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听雨:国学论坛里我对一位网友的跟帖:
呵呵,楼主兄气愤的心情可以理解,生活里比如其他的某些事情“甩个巴掌都想甩了,何况说骂?”,群众对此都有体会的。不过问题中心是,许多外观人者主要注意的是表面感象,“被骂”经常成为他人所谓“委屈”的理由,所以他人来骂有时我们不必去回骂,“骂来骂去经常会使问题的实质变成混水”,至少“事情乱了后,浑水摸鱼、趁火打劫”被人利用的地方也多。而****也算只是表达他个人的观点而已吧,就算我们有时认为他是“胡说八道”,他代表的只是他自己而已。我们无需生气过度,孔子说“君子之争”,我们平心和气地言说更容易取得我们观点言说中的胜利。既是归之于学说论辩的这样的论坛的要求,我们“侃侃论之”是则自可了。——个人观点,略作大家的参考斟酌。
对于****这样网上见一两面的网人我无所谓“够朋友”、“不够朋友”,我尊敬的主要是道义、哲理思辨。我的回帖自也有体现了你所说的“轻视****”有些这方面的含义,文中思想已明了,是以无所谓什么“背后一套”。至于楼主你有时想用痛骂的真心试图让****反思悟解,但是生活里经常有些人士们他们只是以直觉心气意性为出发的,他们常常并不把忠言当做是忠言,他们想的只是“俺们被驳斥指骂了很不爽”,因为“不爽”故而更加听不进人言,更加反而敌视责骂之人。生活里有的人是可以忍得了许多的屈辱的,但是也有不少部分人是连一点必要的应该的小屈辱也受不了的。于是“用心骂”你想是为了对对方“够朋友”,实际上对方更把你当做冤家对头,“够不了一点朋友”的。是以现在有时我认为“侃侃而言地论驳”要比“骂来骂去”这样的方式反而更有劝导效果一些,如果对方还可以劝导一点或者我们认为对方还可以劝导一点的话。所以若是真的想“不轻视”,我们不必去跟着对骂。嗯我想“轻视”指的只是“轻视他们的谬论”吧,网友你和我还有留着一些“想劝导的心”,是也不算一种“对之完全的轻视”。
生活不经过一些经验,就不能看得更深刻,于是“骂容易被人利用”、“骂要看对方是否是公平有必要理性的人”也算是一条生活经验吧。
碧海青天w:善意的骂是有意义的,此外的骂就没意思了,好像你是身体不大好,是吧,多休息,少论骂。
雪梨:无休止的骂战有神马意思,只能说明了自己脱离了道德的束缚素质低下
碧海青天w:岳不群的境界也不是容易能达到的,须多年修炼啊
小溪听雨:身体一向不好,都兄说的“岳不群”了,哪能不带个“不”字了呢?
碧海青天w:那是回大千的,不是说你,无需 找号入座
小溪听雨:嘿,所谓的“自说自话”,俺遇到百千次这样类似应付俺的话语了。那你说那个话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先生说的“今天的天气哈哈哈……”这样类的当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这样的或许俺的某些理解了吗?——嗯最后俺也不知道俺自己想说什么,就当俺的话也是“今天的天气哈哈哈”吧,算是告罪了。
碧海青天w:你在话上(心上)找意思,永远也找不到事物的真相。要由心上反观,你才能。。。。。。
碧海青天w:我给你说个“笑话”吧,孙悟空的师傅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这个讨论贴里,在该帖中大家论的热火朝天,我看了下没有发言,一个大笑话,我告你哪个菩提祖师是什么人物?他就是指人的本性(本心),即生心之处,所以悟空(心君)要拜他为师。他的祖居地是这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这都是古时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洞是个什么东西?斜月是一勾,三星是三点,就是一个“心”字。一大帮人在里面论,没有一个能道出真谛的。论此仙时是如下说明: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fa师。
不生不灭,真如本性,以明白说出来了,却没有人知,所以“真谛”是隐藏的。说出来的尽是笑话。
小溪听雨: 俺帖子里说“逗乐不起来”,马上就有“先见之明”的帖子说逗乐了,记得很久以前论坛有个某甲对某乙说到“俺上你的电脑机子比上俺的机子还容易”,不过“破机子”也就随便破破烂烂地过吧,生活“虱子多了不痒”于是便无所谓烦恼了……
碧海青天w:骗自己小溪听雨:是啊,我确实经常在“骗自己”,“虱子咬”岂能完全没有烦恼,但是“骗一下自己”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真正的有益疗药,于是我把自己“骗”久了,慢慢也确实“虱子不痒”了,于是阿Q“精神胜利”未尝最后不也有一点“阿Q也有革命成功
碧海青天w:并不是要没有烦恼,而是由反观烦恼转为菩提。阿Q是有阿Q的革命成功。你愿做小溪的成功还是愿做阿Q的成功
小溪听雨: 呵,是的,我更愿做小溪的成功。鲁迅先生对阿Q充满了复杂的心情——嘲之、悲之、怜之。阿Q最终做了悲剧人物,不过鲁迅也说到“他虽然是有所冷然地对待他人讲的‘希望”,但是鲁迅觉得‘希望总是不能磨灭的’
我看到了文章后面有说“太上老君炼丹炉里面留了孙悟空一命”,俺是你说的“经常胡乱猜东西”的坏脾气吧,现在就当俺猜测相信太上老君是体现了真诚的善心。文章楼主或许也是在诚恳地讲述人生修持的哲理。而文章说到“成佛道路”,我想我理解的真正“成佛道路”则应该是“共同成佛”,于是地藏菩萨等说到“众生度尽方愿成佛”指的是“社会里共同美好方是真正的美好”(如果把“佛”当做一种“美好”的理解的话)。太上老君也许有本领杀了孙悟空吧,而若是按照佛的哲理则我想“过后太上老君也将堕入轮回”,佛教说“菩萨灭不了因果故而‘不昧因果’”,其实即使是佛陀他同样也要承受因果,是以佛经里面也有讲到不少佛陀自身的因果故事。而现在是“四人取经”的西游记成佛故事,猪八戒、沙僧做妖精的时候起初未尝不是想吃唐僧的“冤家”,但是“冤家”最终没有成为互相吞吃实质结果的“互相堕落”,则乃是彼此都要追求着西方成佛的美好愿图。是以最后也“互帮互持”共同取到了真经。而若是反感“孙猴儿”,一心想“让他永镇在五指山”,“取经团伙”们也终究没有“顶梁柱”的帮助而真正克服困难达到西方。我想先要给孙悟空“必要的自由”,“让他跳出五指山”。佛陀说“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而若是“不想让一方成佛”则我想谁终究也成不了佛。
我的某些话语语气会带着某些“酸薄”,这诚是我的毛病,但是“五指山之下”人身本就是“辛酸单薄”。
碧海青天w:真诚就好,胡乱猜要不得(也要得,因事因时而取),但不是坏脾气。“骗一下自己”是一种有益疗药,但不是真正的有益疗药(站在某个角度来说)。
碧海青天w:佛的本意是:众生即佛。妖怪(烦恼、邪心)为何最终都被天仙收走了?烦恼转为菩提了。并不是要没有烦恼,而是由反观烦恼转为菩提。
小溪听雨:地藏菩萨等说到“众生度尽方愿成佛”指的是“社会里共同美好方是真正的美好”(如果把“佛”当做一种“美好”的理解的话)
碧海青天w:佛似乎不宜当作“美好”理解。
小溪听雨:佛主张修持,修持总要经过一番磨难的,是以如“持戒、忍辱、精进”这些说法,是以有所你说的“不美好”,但是我想世间的道理也应该是这样的,没有真正的劳动就没有真正的收获,总想坐享现成不要累那么快乐终究也享受不了多久,只是现在还没有看到而已。所以“不要去沉沦,回归正道”我认为是对人一生诚恳的有益忠告。
碧海青天w:不是那意思,我是说,不要只站在“二”中(美好、不美好,善,恶)看“一”(佛),佛是不二的,美好、不美好,善,恶,与佛(本来)无关。
小溪听雨:人身即是道身,修人道其实即是修仙道。所以道家的《太上感应经》强调需修善,人道都修不成了,何言“仙道”?
碧海青天w:人道能修成,就能修“仙道”(不可执)?
有没有修成人道的?我咋没见着修成仙道的。《太上感应经》是后人编的,不是太上写的,尽是宗教式的话,可参不可执。
小溪听雨:“太上老君”在道家其实是对老子的称呼,老子《道德经》说到“慈是守道三宝之一”。
|
碧海青天w:慈,俭,不争,是应机立教,应境作则,应病作药。不是铁板钉钉。透不破“这个二”就用它,透破了,就不执它(非恒道,非恒名)。
小溪听雨:“善恶”都会发生变化的,人的观点也不能是凝固的,是以佛陀说法“空宗”、“有宗”般若万变,但是最终佛陀对徒弟们留下遗言“你们要以戒为师”,“戒能生慧”,能守住必要的戒律,则我们至少也能保住人身。
碧海青天w:佛告你他什么也没说,你会不会说:你明明说“你们要以戒为师”,“戒能生慧”?佛什么也没说,这才谈得上是最终。
小溪听雨:佛教其实不单是说“空无”,“有”也是一半,故而有“有宗”,其实哲理中心乃是“因缘方便而说法”也,“对镜说法”,善有时不必克定要执一,但是“善”也必须有不可磨灭的存在地方。所谓“平衡”也,双方都有兼顾一下的,岂能让你“一人独大”、“唯心所欲”?
碧海青天w:佛教不是佛,后边的就。。。。
小溪听雨:上面的碧海青天的后几贴我就不再辨了,我看出又要主张“虚无主义”就是了,道家、佛家实质其实是人类的历史哲学,里面有不少思辨有益的哲理。有的哲理其实是用比喻来阐述的,其实“佛”啊“仙”啊我想实质指的是人以后的美好人生结果,“佛”、“仙”并非就是“跳在云端的那种仙、佛”,他们终究还是要“人来做的”,“违背了佛、道哲理”佛陀、老子哲人指出的是人的“后半生或子孙将不幸福、堕落悲惨”这样的喻示而已。
人类终究要面对客观现实来理性对待的,所以最终比如说儒家的修身和治理天下以及我们继承古代哲学了后还要研究现在世界的自然科学,这样即是“科学发展观”。自高自大,以为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然后“仙佛”自居,这样对“仙佛”的片面理解就如用毒品天天慰告自己罢了,把自己麻醉得越来越危险而已。
碧海青天w:就看出了个虚无主义?晕
小溪听雨:“无法可说”乃是说“法有相对适宜性”,并非是说“法是彻底的虚无”,在特定的某个情况下“法还是有其特定的真实对应性”的,所以佛教说“因果无法磨灭”,佛陀自己说到“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可见佛陀并非是主张一切都是“空手道”的。
碧海青天w:慈,俭,不争,是应机立教,应境作则,应病作药。不是铁板钉钉。透不破“这个二”就用它,透破了,就不执它(非恒道,非恒名)。
这个不是相对适宜性?怎么成了彻底的虚无了。晕晕晕晕晕晕晕
小溪听雨:泛泛的说“佛什么也没有说”,“传戒”也等于“没有说”这些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虚无”?佛若是真正的你以为的“什么也没有说”那么几千佛经“一时佛在……”无数的佛语教导是哪来的?
碧海青天w:因为你一直在六根上转,所以分不清本性和六根的关系,佛什么也没有说是因为本来就没说,换成大白话就是本性是不能说话的,他没有嘴啊。佛的意思就是要人了悟本性(本来面目),佛说的(六根)一大堆佛经和本来何干啊?本来不二是绝对性的,和虚无一点关系也没有(不住于实在,岂住于虚无?一分虚实就落到二里边了)。而所说的一堆佛经是他的六根来对我们的六根来说的,要从能说的六根上面让我们体悟不能说的本性,这是关键之着,所以佛经不能执,要由心(二)悟性(绝对的不二),而不是用能说的六根把不能说的本性(本来面目)鉴定为虚无。
小溪听雨:就算你可以固执地做你那样的某些你的“仙佛”的理解吧,不过我想比如某些情况“害人可成仙佛”其实只是妖精的领悟吧,所以妖精都主张“采补吃人”来修仙的,但愿我这个观点不是你的真实理解。
碧海青天w:本就不是我的理解,你在六根境界是解不通本性的。佛什么也没有说 是本性佛说的(但还是六根佛才能说出来,本性没嘴不能说)。一堆佛经是六根佛(这只是强名,实际也不能截然分为本性佛和六根佛)说的。
小溪听雨:嗯,佛的“不可说不可说”某些蕴喻我是可以理解的,有时我也可能要去实践一下某些“不可说不可说”的哲理,而你说到“心”的哲理,我想有时我们也要修个“清净心”吧,俺本来就想“跟他人逗乐”而已,但是现在你看又是“岳不群”的、又是“说法没完没了的”,俺日子也没法清净啊。呵呵,俺跟碧海青天你也只是今天有多熟悉了几面,忽然遇到你也是一种缘分吧,嗯,俺也祝你能清净快乐吧。
小溪听雨:
不再说了,有点累了,我的观点在各个帖子里已经大致很清晰了,打这个漫长的“口头禅”也有点无聊了。明天不知还会怎么样,而日子唉也总得过着吧。
碧海青天w:多了烦恼就反省一下就成了菩提(刚跟你说了烦恼即是菩提)。
不可说不可说”的哲理
你可以这么想,但也不可以这么执,“不可说了”哪来的哲理啊?
关于不可说 我再举个例子:六祖慧能说:“我有一物,无名无字,无背无面。。。”。神会天资颖悟,当即言道:“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那料六祖当头就是一棒子:告你无名无字你却把它叫做本源佛性?!。
你说这个问题肿么回答?六祖在搞虚无主义吗?
当然达到境界的佛是这样回答的,且看这一个:佛祖拈花示众之时,微笑不置一词,以至机锋深藏,妙心不露,众莫能解,唯迦叶一人破颜微笑。
在六根境界除了把这个解为虚无也没啥好解释的了。事实根本挨不着边。
碧海青天w:肯定会累的这就是参,累了就休息,但有了精力还要参,不透破这层,想参佛的真实义,那没可能。
|
小溪听雨:
很玄,可能俺的小品素质不太容易参得到,明天的日子若是能慢慢好过一点俺就谢天谢地了,先能参到这“一点”就好了。
碧海青天w: 呵呵
雪梨:这个一个令人怀旧的季节。我也时常想起那些老朋友。因为有缘而来的东西终有因缘尽而别的时候,我还有什么不可以释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