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00|回复: 10

2012年8月4日《黄庭外景经》精液章第十七(上)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3 15: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讲人:
  今天我们继续共同学习《黄庭外景经》,今天的内容是第十七章精液章,我先给大家把原文念一遍。
  “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通我精华调阴阳。伏于玄门候天道,近在吾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精气上下关分理。七孔已通不知老,还坐天门候阴阳,下于咽喉通神明,过华盖下清且凉。”
  刚才把精液章的内容给大家念了一遍,下面就逐句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解答。
  “精液流泉去鼻香”,“精液流全”,精液主要指的是人身体中的液体精华,这个地方所说的液体精华主要是口水,因为它像泉水一样嘛,所以要想它像泉水一样那就是口水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效应,“精液流泉”的意思是为了使主动的液体流动起来。我们有时候一天下来也不一定注意到自己的口水到底是吞咽还是吐出去了,有时候有些下意识的行为根本都没有注意,这个意思就是说让它在内在的循环中要活起来。所以说“精液流泉”的意思主要是说主动的去关注一下这个液体的流动。那就像我现在这样,说着就需要口水来润滑一下,所以说偶然的吞咽一下口水,有时候讲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口水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调节,然后和呼吸就要结合起来进行调节。当然如果要是说人的意识这个时候是比较空明的状态效果就更好一些,如果要是能够在这个中间不断有口水的吞咽或者运动,而且有呼吸的配合,再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一个比较积极的自然意念在这个地方,在自己的大脑里面或者在自己的明堂里面或者能够观察出来的话效果就更好了。所以说我们一般提倡像做教育工作的人你比方说上课的时候人就比较容易疲劳,像我说的这种方法做起来就不大容易疲劳,讲几个小时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精液流泉要让它活起来。
  那么什么叫“去鼻香”呢?“去鼻香”就是说去外嗅而体内香。一般鼻子嘛,它主要是用来嗅外在的气体的,现在要去鼻香,意思就是说主动的从外界吸收香气或者吸收味道的途径就应该把它暂时的停一下,停一下那就是说要体会内在的一种气息的芬芳,内在的,当然内在的一面到底有没有芬芳的这一面,我想我们自己有时候也能够感觉到自己内在的一些气息,这是偶然的,但是大部分时间是感觉不到的,可以在经过实践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体会到体内的一些气味的变化。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3 15: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于玄膺含明堂”,立就是立足于什么地方的意思,玄膺我们大家都知道是舌头下面的玄膺穴,所以说它的意思就是说立足于舌头下面的活动。然后还有一个行为就是在含明堂,什么叫含明堂呢?就是说将神的观念贯穿在明堂的景象或者意象中,所谓的明堂就是我们所说的额头这个部分,大家的额头一般自己在视觉、听觉或者是感觉都比较敏感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发生一些气味的变化,这个变化对每个人来说如果要是视觉它发生变化了可能这个地方产生的光就是过去所说的性光,如果要是产生其他的感觉的话这个地方也会有反应的,就是说一些酸、胀、发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感觉都可能出现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所说的含明堂,意思就是说除了我们所说的流泉,精液像那流泉一样循环往复以外还要把舌头下面的工作要连续不断的做下去,这个做的时候要包含有明堂的这样一种观想或者是视觉的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3 15: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这一节的第三句,“通我精华调阴阳”,通就是大通为一的通,大通为一那就是说要归到道里面去了,如果要是能够大通于道性的话,实际上在细节上来说就叫调行阴阳,就是要让我们的阴阳平衡,最后使我们的精华就能够上升到道性里面去,这个道性自动就会产生生命的再造,这个生命的再造就叫通我精华。所以说这个地方所说的精华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精津玉液,过去有玉液还丹,有精液还丹,玉液还丹一般都带有意象、都带有口水、气息、真气的配合,那么到了精液还丹以后可能就是一种大周天的循环了,因此它的幅度或者是境况可能就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它离我们自己主观意识可能也就更远一些。所以说我们现在精液流泉也好,立于玄膺也好,含明堂也好都是说的玉液还丹的阶段,玉液还丹是个基础,所以要想精液还丹那种程度玉液还丹就一定要做好,就是坚持不懈,就是有为到无为的整个过程,就像张伯端先生说的那样“始欲有做人不见”(音),人家看不到你嘴巴里面到底在怎么动,体内的气息到底是上还是下、内还是外、通还是没通人家都看不见,你的口水到底在怎么调节它或者鼓缩、旋转人家根本都不知道,像这些都需要大家通过一些功法来认识或者是操作,要学会简单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掌握好了之后一般对人的健康肯定是有好处的,对人的修炼它是皆能够日积月累的打好基础工作。那么调阴阳实际上就像《黄庭外景经》我们上个星期学的“精候天地长生道”,意思就是说把精华的凝聚放在平常的行为中,像精液流泉、立于玄膺、含明堂这些动作或者是工作要平常日积月累,就像十六章里面所说的“精候天地长生道”,要让我们的精华去伺候或者是响应天地之道。那就像古人所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那么在第一节里面讲了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流,精液流泉的流,第二个字是立,立于玄膺的立,第三个字是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前后两个字是流通,中间就是立,立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人修炼的支点一样,就是你要立于这一点,你要把它作为中间不变的基础让它流通起来,让它自动、自觉的去调节自己的阴阳,就是这样一个辨证,这也是一个动静的辨证,没有动静就体现不出来了,没有静动就没办法去展现它的功能,所以说我们要动就一定要有一个静的状态,就立于那个地方要关注它,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我们所说的景象上,这个景象实际上就是含明堂的意思,所以说立于玄膺跟含明堂是一个整体,要将神的观念贯穿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3 15: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伏于玄门候天道”,伏这个地方,就是这一首精液章里面它有很多行为动作,行为动作就是一个字来概括它的行为动作,那就像上面所说的流、立、通,这个地方又是一个字叫伏,“伏于玄门候天道”,伏就是以静制动的意思,玄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知常通玄达太虚的玄,就是说它从信号上来说我们要关注它,这个就叫伏于玄门,意思就是说对信息的活动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含明堂,明堂里面、意象里面、视觉里面出现的一些景象也叫玄,所以说“知常通玄达太虚”,我们要知道我们常态的需要,同时也要知道玄态的一种自然过程,要知道它怎么变化才符合于自然、才符合于道性,这是一个方面,这是玄门的第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前玄后命抵九幽”(音),就是我们原来在《黄庭内景经》第二十五章里面曾经说过,叫做“伏牛幽阙罗品列”,意思就是说幽阙这个地方本身就是通向肾脏的一个关窍,所以说前面是玄关,后面是命门,那么它是九幽之地,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九道坎,相对说来有一定的危险性。之所以有危险性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深不可测,所以说我们也只能说以静制动的潜伏于那个地方,潜伏于那个地方就是说先不要说我懂得多少或者是从书本上我知道那个地方的操作方法有多少,千万别那样干,这个地方说的就是以静制动,就是你先要去关注它然后等候它自己本身的到来,这个就叫候天道,就是说要等候天道的成熟,你不要它自己没有成熟你又妄动意念,在那个地方弄什么抽天的问题,这样一弄就容易弄得水火难忌。这个地方天道也指的是自然法则,所以说上面所说的玄门第一个意思就是说讲的上面的信号它一定要恰到好处的和自然的太虚意境要吻合。第二个解释就是“前玄后命抵九幽”(音),意思就是说前面是玄关,后面是命门,然后它就能够通达九幽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3 16: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就是第二节的第二句,“近在吾身还自守”,近就是天道近在身生,天道并不是说在很远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求它,它就在我们的生命内部,所以说近在吾身,就是说天道的整个循环、整个信息系统都在我们小的生命中间有那个全息相应的响应点,所以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很聪明,所以他说“近在吾身”,就是说你不要向外面去求什么天道的问题而应该回到自身中间来,近在吾身。还,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还,就是“不劳远虑勤内守”(音),就是说你自己要能够把它守得住。那么什么叫守呢?守到底是守什么东西呢?意思就是说守住那些自己自身自然变化的那一面,所以说这个守字体现了一句话就叫“勿令辞陈幽然存”(音),就是你不要让自己的心态随着外界所谓的信号或者是信息瞎跑一气,思想一乱、信息一多根本对自己到底是怎么样一种状态就搞不清楚了。所以说不在远求,而在近守,这个近守就是说在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存在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一点是相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的,所以说还自守的还至关重要。
   “清静无为神留止”,它就是顺序的推导出来的,清静无为,清静是生命的正气,清静为天下正,所以说生命的正气要想体现出来的话除了清静以外就没有什么能够表达的,就是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你自己静不下来,你守不住自己的清静,那么就不是属于正道了。无为,无为也就是一种修炼的天君,意思就是说它是一种天道的准则,天道准则就是说你要想修炼一定要掌握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无为,所以说它叫天君,就是由它来衡量,而不是说由我们自己来确定我到底是有为还是无为的,所以说要回到自然的面貌中去体会这样一种状态,要体会我们的小生命它的全息自然性,自然的全息性或者是自己的响应性,就是对天道它有一种自然回归的能力,我们不要把这种回归能力就给消灭了或者是把它引导到自己主观上的想象里面来了,那都是非常危险的。“神留止”,所谓的神就是说这个东西是再造生命嘛,我们内在的生命本身通过《内景经》也好,《外景经》也好,讲了这么长时间也就说明了一个道理,说明了内在的世界是一种复合型的生命,然后它赋予我们的主观意识有君王的这样一种位置,但这个位置也是属于考验我们后天意识这个君王的,但是一般的人或者一般的民间文化也好或者是生存价值观也好或者是世界观也好都不可能说像修炼的文化这样去认识这个生命,一般都是把主观意识,你比方说像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这样一种思想它本身就是说强调人们主观或者是客观上的一种独立性,或者是独立性,或者是叫自主性,像这些方面都得到一种社会的肯定,但是这个地方所说的神和我们自己主观意识或者是人的人格之间的变化问题,这个跟神之间就有一定的区别,神是按客观规律在运动的,我们人的心或者主观意识它是按照机变的方式,就是说它是随机的,你比方说有什么样的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情节,所以说它跟神的那种天然性和自然性有点区别。那么这个地方所说的神通过前面的《内景经》和《外景经》的讲解我们基本上都理解了,就知道原来人的心脏里面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记忆,它可以把人的先天信号,就是先天遗传的信号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从传统的修炼文化上把它称之为太乙元气,太乙元气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神,那么神它为什么会留止呢?就是它不得不归于祖窍。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天地之根不得不回归到其中去,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第一是清净的,有了生命的正气,第二是无为了,有了天道的标准,有了这两点以后一个是生命的正气,一个是天道的标准,然后这个神,我们所说的心神这个存在就不得不归于自己的祖窍,这个祖窍实际上就是指的我们人生发的根源,这个就叫祖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3 17: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气上下关分理”,“精”,精液,就是上面所说的“精液流泉”的精,“精品上下”,精就是精液处上的意思,就是说水往上流,气往下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一点可能大家觉得这怎么可能呢?气肯定是往上跑的,水是往下流的,但是在我们生命中的确如果要是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很有很有希望了,就是精液往上流,人的真气就往下走。因为气它肯定是要往上行的,你往下走无形中就把生命的活力,就像我们说为什么要用腹式呼吸,为什么又要有立腹式呼吸,这都是在我们的气海这个地方想要调节它,然后想要主动的引导它,然后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这个自然形成以后健康就是一个笼里抓鸡的事,就是它跑都跑不掉的。所以说上下精和气,一个是上,精上气就下去了,所以它这四个字是非常关键的。这个就叫“关分理”,关系到什么东西呢?关系到我们修炼的成败问题。分理,什么叫分理呢?那就是根据位置的不同,就是上中下三个丹田位置的不同,其要,就是其重要的地方在下关元,那个地方是基础,分理,意思就是说气象和液象分理和合要明白。而怎么样把气象和液象以及我们所说的其中有性的那个象要把它和合起来,这跟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等等这样一些论述就结合起来了。无非就是说它事关上中下三个丹田的治理问题。关键的地方在下关元,要把我们的信息之象、气象还有液象既要分开来进行认识,同时也要分开来进行打理,然后再把它们和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点上来说上面就说到了精气上下,这个气的下是说元气处下,那么我们说“团象混液成圆玄”(音),团象,就是把天象、日月之象、星空之象还有师父师母的象,还有童男童女之象,还有阴晴圆缺之象等等都能团为一个整体,这个就叫“团象混液成圆玄”(音),当然这其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它可能并没有在我们的玄象中,我们可能看一些道友的功象,听他们说一些功象的时候往往是片段性的,就是这个功象出现以后那个功象可能就消失了,或者是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就属于在积累阶段。如果要是并列阶段了,并列了,就是并列在一块有很多象,就像我们看天下的情况一样,就像我们通过电视或者电影观察社会的一些动态一样,那么它里面的形象就比较生动。像这个就叫“团象混液成圆玄”(音),最后精液往上走,气息往下行,再把象也浑然其中,浑然其中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了。
  第二节也是讲的三个字,第一个字是伏,就是说“伏于玄门”,意思就是说以静制动的意思,你潜伏在那个地方不要轻举妄动,所以九幽之地你千万不能去瞎观想它的,你只能通过其他地方的一些象去引导它,那个地方你要想作为它你人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说白了就是后天主观意识没有这个权利,不要有意的去作为它。这是第一个字,伏,“伏于玄门”就是这个意思。然后“近在吾身还自守”,这个还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向外求,因为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生来都是向外去获取信息的,这个时候他就用了一个还字,就是还于自守的方面,就是守于内在的运动,就是不劳远虑勤内守(音),守着自己的精华,就像上面所说的精液的运动、气息的下沉、意念的关注,那就是说我们在意念中可以想一个自然之象,然后把它和我们的气息、精液团为一块,这个就叫还自守。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你不要还是心往外走,对外在的东西很感兴趣,对内在的循环却知之不问,这是很危险的事。第二节的第三个字那就是分,“精气上下关分理”,就是你分别对待、分段进行,就是说分区呈现,当然分区呈现它也有一个方位,就像我们说左和右,上和下,前和后这样一些分区的管理一样,当你分开了以后每一个部位可能就要有一个象,就像天空的位置一样,天空的位置也是有上有下有前有后有左有右,你这样一个分字就体现了它告诉你的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你要把所有的象都不要排斥它,然后把它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展现在你的内在生命之象里面,这就叫“关分理”,他们由什么地方得来的呢?是由精和气的运动而产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4 11: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第三节,“七孔已通不知老”,七孔大家都知道是指的心脏它有七孔四室,意思就是说它有四个房间,有七个孔,那么七个孔都已经通了以后有些什么特点呢?它这个地方所说的并不是说它实际的生理之窍没有通,而是说信号之窍没有通,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从《聊斋》的一些故事里面形象的可以看得出来,你比如说有些人之所以学习学不进去或者做事不开窍是因为他七孔肯定有一孔不通,这个不通并不是说血脉不通,而是说虚空里有一个信息不通,不通血脉可能就会走岔。所以说我原来在《紫微中至》里面就说心通就百事通,人老心难老,就是人即使到了一定年纪也算是老了,但是心却很难得老,就是因为他心是一个比较容易改变的事,我们就利用这个特点先把心搞通,就是尽量的圆融一点,就是说分别心少一点我们就能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就像圣人说的那样“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说你不断的向内进行吸收和自觉的、自然的让它归纳,这个就叫集约性法则,让它集约到一定程度以后能量就自然而然生成了,那个不通的地方自然会被打通,这在我们有些道友的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作为我们来说就是觉得这个觉者肯定是不会有困惑的,所以说“七孔已通不知老”,觉者他没有困惑,没有困就没有老象的纠缠,所谓老象就是一些人他之所以呈老象,呈老象就是有些衰老的迹象他慢慢的就呈现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心理上已经打不开自己的内在世界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会越来越明显,这样就搞得老象纠缠不得解脱。所以我们说觉者不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不但不惑,而且他会不知老,为什么不知老?就是因为生命的活力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加强,你说那对人多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4 1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的第二句,“还坐天门候阴阳”,“还坐”,意思就很清楚了,上面有一个还自守,现在有一个还坐,还坐是什么呢?谁还坐天门呢?肯定不是我们主观意识去坐天门,它这个地方的还坐天门意思就是说元神主事于昆仑,就是最后把昆仑那个地方全部都开发出来,让我们的大脑之窍也都通了。
  原来也讲过,《外景经》也好,《内景经》以及其他的章节都讲过,过去就说“泥丸百节皆有神”,意思就是说那个里面神太多了,信息太复杂,但是有个主事的去了以后再复杂的地方、再危险的场所也能够把它管理好。不要把这个主人搞错了,像我们人的主观意识它做不了这个主人,所以说要请元神在那个地方主事,处在昆仑这个天门附近让它管理这个办公体系。
  “候阴阳”,候就是等候的意思,上面就说“伏于玄门候天道”,这个地方又说“还坐天门候阴阳”,你看这一章我就是觉得写得比较生动一些,相呼应的地方比较明显,候天道、候阴阳,意思就是说天地合而甘露降,那么天地什么时候合呢?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古人就说自古火候无人传,那么这个阴阳配合的火候你人要想钻营或者取巧,你要想把它捏在自己的手里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说不要作那些妄想,还是搞客观一点、实际一点,就让自己的精神主事于昆仑,就是把我们的大脑管理的部分,就显得我们说我们的下意识一样或者灵性意识,让它去主宰我们的生命活动,主宰这个天门的把手,然后等候天地玄机的开合,你说那多有保险啊?
  所以说什么叫天门啊?天地就是生命与天地交换的关口,这个就叫天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4 11: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于咽喉通神明”,意思就是说“吞咽循环养元阴(音)”,有时候我们在自己的明堂里面可能会看到一些东西,那就是这个生命的圣阴(音)或者元阴(音)已经慢慢的形成了,就像有的朋友们梦见或者是功态中看见自己的生命里面有一个婴儿的生长一样,这种生长实际上它是靠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下于咽喉这样一些吞咽的行为,上面的“精液流泉去鼻香,立于玄膺含明堂”等等都是为了这样一些话而服务的,就是下于咽喉通神明,就是你从咽喉那个地方吞下去的东西直接能够养元阴(音),“吞咽循环养元阴,大制不割神明存”(音),什么叫“大制不割”(音)呢?就是你的身体里的大方向或者大的体制是自然的,它是天道赋予生命的一种特定存在,你不要把它支离破碎的去理解,然后把它分割得你自己可以认为可把握的那个状态,然后你就认为这是修炼,那实际上不叫修炼,那是叫残害自己的生命,所以说千万要把这两句话记住,“吞咽循环养元阴,大制不割神明存”(音)。那就像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生下来了也就不愁生不愁长了,生下来以后他就有希望了,然后他的生长机制或者他要长成什么样一个相貌或者一个什么样习惯的人你能够决定得了吗?当然有的人说我肯定,我通过教育的方法、引导的方法、健康的育儿的方法一定把它弄得跟自己的愿望相同等等,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下社会可能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所以说我们对孩子一定要尊重他的神明,就是他有他自己的神明,那么他自己的神明也有他自己特定的命运,所以说作为我们来说只有体会造物的神奇和不言之教,这样才对我们自身有好处,我们的烦恼可能就少一些,要不然的话你强加给孩子的东西越多实际上反馈回来的消极性就越大,这一点从教育学上来说我们已经讨论过好多次。通玄冥的通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由简至繁,由简单到达繁复的存在就称为通,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就是说有了口水、有了气息的运动,然后有了观想的运动,这三个运动加起来以后它就能够体现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生理循环行为,这个行为完成以后就能达到对非常复杂生命的这样一种调整作用,这就是老子在玄德的概念里面所说的生而不有,就是你生了他,但是你千万不要把他据为己有,为而不恃,就是说这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也没有什么原则可以依赖,你向他学习就行,向我们自身的生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然后长而不宰,就是他在成长的时候你也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它,这样就体现了我们这个道性的一种自然面,这个自然面就是说修炼之天君它就称之为无为,清净就是生命之正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xuande99 发表于 2012-8-14 15: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华盖下清且凉”,这个华盖过去就把它翻译成为肺脏,这个地方的华盖可能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是这个意思呢?那就是因为我们要从现实的修炼体会中去解释这个问题,所谓的过,什么过呢?过什么东西呢?是过华盖吗?是过华盖这个关口。那么从什么地方过来的东西啊?就是从昆仑那个地方过来的东西,就像上面所说的“还坐天门候阴阳”,这个阴阳之气,天地合而甘露降就机遇来了,火候也成熟了,哗啦一下就过去了,就翻过了昆仑就要过华盖这个地方,华盖就是我们神的华盖,神的华盖就是说两眼上面的眉这个就称为华盖,就要过这样两个华盖其中的通道,这个通道大家就知道它很关键,就是过去这个地方饱满的人,饱满和平滑的人,就是说从我们的额头,从发际一直到我们的鼻尖这样一个部位,如果要是既饱满同时又圆润的话,或者要圆滑,这样就比较容易过,如果要是不圆润、不平滑它过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我们大家有空就看一看自己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摸一摸这里的部位是不是很平滑,是不是很圆润呢?要是不是那样的话相对说来真气运行起来要过就比较困难一些,这个在现实中也的确是一个实际的物质结构问题。当然我们所说的既然是个结构,结构能不能改变呢?肯定也可以改变的,可以修复,可以不停的修正它。那就像现代的外科手术,你比方说你鼻梁低了,觉得鼻梁低了你说多不亮丽啊,就把鼻梁去做手术弄高一点,那样行不行呢?那是人为的,不是人为的肯定没用处。我这个地方所说的调整或者是改变都指的是先天的这样一种调整和改变,先天的调整和改变就可以自动的把骨骼那个地方用内气的方法把它垫起来,把它垫得比较宽敞明亮,同时比较圆润平滑,这样这个能量过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一过了华盖以后就往下行,下行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冰冰凉的东西它既是清明的,又是冰冰凉的,所谓的清明就是说意识非常的清晰而明亮,而感觉当然比吃冰激淋要舒服得多,这个就叫清且凉,是指的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的体感之间非常的好。这个下总的说来它要经过华盖之关,下就要顺力道而行,当然到这个地方以后一般如果要是鼻头比较饱满的人这个时候他的容量可能就大一些,容量一大他等于积蓄的药肯定就多,一多的时候然后再一抽,当然我说的抽是他自动的行为动作,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一个返还的过程。那么这个返还的过程为什么要用清且凉来说呢?那就是用这样两句话可以概括一下,那就叫“头脑清明就像醍醐灌顶,冰凉骨酥就像如饮琼浆”。当然我这是既有文言文的味道,又有白话文的解释,所以说四不像,但是希望大家理解就行了,就是头脑清明如醍醐灌顶,冰凉骨酥如饮琼浆,就是这样两句话。所以说我们说“过华盖”这个词它的具体含义看来的确应该说的是眉,就是说眼眉这个华盖,而不是像过去在讲肺腑章的时候所说的华盖。
  下面我就休息十分钟,十分钟以后我再上来解答大家今天的六个问题,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接一下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6:14 , Processed in 0.0177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