,你可以略微地取之一二吧。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说你天之道无非就是说要损有馀而补不足。啊,你损、你补,那么涉及到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在人世间修炼,我们也涉及到一个多和少的问题,是不是?就是你的真气是多啦还是少啦,你是健康多啦还是疾病多啦,这都是我们现实中所面对的问题。那么应该怎么去处理呢?比方说练功的人,他肯定要采气啦,他拼命地采拼命地采,他采不采的进来啊?他那一种情况下采的进来,那一种情况下采不进来?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平常修炼的话,肯定要动脑筋想一想。你不想,实际你就没有明白天道他的利害性。你练功,你到底怎么采气?因为你即使练一个功法,你也要揣摩一下,人家在功法里面是怎么样设计这个采的过程的,它符不符合于天道。不符合,这个作为人来说,他就应该知道老子说的这个智慧,的确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他观察到了,他告诫我们,我们怎么样做呢,我们真的去无视这种天道吗?那肯定是不能无视。

你无视了以后,你迟早,你就是练一辈子,你一无所生,就是你一无所就,你根本都没有什么收获。因为你在现实里面你根本都积累不起来,你积累起来,老天爷他就给你拿走啦。那么在精神的一面,你有什么收获呢?精神的一面同样没有收获。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物质没有变化,你的精神又怎么可能变化呢?从精神到物质,从物质到精神的话,最起码来说,他相互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那么你精神上如果说没有领会,你比方说你身体很好啦,你说你身体很好了以后,精神上就一定会有收获,会不会这样呢?我说的就是你身体好啦,你精神上会不会有收获?(笑)我就说的物质到精神这一面。

实际上人他往往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呢,往往这个途径,他没有知道这个阴阳之道啊它的顺序地变化过程,就是说它至关的重要性吧,实际上这个人的精神他起了一种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你如果说单纯地去调形,你没有注意那个调神,就是调你的心神啊,调你的精神啊,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很多道理你不明白的时候呢,你积起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就像我们人世间的,你就是万里长城又怎么样呢,他最后还是要倒,终究是要倒的。这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是不是?迟早的问题。它代表了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呢到将来他会不会倒呢?将来用不着啦,它就倒啦。这个人类他思想进入到高度和谐状态的时候,你说长城那种精神还要不要?那肯定不需要啦,不需要它自动就倒啦。但是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现在我们不去讨论那个问题,我们讨论我们现实中间,你比方说你采气。你采气你是先树立你自己的理念符合于天道啊,还是先树立这个功法,我非要把这个气采进来?

所以说在这一章中涉及到这个观念,实际上至关我们修道的这一种思想。就是作为圣人来说,他功成而不处,为而不恃,其不欲见贤。可以这样说,他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做,他是无为的;第二个方面,他即使做成功了,他也没有在意它;第三点,他即使做了很大的功劳,他也不愿意看到这种贤德的这种名声,加到自己的头顶上。你看有这三点,作为我们平常修炼人,就是练功的人,把那个资料看一看,这所有的功法里面,所有的功法里面,你把所有的人看一看,你就知道,这些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不对?(笑)这明显地很清楚,不是钱就是名,不是利就是财,是不是?这些事,无非就是这个东西。好大的名声啊,哎呀!那个从东方一直到西方,是不是,好象都被他照亮了一样。你跟老子的那种圣人精神比起来,你说那缺多远呢!所以说学老子的这个精神呢,的确他很难学。很容易懂,但是很难学。是不是?很容易做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呢他就是这样,人之道则不然嘛,损不足非要奉给有馀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现实以后,我们自己练功的时候,首先树立目标就一定要知道:哦,我不是为了自己炼,我不是为了自己炼的时候,当我越忘我的时候,我这个气啊就采得越多。为什么呢,这个时候你已经把自己虚化啦,虚化到空间去啦,虚化到存在中去啦,虚化到自然中间去啦。这个时候,他的气才能够采得进来。你如果老是记得我自己,哎呀,我要往丹田这个地方送啊,我这个地方成功了以后,其他地方都健康啦。你老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你实际上就限制了自己精神上的无限性。限制了无限性以后呢,那么他的这个实际的这一面呢,他肯定就有限啦。你不但是有限,而且你多一点,你就存不住啦,多一点它就跑啦。为什么跑了呢?因为这是天道所规定的一个规律。

昨天在网上的时候呢,就有人在问这个问题,就有人问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个天道到底怎么搞的?现在那个穷人呢越来越穷,那个富人呢越来越富。那天道为什么说损有馀而补不足呢,为什么不损过来一点补过去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吧,是不是,你再看这个现实社会中,这个不公平的现象肯定是很多的。那个很多呢,当时殷老师写了一句话,她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道的尺子,就象弹簧似的能高能低,能伸能缩。完啦,在穷人的面前的时候,“哗”这样一量;在富人面前,“哗”那样一量,那就象刘文采大斗进小斗出一样,那不成了刘文采啦(笑)。我给你说,那天道岂不成了刘文采了?是不是?所以说我当时就理解,哎呀,这个问题恐怕不能这样说吧。

实际上我后来怎么去解释这个问题呢?我们人道他一般只能活那么几十年,这几十年的过程中,人往往总以为自己的获得呢很真实。实际上就象我刚才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人在现实所获得的物质利益,他永远的是空象,它是虚的,因为他的时间呢太短啦。那么他有一个永生的这种东西呢,他永远的又得不到,它又太长啦。这就是事物的矛盾性统一到人身上的这个原因。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性他在人身上,然后人心呢他又在机动地变化。天性他是不变的,他永远是那样,所以他得以长久,他清静,他清静归一,所以他永远地长久。而人呢,他心是机动,他老在变化,所以他短暂,他短寿。他即使发达了又怎么样呢,那只是短短的一个片段而已,很快他就过去啦,你说那有什么意义呢?他没有了解宇宙的这个生化规律,运动规律。你说那样,如果我们人站在修炼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把那个短暂的那一面,当做是自己判断问题的标准的话,那实际上作为修炼人来说他思想上本身,他就没有树立那个长生久视之道的那种出发点。如果出发点是长生久视,他不是长生不老,他是长生久视——他为什么要用视啊,就是用眼睛去看呢?意思就说你如果真正做到长生久视了,你就会知道:哦这个天道啦,他是在从看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存在。

我们人实际上也是这样,你真正的修道是为了什么呢?真的是为了手里的物质利益吗?他不是这样的,而是为了寻求到那种生存的快乐感。是不是?很多的快乐感。人家根本都体会不到,人家只会感到苦恼、痛苦,但是你修炼人却能够感觉到他的快乐。这个快乐是源自于什么地方呢?就是源自于他的集合,因为任何事物他集合起来以后,他总有个向上的趋势。我想这就是天道给人们的一种启示——如果说你老是看到那个消极的那一面,你这个思维啊、精神上你就不能树立积极的出发点,这个时候你就给自己创造下来很多未来的障碍。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从练功的具体角度来看,我们人也是这样,如果说你把目标定得太实了,你说我只想身体好,然后呢,我拼命地采气啊,然后采啊采啊,是不是把这个气采得有利于自身呢?那都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就是这个气啊,它有时候,就是这个天道,他采进来的这个气啊,从天道中间采进来的这个气,它对人的补助来说,它有时候容易过头,有时候容易过头。所以有很多人他练功了以后,他采气采到一定程度以后呢,肚子采大啦,不好解决。特别是男性,千万不要这样,如果要是把肚子采大了,我给你说那就非常危险啦;当然女性呢,稍微好一点,特别是年纪大的女性呢,更加好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经过抚育孩子以后,一般女性的心情呢她就很容易凝聚到她的下一代身上去,所以她很多意念她可以转移。象年轻的人呢他就不同。所以有很多问题在从技术上来说,他往往要设计好,你不能盲目地去采,你要把这个功法呢最起码要告诉人们,它这个气它吸纳进来以后,它和什么东西进行化合,然后呢怎么样地聚化成一种怎么样的形,它才符合于天道。这种形又怎么回到自然中间去,还之于天道。我想这个道理无非就是说你取之于天,你还是还到天里面去。那么这个过程呢实际上就是说,你提前把这个程序设计好,然后呢这个天之道啊,他就损不到你头上来。为什么呢?这就说明你的那个志向也好、心念也好,在这个之前已经把整个信号就安排好啦。但是这个信号安排好,一定要在你这个之前已经把工作做好、做完全,不要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再去完成,或者是做完了你再去完成,这个时候就已经晚啦。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圣人来说,他实际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呢他功成不居,然后呢也不显露自我,我想这是因为他生之天道的原因。我们自身也知道了这个原因以后呢,无非就是说,要学习圣人的这种思维,这个思维就说你要忘我的这种存在。忘我无为他本身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也很难以完全做到,但是最起码来说你要努力地去做。你不要说你每一件事,这一件事我忘我无为,那一件事我忘不了,然后呢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个算不算修炼呢?那个也不算修炼,那个就叫什么,那个就叫双重的人格——你做假人,你就做不了真人。

当然我们自己从技术来说也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呢实际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神修丹法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采进来能量,他以丹的那种形式,还原到自然中间去,是不是,这个丹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个丹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天地之间信号的一种支持。这个信号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你一草一木也好,每一个人也好,大人也好,小孩也好,以及每一座山川也好,每一条河流也好,实际他都可以给你很大的帮助。这个帮助他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实际上就是希望你能够得到这些东西以后呢,为这个社会、为这个自然,贡献一点这个平衡的工作吧,或者贡献一点你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吧。这样呢,你这个丹呢,你就比较容易积蓄成功了,也比较容易返回到虚空里面去。

如果说你老是想到自我的这种存在,忘记了上面所说的三点: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呢,而是追求个人的目标的实现的话,老天爷呢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怎么样?我说到这个地方,然后呢希望大家能够动脑筋去想一想,他会怎么样?

(笑)哎,他就惯着你,就闫工所说的惯着你。你要的话,他就永远地给你;你往那个地方想,他就永远地帮着你。他不会说跟你对着干的,天之道啊他不会跟你对着干的。所以说呢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将要夺取你这个状态的时候,他一定会先给你,这就是天道啊!所以说天道的智慧,我给你说,你太难防啦。你说哎呀,我如果要是设计一条程序,这个程序啊这跟天道啊正好反着来,行不行呢?你做不到。就是你要想满足个人的欲望,同时你又要设计出这样一个有智慧的东西来——你别跟老天爷玩这种智慧,我给你说你永远都玩不过去。为什么玩不过去呢?就是因为他天道的无所不在。你看他刚才说的这个意思,他既把射箭的这个对象考虑到了,同时也把他那个目标,也就是靶的那个对象也考虑到了,这两者之间实际都是他的操作,都是他的操作。为什么都是他的操作?就是因为他本身生出了万事万物,然后在这个中间呢,他按其中的规律设计好了。这个规律设计好了就是说,你这个事物,就是你寿命长的,你占不了主动的一面去;你寿命短的,但是呢你占的主动你又很有限。这就是事物的矛盾性。

我们修道是为了什么呢?无非就是说你修的,希望自己的性和命呢,两者都很长久;然后长久呢,同时呢要活得很有意义;同时呢又很健康。然后呢还要想满足一点,是不是?你比方说我们身体很健康、很长久的话,这个已经满足了吧。然后呢你还要获得一点,你说我精神上要获得很大的荣誉——你说这个东西就站不住脚啦。他只能说,他满足你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呢,你自觉地就退让出来。如果说你要有很大的荣誉,这个时候你非得有一种精神去支撑它,这个精神那就是你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啊、其不欲见贤这种精神。他在这一章里面说的就是这一种意思。世人的修行呢往往很难呢,也就难在这个地方,无非就说他的这个原则非常简单,他对修行人的要求的精神原则比较简单,他这个简单呢却非常难以自觉地做到。因为这个人性呢他就是这样的,人性他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为什么为了满足自己呢?因为人他相对说来他有动物的那一面,就是动物的特性那一面,他为了自己的食物,或者为了自己的存在,是不是他可以这样说——他有时候根本都没有想到什么手段不手段的问题,他不择手段,他都可以朝这个地方运动。

所以在修行的这个上面呢,他特别注意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是天道的性质是从整体上去作用于事物的,他从这个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老子的思想呢实际上都是把矛盾的双方在比较的过程都收纳在自己的判断里面,然后再去选择他所应该处的位置。他觉得我控制了这个矛盾的双方,然后我就处在它矛盾的下方。他不处在它矛盾的上方,啊,就是这个存在的上方他根本都不处。所以说一般人根本都不知道,他这个操作到底怎么进行的。这一点来说是学谁的呢?还是学水的,还是学天之道的,是不是?天之道为而不争嘛。他只在做,你这个甲方也好,乙方也好,矛盾的双方嘛,他都给你一定的支持。他促成你们这个矛盾的发展,然后推进了整个事物的发展。但是这个矛盾呢,它实际上是短暂的。短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矛盾他随时都能够得到克服,然后进入到新的一轮,或者新的对抗对象中间去。我想那无非就是他也就生出了新的对象啦、新的对抗啦。

所以说老百姓他肯定就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呢他活一辈子他看到的问题非常有限。特别是一个大的更替,特别是象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说通俗点就是经历过的事已经很多啦,我们的内在基因呢肯定就积累得很丰富,所以说我们有很多事自我能够判断。但是年轻人呢,他尽管他在道理上可以听懂,但是呢他在实际的处理上他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这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因为人之道啊,损不足而补有余啊!他这个特性呢决定了他,尽管有很多理他已经明白了,但是他在处理实践的时候呢,他往往还是按自己的本性去做。当然这个过程要举个例子,啊对不起,我举不出来(笑),闫工就准备听着我这个例子。

所以说呢我们一般练功,就说你在积累能量的时候,你不要一味地往身上去积累。你先要把自己虚化掉,就是你要先把自己分散到自然中间去,然后呢你在你收功的时候,用很短暂的时间。就是你分散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分散,为什么呢?因为你生长的过程中是化了很长时间生长起来的,所以你不要急于求成,觉得我一个念头过去我就可以把它分散呢,那样不彻底。不彻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意念积累的时间没有怎么,没有和那个存在形成正比的话,那样也不恰当的。这个不恰当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分散虚的这一面,你用阴的这一面,你就用很长的时间,用阳的这种方式去体现它。然后呢你要聚合起来的时候呢,你就用很短的时间——短的时间肯定属阴啊,然后呢阳性的就是收纳的这一面呢,你又往阳性的这一面,这个阳性的呢,用很短的时间去往阳性的这一方面凝聚的话,就符合于这个阴阳相胜吧。

照我们这个世界来说,一般都是重视阳性的东西,而轻视阴性的东西。所以说阴阳相胜呢无非也就是你把阴的一面老是放在前面,阳的东西呢老是放在后面,这是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同。时间上呢也是这样的,时间上你也把它放在前面,阴的放在前面,阳性的放在后面。这样处理问题习惯了,你就知道这个功法象这样设计呢,它对人的身体它的确能够起到好处的。

人在身体中的积累,你比方说你身体中的积累,你如果说单纯地就说往某一个地方聚啊,你说我要聚这个丹,行不行呢?聚这个丹可以啊,但是这个丹他聚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不动啦。它为什么不动了呢?因为它外面和里面呢,它这个时候它平衡啦。平衡呢就说你这个人的意识啊还没有给它立下一个空间。它有这两个空间,一个就是我们思维上的虚,思维上的虚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没有着落的那个感觉,那个叫虚。这是实践中的一点,并不是我嘴巴上所说的那个单纯的虚字的虚,而是你的感觉没有着落点的时候,根本都不知道上下左右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具体的形的存在的时候,只知道有一点,我还在,我还在,我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就已经分不清楚啦,这个时候就证明你已经进入虚的状态里面去了。然后第二点,你在现实中,就是你的身体中也有个虚的这一面,过去就说他空洞无涯的那个地方就为窍。空洞无涯就是它没有边际,就是你看不到边际了,这个时候你只要一意念这个地方,你就很快就进入我刚才所说的没有感觉的状态中去了,这个时候你就基本上找到了你真实的发展趋势啦。但你这个发展趋势为什么没有着落的时候相反倒有发展趋势了呢?因为这一点呢是和你的立志有关的。

这我又要回到这个立志的这个问题上来谈,大家以为练功就是练功嘛,这和我立志有什么关系呢?哎这个东西它就是有关系的。就是你一开始立的志啊,直接关系到你后来进入功态的那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你立志,你直接关系到你身体中所有的精华的凝聚问题。如果说你这个凝聚你没有把它带入到我刚才说的那个感觉里面去,啊说通俗点,就是你的虚和实之间这个时候就分离啦。一分离以后,那么它回到实的这一面来的时候,它就很难以对你身体的整体进行调整。这个调整他意义很多的,打通经络,然后聚炼成丹,然后还要炼神还虚,然后还要炼虚合道,还要炼神、炼形合道。炼形合道那就非常艰难,我给你说那路那就走很长时间。而这一切呢都是在你这个之前,你的立志这个虚而大的基础上,作为基础、作为一个影子的。没有这个基础,你后面路你就走不下去。

所以说提醒大家呢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就和天之道的性质也有关,就是说你把你自己精神的这一面你设计得非常完整,而你对你形体的这一面你可以这样说,你不要去管他,你也不要在意他曾经病过啊,或者曾经得过什么器质性的病变啊,或者神经遭受过一种什么样的苦难啊,这个东西都不要在意了,都把它全部都忘记了。这个忘记实际上是一种虚性的忘记,它实际上已经印刻在你的大脑中间,他肯定忘记不了。但是呢你把这个任务放给谁呢?放给你的神。放给你的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神你一旦在修炼的时候,他就会按天道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所谓天道的处理方式那就是说,他把矛盾的双方都拿过来,然后进行自化。什么叫自化呢?就是谁多了他就拿过去一点补给那个少的,谁少了他就补给他多一点,他无非就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呢实际就是你无为的过程。所以说我们之间,我们在看人道的这种发展的时候,无论是你社会的发展,还是人健康的这种发展,实际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健康的时候,我们应该防着自己衰老的时候。这个衰老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呢,就是因为多了造成的。这个多了怎么才能够继续保持他的健康而不变呢,或者说更年轻化呢?他实际就是说你要掌握这个天道的机制。这个机制呢说简单一点,他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态,人们的心态。当你的心态你改变不了的时候,你也就改变不了你这个有形的这一面,朝着被损的这个方向继续发展。

如果你的心态改变了,你比方说他所说的这三个方面:为而不恃,就是你为人呢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一般人他只能够从一个方面考虑问题的,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想问题他肯定选择要有利于自己这一面,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你说你不能为自己有利的这一面考虑,那他做不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忽略了一点,忽略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他不愿意把自己放弃掉,然后把自己这个任务呢,这个选择交给自己的先天。这个先天就是你的作为你有时候根本都不讲究,有时候很讲究。就象我的生活一样,有时候我很讲究,有时候又很不讲究,哎我就搞不清楚,我这个讲究是怎么来的,不讲究又是怎么来的。噢,这就是神,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讲究一点,什么时候不讲究一点,是不是啊,没有必要讲究的时候,你就把它放弃掉,你为什么每天都要那个样讲究呢?一讲究,你的主观意识就动得太多,动太多,他就消耗自己的先天。先天一消耗,你后天的精华就跟着跑。后天的精华它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中间,再一次地提醒大家:我们身体中的精华,不在我们后天的大脑中间储存,大脑也控制不了我们身体中的精华的流动方向,因为你根本都不知道你的健康的平衡是由什么状态完成的。那靠什么来调整?哎,他是靠神,他不是靠你主观想法来调的。所以当你的主观意识越放松的时候,你的身体就越健康;当你要采这个气的时候,当你要采这个天然之真气,你采,肯定是能够采的,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这个这个方向和这个原则以及你的志向,都要知道天道是虚的而不是实的,那么呢你在修炼的时候,你就能够维持这个平衡的运转。否则,特别是我们的造就,我们的造化呢很难进行。

我们反反复复地讲这些道理,无非就是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一件事:就是你明白道理也就是一种修炼,这个书中间说的一句原话,你明白道理就是一种修炼。当你明白了道理以后,你平常的生活习惯呢,我给你说你所有的状态你就自动地照着它去做了,是不是,因为你已经懂了,懂了以后是你潜在的感觉懂了。就象我这个习惯一样,我一般拿这个稿子不习惯于看着稿子讲,一看稿子,黄了,为什么黄了呢?越看稿子越讲不下去啦,这个时候思维就中断了。为什么会中断呢?就是因为这个现成的东西,这个实有的东西啊它打乱人的思维链,说通俗点就是流水式的东西啊,结果就突然一下,你给它创造了一个障碍。

那么平常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你象流水一样,你想到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然后呢你中间不要给自己设计到很多拐弯的地方,一会想这个事,哎放着,待会再做;那个事,放着,待会再做。结果怎么,实际上当你想到做什么事的时候,你马上就去做啦。然后呢,你一条心地去做,做完了之后再想第二件事。实际上第二件事你还没有想的时候它就出来啦,第二件事出来以后呢,你是先做完了第一件事啊再做第二件事,还是把第一件事做完了之后再去做第二件事呢(笑)。这就说明在人的选择里面,他肯定有条理性的这一面。所谓条理性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件事做完了之后再做第二件事。但如果说第二件事很重要,你是怎么选择呢?如果说这个重要它并不被你看见,或者并没有被你感觉到?(有人答:那还是第一件事。)实际上人他冥冥之中他有一种冲动,这个冲动呢就是我们要注意我们自己心理上——有时候我们只是注意到身体上微妙的变化,就象闫工一样,一看,哎呀,一个虫在这个地方飞,这个就是阳性的变化;但如果有一天闫工说,哎呀,我心里突然感觉到哪一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变化呢,发展到这个程度,那就基本有门啦。

而人呢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我说的第二点,因为这个第二点是人虚性的这种变化。听见没有,虚性的变化它很难把握。它很难把握是什么意思呢?就象我刚才说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的这个区别一样。实际上人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做得很好的时候,突然一下,想到要做第二件事呢,那时你做不做呢?这个时候你还是要去做,因为你心里有一种感觉,你知道,那件事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但如果做了,那么你的机遇那就很容易把握啦。你要习惯于这种变化,这种无常的这种变化呢,就是这种变易的过程呢,因为它是恒定的啦,要习惯于从这种静态中很迅速地转入到那个动态的运动中间去,这个过程呢实际上也是属于你对自己心理微妙的一种把握。至于说这个因素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只有做完了之后你才知道,噢原来是这样。如果我坚持自己做第一件事的话,然后做完了,哎这个时间它就错过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呢,这就说明我们就要回到自己少年的那个时代去。少年的时代,一个小孩子,他绝对没有成年人这种理念,你一件事就扎扎实实做完了之后啊再去玩第二件事,对不起,他玩这件事玩得很好的时候,突然把这个东西一放,骨碌碌就跑了。这是我因为养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才观察到这个问题——你说他不聪明,那是假的;你说他习惯不好,那也是假的,但是他偏偏就有这种习惯,他玩第一件事玩得很好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就玩第二件事去啦。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他玩第一件事的时候是处在无为的那种状态,因为他心里根本都没有想到第一件事,它的完整性应该朝什么地方发展。当他玩第一件事的时候,那个信号啊就引导他那个思维在向第二件事运动,那么这实际上对他就是一个训炼,他一下想到第二件事。这个第二件事是由谁来引导他的呢?实际上就是他的下意识,他的灵感。他的灵感突然想到第二件事呢,你说他肯定是没有阻挠的,是不是,他绝对不会象成年人这样,我把这一件事玩好,我们成年人是要把这一件事做好,总觉得做这一件事是有目的的,如果这个目的不达到的话,我做这件事就白做啦,老是有这个牵挂在里面。所以说这造成成年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往往有很多机遇啊他把握不到。

昨天那个资料中提到王力平,说王力平他实际上在小的时候,他的师傅就在训练他,就是这样训练他的,怎么训练呢?就是你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他让你考虑,然后他出第二个问题的疑问,你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他出第二个问题的那个问题提出来,让你回答。你是把手里的事放下呢去回答呢,还是边做边回答呢?那这个时候他就对你有要求,他长期以来他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他的分配意识啊非常强,就是他在从小的时候就学习这种分配意识。实际上这种分配意识就是人的灵感,长时间在运用,灵感呢、人的灵气啊长时间地在运用,他不是凝聚在一个问题上,而是怎么,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就自觉地他处在无为的那种状态中间;而做另一件事呢,他是由他的灵感去引导去做,这样呢他就很容易在第一件事没有丢失的情况下,第二件事同样的也能够把握它的时机。这是很多年前,一二十年前看到的王力平的那个书,看了以后很有感触,我觉得他这种有为的训练方式,的确还是掌握了人头脑中有很多弱性的那一面,然后克服这个弱点呢,然后再让人呢长时间地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再去给他所谓的功,教他一些法,这样呢他的功和法他在这个基础上,他就非常专注,同时呢效率也特高。按照我们修的路子毕竟跟他不同嘛,所以不要跟他相提并论。

这一章呢文字要求基本上讲了。

第十七章,是天道章。

第一个问题讲得就是:天之道的作为就是无为之损补;

第二点:不足天助,多余无益;

第三点:修炼要虚实一体,多的时候要转移,少的时候要注同一;

第四点:造化之机在人性,成功之基在不争;

第五点:三要素,九窍位,动静适时。

口头上再给大家讲一下是什么一个意思。第一点就是天之道的作为就是无为之损补,就是他的损补啊他肯定是无为的,大家不要以为他是有为的,就是他没有任何的那种想法。这种想法只有人才有,这个想法作为天道来说他“无”,作为人来说他“有”。这什么意思呢,这到底说的什么意思?这说的一个意思啊就是说,人的这种想法,它是不符合运动规律的,人的想法他不符合这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这个运动规律实际上作为天道来说它有一种形态,它有一种形态去表达这种规律,这个规律的表达它实际上就限制了人们在很多问题上,一相情愿地发展,限制了人在很多方面一相情愿地发展,这句话只能听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解释呢?因为实际上这个东西涉及到很多的社会现实啊、自然现实啊,就是人他的作为他有很多方面,他不符合这个存在,但是人呢他的确他有很多想法是属于强制性的。这个强制性呢作为天道来说,他就让你慢慢地发展,然后呢慢慢地积累,他给你的越多,到时候他给你夺取的也就越多,给你的越多和夺取的这个越多,他实际上他是成正比的。这个正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人类在这个社会上的,在这个自然界的这种发展,或者对自然的一种掠夺,或者这种造化,或者这种创造——说的好听一点叫创造,说的不好听一点就叫掠夺。然后呢去满足人无穷无尽的想法,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无穷无尽的这种欲望。那么对自然他促进了多少呢,就自然这种状态他促进了多少呢?作为人来说自己应该衡量一下。如果要是衡量不过去,你就要知道,天道他终究不会单纯地给你恩,而要给你一定的害,而要给你一定的害。因为你人是四大之一嘛,所以说他给你他是因为这个循环之道造成的。循环之道就是人呢、万物之道嘛,万物人之道,天地万物之道,就是这样相互之间一种关系。这个关系呢无非就说它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如果说人他不加以衡量,仍单纯地发挥自己小中就大的这种状态——就是你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存在,但是呢你的作为又太大啦,你太大了以后呢,它就打破了这个平衡的这一面。这个平衡的这一面,这个老天爷他怎么——老天爷是什么?老天爷是人性,人性的集合就叫老天。天性在人嘛,天性在人,那么人性呢实际上归结到老天里面去了——然后呢老天他这个时候,就是由人类自身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呢自己教育自己,然后自己改造自己,最后把自己改造得怎么,更加有利于进化、有利于升华,有利于生命的升华这个方向去。这是不久的事,要不了多久,要不了多久,也就那么几天了!

不足天助,多余无益。不足啦,你老是保持一种不足的状态,首先当然是精神上你虚无的那一面,你虚无的那一面保持不足,是不是,你老是保持虚无,就是你老是守住虚的,你肯定就不足啦;你不守实的,你不守实的,这个东西是实的,这个想法往这个方向发展就是实的,往欲望的方向发展就是实的;你往修道的方向发展,你就会发现它就是虚的。你不足,天肯定要帮助你啦。那么你多余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你说我这个身上健康啦,我还要有钱、有势,那个叫多余啦。你健康呢,你就非常好了,为什么呢,你健康了你就负责能够保证你的营养平衡。人家要吃饱才能够维持健康,你往往吃个半饱,你就足以健康,这就是天道在帮助你。

第三点呢修炼要虚实一体。那这个话就比较难理解啦,是不是,修炼要虚实一体,虚实一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实体,你一定要有个虚性的体系放在里面去考虑,放在内去考虑。你不考虑、你不考虑也行,那你不考虑呢你只能够做到强身健体,是不是,你要想有其他的造诣,那你就做不到啦。所以你要虚实一体,这个时候你才有合道的基础。多的时候呢要转移,少的时候需要同一,这什么意思啊?就是你身体变化你是最清楚的,你多的时候,你就赶快把它转化一点。转化一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和这个虚的要连起来想。你比如象我们平常的功法里面老是设想一个孩子,坐在自己肚子里面,为什么要设计他坐在肚子里面呢?他就是虚的这一面。他起什么作用呢?他就起这个作用,当他多的时候,你就往他这个方向送。那么他到底是谁呢?他本身不存在,他本身不存在,但不存在,为什么送过去有作用呢?因为这个是人性的问题,是不是,人性的问题。就是只要有人在,只要有人在,那个形体在,哪怕是在你的思维中,他都要起作用,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心想事成。为什么能心想事成呢?就是因为你老在想他,你每天想每天想,想多了他就转移过去里啦,那么你人身体的健康他不就自动地就平衡了吗。

那么少的时候为什么要同一啊?就你感觉到,哎呀,我自己身体是不是,好象很疲劳了,工作时间长啦,让我想个办法,想大一点,想到我就是这个世界啦,让我站在这个世界中间,站在这个宇宙中间,和这个宇宙呢就同化了,然后呢我把自己虚化掉,然后呢再收回来,收回来形成我自己个人的这种主体,形成个人的主体观,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噢你精力就充沛啦。打个简单的比方吧,实际上我口渴了的时候,当然我喝那个水也喝不着,那怎么办呢?我就想啊我在长江里面游泳,到大海里面游泳,想怎么喝就怎么喝,结果水就够啦。当然这是一个想象,起不起作用呢,那就是靠你念力的大小啦。就是你的力有多大,就你的念力,念头之力有多大呢。每个人他是不一样的,有的念力大,有的念力小,有的人他根本都不相信这个念力,那他一点都没有。你相信了,然后你持之以恒地去操作,你就会发现,噢,这个念力呢它是这样炼出来的,每天炼每天炼他就炼出来啦。就象人们念咒一样,嗡嘛呢吧弥哞,哞哞哞一哞,哟天关就轰开了。那不是假的,你比方说嗡——,就这么到小腹去了;嘛——,一嘛它就回到肺里面来了;咪——,回到肝脏里面;叭——,一叭,它就在中线上振动;然后再轰——,它就怎么,把整个气聚在中丹田,然后再送出去,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平常我们忽略了,知道没有,就是你每天念每天念,你就知道,那个气啊每天在那个地方循环,是不是,循环长了以后呢,然后你再一轰,哟,他这个天关他就打通啦。这不就咒语的作用吗?这个念力实际上它也是来自于这个地方的,就是你每天念,每天老是这样想,但是你是虚象地想,你不是人家那样念出声来,它不也起作用嘛。

吉老人你知道他为什么活九十多岁啊,他每天早晨起来对着太阳,嘛呢訇,嘛呢嘛弥訇(笑),我看见老人家练功的那个样子就非常专注。

第四点:造化之机在人性。人性你别看它有消极的那一面,但是它有很多积极的一面,一定要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去思考问题。造化之机在人性,成功之基在不争,所以有时候呢你要不争而善胜。不争呢就是你在造化的过程中,你有很多事情你不要勉强地去给自己创造。就是你每常去积累,你积累多了以后怎么,最后你还是变少啦,所以说你不争的时候,老天爷他就知道你是合于道的,合于道他就给你得道多助。

三要素,九窍位,动静适时。三要素呢那就是精气神啦,九窍呢那就是我们身体上的九个窍位啦,动静适时呢就是你九个窍位一定要和三要素配合起来,配合起来你进行修。怎么配合?希望大家能够按功法的设计,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潜意识,按功法的设计然后再调整一下自己的那种适应感。这个适应实际上就是说,是调整你的潜意识那种活力。活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功法尽管它已经设计好了,但是呢,它是随意的,就是你随意地取舍,随意地取舍,你觉得哪一个片段适应于你自己的时候,你就炼哪一个片段,而不要千篇一律地照人家的方法一条巷子走到底,那样呢他就修炼不好。你随时地调节自己,这个就叫动静适时,你动和静你要根据这个三要素的要求。

精、气、神。精它肯定是处在基础的那一面,但是这个精呢,如果要是你九窍不闭,就是你九窍不相应地关闭一些窍位的话——你就象我现在说话一样,我现在说话呢,我只是开嘴巴说,但是我眼睛呢是恍惚的,恍惚的就是我看问题呢,有时候根本都没有眼神去看,然后呢自己耳朵呢就基本上就关闭了,然后呢只是靠嘴巴去说,然后呢我意念呢就停留在另外一个地方,至于说哪个地方呢,那是我的窍,是不是,那是我的窍,那我的窍我知道,噢那个地方我盯住了他以后呢,哦他就源源不断啦。这个就是你要观察你自己的微妙,就是你要观察你自己的微妙。你善于炼以外,还要善于观察。你如果要是不观察,你炼一辈子,我给你说,一辈子你就没有灵性;没有灵性,你就没有创造性;没有创造性,那么你这个事物,实际上你就圆满不了。为什么圆满不了?因为这个世界它的多样性太复杂了,就是它的包容性呢太大啦,所以说你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你只要不是墨守成规,你朝任何一个地方发展,你都会有好结果。你为什么不去争取好结果而去争取人家给你设下的一个套子呢!所有的功法都是套子,我给你说,你一定要怎么,进入无法之法里面,无法之法。

什么叫法呢?法就是道性的去来,就叫法。什么叫道呢?就是三点水就为道,是不是,道性的去和来它就为法。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知道,无法之法呢就在心法,心法呢就是你心生万法啦,就自动地会达到这个发展的方向。

七十七章天道章基本上就讲这么多吧。

这就是从那个天道章的刚才讲的第二点呢,就是不足天助、多余无益,是不是,这个呢实际上在社会现实中间,我们无论如何你是看不到这个道理的真实性的。那么怎么办呢?作为我们修炼者就一定要坚信这个天道,他这种作为啊他这个相对性。它这个社会啊给人们的一种,说通俗点吧,一种环境因素,就给人们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呢就是阳性的这个社会呢,好象很兴旺,好象很发达,然后呢那个有钱的人呢好象总是有钱,是不是。实际上大家千万从修炼的角度,一定要怎么,从非常长远的角度,说通俗点就是从长生久视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能从社会的好象很现实的角度啊去考虑那么几年的事。

我现在就发现有很多人呢,就是有很多老年人呢,现在都变了,就是有很多老年人呢过去来说,老年人一般都是很受人尊敬啦,现在你比方说是在车上呢,有时候老年人去了之后,年轻人都不让呢,谈笑风生,就象没有看见这些老人一样,所以老年人心里也有一种不平啦,所以往往看到上车下车的时候,不是唠叨几句呢,就是忿忿不平的那种表情,这就说明人们的心态中间,对这个问题他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足够的经历去看这个事情的长远性。实际上就是人们这种,说通俗点就是非常文明的德行,他需要理解,他需要谁方面的理解呢?如果说这个老年人他即使没有得到这个座位,同样他能够原谅这些年轻人的话,那么这个老年人他一定是个非常有经验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得多啦,是不是,看问题看得深呢,他就知道,噢,象这样的年轻人他肯定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他以后即使长成了人,或者是在一个单位混,他只能够说是怎么,啊,虚度一生,他没有什么生存价值。作为象这样的人,我想,最起码来说,他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一看这个问题。而长久的人呢,就是真正有长久利益的人,他是绝对不会为自己的存在而去耗散自己的一些精华的。

所以有很多,是这样说吧,就象那个山东那个小张一样,小李就说,他在家喜欢到处去做好事(笑)。到处做好事那当然体现出来一个有文明呢、有教养啦,有很高思想境界的这样一种人的素质啦,那肯定是好的。但是呢有时候你做过了头,老百姓他就不一定能够理解。所以这个世界呢往往就是这样,要以静制动,动静适时啊。刚才所说的第五点,动静适时,就是你三要素、九窍位,动静适时,就是你的开和合啊,你要适当地要和现实中间要吻合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6:34 , Processed in 0.0191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