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我问一下,第六十五章和前面第二十五章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第六十五章前面说的是古之善为道者,第二十五章前面说的也是古之善为道者,所以我就问这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这一章从字面上还比较好理解,但实际上这一章的意思是比较难理解的。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那么这个地方的民到底指什么东西呢?你修炼的人就是身体,那么人能不能把它解释成为老百姓呢?如果要是老百姓的话,你看这个地方它就明显的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比方下一章就说到这个问题,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争,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么要是把六十五章和六十六章比较起来看,这个民和六十六章的这个民能不能放到一块讲呢?你觉得从哪个地方可以放到一块讲?
按这个前面古之善为道者,善为道者也就是说善于在道中运动的人,或者是善于领导的人,无非就是这样一些意思。那么善于做领导的如果要是采取愚民政策的话,那么他是处在人民的前面?还是人民的后面?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它这个意思,把两者联系起来讲的话,说通俗点,从语言逻辑上来说的话,它比较难于理解。按道理说圣人他应该是对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心为心嘛,以百姓心为心嘛。如果说并不是让老百姓去明白一些事,而是让他们糊涂一些,或者是愚昧一些,那肯定就好管理一些啦。那么这种做法和为道者是不是很矛盾呢?下之、后之,就是六十六章里面的下之、后之与这些观念它矛不矛盾?下之、后之,那他怎么去愚呢?他肯定就很难以愚啊。比方说下之,处在老百姓的下方,或者处在老百姓的后面。前面他主动地想使老百姓愚昧起来。那个愚昧起来到底怎么去愚昧他呢?真的是用下的方法、用后的方法吗?
所以说要从政治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章,这种说法好象和圣人的思想有点说不通,他前后明显的有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说他不以智治国,他为什么又分出民和愚这种做法来呢?他既然为圣人,他以百姓心为心的话,但是他为什么说又要处在百姓的下面和处在百姓的后面?然后,并且要用愚昧(愚弄)的方法,就是愚昧老百姓的这种方法,愚弄老百姓的方法。那明显的就是带有有为的性质啦,古之善为道者竟然用这种有为的行为那不是很矛盾了吗?一般在这个地方解释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提醒大家一点,那就是这个地方的矛盾,并不是因为他在社会学上好象有一种自相矛盾的地方,而是因为他指的什么东西呢?他指的是整体运动,整体运动的模式。整体运动的模式就是说他从整体上去看这个身体,或者是整体上去看这个社会,而不是说分割开来看这个社会,或者分割开来看这个身体。当然这个地方讲,从头到尾,从《道德经》的头开始一直讲到现在,讲的都是身体这个大国和人们的观念之间的这种矛盾,就你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积累,然后怎样去取得长生久视之道。
所以说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它并不是说要让身体这个东西搞得非常明确。将以愚之,就是大智若愚的愚,他这个愚实际上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就是相对于身体这个主体而言,就是大智若愚,就是你看起来他是愚,但实际上他是有智慧在中间的,这个智慧实际就是讲的事物的双重性。就是善为道者和这个民这种相互关系的双重性。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个地方的智,那就明显的是一种生活中的积累或者是生存中的积累。你比如说生活中的积累,如果我们从很小的时候积累到现在,象我这个年纪五十多岁,肯定积累的事呢,世界观就已经确定啦,你要想移动我的世界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改造我的世界观。这就说明这个难治啊,就是很难以改造过来。那么实际上民之难治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人的意识里面它除了主动的遗传以外,就是父母的这个遗传以外,身体的遗传以外,身体这个遗传到后来就变成了后天意识了;那么自己的遗传就是自己先天的遗传,它也有一重意识,这个意识它也是以智识的方式或者是智慧的方式来表达的。你比如说象我们前一辈子的经验,或者前三辈子的经验,或者是若干辈子的经验,哪怕是在动物里面,你比方说有时候自己的信号可能在动物的生命上停留过一段时间,那么我们人就带有动物的那种习性和行为的方式,这也是属于一种智,这种智相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它就是非常非常多的。
那么这个多对人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接下来师父就说了:以智治国国之贼。就是你以这些存在去治理身体这个性命大国,那就相当于做贼一样,就是相当于在偷窃这个国家的精华,而不是在辅助这个国家的精华。
偷窃国家的精华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这个国家的精华它本身是来自于天道的,它来自于大道,来自于天地之间的哺育。这个哺育呢,结果被人以后天的这种方式,后天的这种方式什么意思呢?你比方说动物,它就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和天地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而人呢,往往认识得到,认识到以后这个就叫修炼,认识得越深而且执行得越彻底,那么这个修炼也就越彻底。但是人他一般很少去修炼。所以说大部分人如果要是把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那一部分,或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那个部分的话,那么他就成了自己身体的贼,他会慢慢地、慢慢地把自己生命的精华给拿掉。拿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大家动动这个脑筋,拿到什么地方去啦?他实际上就按前面的说法拿到什么啊?就拿到自己的眼睛啦、耳朵啊、鼻子啊,然后怎么啊?拿到自己的感觉啊,拿到这些方面去了,他在用,不断地偷窃自己的精华,然后去用,一用呢,这个寿命就慢慢地、慢慢地就降低了。所以说以智治国国之贼啊!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他不以智,那么不以智,以什么东西呢?哦,因为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回过头来,你就用这句话来去解释后面的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这个道理啦。如果要是不以智治国那用什么东西来治呢?哦,用明民和愚之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的话,作为圣人,他就会怎么啊?采取让他怎么啊?尽量地少用、不用、甚至完全不用。这个不用的话,那么这个精华如果要是不用的话,那么实际上就是将以愚之,就是让他表面上体现出愚昧的状态来,好象他什么东西都不懂,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是不是什么东西都不懂?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呢?首先要确定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圣者,就是圣人,善为道者就是圣人嘛,这个圣人他不是以以智治国,而是以怎么啊?其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使身体这个信号大国,它最起码来说让他怎么啊?让大家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就是说他自己内在有一种循环机制,如果说你不是用这些机制的话,那么这些机制它慢慢地就同化在整体中啦。这个整体实际上就是他的先天和后天。如果说他不是这样,他用这个后天,他实际上就把先天的精华慢慢地取过来用光了。先天精华用光了以后,后天这个时候它就怎么?就面临着解体。
所以说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啊,说的就是将以愚之,就是大智若愚的意思。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种存在模式,这种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同时存在的两种模式。因为有一种人他是以后天的这种存在方式去治理自己的国家,有一种人呢他是不以这种方式去治理身体国家。这种方式对比起来的话,它就是两种楷式。知此两种,也就称为楷式了。楷式也就是一种榜样的意思,就象我们的那个模范一样,他是一种范本,这个范本呢你朝两种范本去做,都可以。至于说这个地方所说的贼和福,它只是个结果问题,但是呢,这个模式以及这种楷式、这种榜样,他是确定了的。常知楷式,是谓玄德。那么说转来,常知道这种楷式的话,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模范式的行为方式,为什么常常地知道这两者,就称为玄德呢?大家把这个弯首先转一下。是谓玄德就是说玄德它这种运动方式啊,它实际上是囊括了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这两种存在的。
那么他到底怎么去运作呢?他到底怎么去运作,这个问题很难全面地去概括它。所以作为师父来说,他就说,接下来他就把问题继续地深化地把这个问题往下解答,他说是谓玄德就是因为他知道这种楷式。那么这种楷式明显的是两种矛盾的治国方式,但是为什么这种方式既然两者都被包括起来的时候,它又称为玄德呢?因为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首先我们看这个深,就是因为它深,最起码来说它深不可测;它深不可测就是说他深到你没有办法去琢磨他的时候,至于说他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治理这个国家,实际上他是一种动态的状态,他并不是静态的。你就象我们炼神一样,你说你的神到底怎样在运动呢?作为常人来说,即使炼神,他也不知道这种运动的方式,他只是知道一点皮毛或者一点形象,或者一个片段,或者一个小小的经过。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相对于他的整体来说就是肤浅的,既然是肤浅的,那么深奥的一面呢,这个常人就不知道啦。
不知道为什么说明民不行,将以愚之呢?就是你不知道,你还不如彻底地不知道,所以说将以愚之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就是它深的这一面作为人的主观上来说,他是很难以深入进去的。那么第二个字远矣,它太远了,就是它涉及的那一面的那个准备啊,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早复的那种理念,它太远啦。往往你这个人考虑的,就象下象棋一样,聪明的人他可能下一步的时候已经想到三步以后去啦,但实际上聪明的人呢他往往想到五步和六步;再聪明的人呢,他对全局就有所了解。那么人对这个全局他能不能了解呢?我想,实际上要从道的性质上来说他是可以全部了解的,就他经过的所有的途径、或者是所有的方式、所有的存在他都可以了解,这个就称为道。因为道生出了万事万物,所以说万事万物的这种变换方式它都囊括在这个道里面,所以说当人的存在将以愚之的时候,他只选择一种就行啦,他只选择一种,而其他的,他就不顾其他,他不去顾及其他的方面。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说舍远求近,就是就近取一个东西就行啦,这个人的主观意识就近取一个东西就行了,这个就叫愚,这并不是说叫你明。
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非要把那个远处的东西搞得非常清楚,这就象前面的章节说的那个意思一样,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就是这个东西你太看远了,这是道中的一种精华,但如果说你真正看到了,实际上就是你愚蠢的开始。你既然是愚蠢的开始,你为什么说一开始就不愚一点呢?所以说了解得很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不了解时候的开始。这种情况下呢,就是这个远千千万万要小心,你不能看得太远,你看得太远了,你就与这个事物的本质相干扰。为什么于这个事物的本质相干扰呢?因为这个事物的本质在运动的时候它是不希望人去干扰它的。那么你的意念如果你对什么东西你都了解啦,都看到很远的程度上去了,那么这个信号它怎么运动啊?这是我的经验,我就是知道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以介绍给大家,就是任何事情当你感觉到的时候你千万别说,你一说,你的存在就很难以实现,自己感觉到的这个东西它就很难以实现。
有很多预言它实际上也是这样,就象那个诺查丹玛斯大预言一样,说1999年将发生世界性的大灾难,那个时候我就说这个灾难不可能在1999年到来,为什么呢?因为这明显的一个事,就是你人都知道的这个事它还能叫预言吗?它已经不叫预言了。就是当你考虑到很远的地方的时候实际上你在干扰这个神的运动,神他肯定要怎么,要移动这个存在,这个移动存在作为你人来说你移动不了,但是他移动起来他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说一般就象你做了梦一样,你做梦你说你前一天做梦梦见了谁,第二天你就暂且别说,然后你看一看,那个事它能不能验证,验证了以后,你就高兴啦。这就说明最起码来说,你就懂得了一种道的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模式对人来说它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个经验的积累它慢慢地多起来了,那么你这个人的潜意识他就非常非常的主动。
这个主动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主动就是说他不是以明的方式去体现这个主动的,而是说他让你该知道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不让你知道的时候你装傻,这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这种合理的关系。他让你知道的时候,你就知道一点,不让你知道呢,你不要勉强地去算、去看,有的人花功能去看,甚至有的人花钱请有功能的人去看;而那些有功能的人也傻不啦叽的,得了钱以后就帮着去看。
到底看了以后有好处还是坏处啊?实际上是坏处多,因为这个东西就象前几章说的那个意思一样,这个东西的精华它是用钱买不来的,就是你这一辈子你得到很多钱,但是如果说,你失去了你潜在的这种能量的话,那的确叫得不偿失。为什么呢?因为精华的这一面它是的确没有办法用经济来衡量的。那么这一点,还仅仅是从深的这个地方和远的这个地方说起,真正说到第三点的时候,那就更不好解决啦。
什么不好解决啦?就象第三句话:与物反矣,就是它跟常见的事物反着来。你说你要以智治国的时候,它就不以智治国来发展这个问题;你说你不以智治国去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呢,它以智来演化这个问题。所以说这个时候人的主观意识就容易产生波动。波动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对道,他的信念的那一面就不足了,不足了他就容易产生不信。所以修道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他比较容易犯糊涂。他这个反呢,一反,好象什么事只要反过去了就行啦,那么他多反几次呢?你就搞糊涂了,你根本都不知道他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总的说来,他不希望你的主观意识搞得太清楚,这就是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基本意思。那么这个反,一反到它的反面去的时候,反到事物的反面去的时候,作为人来说,他的心态适应不了,他的状态也适应不了。那么这个对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他就在说明一个存在。这个存在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存在就是说他要符合于这个天道的这种性质。这种天道的这种性质啊,他就是说让人这个事物他在进化的时候,他在进化的时候要逐步、逐步地提高他的状态,而不是说一下子就把他能够怎么啊?提高到神的这种境地。你就象人的灵气一样,人的灵气它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呢,它就反过去啦。为什么反过去了呢?你比方说,打个简单的比方吧,现在我们人,就象我昨天谈的一些小方法一样,你每天训炼,每天训炼,耳朵训练得非常有灵气,听得见很多的东西;眼睛也训练得什么东西都看得见了。状态什么样呢?能够让这个状态保持一辈子都不变吗?(笑)
就是吗,他就跟一般人就不一样啦,这个不一样,实际上是由你的无为而治得来的,你这个无为而治,一得到这种情况以后,你肯定就很高兴。一高兴,人的凡心就动了;一动了,这个东西它马上就到反面去了,它就变得没有了。然后呢,你又开始修,又开始修,修到后来呢,它又有啦,又有啦,一会儿它又跑不见了。实际上人在这种状态中,你比方说你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中去保持这种反向运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反向的和无为的,比方说当你在无为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有为啦?这个问题就不好解决,就是这个不好解释。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纯粹的无为吧,这个时候很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你纯粹的无为,他有为;你纯粹的有为,他无为,说通俗点就是老太爷这个天道性质他就是这样,他跟你人心的这种机动状态,说穿了就是说他跟人心的这种机动他是怎么啊?他是反的,特别是大家要重视这个机。这个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天爷他和你人心机动变化的这一面是反的,他并不是说与其他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反的。你比方说当你在无为的时候,你的无为你已经做得很纯粹啦,但是呢,它在变化的时候,它有很多的现象,一会是这样,一会是那样,然后让你接受,让你接受或者是让你难以接受,这两种状态都存在的时候,你说你怎么办呢?你比如说一个现实,一个超现实,这就是你很难以接受的东西。
什么叫超现实啊?就是它在你的现实中间根本都看不到,你看到的东西在现实中没有,说给人家听,人家不相信,你想跟人家交换这个意见的时候,人家没有人相信你,象这种时候就叫超现实。你超现实实际都是因为你的无为造成的。那么你这种无为说通俗点,只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人来说,实际上来说它很难以应付人心方面的这种机动的变化。那只有什么办法啦?那只有清静守一,清静守一它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清静守一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无论你千变万化也好,我不管你怎么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有了一以后,不怕你这个东西不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一是它的根本,一这个数字是它的根本,你只要守住了一呢,其他的、其他的怎么变化它都要回到它原来的状态中来。所以说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乃至于大顺是什么意思呢?乃至于大顺就是说它这个反过去反过来,反过去反过来,它实际上在跟你的主观意识怎么样?在调节位置,它不可能体现在你的主观意识的同一个位置上。相同是不可能的,它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啦?因为他的时空位置不一样。那怎么办呢?就象生命一样,生命这个东西他很怪的,他有阴的、有阳的,这是很明显的,阴性的一面在潜意识方面我们并没有很深的去接触它;但是阳性的一面呢,我们不断地在积累。那么你不断地积累,这也是圣人所说的,你不断地积累,你兮兮焉就是你俭啬、不争都是为了这个积累。你阳性的一面积累啊、积累,那么你阴性的一面在做什么?阴性的这一面它本身是全然的,这一点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先确定下来,你从阴性的一面它本身是全然的。全然的,关键就是你阳性的积累这个成长过程,你成长过程是不是和这个全然符合的问题,是不是这个道理?
仅仅是这个问题,就是你在积累的过程中,你和这个全然存在的这一面你是不是合和的问题。你不能合和,你所产生的这个东西、产生的这个积累,实际上就是矛盾的,说通俗点它就破坏你整体的存在,破坏你生命这个整体的存在。这个身体的存在破坏了叫什么呢?这个就叫贼,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非常明显啦,你看见没有,我们是在相同的状态下求得生命的一种升华,这个升华有阴性的、有阳性的。阴性的一面它本身是全然的,因为它那个信号和大的生命是同一的,是统一的,然后呢,你这个生命的特殊性,就象那一天郑强提这个问题一样,特殊性和共性,我们明明知道这个共性是全然的,然后呢,我们现在要求得这个个性的升华,这也就是这个生命的升华。我们要想长寿,要想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根的话,你无非就是说在阴性的一面都具备这个东西,然后你在阳性里面也要积累这个东西。积累的过程中无非就是说你这个是伤害了整体的存在,还是帮助了整体的存在,无非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合和。这个合和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清静守一的这个方向,方式那就是无为。那么你在积累的过程中呢,无非就是什么?无非就是俭啬,就这三点:清静守一、无为而用,再就是俭啬而积,就这三点,这就是这一章的核心。
这一章的核心他意思就说你修啊,修啊,修到后来,你要修玄德。玄德是什么意思呢?玄,实际上就是超常态的,超常态的,就是它根本跟你现实格格不入,格格不入,那真是格格不入。就象刚才讲这个问题一样,你能够接受,但是你很难以接受,现实是这样,但是超现实了,那你怎么办呢?我给你说,你时时刻刻都在招来反对的意见,那你怎么往前面运动啊?所以你要往前面运动的时候,你是要准备这种超常的状态作为背景,它是作为背景。为什么要作为背景呢?就是我们生命后面他有一种背景,为什么要以这种背景呢?因为你的前景,前景是什么呢?前景是无为,就是你表现在眼前的这种状态是一种无为,而你的背景是怎么?一种超常的玄德。这个玄德实际上就叫善为道者,这就是这个地方的善为道者。
那么我们回过头去,再看看第十五章。第十五章是: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徘兮其若海,风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就是说他实际上先讲下,他先从下,就是善为道者的这个外象上,先从外象上去讲,现在慢慢地,讲慢慢地讲,实际就讲到善为道者的内象中来了。现在我们分析的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善为道者的一种内象。
那么这种内象是什么东西啊?你比方先从外象现在已经讲到内象中来啦。那么从内象上来看,那么善为道者的内象是什么东西?实际就是玄德。这个玄德它跟上德,跟下德,跟那个其他的德,它都不一样。它在《道德经》中有三个地方提到玄德,大家有机会回过头再看一看,第十章、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五章,有这三章涉及到玄德的概念。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基本上对这一章的内容讲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讨论一个话外的问题,因为这个地方已经说了,第十五章也有个善为道者,第六十五章呢又来了个善为道者。这两个善为道者,如果要大家自己写这一篇文章的话,你是把前面的那个善为道者摆在前面说,还是摆在后面说呢?说通俗点,说简单一点,就是这个六十五章应该放在前面呢?还是放在后面?刚才跟大家已经分析啦,一个是讲的善为道者的内象,一个讲的他的外象(他明显的是外象,因为他还没有涉及到那个人的德的那一面)。
这一章的文字,实际上作为文字来说它比较严谨。比较严谨呢就说他有很多东西它是推论,慢慢的推论出来的。作为我们要想修炼好,最起码来说要想自己身体好,你就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就是你到底是以智治国?还是不以智治国?以智治国那么就成了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呢就是国之福,就有很多道理,你不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不一定要搞清楚呢?这个这一章就说的非常清楚,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我还不如装糊涂,我还不如让他糊涂下去,所以说郑板桥就说难得糊涂啊。你糊涂了你过日子的确好过;你糊涂了,你对身体的干扰的确会减低,降低一些,你干扰那么多,干什么呢?你非常聪明是不是,这也懂,那也会,最后把自己身体搞得一塌糊涂。
是不是这样?有道理?(笑)闫工说有道理,这还是不简单。
我是有这个体会的,我觉得,其实我心里知道很多方法,我真的知道很多方法,但是我从来不去用它。(笑)你要我指导人家用可以,你要我自己去鼓捣它,我不用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我一开始自己也不明白,到后来才知道这并不是说自己不想用,而是说自己的潜意识它自己有个作为,自己有个打算,听见没有。
有很多事,说通俗点,你比方说我知道了这些方法以后,如果说我把这些方法都当作是自己的方法,然后用在自己的身上,同一性呢?统一性呢?它就明显的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矛盾就是说你的心灵的信号和你的存在之间它不能够相等,这就是老子的无为它的真实含义。实际就是说我们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和我们的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这种统一性它是勿容置疑的,它肯定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人们的生存观念他没有精神上的这个问题,就是他把精神当作是物质的附属品,他认为是物质生了精神,先有物质然后有精神,他根本都不承认这个物质和精神是并列的,它是并列的,它相互之间可以相生,相互可以相生。他由于没有这个观念,所以说,他在处理这个统一的问题上,他就很容易忽略这个矛盾性的这一面。
这个矛盾性的这一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相信某一个观点的时候,当你相信使用某一个方法的时候,实际上另一个事情它就在它的对立面上展现出来了,偏偏要扯你的后腿,这也是玄德的反的基本含义。在这个问题上,当然不要求大家都听懂,因为这一点的确非常难懂。为什么非常难懂呢?就是因为这个和我们的现实它格格不入,就是你如果不是经常地去考虑它的话,你根本都想不到它这个问题,矛盾出在什么地方,以及它为什么会干扰我们。实际我们平常一般都是怎么?一般都是把这种矛盾的着落点放在什么地方去了呢?放在神那个地方,放在佛那个地方,然后放在师父那个地方去了,始终都以为是在那个地方。实际上师父也好、神也好、佛也好,在什么地方呢?就在同一的这个身上,它就在你身上,它跟你的生命是同在的,这就是西方的耶稣教也好、东方的佛教也好都是这样说的:上帝与我们同在!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并不是说他在天上,他就在我们人身上。那么佛性平等,实际上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它就说它这个同一性是绝对的。所以说你就是修到后来,修到很多年以后,你人就是修不见啦,你不见了,你到什么地方去了?你的精神状态可以这样说,你还是在利用这个矛盾怎么啊?你还在利用这个矛盾行使你这种玄德,你还在人间。只不过这个人间它是双重性的,就是它双重的。双重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双重人格,而是双重的存在,双重的存在,说通俗点就是有上天,有天堂的话肯定就有地狱,你有地狱的话就肯定有天堂,这两点它是绝对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阴一个阳。
那么作为人来说,他只是个中间状态;你这个中间状态的话,你体现出他的天堂也好,体现出他的地狱也好,都是在人身上体现的。所以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起码要知道一点:不是佛害你,也不是神害你,而是你自己害自己;不是神度你,不是佛度你,而是你自己度自己。你度,你就是自己度自己;你修,你就是自己修自己。你修自己修好了,就是师父修好啦;你修自己修好啦,也就是佛修好啦;你境界觉悟啦,你也就是神啦,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这就是在这一章,《双经合一》里面是这样说的,要达到那个飞升的结果,气化飞升要靠心神的合一,心与神的合一,性与命的合一,细胞和整体生命的合一,这三点合一,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这个不合一,实际上我刚才讲的这个过程是反过来讲的,是先讲合一,然后再讲我们的个体的存在。那么实际上作为神仙来说,佛也好、神仙也好、师父也好,实际上他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特点就是他们的生命存在,他们只有一个名,但是他们的实是无数的,他的实是无数的。我们老百姓有无数的名,百姓有无数的名,名是无数的,但是实际,就是实际却只有一个。这个一是什么呢?一就是同一,这就是世界的真实存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信不信由你!
另外再讲一个一般人练功的过程吧,这个反正也是原来《双经和一》里面谈到的一个问题。你比方说有的人他通过练功,一练功,他的主观意识就下降啦,潜意识他就上来啦,一上来以后就开始动啊,动啊,摇啊,晃啊,跺脚啊,这样就把病气就排出去啦。一排出去了以后,说通俗点,就是他通过灵动,然后就带动这个信息在运动,因为这个灵动是潜意识在动,他就把信息带走了。带走了以后,身体的不平衡就逐渐、逐渐趋于平衡了,一平衡以后,然后再继续修炼的话,就有两条路可走了。第一条就是有为,第二条就是无为。第一条有为就是你按有为的方法去做啦,继续做啦,修这个功法,修那个功法,修到后来怎么样呢?修得自己不亦乐乎,不是不亦乐乎,是不亦悲乎。为什么呢?因为到后来他找不着路啦。实际上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就被他自己点化啦,自己点化。这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道理,是不是?就是他的同一性他自己点化自己。你一开始的病,一开始的病实际上是怎么?是自发地治好的,因为你也没有吃药,也没有打针,也没有去看医生,它好啦,他好啦,这是不是就能够自己点化自己,是不是?他在点化你,你这个生命中间有一种无上的高生命的存在,无上的高智慧的存在,你自己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自己自发的去解决自己的存在这个问题。你看这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点化吧。
结果你后来呢,再继续发展到按照有为法去做的时候,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去做的人,他到后来都不亦悲乎。为什么不亦悲乎呢?因为最后他找不着路了,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路应该怎么走,越走,路子就越窄;越走,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才能够做得全面,这在练功人中间我给你说那是非常多的,特别是象这样被动的人,就是被动状态进入这个气功中间的人,都是这样的。如果他用有为法去对待自己的这个发展的话,他最后就找不着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违背了自己潜意识的一种自己点化。因为这个点化是无形的,他首先就点化你,你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你自己能够归入到那个道性里面去。但是这一点呢,往往这种点化,被动的人,这种点化他很难以转变成主动的这种觉悟。所以按照有为法再继续修下去呢,一般最后结果就不怎么妙。
这实际上也就说明了这一章所说的一个问题,越炼,问题越多,越容易出偏,越容易出偏呢,就越容易引导自己走到一个犄角上去,就是你不全面的去看这个问题,就象我那天问大家一个问题一样,就是这个房子里面有几只角啊,你按常人的观念或者是常人的眼光,你只能够数出几只角来,但实际上它无数只角,不知道有多少只角,你根本都数都数不清楚。但这个数不清楚是不是绝对没有人数清楚呢?难道信息也数不清楚吗?信息他清楚得很,他不用数他就知道。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存在是由他生出来的,他怎么不知道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方法才是积极的,那就是无为法。
这个无为法实际上并不是说完整地要你无为,而是怎么啊?而是要你的心修到怎么啊?清静、归一的这种状态里面去,这就是刚才我给大家已经写过了的问题。当你修到这个状态去以后呢,任何问题他就自发的有一种智慧来和你呼应,智慧呼应。大家别看我每天在那个地方备课,从下午三点钟开始备起,备到吃饭,实际上我并不是在那个地方备课,我知道我看也白看。为什么看也白看呢?我只有等我讲起话来以后我才知道,这个东西它到底从什么地方来;你坐在那个地方想的时候,它就是不来,它就是这样回事。这是我的经验,我只是介绍我的经验,并不是我在介绍我的状态。我只是介绍我的经验,就是说你不要努力地去学,这个学你没用的,学只不过是翻一翻人家的资料,看看人家怎么说的,然后找到你的一种感受。但这种感受呢,往往是相反的东西多,这也是玄德的一种特征,就是你要学会从相反的方面去考虑问题。
这是佛家里面所说的一种方法(非法非非法),这是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否定之否定),我想这个古人都说了这种方法,就是你的思维方法要建立在这种基础上,你习惯了你就知道,有穷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想那么多,学那么多干什么,真的,没意思,浪费自己的精力。
第一:民以自化,其智自消。
第二:以知治国,其国蒙殃。
第三点:楷式为比较,统纳道法生。
第四点:玄德顺大道,施纳在精神。
第五点:修无回头路,弃智即英明。
这样五句话我再跟大家解释一下。第一点民以自化,其智自消。就你让他自己去搞,管他傻也好,聪明也好,你别管他,他有为造作的那一面就越来越少,这什么道理?因为老百姓他肯定怎么,说通俗点,他就至简至易,我想这一点它是不可少的。打个简单的比方,你看我们的现代电脑比较发达,只要是家用电器,现在全部都用上电脑(智能化)了,那个电脑(智能化)设计了很多很多的功能,比方说一个冰箱,实际上它里面功能很多的,但是实际上冰箱买回来以后谁去考虑它的功能呢,都只知道我简单的会用就行啦,反正电已插上,然后一看,有没有了凉,行,就行啦,是不是?你比如说洗衣机、电视机,你说电视机,把那个遥控器你看一看,如果说你十个人中间百分之百的人都能够知道那个遥控器所有的功能的话,我真是还佩服这个世界。但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知道的(笑),你就是我这个喜欢电器的人,我拿一个遥控器,我还看半天我才知道,哎哟这个键到底干什么的,还要试一下才知道,这就说明他根本都不是从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完全是繁琐的角度。这个繁琐的角度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就是说你以智来推行你的市场,我给你说你这样占领不了市场的。不错,你的功能是很多,人家是有时候需要这些功能,但现代人采取这个方法,他一二三四五六,打比方说有六种功能的话,他就把一三五取出来合并成为一个功能,然后把二四六取出来算第二个功能。当你要用第一个功能的时候呢,你就买一;用第三个功能的时候你就买一;第五个功能你就买一。然后你要用第二第四第六个功能的时候你就买二。但如果说你想买一二三三个功能的话,对不起你就两个一起买,一起买,这样他无形中他的商品就多一次销售的机会。这是不是以智啊,这就实际上就是以智吗,以智治商业的这个国吗。
但实际上这个国到底是什么呢?国实际上最后消耗的是什么?消耗的是资源,把整个社会的资源他重复多生产了一遍,然后这个资源怎么?实际就是这个国的贼。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也是可以这样讲的,是不是。
现代人他不是以简治国,而是以复杂治国,所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去鼓捣那些东西,你把人世间的道理好好的从你心里想明白,多观察一下自然它很简单的一种生存方式。就象今天跟小李子谈的这个问题一样,那个棉花它无非就是什么,就是你不能让它吃水吃多了,吃水吃多了,晒太阳晒多了,它拼命地长,它不长根,为什么呢?因为它根是用来吸收水分的,你水浇多了,它根它觉得没有必要长那么多根,长那么长根是干什么呢?你看那个沙漠上的植物红柳它的根扎得有多深呢,几丈。可以这样说,比它上面生长的那一部分不知道要长多少,它为了什么呢?为的就是采水。但是如果说你水浇多了,结果这个植物它就拼命地长个子,它根就不长啦。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足够的水分是在土地的浅表,它何必要往下扎呢?这个时候你就让它干一下,你就让它干涸一下,干涸一下,它就知道浅表没有水啦,我把根再往下伸一点行不行呢?再往下伸一点就知道下面还是有水的。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植物的智慧。它以存在决定自己的生长。
但是我们人呢,不是以存在决定生长,你比方说就象我们的现代人优生优育一样,给孩子们吃这个吃那个营养品,拼命地给他吃啊,吃啊,结果吃,怎么啊?中国的孩子百分之四十都是大胖子了,包括我们山山吃得这么差的人都成了大胖子(笑),你说那中国的孩子们以后不都成大胖子啦,那会成什么样呢?我给你说象他们下一代这一代人,心血管疾病他跑不了。到底有好处还是坏处呢?实际上以智治国,这个国他肯定要遭殃。所以说最后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就民以自化,就是让他自己去搞吧,他饿一会,他饿不死的,饿狠了,他自己找吃的,他觉得吃的有味,他自己胡乱弄一顿,他就觉得,哎呀,我这弄得还可以。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他自己会欣赏自己。所以说其智啊,他自动就会消掉。这个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会勉强地去折腾了。
以智治国就是我们以知识去治理我们的这个修炼,我给你说那是最要不得的。象现代有很多知识分子搞研究,就象那天谈到的那个徐喜华教授一样,他搞研究,要说他的确有奉献精神的,但是奉献精神怎么样呢?你破坏了你这个国的存在,你的国之不存,你的民你又怎么能够安定下来呢?你国没有了,你老百姓怎么能够安定下来呢?说通俗点,这个老百姓就是全身心的细胞,你这个国都很难以存在,你说你这个老百姓怎么安定呢?所以说那个细胞啊,他一天到晚都在遭殃,说通俗点,生活在他这个身体里面,可以这样说那是非常遭殃的。这个非常遭殃实际就是他的主观意识在研究方面,他没有按道性去研究,没有按道性去研究,他过多地去用主观意识控制自己潜意识,就是以智治国。他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偏偏还要这样去施行,你比方说他后来有了,说通俗点就是叫开悟以后吧,或者是不叫开悟,就有了功能以后,他就开始用啦,他就跟大量的人诊病,跟这个也治病,跟那个也治病,人家只要求到头上来了,他就觉得这也是一种功德。我知道这个东西嘛,我看得见嘛,我为什么不帮人家治呢?治了,结果这个国呢,这就是过去说的“皮之不存,毛之安在”。就是这个皮都没有,这个毛怎么安得住呢?这个毛就安不住了。就是你国都不存在了,你这个民怎么安得住呢?所以他肯定就不安定,不安定呢,不安定的因素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以智、以知,以知呢就是你以知识,这个知识这个东西就象我们现在吃高钙片一样,特别老年人吃高钙片吃多了,我给你说,那个骨质容易硬化,硬化了以后不柔软,就是没有韧性(笑),没有韧性,你没有韧性,这个东西你老人一旦不能磕着、碰着,一磕着、碰着,你就容易骨折。
所以有时候有些状态,就是人他在知识上的努力,实际上是有消极的一面的。老子的哲学呢,实际上就是为比较哲学,就是他希望你能够从生活中、从自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观察中,去知道这种比较的好处。你比较以后,你就知道这种楷式,这种楷式是什么?就是一个是以智治国,一种就是不以智治国。
到底是哪一种好呢?你看,郑板桥都这样说:难得糊涂啊。为什么难得糊涂啊?因为糊涂的人啊,我给你说在政治风云里面,他可以这样说平安无事。但聪明的人呢?聪明人他就遭殃。为什么聪明人遭殃呢?古时候有个叫嵇康的——嵇康怎么写,我都搞忘记了,就不他名字写了。回避那个不知道的那一面(笑),不知就不知吗——嵇康就是晋朝人,这个人非常聪明,竹林七贤的老大吗,可以这样说,他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散文。但这个人呢,他喜欢和当朝的人顶着干,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了他对有很多政治上的一种举措,他就不满,不满了以后呢,后来怎么样?皇帝要你的命,他把你的小命给取走啦,这是一个事实。
那么第二个事实,你象我们现代,现代的刘少奇,可以这样说也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怎么样呢?结果尸骨无存,说通俗点,尸体找不到啦,剩下一把骨灰是不是他的,还是个问题。
但总的说来,反正是这样说,你以智治国也好,不以智治国也好,你是比较出来的,到底是糊涂好还是聪明好,我觉得应该糊涂一点,糊涂一点,最起码来说,你安全一些,你安全就是说你是为了比较出这种楷式的那种全面性来。它这种全面性是什么意思啊?全面性就是说你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实际上它都有弊端,都有积极的一面。但是都有积极的一面,你关键是看什么?看人性和物性它这种特征,他会在这两者之间怎么去选。你比方说,人性也好,物性也好,它都是负阴抱阳的,他肯定怎么,去选那个阳性的那条路去走。那条路去走呢,那么这个特殊的这一面呢?特殊的那一面你就知道,这个特殊的一面实际上就是反。那么你选择相反的道路去走,你肯定跟人家就不一样啦,你跟人家不一样,就比方说就象刚才讲的那个意思一样,那不显得你有知识吗,那又不行。那又不行怎么办呢?
还有个处后。处后?处后,人家有时候盯着你搞,你看那个时候的贺龙都已经怎么?都已经可以这样说软禁起来啦,当然他有专人照看着,你的所有言行他都要向上面汇报,那你怎么办?对不对。所以说你还有一些你不争的那一面,就象有很多人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样,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呢他就装傻,装傻是什么意思啊?他装傻意思就是说我已经神经啦,我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了,我把过去的事都搞忘了,是不是?这是最安全的。象这样的人也不少,在历史上,《红岩》里面,《烈火中永生》里面就有一个华子良(笑),根据上级的指示,就要他在牢里面装傻,结果他最后成了一个什么,成了一个交通员。
当然说的这个意思,就说这个楷式,这个模范性的行为,这两种,可以这样说都是一种模范性的代表,模范性的代表各取所需,你个人你喜欢阳性的人,他就从阳性的一面去取;喜欢阴性的一面,他就从阴性的一面去取。总的说来,他每个人他有所取的地方。有许多地方呢,而且他都有情理,每个状态他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个道理他自己都能够讲得清楚的,他觉得自己对这些有好处。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这个楷式是在一种统一的这种道性下产生的,这个道性呢,实际上它的表现方式就叫玄德,道性的表现方式它就叫玄德。
玄德,所以说在最后我们用了这一句话:统纳,就是你统一地归纳起来,这个时候你的道法就通神啦;统一地归纳起来,你这个时候的道法就通神啦。很多人就以为那个道法是那么随便想,随便用就能够用的。实际上在人,就象那天我跟大家讲这个道理一样,过去炼法术的人,他要自领孤、贫、夭,就是你要发誓,你要对着老天发誓,那就不是假的发誓,又要烧香、又要磕头,然后你要对着师傅发誓,你说如果我要是修炼这个东西的话,我一定怎么?甘愿承受孤独、贫穷,不半途而废,甘愿承受这些,可以这样说,孤、贫、夭那不是简单的,你一发誓,我给你说你就无后人啦,无后啊,那不是假的无后,是真的无后,最起码来说你没有后人,你要想养老都没有机会的。所以谁愿意学啊?还是有人愿意学,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各取所需,有的人他想学这个东西;有的人一想,那不行,那无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笑),那怎么行呢?不行、不行,他绝对不学。他不学,自动地就有人学,有人非要学那个东西,这是我知道的,我们家乡的几个人,只要学这个东西的,他没有后人。学会了的人,没有。就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状态中,在气功这个运动以后,没有学会的人,我可以下这个结论。一学会了,他就没有后人啦,最起码来说,你把他婚姻情况一看,家庭情况一问,你就知道他这个法术学得成不成、真不真。
玄德顺大道,施纳在精神。玄德的这种方式,它肯定怎么?它一直是在大道上走的,然后施纳,无论是施也好,收也好,收放也好,它都在精神上面作用,它不是在行为上面作用,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个玄德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你比方说在第五十一章的那个讲解里面就是这样说的,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恃、宰实际都是属于什么?属于心理活动,实际都是属于心理活动。你没有这种心理活动的时候,实际你很容易进入到玄德这种状态里面去,就是你这个东西你有这个功夫,但是你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个功夫,最起码来说你有玄的那种德行,那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你有了那种功能,你每天都在想,每天都准备用这个功能去用功的话,去赚钱的话,那你的心念就开始动。所以说一般都是在精神的上面在作用,实际上这个精神层面的运动,就象刚才说的那个内容一样,人的物质观念和精神观念它是对立起来的,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在这个情况下,他要把精神的一面就隶属于物质的这一面,实际上精神的一面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独立存在就是说他能够作用于其他的物质,然后去改变其他的物质,这就是玄德的很难以,很难以招呼的地方——我们武汉人说招呼就是说抵御、挡驾或者是抗衡这样一些意思。但是,玄德,实际上你炼了以后,你知道,你修到玄德这个境界一般不大好招呼,不大好招呼(笑),我只用招呼这个词,总的说来这个意思就在里面,你们想一想,并不是我不想说。
修,没有回头路,弃智也就是英明,就是你把智慧放弃掉,你就最英明了。修了,你要想回头了,回头啊,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为什么没有回头路可走呢?因为你一旦修炼开始启动以后,你的潜意识他就不会放松,至于说你主观意识非要拉他走回头路,要回到那个平常的状态里面去。所以你看后来炼气功的人他不炼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什么呢?大家知不知道,能不能及时就能够把它讲出来?不炼气功了,最后他归属,归属到什么地方去啦?哎,他就信教,最起码来说,他盲目地信仰,找一个菩萨每天去想、去供着就行啦,这也是他潜意识的一种冲动。但修炼就不同,现在就按我刚才讲的那个内容的话,那完全是自性成佛,你最后你是要自己成佛,自己成神,自己与师父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