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9|回复: 3

《治水》章学习与体

[复制链接]
空行 发表于 2012-11-4 16: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这一篇章历来对“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持两种不同的见解。
通行本是讲“上善若水”,西汉马王堆的甲本帛书是“上善治水”。
我拿的是后者,依据它进行学习的。
我个人觉得,原义不能不重视,因为它表述的可能完全不是我们凭意会的那种意义,而就在这些古字的象形表达意义上。

我通过学习首先体会到的一个最明显的方面,就是老子多是以一种直观动态形象的描述来展现其立义的,所以它更多的是需要直观去体会,就是通过这很多古字义,去直观体会的。这是一个。第二个是,老子多描述的是“道”的动态轨迹,很少有静态的描述,这也符合其“道”的特性。从这两点来讲,我们不可只是去“静态”的去理解它,也就是去理解它的静态意义。
从这两点看,“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其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一种是对静态的陈述,也就是只是对事物特征的一种静态陈述,就是“上善若水”。但是立义在运化、转化上的,“治”这是一个动词,其立义是通过“治”这么样一种过程,它是注重过程揭示的,而非仅只是叙述特征,因为叙述特征的话,这特征是如何与事物发生联系的,它不被表现出来,也就是想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没有这个意图表述。因此它不具备明显的联系性。
因为老子,他描述的是这种万物之间的运化、相互转化的核心、轨迹。
它不是纯粹抽象而无法准确获知的。

你物质世界的改造、地球整个环境的改造,它也是通过“治理”这么样一种过程来达到的,当然因为水的这种占据比重,又因为它的这种特性,对万物的这种运化作用,因此它显得更加的重要。

因此讲“上善治水”。
这个是人类生存态的关键。当然也是人这种生命本身的关键。

你看它末句所讲的,先把它和首句对应起来,“夫唯不争,故无尢”,当然很多把这个字讲作“尤”,又通“忧”,忧愁、忧虑的忧,这个字的差别就窜了意义了。
“尢”完全是象形字,是代表一个骨骼弯曲不正的人的形象。所以这一篇章的意义就很直观了,首尾相应,就是一种“治”的过程状态,通过这么样一种“治理”,达到一种健康的状态,尤其是对不健康的一种纠正。

“水善利万物而又静”,———水它的特性作用是利于万物并且深幽而保持清净,利于万物,并且深幽清净,正是其“不争”之德的体现。
实际上这一句的重点啊,也指作为人来讲,他要“善利万物”而且其性,也就是心性同时保持深幽而清净,这个深幽而清净就是一个核心了。
“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于世间人们不愿意接近的地方,厌恶,或者说是不好的地方,并且净化它,———注意这一句,那一定是“居众之所恶,并且净化它”的,因为这个水的特性,前面一句已经通过“善利万物”并且“有静”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因为它的这种特征性,转“恶”为“静”的这种特征性,就是说,水啊,它的这种特征性,居于万物之恶的地方,转化它,这点已经很接近“道”的这种特征了。
所以它不是单纯的静态描述,其实它是动态的描述体现。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这六个重点形态,通行本是“七种”,有的把它称之为“水之七德”。
但我们看,它实质是动态的过程描述。这六个“善”字,其实是动词,而并不仅仅指是“好的”这六个“好的”,实际上是“善于把握”这种意义。
“居善地”,居住,或者说生存的环境,善于把握适宜的地方、地理位置等等,都可做这种解释。也就是说位置的适宜性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水,它要净化万物的话,它所处的位置环境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说治水的话其实它首先是治理环境,也就是要给它创造一种好的环境。
“心善潚”,这个字是水深而清澈的意思,但是它却是讲“心”的,也就是说心性它要达到深而清澈这种状态,深广,而且又非常清澈。
“予善信”,这里的这个“予”字,很多把它讲成“给予”的意思,又把后边的“信”字结合起来讲成“要对别人守信用”这种意思,非常的望文生义,放在中间它怎么能前后照应并且讲得通呢?“予”字古义是用织布梭在布的经纬上疏通织布的意思,这是状态的描述,实际上这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是讲要根据这种信号的变化或者出现来疏通经络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疏通经络进行导引的话,一定要结合信号,人体之水这种液体,它在信号的作用下进行流动。这里结合上句,一个讲了环境的重要性,一个讲了信号的重要性,它根本上讲的就是人体内在环境的把握。所以要注意这种信号的作用下运用体液流动来进行经络畅通。所以我们的意识活动,它首先影响到的就是我们的体液流动,要保持体液的“善利万物”之流动性,首先是内环境调整下心性的深广而清澈,然后这个信号对身内之水体液的带动性才会引导经络进行疏通。
“正善治”,正确的方式,要使之正确的话,就是要善于把握这种“治水”的原理才行。
“事善能”,这里的“能”是指古义“耐”的意义,也就是说事成要全靠这种“耐”,忍耐或者耐性,就是说这种状态下,如果你没有耐性的话,就肯定做不了,成不了事。这是肯定的。
“蹱善時”,徐徐之动谓之“蹱”,就是说这时候,这种徐徐之动,它要善于把握时机、或者天时。
所以说这种过程它是一种环境调整下,心性寂然而清澈,靠信号的把握下体内之水的流动,来进行经络的畅通这一结合时机与天时的徐徐而动之过程,并且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治水”过程。它是以“体内之水”的流动为核心的。它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气“的参与,只有心,其实是”心神“,而心神所具有的特征我们也看到了,它并非是莫须有的,而是具备状态的,还有环境、信号、天时时机,这些因素下”治水“的过程。
它是什么?似乎把丹道中的要点都囊括了。
喟然哉。

最后这个“夫唯不争,故无尢”啊,实际上说这种无为状态下的这种为,———不争,这里的这个”不争“,这个词用的太恰当了,就是自化之为,心性不争,而万物自化之,所以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形体上的不健康。

这就是”治水“章。

流水无声 发表于 2012-11-4 2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的长短且不说了,其实这里是《实修日记》板块,师兄既然坚持写读经心得,建议莫如直接开个《空行读经随记》好了。分开写那么多帖子,看着反而感觉有些杂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1-4 22: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抽空看一章然后从前到后仔细体会,如果觉得有所体会的就把体会写下来。
发这里不妥当、与“实修日记”是相悖脱节的吗?

我一篇一篇读《生存与修炼》并且从原文去进行体会,也不妥当吗?

我想请问,这里讲的“玄德”它究竟是什么?
就是在这些形式上找名堂吗?

其实,我并不是“求”人来讨论的。
只是重在自己体会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因为好多内容是以体会“玄德”为核心的,所以才发到这论坛。
只是若与有缘人也是真诚体悟的,就推心置腹的就见解交流上只言片语。
如此而已。

我不想哗众取宠。
它只是我进行学习的过程。

让所有觉得形式上“不符合”标准的朋友费心了!说一声歉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流水无声 发表于 2012-11-5 08: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还真是纠结自己的表达能力,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本意。师兄的读经心得发在本栏目是合适的,我的意思只是建议师兄,把您写的《昆成》、《治水》章等学习体会,合并到《空行读经随记》一个主题帖里面,一章一章的写下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学习分享师兄的大作。建议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师兄谅解。当然,我也没费太多心,您也不用感到歉意或者感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01 , Processed in 0.0232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