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为本舆?非也!
故致数舆 无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一般解释这个“一”,都认为它就是“一种”的“一”,就是指“一个”,这里的“得一”就是指得到“那一个”,指某种德性、或道性物质的显现,所以我们就认定它是来源于“道”本身的某种据实存在的、反正它是非常人可见、常态可见的这种“能量物质”。
但是我们读原文的话,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整体体会起来读,它前后的意思搭配、整部的主体意思搭配这个无法断章取义。
如果我们按以上解释的话,那么后边的内容它很难有连贯性,就是从“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开始至后边的内容,和前边讲的怎么能衔接呢?
所以我认为上述的解释并未指示老子本义,并没有真正体会此“得一”篇的真正义趣所指。
因为它所指的都是从后边来展看说明的。
我认为这里讲的“一”是指将事物矛盾对立的两面进行“合一”的结果。
天、地、神、浴、侯王,都是通过“合一”而得到真正的清、宁、灵、盈、以及以为天下正。
这两种解释方法有本质区别,一种是指源于外、非事物本身,一种是指就是源于事物本身的“合一”。
所以没有这个“和合”的话,事物会分崩离析、枯竭、倒塌。
这里的“浴”,《德道经》注解为通“谷”,我认为太牵强,因为这个“浴”字同样要和前后连贯,它是在“神”之后,“侯王”之前的,所以我认为它是指人体津液、或者元精。
而此段后文全部是从“侯王毋已贵以高”之中的“贵”和“高”说起的。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比高矣而以下为基”,就是说你要达到这个“贵”和“高”,离不开“贱”和“下”的基础。
这个也完全对应了人体修真的机理,人体统治之神之“贵”是以所有五脏器官之神为“本”,它是精华的和合,但离不开这些之“本”,高矣而以下为基,最上离不开最下的物质。
所以他是在讲“和合”之“合一”,而不是在讲一个纯粹外来的物质体。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就是说侯王“不自恃”,难道真是以“贱”为根本方法吗?这里的“本舆”不是分开讲的,也并非通假字的语气助词,因为整部五千言里边不止一处出现“舆”,“舆”字本义为车马。所以这里讲并非就是以“贱”为根本方法,它只是一个和合过程。
“故致数 舆 无 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接下来又讲“ 舆”,车马太多,方法太多太分散反而没有办法达成。所以不追求美玉或美玉一样的事物,都只不过是石头而已。
后一句尚且疑惑,因为前后之间的“是故”关系是如何的?整部通解后才可能得知。
所以纵观整部老子所讲,我认为他是在讲一种过程的形成,因为他如果只讲那个最终结果和关于结果的现象的话,后人还是不得而知,所以我认为他注重讲的是方法、途径。
个人读书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