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9|回复: 4

(摘)荣格的基于集体无意识的梦理论和心理分析学说

[复制链接]
箭凌 发表于 2012-6-6 12: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荣格的基于集体无意识的梦理论和心理分析学说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因两人的学说产生分歧而决裂。据他估计,自己一共大约解过80000个梦。

      荣格认为梦是自我调节性精神系统的自然反应,是精神系统自我调节的方法。即是说梦是对我们的意识态度所产生的反应,正如当我们过量进食或进食不足、或以别的方式戕害身体时,有机体会做出的反应一样。
  人们会做各种各样的梦,梦的材料可以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人潜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梦是可以通过梦者提供的材料和联想得以解释的,但对于一些萦绕于心的梦、或一些高度诉诸于情感的梦,做梦人所展现的个人想象常常不能使人得出满意的答案。
  这些梦中的内容成分并非属于个人,也不可能起源于梦者的个人经历,这些内容是来自集体潜意识的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这种梦称之为重要的梦或异梦(big dream)。当潜意识产生断层或纷乱时,这样的梦就会出现。
  梦是沟通意识与潜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是将潜意识的反应或自发性冲动传递给意识的正常现象,荣格认为梦中不存在伪装,梦中的一切都应该被当作正正当当、真有其事的东西,只是由于我们不了解梦的语言而无法理解梦罢了。
  弗洛伊德释梦寻找的是情结,荣格寻找的则是潜意识对情结做了些什么。对于荣格来说,梦象征,是各种原型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试图统一成一个和谐、平衡整体的一种尝试。通过理解梦象征,可以带给梦者启示性的东西。
        荣格认为梦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补偿的功能。“梦的补偿并不是简单的心灵对抗。从肯定到否定,都是梦对意识状态进行补偿的方式,在梦中最常见的是,做梦者对梦中某一具体情境不作任何评论,就表明这是一种对意识状态的肯定,有的梦是通过对做梦者意识态度加以夸大进行补偿的,还有一些梦则与意识情境有一点不太一致的方面,因此只提议做少量变动,还有些梦表达的观点与意识态度相反,这类梦一般受意识态度不适当或出现错误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补偿常会以想象性愿望形态出现。它们试图补偿那些心灵的被忽略的,因而尚未分化的部分,从而试图达到心灵的补偿。补偿是对意识态度所产生的反映,人格的某部分在意识中扩张将导致潜意识的补偿行为。
  梦的另一个功能是预示未来。因为集体潜意识是全人类具有的共同经验的沉淀物,在梦中,象征不仅试图表现人类种族积淀的智慧和个人的智慧,而且它们还代表着预先安排好的个人未来地位的种种发展层,象征标示出人的命运,以及他心灵未来进化的轨迹。梦往往走在做梦者意识前面。
        象征的两个方面,即象征的补偿作用和预示作用是同一存在的两个方面。在解释梦时,象征表达本能冲动及愿望的一方面和展望未来的方面都应该给予重视。荣格认为个人的梦的预示内容,甚至能预见到历史性的集体事件的轨迹,这都源于原型的集体性质。
   在谈具体的释梦技术之前,应该先了解荣格认为释梦应遵循的一些原则。由于梦是对意识态度所产生的反应,因此,在释梦时,应设法尽量把梦与意识状态关系拉近,荣格写道:“我甚至主张,除非我们对于意识的立场已非常清楚,否则是不允许我们斩钉截铁地去解析梦的。梦并非是一种和日常生活完全脱节的心理现象。事实上,意识和梦之间的关系是极富因果性的,其间的反应是非常微妙的。”
       荣格强调不仔细调查一个梦的前因后果就妄加解释是很不稳妥的,我们显然应该了解梦者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但也存在另一种梦,如果这个梦是神话结构,那么它所用的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因此,只要解梦者拥有足够的知识,就可以提供类似例证把这个梦的前因后果补充出来,在梦的集体潜意识这一层上,人与人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而在个人层次上则各有不同。
  但荣格又提醒我们不能拘泥于象征物的固定含义,实际上一些相当固定的象征物却没有一定的内涵。要确定这些象征符号的含义,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比较神话学、民间传说故事、宗教和语言才有可能。
  荣格认为一系列的梦比一个单独的梦更能为满意的解释提供一个基础,对一个独立的梦,可以任意加以解释,但如果是一系列的梦,那潜意识所介绍的主题就会在梦的系列中变得越加分明,那些重要的表象也通过反复被强调出来,就是错误的解释也可以被连续而来的梦加以修正。
  人们可以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水平上解释一个梦。客观水平是指,梦中出现的人和物被当作一些实际存在的人和物,我们分析他们与梦者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做梦者的影响。但就主观水平而言,人们认为梦的景象代表了做梦者人格的某些重要方面。比如,一个少女梦见自己的父亲,如果在客观水平上解释,就会涉及少女与父亲的某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在主观水平上解释,父亲可能代表少女心中的道德原则。
  荣格从不把一种解释强加给当事人,他甚至认为梦者对梦的理解比心理治疗师的理解的更加重要,最理想的是,解释变成双方思考的共同结果和一致看法。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2-6-6 12: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         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         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2、             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然后是充满灵感与创造的形象。

3、             阴影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的自我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数是让我们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阴影中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4、             人格面具

在分析心理的意义上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的我们自己。“Person”一词源于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或者说,我们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

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于掩藏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

5、             智慧老人

荣格用智慧老人来形容我们内在所具有的有关意义与智慧的原型意象。男人阿尼玛发展最高阶段的索菲亚形象,以及阿尼姆斯发展最高阶段的赫耳墨斯的形象,都在不同和度上具有这种智慧老人的意义。

荣格的斐乐蒙,也就是荣格自己的内在老人,实际上,所有的原型意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也可能以其他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梦的分析来了解分析我们的原型意象,也可以通过积极想象来与他们相互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2-6-6 1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无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
     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性”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原型),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原型形象)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
    例如,人类普遍有形成母亲形象的倾向,不过,基于这个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灵的原型,每个人所形成的母亲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原型形象是原型对个人心灵逐渐累积的经验起作用而形成的深层基础形象。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累积、对一大群人具有意义的原型形象,深埋在集体意识的文化里。以文化形式出现的例子包括:国王和皇后、圣母玛丽亚、还有耶稣和佛陀等宗教性的人物形象。
     只要是重复性的人类经验,例如出生、死亡、男女交合、婚姻、对峙势力的冲突等等,都有其原型基础。虽说原型也会演化,但演化这个变数实在太过缓慢,不管它实际目标为何,把它放入历史时间来看,都可视为是固定不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2-6-6 12: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极想像:
     荣格曾把“积极想像”称之为“一种睁着眼睛做梦的过程”。但积极想像与“白日梦”不同,后者多少是个人主观的发挥,总是停留在个人日常体验的水平;而积极想像与意识性的发挥正相反。由积极想像所导演的剧情,似乎是“要迫使观众的参与;一种新的情景被推出,其中潜意识内容被展现在清醒的意识状态”。荣格从中发现了一种超越性的机制,也即一种意识与潜意识因素之间的合作性,并且认为想像性的意象,自身具有其在心灵生活有序发展与转化中所需要的所有因素。
    荣格曾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来解释“积极想像”的自然发生。在荣格的姑妈家里,有他爷爷的一幅像:作为主教的爷爷,配着徽章,走出房门,站在台阶上……荣格说,他常常跪在一把椅子上凝视着这幅画像,直到觉得他走下了台阶。而他姑妈每次看到荣格在那里出神,总是会说:“嗨,乖孩子,他不会动的,还站在那里呐。”荣格说,在1935年为塔维斯托克作讲演的时候,  “但我知道我看见他走了下来”。荣格接着说,你们看,就这样,那幅画像开始动了起来。同样,当我们全神贯注于头脑中的一幅图景的时候,它会开始动起来,意象会变得更加丰富,还会变化发展下去。在这次讲座中,荣格还说:由于通过积极想像,所有的意象都产生在有意识的思维中,这些意象比不确定的梦更完整。这些意象也比梦有更丰富的内容。于是,积极想像意味着意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意味着象征性事件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根据,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我们可以与这些具有生命的意象进行直接的沟通。
    荣格在其与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太乙金华密旨》)的评论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积极想像”的思想。而正是在这次合作中,卫礼贤为荣格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大门。那是对于荣格整个分析心理学发展至关重要的事件,把荣格从与弗洛伊德分裂后的抑郁和孤独中拯救了出来,并且付诸了其创造的机会与力量。通过对道家内丹功法的阐释,荣格表达了这样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是获得自身解放的关键。荣格说:“让事物自发地表现的艺术,道家为无为的教诲……成为我打开无意识大门的钥匙。我们必须要让它们在心灵深处出现。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一种艺术。”而这种很少有人知道的艺术,通过与荣格的整合与实践,也就演化为分析心理学的积极想像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6-6 2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知白守黑的道家无为修炼法门是积极想象意识的高深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5:35 , Processed in 0.0147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