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15|回复: 8

反省不当之事与不当之言

[复制链接]
灵通 发表于 2009-2-6 18: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反省,呵呵。
佛法讲闻思修。说的是不但要在道理上去研究思考还要真正的去实践。
当我在一个问题上觉得有所得的时候就会觉得在这个方面应该去帮助人,或者说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别人,可道德经里说了,圣人处无为,行不言之教。如何理解?觉察到之后才明白当自己的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控制心,攻击性了。当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的时候就会自然升起自以为是的心,以为自己看到了世间的一些真相,于是以这个结果好心好意的去“点化”他人,其实在自己看来很少有人能看透真相的,我们这个行为其实就是在暗示对方了,暗示他在朝着自己说的去做。说的是好事了,对方接收到了自己的暗示,没有了担忧,没有了其间的心理斗争,我们也就是剥夺了他的成长过程,他现在的不担忧,不忧虑能代替他以后的不担忧,不斗争吗?如果能那就是,如果不能那就是在做不当之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话谨记。那所谓的坏事呢?呵呵。
我们要做的是能让人找到自己得自省自行的能力的可能,至于他做与不做,那是他应该经历的事了。所以佛说不度无缘之人。
向内看就是我们在其中干什么,是在操控对方吗?
比如以前有人跑到我这哭,我对他说别哭别哭了,劝解了一会他不哭了,对我来说我的心里满足了,我好心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彰显。可对他来说呢却失去了一个通过哭发泄,放松的过程。心理学里这样的道理心理学家董兵要比我理解的深刻,以后可以让他来讲解一下这个。
什么是不当之事,什么是不当之言,还与很多层面的东西不可能在这只言片语之间说得清楚的。只不过反省确实要做的。我发现以前做的很多事情,说的很多言语都是不当之事与不当之言,成长的过程就是反省,认识,改变,才能成长。警醒!
 楼主| 灵通 发表于 2009-2-6 18: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说不清楚
不当之事也可以像佛家说的因果,里面蕴含的他的成长机会,蕴含着他的经历危机(微机--微妙的转机)我们在其中扮演的是当时之人,而不是不当之言之人,不当之行之人。你做了就是当时之人,当时之行。没做就不是。不必自己起内争,到时再说。这也即是做了再想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又说不当,是思考(心理学中叫自我对话)得时候的事了。反省就是。反省与觉察不矛盾。觉察是即时即刻得,也可以叫反省。反省是后的也可以是当时的,也可以叫觉察。
有点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2-6 18: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乱。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空之星 发表于 2009-2-6 2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好了,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开水 发表于 2009-2-6 23: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就做了,想那么多干吗?
修道是为了脱离命运的框子,不能出了一个框子,又进一个框子啊
人不框自己,没有能框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灵通 发表于 2009-2-7 11: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框框,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老师的话,他用了暗示性的语言,说以前很多走在前面的,练功练得好的现在都已经没了,他要隐在后面-------首先肯定他的处下与谦卑的优点。同时也要看清自己是不是在成长而不是在后面算计,当自己把心都放在眼前的事情上也就没有了自己,所以厚音老师以前说的意思就是你最大的有心就是无心与无我了。你把自己都放在了众生的里面去了也就没有这些框框了,还是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我要在后面,是因为你还太把自己当回事,什么我的能力如何如何,我已经达到了什么什么境界了------都是因为有我,呵呵。从来没想过这些。我们只要知道自己在成长,时时觉察自己,觉察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时带着质疑精神。带着觉察的改变。成长中还要注意要爱,“一旦渺小化自己,又想依赖外界,就勾结起来,形成宗教,甚至邪教。
人凑在一起越多,就越没脑子。人多的时候做的决定,大多放卫星。”《这是心灵成长中的语言》。不但要自爱还要与系统联系起来让爱自由让自己自由,没有框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2-7 12: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说的不说-----的确是高手
高手说了话却像没说一样------更高的高手
高手往顾左右而言它,听者不知不觉已明白---------非常高的高手

顶贴才是硬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僧庐听雨 发表于 2009-2-7 18: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高手!诚心悦服,唯知易行难,望常提携,棒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9-6 1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什么做什么,有时候也是个无意识整理自己的过程。

内在有什么,展开的同时看见别人和自己。

认识自己,不是框住自己,折叠自己,而是展展展的看到自己。

真不真相的,只有当下的感知是最清晰的。

想跟别人说什么,反应的除了一个角度之外,还有的是看到自己所谓责任心、正义感后的不安。

求安全的心,带来了更多的不安。是真,是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03 , Processed in 0.0234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