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39|回复: 12

定慧双修——定体慧用本来无生无灭……

[复制链接]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1 23: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法海比丘,是唐朝韶州府今广东曲江县人。第一次前来参学礼拜六祖时请问道:“学人当下之心就是觉的道理,希望和尚慈悲为我指示晓谕。”六祖大师说:“前念不令生去杂思妄想,当下就是一念清净的真心;后念通达无碍不令断灭,而是寂照现前当下,就是真如妙觉。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能生成万法的一切境相的是心,然能远离万法之一切境相的是本来清净无染的觉。若要全部解说出来,就是经过无穷无量劫数的时间也是说不尽的,且听我说的偈言:‘无念之真心寂照清净称名为慧,离相无相而湛然不动觉性就是定。慧是定用,定是慧体。定慧平等无碍,圆融修持,心意自然清净湛然常住。若能明悟这顿教法门,由你所修习的菩提种性而自得圆成,定体慧用本来无生无灭,定慧双修才是正果的捷径’。”
    法海在六祖大师的开示下即时豁然大悟,于是就用一首偈颂赞叹说:前念不生之真心原本是觉,不能明悟见性是自我的委屈。我已了知定慧的正因,定慧双修离诸物相。离相无相即是实相,也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


我以前从不在乎这些佛法的修持,

看来以后要多看书啊

百千万劫难遭遇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1 2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智常比丘是信州人。信州是唐时设置,今江西省上饶县即其旧治。贵溪县今江西贵溪县,他在小儿垂发辫时就出了家,立志要求得明心见性,有一天来参学礼拜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想要求得什么事情呢?”智常答说:“晚学最近曾到洪州的白峰山参礼大通大和尚。所谓大通和尚。据《旧唐书》神秀传及诸书所载,神秀并无住白峰山之事,也没听到同时另有称大通和尚之人。当时造《曹溪大师别传》者的误记,而契嵩采入《坛经》时未经考正。智常参礼大通和尚,虽然承蒙他开示明心见性圆成佛道之义理,但是心中存有不少疑问还是没有解决掉。所以我是从远道而来参礼请教,祈望和尚垂慈悲悯指示心地法门。”
    六祖大师说:“彼处有什么言语偈句,你试为举出来听听看。”智常说:“我到他那边大约住了3个月,都没有得到他的开示和教诲。因为了求心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独自进入方丈室内,请问和尚说;‘什么是我的本来心性呢?’神秀和尚对我说:‘你见过虚空没有?’我回答说:‘见过’。他又问:‘你所见的虚空有没有相貌呢?’我回答说:‘虚空是寂然无形之样,有什么相貌可言呢?’他说:‘你的真如本性,就如同虚空一样,了然没有一物可以见到就叫作正见,没有一物可以了知就叫作真如。没有青和黄的颜色,长和短的区别。如果能见到本来心源的清净而无染,真如妙觉本体圆融而明彻,这就称为明心见性的圆满佛果,也叫作如来的知见。’后学虽然听了这种说法,总觉得还是不能解决内心的疑问,所以前来恳求和尚慈悲开导赐示为祈。”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如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六祖大师听了就对智常说:“那位和尚讲说的尚存有见与知的说法,所以使得你不能明了,我现在出示你一道偈颂:既然不是一法可得而心中尚存无见之执,就好像无明烦恼的五阴浮云遮蔽住在真如自性的慧日之光明的上面,不能了知一切诸法而尚存,有顽守空知之所执,仍然像太虚空中现生的闪电一样。这种知见瞬起而又暂见,误认无见无知怎么能解释明心见性的微妙之方便呢?你应当自己了知一念知见俱不是,那就自己本俱的真如妙性灵灵昭昭在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离诸妄缘,本自圆成寂然,显现真常。”
    智常听了此偈后,心性之意念立刻开朗,也说了一偈颂;“无端端地心中妄起见与知,执著有相而妄想求得菩提,心情中尚存有一念开悟之执,岂能超越往昔时的迷惑?真如自性本来是妙觉心源的理体,随照着六尘缘影之见知而徒劳变迁枉流。要不是入进祖师的宝所得到法要,渺茫妄然在心中存无见之见和执守空知之知的两边了。这样一生都不能自作主张。”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有一天请问六祖大师说:“佛陀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教法,并且又说圆顿最上乘法,弟子实在不能了解,但愿求和尚为此教诫传授赐示。”六祖大师说:“你应当观照自己真如本性的真心,不要执著心性外的六尘所缘的诸法形相。然佛法并没有四乘之分别,人民心中却自有其各自等的差别,但在所见能闻之下转诵经典的行人是小乘,能悟解佛法真实义的行人是中乘,既能悟解佛法真实了义,又能依法修证顿入佛之知见的行人是大乘。一切万法悉尽通达无碍,万法妙用足具完备,一切有为无为都不染着,远离一切诸法相分,了无一法可得,心性寂然现前,这就叫作最上乘。然乘是运载以行之了义,而不是口头上争说得的。你必须自己去依法修证,而不需要问我。二六时中真如自性常寂湛然如如不动。”智常闻后欢喜礼谢了大师的一番开示,从此侍奉六祖大师一直到圆寂别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1 23: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成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如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和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至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善,弘化绍化,谥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出生在吉州(州治在今江西省吉安市一带)安城(今属江西省安福县)的刘氏门中。听说曹溪六祖大师说法度化极盛,就直接前来参拜朝礼,便请教六祖说:“应当做什么事情,才能不落阶层次第的渐教?”六祖大师说:“你曾经做些什么事来着?”行思说:“佛法四圣谛也都不为。”六祖说:“这又落在什么阶层次第上呢?”行思说:“佛说的四圣谛尚且都不为,还有什么阶层次第可落呢?”六祖大师深为器重行思,就命他担任寺院的首座和尚。有一天,六祖大师对行思说:“你应当分担一个区域的弘化,不要使佛法慧命断绝才好。”行思禅师在六祖大师处承嗣了顿悟正法,就回到吉州的青原山去,开建道场弘扬禅法,绍隆佛种,广化有情。圆寂后,建塔寺后山,得唐僖宗谥:“弘济禅师归真之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1 2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读《六祖坛经》来了劲头

至0点亦不曾睡

宝藏藏于众人,时代变迁,鲜有人视为珍宝,我以前只觉六祖有时很潇洒,仅此而已

今日的确受用很好,但也不可过了,且等明日再来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2 00: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2 0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己。”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2 15: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修四年,我的根性才“利”,可参悟禅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9-12 15: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妈这人根器太顿,言不及义之处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10-10 14: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倪天津 于 2014-10-10 14:52 编辑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倪天津 发表于 2014-10-10 14: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倪天津 于 2014-10-10 14:53 编辑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04 , Processed in 0.0238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