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22|回复: 2

[第四十九章] 人群存在集约意识——为天下浑其心——收敛俭啬内外不争是圣人行为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9-8 08: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一章和前面的几章有什么联系,让大家思考。这一章还是以圣人的行为为例子来说明修道者应该怎么去做,我想基本意思也就是这样,圣人怎么做呢?因为他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他经常的无心,但并不是说他每时每刻都无心啊,而是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他常常的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倾听百姓的那种心声,百姓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大家都是百姓,那么我们就反问一下自己,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心到底是想的什么东西呢?什么是共同愿望?现在共同愿望都想钱。(大家插话)

那圣人岂不也去想钱去了吗?那就不成其为圣人了。那问题就不好办了。(笑)他一天到晚也去挣钱,也去捞钱,那这个圣人怎么能成立呢?不错,如果圣人像闫工这样,老百姓没有缺钱花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个善者,我想大家肯定有自己的定义了,那么这个不善者呢?那么这个善到底是客体的还是主体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还是从比较的角度啊,就是圣人和百姓之间肯定有比较啦。就是百姓中间也有区别,有善者也有不善者。百姓和圣人也有区别,因为百姓的心和圣人的心毕竟不一样。但是圣人的特点呢?就是以百姓的心为主要思维结构,就是他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不会按自己的想法去改造百姓。当然,我说的这句话可能不大准确,意思就是说,不是以圣人的那种个人的想法作用于社会,而是以老百姓的潜在想法。因为实际上,每个人的意识里面肯定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表层的,一层是潜在的。这我们大家已经听惯了,科学上也有这种说法,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已经被社会慢慢的承认,当然有的人不承认,那是他的事。我们就以承认作为一种方便的理性说法吧,在老百姓中间肯定是有这么两者,一种是善者,一种是不善者。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这个吾,吾是谁呢?吾是圣人。他对待这个善者和不善者都抱有同样的心态,他没有分别心,这个就称为德善;如果他分别了,肯定这个德善就不成立了。客体实际上就是百姓的善者和不善者,主体呢?是针对圣人这个吾而言的,所以说这就称为德善。

那么百姓中间肯定还有信的人和不信的人。信到底信什么东西啊?实际上这个地方的信没有对象。看起来没有对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他都好象没有对象。那到底信什么东西呢?是信仰?是迷信?还是相信?还是诚信?还是笃信?这个他没有说明白。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大家能不能把这个信往广推一点?这个信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有人就这个问题想一下吗?

诚信,他说的也可以说是诚信。关键就是这个诚信没有对象。你比方说,诚实的那种信仰,那就叫诚信。那么诚信者我信之,不诚信者我也信之。我说这个话也站得住脚。但是他这个地方,的确他只用了信,他没有用诚。那么信到底是指的一种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是指的人的一种相对的观念。相对的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实际上在人们的观念中有很多的想法,接受到的信息,他不一定确定。但是当他确定的时候,就称为信。不确定的时候就很难以说是信了。他就否定了,他就说这个东西不可能。比方你说你看到鬼啦,他说他没看到鬼,他就不信。那么有的人,他在观念中能够确定这个事的时候,你一说有鬼,他说我相信这个事,最起码我不反对。这种人就称为信者。而不信者,往往他对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怀疑的前提。就象任何的主义一样,任何的思想一样。当你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都有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所以说这个信是抽象的。为什么要抽象?这是老子运用思想的时候的一种基本特征。就是他比较重视于抽象的对象,而不重视于具体的对象。不重视具体呢?那么这个抽象的一面它的囊括性就比较大一些,可以这样说吧,它就大些,因为它容得下,所以它就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信,就称为德信。德信就是说你具备这个德行了,你对于那种有诚信的人和没有诚信的人,相信任何事物的或者不相信任何事物的人,有怀疑心的人或者没有怀疑心的人,在任何一个对象面前,都分为成这两类,这两类他都信。都信就是他都把它们的观点确定在自己的思维范围以内。以内的意思是说,百姓中间既然分成了诚信和不诚信,信和不信,笃信和不笃信这样几种类型,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成立以后,另一种就成了它的对立面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呢?百姓的心实际上就是对立的一种心态,就是阴阳两种心态。这两种心态在圣人的心理呢?他是以无心去对待的。这个就叫包容心。包容心的特点表现在善,就叫德善;表现在信,就叫德信。

接下来的话就能说明这个道理。圣人在天下,歙歙焉。圣人在天下,只有一种表现,那就是不停的收敛。歙歙,就是收敛的意思。收敛了又收敛,就称为歙歙焉。既然是收敛,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什么一种状态,我都把你收纳进来,收敛进来,接收进来,确定下来。确定在自己的思维范围以内,就是知道,理解这个事了。老百姓无论是喜欢钱也好,名利也好,名誉也好,什么东西你只要喜欢的,他都能够理解。

为天下,浑其心。那么这个天下,到底指的什么天下呀?圣人在天下,后来又说为天下。那么我们把这六个字对起来看一看,联系起来再看,一个是在天下,一个是为天下。这个天下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我想这个天下也就是圣人所理解的天下。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出来的,而这种道所生来的东西呢?不需要你去分别它的种类,或者是好和坏,特别是不能分别它的好和坏,正确和错误,善和不善。特别是这些问题不能分别的太清楚,你一分别的太清楚,你这个天下就不存在了。实际上这个天下不存在了,并不是说客体的天下不存在了,而是说你心里这个天下就不存在了。你心里的天下,你包容这个事物,你能够理解它。你不能理解它,你说你这个天下还能算天下吗?只能算天下的一半,这就象UU1001词语替换同志说的那句妇女能成半边天一样,妇女也能顶半边天。也就是她只占了一半,那么这个天下的全部是什么意思呢?天下的全部就需要混起来看,它才能成为整体。如果说你有分别心,那么这个整体就不存在了。你只能占到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呢,你就要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肯定就是主体了。就是对这种看法,真是不好说,因为它太特殊了,太特殊了、太突出了。但是怎么办呢?圣人这个时候就暴露在众人的耳目之下了,那多危险那。所以圣人这个时候他有一种方法。

圣人皆孩之。以小孩的态度和表现去对待注其耳目的这一面。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还能够说,圣人已经暴露在众人之下吗?他为什么要用孩之的这种形态去形容圣人的态度呢?这除了是为了避免突出在社会、突出在天下这个不利的位置以外,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孩子,当大人们教给任何东西的时候,他一定是诚信的。因为他相信父母不会害他。所以说你说任何道理,尽管他听不懂,但是他点头,“嗯,”你说他记住没有呢,他说他记住了。但实际上他懂了没有?他不一定懂。因为他浑其心。就是他把这个观念,他实际上是混在一块儿的。他不象成年人那样,把问题分析得非常清楚以后,再去确定在自己的脑海里面。小孩儿他不是的,他记忆问题的方式是混沌的。在这个混沌的条件下,实际上就代表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就是发展的趋势。就是他不断的在生长,就需要不断地在这种混沌的状态中吸纳。

人,特别是成年人,当他长到一定年纪以后,当他有了分别心以后,他的生长就慢慢的趋于停顿,而且慢慢的趋于退化。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他的分别心太重。他的长和停顿,前进和倒退,不断的新生和不断的衰老,这些观念他分得很清楚,然后呢,对于生长和衰退这样一种观点啊,他分的也是非常清楚的。在大人的头脑里面,特别是成人年的头脑,他就不能容纳,或者不能够混其心吧。不能够把这个界线混沌起来,这个混沌起来到底有什么好处?以后大家在炼的时候呢,就有这个感觉啦,现在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是,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这种情感的面前,他能够发育,他能够成长。如果你让这个孩子过早的有分别心,过早的对任何事情有截然的界线的话,这个时候,孩子他就很暴戾。第一,他不听话。第二,他脾气暴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因为人如果没有道性,就停止生长了,有道性的时候,生长就不断的在继续。

所以说为了不断的进化自己,我建议大家也学一学圣人,浑其心。尽管你的独立特行暴露在社会中,你也不要害怕。你只用一种心态,那就是大智若愚,就象小孩儿一样。你承认自己是小孩儿,你也不停的用这种小孩儿的心态去处理自己的社会问题,那么你的成长,你不停的年轻化也就有了基础。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是炼丹,也年轻不了。这是什么道理?我把这个道理留给大家去考虑。

今天我们就讲的简单一点,当我把文字从表面意义上讲一遍以后,就直接给大家来一个总结。就是我理解,大概用几句什么样的话来概况它。

1、积累信息比能量重要。

2、信念比信仰重要。

3、众灵的表现,是集约意识。

4、信也无心,孩儿有情。

5、收敛、浑沌、成长。

我想这几点就是这一章讲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大家从文字上可以这样去理解: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的心到底靠什么得到的?噢,前面的章节他已经说过了,圣人不出门,他就可以知天下。他凭什么知啊?肯定在积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如果是看得见的东西,他去积累的话,你比方说,看书,他能够积累天下的知识。这种说法对不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哦,不是自己的经验,见解。这些都没说到核心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积极的去思考。实际。实际上大家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最准确的是实际。 实际是与时谐行。这是易经里面的一句话,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就是书里的东西,都是僵化的,这个僵化的东西你用来指导了解新事物,新时代的这种面貌,它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古人知道这个变易的道理。变易的道理就是你不停的从变易中间去找到你新的感觉。所以说,这个变易靠什么来掌握呢?靠积累信息。你不停的从不动中间去掌握那种动态的信息。这个东西比能量重要。打个比方,现在的宇宙飞船,无论什么号,操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要把按钮一按,这个东西就上去了。就是说,信息在控制着火箭的发射,火箭肯定是能量,它能量很大,能够把几十吨重的东西发射到天上去。但它是靠信息的整个体系在控制它。所以说积累信息比能量重要。我想这个在物理世界说得通,在我们修炼的潜在信息界里面它也说得通。

就象我们人身上的能量一样,很多人都以为我们身上的那些超常能量都是我们人自己想出来的,实际上你想不出来。一般都是自己的神在控制,这个神实际上就是体系的控制中枢。你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你就比较重视老百姓在想什么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百姓想什么,代表着一种信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象闫工说的那样,老百姓想钱,圣人也想钱的话;那这个世界就麻烦啦。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反之则道动之。他肯定要往相反的方向走,不会往老百姓相同的地方走。那么这个相同和相反是不是就说明圣人没有老百姓的心呢?不是的。而是因为他容纳了老百姓的这种心态。在老百姓中间有信钱的,也有不信钱的。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少就为贵嘛,在后面的章节里还特地谈到这个问题,你是做贵的一面呢,还是……

第二个问题,信念比信仰重要,念,肯定是念头,仰,肯定是仰慕。所以说信仰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崇拜。而信念,是对自己的意志的一种纯粹的表达。就是你的信念如果非常坚定,那就说明你意志的表达非常纯。这种纯的信念肯定比信仰重要,因为你信一个东西,比方说,很多人信菩萨,实际上他信一辈子菩萨,他不一定见到菩萨。你说让他彻底的信吧,他只是表面上、嘴吧上信,实际内心上他信不信呢?很难说,只能说很难说。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诚信的。但是,有的人在诚信的过程中,回到现实生活中以后,往往就搞忘了。搞忘了信仰的这一面他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比方说宗教里面对修炼的人,有那么多的要求,这算是信仰的一种基本途径吧。但是对老百姓,你让他象修炼人那样去做,他肯定是做不到的。他做不到,你说他这种信仰彻底不彻底呢?不彻底。既然不彻底,那么这个信仰和信念比较起来,那个重要呢?肯定是信念重要。因为他认为这个东西是这样的时候,他就能确定它。那么这个确定了以后,就直接决定了他以后的行为和潜意识的行为,它都会去支持这个信念。而信仰,往往只是表面的一种支持。所以,我认为是信念比信仰重要。

第三点,众灵的表现是集约的意识,就是老百姓大众的那种灵气,他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刚才跟闫工两个人讨论的问题,老百姓的灵感和他的冲动,这才是圣人所指的那个心。当然这个心和老百姓那个追求钱、财、名、利的心肯定是一个阴、一个阳。那么这个阴和阳合起来的话,圣人重视哪个方面呢?圣人肯定重视阴的一面。这个阴的一面老百姓在想什么呢?除了人们追求生活的现代化啦,追求小康啦,就象现代城市里面人一样,想到买房子,买车子,买了房子以后,还要装修,装修的钱比买房的钱还要贵。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把房子装得非常漂亮,非常舒适,非常满意,就要搅尽脑汁的去搞钱,去把房子、车子搞得非常漂亮。这些事的背后,还有没有一种冲动啊?有,肯定是有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名称我也已经定出来了,叫集约意识。集约意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意识的一种集合。就好象没有人吹哨子,这些人突然一下子都集中到这个地方来一样,这些人它没有听到指令,他一下都集中了,这个就叫集约。它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而不是有意识的过程。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呢,它是属于阴性的,属于一种潜在的冲动造成的一种集合。众人的表现是集约意识,这种集约意识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现在我们大家看老百姓,大家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也有心灵很高尚的。但是大部分人心灵里面的的确确都只装住了钱。我认为这两点,一个是财,一个是信,可以这样说,这两个事物在我们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是不是这样?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一下。

信也无心,孩儿有情。后面的两条都是刚才说的那个观点。就是只有在无心的情况下的信,当你信在阴性的时候,信在包容性的“容”这种状态中的时候,你的这种心态才有可能支撑你神的活动。意思是你神在活动的时候,你人就要静。这种静并不是说绝对的静,而是混,没有分别心的意思。你没有分别心,那么你的界限就不是很鲜明,这个界限包括生和死、进和退、长和短等等这些概念的界限。当这些界限不是很明白的时候,生长就有了促进剂。意思是说它能够从这种对应的状态中吸收到能量。而我们成年人之所以生长停顿了,就是因为思维中的分别心太重,然后他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而不利的那一面他自动的就排斥掉。所以说一般孩子们,他的情是表现在很纯朴的浑沌上面。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圣人也是这样。他的表现是德信、德善,他回到孩儿的状态中去,就像孩子一样,面对百姓的关注,而不断地在吸纳百姓的生长能量,这个生长能量就是道性。这种道性是以容纳性为基础的。所以当你的信在这种无心的状态下的时候,你实际上在不断的生长。特别是人的神经系统,有一个阴性的因素在刺激它。

我们要是把自己的观念好好的清理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观念我们分别的是很清楚的。你分别得很清楚,那么阴性的一面你自动的就排斥掉了。这是我们的客观现实。至于说你是怎样排斥的,就象我平常跟大家讲的,九零年,到青羊宫去,守八卦台的道士,我们问他,严新气功到底是什么功啊?严新气功啊?是想象功。我感觉这个词很有意思,又问他想象功到底好不好呢?他说想象功有想象功的道理。实际上那个道理是什么呢?就在这个地方。昨天有人问九步功好不好啊?它是专门为炼出神而设置的吧。我说错了,他根本就不是为炼出神而设置的,它是为了扰乱你的神而设置的。结果那些聊天室里的人都笑起来了。他下意识的就这样,因为这个东西的确是太复杂了。我建议大家翻一翻严新老师早年的功法,要简单得多,也有作用得多。他们问是哪些功法?我说,像严新老师八十年代提出来的养生功、养生术、健身术,他就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想什么就是想什么,比如想象自己蹲下去,把自己举起来,再站起来,把自己举到天上去。功法再简单不过。但是常人都认为,这么简单的功法?不炼。他找不到这里面的关窍,他不知道功法的设计者是怎么想的。你无心的信的时候,你的灵感才能出现,你才能找到那个情感和什么东西产生共振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说情为道根呢?我想这是师父传递的一个信息。也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感悟。就是你有了这个情以后,你才能和很多事物产生共振。你没有这个情感,共振什么东西啊?你以为是学来的?它不是学来的,他是你的感觉的一种震动。这个震动你要找到对象和你自己的存在。这样你才能够使功法产生作用。

他这一章里面讲了三点,第一,收敛,第二,混沌,第三,成长。不收敛,你就混沌不了。你收敛的时候分别,这个我收,那个不要,那就不行。要阴阳双收。混沌,就是你要把它混为一谈,不要管他哪个有作用,哪个没作用。然后你的成长就顺理成章。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实践中进一步去验证。

大家还有些什么问题?

这是他其中的一个意思。

圣人在天下如果要表现的话,肯定是以某一个人的形式了?歙歙焉,我的认为,就是收敛再收敛。不要去扩张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你看他一辈子做图书馆馆长,也没写什么书,没留下什么惊世之作。他走了。那些明智之人,尹喜,看见了,紫气东来,一定要把这个人留下来说两句话,要不然这个人白白的过世一趟。结果留下来跟他坐谈了好几天,记录了下来,有了道德经。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么?他歙歙焉,收敛的过程就是小心谨慎的过程,处下不争的过程。关键是他后面的这句话,为天下,浑其心,为了什么天下?为了他心里的这个天下,他这个天下要容纳,就非得放下很多观念,不放下,就很危险,就容不下。放下了,百姓就刮目相看了。这个人好像跟我们不一样,行为、想法、说法,都不一样。我们要小心一点,说不定是个妖怪。元音老人就认为严新老师后面的信息是个鬼。因为太老了,尽管他是神,但在人们的观念里面总认为他是鬼。而我们是因为信念的不同,就没有什么信仰的恐惧。你怎么说都可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新他替气功正名,绝对没有做错。他作的事站的直,立的正,就他成为人们楷模这一点来说是说得过去的。至于说宗教界的人士对他不满,宗教界的人对哪一个修炼的人满意呢?

我昨天聊天也发现这个问题。熊老师啊,你有很多都是民间宗教的说法。我说是,他说,那看来你是正统宗教的弟子了?人们都有一种正统意识,都以为自己才是正统的。元音老人如果那样说了的话,那他炼的那些东西也不值一提。因为它不能在天下歙歙焉,不能收敛,不能容纳人家的说法,容纳人家的做法。你不能容纳,你就不能称其为道。你再怎么说自己得道了,都要打上问号的。

所以老子的思想之所以很难很难接受,其道理就在这个地方。修得那么深的人,讲起来,什么都头头是道的人,有许多表现还是沿着自己的原始思维在运动。
小潘 发表于 2012-3-26 16: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建议大家翻一翻严新老师早年的功法,要简单得多,也有作用得多。他们问是哪些功法?我说,像严新老师八十年代提出来的养生功、养生术、健身术,他就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想什么就是想什么,比如想象自己蹲下去,把自己举起来,再站起来,把自己举到天上去。
——我觉得这个简单的想象之前,按照这个思路,还是应该做简单的动功,可以从易筋经里面抽取一个简单的动作,反复做,比如下蹲,蹲下去呼气,站起来吸气。踮脚,吸气脚踮起来,呼气放下去,就这么简单一个动作,把他做好了,循序渐进地做熟练了,是很有必要的。没有这个下蹲、踮脚、马步站桩之类的训练,直接练习静功居然能炼出功夫,我觉得是创造奇迹的事情。我还是老实点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3-31 22: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炼出功夫?什么功夫啊?功夫不是炼出来的而是修过来的!何况只要有了想“炼出功夫”想法的人,心中必有分别和追求自我个人意识在修道过程中,也就成为不纯!即心不纯目的不纯公心未立,那么何谈立下“服务众生”的大志呢?又如何会“混”然呢?所以,我个人认为修炼先是立志后悔省自己来放下心中的自我主义溶入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对比观察体悟总结……而不可只为了什么“功夫”结果弃道之本根只抓住功之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6:00 , Processed in 0.0237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