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2|回复: 2

老庄与孔子的天道观

[复制链接]
静如 发表于 2010-8-16 09: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静如 于 2010-8-16 10:27 编辑

老子与庄子使“道”在古代中国获得了一个突出的思想地位。被人们视为最终的实在本源和真理。 中国古道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天上来”的。道是天的纯思想化,从根子上讲就是天之道。无论是阴阳构生的天还是礼乐中和的天,就是在讲天之道境。
“巍巍乎,唯天为大”(《论语》),孔子一生就为理解和阐释这“天”的原本含义而活。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能入天行之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不知晓这样一个“天然”源头和背景,就难于看出《论语》的至淳至极的思想含义;而将它视为“伦理学说”、“社会政治理论”、“修身理论”、“教育理论”的汇集,或就像黑格尔那样将它贬为“老练的、道德的教训”和“散文式的理智”。当然,孔子以继承文王、周公之文化礼制为己任;但这是基于对“天”的深刻理解和思想共鸣之上的。周文王从根子上讲就是理解天意和维持天命的文化。周人有“天命靡常”的深刻感受(有些类似于佛家讲的“诸行无常”),但从中既没有得出应崇拜人格神的结论,也没有抛开天命而自行其是;而是发展出了一种以人的生存方式来“配天”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识度,并通过一整套礼乐典制来维持这些天意于人间。这在世界文明史中是很罕见的。孔子对此心领神会而爱之深切。
礼不只是对现成的体制、仪式、人伦关系的记载和规定,更有一层于躬行礼仪中直接体验那在当场构成者的深义。孔子视“礼”为一种“艺”,一种升华人生、揭示新的领悟境界的艺术、节文或几微。所以,亲身参与是极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不但不矛盾,在意思上反倒是相通的。前者讲的是于祭礼的实行中“在场”之神,而后者所讲的是现成意义上的、可作为祭祀对象和祈求对象的鬼神,所以应对其保持距离。而且,正因为保持了距离而又“敬”之,它们就被转化为在境域中构成的鬼神。“祭如在”之“如”,透露出孔子根深蒂固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于运作投入之中而际遇存在、领受真知的思维方式。“祭神如神在”就意味着“在祭神的时刻到神意所在之处去”,或“在祭神的时刻与神同在”。孔子的视野中根本没有在人生经验之外的、在某个幽冥界中行“主宰”权力的“怪力乱神”。而他对由躬行祭礼而揭示出的在场之神是极真诚地相信和完全投入的。人与鬼神之间必有距离,“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因而将他作为一个人格化的神去崇拜、去祈福就不合适,只有采取“祭神如神在”的缘在态度,才使这距离被调弄为不常不断的发生空间,具有一个“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至诚境域,微妙地显示出神的盛德。所以,“以德配天”中的“德”也绝非现成的,靠死守道德规范、祖宗遗训就可以得到的。这德必是在礼乐教化的施行中随机构成的德性智慧。

在中国,从西周开始,古圣贤们就明确地意识到“天”这个终极的纯构成含义。“天命靡常”意味着,任何现成者,不管多么尊贵,都不足以通达天的深意。“以德配天”意味着,只有人的生存形态才能通天;而且,只有能充分体现生存形态的构成意义的“德”性才能配天,即不受制于现成状态地、“日日新,有日新”(《中庸》)地理解天意。这种领会天意的纯构成的方式(以及这领会本身)后来就被称为“道”。讲到底,天并不高于人,而只是高于或深于任何一种现成者和现成状态。天和道在中国古代智慧中就意味着纯构成的本源状态。
这种天道观既是极难得的,又是意义深远的。在别的文明中以哲学或个人修炼形态微微闪现的构成见地在古代中国居然体现在文化的主导形态之中,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大奇观。而且,它的深切微妙居然能与人的宗教倾向、即将人天然的终极关怀人格化的倾向相抗衡,使得中国三千年来不仅从未被(人格)宗教化,而且绝不缺少终极的人生体验。毫不夸张地讲,正是这种纯缘构的天道观最有特色地塑成了中华文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由孔子和老庄的学说塑成的天道观与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加上基督教所规范出的文化形态还是大不一样的。
有这样的一种看法,即认为老庄与孔子的罕言性与天道的态度根本不同,他们不但正面地讨论天道,而且建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持这种意见的人没有看到,老庄的非现成化的天道观一方面与概念形而上学水火不同炉,另一方面又与孔子纯构成的思想方式息息相通。老庄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表明他们的探求风格与儒家不同。这两位深思者以人生的天然构成境域为终极,而且对于任何一种体制化倾向都不信任。孔子则相信仁义礼智可以不受体制观念的束缚,成为我们体验天道、揭示天意的艺术。然而,这两者在厌恶形而上的抽象实体和表达方式这一关键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讲的“正名”就是“复礼”,并没有赋予“名”以概念实在性。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天道观是一种相当彻底的缘构终极观。
摘自:张祥龙教授所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三联书店,2007年版,页244-246,261,350-351。
阿城 发表于 2010-8-16 1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內证的明者,知道是咋回事,而写出的文章往往令人不知怎回事;这是老庄的高妙之处,“禅”却可以补充这方面的缺憾,直武有时胜于文曲,断腿棒喝立超心性曲直,天不可天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8-16 13: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箭凌 于 2010-8-16 14:09 编辑

把老庄搞成哲学论文就无趣了,刻意想要说清反而变得单调乏味,道渊变成道洼。诗意的吟诵,即境的涌现
才有意味,才不会切割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2:37 , Processed in 0.0204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