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8|回复: 3

“学而时习之”的意义

[复制链接]
静如 发表于 2009-6-25 17: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摘自: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 ... .article.php/c7/535
境域中的“无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
作者:张祥龙教授

《中庸》第1章这样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未发”可以被更深切地理解为观念和二值逻辑的区分还未行之有效的那样一 种原本状态,所谓“天下之大本也”; 这也就是“学本身”所要求和进入的那样一种状态,不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在这种状态之中, 就有了一种超出单单“学个什么”的境域式的或原本呼应式的学 法,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也就是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
确实,只有颜回对这种状态感受最深。“颜渊喟然叹 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段叹辞既有子贡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之意,但要更深切精微得多, 充满了一个在学境之中而非之外的人的 体会。夫子“善诱人”,让弟子于不明见于其已知,又不隔绝于其未知的过程中入其学境; 继而让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这境界本身的惚恍居中性。两“弥”字,“瞻 前忽后”,都显示这学境本身总是超出所能学的东西,所能“立”的原则,所能“从之”的门径; 但这超出并非像不可阶而升的天那么高远“无限”,却恰恰总是源 源不绝地构生出丰富的意蕴,令人好之乐之,“欲罢而不能”。 正因为如此,才有所谓“孔颜乐处”,即这师徒二人的最相契无间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由此我们可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中“时”与“悦” 的含义。这“时”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常”,而是“学”所要求和包含者。“学”一定处于“已知”与“未知”还未从逻辑上割分的的状态,即一种原发的“过去”与“未来”相交而维持着的“当下”之“中”,也就是颜回所体验的“忽后瞻前”而“欲罢不能”的“时”之当“中”。这样讲来,学本身就要求和蕴含原本的 而非物理的时间性,或一种活在时机境域之中的不可穷尽的终极(中级)。这样的学本身就会“时习之”,也自其本性就要求“反”和“复”,以“见天地之心”。 这重复并非只是重新找回和维持那已学者,而同时就会引出新的可能,“温故而知新”,在中节应和之中摩荡不绝。如果没有这乐声一般氤氲相揉的时 境,则学无可能。因此学境本身总走在所学者之前,以其乐境时境“诱人”,使学者悦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可见对学本 身有体会者必时习之,也必“悦乎”。这段话讲的是学本身的状态和境界,引领全书乃至全部儒家思想。 从“艺”的角度讲是领会“礼”、“诗”、“书”、“乐 ”、“易”、“春秋”的关键;从“作人境界”上讲则是引领到“君子”和“仁人”的开端。
由于“学”本身总在使人“不固”,使人入境,它相 比于众德性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上。孔子这样讲:“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 学,其蔽也狂。”任何德行如只当作“所学”而持之好之,则被其本身所“固”所“蔽”。要解其蔽,唯有入“好学”之境,感受“如有所立卓,末由 也已”的状况,方能还仁、知、信、直、勇、刚以本来面目。当然,这“好学”或“学”绝非只限于书本、师徒之学; 它是人的一种最不受制于现成者的生存形态, 可以有各种表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所谓好学也已’”。
简言之,“学”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使人超出一切现成者而进入一个机变、动人和充满乐感的世界。
千古一日 发表于 2009-6-30 00: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界的一切皆具天然物性,唯有灵动者为长。人类的祖先在殘酷无情的自然竞争中为求得生存,为了占一席之地,为了生存得更好展开了一场学的竞争,学习是为了实践的成功,而实践是学习的验证与总结。经过多少代的努力,人类的学习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动物的简单捕食生存了!所以老夫子更明学之重要,至于他说“孔颜之乐”啊!“一箪 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他所处当时社会有关,都穷啊!如果处身于现在社会,他还这么教吗?现在的老师没有孔夫子的伟大,也知用课外的知识和经验去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
也来句简言之,“学”已成传承中的一种大欲,它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希望自已的后代能高高坐在金字塔尖,坐享塔尖的风光和塔底送上来的重重果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莲心水定 发表于 2009-8-3 23: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必竟是教授对古人的文字理解的非常透彻,我们看他怎么理解这件话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中“时”与“悦” 的含义。这“时”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常”,而是“学”所要求和包含者。“学”一定处于“已知”与“未知”还未从逻辑上割分的的状态,即一种原发的“过去”与“未来”相交而维持着的“当下”之“中”,也就是颜回所体验的“忽后瞻前”而“欲罢不能”的“时”之当“中”。这样讲来,学本身就要求和蕴含原本的 而非物理的时间性,或一种活在时机境域之中的不可穷尽的终极(中级)。这样的学本身就会“时习之”,也自其本性就要求“反”和“复”,以“见天地之心”。 这重复并非只是重新找回和维持那已学者,而同时就会引出新的可能,“温故而知新”,在中节应和之中摩荡不绝。

他很重视学的重要,而把习理解成温故、复习、温习的意思对不对呢?是不是就是学而反复的温习是件很开心的事?
是这样吗?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学而再学的话,估计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未知的知识哪里来?是从实践积累经验转换成可行性的理论,通过推理或演译再经实践验证,这样反复从理论到实践积累创造更新,学习形成一段时期内普遍的一种共识,当然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反复过程中发展,并不是本来就有的未知知识。

所以“学而时习之,这习字我理解是实践的意思,就是知识要学而通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创新,成为新的学问,这才是件开心的事。决不是象作者的停留式学习,这样的复习有什么意义呢?,“温故而知新”,就是反复实践演译后的作用,并不是炒冷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8-4 1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习" = 练习,实践,操作。从字型上看是“習”就是小鸟振动双翅练习飞行。

现代汉语的“复习”古汉语用“温”字,如“温故而知新”的“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11:08 , Processed in 0.0183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