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76|回复: 9

向潘工推荐一些灵性修炼方面的书

[复制链接]
董兵 发表于 2013-5-22 1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性亲密关系(张德芬、李宜静、张馨月推荐!如何在爱情与婚姻关系中疗愈、成长、彼此支持,活出真实的自己!)包含此书的书单加入书单





推荐此书点击看大图
分享到:


商品编号:23171036
抢 购 ¥23.40 还剩212小时17分结束
详情 >>
当 当 价:¥26.90
定 价: ¥39.00 折扣:60
顾客评分:已有218人评论,100.0%推荐

配 送 至:
请选择配送地区


有货 全部 A-G H-N O-T U-Z









  • 作 者:李安妮 著
  •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1
  • 版 次:1 页 数:211 字 数:150000
  • 印刷时间:2013-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I S B N:9787508073392 包 装:平装
我要买:件请输入购买数量


收藏人气:479



最佳拍档
2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78.90
总当当价:¥43.4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1页(共13页)购买本商品的顾客还买过
[url=][/url][url=][/url]

商品详情商品评价(218条)商品问答(0条)


内容推荐
  Tara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带着意识与觉知,向内在观看自己为何吸引这些关系来到生命中,这些关系又如何能帮助我们成长,并了解自己。当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观看每段关系时,终将发现,不论结局为何,任何关系与任何人,都弥足珍贵。

                                <p>  Tara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带着意识与觉知,向内在观看自己为何吸引这些关系来到生命中,这些关系又如何能帮助我们成长,并了解自己。当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观看每段关系时,终将发现,不论结局为何,任何关系与任何人,都弥足珍贵。</p><p> </p>                             

作者简介
  李安妮(Tara Ann Lee)
  出生于台湾,九岁移民到美国,是国际上少数同时接受过美国心理咨询训练,以及东方正统佛学、瑜伽与道教**训练的身心灵导师。她将东西方专业学理与疗愈经验融合在一起,从1999年开始教导学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找回与生俱来的爱,鼓励每个人信任自己的天赋和智慧,勇敢做自己。拥有美国心理学硕士学位,专供身体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拥有美国知觉传动心理治疗学院的创伤复原的证照。目前在世界各地教授一系列的身心灵成长课程,著有《成为完整而性感的女人:唤醒爱、智慧、性能量的十堂课》。
                                <p>  李安妮(Tara Ann Lee)</p><p>  出生于台湾,九岁移民到美国,是国际上少数同时接受过美国心理咨询训练,以及东方正统佛学、瑜伽与道教**训练的身心灵导师。她将东西方专业学理与疗愈经验融合在一起,从1999年开始教导学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找回与生俱来的爱,鼓励每个人信任自己的天赋和智慧,勇敢做自己。拥有美国心理学硕士学位,专供身体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拥有美国知觉传动心理治疗学院的创伤复原的证照。目前在世界各地教授一系列的身心灵成长课程,著有《成为完整而性感的女人:唤醒爱、智慧、性能量的十堂课》。</p>                             

目录
前 言 爱情修炼道
第一章 危险的吸引力
 心有灵犀,但不适合当伴侣的情人
 为什么我想在意大利禁欲?
 小心三种荷尔蒙易使你太早进入关系
 男女之间四种不同的来电
 有吸引力不等于「灵魂伴侣」
 小心你爱上的是对方的灵性美而非他的人
 性与心很难不连结
第二章 关系好坏取决于意识的高低
 何谓支持彼此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
 三种意识层次的女人与男人
 关于臣服的误解
第三章 进入关系的动机会决定关系是否健康
 不健康的意图吸引不健康的关系 前 言 爱情修炼道
第一章 危险的吸引力
 心有灵犀,但不适合当伴侣的情人
 为什么我想在意大利禁欲?
 小心三种荷尔蒙易使你太早进入关系
 男女之间四种不同的来电
 有吸引力不等于「灵魂伴侣」
 小心你爱上的是对方的灵性美而非他的人
 性与心很难不连结
第二章 关系好坏取决于意识的高低
 何谓支持彼此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
 三种意识层次的女人与男人
 关于臣服的误解
第三章 进入关系的动机会决定关系是否健康
 不健康的意图吸引不健康的关系
 婚姻到底承诺了什么?
 执着和爱的不同
 进入婚姻的三种层次
 在关系中学习爱
 接受低意识的自己才能够成长
 男人与女人在彼此眼中的价值
第四章 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他很照顾你,但你对他不来电
 陪伴你的寂寞
 让你的内在小孩长大
 内在小孩没被满足的需求,就是伤口
 【练习】 疗愈内在小孩
第五章 走上真正爱自己的旅程
 先给自己足够的父爱和母爱
 当自己的灵性母亲与灵性父亲
 先成为自己的爱人,就不会对爱匮乏
 【练习】如何跟寂寞做朋友?
第六章 如何选择对象?
 对关系的理念不同,并非理想伴侣
 到底谁才适合当你的伴侣?
 不要用放大镜检视他,要创造一连串正面经验
 若相信爱是痛苦的,便会重复吸引痛苦的爱情模式
 认识多久才能结婚?
第七章 阳刚的女强人如何找到伴侣?
 生命的热情使我找到内在的爱人
 融化阳刚女人的盔甲
 你是主导型(Alpha)还是阴柔型(Beta)女人?
第八章 高度敏感的人容易坠入爱河
 因为高度敏感,很快就爱上他
 高度敏感的人的特质
 应该何时跟他上床?
 像「排毒」一样把男人排掉
 隐士女要相信自己可以同时拥有自由与关系
第九章 看待分手、离婚的新观点
 勇敢说再见
 不离婚的借口
 害怕分离,你的意识和爱就会缩小
第十章 修完自己的课题才能放彼此自由
 原谅自己,自然就会原谅他
 离婚不代表真正放下
 在自己身上看到对方的缺点
 你是所有正面、负面经验的源头
 一种新的关系模式
 分享一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展开心灵的旅途
 分享二 学员感悟
                                <p>前 言 爱情修炼道 <br />第一章 危险的吸引力 <br /> 心有灵犀,但不适合当伴侣的情人 <br /> 为什么我想在意大利禁欲? <br /> 小心三种荷尔蒙易使你太早进入关系 <br /> 男女之间四种不同的来电 <br /> 有吸引力不等于「灵魂伴侣」 <br /> 小心你爱上的是对方的灵性美而非他的人 <br /> 性与心很难不连结 <br />第二章 关系好坏取决于意识的高低 <br /> 何谓支持彼此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 <br /> 三种意识层次的女人与男人 <br /> 关于臣服的误解 <br />第三章 进入关系的动机会决定关系是否健康 <br /> 不健康的意图吸引不健康的关系 <br /> 婚姻到底承诺了什么? <br /> 执着和爱的不同 <br /> 进入婚姻的三种层次 <br /> 在关系中学习爱 <br /> 接受低意识的自己才能够成长 <br /> 男人与女人在彼此眼中的价值 <br />第四章 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br /> 他很照顾你,但你对他不来电 <br /> 陪伴你的寂寞 <br /> 让你的内在小孩长大 <br /> 内在小孩没被满足的需求,就是伤口 <br /> 【练习】 疗愈内在小孩 <br />第五章 走上真正爱自己的旅程 <br /> 先给自己足够的父爱和母爱 <br /> 当自己的灵性母亲与灵性父亲 <br /> 先成为自己的爱人,就不会对爱匮乏 <br /> 【练习】如何跟寂寞做朋友? <br />第六章 如何选择对象? <br /> 对关系的理念不同,并非理想伴侣 <br /> 到底谁才适合当你的伴侣? <br /> 不要用放大镜检视他,要创造一连串正面经验 <br /> 若相信爱是痛苦的,便会重复吸引痛苦的爱情模式 <br /> 认识多久才能结婚? <br />第七章 阳刚的女强人如何找到伴侣? <br /> 生命的热情使我找到内在的爱人 <br /> 融化阳刚女人的盔甲 <br /> 你是主导型(Alpha)还是阴柔型(Beta)女人? <br />第八章 高度敏感的人容易坠入爱河 <br /> 因为高度敏感,很快就爱上他 <br /> 高度敏感的人的特质 <br /> 应该何时跟他上床? <br /> 像「排毒」一样把男人排掉 <br /> 隐士女要相信自己可以同时拥有自由与关系 <br />第九章 看待分手、离婚的新观点 <br /> 勇敢说再见 <br /> 不离婚的借口 <br /> 害怕分离,你的意识和爱就会缩小 <br />第十章 修完自己的课题才能放彼此自由 <br /> 原谅自己,自然就会原谅他 <br /> 离婚不代表真正放下 <br /> 在自己身上看到对方的缺点 <br /> 你是所有正面、负面经验的源头 <br /> 一种新的关系模式 <br /> 分享一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展开心灵的旅途 <br /> 分享二 学员感悟 </p>                             



 楼主| 董兵 发表于 2013-5-22 1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的过程,是自我疗愈的过程。细读每篇字句,我能感受到约书亚和玛利亚的爱,还有远在荷兰的帕梅拉的爱。有一晚,我在梦中去了荷兰与帕梅拉相会。约书亚的能量明亮、有力,仿佛照耀内心黑暗的太阳;而玛利亚的能量温柔喜乐,有一些调皮,对女性情感一面有更加细腻的觉察。在我编辑书稿的那几天,就是我最愉快的时刻,我被光和爱围绕。

                                <p>
  编辑《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的过程,是自我疗愈的过程。细读每篇字句,我能感受到约书亚和玛利亚的爱,还有远在荷兰的帕梅拉的爱。有一晚,我在梦中去了荷兰与帕梅拉相会。约书亚的能量明亮、有力,仿佛照耀内心黑暗的太阳;而玛利亚的能量温柔喜乐,有一些调皮,对女性情感一面有更加细腻的觉察。在我编辑书稿的那几天,就是我最愉快的时刻,我被光和爱围绕。</p>                             
内容推荐
                                
  约书亚,即耶稣。他通过帕梅拉传导了大量的疗愈信息。其核心在于:代表着光和爱的基督意识再次降临地球,新时代来临,新地球即将诞生。如何在个人层面将天赋和热情注入工作领域和关系领域?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既有爱又有自由?如何教导新时代敏感、重感觉的儿童?约书亚给了我们答案。
  新个人: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和解
  新工作:灵感、热情、意愿闪耀光芒的领域
  新关系:柔顺而有力的女性,将与有力而柔顺的男性结合
  新儿童:更加敏感,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考

                                <p> 
约书亚,即耶稣。他通过帕梅拉传导了大量的疗愈信息。其核心在于:代表着光和爱的基督意识再次降临地球,新时代来临,新地球即将诞生。如何在个人层面将天赋和热情注入工作领域和关系领域?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既有爱又有自由?如何教导新时代敏感、重感觉的儿童?约书亚给了我们答案。<br />

  新个人: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和解<br />
  新工作:灵感、热情、意愿闪耀光芒的领域<br />
  新关系:柔顺而有力的女性,将与有力而柔顺的男性结合<br />
  新儿童:更加敏感,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考</p>                             
作者简介
                                
  PamelaKribbe(帕梅拉.克里柏),荷兰莱登大学哲学博士,灵性导师。小时喜读圣经和耶稣生平故事。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经历过离婚和几次感情创伤后,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转向为灵性修习。三十二岁遇到一位灵性导师,发生深刻蜕变,开始进行灵性传导。她的传导已经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希伯来文和波兰文。

                                <p>  Pamela
Kribbe(帕梅拉.克里柏),荷兰莱登大学哲学博士,灵性导师。小时喜读圣经和耶稣生平故事。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经历过离婚和几次感情创伤后,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转向为灵性修习。三十二岁遇到一位灵性导师,发生深刻蜕变,开始进行灵性传导。她的传导已经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希伯来文和波兰文。</p>                             
目录
张德芬推荐序
  中文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光之工作者来到地球
 第一章 三次坠落
  离开天堂成为“我”——第一次坠落
  经历亚特兰蒂斯的黑暗——第二次坠落
  光之工作者被抛弃——第三次坠落
  
 第二章 基督意识的诞生
  什么是提升?
  光之工作者的轮回之痛
  柔顺的人将会继承大地
 第三章 “天使我”与内在小孩
  臣服之路上的阻碍:三个伪神                                 
张德芬推荐序
  中文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光之工作者来到地球
 第一章 三次坠落
  离开天堂成为“我”——第一次坠落
  经历亚特兰蒂斯的黑暗——第二次坠落
  光之工作者被抛弃——第三次坠落
  
 第二章 基督意识的诞生
  什么是提升?
  光之工作者的轮回之痛
  柔顺的人将会继承大地
 第三章 “天使我”与内在小孩
  臣服之路上的阻碍:三个伪神
  与激情共舞
  
 第四章 新时代的合作方式
  史上的灵性群组和团体
  被拒绝的心理创伤:
  灵魂个体在地球上的诞生
  新时代的灵性网络
  与灵魂家族重聚时的情感陷阱
  成熟的关系
第二部分 灵魂的实体化
 第五章 爱自己
 第六章 敞开心灵
 第七章 接受你之所在
 第八章 让你的光闪耀
 第九章 拥抱你与他人的不同
 第十章 给情感一些空间
 第十一章 接纳灵感
 第十二章 成为未来的自己
  
 第三部分 女性能量的再生
 第十三章 成为“灵性母亲”
 第十四章 养育新时代儿童
  新时代儿童的特征
  新时代儿童面临的问题
  指引新时代的儿童
  处理你孩子的痛苦
 第十五章 女性能量的尊严
  男性精神能量的统治地位
  对女性的性伤害
  男性统治的源由
  对男性统治的宇宙影响
  通往自我疗愈的喜悦之路
  要有耐心
  分离不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玛利亚
 第十六章 天使与冒险家
 第十七章 男性与女性能量之间的平衡
 第四部分 问答篇
 第十八章 约书亚的解答
 第十九章 玛利亚的解答

                                <p>张德芬推荐序<br />
  中文序<br />
导言<br />
第一部分 光之工作者来到地球<br />
 第一章 三次坠落<br />
  离开天堂成为“我”——第一次坠落<br />
  经历亚特兰蒂斯的黑暗——第二次坠落<br />
  光之工作者被抛弃——第三次坠落<br />
  <br />
 第二章 基督意识的诞生<br />
  什么是提升?<br />
  光之工作者的轮回之痛<br />
  柔顺的人将会继承大地<br />
 第三章 “天使我”与内在小孩<br />
  臣服之路上的阻碍:三个伪神<br />
  与激情共舞<br />
  <br />
 第四章 新时代的合作方式<br />
  史上的灵性群组和团体<br />
  被拒绝的心理创伤:<br />
  灵魂个体在地球上的诞生<br />
  新时代的灵性网络<br />
  与灵魂家族重聚时的情感陷阱<br />
  成熟的关系<br />
第二部分 灵魂的实体化<br />
 第五章 爱自己<br />
 第六章 敞开心灵<br />
 第七章 接受你之所在<br />
 第八章 让你的光闪耀<br />
 第九章 拥抱你与他人的不同<br />
 第十章 给情感一些空间<br />
 第十一章 接纳灵感<br />
 第十二章 成为未来的自己<br />
  <br />
 第三部分 女性能量的再生<br />
 第十三章 成为“灵性母亲”<br />
 第十四章 养育新时代儿童<br />
  新时代儿童的特征<br />
  新时代儿童面临的问题<br />
  指引新时代的儿童<br />
  处理你孩子的痛苦<br />
 第十五章 女性能量的尊严<br />
  男性精神能量的统治地位<br />
  对女性的性伤害<br />
  男性统治的源由<br />
  对男性统治的宇宙影响<br />
  通往自我疗愈的喜悦之路<br />
  要有耐心<br />
  分离不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玛利亚<br />
 第十六章 天使与冒险家<br />
 第十七章 男性与女性能量之间的平衡<br />
 第四部分 问答篇<br />
 第十八章 约书亚的解答<br />
 第十九章 玛利亚的解答</p>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这本书激励你走上这条转变之路。它教你学会如何与灵魂沟通,教你正视恐惧,并最终放下恐惧。书中详细介绍了恐惧的源头以及灵魂生生世世的旅程。此外,这本书还描述了在这个新时代中灵性的整体提高是如何进行的,在此提高过程中,每个人都被邀请放下恐惧,走上充满灵性的人生之路。这是一个从基于恐惧的群体意识向认知灵魂且灵魂合一的心灵意识转换的时期。这个心灵意识的种子曾经被一位导师,一个充满灵性的人,一个游走以色列将讯息传给所有“有耳能听”的民众的人种下,这个人就是约书亚,也就是众人熟知的耶稣基督。你也可以将这个心灵意识苏醒的时代看作是基督再生的时代,不是基督这一单独的个体,而是一种集体能量的再生。这个集体能量来自于所有充满灵性的个体,它并非仅处于一位导师或一个宗教之中,也不处于各种人生规则和戒律的集合之中。它是一种感受、一种灵感、一种合一、是温暖慈悲且充满活力的能量。

                                <p>
  这本书激励你走上这条转变之路。它教你学会如何与灵魂沟通,教你正视恐惧,并最终放下恐惧。书中详细介绍了恐惧的源头以及灵魂生生世世的旅程。此外,这本书还描述了在这个新时代中灵性的整体提高是如何进行的,在此提高过程中,每个人都被邀请放下恐惧,走上充满灵性的人生之路。这是一个从基于恐惧的群体意识向认知灵魂且灵魂合一的心灵意识转换的时期。这个心灵意识的种子曾经被一位导师,一个充满灵性的人,一个游走以色列将讯息传给所有“有耳能听”的民众的人种下,这个人就是约书亚,也就是众人熟知的耶稣基督。你也可以将这个心灵意识苏醒的时代看作是基督再生的时代,不是基督这一单独的个体,而是一种集体能量的再生。这个集体能量来自于所有充满灵性的个体,它并非仅处于一位导师或一个宗教之中,也不处于各种人生规则和戒律的集合之中。它是一种感受、一种灵感、一种合一、是温暖慈悲且充满活力的能量。</p>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约书亚传导的精彩信息:
  光之工作就是存在着,做你本来的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并将宁静辐射给他人。
  “灵性至尊”也曾深度陷入情感依赖陷阱。
  个人主义作为思想基础使灵魂深度的轮回成为可能。
  新时代的关系,无论是私人关系还是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只能通过坚强独立的个体承载。
  灵性伴侣进入你的生命只是将你从无明中唤醒。产生爱情意味着你通过他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感知自己。爱情也会发生在师生关系、亲密关系和所有会擦出火花的关系。
  爱中存在着被对方完全认知和理解的承诺。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和谐来自于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内在融合,对自身阴暗面的明晰认知,以及放下和原谅的能力。
  助人者给得太多,或者给得方式不正确,实际上是在掩盖他内在的匮乏。

                                <p>  约书亚传导的精彩信息:<br />
  光之工作就是存在着,做你本来的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并将宁静辐射给他人。<br />
  “灵性至尊”也曾深度陷入情感依赖陷阱。<br />
  个人主义作为思想基础使灵魂深度的轮回成为可能。<br />
  新时代的关系,无论是私人关系还是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只能通过坚强独立的个体承载。<br />
  灵性伴侣进入你的生命只是将你从无明中唤醒。产生爱情意味着你通过他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感知自己。爱情也会发生在师生关系、亲密关系和所有会擦出火花的关系。<br />

  爱中存在着被对方完全认知和理解的承诺。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和谐来自于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内在融合,对自身阴暗面的明晰认知,以及放下和原谅的能力。<br />

  助人者给得太多,或者给得方式不正确,实际上是在掩盖他内在的匮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董兵 发表于 2013-5-22 11: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灵格一生颇为传奇:年轻时经历过战争则,后来进去天主教堂开始了一段净化身心与灵魂的过程,并在非洲祖鲁族担任神父近二十年,回国之后又进修了精神分析及多项心理疗法,最后发展出“家族系统排列”这一深入心灵的治疗方法。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海灵格的真知灼见是如何引人注目、造成的轰动,以及这些年来系统工作的变化以发展,还有海灵格如何在批判浪声中自处。特别是在这些批判批判声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他如何能让自己的一如既往的坚定不移、屹立不倒?这是关于海灵格畅谈命运、和解与幸福之道的超级对话,是最为接近也贴近海灵格个人的一本书。

                                <p>
  海灵格一生颇为传奇:年轻时经历过战争则,后来进去天主教堂开始了一段净化身心与灵魂的过程,并在非洲祖鲁族担任神父近二十年,回国之后又进修了精神分析及多项心理疗法,最后发展出“家族系统排列”这一深入心灵的治疗方法。
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海灵格的真知灼见是如何引人注目、造成的轰动,以及这些年来系统工作的变化以发展,还有海灵格如何在批判浪声中自处。特别是在这些批判批判声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他如何能让自己的一如既往的坚定不移、屹立不倒?
这是关于海灵格畅谈命运、和解与幸福之道的超级对话,是最为接近也贴近海灵格个人的一本书。</p>                             
内容推荐
                                
  本书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基于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在书中,海灵格首先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和左右吗?通览本书,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罪恶”“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引领人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p>
  本书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基于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在书中,海灵格首先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
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和左右吗?通览本书,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罪恶”“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引领人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p>                             
作者简介
                                
  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全球著名的身心灵大师,被誉为“西方的老子”。他的净心术直指人心,为都市修行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引。他所创立的独特的心理治疗法风靡欧美,并逐步影响到全世界,至今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通过“家族系统排列”的帮助,找到了更和谐、更幸福的家庭生活。2001年以来,他曾两次来到中国举办“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坊,反响极大。他著述颇丰,影响深远,全世界有上百种译本,代表作有《我在谁家》《爱的序位》《心灵活泉》《活出内在的力量》等。

                                <p>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全球著名的身心灵大师,被誉为“西方的老子”。他的净心术直指人心,为都市修行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引。他所创立的独特的心理治疗法风靡欧美,并逐步影响到全世界,至今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通过“家族系统排列”的帮助,找到了更和谐、更幸福的家庭生活。2001年以来,他曾两次来到中国举办“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坊,反响极大。
他著述颇丰,影响深远,全世界有上百种译本,代表作有《我在谁家》《爱的序位》《心灵活泉》《活出内在的力量》等。</p>                             
目录
序一 臣服,让一切如是  张德芬
序二 海灵格的自由与臣服  武志红
序三 和谐之道  周鼎文
导言
生命与内在的成长·生命的阶段
开端 我从未想过成为教师
战争 我不曾经历青春年少就一夕成人了
逃亡 那个该死的德国人,到底藏在哪?
教会 决定并非偶发自愿的
在非洲传教 我其实毫无概念
团体动力 助人?自我实现?牺牲奉献的目的何在?
神职生涯结束 我要离开
自我修炼 50 岁——感觉自我发展仍未完整成熟
不许犯错·团体工作、个案排列、移民的互动
冷峻严格的作风 逆境让人成长                                 
序一 臣服,让一切如是  张德芬

序二 海灵格的自由与臣服  武志红

序三 和谐之道  周鼎文

导言

生命与内在的成长·生命的阶段

开端 我从未想过成为教师

战争 我不曾经历青春年少就一夕成人了

逃亡 那个该死的德国人,到底藏在哪?

教会 决定并非偶发自愿的

在非洲传教 我其实毫无概念

团体动力 助人?自我实现?牺牲奉献的目的何在?

神职生涯结束 我要离开

自我修炼 50 岁——感觉自我发展仍未完整成熟

不许犯错·团体工作、个案排列、移民的互动

冷峻严格的作风 逆境让人成长

我没说:外来移民都得回去

在大型团体中进行排列工作

我的发言与政治完全无关

个案排列 我不是机械技师

中断排列 不与逆境对抗

正确的理解改变命运

爱之环的五个同心圆·父母、青春叛逆期、伴侣关系以及接受的艺术

父母 爱之环的第一个同心圆

童年及青春叛逆期 爱之环的第二个同心圆

接受与给予 爱之环的第三个同心圆

尊重认同全人类及全世界 爱之环的第四、五个同心圆

关于幸福和喜悦 想到母亲而满怀喜悦的人会赢得生命的力量

亲子关系疏离 身为父亲的人不需要继续抗争到底

掌控命运的手·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联结

身为人父人母的贡献 我从哲学的角度赞颂母亲的伟大

在内心接纳被排除的人

回归故乡的权利

与加害者保持距离

视希特勒为一般人——并非是脱罪辩护

关于反犹太主义、犹太人以及基督徒 是基督徒把犹太人钉在了十字架上

爱的联结与自由·成人的自主与叛逆

狂热主义及回归自我 热情与狂热

发自“良心”的单纯 做好事的清白感

无法避免的过错 有意识却让人痛苦

原始意识及其场域 个人主义的终点

和解与爱国主义 我是德国人,但我并不引以为傲

用爱看待亡者,代替用罪恶感谈论存活者·回忆及排挤

以德报怨,放弃以牙还牙的报复念头与行动 内心认同且尊重过往的一切

和平与良知 愤怒暴行让人忘却慈悲

政治排列 结束过去,才能迎向未来

战争赔偿的要求 如此波兰人对德国人会比较有好感吗?

心灵的活动和肉眼不得而见的无形力量 真理真相何在?

有关的信息及场域 无法想象的事具象化呈现

成功掌控欲以及效用的实际佐证 若追踪探讨成效,那是有自私利己的意图

其他力量、宗教以及自主的决定 所有的移动都被不可知的力量驱动

关于解决之道的瓶颈限制 面向未来,继续走下去

                                <p>序一 臣服,让一切如是  张德芬</p>
<p>序二 海灵格的自由与臣服  武志红</p>
<p>序三 和谐之道  周鼎文</p>
<p>导言</p>
<p>生命与内在的成长·生命的阶段</p>
<p>开端 我从未想过成为教师</p>
<p>战争 我不曾经历青春年少就一夕成人了</p>
<p>逃亡 那个该死的德国人,到底藏在哪?</p>
<p>教会 决定并非偶发自愿的</p>
<p>在非洲传教 我其实毫无概念</p>
<p>团体动力 助人?自我实现?牺牲奉献的目的何在?</p>
<p>神职生涯结束 我要离开</p>
<p>自我修炼 50 岁——感觉自我发展仍未完整成熟</p>
<p>不许犯错·团体工作、个案排列、移民的互动</p>
<p>冷峻严格的作风 逆境让人成长</p>
<p>我没说:外来移民都得回去</p>
<p>在大型团体中进行排列工作</p>
<p>我的发言与政治完全无关</p>
<p>个案排列 我不是机械技师</p>
<p>中断排列 不与逆境对抗</p>
<p>正确的理解改变命运</p>
<p>爱之环的五个同心圆·父母、青春叛逆期、伴侣关系以及接受的艺术</p>
<p>父母 爱之环的第一个同心圆</p>
<p>童年及青春叛逆期 爱之环的第二个同心圆</p>
<p>接受与给予 爱之环的第三个同心圆</p>
<p>尊重认同全人类及全世界 爱之环的第四、五个同心圆</p>
<p>关于幸福和喜悦 想到母亲而满怀喜悦的人会赢得生命的力量</p>
<p>亲子关系疏离 身为父亲的人不需要继续抗争到底</p>
<p>掌控命运的手·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联结</p>
<p>身为人父人母的贡献 我从哲学的角度赞颂母亲的伟大</p>
<p>在内心接纳被排除的人</p>
<p>回归故乡的权利</p>
<p>与加害者保持距离</p>
<p>视希特勒为一般人——并非是脱罪辩护</p>
<p>关于反犹太主义、犹太人以及基督徒 是基督徒把犹太人钉在了十字架上</p>
<p>爱的联结与自由·成人的自主与叛逆</p>
<p>狂热主义及回归自我 热情与狂热</p>
<p>发自“良心”的单纯 做好事的清白感</p>
<p>无法避免的过错 有意识却让人痛苦</p>
<p>原始意识及其场域 个人主义的终点</p>
<p>和解与爱国主义 我是德国人,但我并不引以为傲</p>
<p>用爱看待亡者,代替用罪恶感谈论存活者·回忆及排挤</p>
<p>以德报怨,放弃以牙还牙的报复念头与行动 内心认同且尊重过往的一切</p>
<p>和平与良知 愤怒暴行让人忘却慈悲</p>
<p>政治排列 结束过去,才能迎向未来</p>
<p>战争赔偿的要求 如此波兰人对德国人会比较有好感吗?</p>
<p>心灵的活动和肉眼不得而见的无形力量 真理真相何在?</p>
<p>有关的信息及场域 无法想象的事具象化呈现</p>
<p>成功掌控欲以及效用的实际佐证 若追踪探讨成效,那是有自私利己的意图</p>
<p>其他力量、宗教以及自主的决定 所有的移动都被不可知的力量驱动</p>
<p>关于解决之道的瓶颈限制 面向未来,继续走下去</p>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生命与内在的成长
  生命的阶段
   您今年即将80岁。希特勒获得政权的那年,您当时才7岁,尚属稚龄,不知您对此事是否还有印象?
   我当时虽然年幼,但对此事印象十分深刻。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父亲下班回来,一进门就急忙告诉我母亲,希特勒成了帝国的总理了。我父亲神情十分忧伤凝重,我想我父亲当时就已经感觉到即将有大事发生。不久之后,我们也亲身经历了,我父亲之前的担忧成真。我们当时住在科隆(Cologne),有个周日想要去附近的山上走走,当天早上我们一如往常地先去教堂做了晨间弥撒,弥撒之后我们离开教堂,准备去坐轻轨电车。在街上等车时,有一个纳粹冲锋队员朝我父亲走来,盘问我父亲,我父亲回答了他的问话,他却对我父亲大吼大叫,并且要逮捕我父亲。恰好就在此时,轻轨电车进站了,我们全家火速上车。轻轨电车的驾驶员也随即把电车门关上,迅速离站。纳粹冲锋队员见状也随即蹬上他的脚踏车,紧追在轻轨电车之后。电车驾驶员过站不停,一路加速猛开,好不容易才甩掉尾随在后紧追不舍的纳粹冲锋队员。电车上的所有乘客见状都拍手叫好。在那个时候,如此状况在科隆还时有所见,但到后来便无人有胆拒捕,这类你追我跑的街头景象自然而然就不得而见了!
    您10岁时就离家住宿,为何会在如此幼小的年纪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我小时候的志愿是当神父。在我5岁的时候,我就十分明白自己的志向!那个寄宿地是通过我母亲的友人得知的。母亲的友人力劝我母亲让我去那儿住宿,因为那所住宿机构隶属教会组织马利安西勒尔(MariannhillerMissionaren)。母亲的友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那儿住宿可以为成为神职人员作准备。这所寄宿机构位于莱茵河畔的龙尔(LohramMain)。我父母同意我离家到另一个城市住宿就读,这对我来说,像是他们送了我一份大礼。这个决定是我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我当时尚年幼,不过是个10岁大的孩子,但它让我的人生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我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如果我当时不曾离家,我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历练。
    您的父母在让您离家寄宿受教育这件事情上看法一致吗?
   我母亲完全支持此事,我父亲则是抱持保留的态度,但是我还是得到了他的肯定。学费等所有的费用也是由我父亲全额负担的。
   您离家寄宿受教育的那年是1936年。住宿机构的修士们对于国家社会主义所持的态度如何?您当时是否在修士的身上窥出什么端倪?
   让我用一个真实发生的小事来说明修士们的态度吧!当时的奥地利与德国是政治共同体,那时两国之间有个共同的投票选举活动。宿舍的一些修士和在厨房工作的修女投了反对票。然而,那次选举并非是秘密计名的投票选举,选票被一一打开检查。就在投票选举结束的那个晚上,来了一群举着火把的纳粹冲锋队员。他们团团包围了我们的宿舍,并在宿舍的外墙上用油漆写上“这里住着叛徒”“他们投了否决票”。然后他们丢掷了无数的石头,砸破了近两百片玻璃,连我们学童们睡觉的大通铺也不曾幸免,大房间里一样飞进了无数的砖头和石块。隔天早上有两个修士被逮捕,我们这些寄宿的学童被迫放假回家。
    您10岁就离家住宿就读他市的学校,不知在宿舍是否有人可以作为您效仿的模范呢?
   我想应该就是主持宿舍的修士们吧!他们都是很棒的人,他们让一切梦想成为可能:不同的体育活动、登山旅游、歌唱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我在住宿期间学会了拉小提琴,还成了我们宿舍乐团的一员,也在宿舍合唱团里演唱。除此之外,我们的宿舍里还设有一个很大的图书室。
    您小小年纪就离家千里远,您当时不会想家吗?
   遇到节日或是学校放假时,我都会回家跟家人相聚,所以对我而言,根本不存在想家这类问题。加上住宿生活十分有趣,那是段很美好的时光。住宿期间我在各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启发。宿舍的修士们对我们很好,全力栽培我们,为我们安排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我们获得良好的启蒙教育。我们总是活动满满,根本没有时间感到无聊。
在您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家庭一直是位居核心的重点,可是您自幼离家而且鲜有真正的家庭生活,对此您个人觉得是否有负面的影响?
   我住的宿舍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我丝毫不觉得自己只身在外、离开家了。而且这个宿舍在1941年就关门大吉,我也返回父母在卡塞尔市(Kassel)的家住了两年。在我住宿期间,我父母也从科隆搬到卡塞尔市去了。我当时15岁。
   您当时15岁,正值青春期。我还记得我自己青春期的时候,因为不受管教吃了父亲一记耳光。我当时离家很长一段时间,回家后不服管教,于是我父亲出手教训我。不知类似的亲子教育冲突是否也在您的青春期时上演过呢?
   嗯,我该如何解释呢。您知道当时战争已经爆发了,我们基本上没有精力和时间可以花在这类事情上。我的父亲也尽力满足我的愿望,不管我是想去听演奏会还是看歌剧,他都大力支持。当时我父亲在一家兵工厂担任工程师,每天工作长达12个小时,总是深更半夜了才回家。
   我们与邻居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很有趣的人。我家隔壁住着乌镁林(Würmeling)一家人。乌镁林家的男主人后来还成了阿登纳总理的阁员,任职家政部部长。
   是的,我记得家政部部长乌镁林!我自己有六个兄弟姊妹,当时子女众多的家庭可以享受车票减免的待遇,这个优惠政策就叫“乌镁林优惠”,正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乌镁林家的大儿子是我当时交往密切的好友之一。他们家常有耶稣会的成员进进出出。耶稣会的成员不管在讨论话题还是批判事情上,总是直言不讳。这给当时的我——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对我而言,光是倾听他们的谈话就是莫大的享受,他们的对话透露出了既有深度又开放直接的世界观,这跟纳粹主义的论调截然不同!
   我从他们的身上体会到无数的感动,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事情,得到许多宝贵的启发及自律的精神。我想这些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开端 我从未想过成为教师
    精神上的自律、知识分子般的自律,这跟顺服的特性不相关吗?
我不会用“顺服”这个字眼来形容耶稣会的成员。理由很简单,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现了精神上的自由,还有内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的方式我不曾在其他人身上体验过。
   我十分敬重他们。我甚至考虑想要成为耶稣会的一员。后来让我却步不前的原因是耶稣会成员必须当教师服务社会。在同一所学校任职达20年,只是教书、面对学生,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可能也因此我后来决定不当神父了,因为我同样无法想象自己长年守着同一座教堂。我选择了参加马利安西勒尔的传教工作,但是到头来我还是在南非传教期间成了老师。这或许就是人生,你越是想避免的事情,越会降临到你头上。
    也就是说,您宁可当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服务,也不愿意在同一所学校内担任教职?
   是的,可以这样说。我宁可浪迹天涯四处传教,也不愿意当老师。但是我得承认,我当时也不了解身为传教士到陌生的国度传教的工作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的想象中,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生动有趣,充满了冒险性的。应该是在我离家住宿的年月中,就已萌生了想要从事这种工作的念头。
   结束在外住宿的生涯,我回到卡塞尔市就读当地的高中。读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天主教的青年活动组织,成了其中的一员。在当时,这样的活动是被禁止的,盖世太保也严密稽查这类非法活动。
   到了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也都被征召,先被征召去工作,然后被国家征召从军。我刚被征召去工作时,有一个晚上我工作单位的主管来我家拜访,专程跟我谈话。那个主管也是盖世太保的一分子,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我们聊到尼采,还有黑格尔。当年我才17岁,我虽然听过尼采、黑格尔,但所知实在有限。我的主管对我说:“黑格尔早已预见了我们国家的现状。”我回答道:“黑格尔对国家有仇恨意识。”他一听,想也不想地反驳我说:“你对国家怀有仇恨心态。”就在那时,我才了解他来我家拜访其实是一种监视、试探。
   一年后我人在军中,当时驻派在法国。我们的高中毕业证书是邮寄到家中的。高中的最后一年不需要读书,因为我们都被征召从军去了。要取得毕业证书必须上交我们被征召工作时核发的工作绩效证明,我当时工作单位的主管在工作证明上给我的评语认为,我可能会是危害民族和社会的潜在坏分子。在那个时代得到这种评语,无疑像被判了死刑一样严重。我也因此无法拿到我的毕业证书。
   我母亲听闻此事后,直接到学校找校长。我母亲开门见山,义正词严地告诉校长:“我儿子从军,也准备好随时为祖国奉献他宝贵的生命,而您居然拒绝发毕业证书给他?您应该为此感到羞耻。”校长听了我母亲的一番话后羞愧不已,亲手把我的毕业证书递交给她。我母亲就像一头母狮般为我奋战,捍卫我的权益。
   我当时很清楚我不会加入纳粹政党,我的天主教寄宿经验,还有我自己的家庭教育让我跟纳粹主义划清界限。我的母亲更是从头到尾都没被纳粹洗脑,也不曾在纳粹主义的洪流中迷失。我后来才了解到,当年我母亲的行为是多么不容易,我母亲展现了她个人的坚强和伟大勇气。我父亲也是,即使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也始终拒绝入党成为纳粹的一员。我父母的所作所为让我更加坚定拒绝成为纳粹主义的信徒,为此我由衷地感谢我的父母。在当时,我能够如此坚定我的立场,不仅仅是因为我个人的努力,也因为我从我父母身上得到了强大的支持力量。他们那种坚定自我立场、不畏社会压力、不随波逐流、不盲信盲从的行为态度,对我后来处理各方面问题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现在我都还深受他们这些处世原则的影响,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界限立场,保持自己内在的自由,也因此让自我内在不断地成长,进入不同的领域。
   您说过,有个场域让人无法挣脱切割,但又说,这是个人的自由决定——有能力划分自己的立场,不受诱惑盲从,到底该如何解释?
这只是一种说法,至于是否善用个人自由又是另一件事。我时常在刹那间了解到生命中的事物来来去去,转眼之间一切发生就会成为过去。我把这种灵光乍现的领悟视为上天赐予的一份礼物。这就是一种理解领悟。从中我得到足够的力量去看待并处理生活中来来去去的事物。这股力量的产生不是来自深思熟虑后下定的决心,或是立定目标后的贯彻执行,而是来自内在的流动。我们生命中的种种决定,通常都不是完全偶发、自由而成的结果。除了听从内心、顺势流动,我看不出有其他的方法让人得到力量。没有了内在的流动力量我可能早就迷失了自己。
   这样说来是有一个决定点,让人作出决定——就像您决定离开神职工作,转换跑道成为治疗师的心路历程一样是吗?
    是的,是这样没错!但是要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这当然也需要相当的勇气。
   您说过人生已命定,该来的躲都躲不掉,可是您现在又宣称,您可以全权决定人生中要做的事或是坚持您的立场不为外界所惑,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前后矛盾,但重要的是心灵的本质,是在那个我们能够感应到内在核心的时点上,让心灵带领我们。如果能静心感受内在的流动,就不会无所适从,就可以自然而然从中获得力量,时时刻刻都能与自我最深处的内在核心相联结。
    这样说来,这似乎是一种无法用科学证明的哲学性论调!
   没关系,就算没有办法用实例证明也无妨,因为它确实会对内在发挥一定的影响,至少在我身上是适用的。我猜想内在核心是永恒不灭的,是不会随着死亡而灰飞烟灭的。这是通过家族排列实际案例得到的推论。有些过世许久的家族成员至今对家族动力都还有影响,他们虽已不在人世,但并没有真正离开。
可以谈谈您如何去感受内在吗?
   自我身心合一时,生活中的事物自然圆满、浑然天成。这样的状态,能激发人内在开创性的意识流动。这似乎像是命中注定的发展,但无人想要挣脱,因为这引导自我与最深层的内在合一,引导我们走向决定性的康庄大道。
    这样的说法似乎像是神秘主义的论调,像是“如其所示”?
   确实如此!论调的方向是雷同的。内在的真实性亘古以来就受到热烈的讨论。年幼的孩童很自然地就与自我内在相联结,可惜的是,随着年岁的增加,多数人却逐渐偏离了这份自然的联系,与自我的内在渐行渐远。
    虽然身陷于系统性的牵连纠葛当中,人还是与自我的内在相联结吗?
    通过认知理解可以减轻相当程度的牵连纠葛,即使从牵连纠葛中解脱了,人与系统依然联结。
    这意味着?
   在人的内心中有个跟自己交缠纠结的自我,这个自我被好好地摆在心中,人与纠结的自我是相联结的,并不是与自我分离决裂了。在这样的联结状态下,继续发展自我。
    您是否注意到,当您提到您的年轻岁月时,通常提到的是您的母亲,可是却很少提及您的父亲?
   没错!我自己最近越发清楚意识到,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有决定性的是我母亲。我的母亲扮演着关键性的主宰角色。我年少时自然没有察觉到我母亲在我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对我的影响何在,直到多年后,在一次排列治疗中我才意识到,我母亲无所不在。直到那时,我才了解到这一切的意义所在。我的母亲操持家务,为我们做饭、洗衣、缝补!她默默地包办了所有的家事,这似乎就是天经地义般的自然。当然,必要时她也可以像母狮一般强悍地为我奋战。
   我的父亲为人严肃,行事严谨。童年时,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常觉得自己被压得无法喘息。很多年之后,我才了解到父亲的这份严肃、严格的特质对我来说无比重要,也让我拥有许多美妙的生活经验。我曾对世界闻名的治疗师、伯克利大学的斯坦利?克莱曼(StanleyKeleman)提及,因为我父亲的缘故,而让我的青少年岁月压力沉重,感到无法喘息。斯坦利听了我的话之后注视着我,微笑着对我说:“你自己知道吗?你浑身散发着强而有力的坚强特质!”那犹如当头棒喝,我才意识到我身上的这股力量来自我的父亲,他的拘谨严格对我有无可取代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也因此与我的父亲相联结。
    所以您不是一开始就感到这样的意义?
    不是的,这也是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后,蓦然回首才意识到的,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

                                <p>  生命与内在的成长<br />
  生命的阶段<br />
   
您今年即将80岁。希特勒获得政权的那年,您当时才7岁,尚属稚龄,不知您对此事是否还有印象?<br />
   
我当时虽然年幼,但对此事印象十分深刻。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父亲下班回来,一进门就急忙告诉我母亲,希特勒成了帝国的总理了。我父亲神情十分忧伤凝重,我想我父亲当时就已经感觉到即将有大事发生。不久之后,我们也亲身经历了,我父亲之前的担忧成真。我们当时住在科隆(Cologne),有个周日想要去附近的山上走走,当天早上我们一如往常地先去教堂做了晨间弥撒,弥撒之后我们离开教堂,准备去坐轻轨电车。在街上等车时,有一个纳粹冲锋队员朝我父亲走来,盘问我父亲,我父亲回答了他的问话,他却对我父亲大吼大叫,并且要逮捕我父亲。恰好就在此时,轻轨电车进站了,我们全家火速上车。轻轨电车的驾驶员也随即把电车门关上,迅速离站。纳粹冲锋队员见状也随即蹬上他的脚踏车,紧追在轻轨电车之后。电车驾驶员过站不停,一路加速猛开,好不容易才甩掉尾随在后紧追不舍的纳粹冲锋队员。电车上的所有乘客见状都拍手叫好。在那个时候,如此状况在科隆还时有所见,但到后来便无人有胆拒捕,这类你追我跑的街头景象自然而然就不得而见了!<br />

    您10岁时就离家住宿,为何会在如此幼小的年纪作出这样的选择呢?<br />
   
我小时候的志愿是当神父。在我5岁的时候,我就十分明白自己的志向!那个寄宿地是通过我母亲的友人得知的。母亲的友人力劝我母亲让我去那儿住宿,因为那所住宿机构隶属教会组织马利安西勒尔(MariannhillerMissionaren)。母亲的友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那儿住宿可以为成为神职人员作准备。这所寄宿机构位于莱茵河畔的龙尔(LohramMain)。我父母同意我离家到另一个城市住宿就读,这对我来说,像是他们送了我一份大礼。这个决定是我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我当时尚年幼,不过是个10岁大的孩子,但它让我的人生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我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如果我当时不曾离家,我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历练。<br />

    您的父母在让您离家寄宿受教育这件事情上看法一致吗?<br />
   
我母亲完全支持此事,我父亲则是抱持保留的态度,但是我还是得到了他的肯定。学费等所有的费用也是由我父亲全额负担的。<br />
   
您离家寄宿受教育的那年是1936年。住宿机构的修士们对于国家社会主义所持的态度如何?您当时是否在修士的身上窥出什么端倪?<br />
   
让我用一个真实发生的小事来说明修士们的态度吧!当时的奥地利与德国是政治共同体,那时两国之间有个共同的投票选举活动。宿舍的一些修士和在厨房工作的修女投了反对票。然而,那次选举并非是秘密计名的投票选举,选票被一一打开检查。就在投票选举结束的那个晚上,来了一群举着火把的纳粹冲锋队员。他们团团包围了我们的宿舍,并在宿舍的外墙上用油漆写上“这里住着叛徒”“他们投了否决票”。然后他们丢掷了无数的石头,砸破了近两百片玻璃,连我们学童们睡觉的大通铺也不曾幸免,大房间里一样飞进了无数的砖头和石块。隔天早上有两个修士被逮捕,我们这些寄宿的学童被迫放假回家。<br />

    您10岁就离家住宿就读他市的学校,不知在宿舍是否有人可以作为您效仿的模范呢?<br />
   
我想应该就是主持宿舍的修士们吧!他们都是很棒的人,他们让一切梦想成为可能:不同的体育活动、登山旅游、歌唱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我在住宿期间学会了拉小提琴,还成了我们宿舍乐团的一员,也在宿舍合唱团里演唱。除此之外,我们的宿舍里还设有一个很大的图书室。<br />

    您小小年纪就离家千里远,您当时不会想家吗?<br />
   
遇到节日或是学校放假时,我都会回家跟家人相聚,所以对我而言,根本不存在想家这类问题。加上住宿生活十分有趣,那是段很美好的时光。住宿期间我在各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启发。宿舍的修士们对我们很好,全力栽培我们,为我们安排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我们获得良好的启蒙教育。我们总是活动满满,根本没有时间感到无聊。<br />

在您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家庭一直是位居核心的重点,可是您自幼离家而且鲜有真正的家庭生活,对此您个人觉得是否有负面的影响?<br />
   
我住的宿舍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我丝毫不觉得自己只身在外、离开家了。而且这个宿舍在1941年就关门大吉,我也返回父母在卡塞尔市(Kassel)的家住了两年。在我住宿期间,我父母也从科隆搬到卡塞尔市去了。我当时15岁。<br />

   
您当时15岁,正值青春期。我还记得我自己青春期的时候,因为不受管教吃了父亲一记耳光。我当时离家很长一段时间,回家后不服管教,于是我父亲出手教训我。不知类似的亲子教育冲突是否也在您的青春期时上演过呢?<br />

   
嗯,我该如何解释呢。您知道当时战争已经爆发了,我们基本上没有精力和时间可以花在这类事情上。我的父亲也尽力满足我的愿望,不管我是想去听演奏会还是看歌剧,他都大力支持。当时我父亲在一家兵工厂担任工程师,每天工作长达12个小时,总是深更半夜了才回家。<br />

   
我们与邻居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很有趣的人。我家隔壁住着乌镁林(Würmeling)一家人。乌镁林家的男主人后来还成了阿登纳总理的阁员,任职家政部部长。<br />

   
是的,我记得家政部部长乌镁林!我自己有六个兄弟姊妹,当时子女众多的家庭可以享受车票减免的待遇,这个优惠政策就叫“乌镁林优惠”,正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br />

   
乌镁林家的大儿子是我当时交往密切的好友之一。他们家常有耶稣会的成员进进出出。耶稣会的成员不管在讨论话题还是批判事情上,总是直言不讳。这给当时的我——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对我而言,光是倾听他们的谈话就是莫大的享受,他们的对话透露出了既有深度又开放直接的世界观,这跟纳粹主义的论调截然不同!<br />

   
我从他们的身上体会到无数的感动,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事情,得到许多宝贵的启发及自律的精神。我想这些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br />

    开端 我从未想过成为教师<br />
    精神上的自律、知识分子般的自律,这跟顺服的特性不相关吗?<br />
我不会用“顺服”这个字眼来形容耶稣会的成员。理由很简单,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现了精神上的自由,还有内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的方式我不曾在其他人身上体验过。<br />

   
我十分敬重他们。我甚至考虑想要成为耶稣会的一员。后来让我却步不前的原因是耶稣会成员必须当教师服务社会。在同一所学校任职达20年,只是教书、面对学生,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可能也因此我后来决定不当神父了,因为我同样无法想象自己长年守着同一座教堂。我选择了参加马利安西勒尔的传教工作,但是到头来我还是在南非传教期间成了老师。这或许就是人生,你越是想避免的事情,越会降临到你头上。<br />

    也就是说,您宁可当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服务,也不愿意在同一所学校内担任教职?<br />
   
是的,可以这样说。我宁可浪迹天涯四处传教,也不愿意当老师。但是我得承认,我当时也不了解身为传教士到陌生的国度传教的工作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的想象中,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生动有趣,充满了冒险性的。应该是在我离家住宿的年月中,就已萌生了想要从事这种工作的念头。<br />

   
结束在外住宿的生涯,我回到卡塞尔市就读当地的高中。读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天主教的青年活动组织,成了其中的一员。在当时,这样的活动是被禁止的,盖世太保也严密稽查这类非法活动。<br />

   
到了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也都被征召,先被征召去工作,然后被国家征召从军。我刚被征召去工作时,有一个晚上我工作单位的主管来我家拜访,专程跟我谈话。那个主管也是盖世太保的一分子,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我们聊到尼采,还有黑格尔。当年我才17岁,我虽然听过尼采、黑格尔,但所知实在有限。我的主管对我说:“黑格尔早已预见了我们国家的现状。”我回答道:“黑格尔对国家有仇恨意识。”他一听,想也不想地反驳我说:“你对国家怀有仇恨心态。”就在那时,我才了解他来我家拜访其实是一种监视、试探。<br />

   
一年后我人在军中,当时驻派在法国。我们的高中毕业证书是邮寄到家中的。高中的最后一年不需要读书,因为我们都被征召从军去了。要取得毕业证书必须上交我们被征召工作时核发的工作绩效证明,我当时工作单位的主管在工作证明上给我的评语认为,我可能会是危害民族和社会的潜在坏分子。在那个时代得到这种评语,无疑像被判了死刑一样严重。我也因此无法拿到我的毕业证书。<br />

   
我母亲听闻此事后,直接到学校找校长。我母亲开门见山,义正词严地告诉校长:“我儿子从军,也准备好随时为祖国奉献他宝贵的生命,而您居然拒绝发毕业证书给他?您应该为此感到羞耻。”校长听了我母亲的一番话后羞愧不已,亲手把我的毕业证书递交给她。我母亲就像一头母狮般为我奋战,捍卫我的权益。<br />

   
我当时很清楚我不会加入纳粹政党,我的天主教寄宿经验,还有我自己的家庭教育让我跟纳粹主义划清界限。我的母亲更是从头到尾都没被纳粹洗脑,也不曾在纳粹主义的洪流中迷失。我后来才了解到,当年我母亲的行为是多么不容易,我母亲展现了她个人的坚强和伟大勇气。我父亲也是,即使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也始终拒绝入党成为纳粹的一员。我父母的所作所为让我更加坚定拒绝成为纳粹主义的信徒,为此我由衷地感谢我的父母。在当时,我能够如此坚定我的立场,不仅仅是因为我个人的努力,也因为我从我父母身上得到了强大的支持力量。他们那种坚定自我立场、不畏社会压力、不随波逐流、不盲信盲从的行为态度,对我后来处理各方面问题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现在我都还深受他们这些处世原则的影响,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界限立场,保持自己内在的自由,也因此让自我内在不断地成长,进入不同的领域。<br />

   
您说过,有个场域让人无法挣脱切割,但又说,这是个人的自由决定——有能力划分自己的立场,不受诱惑盲从,到底该如何解释?<br />
这只是一种说法,至于是否善用个人自由又是另一件事。我时常在刹那间了解到生命中的事物来来去去,转眼之间一切发生就会成为过去。我把这种灵光乍现的领悟视为上天赐予的一份礼物。这就是一种理解领悟。从中我得到足够的力量去看待并处理生活中来来去去的事物。这股力量的产生不是来自深思熟虑后下定的决心,或是立定目标后的贯彻执行,而是来自内在的流动。我们生命中的种种决定,通常都不是完全偶发、自由而成的结果。除了听从内心、顺势流动,我看不出有其他的方法让人得到力量。没有了内在的流动力量我可能早就迷失了自己。<br />

   
这样说来是有一个决定点,让人作出决定——就像您决定离开神职工作,转换跑道成为治疗师的心路历程一样是吗?<br />
    是的,是这样没错!但是要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这当然也需要相当的勇气。<br />
   
您说过人生已命定,该来的躲都躲不掉,可是您现在又宣称,您可以全权决定人生中要做的事或是坚持您的立场不为外界所惑,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前后矛盾吗?<br />

   
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前后矛盾,但重要的是心灵的本质,是在那个我们能够感应到内在核心的时点上,让心灵带领我们。如果能静心感受内在的流动,就不会无所适从,就可以自然而然从中获得力量,时时刻刻都能与自我最深处的内在核心相联结。<br />

    这样说来,这似乎是一种无法用科学证明的哲学性论调!<br />
   
没关系,就算没有办法用实例证明也无妨,因为它确实会对内在发挥一定的影响,至少在我身上是适用的。我猜想内在核心是永恒不灭的,是不会随着死亡而灰飞烟灭的。这是通过家族排列实际案例得到的推论。有些过世许久的家族成员至今对家族动力都还有影响,他们虽已不在人世,但并没有真正离开。<br />

可以谈谈您如何去感受内在吗?<br />
   
自我身心合一时,生活中的事物自然圆满、浑然天成。这样的状态,能激发人内在开创性的意识流动。这似乎像是命中注定的发展,但无人想要挣脱,因为这引导自我与最深层的内在合一,引导我们走向决定性的康庄大道。<br />

    这样的说法似乎像是神秘主义的论调,像是“如其所示”?<br />
   
确实如此!论调的方向是雷同的。内在的真实性亘古以来就受到热烈的讨论。年幼的孩童很自然地就与自我内在相联结,可惜的是,随着年岁的增加,多数人却逐渐偏离了这份自然的联系,与自我的内在渐行渐远。<br />

    虽然身陷于系统性的牵连纠葛当中,人还是与自我的内在相联结吗?<br />
    通过认知理解可以减轻相当程度的牵连纠葛,即使从牵连纠葛中解脱了,人与系统依然联结。<br />
    这意味着?<br />
   
在人的内心中有个跟自己交缠纠结的自我,这个自我被好好地摆在心中,人与纠结的自我是相联结的,并不是与自我分离决裂了。在这样的联结状态下,继续发展自我。<br />

    您是否注意到,当您提到您的年轻岁月时,通常提到的是您的母亲,可是却很少提及您的父亲?<br />
   
没错!我自己最近越发清楚意识到,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有决定性的是我母亲。我的母亲扮演着关键性的主宰角色。我年少时自然没有察觉到我母亲在我身上所发挥的作用、对我的影响何在,直到多年后,在一次排列治疗中我才意识到,我母亲无所不在。直到那时,我才了解到这一切的意义所在。我的母亲操持家务,为我们做饭、洗衣、缝补!她默默地包办了所有的家事,这似乎就是天经地义般的自然。当然,必要时她也可以像母狮一般强悍地为我奋战。<br />

   
我的父亲为人严肃,行事严谨。童年时,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常觉得自己被压得无法喘息。很多年之后,我才了解到父亲的这份严肃、严格的特质对我来说无比重要,也让我拥有许多美妙的生活经验。我曾对世界闻名的治疗师、伯克利大学的斯坦利?克莱曼(StanleyKeleman)提及,因为我父亲的缘故,而让我的青少年岁月压力沉重,感到无法喘息。斯坦利听了我的话之后注视着我,微笑着对我说:“你自己知道吗?你浑身散发着强而有力的坚强特质!”那犹如当头棒喝,我才意识到我身上的这股力量来自我的父亲,他的拘谨严格对我有无可取代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也因此与我的父亲相联结。<br />

    所以您不是一开始就感到这样的意义?<br />
    不是的,这也是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后,蓦然回首才意识到的,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杨 发表于 2013-5-22 14: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啊,五色令人目盲,,,我眼前又一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雄 发表于 2013-5-22 16: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书是好事。但,
做事要认真啊,考虑要周全。
1.我手机随便一点,这么多文字加图片,今天的流量瞬间被吃掉了。
2.我的眼睛开始老花,留着需要阅读《毛泽东选集》《二十四史》的,灵修的书要精选
3.少则得,你看过这么多书,应该抽出精华与大家分享才对。
亲爱的董兵:记得,要把你的所得跟所有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越多,你回收的就越多。(老人)
好人办好事,还招来我批评,实在是不得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雄 发表于 2013-5-22 16: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但不推荐,只拿出其中的一句与大家分享。
说是老外的东西,他们做事、搞研究、出书就是认真,我们就得服,得学习。
你说说《当下的觉醒》,看了有什么收获?就说一点,让大家也学一点。
说是老外的东西,对我们需要修炼的“包容”“当下”“内求”“不争”等内容,有拍案叫绝的震撼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3-5-22 18: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么深的坑。掉下去没得十天半月爬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甲 发表于 2013-5-22 2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甲 于 2013-5-22 20:58 编辑

老外写的修炼的书还没看过,日本人麻原彰晃的倒看过一本,我印像中修炼的高人都是中国人,可能我孤陋寡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董兵 发表于 2013-5-22 22: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书我买不起,所以推荐潘工买了,看了,再谈谈心得体会,潘工居然让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甲 发表于 2013-5-23 09: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姐归来,几天不见,想念你啊,最近在忙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5:20 , Processed in 0.0349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