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0|回复: 1

修道者如何读书

[复制链接]
董兵 发表于 2013-10-7 18: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道者如何读书
关于读书问题,我在《修道者如何学道》,以及《问答集》、《增益集》里有很多讲述。如我在《增益集》里有几段答博友读书等问答,涉及读书的方方面面:
“阅读即是作意,作意即是修持。我曾对一些道友讲:‘把理明在心里,把法观在身上。’我在外,一旦听人讲法,我一边听,一边观,老师讲到喉轮我就立马观喉轮。这就是即听即修。读书也一样,很多法,一边阅读,一边也就在意识里修持了,这就是作意。上根性的人,法本给他,他读一遍法本,就等于同时观修,同时成就。要有这样的信心。修道学佛,信根最宝贵。‘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胜善根’。那些气脉感受,就来自你的信根和阅读时的自然作意。”
这涉及读书与修观。
我答一位练习导引术的博友说:
“读一下古本《易筋经》和所有关于太极拳的古代经论如《太极拳论》等,大约有十余篇。这些著作里有关于导引术和丹道修炼的口诀,就看你能否看出来并指导你的修炼。丹道书,先看这几本:《性命圭旨》、《伍柳仙宗》、《大成捷要》和《青华秘文》,于做功夫非常重要。读南怀瑾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如何修证佛法》、《楞严大义今释》、《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记》、《一个现代学佛者的修证对话》。这些书对实修做功夫非常有用。南师的书里我选这些与功夫最紧密的书,一定要读。”
这是推荐书目了。
我答某友之问时说:
“你现在读的书,下辈子肯定有用。你现在好道修学,何尝不是前生的善根在今生的起用?以前的智慧找出来,需要定力才行,一旦明心见性,无量生的智慧都能其妙用。宿命通证到,就能起用无量生的智慧,也知道自己无量生的因缘。如何找出那个智慧?以修持戒定慧而有相应成就,就能达到目的。”
这涉及读书与种子智。
我答某博友问中说:
“读书明理可以生智慧,闻法明道可以生辩才,但真正的实智慧,真正的定慧不容易生起,那一定需要身心两方面真正的清净与清静才行。”
这谈到知行合一的问题,讲读书与实修。
我在答某博友的信中谈到当年自己读书的情况:
“我在西安打工时,非常艰苦,给人干苦活,扫地,看大门,但从未放弃志愿。我在看大门的时候都在读书,或习字,或写作。我还上过建筑工地,在工地上,怀里还揣着书,偷空读读;我当农民时,也会带着书上地,干活累了,就读读书以调节。今日有人赞扬我的写作,我说是力学所致。大家看到了这些文章,且看不到背后二十余年的努力和艰苦。”
这是自身作证,说明读书要养成习惯,坚持不懈,才会有成就。
我答某博友信中说:
“读书自修,可以成功。不然,圣贤写经典的意义就不大了。《参同契》说把此书读上一千遍以上,自然会明道;《悟真篇》说,有慧根的人自能以之解意,也不必伯端区区口授。佛道经典留下来的意义,就是要后人读书穷理,然后实修。”
这涉及阅读经典与得大成就的意义。
我答某博友的信中说:
“把你的专注力融化到整个生活里去,事事专注,就会自然增强记忆力。很多人记忆力不好,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经常以散乱心处事,经常心不在焉,经常走神,甚至有一些人整日在轻微的昏沉状态,毫无清明可言,如何能增强记忆力?记忆力来自于专注与理解,没有专注,也难以有深邃的理解。很多人读书不专注,不时走神,而我读书,向来非常专注、忘我,记忆力自然就强了。一些人尽管读了不少书,可问起书的大义大旨,茫然无知,这在于他们是以散乱心读书故,精义不能入神。”
这涉及读书与记诵的方法在专注,不要以散乱心来阅读。
我答某博友说:
“看明白了,是我转书,不是书转人。转,转动,也即把书看活了,看出智慧,看出古人的真实境界。我家有古对联:“读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世无过善体人情”。第一句即是把书读转了。此联句我极其喜欢。”
这涉及读书的境界,要能转书,要能自出见解。
我答某博友说:
“一些道友没有老师指导,自己又不读书,难以开悟。单靠气脉修持以求开悟或明心见性,那是做幼稚之见,开悟、明心见性首先是智性的生起和对天地万有真理的洞见,对自身与宇宙大化生命真相的了知,并不是什么打通经脉。经脉是生灭法,人死了,就没有经脉的存在,可法身智慧永远存在。”
这涉及读书与开悟、正见等论述。
我在答某博友读书之问是说:
“大家要会读书,好书、经典要反复读,要一生读。《坛经》,从1990年至今,二十余年里,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特别是最近三年里,每年的元旦前后,我会反复读几遍《坛经》,今年至少通读过三遍了。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自身修证的深入,重复读那些伟大经典,就会发现那些常用常新的教诲。本来,教诲没有新旧是说,而是我们当下的心境在变化,于是,读经典也就感到有了新的变化。我将后在《修道者如何读书》里介绍我的读书经验。有些根本经典需要一生去读,切记,要找到那些你该用一生要阅读的经典。每个人所选择的经典有同有异,看看,你选择的是什么经典?”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明有些经典要反复读,一生读。
答博友读书之问:
博友说:老师好! 为什么看书前面看过后面就忘记呢?看过不明白说了什么?要怎么办,有什么方法吗?
我说:“那是你读书是心念不专,一边读书,一边走神;此其一;你肾气虚,故记忆力差,此其二;读书要做笔记,要慢慢读,要摘录精华,不要走马观花地读,要懂得精读,你没做到,我读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做了三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有摘录,有自己的思考、感悟等,这本书二十年里我读了六遍,平均三年多读一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读懂一本经典著作,可以一生受用。你没做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我小时候我妈告诉我的,如今老太太八十多岁了,这句话我非常受用,转告给你,多动笔。我只要读书必定手抄精彩的内容,‘每闻乐事心常惬,或见奇书手自钞。’现在也如此。这些你没做到,此其三。你不懂读书的方法,此其四。读书有各种方法,要专门学习。”
这里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讲读书与抄写的重要。
答博友读书与佛教的正见之问。博友说:正见很重要,但正见包含哪些内容,陈老师能具体说说吗,经典里有,但浩如烟海的经典无从下手。
我说:“你能把《坛经》读三十遍吗?你读上三十遍,正念是什么,就自己知道了。我说的绝不是玩笑话。我二十出头读《坛经》,三十出头还在读《坛经》,如今四十出头了,依然在读《坛经》,《坛经》给我正见。其实,任何一部佛经,任何一部真正明道的大家写的《佛学概论》(明旸法师著有此书)、《佛学通论》之类的书,都能给你佛法的正见,因为,讲佛学概论、通论,必然要讲到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十八界、三十七道品,这都是正见,难道很难阅读吗?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一书,不过三十余万字,讲的也是佛法的修学正见,这本书我在二十出头时读过,在三十出头时读过,如今,我四十出头,还在读这本《如何修证佛法》,我从中获得了正见。不就是三本书的事情吗?无从下手吗?”
这涉及读书与正思维的问题。
答博友读书之问。博友问:陈老师,请教几个小问题。读书应该不求甚解还是一门深入?读《道德经》有什么窍诀没有?怎样读《道德经》才能读出味道来?
我说:“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一定要读懂,读精,反复参研。读懂经典一部,胜过读杂书万种。当然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读懂、读精、读透之后,就能一通百通。特别是那些伟大经典,就具有“一通百通”的伟大功能或伟大妙用。而《道德经》,不仅要结合文字、文本去读,还要结合人生的阅历和历史的经验去读。我十八岁时读《道德经》,我二十八岁时还在读《道德经》,我三十八岁是时在读《道德经》,如今,我四十五岁了,还在读《道德经》。到我四十八岁、五十八岁、六十八岁,我还会读《道德经》。最近,我经常给人讲《道德经》里的一句格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感慨不已,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在这几年,一些修道界的名人、‘大师’,一些还是我的朋友,突然变得神神道道,或者变成了疯狂的敛财者;或者变成了传播邪见者。这是我过去压根没想到的。看了这些现象,我想到老子讲的这句话,原来,‘正’的,也能变成诡道之‘奇’,老子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兵者,诡道也。’所以,‘正复为奇’的‘奇’是诡道。‘善复为妖’,过去行‘善道’的人变成了‘妖道’。这可怕不?假如不是看了这些‘变故’,我哪里会想到老子这句话还包含着这么深刻的道理。那位王大师过去经常‘做法’保佑某些高官‘一生不倒’。可他保佑、赐福过的高官,几乎个个落马,被枪毙的被枪毙,被判刑的被判刑。《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依”。给人赐福也就是赐祸。看看这些社会现实,才会理解老子所言‘祸福互依’之真理。所以,读《道德经》,要结合人生阅历读,也要结合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现状来观照,就会发现老子《道德经》在当下的智慧和意义。这也是学呀。”
这也是意自身作证,谈对经典的长久的、专注的阅读与人生阅历中的名著理解。
答博友读书之问。
我说:“我花了近三十年在读书修学,这些,都已经变成我生命里的常识了。但你们也在应用我三十的时间和青春的生命之所得,所以,要珍惜,要对理法充满敬畏感,这样才会更珍惜更精进。这些常识,对于你们,可以是法诀,对于我,只是常识。日后,这些,都是常识,对你们,对更多的人,都是常识。社会文化的普及于与提升,就是这样的。文明也是这样进步的。过去,很多学者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现在都成了普遍的常识。希望,我们能将自己修学所得,变成常识,是自己的常识,也是他人的常识,也就没有什么秘诀了,也就不会有很多人上当受骗了。这时,国学就发展了。但要把常识或者把修学的智慧变成常识,需要实修的境界,需要知行合一的修为。大家努力吧。”
这涉及如何通过读书把秘诀变成常识。能如此,就是会读书。
答博友读书之问:
我说:“你躺着读经而能静心,而能精义入神,就是真学佛真修行。坐着读经而打妄想,生散乱,无济于学,无济于修。”
读书要精义入神。
答博友问时我说:“佛经里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因为你心不安定,才觉得其他声音是噪音。假如你能静心去听这些声音,不动心地去听,就会渐渐觉得万物的声音很好听,渐渐地,会觉得这些声音是生灭的,无住的,也是与心灵无关的。我就如此,数万人拥挤的火车站,我照样能安心、忘我地读书,不受干扰。这在于,我不排斥任何声音,也不觉得声音能干扰我。”
以自身作证,讲读书专笃即定力。
我答某博友问时说:
“要会读书,不要把权法当究竟法。”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深意。
以上数千字的内容,都是我随意从2013年上半年的《增益集》里摘录的,涉及了关于读书的很多经验。用心读我博文的道友,对这些论述会有印象。以上给博友的答复是“读书散论”,下面专门就读书做一探索,变成了“读书专论”。我从:“精读、杂读、专读、一家读、百家读、集中读、随意读、读辞书,读书与抄书、读书与写作”十个方面讲述。
精读。有些书要反复读,读数十遍,上百遍,甚至一生去读。这样才称得上“精读”。《道德经》与《金刚经》,我都读过百遍上,二十年来,在不断地阅读之,这一生也会坚持不断地阅读之,只有如此,才能通达经意,从而“精义入神”。苏子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旨自知。”那些伟大的经典需要如此精读。不能精读,何以悟道?即便前辈大师的专著也需要精读,像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我在二十年里读了六遍。
杂读。可以广泛地读书,见到的可读的书都要读。经史子集要读,科学知识的书要读。我这三十年来,读的书很杂,儒释道、中医、古典文学的经典读了不少,历史书读了不少,美术方面的书读了不少,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读了不少,这样,可以更广博地理解儒释道的精华。我在《道德经真义》一书里引用了上千首诗词展示老子思想对丹诀、游仙诗、文人诗歌、禅诗的影响,也引用了一些自然科学的道理讲述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接轨的地方,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讲述老子对为人处世的指导。如果不广泛地读书,就难以如此著述。
专读。专读是专门读某一方面的书。我曾经学佛时,用了两年时间专门读佛教书,大小乘的经典、高僧传、历代高僧的著作,读过上百部。这样的专读,使我尽快地掌握了佛教的义理和法门精要,开了见地。我在长文《修道者如何学佛》里详细讲过学佛经历。我曾经用三年时间专门读道家道教书,将先秦老庄著作到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很多道学名著都做了研读。我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遍读中医名著。我花了一年时间专门读古典小说。这样的专读,可以做到通达。我曾经专门读书六年。
一家读。主要是对自己心仪的大师的著作做“一家读”。我将南怀瑾先生的三十多本著作大都通读了,其中的几本重要著作还反复读。这样的“一家读”,使我对南先生的生平、学术要点有了认知和了解,一生受益,我在写《南怀瑾先生的国学体系》一文时,没看任何参考书,仅仅用了三四小时就完成了,全凭记忆,以及对南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我对陈撄宁、严新、陈健民、洪启嵩、虚云、印光、弘一法师等等大德的著作都做过“一家读”的专读。弘一法师的多种传记我阅读了,法师的书信集、文集、书法集、画集,我都细心研究过,法师的人格精神对我这一生有重大影响。虚云法师的年谱、法汇我都精研过,法师的修证精神和忠贞信仰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
百家读。不限于某一家的学说,正说邪说都要了解;常道、非常道都要参究;真谛、俗谛都要领悟;僧道、居士的著作须要泛览;学者与民间人士的著作须要参读。读书广博,不限一家。道无尽,知无涯,各种学说往往是道的真理在某一层面的揭示,因此,要广读百家。陈撄宁、南怀瑾、严新是影响我一生的大师,他们的学说,他们的“一家之说”我都精研过,一家一家,构成百家。
集中读。集中读与专读的道理一致。我这里主要指集中精力读某一家或某一类书。比如我用两年的时间专门读佛经,用三年的时间读道书,这都是集中读,就像搞科研、写专著一样,都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某些问题,自然就能得其精要。
随意读。随意读,见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限制。我写作时经常如此,随意拿起一本书翻翻,就在随意的翻翻中得到自己正好需要的资料或者启示。随意翻书非常重要,能启发灵感,能开拓视野。
读辞书。读辞书是我的经验。儒、释、道、中医、哲学、心理学、宗教、文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道德伦理方面的词典,我阅读了很多,乃至古汉语词典,我都能津津有味地阅读。二十多年来,我读过的各种辞书,与身等高。像《中国哲学大辞典》、《道教大辞典》、《佛教文化词典》、《孔子词典》、《国学词典》、《中国文化词典》、《中华文化词典》、《中医词典》、《黄帝内经大辞典》、《心理学词典》《**大辞典》、《道教**词典》等等,我都通读过,乃至《文学描写词典》这样的书,我在少年时就阅读过。通过阅读辞书,可以了解相关的术语、人物、著作、学理、事件、历史等等。真治国学,一定要通读辞书。我通读了道教词典,因此,读道教的书就不太困难;我通读了多本佛教的辞书,因此,阅读佛教经典不再变成太难的事情,至少,在文字、术语、义理上不会太麻烦。
读书与抄书。我经常一边读书,一边抄书。我少年时,母亲告诉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小养成了抄读习惯,这也得益于兄长的启发,小时候书籍很少,兄长经常抄书读。我的抄书,是摘要抄。我在读《如何修证佛法》时,要点抄了很多。《益生文化》每页有“益生珍言”,现在珍言刊登量超过了五千条。这五千条都是我读书时摘抄的格言警句。现在,我不大摘录在本子上,但会把精要直接摘录到所读书的页面空白处,一边读,一边摘,手写一遍,精要入心。
读书与写作。我不光读书,还写读书笔记。读南先生的书时,写了很多读书笔记,那些笔记超过三十万字。写读书笔记已成习惯,过去,我写的很多文章也是读书笔记,读书明理,有感而作。现在的文章,是人生阅历、人生体验、修持觉察,综合而著。著文的根底,是当年“读书有感而写读书笔记”的功夫。我写的各种读书笔记、日记、自著,垒起来比我一米七五的身高还高。我从2009年开始用电脑写作,以前二十多年一直用笔写作。我在西安的时候,在1995年到2000年夏天,写空的墨水瓶超过三十六个。当我要离开西安时,从床下找出这些墨水瓶,埋在一起。
写作会成为习惯,越写越简单,越写越有智慧,越写越通达。写小说、诗歌需要灵感,写佛道之文、写学术专著,需要定慧,定慧越深,著作的真义越接近实相。我将在《修道者如何写作》里谈我的经验
 楼主| 董兵 发表于 2013-10-7 18: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链接:(《益生文化》信息见置顶文,请积极供稿、积极订阅,支持民间国学的发扬工作。《益生文化》费用,全年90元(含邮资),季刊,每期148版。地址:北京市100053——003信箱,陈全林收,邮编:100053。写清你的地址、邮编、附言。银行汇款:北京市建设银行宣武支行,户名:曹敬岩。账号:4367420013970161596。但凡银行转账者,请写明姓名,也请来电子信件或短信,告诉你的详细姓名、地址、邮编,以便准确、及时地邮寄杂志。信箱:yishengwh@163.com   手机:13520474958。本刊始终围绕国学与修身、修炼、养生来传播儒、释、道、中医、古典文学、术数知识,探索人体生命科学。至2012年12月,已刊出132期。有名家专稿,望喜爱国学者阅读。支持博主在民间弘扬国学,是善举,也是修行。因为,国学是大家的事业。)

益生文化淘宝店:http://shop101899225.taobao.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5:26 , Processed in 0.0165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