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9|回复: 10

转:向《阿凡达》的人文精神致敬

[复制链接]
静如 发表于 2010-1-8 09: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fa4bc0100gmnz.htm

看到同事的博客里新写的一篇有关电影《阿凡达》的感受,被她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特转上分享。我的同事是研究科学哲学的,从她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有非常独到之处,流露出人类对未来共同的灵性追求,无意中契合了厚音老师讲的一些玄德的理念,诸如能量的不可占有,与自然的交流,用心感受,不要去驾驭,把心放空等等。电影中对于能量的说法“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会还回去”,不正是对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的另外一种阐释么?这对于只重能量而不重修心者亦是一种告诫。“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感受,不要试图去进行驾驭和驯服”以及把心放空等不也是清静无为思想的很好的注解么?显然,道德的信号是普世的。在这里引厚音老师讲解《阴符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问题:“当人在地球上的主动权利越大的时候,也就是被万物所盗最厉害的时候,也是天将损之的时候。由于天地运转的周期要比日月的周期长得多,所以人不觉其损而只觉其益,这也证明人的认识越来越向阳性的一面凝集,这都是阴性一面损德太多造成的。因此,人类复归于天地这一对大阴阳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在影片中,对“和谐共处”的理念不是说教式的,而是一种形象的直观展现以及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流淌。在那些唯美的风景中,在地球人眼中尚未完全进化好的潘多拉星球的土著身体是强健有力的,也是自由自在的,可以自如地跳跃、奔跑和飞翔。杰克的“阿凡达”在跟纳威姑娘奈蒂莉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地接受到这样的理念:“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会还回去。”“要与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等)进行沟通,要建立联系(bond)。”(他们的大辫子就是与其他动物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媒介和通道)而真正要想建立联系,则需要“用心交流”。其中对每一个坐骑(无论是地上跑的还是天上飞的)的选择都是如此。奈蒂莉都告诉他要“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感受”。不要试图去进行驾驭和驯服,而是“用心去感受它的心跳,它的呼吸还有他强壮的四肢和力量……”,那种透明和纯净以及对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彻底的敬畏和美好的融通令人砰然心动。作为圣母(Eva)的化身——灵魂树则起着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用植物学家格蕾丝的话说,潘多拉星球是一个网络星球,树与树之间的信息连结点远超过地球上树木的很多倍。所以一旦对其中一个进行毁坏,必将引起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可惜这话没有引起贪婪成性的人的重视,最终在那场有最先进的现代装备的人类与使用弓箭等较原始的纳威人的战斗中败下阵来。用片中的话说“圣母显灵”了,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话说就是:“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 科技的局限与宗教的救赎


许是专业背景使然,我从片子中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科学对宗教的依赖以及宗教对科学的救赎。片中的“潘多拉星球”上的臣民基本上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处于混沌未泯之中,对于外界空间知之甚少,但是他们有着自己浓厚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有自己的“精神领袖”,对自然充满敬畏,视灵魂树为“圣母”的化身。而圣母在这里面就是“Eva”,是夏娃偷吃智慧果之前的状态,所以那个星球的人只是一种“类人”(类似人的生物),但是却拖着长尾巴,衣不蔽体,有着最原始也最美好的情怀。所以他们是没有原罪的,是得到上天庇佑的,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一切钟灵神秀。而“地球人”为了掠夺更多的矿产资源,对潘多拉星球的侵入充满了贪婪、自私与野蛮。虽然他们可以克隆人,有最先进的科技和装备,但是在与纳威人的战争中,最终因为“圣母显灵”,各路动物奋起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惨遭失败,最后被驱逐出潘多拉,回到地球。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力量固然很强大,可以让我们探索外部世界,可以延伸我们的器官和身体,甚至可以“嫁接”人的意识,但是科学技术依然有它的局限性。如果缺少了人文关怀,依然不能到达幸福而自由的“彼岸”。彼岸那个自由的王国需要灵魂的回归,需要宗教的引导和救赎。不然,科技发展带来的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人要保持一定的宗教情怀。这倒未必一定要有宗教信仰,而是说我们对一切神秘的东西都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要敬畏一切有灵的生命。有些时候,不可见的不一定不存在。在某个未知的空间里,或许就有一些被我们想当然地忽略掉的声音,只有用谦卑的心才能感受到。


3、 女性主义视角的彰显


影片的故事看似复杂,但也简单,就是一个反殖民主义的主题。这个主题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的主题。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女性主义的视角。虽然“女性主义”绝对不等于“女性”,但是“女性”角色的设置毕竟还是更容易令人直观地感受另一种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所以导演在人物设置上,还是把一些具有反殖民主义精神的角色定位在女性身上,比如植物学家格蕾丝,比如那个(没有记住名字)在战斗中忍受不了对潘多拉星球的破坏,而掉头罢工,最后加入纳威人的行列保护潘多拉星球的女飞行员,还有那个给杰克很多“沟通”、“交流”、“联系”、“平衡”等理念的纳威姑娘奈蒂莉……不知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视角,那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强权、控制以及话语霸权,主张丰富性、差异性、流动性以及多元共存。


不仅如此,影片中对潘多拉星球那混沌未开的原始生存状态的描述是充满了赞美的,在威力无比的高科技面前,他们好像是脆弱的,无奈的,是一个弱势群体,也是地球人眼中可有可无、不被尊重和爱护的非主流群体,是被当做“客体”而对象化的看待的,被摆置在奴役和控制的地位上。但是影片的最后,正是这些较为原始的本真的力量摆脱了入侵者的进攻与破坏,重新恢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让弱势群体和非主流人群体也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女性主义的价值理念。


4、 “我的心是空的”,所以不可战胜


影片的主人公,双腿瘫痪的海军陆战队老兵杰克是为了顶替自己的brother(曾捐献自己的DNA)来到潘多拉星球的。最初那位植物学家说她们需要的是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大兵,因为他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不知道如何应对那边的情况,所以比较“愚蠢”、“无知”。但是,恰恰也是因为“没有培训”,没有被训诫,没有被塞进一些科学的规则、规范和标准,所以他反而保留了一些好奇、本真,也才使得他被纳威人接纳成为可能。在杰克跟纳威人的首领对话的时候,纳威人看到了他这个外族人的“异己”之处,说:“你的心是满的,所以再也装不进任何东西。”但是杰克坚持说:“我的心是空的。”他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心是空的,于是他抛开“地球人”的成见,用一颗原初的谦卑的本真的心去学习纳威人说话、走路以及生活的样子,也用心去体会纳威人的精神和理念,所以也才最能接近自由,并最终成为纳威人的精神领袖,带领纳威人打败了地球人的进攻。


5、 “I see you”



在影片中,有两处杰克和纳威姑娘奈蒂莉的对白——“I see you”。第一次是两个人互相选择,四目相对,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第二次是奈蒂莉将氧气罩套在真实形象的“杰克”头上,将他救活,看到作为“地球人”的杰克的时候。第一次是看到了杰克的内心;第二次是看到了真实的杰克的形象,而她也接受了这个杰克,称她是“我的杰克”。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I see you”是影片的主题曲,不但是歌颂这段爱情的,更是对真善美、和谐和自由的“发现”。最美的恰恰是最简单的、最本真的、最自然的。这种发现不是“对象化的”,而是在“无我”中,在与世界沟通的过程中自发呈现的,就像那一幕幕美景在我们面前展现一样,这些意义也如此自然地流淌出来,流淌到观众的心中。


6、 对于“赛博格”的思考——人类可能的未来?


影片结束之后,一直在想这个“avatar”究竟是什么?按说,这个“阿凡达”就是地球人借以进入纳威部落的“躯体”(这是通过人的DNA和纳威人的DNA克隆而成的),但是仅仅是这个躯体并不是“阿凡达”。真正的“阿凡达”必须是连结了人的意识的,是有灵又有身的。这样的一个“阿凡达”,与其说是克隆人,不如说是“赛博格(cyborg,即cyber organism的缩写)”,用女性主义者唐娜•哈拉维的术语,就是“机器和生物体的结合体”。这样的赛博格创造了一个多元主体,抹煞了传统的简单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技术可能会“内化”到身体中,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失去技术的链接,杰克的阿凡达就会失去“生命”),这对传统的“身体观”带来很大的冲击。“赛博格”如今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人说,在赛博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是“赛博格”。因此,如何理解真实的“自我”?如何理解身体,就成为一个新的命题。这也使得我们对“阿凡达”的界定变得困难而有趣:它是一个躯体,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躯体。毕竟,失去了这个“克隆”的躯体的人,或者失去了人的意识的躯体,还是“阿凡达”么?影片的最后,杰克留在了潘多拉星球,而许多坏事做尽的人则被驱逐回地球。是否这意味着,在潘多拉星球这样的伊甸园里,除了原始的生存状态,是否也会有赛博格的一席之地呢?

……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受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令人震撼的画面和令人感动的语言,铭刻在脑海中的更多的是意义。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向卡梅隆这位耐得住寂寞,十几年磨一剑的伟大导演致敬,也向这部电影的所有创作人员致敬。同时,我做了一件跟陆川导演一样的事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给我的几个朋友发短信,告诉他们:刚看完电影阿凡达,绝对3D震撼效果。史无前例巨片。一定要看,必须,马上!
东东 发表于 2010-1-8 1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下载完 正准备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0-1-8 10: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比较爱看此类影片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式有个反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1-8 1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了,拍得很美,美得难以言喻。
这部电影在东西方的热火也说明,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前宗教之前的生活方式,是远离大自然、处于人造物包围之中的现代人的内心渴望,人类已经厌倦了现代工业机械文明,厌倦了现在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现在的各种成熟得过头的宗教,它们都不能成为现代人灵魂栖息、滋养的港湾。
所以卡梅隆导演把印第安人作为潘多拉星人的模板来塑造是有深意的。相对欧亚大陆上各种高度成熟的文明,美洲的印第安人没有发明过各种奇淫异技,庞大严谨的意识形态和政权机构,他们以部落形式依托于大自然之中,采摘渔猎,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密切交流,所以与自然的联系更紧,堪称自然之子,他们从小到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周围的自然打交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巧,尊重自然,感觉自然,感恩自然,最后回归自然,对他们来说是最真实不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活。
回归自然是我们的出路,那里有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0-1-8 11: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玛雅文明就是毁灭于长期的干旱,他们把大城市建在热带雨林而非大河流域,城里有大型水库,蓄水全靠下雨来收集,他们的祭司社会地位很高,求雨是祭司的事,但热代雨林本来就是雨水丰富的地方,在大干旱时代,祭司也无法求到雨,他们和家人都受到了绝望人民的暴力杀害,因为那时全球的气候系统发生改变,雨水是不会下到中美洲那个地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0-1-8 11: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阿凡达》和《地球战场》(主演:约翰·特拉沃尔塔)这两部片子比《星球大战》那种花里胡哨的影片有意义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1-8 11: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凡达里面的潘多拉星人比较类似于北美平原或者是南美丛林中的以部落形式存在的印地安人,没有阶级和分工,近似于一种混沌态、原生态。不象玛雅文明或者秘鲁的印加文明,因为他们已经有初步的国家形式,有国王、巫师、战士、贵族等阶级分工,有商品交易,有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0-1-8 1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箭凌于2010-01-08 11:15发表的:
阿凡达里面的潘多拉星人比较类似于北美平原或者是南美丛林中的以部落形式存在的印地安人,没有阶级和分工,近似于一种混沌态、原生态。不象玛雅文明或者秘鲁的印加文明,因为他们已经有初步的国家形式,有国王、巫师、战士、贵族等阶级分工,有商品交易,有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
的确如此,影片中一些地球人选择留了下来,那潘多拉星也会跳跃式发展吧,当然,这已不在主题的讨论范围内了。
我是记得在《生存与修练》中熊老师说过,修真路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网上人 发表于 2010-1-8 1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电影《阿凡达》有感

神奇的潘多拉星球就如同云雾草庄一样,令人入迷陶醉,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制作影片时,可能没有想到在地球上就有一个象潘多拉星球一样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云雾草庄。潘多拉星球这个名字让人想起潘多拉魔盒,导演在给美丽的外星球起名字的时候,暗示着潘多拉本来是美丽的,只有人类的欲望才会毁灭美丽的潘多拉。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和熊老师所讲的“魔为真种”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情无欲”在这里也有找到恰当的暗示,比如象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一样对大自然有情,而人类的欲望才是破坏这美丽星球的根源。
《阿凡达》让我想到了很多……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潘多拉星球——云雾草庄,体验一下这里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0-1-8 13: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熊老师看到这个帖子估计又要去下载观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5:06 , Processed in 0.0207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