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70|回复: 0

[第九章] 生存是个过程——功成名遂身退——不追求有形的成就称为知道

[复制链接]
福琳同泰 该用户已被删除
福琳同泰 发表于 2007-12-13 1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从字面上看,说得很清楚。他讲了一个基本道理,希望大家把他做为一个原则记下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是第九章的核心,我们用四点内容去概括它。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一,你无论多么富有,象钱多的已经用不完了,如果你一定要把它抓住或者放在手里的话,你觉得这样最保险。就像国外有个富翁一样,他很有钱,到了要死的时候,为了钱,你知道他采取什么办法?他就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然后往肚子里面吃。到最后,肠子里面塞满了难以消化的纸张,最后噎死了。

这件事说明人的心里有很多非常畸形的东西。就是说你持有它,到最后它满了,你还不如把它放下来。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你的背后,放在你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不如其已。就是你还不如把它了结了。这个了结,就是对于满的事物来说,比如大家都知道,水满则溢,它溢出来到底有什么坏处呢?大家都知道,最普通的一个生活常识,水满了就容易泛滥成灾。无论是河里的水也好,江里的水也好,你就是在家里打水洗脸洗脚,你也不会让它满出来。因为满出来以后,手就下不去,你就非常不方便。这说明这个基本现象是符合于道的。它要满了,你不让它满,就是放下来的意思。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就是你很小心地去保护它,你以为揣在怀里的东西就不会失去。实际上这个东西他能不能保住呢?它毕竟是有限的。那是因为你的生命有限,不是这个东西有限。记得在文革时我们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就是说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块钻石,这颗钻石据说在当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钻石。后来这颗钻石在经历的途中,在来到人世间以后,它就成了一个灾难。就是谁拿到那个钻石,谁就要倒霉,轻的是缺胳膊断腿,重的是连性命都保不住。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宝,人们都要追求它,一追求就容易引起争执。所以这个东西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一点我们从红楼梦里面就可以看出来。红楼梦中的一首诗:金玉为堂金做马。意思就是说已经非常非常的有钱了,但是你能够守住它吗?从红楼梦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有钱的,最终还要受制于社会,受制于人的发展。人的后代如果守不住这些东西,前辈人创造了多少财富都是没有意义的。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使我想起一个说法:有一个明朝的遗老,他是明朝的大臣,姓钱,是浙江很有名的一个富翁。他在晚年的时候当过清朝的宰相。他晚年以后回到家乡,他对朝政的变更看得很清楚,他作为一个投降派,或者说是比较随和的人物,想保住自己的名利。因为当时清朝政府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就是想利用这些前朝的遗老,摆平中国当时的现状。这位遗老出了很多好的主意。但当他经历了这些以后,回到家乡,大力投资办学,在家里开始推行明政,就是在家政中,什么事都要开放性的搞,对家长专制进行了改革。就是这一钱姓家族的后人,只要提出自己的主张,无论你想做生意也好或者想从政也好,只要你提出自己的方案,就可以和他讨论,讨论了之后他就决定投不投入。跟我们现在的经济运行模式很相近,经过讨论以后他觉得可行,就支持你,无论从政治上、从经济上,他都可以支持你。在政治上,他有人缘,在经济上,他有丰厚的经济积累,因为他没有受到清朝政府的打击。所以后来这一钱姓家族的人,在这种开明的家政下,养成了一种非常好的习性:创造性的意识。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他当时想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钱,但是守不住。古时候,可能是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王爷家的燕子,都飞入老百姓的家里去了。就是说这个王爷家已经颓败了,成了平常老百姓了。象这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封建时代是比比皆是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你有钱你保不住,那怎么保呢?这位钱姓的前辈就创造了这种明政的方法。在家里面先实行明政,再发挥年轻一代的创造能力。所以他们这一钱姓的后人一般都比较努力,因为他知道,没有别的办法能够从长辈那里搞到钱,只有拿出创造性的点子才行。再加上他在政界搞得时间比较长,对社会、对人心,再加上历史的变更,所以引起他很多的比较。所以他的判断比较准确。

当他的后人发展到近代的时候,只要是姓钱的、有名的人物,都和这个地方有关。不知道大家承不承认这一点。中国在文化界和科学界很有名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这三钱都是来自于这个家族的。就是说他知道守虚的一面,就是精神的一面很重要。但是你守钱呢,守财呢,肯定是守不住的。没有哪个家族里面,财能够保得住。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天道。它在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我们的生命肯定是动态的,动态的过程中是阳性的。然后只有一种方法能保持得住,那就是阴性的——守虚,你才能够做到长久。这就是中国人朴素的辩证法,这个就叫朴素。这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大家不要把这个基本理念搞错了。但是我们的习惯,和天道来说,是相反的。你要谈修练,首先就要在这个问题上引起警觉。你有多少思想和习惯是和这个原则相违背的?当你不明白的时候,你说我一定要跟师父修炼下去啊,说的都是假话。因为你连师父的思想都不了解,你怎么跟师父走呢?当你理解了你师父的思想以后,就知道,怎么样走才是师父的意思,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师父的加持和最大的帮助?就要从这个角度。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过去功成名遂身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从中国历史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功成名遂身退他做不到。最后呢,就是大难加身。我记得清朝有个红顶商人,叫胡雪岩。他倒是想退,人已经很富了,同时也觉悟到了人世间的那种坎坷。他想退,但退不下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名大了以后,就有副作用,它就象个绳索一样把你捆住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包括有些气功师,你上去的很容易,师父帮你上去,但他不会帮你下来。这就是当初师父跟我们所说的道理:上山容易。说了上山跟下山的问题。他就打了一个比方:你们是小还是大?我说我们肯定是小了,我们微不足道嘛。他就说:小,肯定要上了。你大了以后呢?你就要想办法下。这就是事物最简单的一个趋势:在小的时候肯定想上,因为你想发展。大了之后,你的烦恼就多,这时你就想退。但是那么容易退吗?他就说:你们的状态,现在就是上山难,下山容易。就是我们玄德的状态,玄德的性质是:上难,下易。这就是玄德的一种境界。为什么会这样,以后慢慢的再和大家推论。

他又再举了一个例子:严新老师。他是上易,下难,这是师父亲口说的。严新上山容不容易?说通俗点,他上山,实际上是师父在上。因为他是个头,是面旗帜。这个旗帜到底是谁来举的呢?肯定是师父在举。把这个旗帜举上去之后,他想下来,为名所累,最后他就很难下。师父在调教一个像他这样旗帜性的人时,肯定有他的方法。他这种方法肯定是无为的,就是让你吃很多的亏,这是我们亲耳听到的。当初他上山的时候,就是他第一次出山的时候,他不出去。为什么呢?他跟师父说:我不要说走向全国,就是连重庆都走不出去。因为重庆这个地方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蒋介石原来呆过的地方,包括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呆过。这个地方有个老君洞,有些人都去过。 就说明重庆这个地方藏龙卧虎,有很多高人,他不跟你斗,你如果稍不小心,你根本都出不了门。所以严新就说,我连重庆都走不出去,更不要说走向全国了,还要走向全世界。师父问:你去不去?不去。那不去师父就是把拂尘随便摇了一下,他的大腿骨就断成好几节。你说大腿骨断了之后多难受啊,他痛得在地上打滚。他就知道这个师父不是假师父,是真师父,要不然的话他不动你。这就叫不触及你,但是却能作用于你。他就知道了师父的功能到底是怎样在用的。当他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在师父的训练之下,大概是强化训练了好几年吧,才出山。出山之前的训练过程也是非常艰苦的,就象他自己在报告里面说的一样,睡玻璃渣啊,整夜的吊到树上睡,根本就谈不上睡觉。很多艰苦的训练方法,才造就他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他才出去了。经过历史证明,他上山还算是顺利的,就象都是师父给他安排好了一样,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帮他。那就说明他的信号里面肯定都是师父在作用。所以说他上山容易,下山难。意思就是他自己也有了功夫和名,他下山就非常困难了。

我们在这个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追究一下到底是难还是容易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在修炼的时候,始终都要记住一点:我们的上和下,进和退,成功和失败,实际上都是相对而言的。就是你要注意相对,相对的保存自己的理智,然后这个理智到时候就帮助你。到时候在哪些问题上怎么去选择自己的行为。

在文字解释里面,元君老师是这样说的:要想得道性,不论修炼到哪种程度,应该满足而不应该妄想。随时以现状而满足。时常与比自己生存差的人比较。有功能,不要炫耀,否则就会招来反信息,退掉功能及精气。用功后做的好事,招来富贵及其他财富,一定要不骄不躁,看的平淡,把富贵也看成是贫困。时常不忘苦中之苦。有富贵,心也不在享受中。功成一层,退下再深修一层。反反复复,功则上长。

这个地方讲的是功的一种积累。在我们现实的现状中,我们就很难理解在现实中怎样去把握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肯定觉得功多的时候,其效应就好。功与效应是成正比的。你的功越大,你的效应就越好。效应有多种多样的东西,有你身体的效应,有物质的效应。身和物这个东西,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是属于阳性的。功越大,信息就越多。为什么?谁能解释一下?因为信息是属于阴性的,功是属于阳性的。所以当你的功越大的时候,你阴性的信息就越多。越来越多有个什么麻烦呢?当你阴性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思维不可能适应。为什么?因为阴阳之间毕竟是相隔的。即使是在一个整体里面,也是分段表现的。他不能在一个时间里,让你同时知道阴阳两方面。比方说跳大神的,这是北方人再熟悉不过的事。在他跳的时候,是他自己还是他请过来的那个信息呢?实际上是请过来的,自己呢?退出去了。退到什么地方了呢?在思维的阴性方面。他进入了阴性,他已经习惯了经常地进入阴性,然后把请过来的东西放在阳性的一面。这是我们阴阳的基本概念。但你如果经常保持这个状态、你每天都保持这个状态,你不就成了人家了吗?那是不正常的。所以说,思维不可能适应长时间的信息态。要是那样的话你人就活不下去了。我曾经碰到过好几个道友,说修炼的人,功能上长以后,眼功开了,一天到晚看,成天看,他的神就感觉到累。“累”,这是非常现实的,以后自己眼功开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它的确是真实的。因为你的看,不是你的主观意识在看,而是神在看。是他在提供能量,让你的主观意识有反映,这个才叫看。

如果你成天看,就象张宝胜和严新谈天一样。他说我就是想死。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发功发多了。一天到晚去看,人家要他这样,要猜猜瓶子里面是什么东西,一个信封里是什么东西,他成天看,看多了他神就感觉到很累,所以他想死。他的主观意识说想死,也就是他神的一种观念,他发出信号来了。这就是我们很多人,为什么有精神分裂呢?这实际上是自我保护。这跟神的作用机制是一样的道理。当你用过头了,他就很累了。

另外一个方面,大家都知道,肾开窍于耳。当你的耳功打开以后,一天到晚都有声音进来。那就不是我想听就听,我不想听,把门一关,就什么都不听了。对不起,你做不到,他不停的给你听,而且声音还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他跟你的心念是相反的。有好几个人曾经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记得浙江的一个道友,他耳功打开了,他说熊老师啊,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声音一天到晚都在响,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说你那个声音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他说有的有意义,有的没意义。那就不好办了,听到有意义的事,他的兴趣就上来了,听到没有意义的事呢,心又烦了。到底是心烦好还是心兴奋好呢?不是兴奋就是烦,这两种都是属于阳性的,阳性的直接破坏肾气,消耗肾脏的精华。

从这一点来推论,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你真正的做到清静了,你什么东西都没有,什么功能都不要,功成名遂身退。有的人说我的名还不够大,等大了以后再退,等你大了以后你退得下来吗?你退不下来了。你就只好在被动中消耗你的精华。你的精华已经消耗了你能够成道吗?肯定是成不了的。你既然在不停的消耗,你又要成道,那不是笑话吗?那是矛盾的一个事物。他做不到。那对不起,你只好照着这一条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就是这句话的逻辑道理。

当然它里面还有非逻辑性的一面,就是非理性的那一面。有些人,他一辈子都有特异功能,他就是不退,这样的人是有的。但是这样的人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事,我告诉大家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有这样的人。你是喜欢做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一个全面的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处于这种状态呢?就是得法力的人。道法有一种力量给你,但是它给你时有一个条件,学过玄灵功的人都知道,你要学法术,就是要自领孤、贫、夭。要发誓,而且发重誓。你要不怕孤独、不怕贫困、不怕半路夭折。孤,炼去炼来成了孤家寡人,你没有后人;贫,你不可能有财富;夭,随时都可能死亡。可以说没有哪个人愿意接受这三点的。但是偏偏有人为了求这个法,他愿意接受这三点。我们村里原来有两个人有这种能力,他们都是有法力的人。在小范围内练习法术是容易成功的。但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后人,就是结婚有老婆也生不了孩子。不是一个人这样,凡是发了誓的,这个信号就让你这样。我再打个比方,接触过玄灵功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不少法术修炼的方法,谁炼成功了?我在玄灵功近三年多,接触了上万名的学员,没有一个炼成功的。没有一个,绝对没有!为什么没有?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就是有些人他忽略了原则,去追求目标,那实现得了吗?肯定没有结果。所以有一大部分人修,修去修来没有结果的。

同样我们也是这样。你要修玄德也好,修道德也好,你说我没有原则,那我怎么去修啊,这个道理就说不过去的。当然它的道理跟普通的道理不一样。普通的道理:练功时要面对东方,或西方,或南方,这个“道”跟这个“道”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有方向性,这个没有方向性。他对你的实践来说是一个虚的东西。他说你功成名遂,然后把这一切都放下就行了。这个概念和那些具体有所指的不一样,这就是第九章所揭示的一个基本道理。

我讲了这么多事例,大家肯定将信将疑,允许产生怀疑,但一定要有问题的怀疑,就是大家要提得出问题。

刚才我讲了法术的问题,为什么修法的人要发重誓?那么修道的人又如何呢?修道的人他的表现是反常的。这是它基本的表现。它反常有一个很强的特点,就是他的隐。就是他以隐为主,他不是以显为主。他不是一个人有功夫了,然后显示自己。那些在显态运动、工作、做好事,都属于显态的一面。但是,你是在发重誓的前提之下给你的。修道就不同了,你的表现是反常的,你的状态是隐的。你在阳性一面很难以有功成的现象。上去很难,一步一步慢慢的走。每进一步,你都感到很微妙。但这个微妙积累多了以后,由量变达到质变的时候,突然一下你什么东西都有了。这是基于什么呢?基于你的观念。同样,我们如果拿这个定义再去看明功的话,我们指的修法的人,就明白他为什么要你发重誓。就是观念上他不需要你改变。他只是借你这个通道,借你这个肉体。你怎么用都可以,但他控制你。你答应了,好,那我就传给你,然后我用信息控制你。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但是有三点你必须接受:要钱没有,要后人没有,要生命呢,随时都可能失去。人在观念上不需要改变。但是修道,在观念上一定要改变。你要知道隐功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有他潜在的一面,需要改变观念。修道是隐功。你求去求来最后求到明功上去了,你就背道了。你说是你是修道,实际上你是背道。这是什么道理,是由于这个原则所造成的。

在我们现实中,说到严新老师,他是修明功还是隐功呢?象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可能就产生疑虑。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在我们现实中矛盾性的一面体现出了这个事物的特殊性。但我们追求的是统一性。所以在统一性里面,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有没有功夫啊?他谁也对付不了,但他能对付孙悟空。他念咒。“咒”字两个口,人只有一张嘴,为什么画两个口啊?这暗示你,功是其中的一个口,通过另一个口表达出来。神的口和你心的口,说通俗点就是意识的口和心的口如果能够统一起来,就叫咒。一念,能够感动天地,什么东西都要听它的。法术界里的三大能耐:一个是咒语,一个是手印,一个是画符。唐僧会咒语,他能操纵这个东西。他没有功么?他从小就念咒、念经,他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观世音跟他一说。观世音是谁啊?我们看《西游记》肯定很容易把它拟人化,这实际上跟我们的功态化是一样的。就是你和很多的魔打交道的时候,一定需要功态化来指导你自己。就是我们所说的,象普通的信息、师父的信息他要和你沟通起来,然后你想办法从师父那里接到信息,然后再去用功,这就成了双口了,他就能够发出来。为什么发出来?因为隐态的和显态的功态化直接能够作用。而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西游记》这个文学作品是拟人化的。猪八戒也好,沙和尚也好,都是虚拟出来的。在我们唐朝的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绝对没有孙悟空、猪八戒跟他一块,但为什么后来人们为什么创造出了这么一篇伟大的作品呢?我想这个道理就是拟人化。就是因为唐僧在去的路上,有很多信息在和他同步运动。我说的同步运动,这个大家可以理解一下。当然理解不了了,就只能当故事听听。

我们看了书不要白看了,不要单纯的只有艺术的想法,还要学会从我们的思维观念中去领会书中所说的意思。就是说,这都是历史的现实,唐僧到西天去取经,途中遇到了很多的磨难,就象我们现代人出去旅游一样,磕磕碰碰也是少不了的事。就像九八年带北京、上海的道友上峨眉山一样。结果一位北京的道友,因为狂妄自大,说你们修炼的人还不如我们没修炼的人走得快。他拼命地走,拼命的跑,结果一下掉到悬崖下去了。十几米高的悬崖,而且地上都是岩石,不是沙地、草地。要是平常人的话,最起码要摔断胳膊、摔断腿,他摔下去之后只是腰椎挫伤了一下,只是轻微的伤痕。但很痛的,当时他站不起来了,我们就叫了一辆滑竿儿,把他抬到了洪椿坪。

洪椿坪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有两个人物很有名:一人是蒋介石,在这里住过将近一年。另外一个人叫宝塔和尚在这里挂过单。挂单就是说他不当家,只是做普通的小僧人。他一挂挂了170年,老和尚的老和尚都已经死光了,他在那个地方还是那个样,他没变。为什么没变呢?就和这个东西有关。看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听说有一种椿树,三千年为一冬,三千年为一秋,它的寿命太长了,宝塔和尚就是这样。在庙志上写了他是哪一年来的,哪一年走的,听说有人问他到底有多大岁数,他说自己1600岁。但这170年是人们亲眼目睹的,人家都坐化了,他还在。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另外一件事,就是那个地方有很多信息,有很多高人在那个地方呆过,所以这个年轻人一下子掉下去了。后来我们在洪椿坪住了一天,原来是抬他进去的,后来他是自己走出来的。他好了,但还是很痛啊!后来他说,还是熊老师说得对,我们要慎之又慎啊。(笑)上山之前我就跟他们说,你们不信可以,不信你就不要进这个庙门,你一进去,就要毕恭毕敬。他进去了以后又不尊敬,一出门又大言不惭,说你们修炼的人还没我这不修炼的人跑的快。那你快吧,快就出事了。这就说明在隐态一面有很多能作用于我们的东西,它作用于我们是为了什么?他是怎么作用的?他的功怎么在用?这是耐人费解的一件事。

隐态的功怎么做?我再打一个比方,历朝历代,有多少修炼的人?可以说,也是多如牛毛了。修成功的人也很多。那么这些人都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都在干什么?想没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看见的只是我们眼前的这些人,这些凡(烦)人的人。第一是这个凡,第二是这个烦。第一个凡是他心中的一点几乎不可言喻。第二个烦是冥顽不化。你再怎么说,他不听你的,他不信你那个邪。你说现代人信不信邪?根本都不信邪。但是有一点他信,信什么呢?“菩萨啊,你保佑我事业成功、多发财、多生贵子”。这一点他信。想起这些,他就到庙里许愿、磕头。他就搞这一套。这就是凡(烦)人,两个烦(凡)字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个精神状态对于我们修道人来说,肯定是既不会去恨,也不会去怨,也不会比,只能说理解。时间长了以后就知道,事物原来它是要去表现这样的,它有它合理性的一面。

九一年,我们到了严新的家乡,师父出现了。他说的那句话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菩提树下,普度众生;人世间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得了;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功成身退。这句话足足念了两个多小时。反反复复,反反复复的说。旁边都是炼严新气功的,没有哪一个人不动的。全部都进入自发动的状态。也就是他们的信息和师父同步了,他们能够理解。怎么样的理解呢?是潜意识的理解。那就像有人听带功报告打瞌睡一样。看起来没听,实际上他都听进去了。这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我想是天之道。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牢牢的记在心里。就是你要明白修道,你也要知道修道并不是为了名利而修,也不是为了金钱而修,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好处而修,更不是为了功能而修。如果要是为了这些东西而修,那么你修道还不如去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去做生意或者其他的工作,你就有机遇更加的发达。你修道,就要准备这些发达的东西与你不相干。但这个与你不相干是不是就是说与你没有缘呢?不是这样的。这些东西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当你有身体在的时候,这个问题我现在给大家说清楚一点。这一点师父也曾经接受过我的询问。就是修隐功的人,当他身还在的时候,到底与富贵是个什么关系?师父用了一个现代名词回答说:副产品。你最终得到的结果中有富贵,但它是副产品。你们要不信的话,只要看天下姓李的人,都有一个特征。有什么特征?希望大家动脑筋啊。当然在座有姓李的,我就不大好明说了,只能从旁边的角度影射这个事。我分析师父所说的副产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五种内容:寿、福、贵、大器、正果。在原来的书里面写过的。最终的终极目标是正果。

最起码,你寿命很长。就象我的身体一样,屡次的挨打,屡次的打不垮我。打不垮是什么原因呢?是你寿的信号,他已经给你定好了,再把你怎么打也打不坏。

我记得有个道友,他因为20年前,在工作中偶然与人冲突,被人家推了一下。结果到现在为止,被人推过的地方还痛。他想化掉这个信息,但他化不掉。他问这是什么原因?我说:这是你心的原因。这个人在九五年曾经为玄德功捐过两千块钱,到了九八年时侯他把钱要回去了。当然我并不是说他要坏了。我九三年就说他的心有问题。这个人疑心非常重,他才会要回去。否则他不会要的。一个很大气的人,决不会把自己做的事、自己说的话又吞回去,又缩回去。这种能缩回去的人,他的心理有畸形的一面。这种人不要说能把信号带在心中几十年,就是一辈子他也难解开这个结。他可能永远都受人家推他一下那个影响。为什么?因为心太狭窄。所以,你的寿来自于你观念的更新。

福,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求福,有了寿以后,你这个福就比较好办。你看得多,心理状态很好的话,才能保证你的寿。寿大的人,福肯定就厚。但这个厚是阴阳平衡的。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双向的才能平衡。所以福大的人就能够影响到自己的家庭,就成为副产品。

你只要朝着那个目标修,一切都顺着来,然后慢慢的就有贵气了。就是你走到什么地方,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尊敬你,因为你有那个气质。你的气质已经体现出来了你本质的一面,因为你的心老是有怀悯众生的那种感觉。你怀悯众生,你对众人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去蔑视、轻视。你既然不会轻视他们,他们的潜意识自然会拥戴你,这个就是贵。贵,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因为他是对称的。对阴性他有福荫的一面,福荫祖先。一般都讲福荫后人,但他有一个反向效果,福荫祖先,因为它是平衡的。

再就是大器,所谓的大器就是说你这个人已经被道所用,成了圣人或半个圣人。就像孔圣人后面有个孟圣人一样,称为亚圣人。现在的厚金老师就成了大器,因为他已经被圣人所用。他现在所做的工作,尽管有些东西不一定和圣人的思想同步,但他一定是被圣人所用的。

最后,你追求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你就是正果。正果,实际上就是道气。道气长存。这个时候你就无生无灭了。

这个过程是怎么产生的?在我们的技术性方法里面,我们要慢慢的推导出来。当然我在推导的过程中,还包括了大家自身的实践过程。有些问题在原来的书上没有揭示。象原来一般都是在书上去揭示,在书上有些文字语言大家看的时候就不通透。即使偶然给大家讲讲课,但都不是正规的、不是正规的行言共进。什么是行言共进?比如我现在在写字,它是针对人的抽象观念,它有形的一面,字能够反映一种信号。同时从语言上同样渲染另外一种信号。共进呢就是共同的进入人的意识,这时才能产生一种效应。这个效应,在人们的实践中也可以被反映出来。时间长了以后,你就慢慢的知道,从阴阳两个方面怎样完整地去体现它。但总的来讲这一条,肯定是不能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7:42 , Processed in 0.0211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