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不可小觑。
其实这句话本身可等可笑。
不是不可小觑,简直岂可小觑。
无论你修学何宗,禅宗都是你净心的一面镜子。
万千法门中惟禅宗真正做到“不立文字、直指心源”。
禅宗的师父们讲的话、讲话的方式、讲话的禅机,如果借用密法的大圆满来讲,那是直接用大圆满法契入对方心相,不知不觉、在对方毫不觉察的情况下将对方心相打破出来,这个任凭你如何譬喻,这个功夫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一两句话,言者全然了悟、其实只是自性唤醒自性,所以又似乎自说自话一般。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功夫,其实是世间何等的不简单。
禅宗的立处,生活历程的积累本身也是你的前行。
只不过可能我们平时修学讲前行、次第、讲这个成熟法的因。
但这些都在禅宗师父的把握之中。
从佛法破执与除相本身来讲,禅宗解决的是最后的问题——叫你打破。
这就好比世尊在《金刚经》后边讲“若有人讲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的意义一样。
若你学了那么多,但是还栓在上面,实际上不知道这一切解脱的究竟之因、究竟解脱之因,实际上和那是无关的。
当然那是善因,要等到你这颗种子真正自我成熟的时候。
“我执执我”二取之业恼,并未真正打破。
只有当自相续成熟的时候,修学才真正从善法根本上转变为究竟法。
但禅宗只讲最究竟的部分,这做得太极端了吧。
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他本身就是成就最后那一部分的。
也就是“止观”中“观”的那一部分。
虽能寂止,却不一定得脱。
你寂止,毕竟还有止处、还在“止”的上面,那也有可能只是空昧一片。也就是有可能你还在止处。
你只有从止中出来,到达胜观。
禅宗句句何尝做的不是这个。
一切前行、次第都是叫你走向成熟的道路。
只不过你自己走,这无边的黑暗何时才是尽头。
你结缘上师并发心,这一切便会尽快成熟。
但你成熟的契机永远都在你本来存在之中,这与佛法出不出现和他存不存在是没有关系的。
大圆满讲述的外、内、密中的密部分,为何是殊为重要的。
外依猛厉祈祷上师之瑜伽,以心相融入上师心相之中,内通过梵咒与身体相应,密则是自性部分。
这是快速成熟的体系与过程。
这其中,如莲师所讲:增长菩提心乃为一切修行之根本。
不断的生起菩提心,才是真正带你走过的力量。
否则你极有可能只是在善法之中。
我们虽知名相、概念,清净的菩提心却未常常生起。
粗分的业力如何能真正转入细微。
那不是靠概念的执持能够做到的。
上师瑜伽的真正意义也在于心相融入上师心相时真正不断发动的菩提心。
但不依本觉的力量,也就是由内到密的部分,那有可能是暂获的身安。
就如同我们上座时放下、下座时又不知不觉依业力而生起一样。
这一切来之不易。
所以说我们放下,还有可能只是在“止”上。
还有可能觉得我们已经是十地菩萨了,天啊。
《金刚经》可不是这样讲的。
禅宗讲的安住,可从来没有讲过安住这两个字的词,他是动的,动时随动,静时随静,总是一个。
实际上早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