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4|回复: 2

弗洛伊德认为的人的死亡本能 (zt)

[复制链接]
cosmos 发表于 2011-7-24 22: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迫性重复原则”: 每个存在着童年某方面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期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想要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完成这一步,才能超越这一步。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性重复是本能活动遵循的一条原则。这条原则规定了本能活动的方向是倒退到先前的存在状态中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后,弗洛伊德接触到大量的战争性神经症和创伤性神经症患者。这些患者(以及许多正常人)总是不断地重温、反复地咀嚼某些痛苦的往事。这一发现,使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 (本能活动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受到极大的动摇。过去,精神分析仅仅注意到人有遗忘痛苦、摆脱不愉快记忆的自发倾向;现在却发现:人也有反复重温痛苦、持久地沉溺在痛苦中的倾向。弗洛伊德于是怀疑:人心中有某种比快乐原则“更原始更基本”的倾向在起作用。他把这种倾向称之为强迫性重复,并试图进一步考察 “它相应于哪一种功能?它在什么条件下表现出来?它与惟乐原则的关系如何?”

《超越惟乐原则》这部重要论著,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在这部论著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他对本能的新见解。他认为:本能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积极的、发展的、促进变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回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倒退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其所源出的状态乃是无机状态,而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回归、倒退性质的本能,所要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因此,这种本能不妨称之为死亡本能。

然而,弗洛伊德仅仅从理论上对死亡本能作了大致的勾画和说明,真正花大力气集中研究死亡本能的活动及其不同表现形式的,不能不首推门林格尔。门林格尔从分析自杀行为入手,揭示出存在于自杀行为中的三重动机是死的愿望、杀人的愿望和被杀的愿望,而对这三重愿望的分析又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自杀者内心深处的攻击性、自我惩罚需要和快欲的满足。在门林格尔看来,死亡本能不仅可以向外转化为攻击性、施虐倾向,也可以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受虐倾向。前者的极端表现是杀人,后者的极端表现则是自杀。但在这两种极端表现之间,还有无数程度不等的中间状态,如自我谴责、自愿殉道、自愿受难、自愿禁欲、自我阔割、自愿开刀、酗酒、犯罪、重蹈覆辙、故意失败、故意生病、故意受罚、有意无意地寻找和制造所谓“意外事故”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死亡本能和自杀倾向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现。而死亡本能之所以常常并不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依照门林格尔的看法,乃是因为它程度不等地受到生命本能的“软化”和“中和”。死亡本能的本意是要迅速致人于死,但在遭到生命本能的抵抗时,双方却可能达成某种“妥协”。按照门林格尔的看法,自责、殉道、受难、禁欲、酗酒、开刀、患病等行为,都可以视为慢性的或局部的自杀,它们是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达成的妥协,是人为了对付直截了当的自杀而不得不付出的高昂代价。
 
    这些说法,旨在使人们体认到死亡本能的无所不在,甚至当人们以某种努力对抗天性中固有的自我毁灭倾向时,也往往不过是在以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毁灭来为死亡本能开辟道路。门林格尔揭示出,甚至与死亡本能相抗衡的生命本能,有时候也可以直接转化或让位于死亡本能。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生命本能究竟能否有效地与死亡本能抗衡?表面上看,弗洛伊德和门林格尔都把生命本能视为与死亡本能相反的一极,并认为生命本能代表人心中拯救的力量,能够与死亡本能代表的毁灭力量相抗衡,但实际上无论弗洛伊德还是门林格尔对这一问题都抱着十分悲观的态度。我们只需对精神分析学的本能理论稍加分析,即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论者都认为:弗洛伊德的二元论倾向使他相信: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是尖锐对立、彼此抗衡的两极。但无论弗洛伊德还是门林格尔的大量论述却使我们看到:死亡本能完全可以乔装为生命本能,以渴望生命和热爱生命的形式出现,最后却导致人的毁灭与死亡。死亡本能的这一伎俩,似不妨称之为“本能的狡计”。

   在生命本能中,弗洛伊德和门林格尔最重视的乃是爱的本能;他们都认为:爱欲作为生命本能是与死亡本能抗衡的主要力量。但当代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却在《爱与意志》中指出:爱也可以导致和加这个体的死亡。罗马大将安东尼因爱上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而导致毁灭,忒拜王子海蒙因爱上安提戈涅而自杀,迦太基女王狄多因爱上埃涅阿斯而自焚,以色列的士师参孙因爱上大利拉而丧生……所有这些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都因为爱而导致和加速了自身的毁灭。
     
这种毁灭甚至有生物学的依据。雄蜂在与蜂后交媾后立即死去;雄螳螂则在交媾完毕时被雌螳螂吃掉,作为为后代储备的食物和营养。弗洛伊德曾将这一现象解释为爱欲的耗竭。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这样写道:

    在低等动物中,交媾的行为往往跟死亡联结在一起。这说明全面的性满足往往导致死亡。这些生物在交媾后立即死亡是因为,在爱欲经由满足而被消灭之后,死的本能遂得以自由完成其使命。

   正是这种说法,暴露出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自相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一方面,弗洛伊德将爱欲看作与死亡本能抗衡的生命本能;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爱欲服从于惟乐原则,旨在消除紧张,回复到先前的存在状态,从而其满足无异于为死亡本能开辟道路。人们自然会问:如果爱欲的满足会导致爱欲的被消灭,从而使死亡本能能够为所欲为,那么,爱欲又怎么能够作为生命的保护神去与死亡本能抗争呢?

   门林格尔并未觉察到弗洛伊德本能理论中的这一问题,他仍然坚持认为:爱足以与死亡本能相抗衡。门林格尔提出重建生命的三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增强爱欲因素(另外两条是减少攻击性因素和减少自我惩罚的因素)。但这些措施若作为与强大的死亡本能抗衡的力量,似乎总显得不够分量。这些感觉提醒我们:在深入研究死亡本能的同时,若不相应地加深对爱欲和生命本能的研究与理解,则对人性的认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悲观的结论。
 楼主| cosmos 发表于 2011-7-25 1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smos 于 2011-7-25 10:54 编辑

《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一般人做不到“深根固祗”,也就难以行“长生久视之道”,最终必被死亡本能战胜,也就只好谈谈“生死如一”,“涅槃常寂”之类的理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7-25 18: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死亡的警示,没有对死亡的正视和积极思考,人有意识无意识的规避这个现象、就会活得麻木、肤浅,在细小的生活末节,在口腹之欲、耳目之欲上盘旋耗散自己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6:14 , Processed in 0.0204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