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7|回复: 0

[第二十三章] 动态中的冲虚清静——希言自然——天地是圆的称之为返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2-21 09: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章讲的内容基本上是道和非常道之间,我们平常怎样去理解的问题。在平常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希言自然”,“希”就是少的意思,还有看的意思,观察的意思。观察后再去说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这是说狂风不可能一天到晚的刮,我们所说的倾盆大雨,不可能下一整天,是谁在这样作为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人做什么事,他不可能持久,因为他要变化。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道、德、失三个字,我们理解起来就有一点困难。因为我们所理解的都是常道,从道、德、失的这三种角度,可以这样去理解,和前面的自然联系起来,就是自然,它没有长久的东西,它也在变化。那么人修道,从事于道,他肯定就要随道去变化了?那么道的变化是什么呢?这里没有具体的揭示,前面揭示过没有呢?我想是揭示过的,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联系。所以大家看道德经的时候,就要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想。你不能断章取义,德者同于德,那就是有德的人,他肯定是和德的性质相吻合的。失者呢?他肯定也和失的性质相关。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是什么?从这个地方开始,师父就把“非常”这个问题深化了一下。就是道的人格化。天道,天地之间的运作规律,它都没有长久。它的运动状态是非常态的,我想这个结论是可以下的,它没有常数。它经常的变化。因为人世间和自然界很多事物不相同。如果把它们看成是相同的,大家都处于同一种状态,我们就很容易失,这就是这个地方他把道、德、失三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进行研究的原因。就是当我们修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这个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失,是由于我们追求于同一。追求于常数,常数是什么?比方说,你老想健康,当你不健康来到的时候,你怎样去感觉呢?肯定害怕,恐惧,担心这个生命会失去。首先我们应该排除这种常态的思维。因为这种常态的思维是不符合于德的。你如果坚持常态,你老用一种常态去对待你的生活方式,就不符合于德。德的高境界,上德不德,第三十八章揭示了这个问题。上德是不讲究德的,它没有得的这个名称。那么德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德的真实名称就是“非常”,它就是非常态。可以这样说,这个概念我在这个地方第一次揭示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把它记住。你的常态,你会发现,你终究会失去它。就像我们现在的竞争一样,以常态做生意,经常被人家抢先机。很多人为什么爆发呢?他的机遇非常好啊,这是由于他的非常态造成的。非常态,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灵动态。就是他的心理状态没有常态的这种约束,没有规范。他就处在灵动态,因此机遇就容易被他的灵所抓住。所以一般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成功。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人就一定有德。我们这个地方的德还有另外一重意思。那就是老子说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就是善的意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带着善念的时候,你成功的机会可能就要大得多。这是从做生意人的角度来说的。我到过一个海边城市,那里新建了一个寺院,其规模很大,很辉煌,而且是用现代结构的方式。是现代人在八十年代末期做的。资助建寺院的人,在他穷途潦倒的时候,曾经来到这个海边,祈求妈祖保佑他。他说妈祖,我以后要是发达了的话,我一定给你建一个大庙,当时他是一分钱没有,人都快饿死了。后来一个老太太给了他一碗饭吃,他就发誓,我一定要成功。成功以后回到这个地方来,建起了大庙,通过这个故事,我就有个感受,他把妈祖和九天玄女联系起来了。她前面供的是妈祖,后面供的是九天玄女,他联想妈祖是九天玄女的化身。最后他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是:他的善念。他自己被一个善良的女性拯救了以后,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善念,这种善念使他有了德,这种德使他有了灵的支持,就是师父加功的意思,日常中,每天都有师父在帮助。实际上,师父就在我们身上,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已经听惯了,师父怎么帮的?就是你要有非常态的心态,然后你才能够有德,有德你才能够灵动,有灵动你才能够得到身体中一种高智慧的支持。如果你没有这种状态,你要想获得知识就非常困难。所以一般按常态去竞争的人很难成功。而按非常态竞争的人,很容易成功。

那么从修炼的角度看,是个什么情况呢?也是这样的。常态中,突然有一天你感冒了,发高烧,按常态说,你会以为身体不行了,抵抗力弱,动不动就感冒。或者是拉肚子,这都是常态的思维,这个常态的思维,最终容易失,这个失就是因为你平常抱着常态的思维。老子说,天道,他都没有常,你为什么要坚持常态的、不变的思维呢?不变的思维,实际上就是死亡的思维。我想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就是你不要以为你的品行是一种规范的时候,它一定非常好,那不一定好。要不断的变化。但变化的基本点是什么呢?就是“善”字。你的出发点一定要善。这一点是你的基本点,你千万不能忘了。那么善是什么意思呢?“善”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是没有心。自己有,永远不当做是有,而是当作无。你不停的在与自然进行交换。不停的奉献。这个就叫真善。如果你为了自己的一点利,常人取利嘛,圣人取用,用,就是流动的,是非常态的。取利的时候就不同,他就容易守,他生怕失去了这个利,他就不变。他就僵化了,然后他就死亡了。这就是结果。

所以这两条路,我们一定要把它分开去看。师父在这一章里所揭示的道理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失者同于失”就是说他最后失去了,你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它符合于这个失的道。那么我们求的这个道是什么东西呢?我们求的是长久之道。既要长久,又要动态。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就是道,一阴一阳,长久是阴,动态是阳。那么阴阳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要涉及到其他的语言了。你一定要知道他在这个地方揭示的自然之道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道者乐于,德者乐于,失者乐于呢?他各自有各自的归宿。

但是这个道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你信不足的话,你肯定就不信了。不足的结果就是不信。从客观的角度说,不足就是信号量不足,那么要改变你的客观素质,就是你的灵性,就非常困难。所以你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信。你不信,就落到失的结果里面去了。这就是这一章整个的意思。

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就是句子和语言之间,是全息的,根据这一章的说法,它是动态的。如果你认为是静态的,这一章只有一种解释的话,那就错了,你就会发现,最终你还是跳不出“失”的这一关。因为动态思维你始终建立不了。这个动态思维和老子智慧的境界就是这样,我在这个地方表达的句子和语言的全结构,所展示的只是全息中的一个角落,并不是它的全部。这个角落是需要由我去展示的。我展示的时候,是由我的信号中,发布的一些定向的启示。这个定向和全息是相关的。所以大家在听课的时候,一般不要非常明确,也就是不要听得非常清晰。你听得非常清晰的时候,容易失去它。为什么?就是刚才讲的这个道理。因为你守住了常态,你认为这些只有一种解释的话,那么他就肯定要失去非常的状态。这个非常的状态实际上有待于...。谁能够回答我,有待于什么?对,有待于变化。这个变化是相对于客观而言的。那么相对于主观而言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创造。这时我说的一句衷心话。就是大家今后修炼,你要走出自己的修炼道路来,靠我讲的这些东西,你绝对走不出来。这个绝对,是你在守常的情况下,你走不出来,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说的非常是什么意思呢?非常是说,你要理解道性不一。这个一不是老子后面所说的一,不一是它没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范。它时刻在变化。它不可能一天到晚下雨,一天到晚刮风。不是抱元守一的一。这个地方的一,有双重性。就像双刃剑一样。太守一了,你就僵化了,不守一,你又不知道灵性是什么东西,问题就在这里。所以大家明白了,主观上要想有所创造,你就一定要打破你的常态。方法是什么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是反呢?常人不明白。他只知道我习惯的东西,我就按习惯去做。习惯的事呢,按习惯去想。习惯吃的东西呢?按习惯去吃。习惯练的方式呢,我就按习惯的方式去练。这样能不能得道啊?不能。因为你要想造化,你就得创造。要创造,就要打破常态。要打破常态你就要理解这个天道自然,他是千奇百怪的,什么样的可能性都有,它给你留下了一个足够的空间。这就是你的创造空间。大家要理解这个境地。

我这是带有恐慌的话,就是我担心、害怕,然后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我的语言中。由语言表达出了这种恐慌。实际上我在释放一种客观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容易被感觉到。他只容易被人的灵性感觉到。大家听完了有什么问题,我稍微停顿一下。

先看一看字面上有什么问题,然后在自我理解上有什么问题。然后再看讲解和你的自解之间有什么问题。这就叫找矛盾。这是一个快速找矛盾的方法。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问:上半段,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是不是说的人不要装模作样?

一种是装模作样,还有一种,急于求成,很急,急的东西,他就短。我们要是推论的话,装出来的东西可不可能长久呢?肯定也短,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作为常人,都不能叫装,你问他,他会说,我本来就是这样。因为它作假的这一面很坦然,习惯了。因为人的双重人格驱使人们永远都能够给自己找一个比较好的借口和理由。这种生存方式,对于客体来说,可以说它是装,对于主体来说,肯定不是装,他认为他自己做得很坦然。我讲的这一点和古人的谋略是相通的。我们对客体,就是对自然,对社会,或者对环境的作为上,我们肯定要运用我们的谋略和我们的技巧,这个技巧,就像双方打仗一样,兵不厌诈,诈就是装。它装饰一番,让你上当。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地方探讨的是人的品行。从技巧方面说,你就会有很高的指挥艺术,就是你善于在非常态中运动。当年红军被UU1001词语替换打得无路可走,只好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一路上节节败退,一过了遵义,状态就改观了,四渡赤水,毛主席对非常态的运用的确已经到极致了。他不厌其烦地在赤水一带来来去去,蒋介石那样的聪明人,亲自到贵阳去指挥,也没斗过。因为蒋介石实际上是属于那种诗书礼家教育出来的,又是一个UU1001词语替换,这个人善于利用古人的东西,他对今天的这种状态也非常灵活。他这种灵活最终还是没跳过毛主席的灵活。这说明毛主席的思维,在谋略上更具动态。他变得非常快,根本不考虑眼前的利益,他明明知道蒋介石在贵阳,他偏偏去打贵阳。实际上他那是虚晃一招,结果把蒋介石吓跑了。这说明,在任何事情上面,你不能着急,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害怕,要镇定自若。你镇定了,你的灵性就很容易被发挥出来。然后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最危险的事你敢上,那违背了常规,违背了常规,蒋介石就想不透了。他不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真的搞到自己头上,他不跑才怪了。蒋介石是只知己,不知彼,他对毛主席实际上不了解,他如果对毛主席早年的思想进行了解,他就会知道,毛主席是个非常灵活的人。游击战是非常灵活的,它最后占了上风。他用阳性的动态去适应阴性的兵力不足。人家老打不着你。无论在战略战术上,还是政治治理上他都不拘一格。就是在解放以后历次的运动中,他实际上也是抱着这种思维,他在动态中去治理。他并不按西方的管理方法去做,很规范,什么都按法定程序去办。他的思维就是这样,但是解放以后他用错了地方。有了政权以后他就应该少动,因为你成了主嘛。主肯定是阳性的,这个时候少动才符合策略。但他还是多动,因为他已经动惯了。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常道。他毕竟是个人,他入了常道,再进入非常就非常困难。这是客观的分析这件事,他的智慧很高,但是往往生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不得不做很多他原来不愿意做的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问:非常道是不是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一定不要忘了这个字:善,你千万不能离开这个字,离开这个字,就是魔道,没离开这个字,你永远都是正道。

问:希言自然,道家讲清静无为,灵动态是不是与这个相矛盾?

好,那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在善的基础上的灵动,这是非常态。这对我们人来说,是很难掌握的一面。在善的前提下,有非灵动的一面,就是古板。或者是教条。善是属于阴性的,因为你是发散的,如果用古板去适应的话,两个阴的就碰到一块儿了,就没有什么好结果。那么这个古板等不等于清静呢?不等于清静。因为古板的人根本就没办法清静。他是在压抑。那个不叫真清静,昨天有个词,叫不自矜,就有这个含义,你不要太过于压抑自己。否则,你的清静就是假的。那么在善里面,体现的矛盾在那个地方哪?就在于形和神的问题。形,它要清静,神,它要灵动。就是这个关系。你形不清静,瞎动,神能清静下来吗?那是假清静。你形肯定要清静下来,你神去指挥你的行为,这时候的行为就叫德。我一直都是这样解释这个德字的。哪怕十五年前,我也是这样解释的。现在还是这样解释。当你的行为被你的潜意识,或者是原神,或者是你的灵气主宰的时候,变化非常快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非常灵活了。这个灵活表现的一种行为,就是我们在这一章里面所说的,没有长久不变的事,既然如此,它就趋于非常态。尽管它很难。但它的确是促使人们成功的一个基础。所以最后师父在德经里面就说,常难,故无难。我想,如果要是我断句的话,我就把这个句子断到前面来,好让我自己能够理解。就是因为他经常保持难,他的确就没有困难了。这样解释,大家觉得是不是有点道理?不是有点道理,仅此而已,没有别的解释。这是我自信的地方。

这个难字,因为它涉及问题太多了,意思表达,它肯定是指的人要想把主宾换位,的确很难。你换过去了,过去了,你又换过来了。那怎么办哪?就像我昨天讲的那个意思一样,你分别不清楚,你不用分别。你把它放下来,你按你自己的德去做,德者同于德嘛。它既然是德,它肯定是你灵性的一种发挥,就像我们成年人对小孩的破坏欲一样。养过小孩的人都知道,他在一定年龄段的时候,你给他多少玩具,他都会破坏掉。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了解。他要了解这个玩具为什么会动,这就叫破坏。我们反不反对呢?一般明智一点的大人他是不反对的。不明智的人以为钱白花了,实际上这个玩具是小孩儿的,不是大人的。这个花钱,包含着一种德在里面。孩子通过破坏行为获得了一种德。这个德就是灵活性的一面。他不停的在运用自己的感觉,然后不停的验证自己的感觉。他先拆,娃娃肚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呀?是不是里面有个人哪?为什么能发出声音来?他终于把它拆了,也就了解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也好,修炼也好,都是要在常态中间保持一种灵动的状态。然后再进入到非常态。但是你要想进入到非常的状态,你一定要在心里尊重你的潜意识。可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怎么尊重它呢?这就是说你自己的思维中不要有对抗性。你很顺理成章,你没有矛盾。你想当然的,你想了,就去做了。想了就做,你会发现,你做多了以后,你就成熟了。你就明白这个事物,它和什么东西联系在一块儿。它并不是和你的矛盾思维联系在一块儿,而是和你的单向思维。单向的,我想到什么地方,我就按这个去做了。我只搞一种,我不要那种混合型的,把两种想法柔和在一块儿,然后再去做。单向的。做了以后肯定有个结果了?这个结果就肯定能够反映这个事物它的福和祸的完整性。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看到它好坏的全貌。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己难以俯瞰我们自己的全部过程,或者是这样说,当你老了的时候,你就没办法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到底是怎么选择过来的。你就没办法总结。如果你在生存的过程中,你老在坏的一面,到你老的时候,无形中你就会积累到很多你自己的感悟。但如果是你老在好的一面,你会不会积累呢?也会积累,但那相反会有许多消极的东西。我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他思维的片断性,存在的片断性,以及历史的片断性,都限制了人们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老子在这个地方解释了一种道理,就是说你选择它的全面性是不可能的。你只能选择它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弱的方向。当你守弱的方向的时候,即使你得到的是祸,最终会要转变成为福。这是因为,弱和祸来说,它内在的基本因素,都要相互排斥。最后要向福的方向移动。这时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它不是情感因素。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再回忆一下自己的选择,你就会发现,当你的命运一定的时候,你再去检查一下你选择的过程,你肯定都有复杂的价值观。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时时刻刻都在想这到底有没有价值,你想了,就偏离了老子守弱的这种思维。你也就不知道这个事物的矛盾你怎样去利用。你不知道利用你就没办法获得这个事物完整的全貌。因为你生活的片断毕竟是片断。年轻是年轻的片断,年老是年老的片断,少年时少年的片断。就像现在我问大家每一个人,你到底记得多少你的少年时间?哪怕是片断的片断,你记得多少?微乎其微。既然是微乎其微,那么你在其中积累的经验,要想达到全,就非常困难。那么这个地方,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揭示的智慧,就是我们在生存中的最高智慧。你怎么去选择?在修炼中你怎么去选择?当你不明白这个事的时候,他还是教你继续怎么去选择。你得灵动肯定是和你的德联系在一块儿的。你的德又和你的善联系在一块儿。你把善、灵、德结合在一块儿,再去想的时候你就会看到,既要有好心,又要灵活机动,同时又让大家首肯。这个首肯是,哎呀,这个人有德。有本事。因为你变化很快嘛,人家还没反应过来,你已经变化过去了。所以人家肯定佩服你。你的行为又表现出了利他的一种基本精神。所以人家说你这个人很有德。那么你的德、善、灵,它就形成一个整体了。这个时候你的选择肯定是有利于修炼的。不知道我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有道理。做起来难不难哪?(答:难)(笑)谁要说容易呀,我一定让他好好说一说他怎么容易的。的确太难了。但如果你时时刻刻地想到,哎呀,这个事的确很难哪,你就会发现,随时随地都有信号在支持你,在提醒你。这是我的实践经验。就是你经常地保持一种难的心态,你不要自以为是,这就是下一章,师父再一次地提到了昨天讲的内容。请大家往下看。第二十四章,接着又说了这样几个内容,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者,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这些话已经够强调了。因为前面的章节里面他已经把这个话说过了。在第二十二章里面,是这样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那么在第二十四章他又这样说了一次。只不过是从相反的角度去说的。自是者,他肯定不是一个明白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他肯定没办法彰显自己,自伐者无功,自我夸奖自己你有什么功啊?自矜者不长,你抬高自己,什么时候能长大得了?永远都像个小孩儿一样。人家都会嘲笑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7:53 , Processed in 0.0142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