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09|回复: 1

[第五十六章] 人道与天道的不同处——和光同尘,是谓玄同——修德者的自在与尊贵

[复制链接]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10-29 1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我这个地方夸夸其谈,实际上我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一章可以说与上一章前后呼应,前后呼应就是说他告诉你一些具体的操作,但是他也没有说叫你具体的靠向哪一边。他都是你的德,德者得也。古人有这样的一些意思。得道的得和道德的德是同一个音,同一个意。它没有什么两样的。就是你得道了,你不能有利害这个想法。你不能有贵贱这个想法,也不能有亲疏这个想法。那么这种情况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很多事情,你得到了,你最好不要说。你说了你就不知道了。为什么不知道了呢?就是因为道性的原因。因为你说了,就是你偏向于不合的那一面。所谓合的那一面,那就是清静。什么话都不说。所以你说佛祖到他晚年的时候,他说他什么东西都没说,这不是他自己打自己嘴巴,而是说什么意思呢?他说我说的这一切,你们都听错了。但是他没有说人家错了,因为他知道这个道理,他情愿把这些责任都担在自己头上都可以,把明明说了那么多话,他说我没说。我从来没说过什么问题。但是后人自作多情,他不知道佛祖的那种真实的心情。他不愿意说自己的后人,他不愿意说自己的弟子,他肯定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他说他自己,他说我没说。他情愿人们去抓他的辫子。情愿人们去究他的缺欠,但实际上又怎么样呢?你究他的缺欠也好,抓他的辫子也好,你还是要肯定他的学说。后人就把他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慢慢地整理成了那么浩繁的经典。那些经典对于后人,亲佛者自然就成佛。违佛者自然的利用这些去杀人的都有。那怎么办呢?像这种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少数。就像昨天讲那个问题一样,西方的宗教战争不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去杀人么?同样,在所有的宗教结构里面,宗教组织里面,他也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后人的思维它不一定就是说有那么大的包容心。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那么大的包容心,他有么?他没有。你就说文化革命,当你低头挨斗的时候,还要念上一句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牛鬼蛇神,你不打,它就不倒。(笑)实际上,作为毛主席,他有没有必要去说那些伤害人的话呢?他肯定不会说那些伤害人的话。但是为什么低下的人他利用这些话能够伤害人呢?无非就是说,他这个精神的状态,他就借用这种知和不知的矛盾状态,去左右人们的思维。这个实际上就是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所说的,亲疏、贵贱、利害的由来。为什么人们自动的就会偏向一方而去攻击另一方呢?这就是因为人性啊,他只能够负阴抱阳。他只能够选其一点,他不能够像道性一样去包容双方。包容贵和贱啊,包容利和害呀,包容亲和疏这两个方面。包括后面的章节里面谈到福和祸,他也是这样的。他说你不要专门去求福,你求福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招祸。因为这个福后面它实际上就是祸。你为什么要去求他呢?你不求,你让它自动的流动,你的人生不同样的有意义么?所以说人他在思维上的确是这样,作为我来说,我是这样的,师父当年告诫我,人生是干什么?我老在想,所以师父就感觉到了。人生存是干什么?什么叫人?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哦,都不清楚。后来,作为师父的意思,他就说,你修炼,无非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把人这个东西搞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想问题到底怎么想的?你把整个想问题的过程想透了你就知道,哦,人原来是这样一个东西。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你多想几次,你就知道,噢,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所以我觉得弗洛伊德是个伟大的科学家。现在很多科学都不承认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学问没办法接受。特别是在现代科学里面,没办法接受。但是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达尔文都赶不上他。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矛盾百出。(否定了吧)没有否,那怎么可能否得掉呢?他大部分还都是真理。有些方面没办法在新时代里推导过去。但总的说来他还是积极的。我是说从两个人的比较上来说,我觉得弗洛伊德的学说,是未来人的一种学说。精神分析学。他首相分析人的精神源头。它不是把精神和肉体分开来分析。它是把精神和肉体一块儿来进行分析。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而且他终身从事的就是精神的治疗专家。专门治疗精神病。我想他在这个问题上肯定是有足够的经验,

但是这个地方无非就是一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么采取哪些方法呢?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塞其兑,兑,肯定是缺口的地方了?把它都塞起来。闭其门,你看我现在闭不了,因为大家都要听我讲啊?夸夸其谈哪?所以说闭不了。闭不了以后再闭吧。挫其锐,就是你的锐气呀,也要挫掉一点。鲁迅有个形象的说法,为什么伯伯的鼻子扁下来了?就是因为伯伯撞墙撞多了。最后把鼻子就撞扁了。这个就叫挫其锐。最后你的经验足了,你的锐气自动的就衰退了。但是这个衰退还不如自己先把它挫掉。解其纷,这就是我平常跟大家说的,你不要有对抗意识,你对外不能有对抗意识,对内同样也不能有对抗意识。所以你的这个纷扰自动的就解开了。和其光,他都用的是其,什么叫其呀?和和其光嘛,就是你肚子里面的光它自动的就会产生。它自动的产生你就要合它。合什么东西呢?和前面的那一章联系起来合。你不要单纯的去看一个问题。所以最后第五十七章他就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当然古人断句就断到后面去了。我就把它画上一道,把它挪到前面来。

所以说最后,你和其光,同其尘。就像马车过来以后,漫天的尘土,要和合在里面,你要同化它。同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和它同步的运动。你同步的运动以后,这个信号才能够从阴阳两个方面,都达到同一的那种状态。这个就叫玄同。只有阳,没有阴,就不叫玄同。所以有人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呢?普遍的都把它当作是,大隐隐于市,就是隐士修炼,一般都在大城市里面。小隐隐于林,隐于山林里面。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我想他讲内向的这一面就多些。因为他用了一个其,闭其兑,他肯定是人的那个兑了?它不是天地之兑,天地之兑你塞也塞不住。他肯定是人之兑。人之兑、人之纷、人之光、人之尘。那个人,实际上是内在的一种尘。他起你也起,他落你也落。这样,就称为玄同。就是他有他的生长规律和发展过程,有自己激烈的震动。你就随着他震动。你不要有意识地去反对它。或者是有意识地去压抑它。所以过去有人说,要洗魄,这个魄,里面的浊气,阴气太重,要把它洗一遍。洗,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洗呢?采取各种各样有为的方法去洗。就像很多现代人一样,他练功,他用法术来炼丹。你像烧香磕头、焚书上表,能够解决问题吗?过去当然有这么炼的,现在也有人这么炼嘛。这样炼行不行?

我想基本意思,说得也就是这些了。无非就是说,他强调了几对问题,亲和疏,利和害,贵和贱,你这个时候即使得到了这个道,得到了这种感受,或者得到了这个德,或者是有这个玄德,你千千万万要注意呀,你把上面亲和疏,利和害,贵和贱这三对问题都要融为一体。不要有分别。你有分别,那么你所具有的这个德,无论是上德也好,玄德也好,或者是这个道性也好,或者哪怕是你在头脑中转瞬即逝的一种道的念头也好,很珍贵的东西也好,它马上就会消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分别心。这个地方强调的就是一种和合。前面的和合是讲的形体上面的一种和合,后面的是讲的一种精神上的和合。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故为天下贵。这个时候,可以这样说,当你知道了这一点以后,你可真是为天下之贵呀。当你有了这个德,同时你守住了这三点的时候,你就不会失去这个德。但是这样说,这个矛盾的一面它又体现出来了。是不是我就知道这个贵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也不知道。知者不言吗。言者不知啊。老子当初他也说了这么多话,你要深究它的话,他也就说言者不知啊。你自己去体会。有许多东西只有你自己去体会才是真实的。为什么要勉强他一定要下个结论呢?

那么这一章,也给大家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大家知道我习惯于写几点吗?为什么要用五条?这实际上叫什么呢?叫做自调。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苦心。

1 道性贵反,贵包容。

2 知者之矣,言者尚需努力。

3 对抗意识最坏道,分别之心尤损德。

4 玄同即同一、统一。

5 道是长生。

简单的再跟大家说一遍。

道性贵反,我想反者道之动里面已经说了。但是他强调的还有一点,这一章里面强调的就是包容性。就是你把事物的对立面包容起来。这个是你守德的一种基础。

知者知矣,言者尚需努力。知道的人,他就知道了。他也不会去张扬自己。言者,就是有人在说,你也得容许有人说。要不然这个传道就没人去做了。但是言者他不一定得道了。那么言者,他还需努力。努力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努力在损去后天的这一点上。

第三点,对抗意识最坏道,分别之心尤损德。有了一点东西,你分别心一产生,它就消失了。过去那些人所说的做好事啊,修道啊,实际上他离修道还有一段距离。不仅仅心要好,行为要好,还要善于处理事情。善于处理事情实际上就是包容。善于走向事物的反面去考虑问题。去处理问题。

玄同即同一,统一。玄同实际上就是讲的看不见的那一面。它实际上就是事物本身的那种同一性。就像我们看不见的天地之气一样,这个气我们看不到,它却非常严谨。动物、植物他们都知道。你就像蚂蚁,人不知道要下雨,它就知道。一到下雨之前它就开始搬家。这就说明,它们对这个同一性是最了解的。那么他们没有思想,它们怎么知道这个同一性呢?那说明我们人有这个思想,他慢慢的就丧失了这个同一性。丧失了这个统一的那种能力。我想这一点是大家可以从实践中找到根据的。但是有的人就说了,那我们发展科学,发展技术性的手段,然后呢?去找到这个潜在的运动。能不能呢?也可以。因为未来的人类,他肯定要朝这个方向发展。未来人的技术他肯定要利用这个同一性,利用这个道,然后继续发展,继续进化我们的人类。这个肯定是的。但是思想观念怎么样呢?首先要改变。不改变思想观念,他要做到同一,他只会出现反对道性的这一面。

第五点,道是长生。只有长生久视的人,他才能够看得见道。他才能够体会道的存在。所以说长生的人,他是唯一能够表达道的这种状态的人。像我们这种生命状态,你活了几十年,你以为你对道已经了解了,或者你以为你知道道是什么东西,还不足以去说这个东西。所以说一定要争取活到老不死。当你老不死的时候,(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为贼!这是谁的经典性语言?他这句话有道理的,他这是说的《阴符经》里的一句话,万物,人之盗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的确是贼,你善于盗取天地之灵啊。这也是属于贼。这也是庄子所说的,道中有盗啊。(盗中有道啊。)的确是这样,一点不假,不是贬义。

文字上这两章基本上讲的就差不多了。大家有什么新的观念,提出来讨论一下。

答疑:道性贵反没听明白。

不要听明白,还是要回到原话中间去。我说了,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啊。实际上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这句话的结构而已。意思一样的。

(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什么道理?知道的人肯定是不会说的。他遵从万物的…。他不想说。谈道了,那就言者不知嘛。谈道的人都是言者不知。你不要以为我知道,我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你非要说我知道,那有什么办法呢?

关键是我们平常不习惯于把中国的这种文化平常化。一般都是把中国文字特殊化了。老是用在一种比较严谨的场合,实际上它是不严谨的。中国字一般都是你再怎么用,它都是相互之间有那种信息感应。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意思一样,我为什么说是五条呢?五条就是五个条,那就是五行相生了?这大家认识到了。还有一点,那就是我自己调理自己。你讲的这些东西,就像放狗屁一样。放过去就算了。我只当是没听见。同样也可以调。你没听同样也可以调。这就是我自己调整自己。这不也是释放一种信息吗?实际上修炼最后他还是要从自己调整自己开始。他不能够靠人家调的。叫人家调,调不好。绝对调不好。还是要自己去找那股灵。靠人家找,肯定找不到。

所以可以这样说吧,这样越讲,大家后天的识障不一定会越轻,相反地越重。越傻,因为你讲你肯定是大脑皮层在活动,听也是大脑皮层在活动。

(知道了这个事儿,之后就做不就行了吗?)

那你怎么能做呢?刚才我跟小玉探讨的不就是这个问题吗?他也认为自己能够做好,你也认为自己能够做好。

(小玉插话)

特指?我不特指。我就说的这个心。就是后天意识。不是特指后天意识,就是后天意识。你不要给我弯绕。你别想把我绕进去。(笑)……那你实际上是在用佛家的东西去限定道家。道家的意思他没那么复杂。你比方说佛家他有八万四千法门,道家只有三千六百法门。他明显的要少得多。同时道祖他只说了四千多个字,五千个字吧。佛祖说了多少?何止是洋洋几十万言哪?一部《法华经》,它就几万字。一辈子,你光读他的经典,你就已经够烦了。但是作为老子来说,他把自己的语言精练成这五千个字左右,其中还是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我们刚才讲的就有一个重复的地方。

比方说,知常曰明,就重复过。我们再看看还有几个明。见小曰明,在第五十二章,自知者明,在第三十三章。希望大家把这三句话好好的联系起来。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和第十六章都谈到了。

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他实际上说的就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这种心。都在一块儿。他讲的是合作用。你只有知道了合作用的这种阴阳关系,你才可能去见这个性。他不是讲的存在的分别性。他是作用关系,你才能明白他的这个性。最终你要想看到这个性,你只有把阴阳关系看清楚。他们相互之间到底是怎样在变动的。他说的这个叫明。他明显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你所说的第八意识到第十二意识,我连搞都没搞清楚他到底说的是哪一些意识。没有必要非要搞得那么复杂。搞得那么复杂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无非就是要把这个道搞得复杂得不得了,让人们远离它而已。你说你要是把那些理论搞得非常清楚的话,你对老子的思想不去仔细的揣摩,你那个平常心竖得起来么?肯定是很难以竖起来。

所以说,我觉得禅宗也是中国的一大革命,有本书叫佛学的革命,写的就是禅宗。为什么说它是佛学的革命呢?就是他从相反的角度,他从谤佛的角度去学佛。而不是从尊佛的角度去学佛。这跟尊道是不同的。尊道跟尊佛为什么不同?你能够谈一谈么?为什么谤佛能够学佛,谤道你却不能够得道?为什么会这样?它实际上非常简单。它只不过是一个虚的一个实的,就是这两者的关系。你如果是对实的过于追求,你肯定就掉到阳性的圈子里面,然后你对阴性的一面肯定接受不进去。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在这个本性的驱使下,你说有多少人能够挣脱这个本性啊?

刚才我们谈的那个章节里面也是说的这个意思。你一动起来,你要想静,就很难以静了。你浑起来,你要想清,就非常难以清。但是有哪种人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只有那些得道的人他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这种人他才能做到。为什么他们能做到,我们常人做不到呢?实际上后面的章节里面所展现的全部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看我们怎样去看它了。

我跟厚金老师的思想矛盾,其根源就在这个地方。我鼓励人们放弃一切,他鼓励人们把所有的一切都捡起来。无非就是这一点。

过去古人还有一句话:开口神气散,言语是非多。所以我再怎么说,闫工总能找到问题出来。

要从五十六章里面领会到容的这种好处,的确很有意义。

第十六章,大家再回过头来看一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就是你所有的行为,当你不知道这个常态的时候,你所有的行为都是非常凶险的。知常容,你知常了,你就能够容纳进去。容乃公,你对事物的处理自动的就有一种公平、公正了。公乃全,只有公了以后,你才能够全。你才能够全面地去了解和全面地去把握这个事。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你这个人不存了。它还存在,它还在作用。轮回就跟你挨不上边了。你就脱离了轮回。

所以如果按老子的这个思想你再去推论的话,老子的思想里面,他没有神道。它不是按六道轮回那个思想去思考的。它是直指人心。然后把问题的核心给你揭示出来。最后,你连神仙都不需要修,你就修道心就行了。

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它作为一种学说,佛教除了他的宇宙观以外,他还有很多的那种生存观哪,以及自然观哪,这些东西他既然这样去模拟它,它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他肯定利用人们的思维,在人们的思维中间建立一种场,这种场一旦成立之后,他实际上也有道性的一面。为什么呢?因为它讲究事物阴性的运动趋势嘛,他就利用人们的思维,然后去驱动人们的潜在运动。我想这就是佛理最难以把握的地方。很多人想过来想过去,这个佛啊,太复杂了。实际上你不用想它的复杂,你就先把它否定掉。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很多东西实际上和道是一样的。非常简单。

(小玉插话)

东西方的那种修炼文化,它实际上从虚性的这一面,就像你刚才讲的瑜伽里面所说的那种气脉和气轮一样,他讲的这些理论,和我们中国的经络理论它明显的合不上去。它有它的体系,你有你的体系。这是什么道理呢?实际上这个虚性的世界它有很多的面貌。这跟我们阳性的面貌是一样、同性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万事万物的个性的这种区别,也是分开来的。就是双胞胎,也有性格上的不同,也有体型上的差异。万物的差异性,这也是恒定的。而统一呢?它只有在非常深的那种角度,非常潜隐的那种角度,它才可能有统一的那种状态。所以说修道也好,修佛也好,无非是你要清静进去,然后你才能找到根。你在动态的时候,很难以找到根。那么刚才说的这个道理呢,无论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他讲的这种方法,无非就是说,利用人的能量的那种震动,然后把人的神带到你的根里面去。这个根,作为人来说,他很难以从主观上去明白它。但是人的精神的那一面他可以感觉得到。无非就是你的神动了以后,你把你的精神带进去了。神进去了以后,再出来。它无非就是进去再出来,这在丹道里面就称为反。还反,还和反实际上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不停的循环,不停地从阴阳两界吸取能量,最后摆脱人体的约束,当人知道这个约束是坏处的时候,那么人实际上就容易竖立道性。如果环境(阳性的一面)是个好处的时候,你就容易产生背道的心理。那么你的这个神就不可能练好。所以有时候有很多观念,老子的观念,他想表达一种纯粹道性的东西,但是他也知道,这个纯粹的东西他很难以表达清楚。他就尽量地从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很浅显的现实中,去讲这些事实。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8-10-31 2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7:40 , Processed in 0.0155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