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66|回复: 11

佛道之争(转)

[复制链接]
多而一 发表于 2009-12-30 09: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道之争,可以说是从顾欢的《夏夷论》开始的。
顾欢是南北朝的隐士,晚年喜欢服食、信黄老,作
《夏夷论》攻击佛教。

顾欢认为,佛道本是一回事,宗旨一样,但表现不
同。如道士是华族装束,宽衣大带。佛僧则剃去头
发,穿着僧衣。华人土葬,僧人火化。僧人用的,
都是夷狄的风俗等。对华人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他因此认为,不应该学习佛教。因为道和佛从事的
道一样,所以用不着向佛教学。生活习惯根本不同,
不论从哪一方面说,都用不着佛教。

当时刘宋的宰相袁粲托名“通公”,出来反驳。认
为周孔老庄与佛教宗旨,以及修行目的都不同。后
来又有几个人出来反驳。他们认为无论夷、夏人都
是生活在天地间、日月下,有着共同的爱憎。真道
只有一个,大家都应服从。道教追求羽化登仙,是
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老子五千言,还有可取之处。
明僧绍的《正二教论》再三强调老庄和长生术不是
一回事。认为佛教道教,本质并不一样。认为佛比
道高得多,佛可以兼包道教,道则不能兼包佛教。

夏夷之争,理论上似嫌浮浅。但其争论并不是为了
理论是非,而是民族利益以及封建法权等引起的争
执。并酿成一次次的灭佛或灭道,这完全取决于当
朝皇帝的信仰倾向等。

到了唐代,佛道论争的形势变化为,老子哲学被推
到了第一线。唐代佛道论争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傅
奕反佛;第二次是为翻译老子,玄奘法师和蔡晃道
士的争论;第三次是以李荣为道教代表和佛教的往
复争论。而唐代的佛道论争不仅涉及二教地位的先
后主次、教理教义,也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法权
的矛盾,而导致或促使佛道的激烈论争。

唐初武德年间,太史令傅奕上疏言,列举了佛教11
条罪过。议题是杜绝势力强大的佛教对封建法权的
侵蚀。认为道教可以治国,适合国情,而天下僧尼,
数盈十万,佛教不适合国情,也是夏夷之辩的继续。
佛教僧人对傅奕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法琳作《破邪
论、辨证论》反对傅奕,佛道论争愈演愈烈。由于
法琳攻击李姓皇室不是李耳后裔,而是拓拔后裔,
被李世民治罪,死于流放途中。

不久,玄奘西天印度学法取经回国,带回不少经书。
并大量的翻译了佛典。唐太宗看到我们总翻译天竺
的书,也想翻译什么书给人家?于是想到了老子的
《道德经》,即命玄奘译成梵文,并派道士蔡晃协
助。翻译之中,双方争论不休。蔡晃主张“道”应
译为“菩提”,玄奘认为应是“末伽”,因为菩提
意思是“觉”,与“道”根本不同。按照梵文就应
如是翻译。最大的争论是河上公注的那个序言,玄
奘坚决不译,认为不过是等禽兽之浅术。

唐高宗做太子时,就喜欢僧道争论,作皇帝后继续
这些事。组织僧道二家辩论。道教的首席代表是李
荣。据记载,辩论多是道教失败。因为佛教僧人熟
悉佛教典籍,道士们读佛经不如僧人。比如道士们
立一个议题:“道生一切”。僧人问:“道生善也
生恶吗?”道士们难以回答。如果承认道生恶,道
就不是尽善的,得道干什么呢?如果说道不生恶,
恶又从何而来,如何能说道生一切呢?

在不断的辩论中,道教的水平也逐渐提高。有一次
李荣问:“佛教说般若波罗蜜,意思是大智慧到彼
岸。但般若非彼非此,为什么说到彼岸?”僧人义
褒说:“般若非彼非此,到彼岸不过是赞美。”李
荣说:“那为什么不赞美到此岸?”

----------------------
 南齐颐欢作《夷夏论》,掀起了以民族性为诉求的佛道之争的波涛。唐初又出 个
傅奕,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上(请废佛法表)起,连续七次上疏请求兴
李.孔之教而排斥胡佛。

  其实,佛道之争固然有宗教矛盾的因素,而主要还是出于政治及经济方面的原
因。傅奕及傅仁均等,以汉人的身份,出于传统的民族.宗教感情,固然有誉道毁
佛之处,但他主要是目击佛教势力过大,严重损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弊端.为唐朝
实行扶道抑佛政策,从民族意识上.经济利益上.伦理道德上.武事兵略上提供口
实和流布社会贸舆论。激发了有些汉人的民族情感,在客观上为道教的盛行创造了
有利的条件。

  傅奕七次上疏,归纳其实质性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从汉民族的传统意识出发,维护李.孔之教而排斥佛教。如武德四年(六
二一年)上《废省佛僧表》中说:
  臣闻羲农轩顼,治合李老之风,虞夏汤姬,政符周孔之数。虽可圣有先后,道
德不别;君布沿革,治术尚同。窃闻八十老父,击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为乐,
耕者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所以然者,当此之时,共遵李孔
之教,而无胡佛故也。……自汉明夜寝,金人入梦……降斯已后,妖胡滋盛,太半
杂华。□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曲类蛙歌,听之丧本;
臭同鲍肆,过者失香。

  又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傅奕所上疏中说:
  佛在西域,言妖路远,统论其教,虚多实少。……佛为一姓之家鬼也,作鬼不
兼他族,岂可催驱生汉,供给死胡;贵彼鱼目,违离严父而敬他人。……据佛邪说,
不近人情,且佛滑稽大言,不及旃孟,奢侈造作,罪深桀纣,入家破家,入国破国
者也 ⑴。

  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主张废省佛僧。如武德四年上《废省佛道僧表》⑵
中指责佛僧:
  兼复广置伽蓝,壮丽非一,劳役工匠,独坐泥胡。撞华夏之洪钟,集蕃僧之伪
众。动淳民之耳目,索营私之货贿。女工罗绮,剪作淫祀之幡。巧匠金银,散雕舍
利之冢。杭梁面米,横设僧尼之会。香油蜡烛,柱照胡神之堂。剥削民财,割截国
贮。朝廷贵臣,曾不一悟,良可痛哉;

  又《广弘明集》卷七记载:武德四年傅奕上《减省寺塔僧尼益国利民事十条》
说:
  僧尼六十以下,简令作民,则兵强农动。佛纵奢侈,寺塔八万四千,请减寺塔,
则民安国治。僧尼依布省斋,则贫人不饥,蚕无横死。断僧尼居积,利百姓丰满,
将士皆富。

  又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傅奕上疏请除佛法说:

  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
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三:从加强国防出发,主张简僧。《广弘明集》卷七记载,傅奕上疏中说:
  妖胡虚说造寺之福,庸人信之,争营寺塔。小寺百僧,大寺二百,以兵率之,
五寺强成一旅。总计诸寺,兵多六军。侵食生民,国家大患。

  傅奕认为唐丁壮僧尼,二十余万众,共给胡心,可不备预之哉?又引自古已来
僧反十余,说:
  自余凶党,至今犹在,请必除荡,用消胡氛,浃旬之间,宇宙廓清。

  又《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记七》载傅奕武德九年上疏说:
  今天下僧尼,数盈十万,……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
一纪教训,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则妖惑之风自革,淳朴
之化还兴。

  四:从维护伦理道德出发,指责佛教不忠不孝。如《萧唐书.高祖本记》记载:

  奕曰:礼本于事矣,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着,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
逃背于父母,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记七》记载傅奕武德九年《请除佛法表》中说:

  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之事。

  又《广弘明集》卷七记载武德四年傅奕上疏:
  《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则阴阳父子,天地大象,不可乖也。今卫
壮之僧,婉娈之尼,失礼不婚,夭胎杀子.减损人口,不亦伤乎;今佛家违天地之
化,背阴阳之道,未之有也。

  又说:
  寻老子至圣,尚谒帝王,孔丘圣人,犹跪宰相,况道人⑶无取,得义未隆,下
忽公卿,抗衡天子。……请同老孔弟子之例,拜谒王臣,编于朝典。

  

  由傅奕上疏所掀起的排佛思潮,是否切中时弊而有益于国.有利于民呢?《新
唐书.辛替否传》中说得十分中肯。睿宗时的左补阙辛替否指责佛僧:
  今出财依势避役亡命类,度为沙门,其未度者穷人善人耳。……陛下常欲填池
堑.捐苑囿以娠贫人,今天下之寺无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壮丽用度,尚或过之,
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八九,陛下何有之矣;虽役不食之人,不衣之士,犹尚不给,
况必待天生地养风动雨润而后得之乎;臣闻国无九年之储,日非其国,今计仓廪度
府库,百僚共给,万事用度,臣恐不能卒岁。假如兵旱相乘,则沙门不能擐甲胄,
寺塔不足穰饥馑矣。

这虽说是经武则天尊佛后睿宗时的情况,但却是对唐朝佛教的真实写照,有着普遍
的意义。从南北朝开始,佛教僧侣的权势财产日渐扩张增涨,隋以后更严重的损害
到朝廷的利益,政教之间便越发矛盾起来,这是唐朝始终存在的一大问题,也可以
说是朝廷的一大忧患。傅奕深深体会此一点,且勇敢地揭露了此一弊害,使朝廷正
视此一问题,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能视为单纯的宗教之争。固然当时因誉道而在客
观上有助于道教的扩张,显然也是社会的弊病,但这是历史因素所决定的,对傅奕
未可过责,傅奕仍不失为高识者。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12-30 09: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多而一于2009-12-30 09:28发表的 佛道之争(转) :
佛道之争,可以说是从顾欢的《夏夷论》开始的。
顾欢是南北朝的隐士,晚年喜欢服食、信黄老,作
《夏夷论》攻击佛教。

顾欢认为,佛道本是一回事,宗旨一样,但表现不
.......

喜欢老子的人会攻击他人吗? 估计不是真攻击,是假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09-12-30 10: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道士们立一个议题:“道生一切”。僧人问:“道生善也生恶吗?”道士们难以回答。如果承认道生恶,道就不是尽善的,得道干什么呢?如果说道不生恶,恶又从何而来,如何能说道生一切呢?

------------说明观察自然不够深,不能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解释、理解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多而一 发表于 2009-12-30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矛盾则有扬弃,有扬弃则有创新和发展。

引用第1楼快乐读经于2009-12-30 09:55发表的:


喜欢老子的人会攻击他人吗? 估计不是真攻击,是假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东 发表于 2009-12-30 14: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是真正的国粹,学习老子的是继承和发扬国粹。
至于宗教思想永远不可能成为根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扬弃它,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宗教思想总带有很大的蛊惑性,使很多的修炼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而道呢?你骂它,它不会惩罚你,你赞扬它,它也不会亲近你。万物受它的滋
养而不求回报。宗教思想则不然,你供养它,它就保佑你,你给钱它就免你的罪,
你批判它,它说你是谤神,谤佛,谤道。还许愿给你死后上西天等等好处!哈哈!
总之宗教思想太人性话了.受欢迎很正常,
    老子的思想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不信宗教,我们研究学习老子的就
更不相信了,要勇于对宗教说:‘老子不信,少忽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静如 发表于 2009-12-30 15: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箭凌于2009-12-30 10:39发表的:
比如道士们立一个议题:“道生一切”。僧人问:“道生善也生恶吗?”道士们难以回答。如果承认道生恶,道就不是尽善的,得道干什么呢?如果说道不生恶,恶又从何而来,如何能说道生一切呢?

------------说明观察自然不够深,不能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解释、理解道。

道无善恶,人有善恶。僧人这个问题根本与道无关,invalid,不能成立。以凡人之见,而欲测道之深远,不亦谬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1-1 15: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如老师深通佛学,善于以佛解道。“道无善恶,人有善恶”实际上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翻版。不过,这跟《道德经》的思路还是略微有点不一样的。我理解,佛家是站在心的未分化状态而言,道家则前进一步,首先承认心的分化状态,然后从分化态立论,但这个分化态不再往下取,只取一分为二的这个阶段,然后观察、实践怎么从二到一。
佛、道都是要体悟到这个整体,这个一,但是佛家是从一立论,所以说对《道德经》中的种种阴阳两相并举不一定理解,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佛禅可能会说岂不道“识得心,当下即无损益”。但是在这个益损去的过程中,有深深的意趣存在。“不自是,不自见”皆是如此,都是两相并举,然后否定一相,而不是佛禅的扫除一切相。

这是从形而上的角度讨论才有意义,如果从形而下的角度,那些夏夷论、礼仪辨,都是一种历史、社会角度现象,就没什么可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古一日 发表于 2010-1-2 20: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佛的境地不是一般悟道之人所能领悟的了的!弥佗的西方世界、地藏王地狱空尽愿就是道德经至高无上的修炼精神示化。佛道之争是因为失去修炼精神去分别教化造成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1-2 2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千古一日于2010-01-02 20:58发表的 :
真正佛的境地不是一般悟道之人所能领悟的了的!弥佗的西方世界、地藏王地狱空尽愿就是道德经至高无上的修炼精神示化。佛道之争是因为失去修炼精神去分别教化造成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东东 发表于 2010-1-9 10: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的东西可以学习借鉴,精华的吸取,糟粕的丢掉!但是不是让你学成一个磕头虫!先贤去国外
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回到国内造出火箭原子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护我们神圣的国土,
留给我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而我们呢?干了些什么?是不是修炼了就不是中国人了,就可以忘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6:18 , Processed in 0.0204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