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37|回复: 7

[第三十九章] 主观上难以接近的“一”——万物得一以生——人生修炼生存都贵于精一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6-15 12: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为石。

三十九章是德经的第二章,那天曾经提到一个问题,人道之一是什么?这里面所说到的一的对象有这么多:天、地、神、谷、万物、候王,这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前面三个,都是比较难以把握的。

谷,这里主要指山谷的谷。候王,我们自己以自己为君主的话,自己就是自己的候王。那么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人道之一,专门说人这个对象的话。书里没有说到人,只说候王,如果相对于人的主宰性,也可以说是人吧。那么这个人道的一,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要谈抱元守一,或者是人生命中的同一也好,统一也好。

(先天一气)先天一气,他肯定是一了,但它是不是人道的一呢?他这个地方说得一者,我们人如果是以先天一气为主的话,得这个一,那么什么时候为得?是本来就有这个一,还是身上没有,然后去修得这个一?(本来就有。)哎,本来就有,那为什么说得一者呢?那为什么说人很难以得长久呢?(不断的消耗。)那和这个得一又是一个什么关系?他这个地方说的得一,和不断的消耗是个什么关系?

你看下面他从文字上是这样推导的: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就是分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废绝了。神无以灵,将恐歇;休息的意思,神,如果没有灵气,它就无事可干了。谷无以盈,将恐竭;枯竭了,就像没有流水一样。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没有生命了,这样它的灭亡就到来了。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候王如果要是没有这种得一的趋势的话,他就萎厥不振,将失去天下。从天、地、神、谷、万物、候王的这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些一的话,它就不存在了,走到反面去了。所以这里所说的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方我们每个人都要修,那肯定是抱元守一了?有人说是先天一气,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本来就有的这个先天一气降低消耗?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最后接近道性,然后获得长生久视?从这个问题,就可以把这些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来。

(道性贵反。)我觉得这个回答还比较切中要害。这个地方还没有谈到反,但是下一章里就谈到了反者道之动,我一直在提醒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前后的章节肯定是联系在一块儿的。那下面的这些话是不是证明他即将要说到反的问题呢?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两句话就是说的对比意识。希望我们能看到贵,然后知道贱,它的基础的那一面。没有贱,就没有贵,没有下就没有上,比较意识是事物存在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然后为什么又把它说成是一呢?那就是说它是同一性,或统一性,在前面的章节里说过,从大的方面、道的方面来说,它是同一的,它是统一的。一定要建立这种意识。而且这种观念不可须臾的偏离。

接着他就说,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孤,称孤道寡。谷,在古语里面就称为善,或者是好的意思。不谷就是不善、不好。这是自己谦虚的称谓自己。为什么古代的候王喜欢这样称孤道寡?是说自己没有、或者没有能力去治理好天下。

此非以贱为本耶?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这里的反问句是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作为我们人来说,一定要守住事物相反的方面。对立的方面。我们一般都是求高不求低,这个时候你就要以下为基。一般都求贵不求贱,就要以贱为本。贱是贵的基础。就是你经常地把自己的意识放在贱的那一面。同时注意从贱的一面去努力,这样就能修到它的反面去。过去曾提到修炼所达到的五种境界,这也是师父给大家传递的一个信号吧,正果、大器、贵、福、寿。其中贵,也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如果没有贵气,你也就还不足以帮助人家。因为你没这个能量。所谓的贵气,就是它与贫贱相比,有富余的那一部分。

非乎?故致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它是不讲不求这个荣誉。

不欲琭琭如玉,并不想像金玉那样显赫,或碧玉生辉。

落落为石。他这个为字用的比较好,就是情愿像石头那样,而不应该像玉那样。这就是明显的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础。在我们的修炼里面,往往有很多理念不大容易从这个角度去建立。

这一章讲得比较多,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问题。过去在讲矛盾的时候,无论是西方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或者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都有一个统一性的问题。统一性的问题在过去的说教里面是相对的,矛盾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原因,它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同一性和统一性,存在于一个整体中间。这是辩证法的思维。而我们在今天讲的内容中,要把它颠倒过来。就是,我们要认识到,同一性和统一性,它实际上是绝对的。而矛盾性是相对的。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先天一气,它本身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间,它和我们身体的消耗性达成了统一,要不然这个生命就不存在了。不统一,存在就很难以建立。它们统一在身体中,矛盾是相对存在的,一旦它不存在的时候,这个统一性也就不存在了。这个生命就转化到另外的方面去了。

我们的思想从现在就要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就要知道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是由矛盾,这种相对性,呈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也就是先天一气、太乙元气,存在于我们身体中,然后,在生命运动的过程中、生存的过程中不断的消耗这个东西。于是生命从生长到衰老,最后慢慢的死亡。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统一性中体现的矛盾性。所以说统一性是绝对的,而矛盾性是相对的。有了矛盾的相对性,才有了统一这种绝对性。所以说,只有这种绝对性的存在,我们所追求的长生久视才能站得住脚,希望大家对我今天讲的这个观点能够加深一下意念。如果接受不进去的话,那么以后所要讲的许多主题都将会被你的潜意识否定掉。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一些观念,实际上都是受了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限制,这个问题所影响的。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摆脱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限制。过去一直认为,矛盾性是绝对的,而统一性是相对的,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个意思颠倒过来。

万物,为什么得一才有化生呢?因为万物之始为旦,旦就是元旦,第一的意思。第一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过去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蛋和鸡哪个为先的问题。那个为先?实际上应该是蛋为先。因为蛋,它也就是诞生的意思。按我们中国的文化概念,从语言形象上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另外,我们中国文化一直都认为混沌状态实际上就是个蛋。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球,以及所有有生命机制的一些生存状态,也都是蛋形的。卵生的有胞,胎生的有盘,都是圆形的。这些都代表了其原始状态是圆的。圆的为什么能够承载下一个生命呢?那就是万物之像的初像,都离不开一个圆。圆形的东西,它有一种孕育的机制。恐龙是一种很原始的生物,现在我们都知道恐龙是卵生的,就是说它是蛋生的。这说明一个道理。万物都是来自于道的,道是浑沌的。浑沌的也是圆形的。圆型的是万物之母。旦这个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横,就是一上面有一个阳性的事物,一但这个阳性的条件成熟以后,这个一就能够诞生所有的生命。

这是中国文化给我们的一种启示。从客观上来说,没办法从科学的角度给大家讲得很清楚。但是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一一但被人们得到的时候,那么对生命肯定是有帮助的。这个一就是说,他把矛盾的双方统一在一个整体里面。这样去思考。

我曾经说过,先有蛋,后有鸡,实际上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从形体上来说,鸡和蛋相比较,鸡不是圆形的,有嘴有脚,形态各异。它就和“旦”字上面那个“日”字相关了。就是说它是属于阳性的。阳性的被一所生,一是它的基础。万物得一以生嘛。万物都是在一的基础上生出来的。是因为阳性的条件成熟,才生出来的。我记得我们中国人拍的一个动画片,《天书奇谈》里面的。他说有个小孩儿叫蛋生,神仙借用了道性的原理,促使蛋生出来了。这个说法和我们在这个地方讨论的问题是不是有观念性的联系呢?

我没办法仔细地从科学的角度去推导这个问题。因为毕竟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专业。特别是进化学,没有仔细地去看过。但是我想,从中国人的理念上可以这样去看。鸡和蛋,那个为先?从孕育的角度就好理解了。这个蛋的产生有很多先决的条件。中国人老是在用一种文化影响我们的思维。比方说西游记,大家都看过。那个石猴子也是属于蛋生的。没说它是胎生的。只是说它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一个石球,然后它就变成了一个猴子。

这里是在暗示大家,所有的原始生物都产生于卵。就像刚才小李说的那个问题一样,现在我们的水塘里有很多小鱼了。到底是大鱼生的小鱼呢?还是小鱼直接生的小鱼呢?那些野生的鱼,到底是大鱼生出来的?还是小鱼自己蹦出来的?卵没有雌雄的分别,这一点是基础,这是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基础。我们一直以为,是通过雌雄的交配,才有了新的生命,但实际上很多生命没有交配,同样可以产生生命,这在我们现在的科学上已经证实了。克隆问题,就是把卵生的原理放到科学的技术手段中去,只不过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操作而已。实际上老天爷在创造生命的时候,无非就是先创造一个基础:卵。卵所蕴含的物质它本身就具备有阴性的生命信号。然后再通过阳性的阳气的催化,或者阳性条件的刺激,像温度、湿度、压力、水分等条件成熟之后,这个生命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看到有些生命,特别是有些种系,不明白是来自于什么地方的时候,实际上是来自于天道之卵。那就是它得一了。这个卵它有共性。它有同一性和统一性。这就回到我们今天观点的起始中来了。我们一定要先建立这个同一性和统一性,才有可能再往下讲。再吸收下面的一些观念。

候王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些道理。得一者,得天下。这个一是道性,得道多助嘛,就是说你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你有了一定的德行。这个德行是一的一种体现。道以致用,即为德。所以他才能名正言顺地去号令天下。

这个一对万事万物呢?实际上也是讲的一种德性的意思。万事万物都有德性。就像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的智慧一样,无论是动物也好,其它的植物也好,实际上它们都有智慧。这种智慧在我们为人的角度有时它是不可想象的。像蜻蜓,它的四张翅膀振动的频率在我们人类不可想像,它到底怎么在飞翔。它在振动的时候,可以停在空中,不像鸟,晃动翅膀,它根本不用晃动,它只是在振动。我们看到的蚊子、苍蝇,都是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人类现在虽然已经很聪明了,还造不出这样的飞机来。这说明这些生命的生存方式有它自身的德、自身的智慧。这些智慧现在人还不足以去模仿它。蜻蜓是复眼,我们人就不是,所以蜻蜓看问题和我们人就不一样,那么生存方式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这个一,对于我们来说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在以后的修炼中,我们要知道,我们与自然同一。我们与万物一体。你有了这种感觉之后,你才有可能去吸收它的智慧和它的那种存在。然后你觉得什么都是合理的。这就像庄子说的,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说不知道是蝴蝶在做梦还是庄子在做梦。他这就是在暗示我们,我们对同一性的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基础。所以你就不能够进入到万事万物之道的统一性里面去。所谓的道性就是这种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完美体现。

我们始终都停留在人道之中,对万事万物的这种同一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它或者去感觉它,或者是义无反顾地去体验它。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高深的难题了。有些人你不要说让他去体验,就是让他去想,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他也肯定不信。

关于同一性的整体感问题,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现代人类的文化、宗教、政治,一直都在矛盾中发展。它没有在绝对的统一性中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现在人类的文化始终都是建立在矛盾是绝对化的这样一种理念上。这个推论,希望大家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现象,无论是政治也好,我们的自然面貌也好,我们自己的修炼也好,我们的宗教也好,始终都是在一种剧烈的矛盾中发展自己。这种发展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想消极的东西占了很大一部分。

就像我们谈到修炼,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先天一气是具足的,但是呢?我们又每天在消耗它。所有的领域都和这个例子一样,消耗大于对先天一气的保养。这种消耗过度了以后,我们人所保留下来的精华就微乎其微了。它就没办法进行再造化。像宗教,不要说小的气功门派,就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些大的宗教,他们都是排他的。他们都有排他主义倾向。当然我不是在对某个宗教进行否定,而是说在古人对问题有了同一性的认识以后,后人却不会在这种同一性中发展自己,而是在矛盾性中发展,最后矛盾就越来越加深。民族矛盾建立在宗教矛盾的基础上。宗教矛盾又建立在人对同一性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对矛盾过度夸张的基础上。比如有很多修真的人割裂地看待相对观念。自以为正。我修的都是正的,不符合我的都是邪的。有这种思想的人并不是少数,是多数。这是因为人类思想本身倾向于阳性化。矛盾一般过度的扩大化。扩大化,对同一就认识不够了,他看不到同一性的那一面。

道,这个万物之母,对正和邪是没有分别心的。你正,它就资正,你邪呢?它就成全你这个邪。世间的报应都可以说是道性的杰作,自身的孽因。道,是在创造因果律了?因果律都是因为作用的本体,就是你这个人,你有分别心的时候,你就必然有这种分别心的报应。孽缘都是来自于主体本身,不是来自于客体。

昨天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有人提到,他的一个朋友现在热衷于放生。他花很多钱,到外面去买很多生物,然后有意地去放掉,他说这算不算有功德?(不能算。)为什么不能算有功的呢?对,这就是上一章讲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是否有德,他的心的所向是很重要的。而他的形,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就是他的形的缘分,并不能界定他的心的所有方向和作用。我这个话在文字上可能重了一点,但它具有指导意义。就是我们的心向所指,和我们的行为不一定要完整地用一种方式去体现。你的心向所至往往能够达到很多的境界,但是你的行为只要保持清静就行了。你的行为如果有意地去做一些事,你认为是有功德的,实际上你做了很多消极的事。因为你不知道,人世间有很多事,是受同一性这个绝对性所左右的。你即使不作,只要你心所至,你心所发出的意念会直接影响到你所认为的这个客体的变化。它的变化并不是因为矛盾这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它的统一性造成的。所以我们现在修炼,就要重视同一性。而把矛盾性当作是自己不可避免的那种存在的体现方式。我们既要谈修炼,同时又要做好自己应尽的一些责任和工作。因为这在我们的现实中是不可避免的。

那你怎样去做好与自己有缘份的这些工作呢?我想,尽心就是有德了。如果你明明处在这个环境中,确认为哪些事该你做哪些事不该你做,这种分别心就导致了你对事物矛盾性的加深。而不是在同一性中去体现你非常具足的那一面。也就是我们的先天真一之气。我们的德性可以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工作道德、行为道德,从这些普通的表现中达到圆满。

很多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守住根本的一面、基础的一面,概括起来就是守住事物阴性的一面。所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这就是贵以贱为本的参证了。没有荣誉就是最高的荣誉了。

但是这个说法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可能一下子建立不了,也不要紧,慢慢的就习惯了。你要知道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至誉无誉,你为什么要去追求那个东西呢?那个东西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至誉无誉呢?因为这种人他知道了一种道理,有了好的名声,诽谤也就随之而生了。这是我十年之前写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并不希望去张扬的话,你就不要像美玉一样为人垂视。一个好的东西,人们看到以后就会羡慕,就会去追求它。如果是像石头一样平常呢?它却能发挥它有作用的那一面。这一面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我们人也是这样,你不要觉得你的名誉没有上去,你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不要这样想。你只是安于被人忽视,你就会安于自然。安于被人忽视就必然安于自然。安于自然你就必然会清静无为了。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总觉得要到人前去显耀一下自己,你当然最后可能成功,就像社会上的很多人,他想努力,他想竞争,他甚至想通过斗争的方式获得自己的一点点名、利、荣誉这些东西。最后怎么样呢?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方式。当然我们所说的是相对于修道者而言的,并不是指普通的老百姓,或者是有钱人,富贵双全的人,并不是指那些人。我们现在修真之人明白了道理,也不能执著于一家之说。无论是修佛的、修道的、修其他宗教的,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潜在的一面有没有矛盾呢?伊拉克和美国明显的就是宗教矛盾。西方的十字军东征,宗教战争一直影响到现在都还没有停止过。几千年以前,包括犹太教,后来影响到整个基督教,他们和传统的统治的矛盾,使得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我们知道这一点,那么我们对一家之说就千万要小心,就像前一段时间提到的玄灵功的周详一样,他坚持一家之说,结果小命都保不住。当然这并不是说死和生的问题很严重,好像和这个一家之说不可分割。但我想这个问题是这样,只能说人们的死和生都在暗示一个问题,希望我们能够接受这个统一性和同一性的启示。修真过程中的这个一,是包含了矛盾双方的。所有事物对立的双方他都能够包涵。那么自己的立场如果放在阳性的一面,那肯定就不积极了。放在阴性的那一面呢?放在大家都不愿意处的那一面呢?我们的这种积极性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这个积极性到底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你为人所用,你就必然要用人。这就是天道。天道无情。常与善人。他把你所付出的部分自动的就要从另外的角度去体现。这就是道性。

我记得严新气功里就提到过一个贵在精一。这句话和这一章的宗旨也是相同的。贵在精一,重在微妙。我老记得这句话。就是对一件事情你老是操作他,你肯定有创造性。你每天去做,当你做到一定程度,你在厌倦中,你不得不去改造它。你不得不去做,你又对那个事情很熟悉了,这个时候你自动的就有一种创新思维。这个创新思维对这个事物来说实际上就是精一,然后生贵。当然这个中间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你被动时间长了以后你进入主动。对于人来说实际上就是由阴到阳的过程。这个由阴到阳,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实际上也就是修道。

有很多人生病,然后通过练功进入修炼,然后练神,和道性能够保持一种沟通,然后达到一种统一,那不就最后得道了么?所以,最后,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不断的消耗自己的先天真一之气,到最后无限的获得道性的支持,这不就是修道么?所以说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过去提到过这样一种说法,有五个灵,灵动、灵生、灵敏、灵台、灵信。

灵动,就是你自动的产生一些动作也好,行为也好,或者是产生一些思维也好。就是灵动的这一面。

灵生,就是最后你思想里有一种主体产生了。你开始并没有觉察到它,到后来它通过你这种修炼,慢慢的就体现出它的深度性。这就叫灵生。

灵敏,你对万事万物本来是很狭隘的一种感觉,就是你只是注意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或者注意到小环境的一些变化,到最后,甚至连大环境,对宇宙的变化你都能感觉到的时候,这就成为灵敏了。

灵台,就是你最后,就进入到你自身的圆满中间去,就称为灵台。

最后灵信,你就进入到统一里面去了。最后就得到了这个道性。所以我当年就说,最后创造出来的东西会远远的超过你原来所学的东西。这就是修道的境界永无止境的基本要素。

有人就问了,我练不到那个境界怎么办呢?闫工平常老是很谦虚,说我现在还没入门。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缘分的,功法的事也是这样。哪一种功法您练起来比较敏感,你就精一它,就是你经常地去操作它。不要依照规定、原则、说法、经验,特别是别人的经验,你不要轻易地去借鉴。你要摸索,关注一下自己的那种感觉,是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比如你适应站着练功,还是坐着练功?你是躺着练功敏感些,还是盘腿练功敏感些?我想这些大家都会自己摸索出来。但是如果你没有摸索,我建议你摸索一下。然后你才能进入到守一,精一的状态中去。有很多功法建议大家都去尝试一下,但是尝试,不要今天这个,明天那个,你最起码要坚持一段时间,坚持一个星期,这也算是一个小的循环嘛。当你完成小的循环以后,你就知道自己的变化稳不稳定。不稳定,那么你就要改选更张,换一种功法。

这一章我讲了这些问题,给大家总结一下。

1 统一性是道体。

2 处无誉,珞珞为石。

3 矛盾双方,处众人之不处。

4 贵在精一。

解释一下。

统一性是道体。刚才讲了,统一性是绝对的,因为它是道体。我们以后就要改变矛盾性是绝对的这种思维。你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白老子的基本意识。在道的中间演化出来的东西会自动的平衡。它会偏向于矛盾双方处众人之不处。UU1001词语替换这一辈子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但有一件事他做的是很明确的,就是矛盾的双方,处众人之不处。意思是偏向于弱势群体。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可以这样说,达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程度。过去的统治者没有哪一个是像他这样的。

处无誉,珞珞为石。在修练中,跟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荣誉,就没有人去攻击你。没有人会以你为敌。这一条对修练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时候,你只要心之所处,那么你的能量就无限。因为你老在增加,你没有消耗。人家尽管暴露在阳性的一面,看起来他在上升,实际上他在很大程度上有下降的一面。哪一面下降?多的那一面,道,它要拿过去。拿的是什么东西呢?拿的是你阴性的东西。这是普通人一般都忽略的问题。总觉得有名,有利,这就够了。然后,你有一个东西被拿走了。什么东西?谁能回答我,就说明他把这个问题想通了。

你一定要知道,道性,它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时候,它损的是阴性的东西,补的也是阴性的东西。众人所不处的地方正好是它补的地方。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怪东西,它只能偏向于阳性,它跟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差距。人能够研究这个问题,不像生物,只会为了食物和生存而运用它的智慧和德性。而人往往不是这样,人知道了道性的本质以后,他就追求道性的真实运动和存在。这个存在就是矛盾双方,处众人之不处。你要知道这个不处的地方,是优势的地方,是得的最多的地方,是阴性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你获得的东西比你吃亏的东西要大得多。我是从这个中间慢慢总结出来的。我总觉得人的精神,可以长久。大家可能都接受这个观点。那么精神的东西,它的积累比物质、比金钱,要更可贵一些。但是人们在心理上能不能接受呢?很难接受。你明明知道它可贵,但是却很难接受。为什么很难呢?就是你不知道它相对的空间要长远得多。这就是我们的长生久视之道。长久之道的基本要素。

你明明知道那个东西是很难的东西,只有它才能够长久。但是你偏偏追求那个很容易的东西。名利,这个东西多容易啊?人世间的名誉,说上去就上去了,说下来就下来了。他还不知道这到底是由什么东西去调控的。实际上就是道在调控。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人去追求它呢?没有多少人去追求它。所以最后它就显得非常非常难。为什么?因为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这是因为长期的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思维中要慢慢的减去。所以说圣人常难,则不难。什么叫常难?我明明知道那个事情很难以坚持下去,但偏偏我要把这个难字当头,要不断地去进取。所以说贵在精一。

贵在精一。你一定要坚持做这一件事,要做好。不要今天这一项,明天那一项,今天听这个有道理,明天听那个说法更科学,你要有自己的观念,这就是一。是你自己的一,你自己的矛盾双方所处的弱性的那一面。你明明知道强的一面,同时你守住弱性的一面,那么你这个一就稳操胜卷。
知我忘我 发表于 2008-6-15 16: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庆幸此时能有这一缘分读到此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8-6-19 21: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xuande99于2008-06-15 12:23发表的 [第三十九章] 主观上难以接近的“一”——万物得一以生——人生修炼生存都贵于精一 :
处无誉,珞珞为石。在修练中,跟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荣誉,就没有人去攻击你。没有人会以你为敌。这一条对修练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时候,你只要心之所处,那么你的能量就无限。因为你老在增加,你没有消耗。人家尽管暴露在阳性的一面,看起来他在上升,实际上他在很大程度上有下降的一面。哪一面下降?多的那一面,道,它要拿过去。拿的是什么东西呢?拿的是你阴性的东西。这是普通人一般都忽略的问题。总觉得有名,有利,这就够了。然后,你有一个东西被拿走了。什么东西?谁能回答我,就说明他把这个问题想通了。

.......

那么我们不要给老师那么多的赞誉吧?啊哈!不过就算是我们给他,他也不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08-6-20 23: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五语聊问题小结:

1.花生问:为什么人在大事面前能放下,无所谓,而小事情面前反而放不下、想不开、气不过呢?

2.问:第39章的讲解中的有一句“道性贵反”,凡事都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可是往往看不到反面怎么办?

3.天空之星问:为何紫阳真人要在<悟真篇>后附佛家修性的歌赋?

4.有关梦的话题:梦中的景象能当真吗?梦有什么实际意义?至人无梦,我们为什么要去关注梦呢?
自己解梦怕解错了,怎么办?
梦考试,怕考化学,是暗示因为修炼不知道怎么“化”吗?
梦见父亲、母亲代表什么?

5.人有名有利的时候,他失去的是什么?天道损的会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天的云 发表于 2008-6-21 2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德可明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08-8-2 17: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空行 发表于 2012-10-25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讲法和《德道经》的讲法其实理论框架完全是一样的,对字词的确认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讲道,一个是讲丹,但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

我有个疑问,如果这“道”、“德”、以及后面的等等,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这是一种“顺生”的关系,那么我们自身和这个关系,它是一种直观的层进关系、还是一种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我认为它不是一种位置空间的“先后”顺序关系,而是一种概念关系,也就是说它们其实是同时存在于一点的,在一点之上同时存在。
老子讲的这种“道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不是空间距离或者时间的表述,后边的”远曰返“刚好解释了前者的概念,它们同时存在于一点的显现,只不过是被掩盖、掩蔽了,从而好像远离消逝了一样,就是这个”反“字,打破了时间与空间。所以它不是时间空间位置顺序的排列。
他是讲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合运动。
”德“并非是一个抽象的独立单独存在,好像它是单独表现出来的,或者甚至是不知名之处”外来的“,它正是事物之间在进行和合时的体现而已,所以它仍然不离于事物而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杨 发表于 2012-10-25 1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行行到这里,真不空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6:40 , Processed in 0.0220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