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18|回复: 0

[第六十四章] 长久不懈的关注——圣人无执故无失——人的基础层面是百姓心

[复制链接]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12-22 14: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是第六十四章,我提的问题是“以辅万物之自然”的辅在此是何意?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加深自己的感觉,就是提升自己的快乐。

第六十四章:我想这一章,也是就上一章顺水推舟所演化下来的一个推论,讲的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现象。比较安定的东西也是比较容易把握它的,所有发生的事也可以酝酿和谋划它;比较脆的东西它就容易破,微小的东西它就容易散落。为之于未有啊,就是你有为于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是你做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是有备无患的意思。治之于未乱,就是你在这个事情还没有乱到极点,你不可收拾的时候,你就开始治理它,我想这个事它就不会乱到不可收拾啦。合抱之木,那么粗的木头,合抱,你都抱不下来,但是它生于毫末。毫末是什么意思?就是它的种子,非常微小的一棵种子,我们的柏树种子一样,那么小,但实际上长大了之后,你抱都抱不下。那得花多少时间呢?最起码上百年,几千年。我们在曲阜那个地方看到的一千五百年的柏树,根本都抱不过来,太粗了,但都是上千年才长成那样的。九层之台,那么高的台子,它无非就是一点点地用土堆上去的。千里之行起于足下,我想这在我们成语里面就是经常用到的。也就是说你要准备行千里路的话,你就是行万里路你还是从脚下开始做起。我那天还跟老裴说起这个意思,不怕慢,只怕站,是不是?你站下来,你永远地达不到目的的。如果说你老是在走,哪怕你走得很慢,但是你只要继续走下去,你就是万里长征怎么样,它终究有一天还是被你征服。

为者败之。你有为的人,这个时候他容易失败,为什么呢?因为有为的事、有为的举措和行为,它容易和人世间的信息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是什么意思呢?实际就是说人的有为它容易招来一些反信息,它不容易去平衡潜在的运动。潜在的运动到底说的什么意思呢?潜在的运动那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就这个东西它的确存在,你说你不信它那是不行的,但是你有为者,一般是不信,我非要靠主观意识去做,你做了,这个事它最后要失败。

那么执者失之,就是说你有万贯家财,你能够永远地捏在手里吗?你肯定捏不住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寿命有限,你终究要失去它。所以说你执,过于执着的人,同样在精神境界里面也是这样,也就象我们现在这样,我们很多歌星、很多明星都非常可怜,大家不知道,他刚刚红了两年或者是两个月,很短的时间,当然红了二十年,比如说象刘德华,象这样的人一红二十几年,还没有下去,那他人已经老得不能再老啦,演老头子已经演得非常象了,这说明他已经非常老啦,但是他为什么还不下去呢?就是因为他有他的特征。但有的人他不是这样的,象很多人很可怜,在那个舞台上还没有蹦达两天,销声匿迹了。比如说象这样的人,他又想努力地保留自己的名声,他能够保得了吗?保留不了。所以说有些东西,就是外在的东西它没有必要去执着于它。那么在修炼上实际也是这样。就是你执着于有形的东西,你肯定要失去它的,因为那个东西它根本都不能指导你走向成功,那么你有为的东西你肯定也要失败。

所以现在有很多丹法,包括这一次刚刚送来的《益生文化》里面所说的有为的丹法,包括那些顿法,就是有很多莫名其妙就到来的一些成果,那也是容易失败的。为什么容易失败呢?我刚刚还看了一篇文章,一个专家教授写的,就是说河北有个女的练避谷,炼了很多年,炼了很多年以后啊,她避谷,避了三年多,那她就是功夫已经非常了的啦,就是基本上绝食、不食或者绝食,到这个程度,而且到后来据说炼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没有月事了,就是赤龙已经断啦,就是没有女性的那种周期性的事啦。但是后来怎么样?后来就说了一个事,她因为在家里面炼,后来她丈夫可能打工去啦,就是长时间可能这个状态保持的比较好。但是她丈夫肯定要回来啦,回来就跟她一同房,她那个月事又来啦。后来这个专家就说这多可惜啊,好不容易炼到一点成果,付之于东流。实际上专家这种想法本身就错的,就是他追求有为的那一套,追求有为的那种结果,实际上这个结果它肯定要失去的,就是你想拼命地保留它,你保留不住,因为它不符合客观规律。你要从客观规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不能从,好象从教条的角度去要求人们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因为教条它是永远地要适应变化才是合理的,教条不适应变化那它就谈不上合理。所以说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他无为,所以说他没有失败的时候;无执故无失,他没有执着,他怎么会失去呢?他什么东西都不打算拽在自己怀里,攥在手里不放,他怎么会有失去的东西呢?他肯定是没有的。所以在这种境界下,圣人实际上他是无心、无事、无为。

民之从事,老百姓他办事常于几成而败之,那就是说往往做到几成以后,最后失败了,这什么道理啊?几成嘛,那最起码来说几乎快成啦,结果最后失败啦。为什么失败了啦?就是因为常人他太执着于这个事情的成功,执着于这个事情的成功,又是有为地去做,这样呢你在做的时候很多事,老百姓也知道你在做啊,你做,那么你的思想在释放一种信号,你做的事呢也在释放一种信号,你根本都没有考虑从信号上去平衡,从人民的心灵中去平衡,或者说获得一种支持的信号。你既然没有考虑这些事,那么你的行为中间同样也带有很多偏执的一种作为。这个偏执的作为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在做的时候有很多想法,都是你主观上推敲出来的,而是不符合发展的前景的,那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啦。就是你科学地去发展这个事物的话,它可能就有前途;你不是科学地去发展这个东西,它就没有前途。就象我们现在讲生态平衡一样,什么事你都要考虑到你生产的发展,要减少污染,要持续性地发展,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然后你才能够真正谈得上成功。但是现代有多少人考虑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多数人他都是急于求成的,就象现代有钱人一样,当他有了钱之后,他实际上愿不愿意投资搞实验呢?愿不愿意投资搞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我想很少有人去投资那种,都投资什么呢?都投资那些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越见效快他越搞得快,他越投钱。这什么道理呢?他就是为了急功近利。

现在人们的思想就在急功近利上面鼓捣,当鼓捣以后呢,一般这样的鼓捣他要想留下来,留下就是说真正给后人带来好处的一些成就或者事业的话,他是很少的。但是现代人基本上也不考虑,不为以后的人考虑什么,也不说为后人留下什么好的结果。所以说现代人危不危险呢?那就很危险。危险到底在不在呢?所以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你一开始就要慎重,你就是到结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慎重;你从头到尾都是很慎重地去处理事情,都去考虑周边的环境,在人家的角度上去考虑一下,从矛盾的角度、就是矛盾的整体上你去俯瞰它。当你把整个矛盾看清楚了以后,你就知道你解决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解决,它才能够得以长久,那么你这个事业它实际上就不会失败啦。是以圣人欲不欲啊,这就是接着上一章里面讲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个地方叫着欲不欲。他打算怎么样呢?他打算没有欲望,他准备没有欲望,他希望自己没有欲望,他根本都不准备有欲望。

不贵难得之货。稀有的东西,只要是稀有的,你最好都不要保留在自己身边,你保留在自己的身边,那么你最后就要招来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到底怎么回事呢?就象我原来讲的那个道理一样,我记得原来看过一个电影,叫什么《蓝宝石》,一块很大的宝石,但是一流向社会以后,实际上流到谁的手谁就倒霉,它很怪的。再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宝石,落在谁手里谁就死。这什么道理呢?这就是难得之货,人人都想窃得,窃不得就夺得,夺不得就杀得,他甚至可以冒杀人的危险,他就要把那个东西抢到手。所以说圣人欲不欲,他根本都不打算有欲望,同时,希望朝着没有欲望的方向不断地努力,这个欲就是努力的方向的意思,朝什么地方努力呢?朝那个没有欲望的,不欲嘛,就是没有欲望的方向努力。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去执着于那些难于得到的东西。

那么我就问一下,在功法里面,有些好的功法算不算难得之货?(笑)重新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到底算不算?

下面一个问题,是我们大家比较关心、也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不学。向什么东西学习呢?向不学的方向学习,向没有学习的方向学习,没有学而知天下这种方向你说他学不学呢?肯定是这是圣人一种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方法。不出门,就是不出牖而知天下;要不然,他为什么知道天下呢?也就是因为学不学,他希望自己从努力中间达到一种不学而知的这种状态,这个就叫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复”是什么东西啊?就是重复众人之所过啊,他们所经过、他们所经验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一些缺陷。从这几个角度,就叫“复众人之所过”。人家的经验、人家的经过、人家的积累、人家所走过的弯路,实际上对于圣人来说都是一种借鉴,这个借鉴呢,往往圣人在重复的时候,他就从这种重复过程中得以知道自然它还有深奥的那一面。这个深奥的那一面,如果我说我们自己能够理解了,但在另外一个方面你就可以通过不学而知,这就是平常,就是前面的章节里面也说的这个问题,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你说的人他不一定知,知道的人他不会说。那么这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因为你学习的人,你往往实际上是接受了人家的信息、接受了人家的信号、接受了人家的暗示,或者是接受了人家的感应。这个感应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人的思维它在同一性中间它可以互通,它互通的过程中那么这个过,它就不容易暴露出来。那么我们在学不学的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容易体会众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样一些过程,重复他的这种过程,我们就知道,我们自身在学习上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少学习实际上我们正好是为了多知,少学习是为了多知。多知是什么意思呢?多知并不是为了多知识,而是多知道自然的一些事情。多知道自然的事情就是说多知道人的存在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不是靠学问得到的,而是靠人他在实践的过程中,他的感觉的加深来做到的。所以说复众人之所过啊,就是重复众人所经过的那些过程、方法,以及经验啊、感受啊,然后一些过错啊,象这些东西实际上在人们的信号系统里面它都存在,然后再经过重复,在圣人的思想里面他就知道基本的状态它会朝什么地方发展,然后知道万物是怎么样才能够协助他达到自然,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圣人的无不为的境界。

他复众人之所过为了什么东西呢?为了以辅万物之自然。万物的自然,圣人他为什么去辅助它?他实际就是说把有很多东西反馈到自然中间去。他这种积累实际并不是从学里面积累的,而是从众人的经验或者经过或者所犯过的一些错误中所得到的,然后把这些信号又反馈给自然,协助自然中间的万事万物达到和谐。但是这种和谐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后面四个字:而不敢为。不敢为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他这种作为不敢拿到表面来进行作为,不敢拿到表面上作为,实际上这个东西就叫什么?就叫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就是它与我们常见的事物相反,它太深了,它象道一样,它象道大一样,大、逝、远、反,道大矣、远矣、与物反矣,我想这个道理跟玄德实际是一个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意思中间很多的作为他不是放到显态的一面去做的,而是放在隐态的一面去做;他的信号在做的时候呢,他是从很基础的一面开始做起的。这个基础的一面实际上就是说从非常微小的积累开始,然后达到非常大的这种成就,这都是圣人所经常保持的一种状态。你别看他无为,但是他能够无不为;你别看他不敢为,但实际上什么事都是他在做,这就是圣人的状态。

这一章基本上讲的问题就是这么多吧,内容也是给大家总结五条:
第一点:不妄想则不急进,去利欲则基平建鼎;
第二点:观念非常方不执常,德心细微宠辱不惊;
第三点:道性贵反,人性贵觉;
第四点:寻常自然态,玄妙积累化;
第五点:想学圣人行,先解圣人心。
这么五点。不妄想则无急进,去利欲则基平建鼎;第二点:观念非常方不执常,德心细微宠辱不惊;第三点:道性贵反,人性贵觉;第四点:寻常自然态,玄妙积累化;第五点:想学圣人行,先解圣人心。

我想第一点,一个人不妄想的话,不瞎想一气,心细入微的话,那么他肯定就不急进,他会把事情办得非常有条理性,从基础开始做起。从基础开始做起的话,意思就是说从未兆开始做起,从未有开始做起,从未乱开始治理,我想这些道理是非常普遍的,大家从文字上也比较容易理解,在现实中间也比较容易看到。你比方安静的东西,它就比较容易把握;但如果这个球,假设这个地方有个球,或者一个乒乓球,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它在不停地动,你要想抓住它,这个时候你就很费劲。

其未兆易谋啊,就是它没有预兆的事,你肯定就可以去准备它。其脆易破,我想这些东西都是说非常基础的东西你一定要开始积累,你不积累你就没有办法去把握这个事情的全局。所以说从基础开始做起,就不妄想,你不妄想则不会急进,就你根本都不会冒里冒失的去瞎干一气,特别是炼气功,你这个事就是应该这样。就是你平常多积累,积累什么东西呢?就积累你的德,积累什么德呢?实际上并不是积累你做好事的那一面,不仅仅是做好事的那一面,那积累到底积累什么东西呢?就是积累你的好心、你的善心、你的善行,好心、善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你的愿望是好的,这个时候你在感觉上,你又愿意朝着这个好的方向去发展你自己,这个就叫德;这个德心当你成立了之后,那么你的德行就会自然而然会朝那个地方努力。

那么你的德性它怎么去发展出来呢?它本来就有,你的德性本来就有,因为德性它有共性的那一面,人家好的那一面实际上也是你好的那一面,宇宙之间好的那一面实际上也是你所好的那一面,只不过是你没有发现它,那么你要想发现它,你就只有一个作为,那就是你的无为。所以说你无为的话,实际上是因为你无心造成的,你有心你肯定就有为了,所以你无心的时候,你的无为就很容易做到;你不妄想你就不急进;你去利欲,就是你这个人的作为大部分都是因为利欲造成的,整个人类都是因为利欲造成的,所以现在才这么急进。发展经济也好,发展整个社会也好,发展人民的消费也好,实际上它都很在利欲上下工夫。你比方说,我们想减轻自己的那种体力强度,然后去发展很多技巧性的工具,就象那天讲的那个课程里面说的一样,就是说有很多东西它削弱了人的基本的那种思想,这个基本的思想就是说人很朴素的一种感觉它削弱了。所以说你去了利欲之后,就基平建鼎。那个利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没有那种私利的打算了,你没有个人的那种追求了,你这个时候,你炼丹的基础就打好了,而过去基平建鼎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你炼丹要打好基础啦,你要树这个鼎,这个鼎是用来做什么呢?鼎就是用来炼丹的。这个鼎怎么去树呢?实际上就是去利欲这一点上他就能够最好地达到建鼎的这个过程,而且那是最安全的,那个鼎才是最完善的。就象我那天讲的例子一样,有个学员,他写封信过来,他说他把那个锅,就是那个鼎已想好啦,但是锅盖子它就出不来,想去想来,我不是刚才说吗?假幻空真,他连假想他都想不出来,他想去想来老是想到一个草帽,盖在锅上面那个盖子,它老是个草帽。他就想不通,他说那个教材中也说啦,我也是按照那去想的,但是我为什么看到的始终都是草帽,不是锅盖呢?大家能够解释这个道理吗?……(笑)我问的是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说他老是出现草帽?教材中明明告诉他想铁的,你别想其他的材料,但是他为什么想不出来呢?为什么老是个草帽呢?他为什么下面想得出来,上面想不出来呢?实际上从信号上我们就知道这个道理,他在下面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他的潜意识做基础,知道没有?上面那个盖子呢,实际上是他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他为什么想不出来呢?就是因为主观意识那个理念他根本都没有产生,这就是因为他有利欲,这个东西它不全。它不全就是说他的上面的想法和底下的那个存在,就是潜在的那个存在没有统一起来。潜在的存在它需要大志向,一种大善愿你才能够树立起来的。结果他这个善愿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就建立在利欲的基础上,他只想练功,所以这个潜意识,它不跟他帮忙,它老是让他想草帽,草帽嘛,风一吹它就跑啦;在这个草帽就是草,它太平常了,生长周期太短了,它一年就一更替,所以说那一种东西做的事物,它肯定就不足以和下面的那个基础相提并论的。它既然相提并论不了的话,那么他这个丹肯定就炼不成。他炼不成,他那个基平建鼎就没意义,就是他尽管底已经有了,但是它没有盖子。你没有盖子你有什么用呢?你不可能说老把盖子揭着去煮东西,那样老煮不好。所以说最后无非就是说他主观意识上他没有配合,也就是说人们的心、性、行这三点中间,你作为心的这一面它是个基础,这(性)是他的先天基础,这(心)是他的后天基础,这中间是他的行为的一种配合。这三者之间它一定要达到完整的和谐,如果这个和谐他做得不完整的话,那么基平建鼎他就做不到。

什么叫基平建鼎呢?就是你地基一定要打平。这个打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他进入到很平常的这种角度了,就是你的平常心你应该树立起来,你不能说东一块、西一块,东一块高西一块低,然后你说我在这个上面要建起自己的高楼大厦,你说那怎么可能呢?那肯定建不起来。他要建起来,最起码你要清理自己,你要清理的要达到你的那个设计要求。这个设计要求实际就是按修炼的角度,就是你对先天和后天的这种平衡,这是你心和性的平衡你一定要怎么?要注意去观察。你潜在的要求和你主观上的要求,你一定要和谐。就说这一个(心)是大,这一个(性)是隐,实际上这个隐(性)也是大,为什么大呢?因为它是无限大的,它是在共性里面运动,这个性是在共性里面运动;这个心呢,它是个小,但是它一定要大志向,它才能够和得上去;它是小志向,它和得上去吗?它和不上去。所以说这种情况就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这种关系。

下面这一条也就顺理成章地把问题就说出来了,观念非常方不执常。你的观念进入非常状态的时候,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问题你已经想到的时候,你的观念肯定就超常,你超常的时候你才对平常的事情不会执着了。你不象常人想的那样,在经济上,或在物质上,或者在名利上,或者在荣誉上,你过于执着,你就不会执着那些东西啦。有时候,自己放弃一些东西,或者是丢失一些东西,根本都心里无所谓,为什么无所谓呢?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它很正常,在人世间它有很多失去的东西,那些东西失去呢?就你想把握住的东西它就容易失去,惟有一点失不去的,那就是你心里想的这个东西它失不去。心里想的东西失不去,你的行为你失不去,你的本性你失不去,这三点东西你把握好了,然后你这个修炼你就有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基础了。那么德性细微呢,就是你的德心,就是你的自在之心你非常细微。就是你非常自在,但是你又非常体贴入微地去观察你的存在,体贴入微地观察你的存在,那么你就会发现宠辱不惊。

什么叫宠辱不惊呢?这个时候你无论是好的也好,反正掉面子的事情也好,或者是好象给你带来非常好的名誉的事情也好,你根本都不会在乎啦,你根本都没有情绪波动,没有情绪波动,你的情绪根本都不会轻易出现。没有情绪波动,实际上你就宠辱不惊啦,宠辱不惊你这个平才有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鼎要炼丹,如果说你的情绪在波动的时候,我给你说那是非常危险的,这个丹我给你说它成不了,它即使成了也容易散。这什么道理呢?因为丹是你精神、心性的一种合炼物质,它是一种合炼物质,它就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但是如果说你有情绪了,你这个鼎里面你肯定要反锅。所以说道性贵反呢,道性贵反就是你把很多事情如果要是真正反过来运用的话,那么人性他就自动地就会觉悟啦。很多事情你反过来考虑,人性他就容易觉悟。觉悟啊,这是最宝贵的东西,还是这样,就是这个东西你失去不了。

所以说人性觉悟了以后,它是你人一生最宝贵的东西,你不要执着于其他的什么金钱、名利或者是什么,或者是这样说吧,体外的一些东西。就象我们所说的情欲一样,现代人们除了利益以外,剩下来的就是情欲了。情欲这个东西怎么样呢?情欲这个东西实际也是这样的,它实际上也属于我们身体以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它达不到最高境界,它达不到极致,为什么达不到极致?因为它是有为的,有为的、体外的,他真正的和谐就是真正的情和欲要如果达到最高境界的话,它是什么样呢?就是自身阴阳的一种交合。我想这个道理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为止。至于说实践中到底大家应该怎么样去对待?大家以后就可以看得到。

寻常自然态,玄妙积累化。就是你非常平常的这种自然状态啊,是你积累的最起码的一种基础,就是你自然的这种状态,你想吃的时候就吃;象开饭一样,一叫开饭,你马上就拿着碗去打饭就行了,你肚子饿了吗,就证明你自然的这种饿了,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需要你用平常的这种心态去处理它,你不要想得太复杂;不要想太复杂呢,这个玄妙它就自动地要有反应了。这个反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玄妙的积累,实际上是来自于你寻常的积累。玄妙的积累来自于寻常的积累,自然态的积累实际上是你积累的核心,就是说你要想修炼好,你在自然中间的一种状态和交换,或一种交换啊,跟万事万物以及跟众人的这种交换啊,直接影响到你的积累和玄妙的性质。如果说你积累好了,你就从自然、从众人的身上,你能够得到最大的那个源泉。

你要想学圣人行,你先解圣人心。圣人心是什么样的一颗心呢?前面讲的所有的所有,下面还没有讲的所有的所有就是圣人的心。他想说的他都已经说啦,但他想说的他下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不大好,大家可能都不信: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是世人没法知、没法行。哪一章说的这个话?后面的章节我也没有带来。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我想这一章基本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文字上解释呢,以及从我自己的理解上解释呢,已经把这两章基本上讲完了。讲完了,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怎么样?反正这两章我也基本上没有回过头去看我原来写的文字,大家看了我原来写的文字中间有什么问题和现在讲的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好改正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5:56 , Processed in 0.0196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