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27|回复: 10

皆知美之为美

[复制链接]
空行 发表于 2012-10-15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斯不善矣。


这句话,意义深远。
当大家都知道”美“的这种定义时,就会去追求它,这是必定的。都知道”善“的这种定义时,”善“就会成为一种尺度,成为界定人们正确与错误的标准。
这时,有两种利害就产生了。
其一是人们必然性的习惯于概念误导,无论如何都难以从这相对的概念中抽身出来,无论认识到什么,不管是真理还是谬误,总之来讲,当认识的一霎那过去,当我们认定它“就是”或者“就不是”,只要我们一旦认定这个坚固而明确的概念,你会发现,它总是会变成执着,必定会。你发现没有,所以无论我们认定什么,这一霎那的没有概念之后,什么又都恢复到原始状态,这个原始指的是基于之前的状态。所以我们习惯于认定,或者被认定,总之,就是要认定什么才行。
这种“就是要认定什么”的坚固概念严重欺骗了我们,说它严重是因为它非常之广,非常之长久,非常之坚固。
就好比我们碰见一个女孩儿她充满了阴柔,我们莫名其妙体内的某些物质就被升华了,接下来我们必定会执着的爱上她,然后一切就不是原来的了,实际上这就是由一霎那后由概念演变的执着。
我们发现阴阳之间很难进行交流,阴就是阴,阳就是阳,这,怎么能进行交流呢?比如水与火怎么能进行交流呢?美与丑怎么能进行交流呢?
是啊,我们永远不能从概念上进行两者真正的交流,正是因为我们的概念。
所谓阴阳的交流,即便用概念来讲,是说两种事物的特性的交流,比如你与一个充满阴柔的女孩儿之间的交流,当“交流”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实际上它已经发生了,所以这是自然而然,并不需要去概念它,也就是不概念它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恰恰相反的时,事后当我们概念它,无论如何都变得好难,因为这时我们就走入概念了。
这种必然性概念的形成,导致我们养了一个换习惯。就是事事我们都这样去对待它,没办法于是又一个概念被创造出来,就是述说这种状态的一个概念,就是分别心。
事实上我们的分别心已经时时、处处、事事了。
这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形成任何一种体验,即使是关于所谓实相的体验,都从根本上无济于事了,因为它不久很快就会恢复原形。
我们总之是体验过所谓的实相的。但它被必然的习惯概念湮没。
到底什么才最重要?
是实相、法这些吗?
实相并不重要。因为实相从来没有变化远离过,我们本身置身实相之中,却不曾体验它,或者不曾与它融合。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关心它。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如何错过它。
我们总之是在这之中纠结。
每当一个体验出来,我们马上带着它走入坚固的概念。我们坚定的认为是或者不是。
在我们坚定的认为它的时候,它远离了。
一生我们即这样走过,追昔抚今,我们只是懂得更多了,知道了见地与方法更多了,概念更多了,分别心更多了。
这一种是说我们坚定概念时概念其实已经偏离实相。


另一种是我们又必然的形成另一种习惯,就是拿“知道”的去排斥与否定。其实这两者是同一体,是必然性的连贯发生。
如果我们认定的概念其实已经偏离,那么我们由此概念习惯性排斥与否定的,岂不是失去了参照物?
很可能我们排斥的正是我们一直缺失的部分。
我们因必然形成的概念进行认定或者排斥,其实都是概念上进行的相互排斥,它不是本体的实相,本体的实相它从来没有变化过,它不需要我们去选择或者是不选择,但是我们概念上的无论是认定或者排斥,实际上却阻断了阴阳之间的畅通交流。
当阴性的一面从坚固的概念当中释放,同时阳性的一面也从坚固的概念当中释放,它们就会自然就行交流与融合,从而达到融通本性,根本毋需由我们人为去主导它,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消除的正是坚固的概念,因此反复用阴阳表述,所以不断讲放下、放下,其实放下的只是这种坚固的概念。


这非常像是太极球的旋转。太极,阴阳两种道性物质融合回归本体的过程。它其实是人为概念的释放、放下之后,也就是无为时才真正开始的。有的讲法,厚音老师也有过这个讲法,讲到太极阴阳鱼的旋转运动是实质上是元神的运动。
旋转是一种独特的方式。无独有偶,在佛法的修持过程中,根本咒文也表现为“右旋绕”的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一切咒文的修持,如果没有达到“本空清净”的状态下,这个状态同样也难以发生。
所以为什么无论是佛还是道的修持都反复的讲“但净其意”,佛法的根本讲“净观”,但是我们又在概念上误导,认为“净观”就是把一切观为干净的、美好的、无染的,那么“不净观”又是什么?讲“净观”同时又讲“不净观”(白骨观),岂不是矛盾的吗?这恰恰是概念上的误读,“净观”正是“但净其意”的过程,“净”的是“观”的这个行为过程,不是不观、一切断绝,而是净观,什么是净观呢?不正是老子所讲的“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吗,就是无为而观。


这“但净其意”与“但净其行”它有着可能的本质的区别,“但净其意”的这一“净观”过程,“净”的是观者自身的“意”,但是“但净其行”未必含有这个意义,它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两者之中没有必然联系,比如说你把经书或者放在纤尘不染的地方,但内心对事物充满偏执分别之念,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净意”的过程才有真实功德,至于书放在哪儿,它只要不致损毁毁坏就行。
佛法中讲“见清净”才有真实功德,和“行清净”是两个意义,而龙树菩萨讲,无见之见即是正见,就是说无为而见,才是真见。
无见之见才是正见,无为之见才是真见。佛法将其称之为“空性”。
整个一部《金刚经》讲的是这个。所以《金刚经》讲“一切经典、一切法,皆从此经出”。


所以佛法讲“六度”,其根本之义为“何也不执为布施,何也不贪为持戒,何也无惧为忍辱,不勤为精进,安住原始本觉禅定,觉性自生之智慧,此六者本自圆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一语道破千年,非常之深远。


而且放眼整个世界,也许并不是只有龙的传人才知道这个,才明白从此修。
《圣经》中《创世纪》篇中所讲的伊甸园的故事,夏娃和亚当受到了蛇的诱惑而偷吃了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此知道了美丑的概念,人类从此被赶出伊甸园,这个讲法所显示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圣经》并不是一部我们所那样理解的书,就如同我们的概念一样的坚固。
很多学习佛、道的修习之人讲基督教是讲世界是由一个具体的造物主————上帝所创造的,说这个讲法是不准确的,大概是并没有站在《圣经》的角度去明白”上帝“的实际意义,《圣经》中讲”宇宙中除上帝外再无其他神“,和六祖慧能讲”除自性外更无他佛“,其意义并无不同,也就是说如果转换成这个意思,它是同样成立的。《圣经》中的”上帝“并不是一个具体单指的人,这点就连很多基督徒都误解了,同样的,大家并没有真正体验”上帝“从一开始就在讲什么。


知道多少都无关重要。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0-15 12: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斑竹,这里的文章发布之后是想要修改如何编辑的?想修改一下字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2-10-15 1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帖子下面的“编辑”,就可以编辑帖子,有和word界面差不多的文本编辑格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2-10-15 12: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一句念上无念,就总结了。

当下自然的念生只有操作性,和当下的行动、情感是配套的三一合体,无有价值判断;但往往转念即开始污染,加上价值性,初念即被遮盖。这个时候就要有自觉意识作为监督者并生,即关注意识与念并起,恒久如此,观察就会有纠正能力,而且逐渐增强,渐渐的就会清浊分明,自动的去此取彼,因为善的一面更加清新、更加有生命力,感觉上自然会加以倾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0-15 12: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寂然而自止,智慧做胜观。是谓止观。

念上无念,前一个念是有,即是你讲”当下自然的念生“,后一个念为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2-10-15 13: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道德经往往喜欢阴阳两个面并举,然后指出你要重视哪一方面,比如“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众人昭昭,我独昏昏”,这些都要理解成实践方面的提示、提醒才行,并不是概念上要把阴阳分得很清楚的逻辑性推演。在平常又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人其实都在运用这些阴阳方面的原理或者说公式,而人生经验、工作经历不够的菜鸟们往往都违背了这些公式。比如说某建筑物承重不够,基础不深,或者搬东西抱下面不要抱上面,就是老手对新手的提醒,在这个意义上,阴阳二分法是必要的,没有它就难以有实践性的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0-15 14: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受“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我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于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字一样,每个数字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大”.“小”等等,这样一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以上内容摘自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无见之见的智慧》部分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0-15 14: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凌 发表于 2012-10-15 13:14
说到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道德经往往喜欢阴阳两个面并举,然后指出你要重视哪一方面,比如“知雄 ...

只是不执着、不固化。
而不是消除的意思。
不是从显见消除阴阳这种外在存在。
认识阴阳的真实目的是认识它的整体互用性,它必须互用才有意义。这本身即是”转为道用“。

即便在生活中,这种相互依存的整体性仍是无法脱离的。比如你离了”上边',"下边"就没有意义,所以"下边“是依”上边“而存在的,”重“是依”轻“为判断标准的,正是”上边“成就了”下边“、”轻“成就了”重“的功能性。
但是到了太空中,宇航员就感觉到这个上下的概念首先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所以说这并不都是理论。
老子也讲,重为轻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米 发表于 2012-10-15 19: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念与感觉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观念与感觉也没矛盾,当我们能明白观念的运动其实也就是感觉,这样改变观念就可以变成从感觉的调整改变。
比如灵性他是一种观念吧,正确的观念。真意或意真他是一种感觉吧,但其实最后你会发现作为认识的起点,灵性就是真意。意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认识上无和有之间的关系。就像什么是空性,专业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记得毛讲过一段话,大意是当我们去掉头脑中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我们才有可能有正确的认识论。这就是空,他又是有,体现为当前的事物认识能力,自我的认识能力的表征。
当我们在讲所有的道理之时,如果没有共同的感觉作为基础,那也是白搭。所以要把概念炼成感觉。因为概念是最基本的观念。
其实当我们讲体会感觉的时候,很多人还在一种过去的体感气感,信息感中打转
其实心与欲,包括意本身及双向运动的感觉都是一种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才是我们炼神而非停留在炼气的一种方法。当然意也是可以观心(心)观实的。
然而意本体是很重要的,他是一切基础的基础。就像手可拿物的感觉,也可两手自握的感觉,本身,本体的感觉。
即使有些素质高的人,他体会意本体也不是易如反掌的,其原因在于欲望的障碍,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之极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2-10-16 1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什么,没看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03:00 , Processed in 0.0449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