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2-7-23 11:51 编辑
一、德是一种意识状态的积累 --- 龙韵玉音的问题:
一个梦和两个问题
1、4月份,有一个梦,梦见任正非在我家座谈告辞出门打车,身无分文,我搜找自己口袋发现几张百元钞票,给他一百元却悻然不要,只好再找到了五元给他,招呼来一个的士有点豪华,任总又嫌贵不坐,任正非他只好自己向前步行几下再打其他的车看看,我身边有个邻居的小男孩,然后又走近来一幼小的女孩… 突然我想起华为能否出产耳聋用的手机式助力器,要与任总谈这项目意想,追上来发现不见人影,问身边小孩,小孩说进了前面滑冰场,带我去了一个有地下入口的市场,进去里面有许多人和摊位生意柜场,去滑冰场找人,突然发现小女孩不见了,怕走失叫男孩赶快找小女孩……醒了。
[语聊]
“任正非”: 华为的老总,代表我们现在的老百姓所崇敬的企业家精神。在华为身上发生过很多的事,包括中国人跟美国人之间这种国与国之间关系上受到限制打压的事,都从华为这个企业的状态中体现出来任正非代表的企业家的精神,特别是中国企业家的这种精神。任它东西南北风,不变爱国与为民。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天下在摇摆中非复。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任总一个比较明显的态度,无论你是怎么样摆过去摆过来,他不管你,他只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一些工作。
“给他一百元却悻然不要,只好再找到了五元给他,招呼来一个的士有点豪华,任总又嫌贵不坐”: 看起来是个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其是指两个人(龙韵玉音和任正非)在“三观”方面的区别。
“我身边有个邻居的小男孩,然后又走近来一幼小的女孩”: 小男孩和小女孩出现在梦境里面是因为人是具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就暗示一些东西,不是单纯把人的思想孤立出来去描述,作为人的梦境来说就要把人的生命的整体的背景介绍出来。小男孩小女孩就是少阴与少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面就描写出道对人的一种不言之教的点化。少,小的意思,小小论道。
“想起华为能否出产耳聋用的手机式助力器,要与任总谈这项目意想”: 耳聋,受教而能行的能力真接反映了人的灵性深度,所以古人云“兼听则明”。听是听觉的事,明的表意是视觉的事,在这借以喻心明,特指六根归于心根。不能受教于天地的不言之教,即使借助于仪器增加听力,对觉悟于心根这件事也无补。 估计如果是在现实中他可能跟任正非没有什么交集,无论是在生意上、事业上或者其他的亲戚朋友关系上都不可能有什么交集,因为有交集的话他就会做其他的介绍,没有介绍我们就认为没有交集。即使有交集,那也是题外之话,而题内之话就是他说什么话我们就引深一下它的含义。耳聋就有一个含义包存在其中,耳聋就是受教而能行的能力真接反映了人的灵性深度,这是针对耳聋这个概念而言的,所以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是听觉的事,明的表意是视觉的事,在这里借以喻心明(在心里面亮堂,对事物的认识比较透彻),特指六根归于心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归于心根,要回到心的本源上去。不能受教于天地的不言之教(我们所说的是不言之教,不是说在人文中包括宗教中所流行的一些教育),即使借助于仪器增加听力,对觉悟于心根这件事也无补。
“突然我想起华为能否出产耳聋用的手机式助力器,要与任总谈这项目意想,追上来发现不见人影”: 再去找任正非的时候找不到,“不见人影”说明一个道理:同为人也,心之所想不同,此即“道不同,不相为谋”。
“小女孩不见了,怕走失叫男孩赶快找”: 少阴不见,生发的基础丢失了,少阳寻,人天生就知道物类中是道。上面他说邻居有个小男孩在身边,然后又来一个很小的小女孩,现在小女孩又走丢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少阴本身非常珍贵,少阳可以在自己身边或在自己的邻居这个范畴里面、或者在认识的环境里面经常出现,但是少阴这个环境可能要欠缺一些。
2、一问:佛家文化有所有佛家《大藏经》概括到《华严经》《法华经》,最后归纳到《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总结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有这么道奥?从道家文化上谈谈我们修炼理念的认识。(链接一节内容参考,如下:(九宫山无量寿禅寺上圣下钦老和尚《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在此经(《无量寿经》)中,“住真实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你要晓得真实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叫“落实”。使真实慧落实到这部《无量寿经》,只有这句“阿弥陀佛”。若能把它抓住,若能每天都去念诵,就是“住真实慧”。后面的利益,自然会得到。所以,本经是“纯一真实”之经。讲到真实,它超过了《华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我们念这部经就等于念全部的《华严经》,念全部的《法华经》;也等于念了全部的《大藏经》。《华严》、《法华》是《大藏经》的精髓,而本经又是《华严》、《法华》之精髓。……)
[语聊]
“所有佛家《大藏经》《华严经》《法华经》,最后归纳到《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总结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有这么道奥?”: 说佛奥可以,说道奥不通,因为道只是借“道”这个名字,并没有说这里面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为了说话的方便首先就要就把这个区别指出来。说佛奥可以,佛家里面有非常多的奥妙,但不能说佛家里面的奥妙是属于一种道奥,如果这样就有点僭越,就是他把自己的概念就扩大了。
这经那经都是文字相,念这念那都是语言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是见不到如来的,这是《金刚经》里面一个基本意思的沿用。金刚经我大概地看过,他所说的《大藏经》《华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以及《无量寿经》这一连串经典,我一部都没看过,所以很遗憾只能说用我看过的观点去分析我没看过这些东西,至于是不是那么佛奥?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这样进行一下比较,用佛祖的话来分析我们认识的这个佛是不是有道理。《金刚经》里面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就是“反者道之动”,这是道家的一句话,“非”就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相”的这种性质,到底什么样的性质呢?就是表面的性质,表面上推翻了对它的一种结论,然后深入进去就看见事物的真相了,所以要善于走到事物的反面看问题。要善于“非法”,这是佛祖的一个辩证法“非法非非法”,相当于现在唯物辩证法里面的“否定之否定”。要善于“非法”,不能“非法”就回不到诸相之源的心根之中。一个是“非相”,一个是“非法”,这是我们借用《金刚经》所还原出来的一种我们的认识。
“(链接一节内容参考,如下:(九宫山无量寿禅寺上圣下钦老和尚《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在此经(《无量寿经》)中,‘住真实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你要晓得真实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叫‘落实’。使真实慧落实到这部《无量寿经》,只有这句‘阿弥陀佛’”: 心根扎在文字语言相中而言“住真实慧”,所以称之为佛奥而非道奥。佛奥以人言相袭而成文字奉为真实之源,道奥以自然印证而以道德为真实之源,所以,前者讲“利益”得到,后者讲“损益”之道。“利益”就是我们所说的“既得利益”的利益,“损益”是《道德经》里面所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庄子《天道》一文中有“人之合”与“天之合”的不同,道家讲究的是“天之合”,以天地为榜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讲究人之合,用各种各样人所创造的方法制约和规范人的意识来达到集体意识创生的结果,以人设为模本时所需要的理论是繁复而庞大的,因为需要自圆其说。而以既定的自然为模本时不需要详尽的解释也不需要担心为人心所翻腾,此之谓“天之合”。
简单说就是佛家的经典太庞大了,花一辈子的时间不一定看得过来,可能好几辈子不一定能翻阅过来,因为佛家的这些经文是几千年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往里面塞所形成的文字结果,比如说《大藏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是不是佛祖一个人写的呢?他没有写过,是不是他一个人说的呢?佛祖涅盘的时候又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法,谁说我说过法就是谤佛。我们可能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们不用去解释这个意思,我们闲谈的时候可以谈谈,在比较公众公开的场合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说,尽快避免这些矛盾,就是说你明知道他有矛盾,然后你自己的解释如果又单纯的以自己的想当然为解释的话,那是不称其为道的,也不称其为佛。
作为佛祖涅盘之前说的一番话,以及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浩如烟海的佛家经典,认为就是精华的话,可以这样说那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不透,因为一个人要想写这么多的经文也不可能,两千多年以前人们没有这种能力,两千多年以后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文字积累,到底是一个人所作为还是以佛祖说的他没有说过法更没有写过这么多的经文为依据呢?这个问题就是需要大家自己去考虑的。但是我们就是首先要知道一个比较哲学,据说在佛祖之前我们中国的老子就先诞生了,老子估计比佛祖的要大几十岁,早几十年,长几十岁,他也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有很多人希望《道德经》有唯一的版本,实际上是没有唯一的版本,历史上《道德经》的版本也是随着历史更替在不确定的修改。这个问题原来也讲过就不重复了,只是想表达一种意思,作为老子来说他也没有想确定自己的《道德经》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唯一的方式体现出来,没有唯一,它就是与时偕行,让老百姓的智慧来充实于它。“道德五千言”说起来有五千言实际上五千不到,但仅此就能够囊括自然、社会、人生...所有的问题都囊括了。从精辟和繁复的这个角度比较来说,我觉得佛祖说他没有写过任何经典或者没有说过任何的法,的确是对后人的一种很智慧的安排。当然说是对后人的一种安排,实际上是对他自己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中的安排的最恰当的处理方式,不知道我这种说法妥不妥当,大家可以发表意见。
3、二问:所谓德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状态,在床上睡觉,静坐中练功中,没有做其他事,又没想他事,安心放下,好象所谓无意识下,怎么有睡不眠,练功效果有欠缺呢?难道是运动状态下的一种意念在流动,六祖坛经中,说人的念头或意念或意识在流动,不是死的,所谓死的,念头没有了,人是死亡的,也有无经络显示现象,只有念头或有意念或意识下,身体上经络在特殊内视下才显示存在,人生命是活的。修心修德,还是生命一种意念或意识的流动更新?… 学生愚钝繁复杂说,请老师斧正,见笑了,我们愿多听理念说教。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语聊]
“所谓德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状态”: “德是一种无意识运动状态的积累”,后面的这个“积累”这个词没有人能够注意到总以为“积累”好像不重要,但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状态,而是一种无意识状态的积累。这个东西来形成习惯是需要积累的,如果没有形成习惯又怎么谈积累呢?所以有德的时候,一定是一种稳定的积累状态所叠加的效果,对“德”的解释的原意就是这样的。睡觉、静坐好象处于无意识状态,但不是无意识运动状态的积累,睡觉时阴神活动少不了做梦,静坐中时有杂念在泛滥,人的灵性在这些事物的干扰下周而复始的抗争着,连生存空间都没有怎么会有修行的进步?所以“练功效果会有欠缺”。这也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一个结论。
“六祖坛经中说”,这句话后面请引用六祖所说的原文,弄了一大堆他自己似是而非的一些认识,因为他只会念阿弥陀佛,对经文中的所谓的精华他都不不管不顾,就是一句话阿弥陀佛就行了,就认为这就是修佛,这能够算修佛吗?肯定是不能算的。“六祖坛经中说”说了什么呢?最起码要说个所以然出来,就说一句六祖的原话也可以啊。
“说人的念头或意念或意识在流动,不是死的,所谓死的,念头没有了,人是死亡的,也有无经络显示现象,只有念头或有意念或意识下,身体上经络在特殊内视下才显示存在,人生命是活的。”,这一堆话堆在一块,我几乎没有搞懂他到底想说什么,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懂他到底想说什么意思,看懂了可以互动一下讲解一下都可以的。我的确是没看懂的他这一段话,不知道他是说什么意思,因为他的意识不集中,可能是因为他平常思想太集中在“阿弥陀佛”这句话上面,太集中了以后对其他东西都忽略不计了,一心一意地想往生极乐,那就没办法。所以“六祖坛经中说”这句话后面请引用六祖所说的原文。如果不引用原文,就是对六祖的不敬,是得不到佛祖原义的,毕竟,一大堆自己似是而非的理解总不如不瞎猜的好。你把原话直接引用出来那多方便,别人看得懂自己也能够说得清楚,如果把自己瞎猜的一些想法都塞在里面,让人家去猜,这不但是对六祖的不尊敬,也是对听者或看者的不尊敬,众人为师这一点也就违背了。
说起六祖的一生,针对这第一问就是一个最好的解答(“佛家文化有所有佛家...(经典)总结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真的有这么道奥?我就回答他不是道奥,这是佛奥。”),为什么这样解答?因为六祖的一生大字不识几个,对这经那经自然无从念起,他一辈子都没念过这么多经,他不认识字又怎么念经呢?他又是凭什么见得本性做得了佛祖的呢?可见,“若能每天都去念诵,就是“住真实慧””这句话也是需要反复推敲的。要斟酌一下看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如果不是真理的话,它就是流动中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需要更新的,它不是真理,它就是流动中的一个概念,很快它就被历史流走了,如果把它抬到无限高的位置上去说这就是“住真实慧”,这是站不住脚的。要是那样的话,念念阿弥陀佛就“住真实慧”、就明了佛性成了佛,那样的话成佛做祖就太容易了。六祖在《坛经》中并未强调“只有这句‘阿弥陀佛’”,要是佛祖这样说的话,说明这句话的意思非常重要,想必六祖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念“阿弥陀佛”而不顾其他的了,为什么现代人相反把这个所谓的“阿弥陀佛”放到绝对的位置上去了,而过去六祖那个时代却没有这样呢?说明现在的人说不定比古代人还偏执。我只能这样去想,也可能我的思想比较偏执。
六祖未强调“只有这句‘阿弥陀佛’”,而是着重说了他觉悟的起始是因为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是一个打柴的樵夫,靠在山上爬上爬下砍一点柴卖给人家,弄一点生活费回去养自己老娘,但是他听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油然而心动,一定要搞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说得这么有道理,他为什么一下就把这句话听懂了呢?而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听了半天、听了无数遍这句话可能不一定心动,相反听有人说念“阿弥陀佛”这就是“住真实慧”一下就听进去了呢?这就是我今天有意在大家面前所展现的这种所谓的疑惑,当然对于我来说肯定不是疑惑,但是这在大家的历史状态中就成为一种疑惑,有很多人一打电话给我:老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念叨了多少遍,他才愿意说下一句话,我就感觉到很痛苦,现在的人如果活到这样的份上不修也罢,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基本的道理不懂得常道,非要执着于念多少遍就表示你的尊重的话,你心里没有阿弥佗佛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至于说到道家的修炼理论,这里的有关资料尽载其详,有兴趣可以先看看再来交流。
像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深化一下就可以知道,我们人与天之合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观念。大家肯定也知道,当时佛教在印度很兴旺的这个地区,曾经是很辉煌的,但是为什么后来慢慢的就退出了印度的宗教舞台呢?印度现在信佛教的人很少了,十几亿人的国家信佛教的人可能就那么一两百万,这个数字很小了,大部分人都信印度教去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历史上来说肯定就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研究一下就知道,到今天这个历史时期,我们现在的文化都这么发达了、我们的科技也这么发达、我们读书也不少,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非常的绝对的把这个念“阿弥陀佛”认为是“住真实慧”?不知道为什么会变这样,当然这个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然过程,在人们的意识里面有一种自然的演化过程,自然没有必要在这个上面停留的过久。从第二个问题就可以反映出来人与有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没办法割断的。
二、传统的文化对人类的负阴抱阳的后天消极文化有着自然的冲击 --- 只是未名的问题:
棕色大马冲驰而来
敬请老师指教:5月15日晚梦境,唐和全骑着棕色的大马,顺着一条线缆,从山上朝我冲驰而来,山上有列火车,车头系着线缆的一端,我和另一端线缆在山脚。紧急中想要阻止这事的发生,我拾起小锄头,挥锄挖断缆线,但沒能挖断,他己经冲下来了,唐和全在一旁叽叽歪歪不知叨叨些啥,我扬长而去。
[语聊]
“唐和全”:表面上是个人骑着马显示这个人有特殊性的一面,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称,就像唐装一样,现在很多人喜欢穿唐装代表着我们是中国人。和,和为贵,也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意识。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修道者返回常道的真实路径。
“唐和全骑着棕色的大马”: 棕色,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都被百姓的意识所承载。棕,中,中间的颜色黄色或者中间颜色、中央的状态,代表老百姓意识的意义。
“大马”: 天马,天马行空用来形容百姓意识的随机性,因为人们的意识可以非常自由没有任何的障碍的畅想。
“山上有列火车”: 修仙的境界具备能量的储备与输送。火车就是这种设备。
“火车上线缆系着山下的自己”: 人与修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境界里面和人之间有一种联系,这个联系是自然的形成的,在梦中莫名其妙的就这样介绍给你看,你看以后心里就有数了,原来我们人与修仙的缘分之间有这种联系,无论是能量的储备或者输送,实际上都有一种自然路径和途径存在着,我们只要认识到它就可以运行起来。但是我们人有时候认识到了以后相反的还要割断它,不愿意火车带着自己跑,而想自己带着火车跑,人可能有这样一种冲动。
“唐和全骑马顺线缆朝自己冲来”: 传统的文化对人类的负阴抱阳的后天消极文化有着自然的冲击。也就是你时不时就把它越甩越远、离它越来越远,实际上你想摆脱它,(所以)它时不时的给你来一下,让你做个梦,让你不要忘记传统文化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存留。但是人往往就是消极的东西接受多了之后,积极的东西就“吃”不进去了,甚至在肚子里面老打架,总是有一些冲突或者冲击要发生,那日子怎么过呢?
“想挖断线缆”: 人不会自觉地去抑制后天的逞强而开发自己的灵性,相反会极力想切断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关系,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矣”。这是造物对人生命的一种自然设计。人越想切断它越切不断,这个规律摆在那个地方,老了以后“物壮”了以后,脑袋瓜子里面接受的观念成熟了以后就觉得自己对世界好像认识错了一样,到底认识错了没有呢?肯定没有认识错,既然没有认识错,那为什么人不谦虚一点呢?人就谦虚不起来,那怎么办呢?实际上人只有承认自己“物壮则老”的不道的一面,而且是早早被设计好的一面。人的主观意识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是一个负面因素占绝大多数的这样一种存在,这也是一种自然设计。
“没能挖断”: 天然的关系靠主观是挖不断的。
“我扬长而去”: 人任性地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合自然的,却不知道人的生命中相反的一面隐藏着与造物齐肩的能力与智慧。这是我们人现在的文明里面或者科学里面还没有发现的一个存在。 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又觉得自己不需要这个东西,那就显得人的生命很遗憾,因为这里面有着真正的道奥,道的奥妙就在这一句话里面,就看人是不是能认识到和天地相齐的程度,与天齐就是先与天相合然后再与天相齐。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觉得玉皇大帝很怠慢了他,“弼马温”的确太怠慢了他,所以他很不服,最后就问他到底想要个什么样的官,他说:“看见没有?我弄了一面旗子,四个大字,‘齐天大圣’”。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意思是说孙悟空是天造地设的一个生命存在,这个生命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他的反应,我们都可以借助于他的这种存在让自己与天相齐,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把自己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把自己放在唐僧的位置上会搞死你的,为什么呢?“我念紧箍咒可以勒死你”,这就是处在唐僧的角度。猪八戒的角度上呢?“师兄,你太有本事了,我实在是不行了,你让我歇会儿吧,你不让我歇,不就让你好看”,为什么呢?心里嘟嘟囔囔又不敢明说出来,就在师傅面前去挑拨离间,让师傅念紧箍咒勒死你,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样一种非常生动的我们人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这种矛盾的再现。希望大家再去看看《西游记》中间的这些情节,是不是这样呢?当然熬到最后猪八戒是很有不服的,“凭什么孙悟空做佛,而我只能够做净坛使者呢?”,当然他有这些困惑是很正常的,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只有唐僧和孙悟空能够成佛,而其他的角色却不能够成佛,这个是有道理的。希望大家把这些道理当做故事再温习一下,说不定又有自己新的见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