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44|回复: 17

文始派丹法、庄子与玄德之境

[复制链接]
齐国公 发表于 2010-4-6 13: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字号:大 中 小 第六节 文始派丹法提要

文始派丹法本于《老子》、《庄子》,以《文始真经》为代表。
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已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
  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 (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着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
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着《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从内丹角度上看,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张三丰为宋、明间道士,名通,字君实,号玄玄子,因为他平时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张邋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仅名字雅号就有二十多个,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点也不一,有说陕西宝鸡人,有说山西平阳人,有说辽宁积翠山人,有说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有说天目山人。又传为张天师的后裔。此间长达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为神仙幻化之举。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称,北宋时的张三丰北赴汴京的一个晚上,梦见真武大帝降临,传授给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强盗打家劫舍,张三丰便用此拳掌打败了这伙强盗。此后,他来到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并将所炼之术定为武当内家拳,不久便以此闻名于世。元明时张三丰改字曰君宝、君实,号玄子。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数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其徒称他“阳神出游”。多次来往于武当山中,结草为庐,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胜,嘱咐弟子“善守香火”。后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不久便回到武当山,于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此草庐即今之武当玉虚宫,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处寻访他,始终不见其踪影。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觅访张三丰,均不曾遇见。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宗,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兼修命,为丹法中最上乘。因而内丹仙学以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的说法。

玄德丹法的出世,我以为就是文始丹法在今世的传承。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4-6 19: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很好!基本赞同!只有一个地方感觉需要商榷:“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此语感觉不妥。从《文始真经》可以看出,尹喜是老子的真传弟子,其理论基本上是老子所传,所以尹喜不是创始人,也不应该称什么“文始派”。
我看《文始真经》,感觉此经是老子内传给尹喜的经典,老子在给尹喜讲学时对修真理论讲得更细,特别是关于无为的理论,讲的非常具体。
因此,玄德的丹法,实际是老子的真传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10-4-6 20: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老师以后能不能讲讲《文始真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4-6 20: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以后丹经才有这些传承体系派别说法,有点怀疑,感觉与先秦道家的博大深远还是有距离的。再怎么谈清静无为。也还是比较的偏向于个人身心修持,少了一点先秦道家与道共舞的童心和志向,视野变小了。
  现而今,东西方文化交融凝聚,人类行为同步共振越来越深,说明天地正在炼丹,以东西方文化为四象(有道友梦象)。专注于个人身心的修炼,与天地炼大丹的趋势如何统一协调,在唐宋以后丹经中是语焉不详的,而先秦道家经典中则充盈洋溢。所以老子、庄子在全世界引起的共鸣越来越多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里面太多了对现代人的全方位启迪,岂一个人身小丹能够容纳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4-6 21: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凌很有见地..传承体系无非想说明自个儿的修学来源正统.而实际却紧缩了观念, 得不偿失, 不如直面大自然及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梦醒 发表于 2010-5-4 09: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感门派之见和死抱着传承的说法……

外国人说华夏有三玄《易》(不单指周易、还包含连山、归藏)、《皇帝内经灵枢》、《老子》

其实,传统文化的根蒂在《易》而不是在《道》

虽说反感传承,但老子必有传承。其中不可或缺、而且一定是中心的,必然是《易》

易有一个思想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我个人认为,“感而遂通”即说空间上的、更说时间上的。

时间上,就是讲‘时代’

人类有延续,就有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不破不立,时代更替了、精神也会更替

死抱传统是要不得的。

(老子哲学与易,实在是没有非常明显之联系。没有什么真传或者嫡传的可能。但易是三皇时期的‘道’,是农耕文明奴隶社会经济时代对天象的研究归纳,是农业生产之‘道’。老子《道德经》是礼崩乐坏时期、符合老子所处的时代、人文社会背景的‘道’,即封建经济时代下的‘人道’)

易于老子间的传承,即‘感而遂通’

大家有时间的话,推荐去看下起点大神梦入神机的《阳神》

虽说是很玄幻和无聊的一部小说,但里面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三经的论述和修行方法非常非常有启迪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5-4 09: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说说庄子的传承是什么?熊老师现在讲庄子,可是我们这个论坛上关于庄子的探讨极少,响应不够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5-4 10: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为中华文化本根。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子谈道,实不离阴阳,所谓阴阳相推而道运,阴阳相反而相成,貌似对立实则统一,体之悟之则由二而得一,阴阳以下变化老子不甚谈,因为多则惑,少则得,概念一多则人心所无法掌握,也无法善巧运用。
  而易经也是阴阳立论,所以与道德经能相通,但老子与易经何先何后,进行概念判断无甚意义,就算阳性的考据有所结论也不一定符合潜在的实质,因阳性易变之故,一个出土文物就可以推翻以前言之凿凿的结论。易经涉及到六十四卦之多,人心贪多,所以简易的阴阳之理反而容易被人忽略,喜欢择取易经中卦象指导修行,尤其是后世丹道家,采用易经卦象多矣,实际上往往不能返璞归真,被纷繁的卦象所拘,耗用后天精神,不得虚静,难以灵动。
  熊老师也说过,易经可参,但卦象非主观意识能够掌握,潜意识掌握最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梦醒 发表于 2010-5-4 1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箭凌) 的帖子

关于易,我要说的不是卦象。而是易的本质……

考察易的源流,实际上起源于‘历法’。即日月运行……

文王演六十四卦,只是易学发展上的一个支脉而已。有易学家考证《归藏》发现与《道德经》有很大联系。老子是先于孔子的人,所谓周易是孔子发扬传承下来的……

归藏以坤卦为尊、为首,很符合道家‘无为’‘柔顺’的根本思想。即有人推断,老子的传承来之于失传的归藏易!

易的思想核心,不等于六十四卦。

参同契给人的启发更大……我认为,参同契的核心在于‘火候说’,即用卦象说火候。

但是,不了解攒簇法。就不了解‘天象、历法、日月运行’与炼丹的关系

丹书中,有很多按时间练功,某年某月初几如何作……初看,这是很糟粕的。 (细看,这些笨法子、死法子也很糟粕)

但体会他的本质,则很有道理。

怎么有道理呢?易可以参考,非主观可以掌握。潜意识掌握最佳!潜意识怎么掌握呢?

就是把握好时间。把握好当下这一刹那、这一天、一年、几十年……这是潜意识最好的掌握方法

前人的尝试很多……参同契是一个。

藏秘觉囊派《时轮金刚》是一个。该派毗邻四川蜀山,考证说可能是蜀山道家丹法传过去的……

觉囊的时轮金刚在藏密中是独一无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梦醒 发表于 2010-5-4 11: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的邹学熹,还原了三个易图。

先天八卦(伏羲、陈抟易学)、中天八卦(传承不明)、后天八卦(文王儒家)

不了解这三易,很难了解易的本质。

至少,你会被局限在先后天之中。中天,是先后天转换的枢纽……

可以说,有三易才有易的本质和整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阴阳和道’解老,还没找到源头。一、二、三,三生万物。

我们缺失三的哲学。以及,阴阳、道,演化的三。

启发和佐证在三玄之一的《内经》

内经中,有六合六经说。分阴阳太少、还有一个阳明和厥阴。阳明和厥阴,也就是人体经脉的枢纽

大易、黄、老这三玄,有一个共同的源头的

我们常说,阴阳。是一分二,其实一分三是正确的、更本质的

阴阳可能也是表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0:54 , Processed in 0.0143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