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57|回复: 4

2012.7.7《黄庭外景经》璇玑章第十三(下)

[复制链接]
潘雄 发表于 2012-7-13 16: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继续下半节的内容,张伟的问题:
  他说“请问老师,丹经中有七返九还之说,什么是七返九还?”
  七返九还实际上是指丹气在体内自动循环的过程中要带动的身体物质和要经历的一些变化过程。我们就看返,七返它有哪七返,一返脉,二返气,三返血,四返精,五返骨,六返髓,七返形,它是从具体的物质上一点点去带动它们,你看六返髓,七返形,返到骨髓里面去以后基本上它就能带动人的整个形体了。九还指的是一还肾,二还心,三还肝,四还肺,五还脾,六还丹房,七还气户,八还精室,九还神宫。那么我们就可以做这样一个小节,就是七返可以神固,九还可以留形。所谓的神固就是说人的精神或者人的先天之神或者人的再造的生命就稳固了,九还呢,如果人住得了的话他可以留形,留形就是说人的形体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变化,人的形体还有一个质的问题,质就是形体的质,这个素质就可以达化,达化意思就是说最后他就可以进入到物化里面。那就像我们从传统神仙学说里面所说的,就是人这个时候就可以变化了。
  那么从经典的那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也知道七返九还它只是一个理论程序的提出,至于说内在的这一面来说它有很多的经验需要我们逐步逐步地去验证它,也不是像我们所说的丹经不能像过去那样一个人从头到尾的体验得很通透。你比方说有的人体验的是幻丹,有的人体验的是质丹(音),就是说实际品质的那种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感悟人生”的问题一样,就是说它没有信号,但是它本身所体会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聚丹的一个前奏。那就说明一个道理,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见者有缘,听者有份,往往人家的功象或者人家的信号可能跟自己的存在之间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在过去可能不是这样的,现在作为老祖宗就自动的把它调整成为这样一个分配的状态,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复杂就是说后天的这一面已经不能响应于完整的先天了。大家注意我这个结论,人们后天的这一面因为生活太进化了,先天又太退化了,所以它又已经不能适应先天所反映的全然的层面,所谓的全然的层面就是它已经回不去了,它已经响应不了了,你如果要是强迫现代人在同一个时间段或者同一个身体的构架里面去反映所有的七返九还的过程那不是说在帮助他,而是在要他的命。那我们就看看这个七返九还到底有哪些比较深刻的变化我们是没办法体会的或者是没办法在一个人身上去体现的。
  “一返脉,脉运矣”,这都是在《道枢•九转金丹篇》记载的,“一返脉,脉运矣。二返气,气聚而凝矣,三返血,血成白乳矣。”你比方说就像三返血这一个问题一样,我们大家都知道北京香河县有个周凤臣老人,他的肉体现在还在炕上躺着,但是他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已经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科技频道,科学家也做了相应的研究,也就说明你别看他这个人去世了很多年,但是你从他身体里面抽出来的液体就是乳白色的,这就是三返血。但是现在的情况他不是人还活着的时候已经返成血,而是人去世了以后返成血,返成白乳的状态,那就说明在我们现在人的形态中间多过程你不要去勉强它,不要以为古人这样记载你就拼命的想往那个地方去验证,那可能要花很多年以后你才能够做到的一件事,你不要强求于你自己,在当下你就能够完成一些必然的过程你是在要自己的命。“四返精,精结琼块矣。”什么叫精结琼块?那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你这个人生命中间已经有舍利子了,那就是说要火化了以后才能够拿出来,但是现在你在正常的生命形态下它就已经能够精结琼块,精结琼块以后人其他的部分是不是能够受到影响呢?所以说我们在面对这些传统经典的时候就不要一味的去接受它的观念,而是一定要知道在这些经验性的东西里面有哪些是我们能够体会的,哪些东西是我们不能体会的。“五返骨骨若红玉矣。”就是说骨头像红玉一样,骨头是白色的,最后变成红色的,像玉一样晶莹剔透。你说那种状态是何等的奇妙啊。“六返髓,髓化玄霜矣。”那么骨髓它已经像血霜一样的存在,它已经不成其为液体乳化的状态。“七返形,形清体妙矣。”形清,然后体妙,妙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妙到形体可能变化无常,要年轻就年轻,要年少就年少,要年老也没有什么关系,它很快就能够返回来。然后它这个地方提出来是八返,还有“八返神,神化无方”,就是说这个人已经通达道化了,没有一定的规范性。
  那么九还呢?九还就是“一还肾,二还心,三肝,四还肺,五还脾,六还丹房,七还气户,八还精室,九还神室,九化则可以留形。”意思就是说这个形体就可以留下来了,实际上这个形体是不是可以留下来呢?肯定不会留下来的,它也会把它化掉,所以说过去人只不过是化的方法不同而已。你比方说尸解和羽化,羽化可以经过人们的视觉干扰,但是尸解就不能经过人们的视觉干扰,就是你看着它它化不了,但是羽化的人就可以让你看到它的形体在迁徙,迁徙就是说他的形体离开人的肉体单独的成立,但是尸解却一定要避开你的视觉干扰,意思就是说它不会在你的视觉存在以内这样去变化。那么到达第三点,如果要是到达气化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就像我们看气的变化一样,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以后再变成正常的分布在空间的那种正常气体,然后我们也分辨不了到底是水蒸气还是普通的空气,我们就分辨不了了。那说明一个道理,说明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形态的不同它所需要的环境状态也不一样,人的气化也是这样的,一旦达到气化以后无论你是有意识的去干扰它也好,无意识的去观察它也好它都不会受到干扰,它都会按自己的模式引导你的思维,就是说你的思维想到什么样的程度它可能就化到什么样的程度,它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个就叫“九化可以留形”。
 楼主| 潘雄 发表于 2012-7-13 17: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第四个问题是“大象无形”提出来的:
   “2012年4月的梦。
  两个月多之前做的梦,将鱼冷冻(但未冻死(因为)后来又活过来了)后放在锅里煎炸一下鱼的头部,然后又放到有鸡的锅里和鸡一起煮,煮完后送给吃完饭的客人。”吃完饭的客人,人家吃完了他还送上一锅连鸡带鱼的汤,然后他自己也体会,他说“人之道则不同,损不足而补有余矣。”你看他已经知道这个结论了,那我们就看看具体的分析是怎么说的。
  将鱼冷冻,那就是将有余的一面活封起来,有余则活,因为他证明了嘛,就是说解冻以后又活过来了,就是将有余之活封藏起来以等待其机,就是说他准备等待这个时机让它发挥作用。那么这个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心在机的这个机,说明人在选择一种比较恰当的机会,我们就看看这个机会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他又将活鱼煎炸了它的头部以后放到鸡汤里面去煮,然后就说明鸡已经成熟了,鸡汤成熟了以后将有鱼的活性物质先置于死地,然后同于奇巧,意思就是说它的奇巧心就是这样,就是表面上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不是说把这个有余以奉天下,而是我这个有余先把它冻起来,该发挥作用的时候我就让它发挥作用,这个就叫顺其自然。
  然后吃完饭的客人还得到了余食之惠,吃完饭了他把他的汤又送上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那说明生存无忧的强势群体总是额外的受到人的青睐。那回过头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做梦的人他也就青睐这样一种强势群体,所以说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面这方面他可能没有真正的去面对它,尽管他悟得很对,他也知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也。意思就是说人家明明有多的,人家已经吃饱了饭他还送上鱼汤,这说明他还停留在人道的有益的追求中,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结论,当然我们有时候需要不断的三省吾身,就是对自己有一个认识过程,这就是认识过程的一个自我的不言之教,通过做梦自己教育自己。
  然后我们再看下面的情节与他上面这个部分是不是一个整体,下面这个部分是这样说的:“自己去家西边的空地上,树林没有树了,土堆到东南角,西边有几个进出水的眼洞,再看还有个用砖石砌成的水湾”,意思就是说里面存着有水的意思,“又再看水湾底部还有一些垃圾,心想水池这种低的地方容易被人扔进垃圾。”然后他自己就悟,他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西方属金,肺属金。金生水。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他这里面也就是说没有木了,树林已经没有了,那我们就根据他这个既有的象分析跟他的体悟不同的地方。
  他自家的溪边空地上已经没有树了,可能原来有很多树,现在没有树了,人的意思就是说在去往西天的路上他还没有见数,就是没有什么功德的意思,没有见数就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土堆在东南角,东南大家都知道是属于顺位,顺位有土则不利于风行,就像我们北边有秦岭,秦岭可能就在南边的顺风有阻挡,这个顺风刮不到秦岭以北,所以说秦岭以北就是比较干燥的地区,就是这个意思。然后溪边有水的眼洞,而水湾又很浅,水很脏,这说明了什么意思呢?就说明西去的成就还需要开放他生命的这个天空,就是说在他自身的概念里面,自身的家的概念里面,无论是家里面的院子里面的空地还是树林、还是土堆等等,这就说明了他自己这个家里面的管理或者是布置都没有达到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小井的无赖莫如大我的无穷,就是说处在自我这个小生命中间的这个无赖形态的时候,有的人身体不好,不舒服,有先天的疾病也有后天的身体衰退的时候,这就叫小生命的无赖,还不如开放自我,然后达到大我的无穷,所谓的大我就是这个大生命,你要想办法跟它沟通。
  刚才我们讲了道友们的功相,其目的就是为了讲究中国传统道家的丹法里面的生命意义,它不单纯的是为了去延续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去体会这个宇宙的根本,让生命随着这个根本再去造化,我想这个造化里面有个关窍,这跟其他的宗教修炼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够敏感出来,我们就不便于在这个地方做一个高低的比较、深浅的比较或者大小的比较,不做这些比较,我们仅仅是说从现代人们的文明、现代科学的认识以及现代文化的发展我们都有必要去掌握这样一些基本的信息。
  第三节同样能够反映出来他前面两节所具备的境界是不是那么回事。
  “梦见和弟弟住在同一个宿舍,弟弟就把饭桌挪到一边空出了走路的地方。弟弟和爹就把猪圈里粪池的”,一般猪圈可能底下就是个粪池,我在云南看得比较多,就把粪池建在猪圈的底下,猪一般就生活在粪池的上面,这样猪的粪便就直接放到粪池里面去了,一般农村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卫生。但是它毕竟是猪圈,“在猪圈的西墙上安了一扇大玻璃窗,没有活动的窗扇”及,就是说是固定的,你想想看一个猪圈本来就气味熏天,他还要装一个玻璃窗,仅仅是能够透视到了面,同时它又阻碍空气的流动,而且它还没有活动的窗扇,也就是说它不能透气,不能交换空气,“只有一片固定的大玻璃,内侧还安装了窗帘。”不知道他装窗帘干什么,总的说来这一切在人们的生活现实中间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然后“我来到院子中,看见老鹰在高空盘旋,知道老鹰是猛禽,心中有些担心,老鹰就变成了一个高大的女人,只是翅膀部分没有变,于是就醒了。”他自己的体悟是这样的:“不知道如何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担心)和对某些女同事的一些恐惧。高考不再考基本的能力以后我是否该去教数学(大学所学专业)?还是现在就去?”
  我们就看看这些问题是怎么样一个信息,然后他弟弟将饭桌挪到一边而利于行走,那说明少阳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急之举,就是说他比较适应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命内部在提炼我们自己本身的物质的时候一定要把一些比较纯朴的素质输送给少阴或者少阳,让他们能在自己的行为中间体现出来,这样能够造化出一个新的生命的时候他就代表着我们真善美的一面。但是常与非常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他弟弟和他爹就把粪池的西边的墙上安上了大玻璃窗户,那说明喂猪的场所安装不透风的窗户是不相宜的,并且是很浪费的一种举动,那说明我们的修炼在这个方面可能是没有注意,没有因地制宜,也没有按需的这样一个修炼的安排,按需的修炼安排就是说你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你需要什么样的境界你就要按需要的这一面去积累,这样就能够顺应自然。
  然后他见到老鹰他就开始担心了,这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没有凌空之志,就是说他没有老鹰的那样一种心情,我们一般看到老鹰在天上飞翔的时候说实话,一般都会喜欢看上两眼,为什么喜欢看上两眼呢?因为它是那样的自由自在,体现出了它翱翔天空的那种惬意,那么我们人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想象带到它的平衡的滑翔中去,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思想带到这种平衡的滑翔中去了,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老鹰、雄鹰一样展翅飞翔。所以说没有凌空之志自然会有小我的执着。
  最后他说老鹰变成了一个高大女人而翅膀却没有变过来,那说明潜在的积累是道化的基础,女性实际上就是他阴性的积累,但是他又特别怕见到女人,所以一见到老鹰,一害怕老鹰老鹰就变化成一个女性的形象,而且是一个高大的女性的形象,翅膀没有变过来,那说明道化的过程中它是根据人们的心性在变化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可小看阴性的潜移默化的这种作用了。在我们的修炼人情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状态呢?就是说我们自己会怕一些东西,然后我们会喜欢一些东西,然后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怕的东西正好是因为我们曾经喜欢的这个东西而导致的,这样一个状态在现实中间,所以说我们要警惕我们思想的这种可怕的变化,它可能会引起我们身体内部物质的这样一种聚合和化合,然后造成不可思议的幻象,我所说的幻象就是说我们要立足于人们都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离开自我以外的这所有的人和客观存在,就是万事万物也好,众生众人也好他们都是善意的,如果要是他们出现了不好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我这个小我的自身里面有一种恶性的因素在吸引着他们,然后成就他们的行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希望我们以后在找修炼的诸多原因的时候,特别是不利因素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就要建立在对自己的认识基础上。有时候人的幻想可能造成一些非常消极的后果,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说应该把这一点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的朋友在修炼的初期可能由于自己生活的原因就有了一些幻想,比如说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所说的性幻想,这个性幻想就造成我们人对有些想法的一种依赖,这个依赖慢慢就调动了我们生命中间的物质向上凝聚,这个凝聚的恶果我想大家肯定是清楚的,这就是佛祖所说的“万事由心照”,就是你心可以造就人家的恶相,自己的心可以造就人家的恶相,这是一个真实不虚的过程,希望大家把恶的这一面或者这个因素,或者这个根源都要从自己内心世界里面去挖而不要把它推到人家作恶的这样一个前提上。因为众人皆知美之为美,美之为美就是说这个美的一面每个人都是要遵循的。那么天道肯定也是这样的,天道无私,唯与善人,意思就是说天地无亲,唯与善人,它只会帮助善于处理自己思想的这样一些人,如果说人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思想而是把责任都推给人家,然后把自己所谓的善良都留给自己,好的一面都留给自己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没办法去改造了。当然我说的是人的内在,自我这个世界就没办法去改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雄 发表于 2012-7-13 17: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问题是“飞逝红尘”提出来的,他也是这样一个梦境。
   “6月28日晚上睡前练功,后入睡到凌晨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照例在床上打坐,自己的旁边也有一个人在打坐,那个人看我打坐睁开了眼睛,就开始跟我说打坐的一些问题,并且和我说要练到身体出现头皮发麻才有效果(这个我很容易做到的,但有时候练练一会儿就睡了,就没有这个身体反应,可能是提醒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导致练功的时间太少),在梦中这个人,不论长相,面貌,身材,各方面都很像我,醒来以后回忆起这个梦来,发觉这个人的衣服和裤子跟我白天穿着一模一样,才发现这个人就是我,但似乎又不太敢相信。还劳烦老师指点这个和我很像的人是怎么回事,真诚的感谢。”
  实际上这个梦中的自己对自己说要练到头皮发麻才有效果,那么人的修炼状态是有个临界点的,到头皮发麻的时候是他个性的临界点,由于人们对生活可能是依恋太多,现代人的生活又太丰富所以说要求也太多了,看电视可能就占用了很多时间,并没有过多的时间花在专心致志的练功上或者修炼上,所以说效果甚微,并且容易为生活的个性要求所干扰,但是人们的先天不会这样的,人们的先天就希望你要修炼、要觉悟,要把一切的外象都看成是一场泡沫,那都是不得长久的,它多希望人能够认真的坚持不懈的修炼下去,多花点时间在觉悟上你说多好,但是人往往在这一点上的确不容易做到,因为人的自我感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欣赏、需要陶冶,所以说人看看电视,关心一下时尚那都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他提出来的问题我没有从正面去回答他,我下面就从正面去回答,人的自我感在这个时候它只是一个虚象,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比如说我们自己打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到自己呢?我们是看不到自己的,但是他在做梦中他却能够发现跟自己一模一样形象的人就坐在自己旁边,那说明人的自我感实际上是个虚象,那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虚的一面是不得长久的,它终究是要被生命所淘汰掉的。所以这个修炼看来是我们寻找这个生命的根本,提升我们的生命、再造我们的生命这样一个极好的机会,不要把这个机会错过了。然后他所出现现在梦境中的自我感是怎么回事呢?它只是一个虚象,因为我们人就像没有照镜子,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长什么模样一样,自己面貌上到底变成什么样了自己有时候并不知道,所以说有时候照镜子才知道自己原来长这么个模样。那么在梦中他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说梦中也不可能说在梦里面去拿个镜子照一照,我自己看见我自己了,然后再看看旁边这个人,然后再比较一下看看两个人长得像不像,那他肯定不会做这个比较的。那说明因为梦中人看不到自我,而客观上的生命它需要我们修炼,所以说它就借用我们自己本身头脑中的大脑皮层的印刻,这个印刻就是说自己穿着什么衣服,穿着什么裤子,穿着什么鞋子,这个印象肯定有印刻,然后人的先天就借用这个印象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用来点化自己,这个就是自性为师的意思,自己教育自己就称为不言之教的一种特定方式。
  然后这个人的先天它在点化人的时候它是多么的希望人的主观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是主动的让一让啊,就是你让一让,你让一让,就是你放松一点、你忘我一点、你无私一点那我不就能够更加活跃一点吗?有时候说实话,在草庄的道友往往对这一点也在慢慢的体会,有很多朋友能够体会到这一点,你比如说能体会到与万物为一的这种感觉的时候他见到什么东西都充满着喜悦感,这个时候他就特别容易发生身体的一些变化和感受,这个就叫修炼,这个就叫无意识的修炼。而有意识的修炼就是用一些功法引导自己,然后有意的去采集、凝聚、提炼,这样一个过程也是有必要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学习了经典的时候需要你明白“载天悬地周乾坤”的这样一种境界,需要你去体会与四时相印的这样一种节奏,需要你“前仰后卑”的这样一种打通关窍的响应,然后再把你精华的物质送给自己的还丹或者送给自己的玄泉,然后持之以恒的用龟息的方式引导自己绵绵若存的生存下去。像这样一些过程我想大家是能够有机会去体会的,特别是讲到第十三章璇玑章的时候这个过程大家应该都有机会去体会的。
  那么回到“飞逝红尘”的问题中来同样也是这样,人的客观就是需要人们主观上让一让,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无为的精神,那么人的百日筑基那就是最好的基础了,当然有的人说百日筑基那就是百日不漏那是最好的,实际上不漏那是次要的,关键是白日之内要培养出自己无意识的灵性与客观之间的这样一种响应,就是对什么事你都能够敏感到它,你都能够产生一种喜悦的萌动,像这样一种状态那是最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uande99 发表于 2012-7-16 11: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问题是“恒无心”提出来的,他也是为了求解一个梦,但是这个梦节奏分得比较多一点。
    “6月29日凌晨做了一组怪异的梦。
    第一个梦境是说(现实中已于2002年7月初病逝,生前是画家)、堂姐姜薇、堂哥姜屹(这两位都是大伯家的孩子,堂姐是服装设计师,堂哥是音乐制作人)和四舅史长生(于2002年年初病逝,与老叔同年生同年死,都是48岁时死于乙肝所致的肝癌),这四个人在梦境中要办画展,可是好像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办起来,但是似乎展出的画作风格很怪,而且数量也不多。”
    我们就看看这些信息里面包含着一些什么样的意思。知道死也就能够到达生的这种彼岸,梦中的两个人是长辈,其中有两个是长辈,都去世于肝病,那说明他的老叔姜延辉代表着父系遗传在自身的兆头,姜延辉嘛,就是比较光明的这一面将在他的身上得以延续。这也代表着死不足惜,中挑必有继承的意思。那么作为技能上来说,就是说艺术上的技能怎么会中断呢?意思就是说在梦者的状态中梦到这四个人准备办画展这样一些行为过程它都是为了暗示生命中的一些结构性的因素到底是怎样展示给做梦者的,需要我们在醒过来以后去体会一下这些信号代表着哪些物质。那么老叔姜延辉就代表着父系遗传在自身上的一种反应,尽管这个老叔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遗传信息可以代表父系遗传的这种代表性的这样一种结构、素质。那么他的四舅史长生代表着母系,舅舅嘛,他肯定是母系那个系列里面的阳性了,他虽然逝世了,但是他叫长生,所以说长生之机肯定是能够推陈出新的。那么有了推陈出新这个思想情景以后我们的生命也就有救了,但是如果要是说我们回过头来,就是认为这个史长生、姜延辉这些长辈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就是自己,如果要是这样想的话执着于自我,那也就没有生发的希望了,生发的希望那就像《阴符经》里面所说的生者死之根也,死者生之根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活着的人他是最有能动性的,他能够抓住一些信号的这种素质性,然后重新把它融合成为自己需要的一些物质。融合成为自己需要的一些物质,哪些物质需要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的一种理解。
    那么火生于木,火发必克,这两位长辈都是因为肝病而去世的,所以说肝之用不可不慎,它实际上也在用这种状态提醒人们,就是人不要盲目的运用自己的生发之火,因为火生于木嘛,火发必克,所以说木材的积蓄很重要,它能够罗列六腑生三光,飘飖三帝席清凉。这都是前面《内景经》里面的两句诗,意思就是说这个肝气它至关人的生命再造的引导,没有它你引导不了,所以说这两位长辈的信息直接在引导着做梦者,就是说你要重视对肝的一种保护。我们大家都知道怒伤肝,就是你不要易生气,你的生命要平和,当然这只是生活的一种态度问题,实际上其他方面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那么堂姐她是搞服装设计的象征着归一于长阴,就是阳性的这一面和阴性的这一面肯定是阴性的这一面为基础,所以说你要归一于长阴,因为她是搞服装设计的,她是搞衣服的,就是人们衣着代表着归一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想有所造化你就要归于长阴。堂哥是搞音乐的它就暗示着精神的陶冶不要止于有而应该放在无的那一面才能够源源不断,就是说造化的这一面你要放在无的这一面去造化你的精神才有可能源源不尽的有这样一种源泉。那么在办画展的风格上很奇异,而且数量又很精少,并且筹办得不容易,这样就暗示着展示自己异于人的那一面,就是说修炼者他展示自己异于人的这一面千万不可求多,自知就够了,就是说你不要觉得好像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而作品弄得多多的,不用多,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些艺术性的功能态也是这样的,体现出来一点艺术就行了,展示一下,有的人就是这样,一辈子可能画了很多画,但是真正能够流芳千古的一两幅画足矣,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自知够矣,为什么够了呢?就是因为要把精华的那一面不要留给自己去欣赏,而应该留给这个社会去同化。留给社会去同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最后自己千百亿化身要深入到众生的生命活动中去,然后你清静的法身所掌握的任何的技能技巧,无论是自己的也好,天下的也好,天上的也好,人间的也好它都会通过千百亿的化身进入到客观的存在中去,你说那样的功德它有量吗?它肯定是无量的。因此修炼之难难在既要认识自己又要改造自己,既要展示自我又要收敛假我,收敛而不是修炼,是要收敛假我、展示真我。现在他在开这个画展的梦境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展示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的过程有四个信息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二个场景,“我和同事丁喆被调到了卫生部(现实中经常出入卫生部大门)工作,我似乎因为英语好、专业强而受到部里领导和同事的青睐,一天下午三点钟左右正春风得意的走出卫生部大门,突然听见远处丁喆和女朋友白冰(现实中与丁喆是同事关系,而不是女朋友)在大吵,大概是丁喆因白冰埋怨其不求上进,未能收到领导赏识,而对白冰大发雷霆。”
    这一切无论是同事的信息也好还是亲属的信息也好,无论是去世者的信息也好还是没有去世的亲友也好,只要是信息我们都把它考虑成为自身信息变化的一些要素,就像我们刚才讲所有的魔象都是由于自己内心世界的积累和渴望造成的,渴望造成了积累,积累造成了魔象。现在同样,修炼的志向就造成了我们自己对本身信息的一种开发和不言之教,然后这个不言之教又积累出来很多的信息提高我们对生命的一种再认识。那么与丁喆同时调到卫生部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在生命的条理中这个就称为卫生,得到时运和才智的和谐,丁喆就是这样一种才智的化身,同时也是时运的化身,我们都知道甲乙丙丁,丙丁属火就是说这个人主火,就是时运来兮,然后他又叫丁喆,喆就是哲学的意思,就是要有哲学的头脑,那就是他有智慧,所以说跟丁喆走在一块没有错,没有错就是说时运和才智相和谐。这个时候正得意之时见到丁喆与白冰吵架,人要慎于始德于终就好,就是开始的时候要很谨慎,同时最终要有所德肯定是好的,这个德是道德的德,就是你对人生有一定的总结、有一定的认识就好。西方的寒冰,白冰可能是西方的寒冰,与其余的三向的配合而生成的金丹要靠中央媒妁的觉醒,就有这样一些信息。但是现在它不是谈到信息,而是谈到吵架,这也怪他不得,为什么怪他不得呢?因为仅仅的盯住后天的聪明才智而不明白日常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说对先天的一面还没有足够的积累信息,对阴性的这一面还没有足够的理解。我们下面就可以看到对阴性的一面为什么没有足够的理解,有哪些例证可以证明这一点。卫生的大业就持续不下去,就是说你对阴性的一面不理解,对白冰不理解你也就对卫生没办法持续下去。
    场景三:“我在和一群陌生女孩儿集体学习拉丁舞,结束后领舞的女孩儿邀请我结伴外出旅游,我好像答应了他,她在梦境中似乎很喜欢我,我也似乎有所动心。几天后在一次爬山的集体活动中,我在未婚妻在场(但好像没有听到我们的对话)的情况下,对领舞的女孩儿说:把张磊也带上吧,咱们三个一起去旅行。女孩儿就欣然同意了。”
    第三个场景说明在他有正常女朋友的情况下他参加了一个拉丁舞训练班以后跟领舞的女孩就有了感情萌动的这样一种冲动。那我们暂且从信息的角度去看一看他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意思。
    和一群陌生的女孩学舞,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与众少阴在一起接受西方的意识行为和谐的一种训练,因为跳舞是需要和谐的,如果说你没有和谐或者你没有他们的那种文化观你怎么跳得出来呢?东方人的舞蹈观可能跟西方人的舞蹈观不一样。我对舞蹈不大熟,什么伦巴、探戈可能属于拉丁舞,大家看探戈可能就比较难跳,就带有一定的难度。这我没有研究,不能善发议论。领舞的女孩有意而梦者自己也似乎动了心,那说明什么道理呢?暗示着什么意思呢?梦中的情节也就是修炼的一种情愫,梦中的情节就是说有时候对一个陌生的女孩子无形中产生了萌发的这种情感的话看起来是没有道理的,但实际上它在修炼中是一种情愫,这个情愫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种情感的积累、情感的基本结构或者这种结构的积累可以唤醒真因,促进造化,这个是可以唤醒真因促进造化的,这个主题就跟我们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把冯铁丸修道记那些文章贴到论坛上的道理讲的是一样的。如果说你看了一个少女而没有心动感的话那说明你的思想已经死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僵化的状态里面去处置它,那样实际上就叫僵化,僵化了以后生命不可能完成造化的这样一个过程的。所以说为了完成造化过程你就要想到要利用这种情愫去唤醒真阴,然后促进造化。所以说要认真对待,不可轻乎它,不可轻视,也不可以用任何一种原则或者是道德准则去否定它。
    然后他跟那个小女孩说把张磊带上一起旅行吧,那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暗示着自己他准备三家相见,那就是他一个,女孩肯定他原来是不认识的,算是另外一家,而张磊肯定跟他也不是一家人,也算是一家,那样三家相见,张磊正好有三个石头,这个磊字在那个地方摆着,就是你要想张扬或者是彰显自己的道德修为的话你一定要三家相见。什么样叫三家相见呢?就是这三个石头,三个石头代表着三个土,这三个土那就是说五行中间的土有真土有凡土,真土和凡土都可以聚合成为要素的。所以说准备三家相见,但绝不是展现后天的冥顽,后天的冥顽就是说我们人有时候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冥顽不化,对色的追求或者色的观念可能存在着有一些偏执,偏执就是说他没有从修炼上参透,只有从精神上加以依赖,这样就造成人生命生死很被动。
    那么就看下面两个场景是如何在深化这样一个变化的:
    “场景四,我以及未婚妻和堂姐姜薇一家开着越野车外出旅游。堂姐夫周俊辉与未婚妻谢艳迪和我分头在不同方向出发找厕所,找了好半天我和未婚妻在岔路口相遇,不一会儿找到了一个公厕。未婚妻在男厕所蹲着大便,我在她面前站着,看见周围蹲位都是男性,而且厕所进进出出,竟然没人理会未婚妻作为女性的存在。未婚妻很是适应,倒是我有些不自在,东张西望,可是其他人也没人在意我。”
    我们就看看这节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未婚妻在男厕所里面大便而没有人理会,那说明孤阴处在众阳之前,众阳无意,孤阴无心,所以说他们没有什么妨碍。就是说在客观的现实中的生命物质中间孤阴处在众阳之前,但是她没有什么障碍,她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而相反的只是旁观者在涉及到自己的时候而生出了分别心,这点不妥。所以老子说“玄德为而不恃”,为什么要为而不恃呢?就是说你在你自己的作为中间一定要知道所谓的道德准则或者是规范这一点在人们的客观实践中有时候需要变化,而这一点正好就是一个例子,就是说一个单独的女性她为什么不上女厕所而跑到男厕所里面来了呢?而这个做梦的男生他也在这个之前为什么不加干扰、不加引导呢?就是说你上女厕所,我上男厕所,为什么不这样呢?那说明在前期的积累中间一定有一个信号在引导他自身,这个自身的引导是为了展示这样一个不言之教,意思就是告诉自己在生命的积累里面阴性的一面太少,而阳性的一面就太多了,所以众阳尽管没有去干扰孤阴,但是它却使得这个旁观者,就是梦的主人不舒服了,因为他有分别心。公厕是分男女的,亲疏也是分男女的。这个未婚妻在一起如厕说明此情是相反的,相反的就是说他无形中跑到男厕所里面来了,那就像我们看《周公解梦》一样,当然这个《周公解梦》里有很多东西也是“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说只要做梦里面,你比如说女的如果要是跑到男厕所里面去了就主富贵,男的如果要是跑到女厕所里面去就主通达。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富贵也好通达也好,总的说来人的命运是一塌糊涂的,挺顺的,无论是修炼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没有什么障碍,为什么没有什么障碍呢?就是因为在潜在的信号中间它有一些交换的位置已经在准备着。那就像少年儿童对歌唱的那样“时刻准备着”。有准备的这样一种潜在的运动它是我们现实的这个状态的一种良好基础,所以说它主这个反应,就是说主要是显示这个反应在认识修炼上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了。
    那么最后一个场景:场景五:他和未婚妻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中,未婚妻找好了要借的图书,但好像未出示借阅证。这跟上面的情景又很相同。未婚妻跑到男厕所里面去了他没加干扰,而现在未婚妻已经把书借好了,并没有拿出那个借书证来,就一门心思的跟图书管理员墨迹,意思就是说你就让把这本书带走了,结果管理员就是不让,就是不通融。这个做梦者在旁边实在看不过去了,他是看不过去以后才有所行为,就打开自己的钱包,想向女性管理员老师出示未婚妻的借阅证。掏出了两张卡;一张是未婚妻的学生宿舍门禁(进)卡(现实中那是她四年前在长春读本科时的公交卡),现实的一面那张卡是一张公交卡,另一张是图书馆借阅证,但是只有透明的外壳,里面没有纸质证件,令他大吃一惊。接着定在早晨七点钟的闹钟弄醒了他。
    我们就看看这一节里面代表着什么意思,他准备借书,不出示证件,这说明阴性的存在,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一个特点,为什么阴性的一面是不顾外在的现象而只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到男厕所里面,同样没什么顾忌,我行我素把书拿了之后就要离开图书馆,像这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是这样的呢?我想他的未婚妻绝对不是这样的,她是有理智的、有文明行为的这样一个知识型的女性,但是为什么会在梦中反映出这样一个情况来,是在告诫做梦的主人阴性的存在是只有需要而不存在规定,所以说在我们自己修炼的个性里面我们只要明白了阴性的这种特点以后就明白了老子所说的“圣人处天下歙歙焉,治人事天莫若啬”,意思就是说你尽管拿进来没问题的,但是你一定要小心拿出去,你拿错了,对不起,你会伤害到环境。所以说再拿进来的时候它肯定会有阴性的方面去主宰或者调理这件事,所以它不存在什么规定问题。管理员不放行,这说明功德意识中的美是最大的规定,我们知“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为什么恶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内在生命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说它有不需要规定的一面,有需要规定的那一面,它是比较出来的,就是我们的善和恶,美和丑是比较出来的,而不是说我们要一味的去强调善和一味的去反对恶,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任何东西都是因为比较而存在的,这样在我们对自己生命变化的过程中,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就认识到原来有些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运动,我们不要强求于它。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好一个真正的君主,就是我们生命这个大国的这样一个君主,我们既要知道这个美的规定,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自然状态的一种和谐,这个和谐就是说它要有相反的一面。就是你要有讲究的一面,也要有不讲究的那一面,有美的那一面,你还要体现出它不美的那一面的认识和积累。所以说当我们人类没有承受过原子弹的厉害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人拼命的去反对或者是担心这个原子弹的扩散。所以说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
    那么这个女性,就是他的未婚妻在图书管理员的面前只知道央求而不知道出示证件,是说她不知道自己有图书证吗?不是的,是说她不知道图书证就在身边的男朋友的身上吗?也不是的,而是说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这一面并非不知,实际上是不当其为,就是不应该是由她去作为的一件事,就是说这个阴性的积累只知道拿进来,她根本都不管怎样去处理相互的公关问题。如果要是我们假设,从逻辑上去推断这个问题的话这个就是非逻辑,如果要是说实际的逻辑上来说那就是如果要是这个未婚妻她没有这个借书证或者是她也搞忘了自己曾经有过这个借书证的话,那么我们假设,从逻辑上来说这个男朋友可不可以把这本书拿过来说这本书我来借,我跟管理员说我把这个书借出去再给女朋友看,这个逻辑上说不说得过去呢?是完全说得过去的。但是在我们的修炼假设中这一点它不成立,它没有意义,所以说它不成立。它现在所需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样一种非逻辑性的那一面,它是有道理的,它是需要我们去通融它或者包容它的,这样我们才知道实际上她是不当其为,就是说这个未婚妻或者是阴性的这一面是因为她不当其为,并非不善,实际上是因为她不知道何为善恶,她并不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她只知道阴性的这一面,像我们知道大地为阴,清气上升为阳则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就为阴,阴里面产生了万事万物,然后阴阳互动,万物的生发也就有了一个基础了。那么在我们的内在世界里面它也是这样的,当我们的阴性积累的时候它也一定要不分善恶,因为你吸收善你是为了更加提高你自己的善为,你吸收恶的信息你是为了去进行比较然后甄别,然后防止以后自己会出现相类似的这样一些问题或者是规避掉自己在修炼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阴性的影响。你比方说有的人在还丹的过程中他会出现一些魔象,他会用对抗的意识去加以处理,这样一对抗整个的信息就处在那种纷争的魔象中,这样一般这种还丹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们在初期的修炼阶段就一定要有一种道性的思维,而我们现在所接收到的道友的梦境就是这样培养道性思维的,所以说修炼者的积累也应当自然而容纳,并非只知道善的要求而不通达恶的由来,就是你要知道恶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看不过去这样才抛出他未婚妻的双卡,那说明阴的一面是被阳的一面的意识统治着,因为这个男朋友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他就是君王,就是国家的主宰,只是他不知道而已。那就说明这个男朋友不知道自己在生命中间的一种职责。一张门卡实际上是公交卡,一张借阅证只有外壳而没有内证,那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他进入道门是靠天下为公的境界交换得来的。因为你要进那个道门嘛,原来是一个门禁卡,但实际上它又是一个公交卡,那说明他进道门是因为他天下为公的这样一种境界换来的。然后后面一张卡就代表着光有修炼上的名相而没有内在根本的实证,所以说阴性的一面还没有办法积累。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实践一定要深化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uande99 发表于 2012-7-16 1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问题是“三才合一”提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禅宗的,“据传佛陀为众人说法的时候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说明摩诃迦叶尊者已经领会了佛陀的心法,因此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那么在这则故事中是否可以理解为佛陀在平时的讲课中已经讲了佛门大法理论而只有摩诃迦叶他心领神会,并且实修实证过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只有他能领会佛陀闭口不言,拈花而立的意思?作为现在的修炼者应该如何学习和修炼才能像摩诃迦叶尊者那样心领神会佛的正法大道的奥妙呢?”
    学习和修炼是两个方向上的事,它不是一回事,但是它们又都是道之用的过程,为学就应该知道所学肯定是对人有好处的,但是也肯定是有弊端的,所以说它对后天有好处而难以回到先天的大通为一中间去。所以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的意思,为道我们就要明白的损的意义,还要真的愿意去损。同时损之又损是指成年人的损之又生的实际情况,我说的这个损之又生的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人,你活着就要接收信息,现在这个信息社会信息爆炸,你不知道有多少信息,你光一个手机无论是上网也好或者是聊天也好或者是看新闻也好,或者是看手机报也好,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内容,让我们应接不暇,所以说损了以后又生了,生了以后又损,损了以后又生,这个过程看来往复以至于无缺,但是这一点都不重要,关键的是说我们不可不依赖于我们大的志向而坚持到长久永恒的那一面。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靠我们的志向去理解我们的修炼,同时理解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的工作,然后把这一切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再看生命的转化,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问题想通。那么为学的这一面要深入到无相里面去,为道的这一面要注意我们真心的培养,出发点要立足于舍己而为天下,求证中需要无我,能够见到真情。出现功德,这个时候要知道退让,然后不自居。你比方说在前面他的功相中就有这样一些情节,我们简单的把这个情节回忆一下。
    他在梦中或者梦中的功态中或者在恍兮惚兮的状态中就见到了师尊,师尊说你去桂林的时候就有人用刀顶你,他就求师尊去救他,师尊说那我就给你日月双剑,他就回答嗯了一声,师尊就回答说你就指会嗯。那么作为师父的意思是不是有他自己判断的另外的方面呢?他自己评判他说好像觉得礼貌不够,应该说谢谢师尊赠剑,阴阳双剑,那说明又点化阴阳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之意。接着他就看到地上有一把短剑和一支飞镖,他就拾了起来,然后心里还想着要跟师尊学习剑术。
    这就有这样一些情节,我们就看这个情节里面有哪些问题。你比方说师父就说你到了桂林那个地方去了以后就有人用刀子顶着你,这个顶的意思就是说肯定要杀你的意思,他后来就求师父救命,师父就说那就给你日月双剑,实际上作为师父的意思肯定是说你到桂林的时候,就是你遇贵相的时候,就像我们说正果大气贵福寿,就是你进入贵气这个状态的时候你可能有一些魔相,可能有一些干扰,可能有一些磨难需要正确的去处理,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我们自身在这个之前就有一个思想准备,而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朝自己想的那个方向去,就要看自己在体悟这些现象的时候或者是在看自己在这些现象面前的反映的时候是不是有道理。你比如说他一听到师父说有人用刀着自己的时候就害怕了,为什么要害怕呢?因为他担心,因为人肯定有担心失去生命的这样一种本能,就有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自卫心,这时候他就求师父,师父说那我就给你日月双剑,所谓的“双剑”是说鉴别的意思,但是他听成的是可以杀人的剑,为什么是鉴别的意思呢?因为日可以鉴别百天的万事万物,所谓的百天那是因为那是太阳,太阳的光照之下肯定可以鉴别的。那么在太阴之下就为月,月亮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去鉴别万事万物之因,这个鉴别最终使得我们能够在阴阳两界都能达到一种积累上的平衡,就是我们理解了我们的意识也就平衡了,平衡了我们还有生死的恐惧感或者是失去生命的害怕感吗?肯定就不会有了。所以说修炼到一定成绩以后即使有钢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有任何的思想情绪的波动一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说自己的觉悟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那么在这个状态中却不是这样的,就是说他心一动,意思就是说他要跟师父学什么剑术,学剑术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是为了防身,你既然要防那就必然有攻的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道,这就是道给我们的提醒,但是这个提醒是潜移默化的,是以不言之教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功态或者梦境中的,而我们接受的这种考验是最难以通过的,所以说师父就说你就只知道嗯,为什么只知道嗯呢?因为师父不看你嗯,他还看你怎么做,所以最后就弄一把剑,弄一支镖掉在地上看你捡不捡,果不其然他就捡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斗争的这样一种心态在里面作为基础,一见到这种武器的诱惑以后他就不自觉的把它捡起来了,他认为是一种防身的工具,这就说明更高层次的一种考较我们可能不一定通得过去。
    第二个问题,“《六祖坛经》上讲五祖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慧能以后,六祖连夜逃跑,又有好多同道去追赶他,意思想问六祖要密诀。我当年看此经曾经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同道们不直接问他们的老师五祖弘忍禅师,而跑去追赶同学六祖慧能?这个情况给现代的修炼者什么启示?望老师为大家开示一下。”
    当然这是一个故事,我们谈不上开示,只能说我们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因为他在对故事的描述中间实际上描述错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时五祖的弟子们去追赶六祖慧能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六祖还不是六祖,尽管他得了衣钵、得了正法,但是他还没有扬名也没有立腕,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他的磨难还没有满,他还有十几年的功夫,他要经过这样一些积累才能够达到这样一个体现自己宗祖的过程。同时同学们追赶慧能并不是要向他要什么秘诀而是想夺他的衣钵,同学们之所以不直接去问五祖是因为五祖一直没有真话能够说,他为什么不能够说真话呢?你想想看在他手下的首座大弟子神秀就那么个水平,意思就是说他只能够死读书,他能够把佛理倒背如流,但是他不一定能够像六祖那样反应如常,就是说他不能够进入正常的那种考验中间去。五祖出一个题目,就是说你们写一个认识出来让我看一看你们够不够格拿衣钵,结果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担这个纲,为什么不敢担呢?就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水平离神秀还远得很,自己何必还要出那个头,丢那个丑呢?但是奇怪的是一旦慧能把衣钵拿走了以后你看他们的劲头,在底下一商量就说你看,五祖之所以告诉我们衣法已然(音),他实际上是在暗示我们他已经把衣钵拿走了,你们追不追是你们自己的悟性问题,让那些同学们心血来潮。但是面对这之前的问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五祖面对这样一些正经事面前他没有直心能够体现出来,说通俗一点就是没有真心能够修到那个点子上,到假的那个状态出现的时候他义愤填膺,奋起直追,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那说明同学们面临五祖的状态是通不过五祖的那种考核或者考较的。所以同学们一见到五祖就股颤体攅,就像筛糠一样,你不要说别人,不要说底下一般的没有悟透的那些弟子们,就是那个首座神秀他后来在走到五祖禅房门口的时候就已经大汗淋漓,虚脱休克了,最后没有办法实在是进不去了,这是什么道理?就是他没有六祖的那种气量,所谓的这个气量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滞它到底通了没有。而当初作为六祖来说在一个旅馆里面送柴去的时候听旅馆里面的一个人念《金刚经》,一念到“应无所助而生其心”的时候他就恍然大悟,他就有了这样一种天然的基础,然后见了五祖以后就相当的坦然,而且还给了六祖一个很难开脱的说法,你这犵獠还想得什么真法,但是六祖就说人分南北,但是佛法肯定不会分南北的,我是犵獠也好,是北方人也好那都不重要,关键是你要看我的心到底通了没有,我悟道有没有一些道理,如果有一些道理的话你就要接纳我。所以说五祖没有办法,就说好吧,你就去劈柴吧,这样一劈就劈了半年,五祖也不去理他。但是作为六祖这位同学他是如何的坚持下来,如何的就把平常的一件事干到非常的地道,非常的尽职尽责呢?我想作为一个劳动人的出身办这点事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他一个有根基、体会的修炼者来说在这种前提下他能够身体力行的在平常的生活状态中去对待修炼,在捕捉这些机遇,我想这些都从坛经中间生动的反映出来了,我们也就要具备这样一种灵性这样才能满足修炼的要求,所以说现代人也就需要有这种要求。
    那么那些五祖的学生们一见到五祖的时候不要说正常的去说一个问题、提一个问题或者是反对一个问题的观点了,他只有听的份,生怕在五祖的面前说多了惹得大祸临头,不是大祸临头,而是大棒临头,因为禅宗嘛,它有棒喝之说,所以说在五祖的弟子人群中久久的压抑无处宣泄,但是奇怪的就是一听说衣法然矣(音),衣法已经被那个犵獠所得,难道他们这个时候还不义愤填膺?那个犵獠凭什么得了正法衣钵,我们一定要把它拿回来,细细一思量五祖他护则不漏,漏出这个信息来了也许就是暗许我们去追还的意思,当下就迫不及待追下去了。从此以后就留下了一段历尽磨难而成正果的这样一段六祖佳话,同时也体现出来五祖智慧通神的这样一种先见之明。五祖他明知道衣为争端,因为他已经给六祖说了衣为争端,你以后就再也不要往下传了,但是他为什么又要传给六祖呢?他只能够戒其勿再传却不能当下不传,因为衣钵是法统正宗的象征,而那些六祖的同学们之所以要去争夺,之所以最后甚至不惜承担杀人放火的这样一种罪过都要想办法把衣钵夺回来,当然我们说杀人放火这一点毫不夸张,看过《坛经》的人都知道的确有人放火想杀死六祖,六祖幸好进了岩石缝里面才躲过了一劫。所以说当代人尚且重法而不重心的觉悟,只是重法而不重心的觉悟更何况于古人呢?所以说那个时候有强取豪夺,也有杀人放火而欲得衣钵而后快的这样一种现象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它并不是为了冲上去或者追上去问六祖你得了什么样的正法,你告诉我我就不撵你了,哪有这样求法的方法呢?要是这样求法能求得来的话他当时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胆量去问一问五祖呢?可想而知就是因为六祖的地位以及状态当时来说还不足以慑服于人,所以说求法者必有私衷,成道者岂脱公非,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求法者必有私下的苦衷,成道者他哪里脱得掉公众的非议呢?所以说现代人把杜甫也弄出来调侃一顿,把其他的前辈、英烈们也弄出来调侃了不知道有多少,大家在网络上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道理,一定要知道人性在这两者之间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就是在求法者和成道者之间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希望大家引以关注而引起自己的正当积累。(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6:04 , Processed in 0.0202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