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回复: 3

厚音老师讲解《庄子·外篇》(第23讲)《天地》(5)

[复制链接]
天堂 发表于 2022-3-29 17: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4-2 00:07 编辑

《庄子·外篇·天地》(5):                                     < 语聊整理,不当处请直言斧正 >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乎耕而不顾。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讲解]

    首先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两个自然段的不搭噶。表面上看起来前面是讲一个历史细节,讲的是“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尧舜的时代传给了禹,他们的老诸侯子高“辞为诸侯而耕”,回到老家去种地去了,子高的名气很大,禹就下去问一问原因,他为什么辞官不做。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现在我当家了,你为什么要“辞为诸侯而耕”呢?从这一点上来看,说明禹当政以后还是很谦虚的。
   “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子高说)尧治天下(的时候)没有赏,但是老百姓都很努力的去耕作。没有罚,但是老百姓还是很遵守法律。
   “今子赏罚”而今天你(禹)当家了赏罚分明,但是“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德从此以后就衰败了,刑罚从此以后就要立起来了“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夫子阖行邪?”,你怎么能不行呢?你肯定是行。

    从《天地》这篇文章的角度上来说,从上面几个自然段里面都体现出来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这个世道到底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的问题。作为柏成子高来说,他对禹尚能去请教,他肯定是直话直说的:“夫子阖行邪?”你怎么不行呢?你肯定是行的,要不然怎么会选你做管理天下这样一个接班人。你既然已经这样做了,你肯定是行的。但是作为柏成子高来说,他有一种心态,就是“俋乎耕而不顾”,有点郁郁不乐的样子,为什么?因为离自己的时代越来越远了,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个时候自己只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无落吾事”现实中来说尧、舜、禹治理的进化,到柏成子高眼中的退化,这一个明显的历史事实。这个退化在柏成子高的嘴里已经肯定了,但是他在一个统治者的跟前又不能表现出他的反感来,所以他就用了一句“夫子阖行邪”你怎么不行呢?肯定是行的,你这样做肯定是行的。(柏成子高)他也很无奈,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谁也没办法去扭转它。

   就像从古代的文章到今天的文章一直都反观出来一个现实一样,就是什么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等等,好像这个人说话很关心天下的事一样,但实际上对世道的变化与社会进步之间可能还是要建立另外一种观念。我们现在当然不能随便去谈论这个社会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谈谈修炼者的问题。反观修炼者返璞归真般的退化,人们越来越朴实了,好像越来越愚钝一样,然后再谈到道德方面的实践上的进化,就是我所说的“德是一种无意识状态的积累”,这个积累实际上是你处在无意识状态,有时候可能是有很多行为、语言是不合时宜的,总觉得有点愚钝、愚蠢,或者要受到世人的嘲笑一般。这种实际的表面的退化,实际上它也是实际的进化。这一点就(还)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观念。

   我们看下一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泰初有无”,这个“泰初”的描画---“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表面看起来两个自然段互相不搭嘎,但实际上是紧密的联系在一块儿的,从历史的变迁再谈到修炼的认识,所以说他(庄子)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比较性的哲学观。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自己一定要做的心里有数。不要觉得我们在人世间很聪明的、很灵光、很合时宜了,很合适就是说老占便宜从来不吃亏了,这样人是不是在修炼上就有优势呢?不一定的。

   所以无论人类的科技也好、文明也好,都不能一条巷子走到底,因为这个东西要辩证的去看,太明白了也就昏聩了。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玄德之“深、远、反”,实际上是他道德精髓的生动写照。“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一定有个反字,这个“反”字就是反向的存在,我们要在观念上建立这样一种认识。


   当然这个认识从刚才故事里面的伯成子高的态度就能够看得出来,有的人翻译的好像觉得伯成子高只顾自己干自己的事,大家不要忘了他(原来)干的事,他原来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一个诸侯,现在他觉得世风日下了,跟不上时代了,郁郁寡欢了,这样一种形态明显的体现出来了。我们实际上也是这样,在用我们自己本身的修炼态度来去看社会的时候,总觉好像有些转不过筋来,转不过筋来也不要紧,关键是我们的认识要提高,我们的观念要革新。

   “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这个“无”是本体的一面,“无”有无名的一面。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它的形状还没体现出来。“物得以生谓之德”,有“一”而没有形状的时候,就是开始的时候、混沌的时候,万物得以生发,这个谓之德。意思就是这个“泰初”本身是有德的,(庄子)描述的是道与万物产生的面貌,通俗点就是简单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后面的句子也都是随着这个描述而来的。

   我们来看看(网络上)有人在翻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怎么样引用的,“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这些说法都是比较文字性的。接下来又说“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各别的形体”,这个翻译的太细了,太细了以后就不能像我这样比较抽象的把它概括起来进行描述,描述什么呢?描述一种关系。

   比方说“有”和“无”的关系,有“名”和“无名”的关系,“一”和“万物”的关系,这几个关系就有“一而未形”的时候,这个“一”是没有形状可言的,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同一性法则就认为“一”有形状可描述的,它是没有形状可描述的,所以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数。这些文字都是我们从古人的经典中所获得的,这一观念既然是古人的观念,那么我们现在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从自己的实践上去理解,什么叫“形”,什么叫“一”,什么叫“物得以生”。万物开始生发的时候,是因为有这个“一”,而这个“一”又没有具体的形态,如果有形态的话,那么万物就没有办法生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背景是混沌的,到现在为止还是混沌的。

  (庄子)他在描述过去的事,(现在)好像已经发展到今天当下这个状态,原来的毕竟一切都一定的非常明晰了,我们人类就可以反过头来用自己的科学和文化认识去怎么追溯这个根源了,能追溯它的根源吗?追溯不到的。为什么会追溯不到呢?这就是刚才阐述的一种观点,就是它“一而未形”这个“一”你是看不到的。你看了以后这个世界就被破解了。所以说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哲学心态。这是一个哲学心态,不是没有名堂的。


   “物得以生谓之德”,物得以生”这就称之为德。
   “未形者有分”,没有形状者有分,它是有分别、有分类的、有分解的。分解就是说它可能一分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这一个分解的可能性。
   “且然无间谓之命”,且然无间”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分的时候,千万要记住它中间是不会有间歇的、不会有界限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就是称之为“命”,命是命令的命,是一种致密性的变化,而不是它闲的没事瞎搞一气,所以这就是阐述出来了这个世界变化中的规律性。

   “留动而生物”,就是保留动的一面,保留生机的意思,那么生物自然而然就能够生发出来,万物的生发自然就有一个基础。“留动”也可以翻译成为流动而万物生,就是东西流动起来了万物就开始产生了。
   “物成生理谓之形”,明理则形化归一,物体形成了之后,万物形成了之后,它必然有其道理的存在,这个道理被我们的意识总结出来以后就成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如果要是你是在变化中,也就是“留动而生物”的话,那么我们的意识也是流动而不是固定的,将生机化育。我们的生机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于我们思想的流动,而不是来自于我们思想观念的僵化。如果我们僵化了,我们思想就流动不起来,我们认识事情就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这是我们所必须要明白的一个基本的哲学认识。

   “物成生理谓之形”,这个“形”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形”是说它是抽象的。我们说“形体”,“形”就是抽象的,“体”就是具体的,“形体”合起来就表现出生命的阴阳并存。所以他(庄子)说“形体保神”。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说的就是一般但这个“形”形成以后,就是你对它的描述、认识以及观念好像都存在以后,那么这个形体就是为了保持背后的那个存在的运转,不是说把注意点就放在这个形体的承载上面然后再去认识。

   “形体保神”,把神的这个形态确立以后“各有仪则”,背后的规律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个规律就称之为性(“谓之性”)。
   “性修反德”,这个反是什么意思呢?“性修反德”就是你明白了这个规律,你积攒对这个规律的认识,同样也是属于“性修”。“性修”就是说你慢慢的修,慢慢的明白一点,一点一点的明白,最后返回到德的积累中间去了。

   “德至同于初”,初,这就是“泰初”的初。“同于初”就是“一之所”至的初,所以“德至同于初”,它自然而然的就回到了“泰初”里面去。
   “同于初”的这个“同”,他(庄子)又进行了论述,“同乃虚”好像可以说的清楚,又好像说不清楚,实际上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确定性法则的由来。

   “同乃虚”,它是虚性的“虚乃大”,我们待会讲实例的时候,再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就很明白它到底怎么回事。现在我们从文字上讲解肯定不能仿效网络上那样去解释他(庄子)的这些原文。如果那样去解释的话,我们就丢失了我们自己本身辩证思维。

   接下来他(庄子)有一种态度,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态度和状态,这个态度就是“合喙鸣”,就像鸟一样在叫“喙鸣合”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主体就像鸟一样在唱和着万物的歌唱。又顾着歌唱又自然而合于主体的表现,这个主体指的是我们的修炼者。

   接下来“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与天地合的时候“其合缗缗”,前面的“合喙鸣”、“喙鸣合”都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响应,现在说的是我们从我们对自然的一些生物的了解达到对天地的了解,最后“其合缗缗”。是不是说一定要非常确定呢?对不起,他说“缗缗”,“缗缗”的意思就是不确定性。当然这是我的分析认为。

   后面有两个词是非常明确的,“若愚若昏”好像愚昧好像有点昏聩,但实际上到底是昏聩还是愚昧呢?对不起,既没有昏聩也没有愚昧,是进步了,所以说一定要有这种心态。就像刚才谈到伯成子高的那种情绪一样,表面上好像没有写他的情绪,但实际上他是有了情绪的。这个有情绪在文字上就是“俋乎耕而不顾”,我自己做自己的事去了,我们平常人也是这样的,一旦有了情绪以后,为了转移自己的情绪就死命地干活,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免得自己情绪的把自己给搞伤了。如果要是普通人的话,普通人就会想:既然天子下来了,他躬身问于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能够趁这个机会把这个道理给讲明白,然后重新返回到政坛上去做自己的贡献呢?他(伯成子高)不是这样想的,因为他已经觉得很失望了,他已经有这种失望或者无力回天的那种感受了,所以他就处在这种非常难受状态中。

    所以说我们回到下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在说什么的问题,我们思想的境界要高,要知道事物是怎样变化过来的。上面讲了社会治理的进化和伯成子高眼中的退化,然后下面讲我们个人的修炼,人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有聪明一点、有文化一点、有智慧一点,然后更加变通一点、豁达一点或者是成功一点,就觉得这样就是所谓的修炼了。实际上这里面讲的就是恰恰相反。

   所以你要与天地合,“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你的验证是需要有生物来验证的,而不是由人来烘托的。别人都说你了不起了,你是对的,你真的对吗?就像伯成子高说禹一样:你能够不对吗?你肯定是对的,因为你是天子,所以说你肯定是对的,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认为你这种“对”里面有问题,但是我们只能保留自己的意见了。按他(伯成子高)当时的态度就是这样。所以到这个时候,他(庄子)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其合缗缗,若愚若昏)就
“是谓玄德”,反矣称之为玄德,反矣大顺于发展之必然,这就称之为玄德。

   “同乎大顺”,知道整体的运动规律而不是局部的运动规律。我们可能总在忽悠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处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是被当下的这个时代所产生出来一些什么思想背景所影响的。这个影响里面自己肯定不能说跳出当下看到千年以前或者万年以后,看不到的。为什么看不到?就是因为你还没有成圣人,你作为普通人的话,你会忽悠自己的。在这个时候你要想“同乎大顺”,你就没办法去做到这一点,因为若干年以后,就是刚才说的意思一样,不要说一百年以后,就是二十年以后,估计可能你也就不适应自己的存在了,不适应自己当下的状态了。

    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意图改变这个世界,先需要改造自身”。这个世界需不需要你去改造呢?它需要但是它也不需要。这就是我们人在辩证性面前所应该了解的态度,那就看你从事什么东西,从事什么事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入俗念必有仙缘,观念一新就能登大雅。”

    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的形化就会归于初,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从道理中间明白了这些道理的辩证来源,我们就可以回归到当时的泰初之“一”里面去,甚至回到泰初的“无”里面去,这个“无”实际上就代表我们的德。所以我为什么反复的在解释这个问题,我说什么叫修德?修德就是你的无意识状态的积累。注意它和人的意识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德至则心止于虚”,它在虚的一面会停止下来,去享受或者把握这个虚对实的作用性。因此我们有一个结论,“合德则愿大而致远”,合你的德性的时候愿力必然很大,志向一定会高远。


  “合喙则知通自然”,就像在草庄我们经常跟鸡、鸭、猫狗打交道一样,它有什么举动,我们一观察我们心里就知道它会发生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鸡、鸭、猫狗的情绪跟社会的情绪是非常接近的,所以人的情绪表面上细看的时候就觉得人在社会的表现非常细腻而复杂,但实际上总体上去看不过尔尔,非常简单化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合喙则知通自然”。所以修道在这个方面的确非常有利于我们人提高自己的智慧。(原文)这个自然段(的意思)要是确切一点就是:人心不同于初而同于利必有刀割斧钺之缘。人如果要是不同于初,那么必然会被当下所制约。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2-3-30 0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5-23 21:22 编辑

一、 回到本源性、回到规律性的里面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德” --- 非我非非我的问题

   今年农历六月十四日,有二位道友晚上八点多到草庄,我们三个女道友去厨房给他们二人做饭,大概九点过一点,我们三个走出厨房回东院,快走到塔的位置时,一位道友突然说:快看月亮。我一看,月亮又大又圆又亮,感觉比平时看到的天上的月亮要低许多,这时,老师也刚好从楼上下来,我们让老师也看了。然后我们就回东院了。在进房间时,我又刻意的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此时看到的月亮和平时看到的月亮一样,又高高在天上了,也没有刚才看到的大,也没有刚才看到的亮,就走了不到一百米的距离,月亮怎么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呢?难道草庄还有不一样的月亮?请老师讲一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语聊]

    这里面有个比较,在西院看的月亮就很大又很亮又很圆,回到东院以后就感觉回到正常状态里面去了。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月亮圆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同样的一个道理,草庄的月亮因为东、西院落的不同而大小会不一样吗?肯定不是的。月亮实际还是那个月亮,只是人的心态在关注月亮的时候忽略了的各种物理因素的相对性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比方说太阳在初升的时候是明显大于太阳当头的时候的。中午的太阳挂在天上头顶上,早上的太阳正在东边,这时候我们看早上的太阳就很大,而中午的太阳就很小。这是因为太阳在初升的时候,它的参照物很多,大地上的树木、房屋、山峦等等,一比较就显得它比较大,地面上这些物体将太阳衬托的好像更大一些,实际上太阳与当顶的时候是一样的,但是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人的心里面显得小多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太阳是以虚空为背景的。

    提到虚空为背景,刚才就有一句话就是《天地》这篇文章里面所说的“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虚乃大”这句话在这个地方就找到运用的场所,它(太阳)以虚空为背景,到底是太阳大还是虚空大?肯定是虚空大,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有一个心理状态,你不要把阴性的存在看成是一个好像可有可无的(存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非常大的一种存在,甚至太阳跟它比起来都显得非常小。

    回过头来解释这个具体的现象,草庄西院四周都是一些高大的树木,相对说来可参照对比的物体明显提高了月亮的突出性。西方有个叫左拉的作者,他写了一篇短篇小说《陪衬人》,这是几十年前看的已经记不得细节了,无非是说有些人长得不漂亮,但是她为了衬托自己的漂亮,就找一个更丑的人去陪着自己出席晚会,这样就陪衬出她很漂亮。
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具体的细节记不得了。这个原理就是这样的,有了陪衬以后主体就凸显的格外的耀眼,在这个地方仅仅是表述了参照物这样一种物理因素,我们就得出了如此与真相不符的结论来。

    那么东院和西院的月亮比较到底是哪个大呢?我们的结论肯定是与真相不符的,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只考虑了参照物这样一个因素,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呢?我们又怎能够排除其他的因素呢?既然排除不了的话,那么“草庄东院和西院月亮不同”这样一个存在,其所附及的其他因素肯定是存在的。因此不确定性法则可以做(为)我们在认识事物中把持的原则,这个修为和习惯要久久为功。

    不确定性法则可以做(为)我们在认识事物中把持的原则,这个修为和习惯要久久为功。久久为功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原来解释什么叫功夫一样,功夫实际上就是时间的意思,我们湖北麻城本地人就说:我没有功夫陪你,说的就是我没有时间陪你。可想而知过去在中国民间也好、古代也好,是有“功夫”作为时间的代名词的一个客观存在的,“久久为功”就是在时间里经得起“熬”,慢慢熬,熬出一点对真理的认识来了,这就称之为“功”。经历多了,经验也就多了起来,在无意识的前提之下演变成为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这就是《庄子·天地》中这样一句话的意思,“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这个轮廓已经存在了,这个轮廓或者这个形体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呢?它不是为了形体而存在的,它是为了它背后的存在而存在的,(这)背后的存在称之为神。说白了我们人活一辈子,我们以为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着,实际上我们确确实实的是在为我们自己体内的神而活着,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和他进行互动,怎样去为了保护他而提高他,怎么运用他而达到生命进化,并不知道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就错过了很多的生存机遇。

    “各有仪则谓之性”这个里面背后是有规律性的,“性修反德”,慢慢地回到本源性、回到规律性的里面去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德”。为什么呢?因为它对发展、对运动是有帮助性的,人们或者百姓就会自然而然的遵循这个方向去积累。“德至同于初”,“德”如果按这种方式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和太初相吻合,必然和宇宙的本源相吻合。


    我们想想可能就知道,我们现在有些认识观(包括我们的文化观也好、我们的科学观也好)符不符合我们现在学习的《天地》描述的这样一种过程和规律呢?我觉得是不符合的,在很多方面是不符合的。因为这个问题是比较专业性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地方不方便去仔细的论述。既然不能够仔细的论述,那么我们只能说把这话丢在这个地方,以后找机会再慢慢的加以验证。这个验证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往前走,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各种文化的部落们也在往前走,他们也在往前走的过程中必然会验证一个问题,验证我们不便表达的问题被其他的文化所印证和表达了。其中是不是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呢?我觉得这个唯一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在老子的道德精神里面就称之为“民以自化”。老百姓会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这个地方讨论“物成生理谓之形”,这个“形”是保“神”而存在的,其后面的规律可以称之为“性”,这一点也说清楚了“神”与“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在修炼中碰到什么是“神”?什么是“性”?比如说我们说明心见性,说修元神,到底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就把神和性之间的关系都说的比较生动了。

    当然这个生动是在我这种表达方式之下,才显得有一点点那个意思。那么明显的经验多了起来,在无意识的前提之下就会演变成为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这就是“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的意思。不知道大家听完了之后,对于今天第一个问题听完之后,到底是怎样去看待非我非非我提出来的草庄的月亮是不是西院的月亮比东院要大、要圆、要亮呢?不知道大家到底搞清楚了没有。



二、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有成需要情怀与格局 --- 正甫的问题

   喃喃自语

   1、听老师讲天上的事,总是能想入非非,就像李泽厚老师说,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老师给道理一抛,整个身心都起飞了,可回到地上的事,带着锁链不知道如何起舞。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老师说人身难得,人身难得有大患,惟遇真师勤修炼,像轮子那样灭身,绝不可取。   我自己瞎想的是,吃苦受气能生意志,意志能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能提升气质,气质能打通神志,一通百通看空不执空。

[语聊]

   “听老师讲天上的事,总是能想入非非,就像李泽厚老师说,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他很悲伤吗?他很轻快吗?我觉得这都是有一点阿Q精神的表述。这一段他说自己瞎想的,我倒觉得他想的有点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把自己情绪就表达出来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情绪,他说:悲伤,轻快,叹息又轻盈,回到地上的事,带着锁链不知道如何起舞。不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锁链、又为何而舞?估计可能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那么我帮他想一下。

   当然我觉得有情绪是正常的,就像刚才说伯成子高,他有情绪一样,现代人估计认为过去人都是圣贤,他们不可能有情绪,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过去古人也有情绪。所以他(伯成子高)即使在大禹的面前,他也体现出来自己情绪的这一面:你走,你是正确的,你走,我耕我的地。这就是一种情绪。


   为什么说他(正甫)的这个瞎想有一些道理呢?因为他说了“吃苦受气能生意志,意志能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能提升气质,气质能打通神志”,他这番推论符合现实也符合于今天所学习的庄子《天地》中所说的“形体保神”,我们形体,它是为神而存在的。庄子这个提醒在他的瞎想里面就得到了一种验证。“吃苦受气能生意志,意志能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能提升气质,气质能打通神志”:     吃亏就是吃苦,吃亏生福,吃苦一样也能够造福,遗憾的是现在极少有人能够愿意吃苦。

   来草庄的人愿不愿意或者能不能吃苦是个明白人一看就知道的事。所以草庄弄了那么多的事,只要你来总有你做不完的事。所以让人去做(事),不是为了做一件事,而是为了试一试来者的心。九八年我们在草庄承包了土地,有一些好像修炼很有成就的人或者认识上很先进的一些人,他们都反对承包土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没有什么好处,他们首先考虑是好处问题,我考虑的就是承包了土地以后,必然要干活,从干活中就能够反映出来这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到底是现实的还是空想的,这一点最起码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说在草庄干活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试一试来者的心,有心来修道身心之间就必然有让大患之身得以成就长久的道法,这一点是由心来决定的。大患,无非是患得患失,他(正甫)说有大患,首先就是患得患失的意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看来还是人的心没能跳出我执的局囿才有那么多的纠结。



   2、今天上课,西医学院的解剖老师看着大家,都在假惺惺的听课,装模作样的考试,我体会到老师动气了,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   有时候感觉,中医学院的老老师,多少练达一点,还都和和气气。   人生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师和学生谁不无奈啊,知识浩如烟海,信息繁若星辰,有时候真是,学也不是不学也不是。   想起李泽厚老师的情本体,也想起秋水堂,在评金瓶梅中所说的慈悲,最后就是很伤感。   又看到,网上说穷不学医富不学道,想到自己,人何尝不是,睁眼做梦,算是白日梦。   请老师排解排解。

[语聊]

   他(正甫)说是“中医学院的老老师,多少练达一点,还都和和气气”,没有说老奸巨猾一点,实际上这个“和和气气”是因为要有耐心等待人们在认识上的一些转变。人生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他下个结论。“请老师排解排解”,意思是说让我去排解排解他的情绪。表面上他看起来好像没动气一样,但是他也动气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也知道了“知识浩如烟海,信息繁若星辰”让人疲于奔命,这明显是作为一个学生思想里面反映出来一些消极的情绪。他引用了一个老师和一个作家的所谓的观点,一个是李泽厚老师的情本体,一个就是进秋水堂评《金瓶梅》这本书里面所说的慈悲,最后就伤感。他得出了伤感这样一个结论,这与他上面所说的“人生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对应),可见他很累了。

   当年解放初期毛泽东给柳亚子先生写了一首诗《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饮茶粤海未能忘”,当年他们在广东一起喝茶的事情,毛泽东还记得。
   “索句渝州叶正黄”后来到了四六年,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国共谈判的时候,柳亚子又向毛泽东索取诗句,希望能够跟他进行唱和。所以当年毛泽东就把三六年写的《沁园春·雪》抄录了一遍,送给了柳亚子。由此在重庆一炮走红,尽管是一首非常短的词,但是却体现出了毛泽东的魄力和胸怀。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一切过去很多年了,现在重新欣赏起来,人生的感觉却不一样。
   “牢骚太盛防肠断”,人肯定在不如意中总是有点情绪的,但是一定要防止不要把肠子给牢骚断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世界上的事一定要反复地思量,不要以为你看透了,你也不要以为你的行为是正确、思想一定是正确的。这个要多去做比较,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看看自己到底是进了还是退了。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庄子·外篇·天地》(5)),和这里引用的毛泽东的《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诗非常吻合。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昆明池指的是北京颐和园里面的“昆明池”,富春江是柳亚子先生的家乡。你不要说这“昆明池”很浅。这首诗明显是毛泽东在劝柳亚子,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有成需要他的情怀与格局。

   提问题的正甫也谈到了慈悲,有了慈悲之怀就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这就是情怀。不是在教与不教、学与不学、穷与不穷、富与不富之间纠结,不应该在那个方面纠结,而是应该首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那种情怀。有了慈悲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这就称之为情怀。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既然是学习,那就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要像周恩来先生年轻的时候那样,励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而不是悲叹“人生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正甫)把一生这个事情就看过去了,也可能是因为他读书读的太多,而没有好的人引导,或者是信仰信的太杂,也导致自己的意识不能归宗,不能归一,我们过来刚才讲的是不能归初(泰初),不能混沌地去看这个问题。

   作为古人来说,若愚若昏一点,相反的更加容易过日子一点。我这个人在生活中经历过以后我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我很佩服金庸先生,为什么佩服他?因为在他创作的一些小说人物中间,都是非常有点愚有点昏的。比方说《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天龙八部里面的虚竹,他们都是有点愚的感觉,相反的这种愚的感觉却达到了极致,无论是武艺上、功夫上或者为人上都达到了极致。

   为自己而活着的想法太多了就失去了一些生存的动力,所以此处表现出来的无奈伤感代表着消极的东西。在为己的温床上已经泛滥般的疯涨起来了。为自己而存在实际上是一种温床,它会为这些消极的情绪的生长作为一个基础。很多年前,有一位前辈曾经教诲我说:有民则有己,无民则无己。这句话让我懂得自己与人类社会与众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让我们自己在所谓的各种情绪中间的徘徊中一下子就看到了道情的光芒,显得自己的过去是那么的矮小与猥琐,从此以后立志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让自己头痛的事了,相反精进不止的努力向上也成了顺理成章的过程。(人所产生的)情绪需要人正常地去引导自己。我可能机缘比较好一点,当时(是93年)在四川绵阳的西山公园里面有一个老前辈,(这句话是)他点化(我)的,听了这句话以后深受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2-4-2 01: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4-2 01:23 编辑

三、道在训练人的主观的时候着实不会给他带来享受,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人意志的坚定性 --- 网上人的问题
   
    长江防灾考察

    11月15日夜梦境:我报名参加了长江水利防灾考察组,一行五人,一位中年男性领导,两位女同志,两位男同志(含我),从上游开船往下游考察,由另一男同志开船,走左边的航道,右边航道被封,水流很急,中年男性领导提醒我们提高警惕,今年不拉闸,水势很凶。途中片断:一接待人员见四下无人塞给我两个信封,一个四百,一个三百。    途中住店休息,两副木头梯子挂墙上,那位男同志站到房梁处拿厚梯子用,我却要他拿轻梯子用,窗外有大水库,最后发现旅店房间木门板烂了,缺了一小块。请老师指点。

[语聊]

   “我报名参加了长江水利防灾考察组”:   :主观。长江水利防灾考察:长江,将要获得的长久。水利,道利万物而成。防灾:如同菩提老祖告诫孙悟空的诸多修炼者之害,无论是风灾也好、火灾也好,它都是一种灾,这个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要按规律去实现。这些灾害又是可以规避的,当年菩提老祖就教给孙悟空了可以规避的一面,就是你要学会变化,变化在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中称之为变通。考察组: 修炼的队伍。

   “一行五人”:  一身五行。在(人)身上有五脏六腑,五行也是分类比较清晰的。
   “中年男性”:   后天意识为中,修炼需要有一个懂得整体的角色来把握。
   “今年不拉闸”:  宏观上背景意识不进行调控。背景意识不进行调控,要训练主观获得德性的一种同步或者支持。

   “水势很凶”:   道在训练人的主观的时候着实不会给他带来享受,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人意志的坚定性。
   “一接待人员见四下无人塞给我两个信封,一个四百,一个三百”:   社会中的官场到处充满着贪腐的机会,修炼中无处不是考验的信息,一样的,在梦中它也是一种考验。

   “梯子”:   第次,修行的第次。   
   “重的和轻梯子”   重梯子:重视循序渐进。轻梯子,轻视渐变性法则。

   “旅店房间木门板烂了,缺了一小块”:   人的一生如在旅途,有破漏就需要及时的补好,事不关己就却与自己脱不了干系,旅店的门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实际上与自己脱不了关系,因为这都是自己的梦中发生的事,所以这都是跟自己的现状密切相关的,所以不要把这种认识方法当做耳旁风,这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向这些无私分享他们这些信息的道友们学习到了这一些基本的认识方法。


四、坚信道的存在必然来自于对道的观念的深入实践,也必然来自于对性命与道德观的相互印证 --- 偏将军的问题

    一个修道人的信仰是什么?

    我没有宗教信仰,也破除了个人崇拜思想。有破却没有立,我想到我应该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信仰什么呢?信仰道,我认为熊老师的所有说教几乎都在增加大家对道的信仰。不过熊老师讲立志多,讲信仰少,或者没怎么讲。信仰和立志有区别的,我们需要信仰吗?我的这些想法有什么毛病,敬请熊老师解惑。

[语聊]

   信仰与宗教是相关的概念,而立志与修炼是相关的概念。道,你信或者不信并不影响它的存在,不信是其中之一,信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之所讲并不是为了增加大家对道德信仰,而只是在讲我自己的心历路程与大家的求道之心之间的共鸣之情。实际上我不曾一刻离开过讲对道的信,因为这涉及到德性的修炼基本点,但这不是信仰,是信而不仰,因为道在人的血脉、骨骼、精神、意识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同在,但是道却是长久的。想的太多而实践的太少,本身就必然会生出毛病。如果我说的太多而放弃的太少,也必然会成为一个伪道者。

   坚信道的存在必然来自于对道的观念的深入实践,也必然来自于对性命与道德观的相互印证。这个印证与实践是非常重要,修炼者的实践可能是人群中的特殊性,但只要是合于道德的就必然具备有普遍性的意义。看起来修道的人很少,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修道的,但实际上他不是一个修道的,因为他是修信仰的或者信宗教的,那怎么叫修炼呢?那怎么叫修道呢?不要把这个道(认为)好像是太一般化,但实际上它也不是一个一般的意思。

   在社会中还存在有追求特殊性存在的人群,比如追求功能、追求自我的存在。有的人甚至说谁在社会上成功了赚的钱多了,他在修炼上也一定有成就了,居然有这种观点出现,这就是我们这几年以来一直反复说到的一个判断的实例。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也有这样的现实存在,这是要让我们引起警惕的一件事。有追求特殊性存在的人群,即使这种现象具备有普遍性的特质,好像很多人都信这个东西一样,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流动的历史一样,如果不合于道德,其必然会成为特殊的历史教科书中间的个例,他会成为个例而不会成为普遍性,老百姓也不会买这一套账。老百姓是需要生活的,不会在所谓的特殊性的存在中去追求什么东西。有的人在特异功能上死命的想追索出一个结论来,追练出一个结果来,想高人一等,但是实际上最终他必然会被其吞噬掉。



五、修道不用外求,而需要从心上内修而得 --- 何影的问题

    两个梦

    梦境1:一位男士说要做饼,说已经有了面粉,让我找水 ,我刚出门,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说:不用去外面找,我们家自己有。于是带回到家,屋里有一个水池,他拿着我的手去摸,水很清凉。

[语聊]

   “做饼”:   作并的意思。并列起来看清楚它的整体性然后去造化它,这就是做饼的意思,这就是古代的和合四象、攒簇五行的基本含义。
   “有了面粉”:   人修炼丹道的物质基础身上都有。
   “让我找水”:   我代表主观,让主观意识去找道。

   “出门,遇到一位老爷爷”:   老爷爷,经验。经验告诉我们修炼者修道之机(枢纽)就在我们身体内部。上面偏将军的问题里面所下的一个结论:我们要向内求,因为道本身在我们体内,所以我们不用仰视它,我们要内视,所以不是信仰而是信而向内,这就称之修道。人身一切具足,真信要向内开放,不用到外面去找,我们自己家就有。修道不用外求,而需要从心上内修而得。

    这就是我们问题与问题之间,各个道友好像都不认识,相互之间没有通气,但是为什么他们的问题相互之间具有响应性呢?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这样一个信息的运动,它是具备有“太初”的特性的。这个“太初”的特性就是刚才所说的“合喙鸣,喙鸣合”,我们的客观与主观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合于客观的话,那么客观所反映出来的事实必然合于主观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修反德”,最后就形成了我们对德的一种径向积累,这就是我们的客观性。


   梦境2:我与馨元去青云路,那里有卖很多小吃,我准备去吃粉,馨元让我穿牛仔裤,我说不穿。但是看见地面上摆着很多牛仔裤 (象过人行斑马线的样子)。

[语聊]

   “青云路”:   青云之道,人的修仙之路。
   “很多小吃,我准备去吃粉”:   粉,细化之意。吃粉,从细些的积累处觉察修道的奥妙。

   “让我穿牛仔裤,我说不穿”:  不愿意受约束。因为梦境非常简单,描述也非常简单,我们回答起来也应该非常简明扼要。大家都知道牛仔裤非常板结,贴在身上有一种约束感,尽管后来人们的纺织品比较发达了,里面加了很多的氨纶丝,做的有弹性了,但是它毕竟还是贴身穿的比较紧绷绷的一种裤子。不愿意受到约束,而更适合于宽松的意境,这个就称之为“我不穿牛仔裤”,不愿穿牛仔裤是这个意思。

   “地面上摆着很多牛仔裤”:   很多修炼者更加习惯于靠约束自己的言行来显示自己的苦修,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些人也在修炼。


六、从细化中获取我们自己本身内心世界一种自发性的结论 --- 玄德蓉林涛的问题

    2009年5月16日烦恼道友的问题

   “性取向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修炼能否健康发展。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男女修炼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个致力于研究“生存和修炼”的有缘人士所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因网络断线,录音中没有这个问题的交流部分,能否请老师再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谢谢老师!

[语聊]

   我是这样看待了这个问题的,他把09年的问题翻出来希望我能够进行回答,同时这个问题涉及到性、人类的性的取向问题。之所以网络断线了后面一部分录音没有了,他没办法找到继续的解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公开讨论的范畴所以录音没法录下来,作为信息会用一些恰当的方式来产生干扰,这就是干扰的结果。从现有的社会常态来看性取向的这个问题,现有的性学专家是很多的,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人秉从于西方文化传过来的性观念,无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系统客观性与实践性,以及对人性命的客观促进作用,他忽视这个作用,(他的)意思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都是垃圾、都是糟粕、一无是处,那当然全都否定,这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现象和现实,这个问题也使得社会上对道家文化由此产生了极深的误解。

   有些修习道学的人,很大一部分也深陷在房中术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如何从自我的性别中找到修炼的出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同时也是需要人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与飞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无意在这个地方做系统认识,我只是想点明一下,既然这个场所不属于搞理论研究的地方那只是想点明一下,人类将在这个问题上,离利用其进行进一步进化的可能性必然会越来越近,因为总会有人从人类的错误言行中来积累的长久的必然出路。比如说在美国六十年代,有一个风潮叫性解放,现在这个文化垃圾现象同样也传染到中国的文化中来了,也传染了中国的文化状态中来了,有很多人对性的认识产生了很多混乱的和不堪的这种状态,这也是让人非常担忧。就像伯成子高对社会性的担无可厚非一样,因为他没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的运动。

   同样我也是这样说的,因为关于性的取向这个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修炼能否健康的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得有人类的错去奠定未来的发展基础。作为从西方文化中我们要想得出一种正确结论来,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啊。当然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里面到底是怎样认识这个性取向的,平常讲课中,如果大家有一种习惯,就像我们刚才说“吃粉”一样,吃粉就是把颗粒的小麦或者是米细化掉做成面条或者米粉,这就是粉的由来。这个“粉”的思想就是说从细节上在微细的积累上逐渐逐渐的去,让它形成有规律性的结果,这就叫集约型法则。

   我们要习惯于从细化中获取我们自己本身内心世界一种自发性的结论,这就称之为集约型结果。这些集约型结果实际上是自己的真正的认识,这对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未来、认识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很有好处的,遗憾的就是我在这个地方花了很大的劲,把这个问题都从细节的角度、从元素的角度上不断的剖析、剖析,剖析成为细化非常细致的一些微小的颗粒、微小的一些元素。这个元素需要大家去收集,收集起来以后,大家自己习惯于连贯性的把它收集起来,它自然容易就产生一种集约型的结果,它自然而然会得出一种结论来。

   你只要认识它,那么它就必然有结论产生出来。但遗憾的就是问题,尽管有很多道友像偏将军道友,他非常积极的推出大家对自己的问题提出了以后一定要回过头来有所反馈,有所认识。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感兴趣去反馈、不感兴去认识。更何况,对别人的问题和别人的结论呢,认为那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来的就放到一边去了。然后从此以后就失去了一次一次的吃“过桥米线”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过桥米线在云南来说是很有名的一个小吃,也是很好吃的一类小吃,它也包含着我所说的这一番认识的辩证性。能不能过桥,这是很关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2-4-2 01: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4-2 01:22 编辑

七、人修道需要洗心革面也需要摧枯拉朽般的荡涤旧观念 --- 朴道的问题

    11月16日,早上的梦,请老师解释,谢谢老师。

    1、在一座桥下的水沟(现代水泥建筑非常整齐的水沟)内有非常清澈的水,我在边上洗洗手,这时发现水中有弃婴,局部都已经有腐烂了,我起身走开,发现婴儿在水中动了,活了。回头又发现,不只一个,约有三四个全部是光身泡在水中(还有大人),也活了。

[语聊]

   “整齐的水沟”:  人为的非常规范的形态。就像我们认识道一样,也希望把它弄得非常整齐,非常规范,然后就认为这就是修道,这是不是修道?肯定不是修道。希望大家从这些话里面听出话的意境来。
   “非常清澈的水”:   这是非常直白的一种道性。一眼见底,这就是非常直白的道性。
   “洗手”:清理头脑

   “水中有弃婴”:   道中总会有人将生命的客观整体性弃之不顾,生命的客观性弃之不顾,只顾满足后天意识的嗜好,这就叫弃婴。为什么呢?因为他把生机都放弃掉了,只去满足后天意识的所谓的培养、追求、享受等等。
   “局部腐烂,它又活了”:   人不重视生命的全然性,就像活在部分正在腐烂的躯体中一样,这种生命是不完整的。

   “不止一个”:   上面分析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存在。我们这一个小环境尽管非常小,现在在互动的人加起来也就七十八个,但是七十八个人中间所讨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正需要的,这就体现出我们“道隐无名”这个平台的一种存在价值。至于大家是不是这样想的,我觉应该这样去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也是属于一种文化自信。


   2、后来到一个房间内,两个同事(汤振义、王仁旭)养的狐狸下了一窝小狐狸,非常的小,应该是刚下的。汤看到我,拍我的肩问我有旧衣服给我,问我要不要,心中不想要,但是也没有明确表示拒绝。

[语聊]

   “一个房间”:   灵台方寸间。
   “两个同事”:   同事于生命者。五个人中间两个同事,简单说就是从人的五行中来说,有消极的部分,也有积极的部分。就像唐僧的取经团队一样,五个角色只有少部分是积极的,大部分都是很消极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跟现在他的梦境里的状态是一样的。

   “养的狐狸下了一窝小狐狸”:   人的内心世界总有角色会坚持智巧、坚持灵活的遗传。狐狸是狡猾的,这是我们文化中的一种定义,狡猾的就是它聪明、狡猾、灵活,代表了我们人的智巧的培养,它是代代相传,(说)这个东西是有用的(而相传的),至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庄子的原文我们就知道了,“若愚若昏”,谁愿意“若愚若昏”呢?傻蛋才愿意“若愚若昏”。为什么庄子又这样去说了呢?为什么在我们的面前所出现的梦境又是这一个“养了大狐狸,还生了小狐狸”,越来越智巧与灵活得以遗传呢?这就得告诉我们,我们要想不受社会影响那是一句空话,受了影响以后又能够返璞归真,又能够道向内求,那是不简单、不简单、非常不简单一件事。就像刚才解释偏将军的问题“修道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去信仰一个东西,那(你就)惨了,要的不是信仰,而是信,而是道向内求,信自己身内有道。这个道要向自己的内在去求取,而不是像信仰宗教一样,向外去磕头、烧香、念经这样去学,不是那样去取。

   “旧衣服你要不要?不想要,但是又没有拒绝”:   说明他处在一种非常模棱两可的状态中,就是他的意志或者态度表面上好像很确定一样,但实际上在现实中间对自己的信号处理上,他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的一种果断而决绝。旧衣,依旧的意思。人修道需要洗心革面,也需要摧枯拉朽般的荡涤旧观念。但在这个问题上他很犹豫,因为他没有拒绝,所以他很犹豫,他正在彷徨中,不知道怎样去处理这个事,但是这个事已经摆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了,非得处理不可。


    3、前几日还有一个梦,自己在一个村庄内散步,走到村头,路非常的泥泞(是大水后沉积在路上的泥),走不过去了。有几个村民说过了泥泞就是大路了,我看太泥泞就没有继续走,绕走到一片鱼塘处,想顺着鱼塘路走,这时听到厚音老师的吟诵的声音,非常的清晰。回头看见熊老师在村中的民居小院内,在平房的房顶上和两个道友在一起活动。

[语聊]

   “泥泞”:   泥,土。泞,乱七八糟,稀巴烂,用水货了之后稀巴烂,烂泥一团。泥泞说明主观之浆化。浆化什么意思?形象的说就像我们主观上脑袋里面进了水一样,想问题、想完了理清楚,但是偏偏越想理清楚越理不清楚,实际上这一点非常生动地描述了修道者在自己旧观念前面举步维艰。就是上面一个问题的接续,“要不要旧衣服?不想要,但是又没拒绝”,这就是依旧,就是我们对旧观念很难以真正的去彻底的排除,在它的面前是举步维艰的。

   “村民说过了泥泞就是大路”:    农民就是有一种对龙的精神的明确。大路,大道。过了泥泞,没有办法不受影响的迈过去。
    想顺着鱼塘绕过去:   鱼,愚。鱼塘,在认识自己与改造自己的这个任务面前,想愚弄或者塘塞自我。

    老师吟诵非常清晰:   老师的讲道如在耳旁,老师也的确常与修炼者相伴,但是没办法,(因为)这是大家自己内心世界的事,是大家自己内心世界的事,所以就一定要大家自己在自己内心世界里面把它处理好。


八、天地之间有一定的法度,依道德的状态才能够成功 --- 清荷之美的问题

    修炼丹道有什么具体要求?
                                       
    上次语聊中老师在解答有关炼丹的梦境时曾说:“修炼丹道首先要明白丹道的具体要求”,自己就这一问题并结合现状的一点体悟:提及炼丹就有药物、火候之说,但这些都不是后天意识所能掌控的事,修炼者在明白道理后的主动让位才是明智之举。老子《道德经》通篇未提“炼丹”二字,但每句话却与我们的修炼密切相关,也是对炼丹提出的具体要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修炼者不断的清静无为,则炼丹的药物火候会自动化的由先天(一切具足)去运转。问题在于后天积累的观念诸多干扰,难!难!难!以上只是个人的浅见,还望老师就此问题给予更全面解答并与大家共鉴,谢谢老师!

   (上次语聊提问 梦境一、梦中家里的煤气阀门泄漏,看到手里拿着煤气管煤气直往上冒,觉得这样很危险,就急忙跑出房间排到空中去了。   梦境二、梦中看见一锅下的火未关,就先去关煤气阀门,不料煤气爆炸炸掉了老房子,梦中和一个小孩无大碍的跑出来了,去了好多地方,还看到天空中呈现的一些美好景像,但心中总有些不安,怕被发现是自己干的,这时却碰见堂哥(贾德英)对自己说“已经找人算过了,炸房子的是属羊的(自己正好属羊)”心中一惊梦醒。最近时不时感觉两肾火热,并沿脊柱上行,伴随两侧肋骨发热、并有胀痛感(已持续有段时间了),感觉晚上更明显,起初觉得身体调整没太在意,可两个梦境的不言之教的提醒,自己体悟:煤气(能量)如果让主观意识去操控是很危险的事,无论自己怎么逃避,人算不如天算,有“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之意,必定自己的体悟还很片面,还望老师结合梦境予以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语聊]

  “上次语聊中老师在解答有关炼丹的梦境时”,实际上我解答他的根本的炼丹的梦境,而是说他炼丹有一些体征以及现状已经出现了,根本不是梦境的问题,而是在解答他体征反应的时候我说的一番话。谈到炼丹,涉及药物和火候,还涉及思想、意识、境界与世界本源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们思想认识到底要关心些什么东西呢?要关心“泰初有无”、“其合缗缗,若愚若昏,同乎大顺”、“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把这些基本的想法贯彻在自己的行为中。但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的,明清以后一些炼丹家有一些弊病,就是只涉及药物和火候,不涉及意识、境界与世界本源的关系。这是一种弊端,这也是对道家思想理论体系最有伤害的误解,也让天下百姓对道家认识的展开一个误导。

   道家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关乎人的性命的深层与进化,同样也关乎人类的进步与自我解放,更加关乎当下百姓的你、我、他的生命健康、生活幸福、生产力合乎自然的发展。道家思想很重视道德观的培养,道德观也不是简单到清静无为就可以说服一切的,实际上道德观与现有的文化观、科学观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道德观是个根本,它是整体的,所以说不存在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文化观与科学观。

    上次在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就有关大药运行与梦境的凶险的暗示的时候,因为大药的运行因为有一些体征的实例在那个地方出现了,梦境里面又显现出凶险来,这里面就有一个判断,这与人的生活习惯未能融入修炼的要求有关。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大部分的时间没有放到思想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的体悟上。简单的就是没有把自己精力放在修炼上,而是大部分的时间可能花在工作、现实中间的生活上,这个问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是作为人的生命的或者性命的变化又时不我待,让命功走在前面去了,我们的性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觉悟又没有能够在前面引领我们的这种状态,那危不危险呢?那肯定是一种危险。


   所以在他梦境里面一定会提醒他,人要想修炼丹道首先要知道丹道对人的要求有哪些?简单的说就是要按道的精神去做,首先就是把生活、工作、修炼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节省下我们很多的精力去关注修炼,而不是把修炼和生活分开来,认为跟工作也没关系,认为它就是一些药物、火候问题。他也知道这个不是药物火候(的事)。因为药物火候都是先天控制的,而人的主观上应该完成的任务就是对世界运动规律的一种体悟。在体悟(世界)运动规律的时候,随着人的生活和工作,无形中(这些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来培养,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因为在生活中悟道、在工作中是悟道,会更加真实一些。

   是生活细节的要求重要,还是人的精神内容的改变重要?现在人生活都讲究幸福指数、讲究幸福感,幸福指数要达到什么样、什么样的标准等等,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对生活细节的要求如果太过于追求了,那么人的精神内容的改变就变得次要了,或者是不符合于修炼的进化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生活也变好了,修炼成功的人是不是就增多了?错,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会更加少下去,这是什么道理呢?人们追求享受都来不及,那还有功夫去体会修炼给自己带来的一种不理解、不痛快或者不如意。因为他已经有惯性了,人的惰性是很难以在成年的状态里面就得到自我改变的。

   人只有靠自己觉悟以后才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改观,但实际上人的觉悟又需要人舍得吃苦。人几十年以来所以养成的思维惯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拿过来做神仙的,肯定做不了,我们要理解这个问题。你不想做神仙,但是你又有这个条件,无论是思想素质也好、身体素质也好肯定在某些方面有这样一定的条件,这些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就要分别而论,对于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分别去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在这个地方画一标准框框,然后大家就拿回去以后就“套”,不是这样“套”出来的。而是说有些人的特征,比如有些人他的思想观念,有些人的悟性会走在前面,有的人身体变化会走在前面。这些影响到底怎么得来的?这和他的基础有关,我们以后会在专著里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我们几十年以来讲,主观需要改造,改造之前就需要认识它,再其次就是改造它符合于成仙了道的标准的中来。否则活在自己的习性中,又想当驻世的神仙,就不要怪损
补法则的无情。因为这个损补法则是按规律办的,这法则背后的执法者忽悠你,他不会事前跟你商量的,不会说为什么会这样、你应该怎样怎样。他不会跟你商量,他只是把这个现象摆在你面前,就看你自己认为它合不合道理,既然不合道理,你就赶快去改变自己,而不是说想追究谁的责任问题。  所以说丹道的修炼者多如牛毛成者凤毛麟角,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所造成的。

   过去讲过“弃土”“携土”不会顾及人情世故,说的就是我们的主观会不会被带动的问题,不会讲人情世故,只会依法办事,依道成功。天地之间有一定的法度,依道德的状态才能够成功,这就是我们所需要修炼道德,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庄子《天地》第五节第二自然段所表述的内容。

   为了真正有效的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我们现代人从科学上努力开发生命的潜能。比方说有很多科学家说我好像找到生命不死的秘密一样,现在有很多科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从生物、化学角度不断地想从人的身上找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物质,好像掌握这个物质人生命就能够获得长久一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从科学上努力开发生命潜能。

   另外一类人就是从小法小术上辛苦的钻营,有好的方法、很多人间奇术在这上面很有效,但是是不是能够长久他却不管不顾。还有一类就是从宗教信仰上也想傍个“大款”。刚才不是谈到信仰问题,一谈信仰就觉得要傍佛要傍道,在佛里面道里面找个宗师级的人物、大师的人物,或者仙佛级的人物,天天给他烧香、天天给他磕头,从这个角度努力行不行呢?这叫傍大款。从个人努力上,也有人拼命地练功以此来想续命,延续自己的生命。这种种行为能够达到他们的目的吗?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老子所说的,人是“道、天、地、人”四大之一这个“大”的基本含义,没有认识到这个“大”的含义,就总认为自己是小的,没有看到自己内部本身具足的各类成功要素。

   修炼是为成真服务的,不是为了人的假性主观存在来当佐料的,所以修炼界的依法办事离不开老子的道德标准,不知道修炼的要求就是从《道德经》中间去寻找。这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但实际上最终无非就是一点,很多事需要花精力去深入的。


    他(清荷之美)有很多想法,我做了一些分析,他的体感(身体的感觉)说明他已经在进入丹道的一些程序,这个程序说起来是一种机遇但也是一种危机,说起来是一种程序但也是一种危机,所以一定要花一点精力去体悟它,然后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好像觉得自己没办法处理自己后天积累的观念对客观的干扰,但实际上无论怎么说、无论怎么干扰,这个身体在变化,变化说明机会来了。自己机会来了就要抓住它,如果不抓住它,它就会过去,成为过去式。到成为过去式的时候,人的年纪也到了,一辈子好像以为很充实,但最后可能也不一定圆满,这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现在就是希望能够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获得一种圆满的统一。圆满的统一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基本内容,“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希望大家下去能够把这个“一”再重新的理解一遍,再把这个“一”与德的关系捋一捋,就可能知道为什么老子非常重视对“一”的认识。我们刚才在解释偏将军的问题时的也是这样说的,这个“一”不是别的一,而是生命存在的这“一”,趁它还存在的时候,那就一定要抓紧性命上的统一。祝大家及早的完成这个统一。本来是“一”,为什么还有统一之说呢?就是因为不知道由谁来统的问题,最后这个统一是完成不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1:23 , Processed in 0.0197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