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6|回复: 9

进士村重读《朱子家训》

[复制链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4 20: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回大地,艳阳高照,暖风阵阵,把我们吹到了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

自2007年春天带着弘文馆的家长学生们一起去走马塘探求教子考取进士的真谛,学习《朱子治家格言》后,就一直再想去一趟,因为我当时给村里的退休教师陈隆昌拍了一些照片,想去送去,但是忙到后来就一拖再拖,三年都没去,真是欠缺着一份情啊。这次去,当我一走进陈老先生的院子向他问好的时候,陈老师就开心地回应:“唉呀,给小朋友教古文的老师来了,多年不见,多年不见了。”说得我羞愧不已,连忙让孩子们问爷爷好。陈老师一点也没有埋怨我的意思,拉着孩子们的手欢喜得不得了,笑得长长的眼眉毛都在跳舞了。


(上传图片怎么不能使用了?还普通上传、批量上传呐?都点不开)
 楼主|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4 21: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先生近80岁了,身体还是那么健康,脸色红润,精神矍铄,他拿着一串钥匙,带着我们先到一排白墙黑瓦的连续4间大屋,也就是中新屋堂的最北一间老屋,原来这里已经修成了一处展览馆。陈老师开了锁推开了木门,只听到门轴“吱呀”一声穿越历史的幻化,我们仿佛来到了宋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5 08: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索转帖]
走马塘是名副其实的 “中国进士第一村”。据 《鄞县通志》统计,宋至清鄞县出进士1074人,走马塘村进士占总数的7%, 《宁波市志》统计,宋至清出进士2428人,走马塘进士占总数的3.1%。据 《读文献通考选举》、 《续通典选举》和《宋史选举志》的宋代登科总目测算,两宋共出进士34481人,走马塘村这一时期的60名进士,占0.17%,再从隋至清中国共有进士11万余人,则走马塘时占万分之七。而从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统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 (1111)全国共有1245个县,南宋嘉定元年(1208)全国有825个县,至于村子数,一时无法计算。然而,我们不难看出,走马塘村的进士总数,在全国的占有数已遥遥领先,如从两宋来看,则绝对是雄居榜首。

那末走马塘为何会成为进士村呢?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就是通过分科举目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主要是儒家的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古代书院的学生,学成后绝大部分都参加科举考试,经过省试取得 “出身”,再经吏部考试,入仕为官。因此书院的发展,与科举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走马塘陈氏以学立身,当然,这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诸多耕读家庭的一个共性。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在南宋有一个质的飞跃。由于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宁波在骤然间由海疆边地变成了京城樊篱,地域文化教育土壤得以滋长。县令王安石倡办县学的决策,产生了对宁波教育不可估量的历史影响。走马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催生了许多用功苦读之人。
综观走马塘在两宋发家的轨迹,其中一条十分清晰,那就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和成功人士的影响。例如:
元符三年 (1100)进士陈禾,以显著的政绩升为右正言和给事中。他忧国忧民,刚正不阿,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奏本朝廷,在拉裂宋徽宗龙袍时,仍然慷慨陈述,揭发宰相童贯的胡作非为。罢官后隐居东钱湖二灵山,开办 “二灵山房”书院,培养子弟,著书立说, 《宋史》有传。陈禾之子,绍兴八年(1138)进士陈曦,从安徽休宁县知县改为学官国子正,主持讲议司,日夜与众多学生议论国家大事。召为翰林学士后,向朝廷陈述治国安民之策。他官居高位,从小继承祖上的好学不倦传统,收藏古籍善本,留传后世,世传家风,惠及子孙,曾孙大震、元孙伯鼎都先后登上翰林,时人赞扬他们为 “祖孙三学士”。
另一个载入 《宋史》的是嘉定十年 (1217)进士陈埙,自幼拜杨简为师。
其次,是同代人中引为自傲的事例,促使陈氏互相比照,激发读书求功名的自觉性和上进性。走马塘陈氏到了元代,北方异族掌权,决意不食元禄的志气,促使他们埋头学习修身养性,不赴京赶考。因此,这一时期的进士十分鲜少。进入明代,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为 “监生”。从洪武十五年到崇祯四年,走马塘陈氏及其迁入城南仓基的一支,又渐入佳境。尤其是仓基陈氏,科第蝉联,声名鹊起。进士举人、贡生、庠生、监生等代不乏人。
十五世陈希贡,字荐之,号竹坡。明洪武四年 (1371)中浙江乡试,第二年中礼部考试乙榜,授庐州府合肥县训导。十二年 (1379)升为松江华定县儒学教谕,后升为邵武府府学教授。
第三,陈氏自定居走马塘后,一直重视兴学教化,无论是家塾、义塾、私塾等都代代相传。如宋代的“陈侍郎讲舍”,明代的 “栖英书舍”、“警枕小庄”,清代的 “同文小学”等,使陈氏子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
“庠生序音,洋洋邹鲁”。宣统元年 (1909),族人陈宗彝、陈际享、陈树棠、陈隆镒等发起,改 “同文义学”为 “同文小学”。这是富有历史文化责任的士人慷慨集资兴办的文化福利事业。
当然,走马塘成为进士第一村,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5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别人的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5 08: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ok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5 08: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hhhhh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2-25 08: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okok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0-3-8 1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传图试试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简单 发表于 2010-3-8 1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试看 j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3-8 14: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如老师穿着太土气啦,相当严重地影响了服装业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20:44 , Processed in 0.0219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