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回复: 3

厚音老师讲解《庄子·外篇》(第31讲)《天道》(1)

[复制链接]
天堂 发表于 2022-5-30 0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3-16 21:56 编辑

《庄子·外篇·天道》(1):                                   < 语聊整理,不当处请直言斧正 >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语聊]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外篇》的《天道》。前面讲《天地》,后面讲《天道》,《天地》也好,《天道》也好,好像都是在讲自然的规律,但实际上是通过人文的对比讲人跟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在逐渐逐渐地深化。在讲之前我没有看过《天道》这篇文章,昨天因为备课看了一下,才发现庄子的思想的确是博大精深,他在逐渐逐渐地不断深入。有的人认为《外篇》好像不是庄子所作,如果不是庄子所作的话,那么写这个文章的人一定也是一个通达大道的人。这一段文字比较长,在论述方面比较完整,简单说就是一气呵成,在这一气呵成中间他强调了几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一点一点地探索一下。

   “天道运而无所积”,按古人的说法天道整体好像是运动规律一样,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古人看问题是从人格化的角度去看这个天地、是站在人格化的角度去看这个天道,认为天道是有生命的,而且这个生命有至大性,也就是无限的大,大到人没办法想象他(天道)的大,但是为什么要人格化天道呢?因为把他(天道)当作是一种存在,而不是把思想或者情绪、或者感觉都当成人独有的一种存在,把天道当作是客观存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效应,(认为)这就是天道。前面讲《天地》的时候实际也是这样在阐述这样一些基本精神,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是不是没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或者是情绪化的一些信息呢?也是有的。庄子在这个方面主要是强调了“天道运”的人格化的特征的一面。“无所积”,就是天道就像人一样,在天地之间人是比较喜欢去积累的,积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认为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积累就是要防止意外的发生,庄子把人道的这一面给予了天道,给予了天道和人道同样一种说法,认为天道无所积的,而人道是有所积的。这个地方讲了三个“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就是人们都认为他说的很对,都按照他说的去做,这就是圣道。

   “明于天,通于圣”,对天道的运动规律、对圣人的考虑的心态以及处理的方法和选择的一些手段,作为人来说都是可以去接近的。我们人与圣人之间的关系可能(相)比较(而言)更加直接一些,因为我们受教于圣人,他的不言之教普遍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的。

   “六通四辟”,六通就是四面八方上下;四壁就是春、夏、秋、冬。

   “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帝道运”的“帝王之德”是含有自然成分在里面的。

  “昧然无不静者矣”,就是他们是不确定的、是你说不清楚的,但是有个特点都是以静来体现出存在的自然性,而不是以动来体现他的自然性。现在人类的认识方法特别是在文明中间所接受的一些认识的基本特征就是人拼命的在运动。我们接受西方思想的教育太久,总认为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总认为要动才能够把人生搞得有意义,但实际上庄子在这个地方强调的是静,“无不静者矣”。

   “圣人之静也”,特别在三道“天道、帝道、圣道”里面强调的圣人之道。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并不是说强调静就是好的,不是这样的,庄子没有强调(这一点),只是说只有这样的圣人之静才体现了真正的静。这个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圣人)在与我们万物之动在打交道,他(庄子)在暗示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读这些经典时肯定就没有想到这是在做一种互动的形容。“故静也”并没有强调人们都要在静中间才是善道,没有强调这一点,所以他的静才是真正的静。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对于圣人来说万物没有能够扰动他的心绪,所以才是真正的静。庄子强调了这个静,下面就论述了这个静的一些好处。

   “水静则明烛须眉”,就像打着灯笼照得见自己的须眉一样,看得见自己的面貌。当然还是靠水静来才能照得见,如果你光有水静还不行,还得有明烛,你的须眉才能够体现出来。

   “平中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你自己本身的面貌。

  “大匠取法焉”,就像工匠做房子一样,工匠肯定要找个水平,不找水平的话房子做起来肯定会倒掉,因为墙做歪了墙就会塌掉,所以工匠一定有个“准确”,这个“准确”就是“法”的一面,比方说垂直线与水平面都是做房子的工匠必须要取法于它的基本现象。

   “水静犹明”,水是静的话就变成了明澈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们的须眉。

    “而况精神”,如果精神也能够静下来的话,那么能够照见什么呢?这个道理在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如果人的心态精神方面能够静下来,就能够反映世界的客观面貌。

  “圣人之心静乎!”,庄子继续在论述这件事。

   “天地之鉴也”,他就像天地的一面镜子一样。

   “万物之镜也”,万物都可以通过圣人的这种言行中反映世界的真实面貌。因为他静了,所以他体现出来的论述、经文都能够反映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虚了以后必然会静,恬淡了以后必然会感觉到寂漠,寂漠而又无为,说明在独特的存在中能够反映这个世界的客观运行规律。反映了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天地体现出来一种真实面貌,道德自然就反映出来了。

  “故帝王圣人休焉”,帝王和圣人们就栖息在这个地方。

   “休则虚”,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休息于此的话,不是说具体地方,而是说“静”的这个地方,在“静”的精神环境里面,他能够体现出虚的状态来。

   “虚则实”,如果“静”了就体现出“虚”的一面,“虚”的一面反映出“实”的一面的面貌,因为这是镜子的一种效应。

   “实则伦矣”,在这个现实际的面貌中体现出来的规则自然而然就展现了。这个规则的展现,就称为“伦”。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反复地在虚和实、以及动和静之间辩证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产生一个基本的概念。如果说庄子说了什么具体的事实的话,无非就是拿水做这样一个形容,水平了以后就变成了镜子。如果做一面墙拿水做平面的镜子行不行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一般工匠师傅就会拿一个铅锤吊吊线,表面上好像这个掉线是很天然的一个事,就是一个垂线,但是为什么能够作为基准呢?我们刚才是看到水面的基准,现在讨论的是垂线的基准。所以往往有两类基准,一类基准就是能够看得见的,一类是看不见的,而我们想通过对庄子《天道》的学习,进入到看不见的基准里面去,进去了就知道他所说的“休焉”是什么意思。“休”就是当你认为他们(帝王圣人)在那个地方栖息下去的时候,好像觉得是一个具体的位置,但是实际上没有,因为是虚的。所以庄子从虚的这个角度去论述这个“虚”能够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实”又体现出来自然之间的一种规则,就是虚和实之间、静和动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的,是相互依存的。在这个依存中间就能够体现出“得”,这个“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得”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就是你只要动你就有所依靠这个意思。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庄子刚才从无为的角度说了“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庄子把这几个情况都做了一定的简介。“任事者责矣”,他们就会自己看自己的存在状态去活动去选择。这句话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展开来说就是相当于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民以自化”的由来。他们为什么会自化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得,他们只要在动就有所得,他们有所得就是因为他们要遵循“实则伦矣”的“伦”这个规则,他们会自觉的遵循这个规则,这就是人的思想以及方法、选择的由来。庄子在论述这个事情的时候,往往把虚和静、虚和实,动和静之间的整体性就体现出来了。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说了无为的一个反应现象,我们把它说成是“民以自化”。第二个现象就是“无为则俞俞”,“俞俞”到底怎么解释呢?古人有古人的解释,我在这个地方把它解释成为自自然然,就像庄子在《内篇》里面所说的“安时而处顺”一样,自自然然安时而处顺,“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这里庄子正在论述天人合一的正确结论,所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面南尧为尊也,尧就做了君王。“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尧、舜这两个大圣人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就是一个君一个臣。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这种认识帝王天子之德的话,那是民众或者百姓的领袖(以此处上)。

   “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上)之道也”,庄子接下来又说了处下的状态。帝王之德和“玄圣素王(上)之道”。“玄圣素王(上)”这四个字在很多文章中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这四个字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就是处下为什么有素王(上)之道呢?又是玄又是圣,说明下和上之间,跟虚和实之间、跟阴和阳之间、跟动和静之间是一样的辩证的关系。当你在处上的时候,你必然有下的这个存在。当你处下的时候,你必然有处上的这一面,“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上)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退居”就是不是在处上,如果处上就无所谓退居了。处下就“退”,功成身退。“退居而闲游”,好像是没事一样,但实际上他忙着呢。“江海山林之士服”就是你走在任何地方都有人在默默地和你互动,并不一定说一定要用确定性的一种语言和事件去确认你的存在或者确认他存在,不一定是这样的,而是他们默默地和你互动,总在和你的思想之间做一种积极的交流,在中间肯定是没有对抗的,这样这个社会就显得非常和谐,又具备有万物得以触发的生机。

   “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如果你想进一步的话,有些人他出生的状态就比较适合于处上的,“进为而抚世”,为老百姓能够办一点实事了,“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玄圣素王(上)”到底在说什么呢?“得玄理,养圣怀,成素位,而处王上”。

   “得玄理”,你知道看不见的道理在支撑着世界运行。

   “养圣怀”,回过头来,你接受了圣人的熏陶以后,你还要培养自己的圣人的情怀,圣人的情怀有了之后,就像我们刚才念的“圣道运而无所积”一样“圣道运”。“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等等推论都是圣人之情怀的一种基本体现。

   “成素位”,你处在下面的位置,但是你要明白你是可以处于王之上的(“而处王上”)。这到底是在讲什么关系呢?这实际上在讲天道的一种辩证关系。庄子把这个辩证关系介绍给我们,希望我们老百姓或者世界的文化传承里面能够认识到这个关键性的辩证性。关键性的辩证性就是:你处上的时候,你必然有下的这一面;你处下的时候,必然有上的这一面。就像我们说历史到底是英雄创造的还是人民创造的一样,如果要是辩证的说,由领袖们说的话,他们肯定要说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人民就要认为这个历史往往是由这些英雄们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没有领导人民也没办法真正的为天下统一起来。

   我们现在把“成素位”再讲一下,“成”就是你要完成你非常朴素的这个角度的一种培养。朴素的角度什么意思呢?打个简单的比方,朴素的角度就像佛祖说的“众生佛性平等”,这个平等的一面就是相当于“素”一样,是普遍的一种存在、平等的一种存在,没有高和下的这种区别,这就称之为“素”,就是非常朴素的一面,也就是一片白色分不出来任何颜色,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别这叫“素”。人的心态有了这种“素位”以后就知道整体的面貌是什么样的,你有了这种情怀,有了这种道理,你就能够去影响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存在就像我们所说的这个道理一样,一个人他只要活着,他就在做一种贡献,这个贡献并不是好像他一定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一样,就像后面所说的“功大名显而天下一”,并不是这样一个意思。而是说你处下的时候,你也可以达到对社会有贡献的极致(没办法形容的漫长的一种存在和贡献)。

   “静而圣”,回过头来归于静的话,他必然是一种圣人。

   “动而王”,一动起来他就能够影响天下。

   “无为也而尊”,他即使无为的话,也会得到足够的尊重,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有很多修炼的信息或者修炼的生命,他们都要遵从于这个规律。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从美学的角度说,没有能够好过他的这种存在了。如果我们的人生要建立一种比较积极而向上的同时比较符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人生观的话,怎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最积极的呢?我觉得今天学习的这段文字中就体现出来一种非常完美的人生观,无论你处下也好,处上也好;处前、处后也好;处静也好,处动也好;处虚也好,处实也好,庄子都进行了客观的论述,他认为只有这样就能够带来积极的发展层面,所以他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前面用“得”这个地方用的“德”,情况就不一样了。你要知道真正的德是什么呢?真正的德原来给大家下过一个结论一样:什么叫德,德就是无意识状态的积累。庄子这个地方所说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这样的状态就称之为有德。

   “此之谓大本大宗”,庄子概括出来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这就是“大本大宗”,就是根本一样,就像我们修炼人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一样,就定在这个地方了。

   “与天和者也”,“天地之德”实际就是“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这称之为“天地之德”,这称之为“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与人和者”里面还有一种背景,我们可能要继续的认识下去。人与人之间,比如说在修炼的六神通里面就有一种他心通,他心通就是这个人不用说话,他只要想一想问题,对方就能够知道。这个知道是由什么东西造成的呢?就是“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这里面有一种辩证的隐藏的一种推论,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句话“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有相关性)。

   圣人把他们的存在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我们人的身上。圣人和我们普通的这个肉眼凡胎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天道的理解比我们深,他们的运作也掌握了天道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人很高兴的时候,在人很痛苦的时候,和人有情绪的时候实际上都在为天地之间传递一种信息的波动,这个波动也是天地进化的一种元素。我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大家可以持不同的意见,我们是从文字上做这样的一种联系。

   (圣人)他们“休”在什么地方呢?“休”在“与人和者,谓之人乐”的这一面,因为他与人、与人群是普遍的共存的,这个共存并不像我们的认识观念一样,我们人的认识观念就认为我们每一个独立的生命里面就不可能有其他的生命在其中支撑着。我们人现在的生存观念,或者文明观也好,或者文化观也好,都认为人这种状态是应该是独立的,不存在与其他的信息的参与,但实际上这个地方所说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里面就包含有圣人与普通人共存的这个状态在里面展示着。

   在这个情情况之下,所以说“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因为他在虚的状态里面,他存在于百姓中间,虚以后又变为实,为什么变为实呢?因为老百姓是实际存在的,无数的实际存在承载了不可言传的虚性的生命的存在,生命依托就是这样成了继承的一种状态。“实则伦矣”,在人的客观存在里面就是这样,既有天生对天道能够互动的这一面,同时也能够具备有独立的独有的创造性的面貌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最很神奇的地方。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为什么有这两种状态呢?就是因为他有个性和共性的互动作用。个性和共性的互动作用就像刚才说的静和动、虚和实、有为和无为之间的关系一样,他正在作用于我们。所以我们在这中间应该知道庄子论述的这样一个过程,是在讲我们的人真正有意义的生存观,“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这一节我们在《内篇》里面也听到过。

   “齑万物而不为戾”,齑”(&#19106;或...古文异体字大体都通“齑”,意思相近),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大卸八块,这个“齑”就相当于肢解,肢解万物而不为“戾”,这并不称其为暴力。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他已经把他的雨露滋润到万世之中去了,但是他也没有说一定要肯定这“为仁”的一面。

   “长于上古而不为寿”,他已经活了很长了,但是他也没有说一定要确定成为长寿的一面。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都是原来在庄子《内篇》里面曾经学过的一些基本内容。

    “此之谓天乐”,把在《内篇》里面说的话引用到这个地方来,感叹着强化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叫天乐?这就是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是因为天地运行的结果,“其死也物化”,他自然而然能够跟万物之间打交道。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无论是静也好,动也好,都有阴阳与他们匹配显现出他的完善或者全然性,现代语言称之为全然性。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什么叫天乐呢?天乐就是“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这几点很能够推敲一下,“天”和“鬼”都是虚的,为什么是虚的呢?因为天和鬼是看不见摸不着;只有中间两相“无人非,无物累”是实的。

   “无天怨 ”相当于因为顺应天理、顺应天道的规则和法则,所以肯定招不来、积累不了任何和的怨气。
   “无人非”,人一旦有意见以后天就产生怨气了,这就是刚才说的人和天、以及人和圣人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当人没有是非说法的时候,这个老天爷就没有怨气可以积累。
   “无物累”,没有物质或者事物能够去怎么使他劳累。
   “无鬼责”,如果形象地说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他不服从于因果律了,他没有因果这个说法,在他的存在里面他平衡了因果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还可以转换一下,也就是另外的一种结论:无业力,就是他无论做什么事、无论怎样做、无论做了多长时间,他都不会产生业力(所谓的业力就是人没办法摆脱的一种信号积累),他没有这个东西,就说明他一直都是在天道的模式之下运行,所以没有“鬼责”没有阴性的角度可以让他受到批判。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只要一颗心定下来之后,那么他就可以统御天下。

   “其鬼不祟,其魂不疲”,在王天下的范畴里面,“其鬼不祟”阴性的角度也不会作祟;“其魂不疲”阴性的里面的阴中之阳的这个阳性不会停歇也不会疲劳,它们的运行就有一定的内在支撑,这个内在支撑是超过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现在人类很想追求人的长寿就从药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个药物对人长寿有作用、那个药物对人长寿的也有作用,很多药物对人的长寿都有作用,是不是(研究的)药物一旦找到很好的配比的方法就能够使人真正的长寿呢?那肯定是做不到的,不要做这种奢望。所以我们有时候对一些问题,对现代科学的发展的这个分析,一定要心里有这个数,我们在学习庄子这些经典的时候,庄子就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真正的合于天理的文化观,有了这个文化观以后,天道在你心里面就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知道将来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我们人应该往什么地方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

   “一心定而万物服”,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心生万法”。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说了半天,说来说去,说了“天道”,说了“帝王”之道,又说了“圣人”之道,说了“虚境”之道,又论述了“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之道,又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普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是不能“处上”的。“处上”是属于“天子之德”,我们只有“处下”,我们处下的这一面叫“玄圣素王之道也”。这个地方庄子就说我花了这么多言辞推论这个“虚境”之道,想说什么呢?就是说把他推到天地中间去就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这样你就知道原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存观的存在方式里面不是简单的对物质的一种独有的所谓的控制方法,不是那种控制方法,不要缩小那种控制方法。往往有很多人无论在修炼的时候也好,还像过去所谓的练气士也好,或者练气`功的人也好,他们都进入了一种迷途。这个迷途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庄子的《天道》这篇文章,看了以后,我想他们多多少少(会)有所认识。当然我也是刚刚才看,我很庆幸我已经看了这第一节,我又有了这些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庄子把这些道理推于天地的时候,又通于万物,这就是称之为“天乐”。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天乐实际上就是圣人以博大的胸怀去养育了这个天下。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肯定是反对这种说法的,总认为圣人们已经去了,都已经死了,不知道死了多少千年了,他们与这个时代好像不相干了,但实际上(圣人)他们下的结论以及他们认识的状态是不是有道理呢?我觉得不但他们说的内容很有道理,而且他们的状态也不一定是我们理解的那样---他们已经去了,他们去了没有呢?没有去。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他在虚的一面已经深入进去了,深化进虚的一面去了。虚的一面与实的一面又在互动。谁在实呢?普通老百姓就是实,我们肉眼凡胎的人就是实,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到底是怎么样来的,这种规则、伦理或者伦序到底怎么来的,原来是因为这些圣人在中间支撑着。

   我们看世界的时候、看社会的时候,觉得可能很多地方让我们无法理解,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服这个社会还是一天一天的在走向文明走向向上的一面,人类在走向文明在走向向上的一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是事实。自从七十多年以前人类扔了两颗原子弹以后就没有人再扔原子弹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文明。这种“文明”是不是说没有人扔过原子弹呢?还是有人扔过。是不是以后就瞎扔一气呢?没有瞎扔一气而是有节制了,为什么有节制呢?就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还是有内序在控制。这个所谓的内序就是“实则伦”这个序,不得不承认这个秩序的序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存在到底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普通的生命中间有一种郁郁的生机,有一种郁郁的向上的引导性的因素,不得不承认这个是积极的,同时会引导我们人类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2-7-17 08: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7-17 09:02 编辑

一、修炼要依于天道,要依于圣道,要依于“玄圣素上”之道 --- 如影随行的问题:

    1、3月14日梦:我与几个小女孩在玩耍,她们玩脏的黑色衣服给我洗,我自己没衣服穿,便在这堆里找,发现衣服太小,没有我能穿的。此时黄老师来了,让我给能量给他,我说我不会,他说,你看一下哪边是南就可以了,此时他身后变成了黑色的底,我指着他头部,忽然出现了一颗鸡蛋大的珠子,他把珠子放嘴里,然后珠子可以透过他身体看见转动,然后复制了好多颗珠子出来,他给我好几颗。    悟:衣服小是指自己的主观的观念闭环无法转化,还很肥。

[语聊]

   一个简单的梦境里面包含有一些深层的信息。

   “与几个小女孩在玩耍,她们玩脏的黑色衣服给我洗,我自己没衣服穿,便在这堆里找,发现衣服太小,没有我能穿的”:   与小孩玩耍受限于自己的性别和接触。“小女孩”(她没有说小男孩,是说小女孩),说明自己性别约束或者接受的范围受限于女性的角度而不能拓展。

   “玩脏的黑色衣服给我洗”:   黑色,阴性的背景。脏,消极的积累。“给我洗”,我依于她们或者我依赖于她们。

   “我自己没衣服穿”:   人生还没有找到真正的依靠。

   “发现衣服太小,没有我能穿的”:  依于人道不行,单纯的依于阴性也没有发展,要依于天道,要依于圣道,要依于“玄圣素上”之道。一个普通的人怎么办呢?就应该在这非常简单的(玄圣素上)四个字上面下功夫,这样在修炼圣人之道上面就有出路了,圣人之道就是“得玄理,养圣怀,成素位,而处王上”。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有这种可能性。

    表面上这个梦境好像是在讲一种很玄幻的世界,但实际上不是玄幻而只是在描述人的一种基本状态。 现实中间可能的确有个黄老师,但我们现在讲的不是在现实中间而是在她的梦境中,梦境这肯定就代表她个人本身除了主观上的一种认识以外,还有她潜意识想表达的一种真正的诉求,我们一定要尊重这种真正的潜在的诉求,这才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尊重。

  “黄老师”:   人们在主观文化上积累的一些修炼观念。

   “让我给能量给他”:   文化传承赋予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同能够使其焕发生机。我们接触的都是一些文化上的修炼观念,不是真正的有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状态或者存在在那里支撑着。但是人如果是关注和认同了这些文化观的话,他们就焕发出生机来了,所以我们主观上的一些积累往往也能够在里面产生内在的自我生长的、自我繁衍的生机。

   人只要修炼了,产生一种想法,这种想法如果没有忘记自己的话,他自己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最后造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出得了这个门,除非他打破这个身体限制,打破身体以后人的生命又容易失去。所以古代的一些修炼方法之所以十魔九疯,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间产生了闭门造车的一种客观局面。这个局面就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开放过,自我复制、自我的繁衍造成了内在的积蓄最后违背了外在的天理的约束。要想打破天理的约束,首先就要打破生命的约束,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受到毁灭性的影响。过去传说吕洞宾弟子有三千死了八百个人,这个比例就很大了,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后世吕洞宾本人成了一个神仙的代表,这种代表跟我们现在学习庄子的这些人生观、世界观和其他的一些道德观就大相庭径。为什么是大相庭径呢?吕洞宾的年龄肯定是小于庄子的,庄子的年龄肯定要长于吕洞宾上千岁,在吕洞宾千年之前,就已经有人把这些关键性的天道介绍给我们了,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认识清楚呢?那也不一定。

   “哪边是南就可以了”:   觉得你只要对着南方就可以了,这就是自然观,南方属火,南方吹过来的风也是热的,北边吹过来的风肯定是凉的,南北在自然中间所体会的状态就不一样。南边一起风,天道可能就进入春夏了。在自然的这种观察中就能够深入到我们的习惯性的观念中。

   “黄老师身后变成了黑色的底”:   黄色的主观运动得靠黑色的肾气来作为支撑,这是人生命的基本现象。

   “珠子放嘴里”:   人们的主观文化认为“民以食为天”,总觉得炼丹炼出来丹以后就一定要吃下去,这就是“民以食为天”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方向。

   “复制了好多颗珠子”:   在人们主观创造性能力中认识上的很多这样一些些微的成果都可以转化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比方说我们在立言、立德和立行的角度上,特别在立言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为什么立言要慎重呢?因为我们说过一些问题,在我们的立行里面(行为验证里面)还没有经过的时候,这个言可能是靠不住的,道听途说的一种讨论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一般修炼比较忌讳拾人牙慧。 为什么比较忌讳拾人牙慧?因为实际修炼上也要有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你没有创造性认识,你只是根据人家的资料、根据人家的文字论述后面一步一趋的好像在完成你自己本身的循环一样,总认为那样就是修炼,那样实际上根本不是修炼。(修炼)是说你自己本身是不是能够像刚才我们学习的庄子的“天道、帝王之道、圣人之道”,庄子普遍的论述了“归于静”,“静”才是根本出路,一定要理解这个“静”的基本含义。“静”是一种法则,你不理解这个法则,你做不到这个“静”的法则的要求的话,你修炼就是一种假性。


   2、疑问:一直听老师和语聊室的一些道友说过关于能量,可是在感觉和感悟上都还很模糊,请老师说说,谢谢老师。

[语聊]


   在能量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模糊比清醒要好,人的主观没有能力驾驭得了能量这个事物,但是人们又在此锲而不舍,这是修行者的悲哀。本来“修道”这个观念是多好的,但是现在人们主观上又多出了一个能量的观念,要修能量,大家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肯定是一种坏事。现代人接受现代观念以后,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以后,总认为能量大就能够办大事,是不是这样呢?我觉得不是这样。刚才不是说了吗?“玄圣素王(上)之道”,这可是处下者一种基本的发展出路。

    你处下,你是普通老百姓,你是一个普通的肉眼凡胎的人,你要想真正修道,你就要修“玄圣素王(上)之道”,意思就是把你自己本身要化掉,要知道圣道是怎么样的,朴素又是怎么样的,又怎么样处在事物的顶端。事物的发展就像刚才讲上下级的关系一样,处在上的时候必有下面一面,处在下面的时候必有上的决定性。到底是谁决定谁呢?这个不一定,所以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的对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看了中国历史以后就知道中国人的实践是一个非常理智的、非常真实的实践。


二、注意身天下的诉求并与之相处好,使生命不断地向积极的可能转化,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开悟和实践 --- 青松子的问题:

    经常感觉到右肾有动气

    尊敬的厚音老师您好:就是总是你感觉到右肾有动气,今年还特别明显,就是立春以来,右肾动气比较厉害,嘟嘟的感觉有气动,动了之后还有点腰疼,左肾没有这种感受是怎么回事,感谢老师答复,谢谢。

[语聊]


    “总是你感觉到右肾有动气”,“动气”是说人的主观在操纵人的情绪(动了一种情绪),但实际上这(里说的)是一种客观,(所以)说“动气”就不准确,自作主张把它改过来希望青松子能够接受,“右肾有动气”改成“右肾有气在动,叫气动”。

    左肾和右肾这是人身的一对阴阳,就像我们刚才讲虚和实、上和下、动和静一样,都是一种可以在哲学学观念上加以认识的一对阴阳,而且是一对物质性的阴阳。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如果小看这个问题,以后遇到身体健康问题的时候就可能辨别不了,那就可能错过一些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左肾和右肾,错过一些正确的认识,因为我们现在只知道在利用它,我们的生命在利用它支撑着,但并不知道它们两者之间到底谁管什么,谁正在工作什么。

    在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中,天气不变暖地上的万物也就没有办法复苏,就没有办法醒过来了。就像现在草庄一样,天气一变暖,太阳一出来晒两天,青蛙也叫了,河里就有蝌蚪,到处洋溢着春天的美丽,就像草庄春天应景的花都开始在绽放,海棠、牡丹、映山红把草庄装点地非常的漂亮,所以在春天人们的心情总是非常好。地上的万物如果天气不变暖的话是没办法复苏的,所以“阴阳有先后乘”,这是严新老师在练功八十字里面所说的一句非常关键重要的话。“阴阳先后乘”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乘”是继承的承,不是成功的成,意思就是说一定是先有阴的变化,然后有阳的再现。

    青松子说的右肾有气动,右边属阴,左边属阳。所以右肾先动,动了以后左边肾就不动了?不是的,在动的时候没有感觉到而已。为什么会没有感觉到?就是因为我们的相处的环境不一样。人的右肾属于阴,(这个反应属于)天阳启动的开始,实际上天阳启动并不是立春这一天开始的,而是冬至那天开始,只不过是到立春这一天,相对说来人已经过了“七九”“八九”都过了,人身体感受的一面慢慢的对春天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天阳已经运行到一定的状态了,人身体这时候也随之而动呈现出天人相应的反应。人如果敏感一点的话,在冬至那一天肯定就有反应,但是如果反应到身体上肯定要到立春以后才有反应。

    什么时候能够春暖花开而显现出地上的阳景的话,人的心情就随之兴旷神怡,需要踏青赏花。清明节快到了,踏青的时候也快到了,赏花的时候也快到了,同时怀念先祖的时候就比较理想,人们在高兴的时候再想想先祖们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美好,这就是在阴阳之间做一种比较积极的交换,这就是在中国的祭奠文化中把对祖先的祭奠为什么要放在清明节这一天的原因,这也是有大的道理的。这个大的道理里面过去有一些历史故事好像很感人一样,但我觉得并不是一定要那样会被感动,而是要在客观的人与天地的互动中去感受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所以我们有时候不要被文化的所谓的故事左右了,还是要回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中来。

    左肾并不是没有这种感受,而是在当左肾有机会发出感受的时候,被天下的万物兴起的嘈杂掩盖住了,当然也包括身体内部的万物的干扰,所以修炼者需要由静及动的返观内照发现人与天地间互动的消息,不要将注意力只是集中于对外物之美的欣尝中,更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身天下的自我造化与天道关系的响应中。注意身天下的诉求并与之相处好,使生命不断地向积极的可能转化,这就是人生最宝贵的开悟和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2-7-17 09: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7-17 09:05 编辑

三、精神上灌溉灵性之苗的工作很重要 --- 一性光明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做的一个梦

    梦中如下:多次在梦中我很着急的在找工作,每次都着急的梦醒。最近有一次做梦,也是在很着急找工作,随后草庄的一位老奶奶笑着说“你缺钙”,然后我哈哈大笑。望熊老师解梦。

[语聊]


   “多次在梦中我很着急的在找工作”:   “梦中”:阴性的暗示或者比喻。“很着急”:不是主观上着急,而是客观上着急。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做这样的梦说明人的潜意识非常活跃。“找工作”:现实中人已经有工作,但梦中还在找工作,说明这里要找的工作不是养家糊口之类,这个工作的性质涉及到人生的觉醒与人在世间大有作为的问题。

   “草庄的一位老奶奶笑着说‘你缺钙’”:   “钙”:这个话听起来很容易误解到西方营养学缺什么物质之类的概念上,有很多第四声的gai字都可以引申过来解释一番,这里只引申一种提供给大家参考。“钙”可以理解为灌溉的溉,有浇水和洗涤的意思。涉及到修炼的人的精神就需要灌溉和洗涤,缺少了这一点人要想进步就很困难。 “老奶奶”,代表了人身中的老阴成份,她是生命中的智慧信息,她说缺溉是说身天下缺少灌溉灵性之苗的工作安排,而你却哈哈大笑于我如此之壮硕怎么可能缺“钙”呢?只是在单一的营养学的角度去理解,而这地方说的是精神上你需要灌溉灵性之苗的工作,需要这个工作,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把这个钙字翻翻字典,看有多少同音的字,你只要拿出一个字来,你就可以做一种解释,对他这个梦进行一种解释和引导。大家信不信,我是信的,养成习惯以后,往往思想就开阔了,灵性自然而然就活起来了,最终我们的思想就不会在动中间如影随形地随着所谓的信息动,而是自己就知道任何事情的规律都在掌握住中,任何信息的运动都在掌握中。


四、修炼的起手处就是先要给客观的信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空间 --- 宋学林的问题:

     白色的鸡

    近期的一个梦,想请熊老师给讲解一下,感谢老师!梦境:仓库里有一排储藏柜,其他柜子都已放满东西,只有我使用的柜子里看上去没那么满,还有不少空间,所以新来两个女生想要和我共用一个柜子,但我没同意,我知道我还占用了另一个柜子,就决定把那个柜子里的东西都收拾出来把柜子给她们,那柜子里面都是些陈年旧物,最底一层竟然还有一只活的白鸡,我看着它,它也看着我,我还摸了它一下,然后它就跑掉了。最后我把那个柜子清理干净后给她们使用了。梦醒。

[语聊]

   “我使用的柜子里看上去没那么满”:   自己的柜子没那么满,说的是人知识的积累还不至于影响到先天信号的启动。如果你是一个在专业方面很突出的专家,满脑袋是数理化高层次的知识,再往你脑袋里面去灌输感性的一面,肯定灌输不进去了。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往往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灵性,灵性就需要感性的互动。灵性所需要的感性互动就需要去接受那些与知识不怎么相关的一些客观的关系。

   “新来两个女生”:   代表一个是后天意识之偶,一个是先天意识之偶。偶就是配对的意思,并不是那我们所理解的配偶的意思,是他相呼应的那一面,她们是来清理身天下的,也是来引导人的主观的走向道统。道统的意思就是它本来就存在于那个地方,“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作为人来说要想进道统就非常困难,因为人的认识、人的观念、人的生存观价值观已经定死了,然后他受限于自己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最后就很难走向道统。而他这里所说的“柜子不那么满”,是说他所装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个有限正好又是一种好处。

   “想要和我共用一个柜子,但我没同意”:   主观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占有状态。要让主观让出自己的客观空间那怎么可能呢?不行,但是他还占有另外一个柜子。

   “还占用了另一个柜子”:   先天空间后天意识也不知道怎么用,就落一个顺水人情,算了,把那个空间就让给她们,而这个空间我是不能让的,但实际上让和不让由不得你,你修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明白了,你还主动的要让出来。现在谈的是先天的空间要先把它让出来,后天的空间是要靠觉悟以后再让出来。修炼到后天的空间也能够主动让出来的时候,就是张伯端先生(紫阳真人)所说的“饶他为主我为宾”,向先天学习,而何乐不为呢?

   “柜子里面都是些陈年旧物,最底一层竟然还有一只活的白鸡,我看着它,它也看着我,我还摸了它一下,然后它就跑掉了”:   先天的东西,后天认为是个负担。“陈年旧物”肯定是先天的东西,后天认为是个负担:算了、算了,把它清掉,然后把柜子这个空间就给她们。

   底层有只鸡: 在人的先天遗传密码中,居然记录着有一次炼丹成就的机遇,这就是鸡的来历。为什么是鸡呢?白鸡,白属金,代表的金丹。

   “我看着它”:鸡不识。不认识这个鸡到底是什么鸡,到底是生蛋的鸡,还是机会的机,肯定是不识的。

   “它也看着我”:不识鸡。你还是不识这个机。

   摸了一下就跑了:人与丹道竟然有具体接触的缘分,因为你摸了他一下,这就很奇妙的很神奇把这个事物解释清楚了,“鸡”生动的比喻为机遇。

   柜子给她们了:   修炼的起手处就是先要给客观的信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2-7-17 09: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7-17 09:10 编辑

五、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念称之为修心 --- 大道无形的问题:

    请老师解梦和一些疑问

    1、2022年1月10日晚: 与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教室里看附近全国最高级酒店建成放烟花庆祝开业。酒店外围着一圈与酒店等高网子,烟火在网子里放在外恐失火。想可以领父母亲进去住一住。一晃神,没看到酒也没有喝酒过程自己就喝醉了,晕乎乎看见有个男人在外点火以为是纵火的坏人冲出抓他。一通追最后把他扑倒在地。原来他是老师在放烟花。(不解:他是老师放烟花跑什么啊?)中年女教师领导过来进行事件调查衡量是否对我进行惩戒或惩罚,问我:“你是怎么回事”?我清醒知道自己弄错了,却不知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就说:“可能自己又有些死乞白赖不计生死的发疯吧。”醒。  这回答风格跟自己在现实中一模一样

[语聊]

    “一晃神,没看到酒也没有喝酒过程自己就喝醉了”:   描述人性格概貌的一种状态。现实状态中没喝酒自己就醉只能解释为装醉,因为没人喝酒怎么可能会醉呢?那只能是装醉。在梦中这可以解释为我们的潜意识希望能够表达一些什么(意思)才会这样,她一旦希望表达的时候,她就可以把你弄得“像”醉了一样,这个醉了只是一种面貌,不是实质。这面貌怎么样都可以,也很活跃,活跃的表达清楚事情就行了,是不是很离谱呢?不是很离谱,还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可以表达的范围之内模拟出一个故事来进行点化自己。

    “‘可能自己又有些死乞白赖不计生死的发疯吧’这回答风格跟自己在现实中一模一样”:   她自己在文字上是这样说的,她知道自己的处事风格,这话也相当于自嘲。自己嘲笑自己也是解释自己这个行为方式的一种状态或者方式。自嘲当然也是一种风格的,这种风格很方便于认识自己,并且对自己也是一个改造的机会。表面上是一种语言技巧,实际上还是自己教自己返观内照,去伪存真。


   2、2022年3月24日晚梦:同学李金峰住我家偷跑去山洞,把洞里老子师父像挪走摆上他的像。我觉不应随意搬动佛像(现实中过去学风水记住的观点)。老子师父的像头耷拉着在与此洞相通的另一洞里。地上撒了一地师父俩侍者像的碎片,侍者一个叫什么红一个叫翠依。想趁师父不知赶紧把师父像挪回去。老子师父从像里升出来,被抓现行吓得扭头就跑。师父脸惨白追上我,我扑通跪倒在地哭着说:“对不起啊师父,我错了!我错了!”痛哭流涕。醒。   醒了后胸口难受,又睡着。梦自己到熊老师家,老师和道友们正准备十几桌饭菜给大家吃,之后熊老师陶老师和部分道友要去葛洲坝。我告诉熊老师上个梦中事说自己胸口难受请他治疗,老师问:“你觉得李金峰做错了么?”,握着我的手一些东西从我的胸口顺着熊老师的手传递到熊老师的嘴,他的嘴上噼里啪啦冒着电弧,最后他嘴周围一圈都给电成黑色的。陶老师拉着我说,你要有一面镜子回头我给你一个,老子师父不是老子是城隍爷。跟大家一起吃了米饭,还想吃蒸饺,一男道友着急跟老师走忙着收走了没吃到。

[语聊]

   “同学”:
  同学于道者。

   “李金峰”:   众生佛性平等。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伟大的一面,佛性可以说是伟大的一面,但是我们又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伟大在什么地方。

   “把洞里老子师父像挪走摆上他的像”:   学习老子的道德精神,首先就要重视人的“四大”之一的这个观念(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并重视自己之大,去掉菲薄自己的心态,不要妄自菲薄而要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人的“大”的一面才能够修得下去,这与前面的自嘲的一面才可以形成一对阴阳而体悟道化。自嘲的一面是发现自己错了,既然自己错了,就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有优势也有劣势,有了优势,要发挥优势一面;有了劣势,得积极的改变转化成为优势,这样才可以形成一对阴阳而体悟道化。

   “赶紧把师父像挪回去。老子师父从像里升出来,被抓现行吓得扭头就跑。师父脸惨白追上我,我扑通跪倒在地哭着说:‘对不起啊师父,我错了!我错了!’”:   修炼人不是将偶像当师父,而是应该众人为师和万物为师,这样才不会弄错自己的观念,将修炼应有的坦然心态搞成了畏首畏尾的宗教迷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后面有一句话是有所交代的,并不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瞎编。她说“老子师父不是老子是城隍爷”,她搞错了,这就不好了。

   “醒了后胸口难受”:   即使是一个健康的修行人,如果观念不入道而造成的身心伤害也是防不甚防的。这句话是非常客观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们有时候在接受我们自己修炼观念的时候,一个前提就是要让自己能虚化自我,所谓的虚化自我就是庄子《天道》这节文字中所说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有这样一连串的要求。

   “我告诉熊老师上个梦中事说自己胸口难受请他治疗,老师问:‘你觉得李金峰做错了么?’”:   首先要她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李金峰是同学时就会认为他做错了;如果认为李金峰是自己在点化自己摆脱宗教思维的束缚时,是这种做法就是对的,这就是熊老师正在做饭给大家吃的意思。吃饭,我们一直把它翻译成为走向自己的反面,大家经常的要吃饭,大家要经常的走向自己的反面。

   “跟大家一起吃了米饭,还想吃蒸饺,一男道友着急跟老师走忙着收走了没吃到”:   为什么要把饺子收上去不让她吃这个饺子呢?因为时刻注意走向自己的反面,而不是在有些观念上来来回回的纠缠不清。饺子:交缠不清。所以吃了饭就不能再让你吃饺子了。

  “握着我的手一些东西从我的胸口顺着熊老师的手传递到熊老师的嘴,他的嘴上噼里啪啦冒着电弧,最后他嘴周围一圈都给电成黑色的”:   电线有分火线、零线,电线接对了,就可以化成改变自我的连绵不绝的智慧和能量,这是我们假设的转折。如果电线接错了,不但有损老师平常的教化(电黑的嘴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连自己的嘴都电黑了,说明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时还会伤及自己的系统协调,并有回损自己系统的危险性。修炼中间有很多人走上了自己的不归路,有这样的人,不是少数,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是一定有危险。这个危险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并不知道怎样去接这个线。

   “陶老师拉着我说,你要有一面镜子回头我给你一个”:   人是需要有一面镜子的。实际上人人都需要有一面镜子来照见自己的真实状态与客观的诉求,要知道自己的客观诉求到底是什么。


    3、修行人的志向应是为全人类或者众生万物服务的是吗?当中国人比赛赢了就开心输了就不开心属不属于有分别心啊?希望中国比其他国家富裕强大算不算有分别心和争得意识啊?

[语聊]


   有一句俗话“在商言商”。你在中国就言中国,中国的强大对中国的老百姓都有好处,为什么不高兴呢?如果你在中国,然后你非要说美国好,那情况就不对了。人的志向是为全人类服务,但毕竟你还是有自己的国度,有自己的国度,那么你就爱自己国家。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家,还爱自己的国,还要爱天下,这都是一样的,无论在什么样的角度这些东西都不会有矛盾,不存在分别心的问题。我们也希望世界上都能够和平,希望天下太平,不是说只是希望自己家里面太平就够了。这个问题是一个大和一个小的关系,大和小是协调的,而不是说矛盾的,不存在矛盾。如果说我们非要把大和小对立起来进行判断,那说明人就绝对化了。

   让正确的发展方面强大起来,这就是正气;让不正确的发展方面强大起来,那是邪气。所谓的正确就是人类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后再去改造自然,这是大方向不能变也不会变,在向内的发展要求面前虚与伪蛇又一味地想去征服人民为己所用的都是邪魅。这句话是从大的方向上去定位,定位好了以后对待面对小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积极的选择或者是灵动的选择。


    4、是否可以不用学习了解修炼知识,梦里提醒自己有问题也不管它,只需静下心来后天意识退位无为了,问题自己就能解决错误自己就能纠正身体自动健康觉悟自动提高后来就没有观念了自动合于大道了呢?

[语聊]


   这个就是太绝对化了,所以有时候在修炼中还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不了解基本知识,信口开河,那样也不能顺应人世间的真正的要求。

   绝对化地看待事物和看待修炼都是得不到善果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就是需要在性命两个方面都有所进化,只强调一个方面成果的结论并不是真理,真理不是说出来的,真理是明摆在那里,但是只依靠人的主观又掌握不了那个存在。这就是真理,真理需要客观和主观,主观是主动的去觉察的;客观是主动的去适应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炼之道,而是修炼之道在我们的现实面前往往就有很多矛盾,总觉得有很多前人特别是宗教里面的说法就比较绝对化,没有注意到性命的平衡。


    5、一直努力想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近期的思想动态、身体动态跟梦中的提醒结合起来。很多时候对应的都不准确。以为是这个行为引起的梦其实说的是另一回事。不能内视,身体情况不能很好了解,有时候这蹦蹦那跳跳疼那么几下子。是我自己水平不够还是这种做法就不妥当呢?

[语聊]


    这就属于危机意识,就是她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做法不妥当,(自己)又没办。上一问就很明显,“只需静下心来后天意识退位无为了,问题自己就能解决”,这不是个矛盾吗?说明自己主观上的认识一定要对自己的状态要有所了解。就像孩子一样,学习语言,学习自己的走路,慢慢地学会和大人进行交流,学会独立的生存,这就是人生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说这个结果是很重要的。不是说他长大了就重要了,他没有长大之前他一样的重要,这个从小长到大的经过才是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正确去看的。

    即使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我们对自己的长大的过程也不甚了解,我们以为我们的想法都是健康的、我们的认识都是完美的,但实际上与客观之间差一大截。所以说修炼就是要对自己有所了解,对生命有所了解,对自然更加要有所了解。这三个了解是建立在老子的三宝(慈、俭、不争)这些前提之下的,不是为了了解而了解,一定要发生一些生命内外的呼应,阴阳之间的呼应,天人之间的感应,强求于自己的修炼都不可能成为彻底的觉行者。


    6、借用老师和道友们的智慧捋清一些认知的时候比较多,这样做是否就是没有独立性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咨询他人的过程看书的过程算不算努力寻找的过程?我们到底该不该思考?看老师的书听老师讲课要不要思考?思考是否会导致心不静?在群里讨论问题多一些是否就等于心不静?是否每天不用任何思考对事情只听只看对老师的讲解和书籍只听只看只需这样做等累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能突然开悟了呢?

[语聊]

    明显这还是上面绝对化问题的一种延续,不能绝对化,考虑问题都不能绝对化。人要安时而处顺,要顺其自然,要众人为师,要万物为师,老师的经验和道友的经验(他们的智慧)都需要自己借鉴。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怎么可能不看书,怎么不可能不去借鉴呢?既然要借鉴,就要思考,要思考必然要心动,你心里没有兴趣,你怎么能够看得进去呢?接受得了呢?

    对大家的一些状态是深有感触的,我知道大家往往觉得自己的梦境说出来以后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好像觉得也不需要再往下思考一样。恰恰这个时候就需要互动来进行思考,为什么呢?因为结论并不仅此一个,还有很多的状态可以延伸下去。就像刚才一性光明的梦境一样,老奶奶说“你缺钙”,他哈哈大笑,一笑了之,但实际上“钙”是不是那个gai呢?它不是那个gai,是哪个gai呢?gai太多了,说明抽象的一面也是gai、灌溉的溉也是gai、概念的概也是gai,就看你说哪个钙最重要。

    忘记自己是最难的,不能彻底忘记自己的时候任何的问题都是围绕自我的观念在做的游戏,真能忘记自己的存在而出现的问题一定是真相在向自己招手。


   7、《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群名改为聊天室。在聊天室里聊还是不聊?有问题大家都不吭声闷着是不是都意在守中?明白道理的修的好的是不是就都不愿意说话了?修的好的人分享自己犯过的错成功的因是不是对别人没用?有人说不说话比说话的力量大,所以大家最好还是别说话对吗?

[语聊]


    我们在不断地在强化自己的绝对观念,越是强化自己的观念的时候,越是要打破自己的观念,要善于移动自己的观念,才有真正的真相可以被自己所能够认识到。

    “在聊天室里聊还是不聊?”,聊有聊的快乐,不聊也不聊的快乐,看哪个状态是你比较容易接受的,有的时候希望能够聊天,有的时候不希望聊天希望自己静一静。是不是不说话的人就一定非常高明?说话的人就一定非常肤浅?也都不是这样的。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上面几个问题都已经在趋向于绝对化,趋向于绝对化都是不恰当的。不要将自然赋予的生机给扼杀在自己的观念对抗中。生机是同一中的差异,生机是道性中的阴阳,生机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矛盾,生机是人们认为应该和不应该中所发生的激荡,生机是已经界定了的存在中尚存的未定,生机是人敢于在一切事物面前对自己认识观念的否定。不要把自己的生机扼杀在自己观念的对抗中,很明显(这里的)观念是对抗的,为什么要对抗呢?自己消磨自己的能量、消磨自己的精神,那肯定是不行的。


    8、到底什么是包容呢?包容是认同有这样的事情存在不意味着自己就赞同自己就去做对吧?如果说我看不惯一些事情,说明我带有拒绝的心理就不够包容。前段时间我进入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做某些行为是我不大同意自己去做的。我就在想包容这个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包容性很强大的话是否是在什么环境都能毫无心理障碍的融入进去呢?要和光同尘的跟其他人一样么?行为呢?

[语聊]

   这话也是一样,就像刚才说的感觉一样,往往把一些话都往绝对的方向去引、往对抗的方向去求存,那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和光同尘并不是同流合污,不是沆瀣一气,和光同尘是在同一性法则下对相反事物并存的清醒认识和善存的包容,和光同尘是在理解了玄圣素上之道以后对事物的无为之治。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很多事情一定要善于放弃,放弃不是真正地抹去一切信息,而是说在自己的主观上不要强出头,要在客观的角度上体现出自己的德来。这个德就是无意识状态,这个德就是不用主观意识的思考就能够有效的、灵活的、及时的去反映处在事物中的一种状态。应有的状态反映出来了你就有德了,这个德是作为我们深层次的意识和智慧所决定的,这个就叫无为之治。


    9、我们要修到没有观念,那类似于坚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不是我执的观念呢?   3月31日清晨忽然明白了一些,不知是否仍有偏颇?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由别人来定义不是由自己来定义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人就真的做了什么人。别人眼中的自己未必是自己认为的样子。所以,只要始终心怀慈悲之心始终有利他人进步之心做利他人进步之事,我们可以依据对方的需要做任何类型的人。包括有的人可能会说自己是坏人。每一种人都是自己也不是自己。  众生万物的存在组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依赖于他们的确立而存在,包括路边看到的每一株野草路过却没有说过话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都让我们成为了我们。身内天下亦是如此。身天下的众生什么样就决定了“我”什么样,他们不舒服了“我”就不舒服了。  请老师帮忙解析,辛苦老师了!谢谢老师和诸位道友!

[语聊]


    她的意思表达很清楚了,比如有些人喜欢以真人自居、喜欢以元君自居,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真人了,封一个法号,自己认为自己是元君,给自己弄一个名号,就认为那样就证明自己的确与人不相同了,真的不相同吗?你还要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别人眼中不是这样看的,那你怎么样能够逃得过别人的思想的制约呢?

    表面上好像觉得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可以肯定,你肯定试试看?你自己认为自己在上面的时候,实际上你可能就是在下面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玄圣素上”的这个道理。你自己的状态如果不能忘我,你最终还是被老百姓决定了,你无限膨胀的无限高高在上的心态,最后就被“玄圣素上”这些普通的好像不如你的这些生命们决定了你必然要向下的未来,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天道的静所决定的,这是一个法则,你逃脱不了它的制约,你只要自认为自己了不起了,自我膨胀了,自我高高在上了,最终你都将坠入到不可救药的状态中去了。

   “我们要修到没有观念”,没有自我是可以的,没有观念是不行的。我说的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念称之为修心,而不是没有观念。

   她下面一句话“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不是我执的观念呢?”,又说“修到没有观念”,修到没有观念,那怎么可能呢?观念本身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并不是这个观念存在是不合理的,存在永远都是合理的。关键是你怎样去运用这个观念,如果你把这个观念用死了、固定死了,你永远这样去认为,那么这个观念就成了你的障碍,成了你认识世界的障碍。

   如果你观念没有固定死,而是不断地在更新、不断地随着自己的接触自己的修行不断地适应自然的需求,这个状态就可以,就像庄子《齐物论》里面所说的,经常接触水的人必然会患关节方面的病,但是如果让你问问泥鳅:你不是一天到晚在水中,你为什么没有关节炎?泥鳅就会说:我就是水里的生物,我怎么会得关节炎,我要是得关节炎,那我就不会生活在水里。多简单的一个道理。所以说观念不是没有,非要没有观念是不对的,没有观念却不行,我说的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念称之为修心,而不是没有观念。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观念,而不是说没有观念。

   “是什么样的人是由别人来定义不是由自己来定义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人就真的做了什么人。别人眼中的自己未必是自己认为的样子”,这点也是一样的,我觉得她这个结论下的很好,这段话有其客观性。自己给自己贴金下结论都是不行,都不是真行为,而是伪道士。所以说庄子有“四无”的标准,是哪四无”呢?“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能做到这四无”的人,一定是“圣人之心,以畜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1:27 , Processed in 0.0210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