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6-24 11:48 编辑
四、心胸有限,容量就难以大,德信德善就无从积累得起来 --- 逍遥子的问题:
[提问]
逍遥子的问题:大榕树上长出竹笋的梦
3月29日晚,梦里我与妻子去了大姑妈家,我跟妻子在一棵很大的榕树下闲逛,榕树的根部很粗,十几个人都搂不过来,忽然间,看到榕树上冒出了一棵一棵粗壮的竹笋(龙竹竹笋),竹笋顶开榕树树皮,长出四五十公分高后就没有继续生长了,于是,我爬到了树上摸摸笋子,感觉竹笋很惹人喜。随后听到大姑妈的声音:“你们砍一些回去腌制笋子吧”,我心想,平常都是妻子做的家务事多,这次要亲自砍了,让她休息休息,心中一想,妻子就投来赞许的目光:不错,这还差不多嘛!要砍竹笋得要大砍刀,于是我跟妻子回去拿,随后就醒过来了。醒来后很纳闷:榕树咋会长出大龙竹竹笋呢?梦里却没有这个想法,感觉一些都很合理。请老师帮助解释一下。
[语聊]
这是修炼者如何提高修炼境界的一个梦,潜意识说的并不是要去考虑树上为什么会长竹笋。刚才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容、公、全、天、道”这是一个认识体系,认识一步一步加深,就有这样一个结果在里面必然会产生,这就是“容公全天道”这个体系的由来。 在有容乃大的基础上,还有培养出自己高风亮节的情操。一谈到修炼就不得不谈到“容”的问题,“容”就是需要量,也就是我们的心量。心量到底是大还是小呢?心胸有限,容量就难以大,德信德善就无从积累得起来。这里的“容”是针对常来定义的,平常心也必是其中之一,因此梦中所说的“榕”就代表着修炼之中“容”是伴随着生机,这也是“榕”的木字旁的来历 。
榕树上长出竹笋: 在有容乃大的基础上,还有培养出自己高风亮节的情操。古人是比较欣赏竹子的,诗词里面经常描写到竹子: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清.郑板桥),竹子的品行高洁,形态也是这样。竹子几十年开一次花,但是花落以后,香味却是长久的。“竹死不变节,花落有馀香。 ”(唐.邵谒)。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这也是对竹子的夸奖,竹子有这种气节在里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郑板桥把老百姓的事比喻到竹子哗啦啦的诉求中去了,可见我们的品格都可以从这方面去领悟。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多有骨气啊!求人不如求己,首先一定要求自己。不用荆杞做护栏,只需自己做成护栏保护自己就行了。拟人化的把竹子的这种精神用在人的精神之“立”上。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清.郑板桥),扫地的大型扫把都是用竹子做的,它仅仅是用来扫地吗?这里就描写了扫云扫雾向天开,境界就是这样提高的。从竹子的品行上或形态上提高了人的认识境界。
同样竹子也有斗争精神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清.郑板桥)竹子被人用来描写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另外还讲到精神繁衍的问题,“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老的竹子在扶着新的竹子生长,一般老的树木底下要想长出一个小树来是很难的,因为它被大树的树荫遮住了。但是作为竹子来说性质就不同,竹子是根连根的,所以一旦它要长新竹子的时候,在竹林里面就会发现很多笋,笋就在老竹子的底下,老竹子就像扶着自己的孩子生长一样,而新产生的竹子就像新生的生命一样,“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多有韵味,说的是下年再有新生者盘根错节更加繁茂了,但是它们又相互不影响,不像其他树木一样,你掐过了我掐过去,掐的难以生存。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宋.王安石)蒿藜到秋天就枯萎了,但是竹子就不同,它终随松柏到冰霜,冰天雪地它还挺挺而立。
大家看看从古人的好诗句中能够体会出那些关于人应该有的气节呢?有时候我们生活变好了,对家庭就很重视了,是不是我们的认识不需要提高了呢?不是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小家里面,现在有好的社会制度,生在好的时代,我们还要为天下的劳苦大众想一想。
五、没有慈悲之怀的生命,以机巧和灵活来应付意外是不足以圆满的 --- 苍龙的问题:
[提问]
梦见总书记和大海
3月23日两个梦境,请老师为我解惑,谢谢! 梦境一:梦见许多人围在一个大餐桌吃饭,大家很高兴,这时,总书记来了,也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总书记坐在我对面,我觉得屋里的灯光不是很亮,起身把餐桌顶上的灯打开了,吃完饭后,我们陪着总书记到基层看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总书记的后脖的头发上粘了几粒米饭,于是赶紧拿纸巾把总书记头发上的饭粒和水汁擦干净,总书记冲我善意一笑。
[语聊]
“梦见许多人围在一个大餐桌吃饭,大家很高兴,这时,总书记来了,也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总书记坐在我对面,我觉得屋里的灯光不是很亮,起身把餐桌顶上的灯打开了”: 许多人: 身天下很多的部门和角色。总书记代表: 代表身天下的真君。 和大家一起吃饭: 身天下整体的走向,过去的反面,一定要有一个英明的领袖。灯光不是很亮,起身把餐桌顶上的灯打开了: 说明在身天下的改变中,人的主观自我充其量也就做做类似于此的工作来予以配合。
“发现总书记的后脖的头发上粘了几粒米饭,于是赶紧拿纸巾把总书记头发上的饭粒和水汁擦干净,总书记冲我善意一笑。”: 身天下与大天下比起来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相比更加体会到不可思议的渺小,但是人身天下的主权是交代在主观之我手上的,所以修炼者要如同关注和辅助英明领袖一样来对待身天下的真君,全心全意地维护好她的一切。由大的比喻对象推及到小的生命形态,大的比喻对象就是国家,小的生命形态就是自我。这似乎很容易做到从善如流,但实际上是“难于上青天的”,这就是修道之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人的主观之我,主动地去做好自己的协助工作,而不再勉为其难的承受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重担。就像现在有很多人幻想着自己有很大的能耐和功夫,说简单点就是特异`功能,总认为要出什么功能,然后为这个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实际上他想错了,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勉为其难,是自己主观所不能承受的一种重担,不是自己主观能够使用得了的一些东西。有些人能够使用,那是因为他处在特殊的形态里面,只是不了解罢了。还是一定要了解以后再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样才是比较明智的一种做法。
梦境二:梦见我和很多人在海边一个很高的悬崖平台上看大海,大海一望无边,潮起潮涌,有白色的海鱼随着涌起的浪潮冲向海滩,浪涌退去后有的鱼就在海滩上搁浅了,大家都很兴奋地看着浪涌和冲上海滩的鱼。我们所站的悬崖平台向前伸出一截,站在上面的人很多,我一看悬崖离地面很高,感觉伸出去的一截悬崖随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会断掉,于是急忙叫大家往后退。 这两个梦境中和我在一起的人好像都很自然和谐在一起,但醒后一想其实一个都不认识,就认识一个人是总书记。自己的认识是:总书记即身天下者,总书记和我们一起并到基层考察,是不是告诫我修炼要从基础做起,要胸怀天下;大海即大道,想要修得正果只是在海边的悬崖上望洋兴叹不仅不能修得正果,还可能会跌下悬崖万丈深渊。请老师解惑,感恩老师!
[语聊]
“在海边一个很高的悬崖平台上看大海,大海一望无边,潮起潮涌,有白色的海鱼随着涌起的浪潮冲向海滩,浪涌退去后有的鱼就在海滩上搁浅了,大家都很兴奋地看着浪涌和冲上海滩的鱼。”: 传说观世音菩萨在海边的洞穴中静坐、听闻潮水的声音而得道。人们还为那个洞穴取了一个名字叫潮音洞。看潮、看海、看浪击石岸是惊心动魄的也是赏心悦目的,似乎可以说都是没有生命却具有规律的一种运动。有鱼在海滩上搁浅,这是比较,一个是看没有生命的运动,一个是看有生命的运动。有鱼在搁浅,这就是活生生的生命在盲目中遭遇到了不测。因为它拼命地随着浪跑,跑到沙滩上回不去了,它没有想到,它也不情愿这样,但是它总有自己的不测。如同人一生中也在盲目地追梦中有意外出现一样,一不小心就产生了困难和不测。鱼儿需要拯救,人生渴望正确方向的引领,当这些帮助能够出现的时候,慈悲就在那个地方了。有生命能得到拯救,有人渴望正确的引领得到实现,慈悲就在那个地方了。如果只是很兴奋的看着这些苦难,那么这种对生命危险的模式离修炼要慈悲众生的要求就一定有距离。
“所站的悬崖平台向前伸出一截,站在上面的人很多,我一看悬崖离地面很高,感觉伸出去的一截悬崖随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会断掉,于是急忙叫大家往后退。”: 说明他的潜意识在模拟一个状态,提醒要把有危机和没有危机注意一下。有危机是那些鱼儿,人有没有危机呢?不一定有危机,只是说猜测(悬崖)可能会断,因为站在上面的人太多了。断不断?什么时候断?什么时候不断?是有它的一定的规律的。有危机吗?还没有。为什么还要后退呢?因为人对承载自己的这个天地还信不足,以为活着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技巧来达到的。
所以说没有慈悲之怀的生命,以机巧和灵活来应付意外是不足以圆满的。没有慈悲之怀,生命机巧再多灵活再大都难以应付意外,是很难以达到圆满的,这几乎就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写照。就像历史上的袁天罡也是很厉害的一种人物,他为什么不得善终呢?这都是有道理的。希望大家不要只是看他的本事上还要看他的结果上。之所以修炼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人的渺小和生存的无奈,现在我们更加懂得了道德精神的意义了,老子也告诉我们:“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试问我们的慈悲到底遗失在哪里了?希望大家把这句话好好的想一想。做为我们的修炼来说,认识自己是一个没有穷尽的事。不要以为这个工作可以停下来,及时地观照一下自己。当然不是观照自己内部的好像总是正确的一面,还要观照那些相比较而言还需要改变的那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