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5|回复: 11

厚音老师博文:爱的天然与对抗

[复制链接]
一休 发表于 2010-7-9 15: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ace050100kssd.html

  观察我们自己的生长过程,就会发现生存中的对抗意识是一种天然的存在。当人的阳气积蓄到一定程度以后,肯定要对自己的环境或是存在采取对抗的状态。特别是男孩子,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一定很乐衷于打打杀杀,那到不是说他要去打什么人,而是说他在表达那些非常上扬的、乐于对抗的一类行为。尤其是他对电视里面展示的冲啊,杀啊的场景,他很是记得那个感受,因为那让他血脉贲张,让他心潮澎湃。特别是看中国的历史,当天下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年青人都是奋勇向前的,时代这个旗帜也往往是由他们扛着。这类现象能说明用兵也是一种对抗性的意识的表达,其与人性的阴阳之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如果再深解一下小孩的意识,就会发现,当人的阳气在上扬的时候,他会不停的生长,然后不停地挥洒自己阳性的能动性,这时的孩子他没有那么多的知识与情感需求,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找不到对抗的对象,因此他的表现还是很文明的,很腼腆的,或者说是很愿意接受教育的,很愿意提问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孩子心里没有目的性,所以他就不会轻易展现出某种对抗行为。
  那么老年人的思维会不会也有对抗意识呢?老年人的思维当然也是如同小孩般的保有对抗。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子女都长大了,变得比小的时候活跃多了,老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去了,觉得儿女们都不听话、不可靠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年人具有足够的经验,经验告诉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果他觉得事物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儿女不可靠,然而社会给自己的依靠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时如果要是他的身体稳定而且又有足够的情绪时,那么老人的对抗意识自然的就要发挥了。但是老人在抱怨子女的过程中还在体爱子女。因为从老年人的本质上说,他有真爱的那一部分存在。这是他的本能造成的,因为他与自己的孩子是共同存在的一个爱的体系,这个体系它是天然的、本来的,一直都是如此的,他就是这样在发挥着自己,但是呢,老人随着情绪运动中也有自己对抗意识的某部分在活动。
有一个女同事,女儿两岁的时候就把孩子寄养在她外婆家,结果一年以后这个孩子再回来时就不认识她妈了,也不愿意叫妈。这个很自然啊,因为孩子小嘛。但是妈认识孩子啊,就想去亲近这个孩子,可是在亲近中孩子又有强烈的排斥感。因为人的情感它也是一种物质的积累,人的爱与被爱间也都是一种物质的积累过程。这种物质的积累性质就是我们说的阳性的积累,也就是妈妈在看这个孩子的反应,然而孩子也在看妈妈的反应。两个人你看过来我看过去,他们的意识就开始发生摩擦、对抗,按照自己的习惯性的观念来衡量对方,结果做母亲的有选择性的爱变成了对抗的要素,最后就不欢而散。母亲肯定是爱自己孩子的,但是这个母亲她是从阳性的一面去建立自己观念的,而不是从人本来的那一面去建立自己观念的,认为孩子不叫自己就不是好孩子,双方这样的持久战打久了以后对抗就越发深了,人就产生了消极厌倦的反应,最后呢,这个孩子也不认妈,妈也排斥孩子,并不停的找孩子的茬,结果这个孩子在八岁时离家出走了。
  对抗,容易形成消极的结果。此类消极的结果都是因为我们对于道的性质没有智慧去理解,一直习惯于象常人那样去把握自己,或者去争取自在,而圣人的思想本质并没有被我们所奉行。人生下来以后,就跟万事万物一样,是一味的守着阳的一面去生长,而不是守住了阴性的一面,能守住阴性的那一面就是爱。因为人的阳性意识过多,而阴性意识太少,所以当人自身处在年青力壮的时候,我们就要有包容心,对小孩与老年人的状态要理解,并且观注他们的变化,这个方面就是一个重要的积德行为。
  当我们对老人的某种想法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很容易在潜在的一面与其对抗,无论是否表现出来,都是失德的开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本质问题也就相应的出现了。任何潜在的对抗,我想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作为人除了“知白守黑”这种天下之模式,没有更好的方法使我们能积累到通达本真慧性的状态中,所以人要一直守住潜在阴性的一面,要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永远是美的证据。无论是发脾气也好,撂电话也好,勃然大怒也好,我们都要首先肯定一切都是因为“爱”所引起这一点。要学会有耐心的去接近老人的那种潜在的爱。如果我们总是以比较柔弱的行为意识去对待老人,我们的德性思维会由于老人本质的那种爱心积累下来的信号得到传承和升华,并使老人的潜在对抗意识得到转化,老人的虚火会慢慢地平抑下去,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和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促进社会和谐。
  从老子的思想来看,他说:“我不敢进寸而退尺,”依此而言我们的对抗意识时时刻刻都应该打打折扣才会合于道性。因为我们与这个世界(社会)的关系,人要想真正调节这个关系有益于进化自己就只有退步才能够调节,只有退步才能产生真正掌握事物发展主动性的结果。如果人要是总能够从被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习惯了以后就会知道,当主动放下控制性的对抗时候,实际的真正主动性结果就已经呈现在系统关系中了,这正是“天之道利而不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性爱万物的自然之结果。
箭凌 发表于 2010-7-10 10: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男性来说,对抗性是比较明显的,但小时候和成年后表现不一样。
小男孩看似冲呀杀呀的喊,其实无杀心,啪啪,你死了;啪啪,我死了。同样有趣,因为他有对抗的感觉,但无目的性,没有特别的针对对象。
年轻人血气方刚,非当下的针对性对抗不足以激发起其阳性感受,所以时代的运动中总是主力,时代会选中他们,他们也乐于奉献给历史。造化弄人呀。
老年男性表现则不一样,其对抗性表现在对社会现象,或者对过去的人生、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上,也是有针对性的对抗,但更多的是意识层面而非行为上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隐无名 发表于 2010-7-10 11: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应自然,则无对抗。
后天被动,则无对抗。
慈悲包容,则无对抗。
先天主动自动,则无对抗。
对抗与不对抗是一对矛盾。对抗无德不道的一面,是不对抗。对抗道的性质规律,是对抗。
与自我对抗,是修心过程。不与环境(包含隐态环境)对抗,是修道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7-10 13: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女性来说,柔、爱是其本质,但是这里为什么又提到一位母亲和女儿的对抗呢?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是文中这位母亲的母爱已经发生了扭曲,狭隘了,有条件了,有前提了,由此造成了对抗,责任当然在大人一方,小孩子是被动的承受、直觉的反应,没有问题。这也提示广大女同胞们,回到母爱的本质是女性的潜在呼唤和成就之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隐无名 发表于 2010-7-10 2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雄守雌”,“天门开阖,能为雌乎?”-----《道德经》
修道贵母性。母性的普遍特性是:慈爱` 柔静`包容` 生养,。。。。。。
易经曰:阳刚阴柔,阳动阴静。 人生属阳,本性属阴。后天属阳,先天属阴。修道宜负阳抱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米 发表于 2010-7-11 09: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带来什么?就我们现在来讲。

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程度的时候,很多时候事情突然就来到了你面前。

你可以发作对抗,你也可以不,但其实你已然没办法控制了,因为一切的惯性在此之前早已形成。

你要么有心给你带来痛苦,你要么无心它也是痛苦。你如果无心的对待世间的一切,而不去选择,只是愉快的接受出现的一切好与不好,很可能未必比你选择的差,但是话虽如此,选择和逃避有时又是难免的。不修练最好。没痛苦。

绝对的无心不能做到。最主要的是你没办法简单的衡量你当前在哪些方面是有心的,你只有靠一些事件的出现,以及你高超的悟性才能发现,只能不断的有心无心的动态的历练与演进,只能承受并以爱来拯救。爱是永恒的真理。爱能消解有心带来的麻烦,但现在的你当出乎意料的事出现时,你根本就来不及爱,只有发作。现在能做的只是总结,待下一次积累周期来临时要谨慎,有爱 ,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无心,少惹事,我的个天终于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米 发表于 2010-7-11 16: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上升为何?实际上就是你无心又有情,就是你很自然的顺应环境的时候,但是这个状态未必会永远这样下去,随着阳性的积累,阴性的也在增加,这时候就要能把这二者中和,这种中和不是那么好弄的,因为你的观念中已经有一些非爱的固化思维存在。厌弃、反对、敌对、看不惯的想法总是有的,这种对世的反意识的积累,也有可能是造成一些事情的来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0-7-11 18: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说的我一句都听不懂,高,佩服。 老不来看不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7-11 18: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灵通) 的帖子

灵通没说老实话。实际情况是:在阅读的当下是懂滴嘛,就是看过后啥也记不得了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0-7-11 18: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切,你自己不说实话惯了就以为别人不说实话了,我从二楼到上面看了一下,确实没懂得你们想说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2:53 , Processed in 0.0214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