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0|回复: 2

(转帖)碰触克里希那穆提----二十世纪卓越的灵性导师

[复制链接]
小安 发表于 2008-4-15 0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赫胥黎说:\"他的演说是我听过的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显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这位不喜被称为人师的世界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十四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并被拣选为再来的\"弥赛亚\"(东方的\"弥勒下生\")。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
一九二五年悟道以后,为了保持教诲的独立无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脱离了\"通神学会\",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并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此后的一生,别人一直要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而他成道后的长达半世纪的宣讲工作,却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甚至西方那些最为多疑的心智,都曾用极为肉麻的话赞美他.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

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麽多人产生了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因此,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一九八六年过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四十七国语文,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
------------------------------------------
问:心和(思考的)人有分别吗?

克:人和意念是否有分别?人没有意念是否还会存在?意念之外有人存在吗?如果不思不想,人在哪里?一个人有某一个意念,这个人是否和有另一个意念的人不一样?人和意念是否有分别?是不是意念创造了人,然后,如果人觉得意念方便,就认同意念;或觉得意念不方便,就和意念划清界限?换句话说:\"我\"是什麽东西?人(思考者)是什麽东西?显然,人是种种等同于\"我\"的意念组成的。所以,意念产生人,而非人产生意念。只要我们没有意念,就没有思考者。是意念产生人,好象戏产生演员一样。没有演员产生戏的。

问:可我的经验是,没有\"我\"的合作,永远也没有知觉。

克:我们没办法谈纯粹的知觉。因为,知觉总是杂有知觉者--这是一种共同的现象。一谈知觉,知觉者马上跑进来。谈知觉超乎我们的经验,我们从来不曾有\"知觉\"这种经验。你睡得很沉的时候,知觉者或许知觉不到自己;但是睡眠的时候,其实是既没有知觉,也没有知觉者。
如果你知道知觉者知觉到自己、却又没有引来其他知觉对象的状态,那麽,我们就没有权利谈知觉以外的知觉者。所以,知觉和知觉者是共同的现象,两者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两者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也没有权利将它们分开。我们没有合理的证据,却一定要分别知觉和知觉者。没有知觉,我们不可能知道知觉者;没有知觉者,我们不可能知道知觉。这样的话,唯一合理的结论就是:知觉和知觉者--也就是\"我\"和我的\"意志\"--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个现象的两面。这个现象,既非知觉,也不是知觉者。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相当的专注,才能准确的检查这个现象。

问:这样我们会走到什麽地步?

克:先生,这个问题是从\"追寻真理\"这个问题产生的。显然,大部分人都想知道实相经验。但是,当然只有经验者不再经验,我们才有办法知道实相。因为,经验其实是经验者创造的。经验者既然会创造经验,就会创造上帝,所以他所造的就不是上帝。那麽,经验者停得下来吗?这才是要点!
既然经验和经验者是共同的现象--这一点不是很清楚吗?--那麽,当然是经验者、演员、思考者要停止才是。这样说的话,思考者到底能不能不思考?他一思考,他就创造;他创造,他的造物就不是实相。所以,要弄清楚到底有没有实相、上帝--随你怎麽称呼--首先思考的过程就必须停止。也就是说:思考者必须停止--至于他是否是意念所生的暂时无关。整个思考过程--包括思考者--都必须停止。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发现实相。那麽,现在如果要让思考过程停止,要怎麽做,由谁来做?如果是思考者来做,思考者依然还是意念的产物。\"思考者停止思考\"依旧是意念。所以,思考者到底要干什麽?他不管怎麽努力,都是思考过程。我希望我这样讲够清楚了。

问:我们为什麽一定要将知觉和知觉者分开?将记忆和记忆者分开?这不就是苦的根源吗?

克:我们之所以要分,是因为,只有分了,记忆者、经验者、思考者才会永久。记忆显然是容易消失的,所以,因为记忆者、经验者、心想要永久,所以才会将自己从其中分出来。但是,用力的心、劳苦的心、分别的心,显然找不到真实。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心会在这样的刻意当中投射自己,维系思考者的存在。那麽,怎样才能使思考免于意念?我们讨论的就是这点。思考者不论怎麽思考,他都是过去一切的产物。所以,是他从记忆里面创造了上帝、真理。因此,这一切显然都是假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不过是在一件一件已知事物的范畴之内活动。既然只能在已知范畴内活动,当然无法知道未知的事物。所以,我们的问题,在于怎样使心免于已知。可是,任何的作为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依旧是已知。所以,要停止,一切都要停止。各位是否试过终于了解一切刻意作为都是心的投射、\"我\"的投射、思考者的投射;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个真相,事情将会如何?
一个瓶子,上面贴着标签\"有毒\",我看清楚了,就一定不会再碰这个瓶子。我不需要有什麽刻意的作为,就不再受它吸引。同理--但也是最难的--我一旦了解我的任何作为都是有害的,我就不会有刻意的作为。然而我们对这一点却没有把握。因为我们还是巴望结果,想要成就--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因此一直奔波劳累、奔波劳累。
但是,上帝、真理,绝不是一种结果、报酬或结束;当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刻意的追求,求得是结果、成就。但是,真理的来,我们只能被动的觉察。被动的觉察就是毫无刻意作为的状态,也就是毫无判断、无分别、无终极目标,却是四面八方的觉察。无分别感、不谴责、不认同、不否定,只是觉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念、自己的相关反应。这样,我们的心就开始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意念,但是绝不判断。但是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意念,是否能够理解事物?

问:当然--只要你对事情冷漠……

克:先生,冷漠就是一种判断。愚笨的心、冷漠的心,都无法觉察事物。看事物而不判断,准确的了解发生了什麽事,才是觉察。所以,如果现在--当下--没有觉察,追寻上帝或真理,都是徒然,
要了解实相,就要直接了解!实相显然不属于时间和空间。实相存在于当下,而我们的意念、行为,就是当下!

以下是克里希那穆在其著作《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的部分内容:

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

/////////////////////////////
心灵层面的进步是不是真的属于心灵的实相,还是意识层面的幻象?
进步意味着时间性。不是吗?我们现在以为我们可以透过时间来找到上帝或实相。我们活在这里,以为上帝活在彼岸或是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为了弥补这段距离与空间,我们认为需要靠时间来达成。但是上帝或实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自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本没有一个定点的活动可以开始。但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却紧紧抓住一个观念,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点,连实相都是固定的,但这只是一个幻象,它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需要在时间中让心灵演化,这种行为就已经不是灵性的了,因为真理是与时间无关的。
一个心智,不论是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都必须从它的累积物中解脱,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实相。
//////////////////////////////
到底有没有一个觉察者,还是只有感觉的本身而以?请仔细听我的话,到底有没有一个在思想的人,还是只有思想而已?显然的,思想不是事先存在的。是先有了思想,然后思想再创造了思想者,在思想这件事中开始产生了分裂,当这种分裂产生时,就出现了观察者以及被观察的事物,感觉者以及被感觉的事物。如果你注意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意念,念头就消失了。事实上,只有感觉这东西,而没有所谓的感觉者。就是这些感觉、欲望、思想创造了\"我\",没有它们,\"我\"根本是不存在的。
当你所有的念头活动都寂灭时,就没有经验者也没有感觉者了。而这寂灭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了悟,你的心就转变成别的形态了。但是心念的止息是没有任何方法、任何训练、任何戒律可以达到的,也不能靠努力集中意念来达到。只有在你彻底明白自心的活动时,寂灭就来到了。要想弄清楚什麽是真相,你就必须超越心智所创造的东西。

//////////////////////////////
理想并不是真实的、实际的东西,理想是一种你们认为\"应该\"的境界,它存在于未来中。我现在想说的是:把理想忘掉,而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因为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一种自然的转换过程。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中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了而已。它只是在追求一种自我的投射,延迟对\"真我\"的了解。

////////////////////////////
我们不断需要被娱乐,被外在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害怕独处,害怕没有伴儿,害怕失去使我们分心的事物。你有没有注意到,大部分的人都在不停的被某些事物占据,被严肃的书、杂志、电视、收音机或喋喋不休的谈话、重复诵念的咒语所占据,被对不同事物的忧虑所占据,因为我们对于单独面对自己是那麽的恐惧,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虚、无聊与平庸的。
就因为我们想逃避孤独的感觉,我们才会希望聚在一起,才会去追求各种分心的方法:上师、宗教、祈祷或是最新出版的小说等等。而这种对孤独的极大恐惧,每个人都必须去超越它,因为超越它以后就能发现至宝。
孤独是一种被完全的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的忽然间非常害怕的感觉。当你的心中感到什麽都无法依赖,没有任何一种分心的方法能解除你这种自我封闭式的空虚时,你就明白什麽叫恐惧了,这就是孤独。
但是空寂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只有当你经过孤独,并且明白孤独是什麽的时候以后,空寂就来到了。那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再依赖任何人的境界,只有在这个时候,你的心才是完全独立的。
无惧的面对那种我们都很清楚的空虚感吧!当它来临时,反过来看着它!看进它里面去!完全了解它!没有一个人不曾感受过那种令人颤抖的焦虑感。就因为我们都想要逃避它来使自己分心或得到满足,因此我们透过性、上帝、工作、喝酒、写诗或重复念诵一些字句来使自己满足,也因为如此我们没有机会了解这种突如其来的焦虑感。
当孤独的痛苦笼罩你的时候,你就面对它、看着它,不要产生任何想逃走的意念。如果你逃走了,你就永远也不会了解它,于是它就永远躲在一角伺机而动。反之,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因为你的心已经认识了一种不会退化、也无法毁灭的圆满。
那些内心空寂的人,他们的心已经脱离了孤独的痛苦,因为他们能够亲自见到实相,能够获得超越时间的东西。

///////////////////////////////////
一旦你依赖一个人或一个观念来激励自己时,你必定会产生恐惧,因此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激励。万事都能激励人!从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到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事情,你就一直在学习。保持永不停息的观照,不断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之中学习。
----------------------------------------------
我们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但在意识上了解,连自我每一个隐藏的部位都了解,我们就宁静了。用打坐、强迫、顺从安静下来的心,事实上并不安静。这种心是停滞的心,不是警觉的、被动的,能够创造性的接受事物的心。冥思需要不断的关注,不断的觉察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意念、每一丝情感。这些东西都在揭露我们--表面的、隐藏的--存在状况。但是这一点太辛苦了,所以我们就逃避到种种安适的、骗人的东西里面,说这就是冥思。
福琳同泰 该用户已被删除
福琳同泰 发表于 2008-4-15 13: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08-4-23 18: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5:27 , Processed in 0.0159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