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生 于 2017-10-11 10:38 编辑
很久没在论坛发帖,发这个贴的时候,发现很久之前已经发过一个关于俭的贴,下面谈最新的理解: 老子三宝,其中一个是俭,但我一直以为比较好理解,就是节约,实际生活以为自己就算不能做到,也算比较理解了。可在近两次去草庄烧柴火让懵懂的我又有了不少理解。 之前每次去草庄都很自觉的去厨房帮忙烧烧火,由于我从小就做这事情,驾轻就熟,生火快,烟少,火猛,每次都得到厨房师傅的认可。可前一次去的时候,厨房做菜的是陶姐姐,她可不认可我,甚至说我不会烧柴火,这我就一脸蒙逼了,虽然陶姐姐常说,很忙,事情都只能给你说一次,可对着我这个说十次可能还未必有反应的笨家伙,陶姐姐还是比较有耐心的,亲自示范解说,原来她说的不会烧柴火是相对那些很会烧柴火的人来说的,对我这个烧柴火很有基础的同学是提出更高的要求,说的我飘飘然的。其实陶姐姐之前也和我一样的理解,她说的会烧柴火,是后来遇到高人,只用几根小柴枝就可以烧好一锅饭,陶姐姐的示范和解说让我观念上很受冲击,这个环节我算明白了。 上次去草庄,又去烧柴火,又是陶姐姐做厨师,陶姐姐又说我烧的不好,不会随着做菜师傅的需要调节火力,还说一个新来才刚接触烧火的比我好,委屈,但也不得不佩服人家确实比我做的好。晚上大伙聊天,老师还没来,我提起烧柴火的节约问题,觉得草庄这里有的是干枯树枝、树叶,没必要省,陶姐姐就说,这些虽然不缺,但这里缺人力,好不容易弄点储备到柴房,没几天就被我这些习惯大手大脚的人耗掉不少。 老师这时候来到了,见我们讨论的这么热闹,我简单的说了下情况,又给老师提问题,老师啊,如果不管人力的问题,这里不缺烧的柴枝、树叶,还需要省吗?老师给我们讲故事了,在那个计划的年代,资源缺乏,老师小时候家里只配两斤柴(是不是听错呢,柴房弄根大的都不止,买个冬瓜一斤也只是一家子一餐的分量,而且怎么就不去捡树枝树叶,还有收割有不少禾秆嘛,嘻嘻,不敢问),这柴是用来引燃煤的,这么少,他只好研究怎样用最少的柴达到点燃的目的,最后老师的研究成果是把柴劈开很小,只用三根手指大小的小柴来引燃煤。。。。。。 老师这个省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能力是从小培养的,而且这个省是相对个人来说,外在条件就算更充分,但以最小的消耗完成需要的结果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个自我要求,这可是影响到方方面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