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发老子指歸.
《老子指歸》卷之一(初校)
上德不德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去彼取此。
【指歸】:天地所由,物類所以,道爲之元,德爲之始,神明爲宗,太和爲祖。道有深微,德有厚薄,神有清濁,和有高下。清者爲天,濁着爲地,陽者爲男,陰者爲女。人物禀假,受有多少,性有精粗,命有長短,情有美惡,意有大小。或爲小人,或爲君子,變化分離,剖判爲數等。故有道人,有德人,有仁人,有義人,有禮人。敢問彼人何行而名號殊謬以至於斯?莊子曰:虚無無爲,開導萬物,謂之道人。清静因應,爲所不爲,謂之德人。兼愛萬物,博施無窮,謂之仁人。理名正實,處事之義,謂之義人。謙退辭讓,敬以守和,謂之禮人。凡此五人,皆樂長生,尊厚德,貴高名。各慎其情性⑴,任其聰明。道其所長,歸其所安。趨物舛馳,或否或然。變化殊方,建號萬差。德有優劣,世有盛衰,風離俗異,民命不同。故或有溟涬玄寥而無名,或濛澒芒芒而稱皇,或汪然漭汎而稱帝,或廓然昭昭而稱王,或遠通參差而稱伯。此其可言者也。然而伯非伯,而王非王,而帝非帝,而皇非皇,而有非有,而無非無,千變萬化,不可爲計,重累億萬,不可爲名。何以明之?夫易姓而王,封於泰山,禪於梁父者,七十有二義⑵,其有形兆圻堮髣髴不可識者,不可稱言,此其性命不同、功名不齊者非耶也⑶?是故,上德之君,體道而存。神與化倫,德動玄冥。天下王之,莫有見聞。德歸萬物,皆曰自然。下德之君,體德而行。神與化遊,德配皇天。天下王之,或見或聞。德流萬物,復反其君。夫何故哉?
上德之君,性受道之纖妙,命得一之精微,性命同於自然,情意體於神明,動作倫於太和,取舍合乎天心。神無所思,志無所慮,聰明玄遠,寂泊空虚。動若無形,静若未生,功若天地,事如嬰兒。遺形藏志,與道相得。溟涬濛澒,天下莫知。潼溶方外,翱翔至遠。陰陽爲使,鬼神爲謀。身與道變,上下無窮。進退推移,常與化俱。故恬淡無爲而德盈於玄域,玄默寂寥而化流於無極。恩不可量,厚不可測,兼包大營,澤及萬國。知不足以倫其化,言不足以導其俗。天下咮咮喁喁,皆蒙其化而被其和。若此者元無,絶而不知爲之者何誰也。
下德之君,性受道之正氣,命得一之下中,性命比於自然,情意幾於神明,動作近於太和,取舍體於至德。託神於太虚,隱根於玄冥,動反柔弱,静歸和平。(載)[戴]⑷規履矩,鏡視太清,變化惚恍⑸,因應無形。希夷茫昧,幾無號謚⑹,方地隨天,與化爲常,德盛澤流,洋溢萬方。美德未形,天下童蒙,四海爲一,蕩蕩玄默,與民俯仰,與物相望。當此之時,大道未分,醇德未剖,六合之内,一人獨處。其務損而不益,其事修而不作,所爲者寡,所守者約。民敦厚而忠信,世和慎而寂泊,水草爲稸積,裘褐爲盛服,巨木爲廊廟,嚴穴爲室宅。主如天地,民如草木,被道合德,恬淡無欲。陰陽和洽,萬物蕃殖,無有制令,宇内賓伏。嘉禾朱草,勺藥而⑺生,神龍鳳凰,與人相託。甘露降而不霽,祥風動而不息。無義無仁,六合之内,和合天親。無節無(祀)[禮]⑻,四海之内,親爲兄弟。親而不和,敬而不恭,天地人物,混沌玄通。
上仁之君,性醇粹而清明,皓白而博通。心意虚静,神氣和順,管領天地,無不包裹。覩微得要,以有知無,養生處德,愛民如子。昭物遭變,響應影隨,經天之分,明地之理。别人物之宜,開知故之門,生事起福,以益萬民。録内略外,導之以親,積思⑼重原,以昭殊方。法禁平和,號令寬柔,舉措得時,天下歡喜。雷霆不暴作,風雨不卒起,草木不枯瘁,人民不夭死。跂行喙息,皆樂其生,蜎飛蝡動,盡得其所。老弱羣游,壯者耕桑,人有玄孫,黄髮兒齒。君如父母,民如嬰兒,德流四海,有而不取。
上義之君,性和平正,而達通情,察究利害,辨智聰明。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繩。好舉大功,以建鴻號,樂爲福始,惡爲禍先。秉權操變,以度時世,崇仁勵義,以臨萬民。因天地之理,制萬物之宜,事親如奉神,履民如臨深。兼德萬國,折之以中,威而不暴,和而不淫。嚴而不酷,察而不刻,原始定終,立勢御民。進退與時流,屈伸與化俱,事與務變,禮與俗化。號令必信,制分别明,綱要而不疎,法正而不淫。萬事決於臣下,權勢獨斷於君。廷⑽正以慎道,顯善以發姦。作五則,刻肌膚。敬元貴始,常與名俱,因節而折,循理而割。權起勢張,威震海内,去己因彼,便民不苛。纖芥之惡貶,秋毫之美舉。内施王室,外及人物,承弊通變,存亡接絶。扶微起幼,仁德復發,有土傳嗣,子孫不絶。
上禮之君,性和而情柔,心疎而志欲,舉事則陰陽,發號順四時。紀綱百變,網羅人心,尊寵君父,卑損臣子。正上下,明差等,序長幼,别夫婦,合人倫,循交友。歸奉條貫,事有差品,拘制者襃録,不覊者削貶。優游强梁,包裹風俗,導以中行。順心從欲,以和節之,迫情禁性,防堤未萌。牽世繫俗,使不得淫。絶人所不能以⑾,强人所不能行,勞神傷性,事衆⑿費煩,亂得以治,危得以寧。知故通達,醇愨消亡,大道滅絶,仁德不興。天心不洽,四位失常,雷霆毁折,萬物夭傷。父子有喪,而天不爲之和;晝夜悽悽,而世不爲之化;鐘磬喤喤,而俗不爲之變;沉吟雅韻,而風不爲之移。謙退辭讓,天下不信;守柔伏雌,天下不親;懸爵設賞,賢人不下;攘臂直圭,君子不來。夫何故哉?辭豐貌美而誠心不施故也。
是故,帝王根本,道爲元始。道失而德次之,德失而仁次之,仁失而義次之,義失而禮次之,禮失而亂次之。凡此五者,道之以一體而世主之所長短也。故所爲非其所欲也,所求非其所得也,不務自然而務小薄。夫禮之爲事也,中外相違,華盛而實毁,末(降)[隆]⒀而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威,信不及義,得不逮仁。爲治之末,爲亂之元,詐僞所起,忿争所因。故制禮作樂,改正易服,進退威儀,動有常節,先識來事,以明得失,此道之華而德之末,一時之法,一隅之術也。非所以當無窮之世,通異方之俗者也。是故,禍亂之所由生,愚惑之所由作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天地之應因於事,事應於變,變無常時。是以事不可預設而變不可先圖,猶痛不可先摩而痒不可先折,五味不可以升斗和,琴瑟不可以尺寸調也。故至微之微,微不可言,而至妙之妙,妙不可傳。忠信之至,非禮之所能飾,而時和先後,非數之所能存也。故聰明(傳)[博]⒁達,智慮四起,覩陰之綱,得陽之紀,明鬼神之道,通萬物之理,仰則見天之裏,俯則見地之裏,教民不休,事至不止,以此致平,非所聞也。比夫萬物之託君也,猶神明之居身而井水之在庭也:水不可以有爲清也,神不可以思慮寧也,夫天地之間,萬物並興,不可以有事平也。是以,大丈夫之爲化也,體道抱德,太虚通洞。成而若缺,有而若亡。其静無體,動而無聲。忠信敦愨,不知爲首,玄默暗昧,樸素爲先。損心棄意,不見威儀,無務無爲,若龍若蛇。違禮廢義,歸於無事,因時應變,不豫設然。秉微統要,與時推移,取舍屈伸,與變俱存⒂。禍亂患咎,求之於己,百祥萬福,無情於人。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無“各慎其情性”。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君”。
⑶ “非耶也”當作“非也耶”。叢書集成本作“耶非也”。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恍惚”。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謚號”。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並”。
⑻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⑼ 疑作“恩”。
⑽ 津逮本、學津本作“延”。
⑾ 津逮本、學津本作“已”。
⑿ 怡蘭本作“重”。
⒀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⒁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⒂ 津逮本、學津本無“與變俱存”。
得一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爲正而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侯王自謂孤、寡、不穀,唯斯以賤爲本與!非耶?故造輿於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經)⑴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地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指歸】: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於神爲無,於道爲有,於神爲大,於道爲小。故其爲物也,虚而實,無而有,圓而不規,方而不矩,繩繩忽忽,無端無緖,不浮不沉,不行不止,爲於不爲,施於不與,合囊變化,負包分理。無無之無,始始之始,無外無内⑵,混混沌沌,芒芒汎汎,可左可右。虚無爲常,清静爲主,通達萬天,流行億野。萬物以然,無有形兆,窅然獨存,玄妙獨處。周密無間,平易不改,混冥浩天,無所不有。陶冶神明,不與之同,造化天地,不與之處。禀而不損,收而不聚,不曲不直,不先不後。高大無極,深微不測,上下不可隱議,旁流不可揆度。潢爾舒與,皓然銲生,銲生而不與之變化,變化而不與之俱生。不生也而物自生,不爲也而物自成。天地之外,毫釐之内,禀氣不同,殊形異類,皆得一之一以生,盡得一之化以成。故一者,萬物之所導而變化之至要也,萬方之準繩而百變之權量也。一,其名也;德,其號也;無有,其舍也;無爲,其事也;無形,其度也;反,其大數也;和,其歸也;弱,其用也。故,能知一,千變不窮,萬輸不失。不能知一,時兇時吉,持國者亡,守身者没。
是故昔之得一者:天之性得一之清,而天之所爲非清也。無心無意,無爲無事,以順其性;玄玄默默,無容無式,以保其命。是以陰陽自起,變化自正。故能剛健運動以致其高,清明大通,皓白和正,純粹真茂,不與物糅。(礭)[確]⑶然大易,乾乾光耀,萬物資始,雲蒸雨施,品部流形⑷,元首性命,玄玄蒼蒼,無不盡覆。地之性得一之寧,而地之所爲非寧也。無知無識,無爲無事,以順其性。無度無數,無愛無利,以保其命。是以山川自起,剛柔自正。故能信順柔弱,直方和正,廣大無疆,深厚清静,萬物資生,無不成載。神之性得一之靈,而神之所爲非靈也。不思不慮,無爲無事,以順其性。無計無謀,無嚮無首,以保其命。是以消息自起,存亡自正。故老能復壯,死能復生,困能復達,廢能復榮。變化不極,反覆不窮,物類託之,不失其中。谷之性得一以⑸盈,而谷之所爲非盈也。不欲不求,無爲無事,以順其性。不仁不義,不與不施,以保其命。是以虚實自起,盛衰自正。故能蒸山流澤,以爲通德。涓涓不息,綿綿不絶,皓皓洋洋,修遠無極,以盈江海,深大不測。侯王之性得一之正,而侯王之所爲非正也。去心去志,無爲無事,以順其性。去聰去明,虚無自應,以保其命。是以和平自起,萬物自正。故能體道合德,與天同則。抱神履和,包裹萬物,聲飛化物,盈溢六合。得導天地,明照日月,制世御俗,宇内爲一。
凡此五者,得一行之,與而不廢,成而不缺,流而不絶,光而不滅。夫何故哉?性命自然,動而由一也。是故,使天有爲,動不順一,爲高者卑,爲清得裂。陰陽謬戾,綱匙紀絶。和氣隔塞,三光消滅。雷霆妄作,萬物皆失。使地有爲,動不順一,爲直得枉,爲寧得發。山川崩絶,剛柔卷折。氣化不通,五行毁缺。百谷枯槁,羣生疾疫。使神有爲,動不順一,爲達得困,爲靈得歇。變化失序,締滯消竭。盛衰者亡,弛張者殁。使谷有爲,動不順一,爲有得亡,爲盈得竭。虚實反覆,流澤不入。侯王有爲,動不順一,爲貴得賤,爲正得蹶。亂擾迷惑,事由己出。百官失中,喪其名實。萬民不歸,天地是絶。
凡此五者,性命淳美,變化窮極,進退屈伸,不離法式。得一而存,失一而没。況乎非聖人而王萬民、廢法式而任其心者哉!是故,天人之道,物類化變,爲寡者衆,爲賤者貴,爲高者卑,爲成者敗。益之者損,利之者害。處其反者得其覆,爲所求者失所欲。是以,賢君聖主,勢在民上,爵尊天下,澤連萬物。德懷四海,道之所佑,天地所助,萬物所歸,鬼神所與。厲身起節,自謂孤寡,處卑守微,躬涉勞苦,損心挫志,務設民下。不爲貴,故擅民之命;不爲高,故常在民上;不欲也,故無所不有;不爲也,故無所不宰;萬物紛繧,身無所與,故能爲之本。
非獨王道,萬事然矣。夫工之造輿也,爲圓爲方,爲短爲長,爲曲爲直,爲縱爲横,終身揳揳,卒不爲輿,故能成輿,而令可行也。夫玉之爲物也,微以寡;而石之爲物也,巨以衆。衆故賤,寡故貴。玉之與石,俱生一類,寡之與衆,或求或棄,故貴賤在於多少,成敗在於爲否。是以聖人,爲之以反,守之以和,與時俯仰,因物變化。不爲石,不爲玉,常⑹在玉石之間。不多不少,不貴不賤,一爲綱紀,道爲楨榦。故能專制天下而威不可勝,全活萬物而德不可量。貴而無憂,賤而無患,高而無殆,卑而愈安。審於反覆,歸於玄默,明於有無,反於太初。無以身爲,故神明不釋;無以天下爲,故天下與之俱。夫何故哉?因道而動,循一而行。道之至數,一之大方,變化由反,和纖爲常,起然於否,爲存於亡。天地生於太和,太和生於虚冥。
注釋
⑴ 各校本皆無“經”字,衍。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無内無外”。
⑶ 據津逮本改。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品物流行”。周易乾卦彖辭作“品物流形”。指歸繫引周易語。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之”。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當”,疑誤。
上士聞道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指歸】:道德天地,各有所章,物有高下,氣有短長。各勞其所樂,患其所患,見其所見,聞其所聞,取舍殁⑴繆,畏喜殊方。故鶉鷃高飛,終日馳騖,而志在乎蒿苗;鴻鵠高舉,逕歷東西,通千達萬,而志在乎陂池;鸞鳳翱翔萬仞之上,優游太清之中,而常以爲卑。延頸舒翼,凌蒼雲,薄日月,高翔遠逝,曠時不食,往來九州,棲息八極,乃得其宜。三者殊便,皆以爲娱。故無窮之原,萬尋之泉,神龍之所歸,小魚之所去。高山大丘,深林巨壑,茂木暢枝,鴻鳥虎豹之所喜,而雞狗之所惡。悲夫!三代之遺風,(褐)⑵儒墨之流文,誦詩書,修禮節,歌雅頌,彈勤瑟,崇仁義,祖絜白,追觀往古,通明數術,變是定非,已經得失,身寧名榮,鄉人傳業∶中士之所道,上士之所廢也。閑居幽思,强識萬物,設僞飾非,虚言名實,趨翔進退,升降貴集,治閨門之禮,偶時俗之際,傾側偃仰,務合當世,阿富順貴,下衆耳目,獲尊蒙寵,流俗是則∶此下士之所履,而中士之所棄。故規矩不相害,殊性孰相安。賢聖不爲匹,愚智不爲羣。大人樂恬淡,小人欣於戚戚。堂堂之業而⑶不喻於衆庶,棲棲之事不悦於大丈夫。鳥獸並興,各有所趨。羣士經世,各有所歸。是以捐聰明,棄智慮,反歸真樸。游於太素,輕物傲世,卓爾不污。喜怒不嬰於心,利害不接於意,貴尖同域,存亡一度。動於不爲,覧於玄妙,經神平静,無所章載,抱德含和,帥然反化∶大聖之所尚,而上士之所務,中士之所眩爚,而下士之所大笑也。是故,中士所聞非至美也,下士所見非至善也。中士所眩,下士所笑,乃美善之美善者也。夫陳大言,舒至論,表自然,窮微妙,則中士眩而下士笑。浮言遊説,生息百變,起福興利,成功遂事,則中士論而下士覺。彼非喜兇而惡吉,貴禍而賤福也。性與之遠,情與之反,若處黄泉,聽視九天,遼遠絶滅,不能見聞而已矣。
故聖人建言曰“有之”。有之者,言道之難知,(推)[惟]⑷柄自然之歸,以統萬方之指者能有之,非庸庸者之所能聞也。夫故何哉?聖人之道,深微浩遠,魁魁忽忽,冥冥昭昭。虚無寂泊,萬物以往。纖微高大,無有形象。窮而極之,則知不能存也;要而約之,則口不能言也;推移離散,則書不能傳也。何則?進道若退,亡道若存,欲治天下,還反其身。静爲虚户,虚爲道門,泊爲神本,寂爲和根,嗇爲氣容,微爲事功。居無之後,在有之前,棄捐天下,先有其身,養神積和,以治其心。心爲身主,身爲國心,天下應之,若性自然。
是故,夷道若類,使正玄起,除其法物,去其分理。從民之心,聽其所有,滅其文章,平其險阻。折關破鍵,使姦自止,壞城散獄,使民自守。休卒偃兵,爲天下市,萬方往之,如川歸海。
德如谿谷,不施不與,不愛不利,不處不去。無爲而恩流,不仁而澤厚,長育羣生,爲天下母。
大白青青,常如驚恐,無制而勢隆,無寄而權重,德交造化,於天下爲友。出白入黑,不爲美好,逐功逃名,乃長昭昭。
盛德之人,敦敦悾悾,若似不足,無形無容。簡情易性,化爲童蒙,無爲無事,若癡若聾。身體居一,神明千之,變化不可見,喜欲不可聞,若閉若塞,獨與道存。
建德若偷,無所不成。塗民耳目,飾民神明。絶民之欲,以益民性。滅民之樂,以延民命。捐民服色,使民無營⑸。塞民心意,使得安寧。
質真若渝,爲民玄則。生之以道,養之以德。導之以精神,和之以法式。居以天地,照以日月。變以陰陽,食以水穀。制以無形,繫以無極。天下喁喁,靡不賓服,宇内康寧,萬物繁殖。若非其功,而非其德,大而似小,醇而似薄。
大方不矩,無所不包。方於不方,直於不直,無圻無堮,無法無式。不方不直,萬物自得。不直不方,天地自行。在爲之陰,居否之陽。和爲中主,分理自明。與天爲一,與地爲常。
是故,大器晚成,無所不有。變於無形,化於無朕,動而無聲,爲而無體。威德不可見,功業不可視。禍息於冥冥,福生於窅窅。寂泊而然,是謂至巧。萬物生之,莫知所以。勉勉而成,故能長久。
是以,大音希聲,告以不言。言於不言,神明相傳。默然不動,天下大通。無聲而萬物駭,無音而萬物唱。天地人物,無期俱和,若響應聲。
大象無形,大狀無容。進而萬物存,退而萬物喪,天地與之俯仰。陰陽與之屈伸。效之象之,若影隨形。
是知道盛無號,德豐無謚。功高無量,而天下不以爲大;德彌四海,而天下不以爲貴;光耀六合,還反芒昧。夫何故哉?道之爲化也,始於無,終於末,存於不存,貸於⑹不貸,動而萬物成,静而天下遂也。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殊”。
⑵“褐”字衍。津逮本、學津本無。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而”。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争”。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而”。
《老子指歸》卷之二(初校)
道生一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名稱。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指歸】:有虚之虚者開導禀受,無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變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無之無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存不能存也;有無者纖微玄妙,動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虚)⑴者,無之無者生無(無)⑵者,無者生有形者。故諸有形之徒皆屬於物類。物有所宗,類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⑶,形因於氣,氣因於和,和因於神明,神明因於道德,道德因於自然:萬物以存。故使天爲天者非天也,使人爲人者非人也。何以明之?莊子曰:夫人形(腐)[臠]⑷,何所取之?聰明感應,何所得之?變化終始,熟者爲之?由此觀之,有生於無,實生於虚,亦以明矣。是故,無無無始,不可存在,無形無聲,不可視聽,禀無授有,不可言道,無無無之無,始末始之始,萬物所由,性命所以,無有所名者謂之道。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輕兒不發,重而不止,陽而無表,陰而無裏。既無上下,又無左右,通達無境,爲道綱紀。懷壤空虚,包裏未有,無形無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於聲色,莫之與比。指之無嚮,搏之無有,浩洋無窮,不可論諭。潢然大同,無終無始,萬物之廬,爲太初首者,故謂之一。
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並興,妙妙纖微,生生存存。因物⑸變化,滑淖無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無向無存,包裏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聲,不可逃以形:謂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運者,謂之二。
二以(元)[無]⑹之無,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渾渾茫茫,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得其緖,望之不覩其門。不可揆度,不可測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濁,與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繫於一,受命於神者,謂之三。
三以無,故能生萬物。清濁以分,高卑以陳,陰陽始别,和氣流行,三光運,羣類生。有形臠可因循者,有聲色可見聞者,謂之萬物。
萬物之生也,皆元於虚始於無。背陰向⑺陽,歸柔去剛,清静不動,心意不作,而形容脩廣、性命通達者,以含和柔弱而道無形也。是故,虚無無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興,而萬物之所因生也;衆人之所惡,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萬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故賢君聖主,以至尊之位,强大之勢,處孤寡,居不穀,逐所求⑻,逃所欲,去大爲小,安卑樂損。出無迹,入無朕,動於福先,静於禍始。無爲無事,天下自已。不視不聽,抱和以静。神明生息,形容自正。進退有常,不變其行。德化凌風,理於蒸庶。天地是佑,萬物是歸。
衆人則不然,見聞知病。見聞知病,合於成事,不覩未然之變,故貴堅剛。大權造勢,衆務不制。深度柔弱,遠絶微寡。動與道舛,静與天迕。神明潰濁,衆事並興。思慮迷惑,妄喜妄怒。福禧出門,妖孽入户。天網⑼以發,不可解之也。滂然禍生,愴爾覺悟,屈約而言卑,將死而辭善,雖欲改過爲新,反於微寡,自然不釋,與生路遠,破國亡家,禍及子孫。
故衆人之教,變愚爲智,化弱爲强,去微歸顯,背隱爲彰,暴寵争逐,死於榮名。聖人之教則反之。愚以之智,辱以之榮,微以之顯,隱以之彰,寡以之衆,弱以之强⑽。去心釋意,務於無名,無知無識,歸於玄冥。殊途異指,或存或亡。是以强秦大楚,專制而滅;神漢龍興,和順而昌。故强者離道,梁者去神,生主以退,安得長存?不求於己,怨命尤天,聖人悲之,以爲教先。書之竹帛,明示後人,終世反之,故罹其患。
注釋
⑴ “虚”字衍。上文言“有虚者”,此處應是“虚之虚者生虚者”。
⑵ “無”字衍。上文言“有無者”,下文言“無者生有形者”,此處應是“無之無者生無者”。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夫天之生人也”,誤。
⑷ “腐”,當作“臠”,形近而誤。下文言“有形臠可因循者,有聲色可見聞者謂之萬物”可證。
⑸ 怡蘭本作“無”。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 津逮本作“回”,誤。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來”,誤。
⑼ 津逮本、學津本作“綱”。
⑽ 津逮本、學津本作“愚之以智,辱之以榮,微之以顯,隱之以彰,寡之以衆,弱之以强”。
至柔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指歸】:道德至靈而神明賓,神明至無而太和臣。清濁太和,至柔無形,包裏天地,含囊陰陽,經紀萬物,無不維綱。或在宇外,或處天内,人物借之而生,莫有見聞。毳不足以爲號,弱不足以爲名,聖人以意存之物也。故字曰至柔,名曰無形。是以,無形之物,不以堅堅,不以壯壯,故能弊天地,銷銅鐵,風馳電騁,經極日月,周流上下,過飄歷忽,安固翱翔,淪於無物。
何以效其然也?夫響以無聲不可窮,影以無形不可極,水以淖弱貫金石、沉萬物,地以柔順成大功、勝草木,舌耳無患,角齒傷折。由此觀之,柔者弊堅,虚者馳實,非有爲之,自然之物也。是以,地狹民少,兵寡食鮮,意妙欲微,神明是守。與天相參,視物如子,德盛化隆,恩深澤厚。吏忠卒信,主憂將恐,累柔積弱,常在民後。被羞蒙辱,國在雌下,諸侯信之,比於赤子,天下往之,若歸父母。人物同欲,威勢自起,强者不能凌,大者不能取。終始反覆,强弱變化,天地爲助,神明爲輔,時至不制,爲天下主。夫何故哉?以道柔弱而體微寡也。故地廣民衆,國富兵强,吏勇卒悍,主能將嚴。賞重罰峻,削直刻深,百官戰慄,若在君前。勢便地利,爲海内雄,輕敵樂戰,易動師衆。合變生奇,凌天侮地,諸侯執服,靡不懸命。威震境外,常爲梟俊,人憂物恐,威動天地。道德不載,神明是離,衆弱同心,萬民不附,身死國亡,族類流散。夫何故哉?體堅剛而積憍吝也。
夫道⑴以無有之有,通無間,遊無理,光耀有爲之室,澄清無爲之府,出入無外而無圻,經歷珠玉而無朕。何以效其然也?夫有形鐮利不入無理,神明在身,出無間,入無孔,俯仰之頃經千里。由此言之,有爲之爲,有廢無功;無爲之爲,遂成無窮,天地是造,人物是興。有聲之聲,聞於百里;無聲之聲,動於天外,震於四海。言之所言,異類不通;不言之言,陰陽化,天地感。且道德無爲而天地成,天地不言而四時行。凡此兩者,神民之符,自然之驗也。
是以聖人,虚心以原道德,静氣以存神明,損聰以聽無音,棄明以視無形。覧天地之變動,(勸)[觀]⑵萬物之自然,以覩有爲亂之首也,無爲治之元也,言者禍之户也,不言者,福之門也。是故,絶聖棄智,除仁去義。發道之心,揚德之意。順神養和,任天事地。陰陽奉職,四時馳騖,亂原以絶,物安其處。世主恬淡,萬民無事,教以不言之言,化以不化之化,示以無象之象,而歸乎玄妙。奄民情欲,順其性命,使民無知,長生久視。故我無言而天地無爲,天地無爲而道德無爲。三者並興,總進相乘。和氣洋溢,太平滋生。人物集處,宇内混同。禍門已閉,天下童蒙⑶。世無恥辱,不覩吉兇。知故窒塞,自然大通。家獲神明之福,人有聖智之功。
當此之時,主如天地,民如嬰兒。飮主之德,食主之和,陽出陰入,與道卷舒。君父在上,若有若無。天下惘惘,(味味)[咮咮]⑷喁喁。不之若鷇,無爲若雛。生而不喜,死而不憂。閔閔挽挽,性命有餘。莫有求之,萬福自來。夫何故哉?人主不言,而道無爲也。無爲之關,不言之機,在於精妙,處於神微。神微之始,精妙之宗,生無根蔕,出入無門。常於爲否之間,時和之元。故可聞而不可顯也,可見而不可闡也,可得而不可傳也,可用而不可言也。柄而推之,要而歸之,易爲智(老)[者]⑸陳,難爲淺聞者言也。何則?廣大深遠,而衆人莫能及也;上而若反,而衆人莫能入也;淡淡濫濫,而世人莫能聞也;窅窅冥冥,而俗主莫能行也。
注釋
⑴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皆無“道”。
⑵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蒙童”。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名身孰親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指歸】:我性之所禀而爲我者,道德也;其所假而生者,神明也;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其所託而形者,天地也。凡此數者,然我而我不能然也。故法象莫崇乎道德,稽式莫高乎神明,表儀莫廣乎太和,著明莫大乎天地。道德神明,常生不死;清濁太和,變化無窮。天地之道,存而難亡;陰陽之事,動而難終。由此觀之,禍極於死,福極於生。是以聖人,上原道德之意,下揆天地之心。崇高顯榮,吉祥盛德,深閎浩大,尊寵窮極,莫大乎生。萬物陳列,奇怪珍寶,金玉珠璧,利深得巨,莫大乎身。禍世之匠,亂國之工,絶逆天地,傷害我身,莫大乎名。生憍長溢,困民貧國,擾濁精神,使心多欲,叛天違道,争爲盜賊,天下不親,世多兵革,一人爲之,傷敗萬國,主死民亡,物蒙其毒,莫大乎貨。
故得之與亡,或病或利。得名得貨,道德不居,神明不留,大命以絶,天不能救。(夫)[失]名(夫)[失]⑴貨,道德是佑,神明是助,名顯自然,富配天地。故細身大名,未可與論至道也;輕身重國,未可與圖利也。夫無名之名,生我之宅也;有名之名,喪我之橐也。無貨之貨,養我之福也;有貨之貨,喪我之賊也。是故,甚愛其身,至建榮民,爲之行之,力之勞之,强迫情性⑵,以損其神。多積貨財,日以憍盈,憍亡之道,貨名俱終。故神明不能活,天地不能全也。
夫何故哉?道德之化,天地之數,一陰一陽,分爲四時,離爲五行⑶,綸爲羅網,設爲無間,萬物之性,各有分度,不得相干⑷。造化之心,和正以公,自然一槩,正直平均,無所愛惡,與物通同。劑長續短,損盈益虚,不足者養,有餘者喪,貪叨多積,自遣禍殃。不足不止,利心常起。智以詐愚,强以大取。自然均之,名利歸主。失之而憂,得之而喜。一喜一憂,魂魄浮遊;一憂一喜,神明去矣。身死名滅,禍及子孫。
故名利與身,若炭與冰,形性相反,勢不俱然。名終體極、身存世昌者,天下無之。是故,擾心猾意,用情事神,夙夜趨務,飾容治辭,憂懷衆庶,創事立功,勵身起節,以顯榮名:是損所以有身,而益所以亡身也。竭筋力,忍飢渴,犯寒暑,踐危狹;薄衣惡食,不適囗腹;迎朝送晚,被恥蒙辱;精奔神馳,汲汲不止;逆道干榮,多入爲有:危身以寧,貨積神亡,貨患自來,憍亡俱至。則是爲福以亡福,(來)[求]⑸利以去利。故成敗之事,在爲與否;存亡之道,在去與來。
是以,知足之人,體道同德,絶名除利,立我於無身。養物而不自生,與物而不自存。信順之間,足以存神,室家之業,足以終年。常自然,故不可殺;處虚無,故不可中;細名輕物,故不可汙;欲不欲,故能長榮。知止之人,貴爲天子,不以枉志;貧處巖穴,不以幽神;進而不以爲顯,退而不以爲窮。無禍無福,無得無喪,不爲有罪,不爲有功。不求不辭,若海若江,遊揚玄域,神名是通。動順天地,故不可危;殊利異害,故能常然。是以,精深⑹而不拔,神固而不脱,魁如天地,照如日月。既精且神,以保其身。知足而止,故能長存。此謂遯名而名我隨,逃利而利我追者也。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强迫性情”。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五形”。
⑷ 津逮本作“于”,疑誤。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藏”。
大成若缺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静勝熱。能静能清,爲天下正。
【指歸】:道德無爲而神民然矣,神明無爲而太和自起,[太和]⑴無爲而萬物自理。或無根而生,或無足而走,或無耳而聽,或無囗而嗚,殊類異倫,皆與之市。母愛其子,子愛其母,男女相兼,物尊其主。巢生而喙,胎生而乳,鳥驚而散,獸驚而聚。陰物穴⑵居,陽物巢處,火動炎上,水動潤下。萬物青青,春生夏長,秋成冬熟,皆歸於土。非有政教,物自然也。
由此觀之,爲不生爲,否不生否,明不生明,晦不生晦。不爲不否,不明不晦,乃得其紀也⑶。故大道坦坦,不出門户,其出彌遠,其知彌寡。道在於身,不在於野,化自於我,不由於彼。萬物常治,智慧不起。
是以聖人,柄和履正,治之無形。遊於虚廓,以鏡太輕。遺魂忘⑷魄,休精息神。無爲而然,玄默而信。窅然蕩蕩,昭曠獨存。髣髴輓逮,其事素真。其用不弊,莫之見聞。夫何故哉?微妙周密,清静以真,未有形聲,變化其元。開導如陽,閉塞如陰,堤墆如地,運動如天。文武玄作,盛德自分。
是以,盈而若冲,實而若虚。不顯仁義,不見表儀,不建法式,不事有爲。上欲不欲,天下自化。敦厚樸素,民如嬰兒,蒙蒙不之所求,茫茫不知所之。其用不窮,流而不衰。不耕自有食,不織自有衣,暑則静於倮,寒則躁於裘。無有忌諱,與麋鹿居,背髮含哺,相隨而遊。主有餘德,民有餘財,化襲萬物,無所不爲。光景不見,獨玄有奇,天地人物,與之俱化,乘空載虚,與道徘徊。厲度四海,周流六虚,浩洋無窮,棲息至無。夫何故哉?直而若屈,正而若枉。世主爲聲,天下爲響。世主爲形,人物爲影。故不祀而天心和,不降席而正四海。故曰“大巧若拙”。
天道自卑。無律曆而陰陽和,無正朔而四時節,無法度而天下賓,無賞罰而名實得,隱武藏威,無所不勝,棄捐戰伐,無所不克。無號令而民自正,無文章而海内自明,無符璽而天下自信,無度數而萬物自均。是以(羸)[嬴]⑸而若絀,得之若喪。無鐘鼓而民娱樂,無五味而民食甘,無服邑而民美好,無畜積而民多盈。夫何故哉?因道任天,不事知故,使民自然也。
天地之道,一進一退而萬物成遂,變化不可閉塞,屈伸不可障蔽。故陰之至也,地裂而冰凝,清風飂冽,霜雪嚴嚴⑹,魚鱉蟄伏,萬物宛拳。當此之時,處温室,臨爐火,重孤貉,裘毳綿,猶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動體勞形,則是理洩汗流,捐衣出室,暖有餘身矣。陽之至也,煎砂爛石,飛鳥絶,水蟲疾,萬物枯槁,江河⑺消竭。當此之時,入沉清泉,出衣絺綌,燕高臺,服寒石,猶不能任也。及至鮮心釋意,託神清静,形捐四海之外,游志無有之内,心平氣和,涼有餘矣。
夫知故之爲術也,治人事,育羣形,德延天地,功配陰陽。及其生亂也,發於無形,起於無聲,與政卷舒,與化推移,得人如濕,逮人若陰,猶響應言,影不離形。爲之愈亂,治之益煩,明智不能領,嚴刑不能禁。是無爲者,有爲之君而成功之主也,政教之元而變化之母也。其除⑻禍亂,猶躁之勝寒而静之勝暑也。是以聖人,去知去慮。虚心專氣,清静因應,則天之心,順地之意。政舉化流,如日之光,禍亂消滅,若雲之除。天下象之,無所不爲,萬物師之,無所不事。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宂”,疑誤。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也”。
⑷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亡”。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嚴凝”。
⑺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江湖”。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餘”,疑誤。
天下有道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不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
【指歸】:人之生也,懸命於君;君之立也⑴,懸命於民。君得道也,則萬民昌;君失道也,則萬民喪。萬民昌則宗廟顯,萬民喪則宗廟傾。故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傷,則華實不生;源衰,則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長久。是以,世主得道,宇内不擾,諸侯賓服,百蠻雍喜,四海同風,兵革不起。徼捍之人,無所效其言,果壯之士,無所施其功,聰明辯智,隨澤而耕,騏驥驊騮,嬰輿而作,天下宴⑵閒,各樂其業。世惇俗厚,民人專一總,織而衣總,耕而食。天心和洽,萬物豐熟,喜祥屢臻,吉符並集。非天降福,世主道德也。天子失道,諸侯不朝,谿異谷别,法制舛殊,四方背叛,力正⑶相凌,舉兵争權,弱者爲(膚)[虜]⑷,强者爲君。是以天下,選將簡士,砥礪甲兵,懸烽烈火,四面相望,深姦大詐,謀於廟堂。作變生奇,結縱連横,輕車梟騎,興敵相當。士馬生郊,歷年不還,化高詐力,政當首功。當此之時,飾養戎馬,不遑親戚,奔郊先至,常食菽粟。貪夫坐而爲宰,庸僕之徒畜而爲賊。百姓罷極,財殫力倦,長傜兵役,久而不息,時念歸家,悽愴慷慨,想親罷老,泣涕於外。慈父惠母,憂愁傷心,肝膽氣志,摧折於内。士卒雙⑸頭結踵,骸骨暴露,流離於中野者,不可勝計。道路憧憧,皆爲孤子,思慕號令⑹,踊泣而起。何罪蒼天,遭離⑺此咎!牝者無夫,幼稚無父。怨慟悲痛,不期而聚,大者爲率,中者爲宰。上下相護,中外相保,非有血脉,親如兄弟。總苗爲旌,穿地爲鼓,操兵便械,趨行案伍。常習⑻戰鬥,意議其主,至精相感,氣化相動。是以,天地鈐結,陰陽隔閉,星辰散亂,日月鬪蝕,詐逆萌生,災變並發。非天降禍,世主無道。
夫遭天之鴻命,繼先聖之後,貴爲天子,富有四海,爵尊寵極,莫與比列。布衣粗裘而天下以爲好,蔬食藜羹而天下謂之美。變世化俗猶風之靡草,民之從化猶魚之赴水。不務崇道廣德,修身正己⑼,憂勞元元,以承⑽祭祀,光顯祖考,業傳子孫,德與神明争流,名與天地相保,反以驕奢取名,求勢不止,逆天迕地,無不凌侮。是以不訾之士,相矯而起,輕舉深入,先到爲右。敵人遠至,莫與之交,黨離朋絶,中外不恃。身死國亡,宗廟崩弛,可欲之故,非天下之罪也。
是故,威劫尊寵,窮極民上,名號顥榮,覆蓋天下,而不知足者,獵禍之具而危亡之大數也。
夫道德神明,陶冶變化,已得爲人,保合精⑾神,而有大形。動作便利,耳目聰明。游於昭曠之域,聽視天地之間。上觀自然之法式,下察古將之得失。鑿井而飮,耕田而食,長妻生子,與民相極。是足之足者也。何況乎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哉⑿!其可足亦明矣。
故不在於道也,利心常起,貪人壤土,欲人財寶,兼並不休,增加不已者,追患之大數而得咎之至要也。
自今及古,飛鳥走獸、含氣有類之屬,未有不欲得而全其性命者也。故居君者爲虜,居虎者爲鼠。名在青雲之上,身處黄泉之下。居牛馬之位者,無牛馬之患;託犬羊之列者,無犬羊之咎。是以,得道之主,建心於足,游志於止,辭威讓勢,孤特獨處。捐棄萬物,唯神是秉,身存名榮,久而不殆。天下歸之,無有不制。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人之生也”與“君之立也”二句均無“也”。
⑵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冥”。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政”。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椎”。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呼”。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罹”。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集”。
⑼ 津逮本作“已”,疑誤。
⑽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缺“承”。
⑾ 津逮本作“情”,疑誤。
⑿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或”,疑誤。
不出户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指歸】:道德變化,陶冶元首,禀授性命乎太虚之域、玄冥之中,而萬物混沌始焉。神明(文)[交]⑴,清濁分,太和行乎蕩蕩之野、纖妙之中,而萬物生焉。天圓地方,人縱獸横,草木種根,魚沉鳥翔,物以族别,類以羣分,尊卑定矣,而吉兇生焉。由此觀之,天地人物,皆同元始,共一宗祖。六合之内,宇宙之表,連屬一體。氣化分離,縱横上下,剖而爲二,判而爲五。或爲白黑,或爲水火,或爲酸醎,或爲微羽,人物同類,或爲牝牡。凡此數者,親爲兄弟,殊形别鄉,利害相背,萬物不同,不可勝道。合於喜怒,反於死生,情性同生,心意同理。
何以言之?莊子曰:一人之身,俱生父母,四支九竅,(員)[其]⑵職不同,五臟六腑,各有所受。上下不相知,中外不相覩。頭足爲天地,肘膝爲四海,肝膽爲胡越,眉目爲齊楚。若不同生,異軀殊體,動不相因,静不相待,九天之上,黄泉之下,未足以喻之。然而頭有疾則足不能行,胸中有病則囗不能言,心得所安則耳目聰明、屈伸調利、百節輕便者,以同形也。人主⑶動於邇,則人物應於遠;人物動於此,則天地應於彼。彼我相應,出入無門,往來無户。天地之間,虚廓之中,遼遠廣大,物類相應,不失亳釐者,同體故也。
是以,聖人不出於⑷户,上原父母,下揆⑸子孫,危寧利害,反於死生之説,察於是非之理,通於利害之元,達於治亂之本。以己知家,以家知彼,事得其綱,物得其紀。動知所之,静知所守,道德爲父,神明爲母,清静爲師,太和爲友,天下爲家,萬物爲體。視彼如己,視己如彼,心不敢生,志不敢舉。捐棄知⑹故,絶滅三五,因而不作,巖居穴處。不殺羣類,不食生草,未成不服,未終不采,天地人物,各保其有。
夫原我未兆之時,性命所以,精神所由,血氣所始,身體所基,以知實生於虚,有生於無,小無不入,大無不包也。本我之生,在於道德。孕而未育,所以成形。至於出冥,以知深微纖妙和弱潤滑之大通也,無知無識無爲無事之有大功也。視我之爲嬰兒,至於壯大有知,以睹柔之生剛,弱之生强,小之生大,短之生長,愚之生智,晦之生明也。察我呼吸屈伸,以知損爲益首,益爲損元,進爲退本,退爲進根,福爲禍始,禍爲福先也。上陵仰阪,歷阻過險,形疲喘悸,勞而静處,則神平氣和,中外相保,以知清静虚無、無爲變化之大功也。四支九竅,趨務舛馳,異能殊形,皆⑺元一心,以知百方萬物之害之變皆生於主。稽之天地,驗之古今,動不相違,以知天地之道畢於我也。故,家者,知人之本根也;身者,知天之淵泉也。觀天不由身,觀人不由家,小近大遠,小知大迷。去家出户,不見天下;去身窺牖,不知天道;其出踰遠,其知益少;周流四海,其迷益甚;求之益大,功名益小。不視不聽,求知於己,天人之際,大道畢矣。
故,聖人不見一家之好惡而命萬家之事,無有千里之行而命九洲之變。足不上天而知九天之心,身不入地而知九地之意。陰陽進退,四時變化,深微隱匿,窅冥之事,無所遁之。何則?審内以知外,原小以知大,因我以然彼,明近以喻遠也。故聖人之爲君也,猶心之於我、我之於身也。不知以因道,不欲以應天,無爲以道世,無事以養民。玄玄默默,使化自得,上與神明同意⑻,下與萬物同心。動與之反,静與之存,空虚寂泊,使物自然。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生”。
⑷ 津逮本、學津本無“於”。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擦”。
⑹ 怡蘭本作“如”,疑誤。
⑺ 津逮本作“者”,疑誤。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異”,疑誤。
《老子指歸》卷之三(初校)
爲學日益篇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之,至於無爲而無以爲。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指歸】:道德之化,變動虚玄。蕩蕩默默,汛汛無形,横漭慌忽,渾沌無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開導禀授,無所不存。功成遂事,無所不然。無爲之爲,萬物之根。由此觀之,不知之知,知之祖也;不教之教,教之宗也,無爲之爲,爲之始也;無事之事,事之元也。凡此數者,神明所因,天地所歸,玄聖所道,處士所傳也。
逮至仁義淺薄,性命不真。不覩大道,動順其心。陷溺知故,漸漬(憂)[愛]⑴恩。情意多欲,神與物連。深謀逆耳,大論迕心。非道崇知,上功貴名。是以,作術治數,集辭著文,載之篇籍,以教萬民。綱紀天地⑵,經緯陰陽,剖判人事,離散祖宗。淳樸變化,設僞萬方,轉移風俗,傾正敗常。改正易服,萬事盡彰,鐘鼓琴瑟,間以竽笙,升降進退,飾象趨翔。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分舛並争,興事儛文。以辯相詘,以巧相勝,毫舉毛起,益以無窮。是以天下背本去根,嚮末歸文,博學深問,家知户賢。甚者擬聖,以立君臣,同意者,無能爲官;異心者,功大而亡。是以,天下騷騷,不遑其親;追習纖纖,務順其君。故和五味以養其囗,肥香甘脆,不顧羣生;變五色以養其目,玄黄纖妙,不計民貧;調五音以養其耳,極鐘律之巧,不憂世淫;高臺榭,廣宫室,以養其意,不懼民窮;馳騁田獵以養其志,多獲其上,不順天心。凡此數者,非以爲善務也,以悦其君也。天下相放,養僞飾姦。消滅和睦,長暴之原。浸以爲俗,巧利爲賢。損民大命,以增民勞。傷人美性,以益民煩。當此之時,谿谷異君,四海各王⑶,尊名貴勢,强大爲右。忿争相踰,力正任武,强者拘弱,衆者制寡。以(乳)[亂]⑷代治,以非圖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争之愈大,莫之能守,求者甚衆,得之者寡。道路悲憂,盡言軍旅,詾詾謷謷,至相烹煑。夫何故哉?飾文益事,務以相序也。
是以聖人,釋仁去義,歸於大道,絶智廢教,求之於己。所言日微,所爲日寡,消而滅之,日夜不止。包以大冥,使民無恥。滅文喪事,天下自已。損之損之,使知不起。遁名亡身,保我精神。秉道德之要,因存亡之機。不爲事主,不爲知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爲。
天地自作,羣美相隨,萬物自象,百蠻自和。萬民⑸蚩疑,不知所之,隨明出入,託於四時。優游精神,不外心志。意中空虚,如木之浮,如壤之休,不識仁義,不達禮儀。心不知欲,志不知爲。行步蹎蹎,瞻視顛顛,語言默默,意氣玄玄。外似禽獸,中獨異焉。寂而不爲,若無君臣,不爲而治,敦厚忠慤,至於大安。神休精息,性命自全,萬物相襲,與道德鄰。夫何故哉?主無教令而民無聞也。
是以,將取天下,常於無事,不言爲術,無爲爲教⑹。無欲爲寶,不知爲要,能行以道,無不開導。
釋虚反實,以極爲事。上知天高,下知地厚。明陰陽之分,知萬物之數。晝見星於天,夜見魚於川。耳比八風之調,目領羣獸之毛。此思慮之極也,無益於存。力什烏⑺獲,勢百孟賁,勇千夏育,威執三軍。進若光景,退若浮雲,擊如雷霆,不動若陰。此强之極,無益於勝。使日下之民皆執禮易,通詩書,明律比,知詔令。家一吏,里一令,鄉一倉,亭一庫。明察折中,强武求盜。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父子不相隱,兄弟不相容。此事之極,無益於治。是故,以知知,與天相離;以爲爲,與天相寄;以事事,失天之意。爲國日益,百殘⑻盡備,爲而不成,求而不得,天下相驅,歸之於亂。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天下”。
⑶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主”。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物”。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無爲無教”。
⑺ 學津本作“鳥”,誤。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錢”。
聖人無常心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聖人在天下,惵惵乎爲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駭之。
【指歸】:道德無形而王萬天者,無心之心存也;天地無爲而萬物順之者,無慮之慮運也。由此觀之,無心之心,心之主也;不用之用,用之母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我之所以爲我者,豈我也哉?我猶爲身者非身,身之所以爲身者,以我存也。而我之所以爲我者,以有神也。神之所以留我者,道使然也。託道之術,留神之方,清静爲本,虚無爲常,非心意之所能致,非思慮之所能然也。故知者之居也,耳目視聽,心意思慮,飮食時節,窮適志欲,聰明並作,不釋晝夜,經歷百方,籌策萬事,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路,將以全身體而延大命也。若然,則精神爲之損,血氣爲之敗,魂魄離散,大命傷夭。及其寐也,心意不用,聰明閉塞,不思不慮,不飮不食。精神和順,血氣生息,心得所安,身無百疾。遭離兇害,大瘡以瘳,斷骨以續,百節九竅,皆得所欲。
夫以一人之身,去心則危者復寧,用心則安者將亡,而況乎奉道德,順神明,承天心,養羣生者哉!是以聖人,建無身之身,懷無心之心,有無有之有,託無存之存。上含道德之化,下包萬民之心。無惡無好,無愛無憎。不與兇人爲讎,不與吉人爲親。不與誠人爲媾,不與詐人爲怨。載之如地,覆之如天,明之如日,化之爲神。物無大小,視之如身。爲之未有,治之未然,絶禍之首,起福之元。去我情欲,取民所安,去我智慮,歸之自然。動之以和,導之以冲,上含道德之意,下得神明之心。光動天地,德連萬民,民無賦役,主無職員。俱得其性,皆有其神,視無所見,聽無所聞。遺精忘志,以主爲心。與之俯仰,與之浮沉。隨之臥起,放之屈身。不言而天下應,不爲而萬物存。四海之内,無有號令,皆變其心。善者至於大善,日深以明;惡者性變,浸以平和;信者大信,至於無私;僞者情變,日以至誠;殘賊反善,邪僞返真,善惡信否,皆歸自然。
當此之時,溷沉太虚,霑溺至和,民忘心意,芒洋浮游,失其所惡,而獲其所求。與天進退,與道周流。非迫禁而去惡,非拘教⑴而後移也。無爲爲之,而變化不自知也。夫何故哉?世主之化,虚無寂寞,容如枯槁,心如橐龠,志如江海,施如谿谷。不别東西,不異南北,不(辯)[辨]⑵甘苦,不嫌白黑,不正方圓,不定曲直。詳於玄妙,務自隱匿,與物無治,浮游無極。廢我之所欲爲,裏⑶天之所欲得,萬物紛紛,皆(汪)[注]⑷其耳目。世主無爲,涣如儼容⑸,天地爲爐,太和爲橐,神明爲風,萬物爲鐵,德爲大匠,道爲工作,天下青青,靡不潤澤。故能陶冶民心,變化時俗,上無不包,下無不克,成遂萬物,無不斟酌。感動羣生,振駭八極,天下芒芒,不識美惡,玄效昧象,自成法式。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散”,疑誤。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裏”。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