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0|回复: 3

厚音老师讲解《庄子·外篇》(第42讲)《天运》(4)

[复制链接]
天堂 发表于 2023-2-8 13: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3-16 21:45 编辑

《庄子·外篇·天运》(4):                                       < 语聊整理,不当处请直言斧正 >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蒩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龄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语聊]

    这一节的文字稍微有点长,但是内容不是很多,因为都是比喻,他(庄子)用了六个比喻,一个比喻是“刍狗”;一个比喻是“陆行用舟”;第三个比喻是“桔槔不得罪于人”而顺应人的想法;第四个比喻就是“蒩梨橘柚皆可通法度”,说的意思就是三皇五帝之礼义就像各种各样的水果的味道一样,(虽然)味道不同(即使)完全相反也“皆可于口”,(但是)能够让人们去接受它;第五个比喻就是如果让猿猴穿上周公的服装的话,它肯定会把这个服装撕裂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状态;第六个比喻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东施效颦”,“东施效颦”这个比喻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西施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大美人,她的邻居东施长得很丑,但是又喜欢去学西施很难受的样子,西施很难受的样子很美,东施很难受的样子把人给吓跑了,“东施效颦”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孔子西游于卫”,孔子到外面去游学,游学实际上就是在外面去宣扬自己的观点。

    “颜渊问师金曰”,“师金”是个人名,在古代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我是没有精力去考证,再加上我也是个外行,做学问肯定是做不来,只能说从这个角度上来加以借喻,庄子本身有这个习惯,很多历史故事都是他自己编出来的,然后把这些历史人物(特别是孔子)扯进来,这样一扯进来问题就显得生动些。到底有没有“师金”这个人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两个字有没有意义。就像我们现在的相声界看不到什么好的相声,有很多新闻媒体人就去问一些年纪大的老北京人:你们说现在的相声行吗?老人肯定说现在的相声不行,没有过去的相声那么生动,像侯宝林、姜昆他们还是有传承的。在这个地方“师金”体现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众人为师。如果把这个事情拿到社会中去讨论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比如像孔子推行的是礼仪法度,这个礼仪法度实际就是帮助搞政治的人能够更好的统治天下,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呢?估计可能开始推出的方法不一定尽如人意。这里面有个背景,庄子肯定是比孔子要小一点,时间要晚一点,孔子发生的事庄子尽知,然后(庄子写的时候就)编一点故事进去,这样把孔子写活了,基本的历史的线条他(庄子)不会瞎搞。

    “以夫子之行为奚如?”,你觉得他这一趟走得怎么样?

    “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师金说:你这个夫子他已经黔驴技穷了,他已经没路可走了,为什么没路可走了?因为他的方法不对。这里(庄子)先下一个结论,在后面逐句逐句地加以推论(这件事)。

    “颜渊曰:‘何也?’”,为什么这样下结论呢?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师金就说,用刍狗这一类贡品去做祭祀的时候,当它们没摆出来的时候。“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把它们装在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里面,再在它们上面挂上很漂亮的装饰。“尸祝齐戒以将之”,专业的搞祭祀的这些人还要斋戒,正儿八经的毕恭毕敬的把它们从盒子里面要请出来,摆到供台上去。

    “及其已陈也”到了这个仪式完了之后。“行者践其首脊”,来往的行人踏在它的背上,有时候把脑袋就踩在地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打柴的人一看,“哇,这里有个草人”,然后抓过来就往火里面一一塞用来煮饭。

    “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这个东西第一次用了之后把收藏起来,再找到下次使用的机会,他也不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也不会做梦。“必且数眯焉”,简单说意思就是把它供上去以后,这个供的人即使在思考,它有没有灵验呢?就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去庙里烧香、磕头,总希望有点灵验,如果没有灵验的话,就要思考一下,眯眼的思考一下。思考的结果他(庄子)没有说。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你的这个老师,他把“先王已陈”的刍狗,就是你的老师把过去先王曾经用过的东西(治理天下推行的一些思想规范或者社会规范),拿过来直接这样去用行不行呢?肯定不行。

    “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把它顶在头上。“故伐树于宋”,最后到了宋这个地方,人们把他的观点狠批了一顿,说简单点就是你说任何东西人家不接受,甚至开了批判会(这开批判会是我们形容一下情况)。

    “削迹于卫”,到了卫这个地方,人们甚至把他走过的地方要重新扫一下,觉得他把地上搞脏了,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当然这是形容)。

    “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这“商周”说的是宋魏,宋是商朝的后人,魏是周朝的延续,所以意思就很清楚,就是他在这两个地方都没有受到欢迎,甚至后来达到什么样程度呢?“围于陈蔡之间”,在陈蔡这个地方就被困住了,不让他们走。而且“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几乎就快把小命给饿掉了。

    “是非其眯邪”,这个时候是不是他应该反思的时候了呢?这是反问句,师金反问不做推论,然后(接着)继续比喻。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如果你把船拉到陆地上去推行的话,那样太离谱了,旷古之未有,人们也不会像他(孔子)这样去做对,但是往往他做的事就是这样一个性质和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清楚的一件事。

    “古今非水陆与?”,古代和今天就像水面和陆地一样,它们性质是不同的。

    “周鲁非舟车与?”,这里就把过去的礼仪和今天的想法比喻成舟车。

    “今蕲行周于鲁” ,你想把这个东西推荐出去。 “是犹推舟于陆也”,就像把船在陆地上推行一样,“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这个地方下了一个结论,你的老师(孔子)并不知道“无方之传”,就是这个世道肯定有一种核心理念,这核心理念是没有人去传它。没有人传它,但是“应物而不穷者也”,不传的这个理念,虽然天地不言但是必然有一个核心的理念放在那个地方(有一个道理放那个地方),你要是接受的这个道理同时按这个道理去做(就是你一旦掌握了这个理念),那么“应物而不穷者也”,你这个时候获得的自由感和自在程度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的。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桔槔”就是一种取水的工具,就像前面《庄子·天地》文章里孔子的弟子子贡去推荐打水的方法,人家在那个地方一桶一桶地提水,他说:你应该改进一下,现在有一种方法,就是竖根杆子上面搞个横杆吊着,一头用个石头吊着,另一头用个钩子吊着桶,然后把桶沉到水里去打水,这样打水非常省力,这个就是“桔槔”。

    “引之则俯”,你把它拉一下,它就俯下来了,它就往下降。“舍之则仰”,你一松,它就抬上去了。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它是由人来操控的,并不是把人给操控的。

    “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人随时可以把这个事情掌控在自己手里这样一个意思,“不得罪于人”说的就是它不会违逆人的心情。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古代的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重视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关注一样,不关注于“同”,而是关注于“治”,关键是只要这个事情做好了,不管方法是不是有所变动,只要这个事情能够做好,有利于老百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那么这个事情就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蒩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这些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酸甜苦辣可能都有。我们现在在草庄就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各种各样的水果只要成熟了之后,那么吃的话,任何一个味道都是有差别的。比如说石榴,橘子,它们肯定是不同的。尽管味道相反、有的是酸的、有的是咸的、有的是麻的,不同的口味,但是皆可入口,也就是能够被老百姓所接受。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礼义法度应该是能够与时偕行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不停的能够得到改变,如果把法度固定在一个地方自古到今都不加以改变的话,那么现在的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的,怎么样也接受不了的,就像“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就是你把周公之服穿在猿猴的身上,你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彼必龄啮挽裂”,说的就是用手去撕,用牙去咬,死命的把它要扯烂。“尽去而后慊”,直到把它一点都不剩的从自己身上扒下来才感觉到满意。这就是把猴子用来比喻人,如果给它穿上“周公之服”的话,那它肯定是要把它撕烂的。你认为这个“周公之服”非常有意义,非常能够代表古人的一种敬仰,在今天不一定。

    “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今天和古代相比较,那就像猴子跟周公之间的区别一样,你不要乱扯一气,把它们扯到一块了以后,你认为你是对的,你不能与时俱进的话,说不定你就错了。

    “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西施心痛,皱着眉头,抚着心口,人们都觉得她这个姿态太美了,谁觉得很美呢?“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隔壁的这个丑人见到她这个模样,也觉得她这个动作太美了。“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回去以后也“捧心而颦其里”,学着她(西施)的模样装病。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人们见了)赶快的飞快的逃跑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庄子连续用了很多的比喻(一共六个比喻)说明一件事,就是你要与时俱进,你的任何思想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庄子在给孔子安排这样一个故事,后来者给前去者安排一个故事。“夫子其穷哉”,这个“穷”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穷则思变”一样,思变是什么意思呢?他(孔子)被困在陈蔡菜这个地方七天没有果食(七天没有吃饭),饿的头昏脑胀,差点就呜呼了(这就是孔子的陈蔡之难)。思变就是如果(孔子)没有陈蔡之难的话,也就没有后世之享尊。

    孔子这个人的确是能够配得上圣人这个名号。为什么配置上这个名号呢?就是他肯定是没有听到事情背后是怎么样排贬他,他经历过了陈蔡之难以后,回过头来他就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了,说简单的就是他在他的后半生就致力于学问,他把很多事情说清楚了。有了这些体验以后,特别是政治上的体验,(他走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你就给他碰壁,碰多了)就知道这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顺应人的需求。在(陈蔡)这个地方,他也最终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顺应统治者的需求。为什么这样?因为统治者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掌控了时代的舆论权,时代的舆论权被掌控了以后,你要想推行与他利益相冲突的一些治国方略,他肯定是听不进去的。所以最后孔子终于在这个里面走出来了,知道怎么样去跟这些既得利益的统治者打交道,所以他最后获得了强势之享,历朝历代的当政者都要把他顶在头上,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他毕竟有“余”的那一面,他是儒家,而儒家跟“余”有一定的关系。

    从孔子的这个事件可以知道了,诸法莫不从于自然,故以与时偕行。你要是不能与时偕行的话,再好的方法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阴符经》里面有一句话,“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实际上个人的发展也不例外,不例外就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仙了道,想成仙了道,所以看了古人的说法、古人的传说,然后就认为好像古人的方法在点,就照着去如法的炮制,这种炮制是不是能够促进自己得道呢?道理是一样的,跟我们现在学习庄子的这篇文章里面所隐喻的这个结果是一样的,就是你修炼(就)要与时俱进,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这时候你就没办法获得修炼的真相。我们有时候对修炼的真相并不了解,只是听说一些故事或者传说(特别是神仙传说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

    另外一点,众口铄金,百姓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所以庄子在这个地方还是提倡适于百姓。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适于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就比较容易想得通,所以顺应自然,自性为德,彼为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德要以自性为主,自性是说你的本来的那一面,而不是说后天意识的那一面。本来的那一面,这样才能无方之传,才能够达到应物而不穷。如果是有方之传,传下来以后,你把它守死了,你不知道变通,最后就很难以获得新的存在。

    原文的解释就这些,通过原文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修炼不是一个保守的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的事,在新时代对修炼要有所创新。这个创新不是说在方法上去守旧,按古人记载的方法一步一趋的去做,那样肯定是走不出来的,为什么走不出来呢?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变化,就像我们分析信息变化一样,现在人们获得信息容易,但是人们要想清静下来很难,这就是一个现状,在我们的实践中就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个现状,要有适应这种现状的一些可行性的修炼方法和过程。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3-2-8 14: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2-8 17:42 编辑

一、修炼是一个观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 苍龙的问题:

    修炼修出了贤内助

    很长时间没有跟老师和道友交流自己的修炼感悟了,感觉自修炼以来,改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境,改变的还有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妻子。虽然我修炼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4年时间,但自从修炼以来,自己心境越来越平和,处事越来越沉稳,虽不长言,也无频繁动作,但每每只言片语或稍有举动,就能让身边人员诚服,工作越来越顺利,妻子渐渐改变了以前火爆的脾气,说话做事更加平和,关键是她现在凡事总会先为别人着想、先想着单位和公家的事,这不上周五我们这儿因为疫情实行封闭了,小区只让出不让进,妻子考虑到我单位要值班和其他工作还要处理,就让我提前一天去单位住下了,这一住一周了还不能返回家中,她独自一人在家也挺乐观,其实就算她不说我也会到单位,我们算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最近一段时间我虽然没有刻意去想怎么修炼的事,但一直比较注意日观己行、夜观己心,注意自己行是否合于人道、天道,心是否归于平静、自然。前天在咱们微信群里看到网友丽丽的问题:怎样才能从失之若惊中真正走出来呢?正好我在读老师的编著的《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师在书中说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要修炼到忘我无为的境地,这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又说:人要忘我,又要爱身,爱身以炼身,炼身以化身,化身以致还原于天下。细细思量,心有感触,觉得自己修炼虽然没有大成,但总算还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

    很长时间没有分享自己的梦境,9月2日晚上一个很短的梦,请厚音老师解惑:梦见自己的大儿子7、8岁了,好像上小学二年级,我给他买了一个很普通的学习用具,这时我战友的妻子黄成英对我说:你怎么给买这么便宜的学习用品,是要给你儿子留一大笔财产吧。我说我们不会给孩子们留什么大的财产,只会让他们学习好,我也会给3、4岁的小儿子买同样的学习工具。我说完看了一眼妻子,从她的眼中看到了赞同的意见。梦醒。现实生活中我们夫妻只有一个孩子(男孩),且今年已经上大三了,梦中出现了两个孩子,一个7、8岁,一个3、4岁,还有一个自己战友的妻子黄成英出现了(她跟我同姓),自己对梦中意境不甚明白,请老师解梦,谢谢!

[语聊]

    他问题内容很长,大概的意思就是“修炼修出了贤内助”,这一部分内容大家自己看一看,自己去完成这个过程,自己去下结论,看看他说的内容有没有道理。前面都是自己的变化的一些感受和总结,而下面才是他的一个梦,我就专门解这个梦。

     修炼是一个观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刚才也说了要与时偕行,我们的修炼观念也是这样的,古人所说的一些观念跟我们现代人的状态可能不相吻合,所以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人性命未知的部分即使是现代科学尚未能全部破译,说明科学的发展方向不一定是健康而全面的。人类连自身都不能全然知晓,又怎么能确定所知和所能是一定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高明的辨证部分。第一要有创新;第二要能够与时偕行;第三个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具备的认识(哪怕从科学和文明中吸收进过来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全部健康的,我们刚才已经论述过了这个道理,所以希望能够把这些道理记下来,要在自己实践中去体会一下,看是不是这样的。

    就像现在人类的科学里,飞机、大炮、宇宙飞船都是高精尖的东西,而细小的一部分,比方说已经有两纳米的制程的芯片了,芯片很小很小,1/4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能够装下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这是什么样一个概念呢?从人眼睛和手的角度上来说,肯定是人没办法完成这工作的,它已经做得很细微了,但是这个很细微跟人生命的精微是不是能够划等号呢?还是划不成等号的。为什么划不成等号呢?就是因为人的生命部分往往不是无机的,而是有机的。所谓的有机部分就是它是活的,而不像机器一样不通电就傻了眼,就是一个死坨子了。人有机的部分只要吃点食物喝点水维持正常的生物的基本需求就能够高效率的输出,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天地造物的能力远远的超过了人造物的能力,天地造出来的东西是活的,人造出的东西是死的,人要造出来活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一个分水岭,就是没有把生命加以认识上的深化。比方说我们谈到中医和西医这个问题一样,表面上看起来西医非常发达、非常科学,诊断起来非常有手段,但人家老中医就说:我只需要三个指头就能够知道人身体绝大部分信息。这一点西医就做不到,它非得借助于外在的一些设备,那么外在的设备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是非常契合于生命形态呢?恰恰又不能契合,这就是现在的(西医)科学还有不健康不全面的成分。 我为什么把话扯得这么远呢?因为首先要把道理讲清楚。


    这(梦)里是一个事件,现实中间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已经上大三了,在梦中却分成了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一个三四岁,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人的梦非常奇怪的部分就在这个地方,它有它的表述方法,它有它的表述内容,它有它的表述目的,我们要习惯于这样去接受这些信息的传递。如果不习惯,你说你要修炼,你说我只要掌握方法,然后我死命的去凝聚这能量就够了,行不行呢?那肯定是不行的。你要说行,那样他也行,为什么?强行者有力,你非要这样强行的做下去,那谁也拉不住你,你要瞎折腾那能怎么办呢?

    庄子将这个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我”,一个“彼”,“非彼无我 非我无所取”,这个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心与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认识好了这对矛盾,人的这个世界也就清明了,清楚明白了,清楚明白了以后就知道自己所想的问题和现实的这种关系是怎么样响应的,无论是客观影响了主观,还是主观创造了客观,都可以在这中间把它弄清楚,这就叫清明。

    现实中一个儿子,梦中却有两个儿子,是梦的主体不了解生命还是自己并不了解梦的根源呢?如果下结论的话,那肯定是自己并不了解梦的根源。因为我们的主观非常肤浅,而梦是代表客观在说话,“只有意想不到,没有不存在”。只有它传递出来的信息,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只有你的思想方法跟它的表述不在一个点上,所以当然你想不通它到底在想说什么,所以我们说“只有意想不到,没有不存在”。“梦”表达的是人客观上的继续发展与造化,而人的主观却并不了解也不相信人的生命是可以继续开拓的,这就是“知障”的由来(就是你知道了很多事,然后这个知道的事障碍了你向前看问题),因此人要通过不断地改变观念来了解自己而不是利用既定的观念来限制和杀灭自己的可能性。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人都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认为人必然会死亡的,然后就按照时间的顺序去想这个死亡的事,但是偏偏在几千年以前有个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后人就想不通了,他到底说的什么意思呢?于是就东猜猜又西猜猜,总是猜不到点子上去,这实际上就跟刚才所说的这个内容非常密切相关了。对于生命的结构,你并不知道它的全然性,所以你肯定就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亡了,但实上人死了以后不一定亡。

    中国的很多概念都是有阴有阳,然后形成一个词汇的。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声音”一样,“声”和“音”是两个东西,但是在我们的概念里总认为声音就是声音,怎么可是两个东西呢?它偏偏就是两个东西,“声”代表阴性的一面,“音”代表阳性的一面,所以传递出来的“声”和传递出来的“音”性质不同的,我们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这个特征就是阴阳两种性质方面是有区别的,希望大家习惯于这种区别,同时把这种区别带到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间去,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以后就知道,原来中国人传统上这样想问题是有道理的,就是首先从阴阳的角度把事物分成两个部分。所以人要通过不断地改变观念来了解自己而不是利用既定的观念来限制和杀灭自己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辩证态度。


    现实中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梦里面有两个儿子却有待于启蒙(因为他们都还在小学),“反者道之动”,这就是一类道在驱动的信息内容,是在告诉你这是道,它已经在动了,它在动,它想推动你,因为它在动是必然的,它还想推动人的主观跟着一起动。人的观念中时间是不能倒流的,所以这样就可能把人就封死了(有些想法就封死了),就认为自己不可能有新的造化,但实际上这个造化可能永远不会停止,它肯定永远不会停止。 就像我们平常知道的一些信息一样,十世班禅去世以后,他的内脏被取出来了表上金箔供奉在神龛上。人的内脏都已经取掉了,又经过药物防腐的处理,按道理说这个人肯定是死了,没什么可能再有生长的机制了,奇怪的就是若干天以后,他的头发还在蹭蹭地往上长,说明他没死或者是某一部分还没死,那这个机理是什么样呢?科学没办法研究。为什么没办法研究?因为科学认为(人体)这个系统是由心脏支撑的,把内脏都拿掉了,怎么可能还有生命的活动?它解释不通,解释不通就放到一边,避重就轻,那怎么行呢?那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就是你要面对问题要能够真正的把它解决好。

    在梦中道的信息告诉人,如果人能真正了解遗传基因的作用,并将人的全然努力用在“认识与遗传”的关系上,人生命中生死双向的蓝图就会展现出来而形成不可思议的造化结果。遗传学中认为儿子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续,梦中的儿子是不是在暗示还有另外一个方向的自己在人的生命中也是可以开发出来的?另外一个儿子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一个儿子不足以说明问题,在梦中让你生出两个儿子来,而且大儿子已经读大三了,但是在梦里面他还在上小学二年级,那说明是希望你能够返回去,返到什么地方去呢?返到时间的前面去。我们经历过的事我们肯定有记忆,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长了几岁有什么样的印象,这肯定就是一个序列的过程,但这个序列,作为人来说想办法从自己的现实中间慢慢认识清楚,慢慢地打破这个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不是说打破现实,而是打破这思维上的局限性,因为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首先就要在意识上要具备有可塑性。如果人的思想都已经定死了,那你怎么样去开发可塑性呢?这句话是我随机的一个结论,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这些结论都是为了讲一个问题,现实中儿子都已经长大了,在梦中自己的孩子却还很小,而且还多出一个儿子来,那到底是想干什么呢?想告诉我们一些事(最重要的事),就是我们的生命可以由阳性一面去延续,也可以由阴性一面去生长。阴性一面的生长,就叫修炼。掌握了阴性一面生长的技巧的人,他一定是懂得修炼的,而这个技巧最重要的一面就在于自己意识不能有任何的桎梏。不能有任何的条条框框,如果有了,那么可能性就被扼杀在不可能里面。总说不可能,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但实际上你如果真正知道这个世界的面貌的话,“一切皆有可能”,这是句广告语,但是带有一定的哲理,希望大家能够想得通这个事。

     梦在这个时候,后面主体唯恐人执着于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观念,而阻断了他造化的思想,所以特意用两个儿子来说明这个可能性。说明这个不可控的梦代表了人无尽的可修之的学习源头。人到了想控制自己的梦境的时候,其生命的造化可能性就被消灭殆尽了。这是我们上次交流的过程中说到的一个结论。人甚至连自己的梦都想控制的话,这个生命的造化就已经没有可能了,所以说我们不可控的(不去控制的)这样一种行为代表了人的无穷无尽的可塑造的源头。

    “战友的妻子黄成英对我说:你怎么给买这么便宜的学习用品,是要给你儿子留一大笔财产吧”,她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是这个意思,她说的是人意识潜在的部分来自于什么地方。因为“黄成英”反过来就是“英成黄”,“英”与“阴”同音,阴性的一面成立于或者积累于主观上的知见,所以人意识潜在部分来自于主观观念的日积月累,这个就是“黄成英”的基本意思。所以修炼者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无限的可知性一定要建立在对自身不断否定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否定下去,个人的独立和自在才能建立在道性的基础上,这也就是长生久视的由来。

    这都是理论语言了,说的就是我们在修为上下工夫一定要下对,要把功夫下在什么地方呢?要不断的否定自我,连自我都能够否定掉了,那其他的观念、想法、知识、知见就更加可以否定掉了。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不破就不立,我们是为了立起来,这个“立”就是不断地立,这个“立”除了关乎我们的思想境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性命是顺应我们的思想存在而存在的,我们的思想一旦不断地能够立起来,立起新的存在来,那我们的生命的更新就有了一个基础。这是比较粗略的一种结论,不是很细致的推论,因为这个(语聊)的时间很短,环境受限不可能做到系统的描述。



二、修炼是主观与客观两种存在的高度和谐与互动 --- 图蓝的问题:

    9-3课后梦                                            

    感恩老师一直以来的曲则言,上周语聊感谢老师予以名字的分解,我也分享一下心得,选择“途难”,因修炼的道途,难能可贵,同时也勉励自己,或者告诫自己,易得易失的道理。修炼,短短接触5年多,从小白开始,在短浅的认知里发现历史上修炼者修成的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因女性有天生的基础,基础好了,那么持之以恒的专研精神就弱了,这是规律,好的背后毕竟有另外一种运动在跟随。不过现在改一下字,改成“图蓝”,“蓝图”这是终极目标。听了老师的课,有了新的领悟和体悟,再一次感恩老师一直以来的陪伴。

    9-3课后梦1 、梦中讲完课道友们和厚音老师围坐在一张桌前,老师问我为什么不说话,(忘记了梦中如何回答)。随后老师拉我到一旁帮我按摩额头,头部,随后到手,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带手套了,问我知道为什么吗?我说手是头。继续转身按背,一股气流冲体,闭眼,后来我倒在地,老师也倒在地,我清醒时赶紧去看老师,大家把老师扶到了床上,老师晕躺在床上,我站一旁拉着老师的手,感觉一股气流又继续充体,不由的左膝下跪,心想老师是不是在暗示收我为徒,心里很感激并想哭,此时两个女人过来问我干嘛,我说老师因为替我治疗,他倒下了,接着又进来好几个人,我伤心感觉亏欠的离开了。来到街上,遇到2个青少年对话,他们在聊追求新的女生,其中一个说某学校来了新生,准备去追求。此时来了一个交警,肩上扛着超大摄录机,在拍对面挂的那个牌,然后继续向前走继续拍,醒了。   反思:“心想老师是不是想收我为徒”从小自懂事起,就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明星,很少崇拜人,这种个性应该放下,心平气和的继续往下走,向厚音老师学习,努力的去领悟、体悟众人为师,万物为师。

[语聊]

    表面上就是一个梦境,梦境里面还把老师给牵扯进去了,那么我们就看看人的潜意识是怎样在表达自己的状态和客观的要求的。潜意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往往比我们主观有智慧,它的布局往往很宽,所以我们要习惯于这种很宽的意境。

    “老师也倒在地”,实际中老师肯定是没有昏倒的,因为他指的是我,我肯定是没有昏倒,因为我连他的面都没有见过,我怎么会昏倒呢?也就是他梦中梦到我,然后他看到梦中的这个我昏倒了,他梦中的我是不是能够代表我呢?既能代表我,也不能代表我。梦中的老师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的代表,有这样一个基本含义在里面。潜在的一面昏倒了,说明这个做梦的人主观上消耗了他性命的大部分积累。主观太厉害了,估计他可能学了《天龙八部》里逍遥派的吸功大法,所以那个老师把手一搭上他的手就被把所有的功夫都吸走了,估计可能是这样的,这只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主观耗散了性命的大部分积累这个状态一定要争取早点改变,不是在练不练功上转变,而是在思想观念的习惯上、惰性上要认识自己。所以平常总是说要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这句话真的很好说,但是要做到的确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人要想认识好自己得经历过一些事,简单说就是要吃亏、要受罪、要受磨练,这就是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所说的“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这都是磨难,就是你本来的优势都失去了,不让你具备有这个优势,这就是磨练。人有这种磨练以后才能够提高自己。

    “心想老师是不是在暗示收我为徒”,在梦里面这种想法(这一点)还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因为修炼首先要做到自性为师,这样修炼者的灵性就很容易激发出来了。修炼不是主观意识的瞎折腾,修炼是主观与客观两种存在的高度和谐与互动。

    “来到街上,遇到2个青少年对话,他们在聊追求新的女生”,大家一听(这个描述)可能就会怀疑是不是人的习性里面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呢?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呢?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一个分类,“青少年”肯定少阳,“追求新的女生”这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性,这是符合于诗经里面那句话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自然趋势),你不要用道德观来界定它。

    “女生”就是少阴。一个少阳去追少阴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追求的是身外的女生,那就与飞禽走兽了没什么两样,如果是追求身内的女生,这个问题就大了。身内的女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梦者所有的成分,包括老师也好、包括两个青少年也好、包括还没露面的另外一个学校的新来的女生也好,他们都是梦者身体内部的一种结构元素。这个结构元素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去认识或者跟它互动,这都是人的修炼法要。就是这个东西里面有方法,这个方法的时间和状态要调整到符合于生命进化的需要,这样就称之为修炼。所以修炼的内容是活的,不是铁板一块,它是一个非常“活”的要自己去领悟的内容。所以如果追求的是身外的女生,那就是飞行走兽了;如果追求身内女生,那就是阴阳造化的一种暗示。

    “某学校来了新生”,说的不是这两个青少年本身的自己学校的新生,是“某学校”,说明他在希望人进行跨界(人的思想学会跨界),跨界就是从这个学校跨到那个学校,就是从自身想到众生,然后又从众生想到自身。这类信息需要观念上的拓展,需要了解身天下的结构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思想有一定的解放,总是在旧的思想观念上面揣测我们的潜意识释放出来的这种内容肯定是契合不了的。

    “交警肩上扛着超大摄录机,在拍对面挂的那个牌”,前面有少阳,后面有少阴(尽管少阴没有露面,但是少阴肯定存在的,因为另外一个学校来了新生,只不过是什么时候露面、怎么样的状态露面,当然这都是次要的),这个地方就有一个很奇怪的名词“交警”,交警是什么意思呢?交警就是有少男、有少女,有少阳、有少阴,他们之间肯定有一种词要发生,这个词就叫交媾,交媾一类的警示查察肯定是需要的,就是它(梦)在警告你:你不要瞎想一气,你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模式你就可以随便瞎想,千万不能随便瞎想。大的提示可是早已像宣传画一样摆在那个地方了(公序良俗就像广告牌一样挂在那个地方)。

    交警(警示)又拿着摄录机在拍广告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公序良俗的一面和自然的一面性质是不同的,一个是主观上所要什么奉行的,一个是客观上需要发展的。那么既然这个宣传画一样的东西(公序良俗)已经在那个地方了,只是在他的对面(因为他拍马路对面的事),对面就是相反的运动方向的那一面,就是容易被人忽视的那一面,所以这里面就极具智慧性。谁说我们的梦境里面是非常简单的?它非常复杂的,它所具备的智慧信息我们一下子还解释不完、还破译不了,大家如果自己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沿着自己的想法继续研究下去。这不失为上策。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有可能把古代人的一些练功的方法在我们的梦境中还原出来吗?它没有,它不给你搞那些事,它认为那个事就跟我们今天学习内容一样要与时俱进,你要用现代人的思维看现代人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

    现代人思想太发达,知识太多了,你说你要让他修炼好,他怎么修炼好?光是干扰性他就没办法排除掉,你说他怎么修炼?所以现在人不好修炼,不好修炼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有一些方便的法门,这个方便的法门不在宗教里面,在自然里面。就像这个梦境一样,这个梦境非常生动,你说他的意识里面已经有青少年了,有女生了,有个所谓的追求了,追求了以后又有交警了,这个交警实际上就是交媾一类的警示查察肯定是需要的,同时到底在哪个方向?怎么做呢?它都告诉你了,只不过是你得好好地按现在的道路交通规则去体悟一下或是形象化一样,这样你才能想得通,原来讲得这个事。刚才不是也讲了吗?人的主观和客观,人的客观是可以遵崇自然的,人的主观要遵从于忘我无为这样一个基本要求,不要越过了这个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3-2-11 13: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2-11 16:41 编辑

三、人是一个非常需要认识自己的一种存在 --- 清荷之美的问题:

    关于房子的梦

    梦境一     8月26日梦中什么都没带就去看望朋友任志宏一家三口,见面后先是和他女儿璇子十岁左右(现实中二十多岁)聊了几句,梦中觉得她性格内向,话不多,他的家在安口镇的十字路口,房子类似于古建筑而且周边是圆形的,我俩都认同这样的房子做饭操作很方便,并告诉他我家也是这样的房子,就在镇子的西北角,是父母住并说要回家看看。场景一转,看见表妹王小兵只穿了内衣内裤正参加和美国女队的篮球赛,看到她右手反手投球姿势很熟练,球场类似于舞台,下面有好多人在看,任志宏的爱人和女儿也在其中,球赛结束后看到表妹向一个山坡走去(回家的路),我舅舅在后边跟着女儿,转眼间表妹和我在一起,并说打篮球也只是为了高考前放松心情。

[语聊]

    “女儿璇子十岁左右(现实中二十多岁)”,又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实中的20多岁,梦中了却只有十来岁,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梦肯定想表达一种状态。

    任志宏家和自己家一样,类似于古建筑:   人自古以来并没有发生过改变,不可能说2000年前人有两只手,现在人长成三只手了,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进化成那样,所以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他要改变的东西不在形体上。不在形体上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有的人说那肯定在生物工程里面,现在动不动就搞生物遗传基因的修改,是不是在那里面呢?也不在那里面,为什么?因为你一改问题就来了,因为人类现在的科学水平,表面上在研究生物,就像现在的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到底这个病毒是经过人修改没有呢?是纯自然性的吗?纯自然性里面没有这种病毒,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没有人的智慧在里面,自然的智慧要服从自然的法则,就是一个病毒在人世间流行的话是有时间性的,除非人赋予这个时间可以无限延长,否则的话在自然的模式下一个大周天它都很难得坚持下去,因为“天地尚不能久”,它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不像人一旦拥有了某个技术或者能力或者方法以后,他就想永远的在这个上面霸占、驱使、奴役或者以此来改变这个世界为自己所用,这是人奇怪的地方。所以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人是一个非常需要认识自己的一种存在,人自古以来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样的改变,有志向与无志向的人形体上也都是相同的。

    任志宏的女儿璇子和表妹王小兵:她们都是少阴,因为年纪都不大。现实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年龄往小的地方显(20多岁人就变成了10岁左右),有血缘关系的人,他的反应又很正常(表妹要高考了,为了高考放松身心去打篮球),这是在暗示修炼者不着我相时天地万物为一,想象即可言造化。有志向时格物向内,寻找阴阳五行的搭配,明白多了的时候不言而观应,不动心而证结果。

    “不着我相时天地万物为一”,不着我相就是没有我相,把自己给忘了,天地万物就和自己互相之间非常剧烈地进行交换,这个交换非常神奇的,神奇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想个什么事,这个事肯定就是这个世界的一种存在。 “想象即可言造化”,就是你想什么,这个事情就变成真相了。 “有志向时格物向内”,在这中间有志向的时候,对社会的规律进行认识一定要向内发展,向内去认识自己的生命来认识众生的共性。 “寻找阴阳五行的搭配”,这个搭配有规律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在阴阳五行上面发展的比较好,对任何事情的分析都丝丝入扣,不会自我产生困惑和矛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好处。 “明白多了的时候不言而观应”,你的信号积累越多,你就要看这个事物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不是顺应自然的。“不动心而证结果”,就是不要去用心的期待什么、指望什么或者期盼什么,不动心而产生的结果必然是什有利于生命的发展的。


    梦境二    9月12日梦见老家的上房靠右侧有间三角形结构的偏房(堆放杂物的地方),梦中有人说这房子连一张床都放不下,朋友任志宏却打开门进去了,我也进了房间,呈现在眼前的是由北向南依次有阳台、厨房、卧室、客厅的大房子,而且家里用品齐全,曾是我们一家三口住过的地方,任志宏的爱人招弟看到后说要租给她们住,我说:“既然房子空着不要钱住进来就行了”,她说要给我每月200元。场景一转,我们又走进另一所门朝西的房子,进门靠右的几层架子上堆放着一些大米、面粉等东西(梦中感觉什么时候放的怎么一点没印象),觉得太浪费,就对招弟说这些给鸡吃吧,进屋后房子的结构和第一次看到的差不多,看见左边有一捆没用过的碗(类似于莲花形状)就和招弟各拿了五个,然后看到右边的其中一间房子住着老公的侄子李星(二十多岁),紧挨的一间是老公曾住过的,并说是他以前的家。

[语聊]

    总的说来都是亲戚朋友,所展示的都是有用和没用,没用的觉得是浪费,有用的又不知道它的变化,方寸之间两双白

    比方说三角形结构的偏房”进去了以后,变成一个自己一家三口曾经住过的地方,"有阳台、厨房、卧室、客厅的大房子",是怎么变过来的呢?常态之下空间、时间都用在了假象上,非常态下逼仄(很狭小的地方)的三角空间可以演化出一个旧的完整的记忆。原来空间也是可以变化的,你只要在非常态下是可以变化的。剩下的情况肯定和我们自己本身的道德观是有关的。 “觉得太浪费,就对招弟说这些(米、面)给鸡吃吧”,为什么不想人也可以吃非要给鸡吃呢?觉得浪费却又给鸡吃。

   自己所有的梦都是自己心里想出来的,“她说要给我每月200元”,200就是双白,就是说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会落空。没有按自然规律就落空,(如果)按自然规律来(就)总在积蓄。

    这(梦)里面有两个家庭,一个是任志宏一家,一个是姓李的一家,任你谁家以什么为结构碗(都是)可平分(的),“和招弟各拿了五个(碗)”,她与招娣两个人每个人分了五个碗,平分了碗,好像是圆满的但需要填充,因为碗是空洞的一个用具,就是老子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我们需要明白或者联系这些思想,光有这些器是没用的,还要知道怎么去用它。从梦境的内容来看梦者并没有将修炼的信息充实于潜在的架构。构架是放在哪个地方的,但是构架里面到底充实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这个是需要领悟才能够完成的工作。


    梦境三    9月13日午休一梦,老公在一间房子四面墙上和屋顶用各种色彩画又似在填充一幅很大的观音菩萨像,线条是菱形的,以绿色为主,并赞叹他画的不错,四面墙的身体部分已完成,抬头看屋顶,是淡淡的黑色线条勾勒的菩萨头像还未填充色彩。

[语聊]

    修炼者需要做菩萨还是画菩萨?肯定修炼者需要做菩萨而不是画菩萨,做菩萨是最重要的,如何做菩萨修炼者也懂,那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画菩萨的过程呢?

    “房子”,指人的内心空间,画上一个菩萨的形与内心印证一下菩萨的行那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是修炼者,我们就需要去印证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于菩萨的行为。更何况现在梦中室内这个菩萨的形只有轮廓,而没有表现出它的头面来,说明修炼者的内在真相和志向追求还没有完善。

    现代人的思想变复杂了,现在人的信息更加庞杂了,所以现代人的修炼也就变得随机性更多了。不像古代人,你告诉他一个简单的方法,他可以用很多年,然后最终获得了成功。现在的人,你告诉他很多方法,他东试试西试试,这试试那试试,他不一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思想很杂了,没有古人单一。这个现象回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中来就知道,与时偕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这个理念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智慧(不是水平而是智慧),智慧提高了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真正的踏入到修炼的实践中间去。



四、从道性的角度上来看反面的存在就知道人生还有另外一条路 --- 一花一世界的问题:

    几个梦境

    梦1,我给陈冠希带他的两个孩子,我们在餐馆里吃饭,有很多桌,我们坐在其中一个圆桌上,这时陈冠希的一个朋友进来拿了几百块钱给那两个孩子,还说要拿给我,说是我帮了他带孩子,我没有要,我是想着我都这么大了,怎么好要,接着我姨娘和她的女儿陶泽静进来和我坐一桌,陶泽静还怀着孩子

[语聊]

    “陈冠希”,在我的印象中前几年估计陈冠希可能还是比较“有名”的一个艺人,有个艳照门事件,就是他的电脑坏了就拿到修理部去修,结果人家发现在硬盘里面尽是和一些明星们拍的不雅的照片。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电脑里面自我欣赏一下,那是你自己的自由,但如果你这样被人家发掘出来流到社会上去了,就造成了一些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相反他(因此)“走红”了。我都不知道他演过什么电影,我只知道他有这么一个不雅照的经历,搞得很多女艺人被拉下了水。当然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现在关键是我们普通的一个人的梦里面为什么会梦见这个陈冠希呢?那肯定梦者自己本身跟陈冠希这个形象有关,跟梦者的思想立足点也有关。比方说“陈冠希”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冠绝历史,就是最起码在历史上还得有点名,你说谁不想?谁都想,但又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到底会有哪几个方面。

    “给陈冠希带他的两个孩子”,帮陈冠希带两个孩子与以上的人们的文化习惯是一脉相承的。

    “在餐馆里吃饭,...我们坐在其中一个圆桌上”,(坐在圆桌上吃饭),从道性的角度上来看反面的存在就知道人生还有另外一条路,因为是个圆桌子,如果按双数去坐圆桌子的话,那总能够找到对应的对面(说的对应实际上就是对面的意思)。

    有人给钱他不要,原因是自己大了:   大人与小孩实际上都需要钱来过生活,(自己)大了不要钱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是因为人的思想有问题,因为她不好意思要。为什么不好意思?是因为她没来由的给陈冠希带孩子,然后陈冠希的朋友没来由的又要给她钱,但实际上人家给钱是你劳有所得。你不要钱那是因为你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和劳有所得是不相吻合的,这就是人的思想有问题。如果你不取钱,你肯定就有所取,那你到底在取什么呢?(一个说法或一个疑问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要为陈冠希带孩子,而不是为普通老百姓进行服务呢?这个道理应该说得过去,这个问题应该提得出来吧?

    姨娘和她怀着孩子的女儿:   这都是指母性遗传的功能性范畴。女性的功能性范畴都是要生儿育女进行繁衍生息,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功能性范畴,反衬出来前面的内容是具有性意向的,就是她的性取向是跟这些信息密切相关的。


    梦2,我和我姑姑去旅游,回来的时候一条街上,边上摆满了水果摊,几乎所有的水果摊都是卖的芒果,其中一个摊是在我们社区工作的曾小晓的摊,她摊上还挂了一排的猪肉,还有水果,我姑姑在买水果,晓晓说她平常时候就在社区工作,周末就来这里卖水果,我心想她还挺会做生意,我也想来这里卖水果,这里人特别多,生意特好,之后,我和我姑姑就坐公交车回家了。

[语聊]

    这一个梦境就把前面那个梦境往深处推了一下。

    “姑姑”:   父系遗传中的女性,阳中之阴性质的点化。她是阳中之阴,因为父系属于阳性的,阴性就是姑姑,父系里面的女性就称之为姑。

    “旅游”:   人在旅途中,貌似回了“家”,实际上并不明白“家”的意义。我们老说回家回家,然而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回家?那不一定,就像原来台湾歌手潘美辰唱的《我想有个家》一样,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都有一个“家”,但实际这个“家”真实的意义有待于深入探索,特别是修炼者的“家”更要深入探索。实际上这是深化人们观念的一个梦境。

    整条街都在卖芒果:    芒,人生死的真象被掩盖着。老子有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芒”就是上面有个草头,下面有个亡,绝大部分人难逃死亡的结果。刚才曾经说过人们普遍的一种想法(认为是这样的)。

    “曾小晓”:    人生的过程中总是曾经有那么一点点机会接触到长生久视之道。曾,曾经。

    曾小晓业余时间卖水果:   人在积累自己的业力时一定会有觉悟的机缘。

    卖芒果,还在卖猪肉:   被动的受人宰割源自于茫目地生活。“茫”仍然有个“亡”在其中,说明人的茫目时常会受到潜在的提醒。

    这是一连串的相互关联的一些信息,希望大家不要割裂开来看待。这样一连串的结论都是由这一个简单的信息,就是旅游回来在街上碰到水果摊,全部都是卖芒果的,社区工作的曾小晓除了卖芒果外,还挂了一排猪肉,说平常一般在社区工作,周末就过来卖水果,这本身就是日常中经常或者时常都能碰到的一些事,在梦中出现了,居然能够得出这么一些有关修炼认识上的结论。所以我们思想的着落点可能不是一个方向了,希望大家要养成这种习惯多方向地去做一些联系,就像我们说横向联系、纵向联系都要做一做,不要单纯的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问题,那样是不利于修炼的深化。


    梦3,有好几个人在炸金花,其中一个人去查他上家的牌,两个人都是一对A,其中一个是对A带K。

    梦4,还是在炸金花,有一群人围在一起炸金花,周围很多人在看,其中就有我,大家都看得很起劲,打的人也很起劲,我们小区的刘树云的儿子去查他对家他爸爸的牌,没想到他爸爸是个炸弹三个九。

[语聊]

    第三个梦和第四个梦性质相同,都是在赌博。 到底是什么叫炸金花,我也不懂,我只知道这肯定是赌博的一种方式或者一种玩法。“嗜欲深,天机浅”,人的生命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只是满足主观上的吃喝玩乐刺激,不知道去体会生命的进化与升华。这就是梦一和梦二所概括的结论。就像芒果和猪肉挂在一块一样,前面的内容也是这样,莫名其妙的你替陈冠希带孩子,陈冠希有没有孩子需要你带呢?那其实是一个比喻,就是人的潜意识在说一个道理:要从道性的角度看看反向存在就知道人生还有另外一条路。另外一条路你一定要去发现它,发现不了你就是肉眼凡胎,你发现了然后勤而行之,那么你就可以说“吾闻道已”,闻道了就可以有实践的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益和有条件去享受更高级生命形态的感受,比方说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要修仙了道,像这些都是可以实践的,你要知道它不是传说中的那种状态,现实中的状态怎么样的呢?就需要你深入进去,对更高级生命的一种感受你可以深入进去体会。我们这个说法已经讲过无数遍了,但是极少有人愿意去尝试,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必然性,为什么呢?因为上面的状态已经确定了,“嗜欲深,天机浅”,这一深一浅说的就是人的一种基本状态。这个基本状态放在修炼者身上,修炼者就能够把它反过来,一定会变成“天机深而嗜欲浅”。天机深了,嗜欲就浅了,这是必然的。天机深了以后,就是他能够知止不殆,他随时都能够停下来,什么事都不易上瘾,他不会上瘾,管他吃喝玩乐,管他是烟酒茶,都不会上瘾。所以只要能够反过来,就是能够造成修真有成的结果。



    另一个是我姑姑的梦,一条很大的鱼朝她飞过来,鱼的两边各站着一个小女孩,飞到她面前一下子就不见了。她觉得很神奇,跟我们家人分享了这个梦。就这么几个梦,请老师给解释解释,谢谢!

[语聊]

     “鱼”,余,多余的意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传统文化中将梦见鱼划入到损的解释里面去,几十年前曾经看过《周公解梦》,其中有一条就说你梦见鱼就说明你要受损,受损就是一定损失的意思,到底损失什么东西呢?这就要在现实中间去判断的

    “鱼的两边各站着一个小女孩”,此类损不容易被人所觉察。因为小女孩本是少阴,少阴本身是很懵懂的,就是她的目的性不强,所以她根本不会让你发现这个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很大的鱼”, 人如果有余以奉天下,身天下太平就能不招自来。人的健康很奇怪,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梦到这样的情况以后,他只要按这句话去做,“有余以奉天下,身天下太平就能不招自来”,你只要知道为天下人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呢,那么自己的身体健康呢就不招而自来。简单说就是人的健康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自己的心情、思想或者境界寄托于天下。人的思想寄托于天下了以后,人的身体平衡是不是就容易多了?这是一种辩证思想,我也希望她能够跟她姑姑能够把这个梦再解释传达一下,这样造成老人最起码有一个健康的开始。我们在这个地方的交流属于在新时代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没有用过去宗教或者所谓的练功的一些方法把人圈在里面,没有这些东西,是全新的一种互动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感兴趣,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是真的需要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3-2-11 16: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2-11 17:59 编辑

五、一定要在自然中间去明白道理 --- 非我非非我的问题:

    请教老师关于死的问题

    大概是一四年春天,我在老家,家里的小黑狗吃了玉米地里被毒死的田鼠,中毒了,在家里的走廊上十分痛苦的叫着,然后蹬了几下就死了,那时我就看到离小狗不到一尺的高度,有一缕烟,就象香燃烧时升起的一缕烟一样,当时因为心情不好,也没多想。现在想起来,仍有疑问,走廊是水泥的,我用拖布拖过的,没有灰尘,所以那缕烟排除土雾升起的可能性,请教老师,这缕烟是不是小狗的魂魄,如果是,这缕烟会飘向何方,是随机飘,还是有固定的去向?我们人死,是不是向小狗一样,一缕魂飘出来就宣告了生命的结束?有一种说法,说有的人临死的时候,自己能做的了主,请教老师,临死自己能做的了主怎么理解?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语聊]

    她想请教一下关于死的问题,我们今天也讲了很多死的内容,特别讲了死亡的内容,“死”和“亡”是两回事,大家不要把“死”“亡”扯在一块谈,扯到一块谈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扯在一块谈就太肤浅。把死亡分开来以后,你就知道和原来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大大的高于我们现代人,我们现代人以为自己有科学意识有文明意识,就认为自己好像懂得很多一样,实际上啥都不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生命的真相。相反古人从各个角度都尝试过了、实践过了,他知道生命的真相。为什么现代这么发达了,相反还不知道生命的真相呢?就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没有也没有能力去揭示人类生命的真相。它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它思想出发点错了,现在的研究方式的出发点错了,它尽去弄一些杀人的机器、杀人的武器、杀人的方法,从来没有说研究一下人生命的起源。它即使研究生命的起源,它也研究到犄角旮旯里面去了,自己拼命挣扎也挣扎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许进不许出的思想模式限制了现代科学去认识生命的真实面貌。

    古人说生死事大,一说到这个事大家可能都很感兴趣,我们就先把最后一个问题先解决一下。


    “有一种说法,说有的人临死的时候,自己能做的了主,请教老师,临死自己能做的了主怎么理解?”,这样的问话是拿他人的结论来这个地方寻求认同,她不是来问,因为显然她自己已经有结论了,说明问问题的人已经具备有自己的不能确定的一些想法。她不能确定,但是她已经接受了,那怎么办呢?因为人人都想自己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有所控制、能够有所做主,希望自己能够在临死的时候做自己的主,这种情况到底成不成立呢?
我们暂且放在一边,待会儿再仔细的论述。


    在中国之所以存在神仙学说,是因为道家思想中将死亡这个普通人看起来是一件事的过程分成阴阳两个方面“死”和“亡”。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是从生命的系统工程的角度下的结论。东西方宗教文化中都承认人的存在背景中是有灵的(灵性的灵),但是科学找不到其存在的证据,于是乎当下人们的社会观念仍然不能确认生命中灵体的真实性,说简单点就是魂魄肯定在科学上是不认同的,因为科学的历史相对于相对性其结论被人们所迷信了。因为科学总是讲唯物的,唯物了就要讲验证,不被验证的时候,当它的手段、认识的方法都有碍于这种验证的时候就没办法再往下研究,所以就阻碍了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从以上的推论来看,人的生命自主性是存在的,但是得满足老子所说的道德这个条件。有的人说临死前能够自己做得了主,那得是满足条件,如果没有条件的满足,那就是一种臆想,就是在思想上自我陶醉的一种想法,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在生命中道德这个条件是很直接的,除了主观意识存在人是否还存在有客观意识,并将客观意识像主观意识一样,甚至更深刻地去耕耘。就是要根据道德这个条件把客观意识来认识清楚,然后深入进去实践一番。易经里面的那句话非常经典,“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就是讲究一个事物总是分成阴阳两个方面来认识,只承认主观意识存在,显然是不道的。这种不道也正是造物早早就深藏在这个里面的,所以人要想做得了自己的主,就一定要闻道并勤而行之。

    举个例子,宗教中有很多想当然的方法实际上并非其然,我们只有深入进去实践了以后并历练过了,才能够明白这个世界真相是什么样的。比方我们已经学过了的《六祖坛经》里面,六祖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念头绝了就死了,有念又不行,为什么呢?有念肯定入不了定,所以这是个矛盾,那无念是不是可以呢?念头绝了以后,你就死了,生往别处了,这是一种生命的自主,因为很多人就把自己念头搞绝了,在往那里面死钻,这个是有现实的验证的。

    我在80年代搞工程的时候,听到一个公司的经理说他曾经在九华山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他就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九华山的一个庙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坐化的人。就是(有些人)坐的时间长了,也失去了他的念头(不知道坐了多长时间,然后他又不回来),你说他死了吧,他(身体)还有点温度,有点温度吧,他又不是活的,他又活不过来。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六祖说的“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就是他的信息(他自己本身的魂也好、魄也好或者神也好)出去以后,晃荡晃荡,又没什么能量,就是它能耐不大,能耐不大了又想寻求自由,那怎么办呢?那念出去了以后不愿回来。不愿回来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贪恋外面的世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回头一看,这个臭皮囊简直臭不可闻,它不愿意再进去,那怎么办?所以它只有在外面晃荡。它这一晃荡就被外面的信息所吸引,比方说,如果一个人的信号在空中飘荡的时候,底下有一个妇女正在生产的话,就像猪八戒一样,低下有一个母猪正在生产,猪八戒一不小心就被吸进去了,吸下来以后就成了猪八戒。

    当然是《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在人身上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故事呢?的确,在修炼者中间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千万不要念头绝、不要绝了自己的念头,应该应无所住,就是你要有反应,否则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你说你做了[le]自己主吗?你做得了[le]这主,但是你做得了[liǎo]自己的主吗?做不了[liǎo]自己的主,这就是个矛盾,希望大家理解这个矛盾的由来是什么样的?由来就是你自己本身在修炼上的认识不健全,没有系统化,不是真性的,只是接受某方面观念,然后一味的执着进去了,“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六祖就说这是大错,错在哪个地方呢?错在主观与客观没有形成不可分割的系统。修炼是一个系统工程,阴性的客观意识需要修炼者去认识去完善去积累去构建,要想完成这些过程首先就要承认客观意识与这个世界的相似性是自然圆融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中间有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与这个世界的原貌是相通的、是圆融的。

    人的生命不可能经历所有的可能性,就像我们说人要去实践要去体验,但是一个人怎么可能体验得了天下所有人的感觉呢?体验不了,如果是能够体验的话,那他就是上帝就是造物主了,那种可能性是极小。既然不能经历所有的可能性,但是人却可以利用系统的相融性寄托于天下,你在系统中间,你是可以有信息沟通的,这个沟通是在整体性上互动的。利用这个相融性寄托于天下,那么这个辨证状态是这个世界中真人们的真实面貌。无数的念头中哪些念头是真性的?这就是道德观念的由来。


   狗吃了被毒死的田鼠,十分痛苦的叫着蹬了几下就死了,我看见离狗不到一尺上方有一缕烟,这缕烟是不是小狗的魂魄呢:     任何生命都是某种物质所组成的,未知的一些物质在特殊人状态之下或者在特殊人的眼里是可能被发现的,就是你发现了生命的一种物质,到底是不是要把它划归到魂魄这个里面去呢?那取个名字叫阴神不行吗?叫阳神不行吗?叫神不行吗?都可以的。所以观念实际上是一个活性的东西,不要把它固定死了,你把它固定死了以后,你就不知道这个魂魄的观念是比较狭隘的,就是用的范围比较窄,要想在宽广地方用它,你要用不了,然后你又用了它,这个时候就容易发生一些误解。

    “如果是,这缕烟会飘向何方,是随机飘,还是有固定的去向”:    道法自然。(如果)你道法自然的话,你任何再厉害的功夫都不可能把这个东西都控制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一定要在自然中间去明白这些道理,然后再从自然中间去提炼出你自己想掌握的一些信息。 就像把一滴墨汁滴在一盆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个墨汁就会扩散开来均匀的分布于水中。一滴墨汁在清水中可以发生污染清水的这个现象,这个水是不是就绝对的还原不了了呢?是可以还原的,墨汁呢可以过滤出来,水又变成清水,就像我们从海水中间提取一些微量的元素这个过程一样,海水中间有很多微量元素,是不是我们提炼不了呢?是可以提炼的,这个提炼的过程就相当于刚才说的意思一样,溶于水然后提炼于水这个过程都可以正向和反向反复的运动。作为修炼达到一定的水平的人是可以在这个中间去掌握一些存在的,但他一定是道法自然的,他一定不能像老百姓那样单纯的从利益上去考虑的。

    “人死,是不是向小狗一样,一缕魂飘出来就宣告了生命的结束?”:    这个问题我们就扯远一点,人跟人的死不一样,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天在收集问题的时候,我就看到偏将军提出了一个事,他把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贴出来了。《为人民服务》是过去的老三篇里面的第一篇,里面讲了这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人死了以后老百姓还念记着他,所以他没死。也就不能说他的生命结束了。这个结论应该是符合于我们这个客观现象,因为老百姓老记着他,他怎么会死呢?他肯定死不了。我们现在说的是一种好人,好人就是这些人为人民做的好事太多了,人民怀念他,就无形中就承载了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作为真人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呢?他是不是也是需要老百姓记着他呢?不是的,他不需要老百姓记着他,他也能够长久。为什么能够长久?就是因为他(真人)掌握了自然界的人变化的规律,他从这个规律中间找到人生发的本因,从本因中间再进行造化,然后就把自己的结构弄得和人的结构能够形成一种捆绑或者永久的互动的状态。这样人的生命一个一个朝代的过去了,但是他的信号还不会移动,为什么不会移动?就是因为他(真人)的这个结构确定了他跟人的社会性的结构或者社会的人的形态的相似性,这个相似性就像我们人的小宇宙和客观存在的大宇宙有相似性一样,这个相似性就让真人们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就是有这样一个关系在里面。

    “小狗十分痛苦”,所以它属于横死,它活的好好的,你每天给它狗粮吃也好或者给普通的饭吃也好,它都能够活下来,但是如果它吃了毒药或者吃了被毒死的老鼠,它就很难再活下去,这叫横死。

    横死的生物如果处于年轻态的话,它存留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意思就是它原始的精力、元气或者元阳都没有耗散,没有耗散所以它一旦横死了,那么这个信号就比较容易在阴性的角度长时间的保存。否则就像年老的一些生物、年老的人,生老病衰以后,他的死亡就显得非常的平静,就是他没有什么阳气了,所以他去的就比较平缓。 所以有时候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事还是非常玄妙的,比如就像一个马路上如果压死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年轻人的话,那么这个地方肯定就要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这个消极效应就是可能在若干年之内,这个信息还会影响到这个地方,还会继续出现车祸,会继续出现死人的现象,这什么原理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些生物的横死,由于死的这个对象属于生气比较旺,这个旺就导致它这个信号不容易散掉不容易消失,它就会影响到其他的生物的存在。这是一种自然结构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修炼者弄明白了生命的全然结构,对造物的意图也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让自己的生命能够演化于天下万事万物中了,那么人的生命形态就再也不受形体的制约了,这就是长生久视之道。

    刚才我们说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这个老三篇我们都要好好的读一读,为什么要好好的读一读呢?因为那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者都在奋斗的时候形成的精神食粮,它有一些很积极的信号。最普通的就是能够让我们接受的一个信号---我们现在所说的“三观”,老三篇有一些“三观”都是可以让我们有很好的修炼的奠基。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为人民服务》就像我们说的“为天下服务”一样;《愚公移山》就是我们中国人就讲究这种精神,一个人有了信念以后,那么大的山他都可以把它挪走;《纪念白求恩》也是这样,他没有民族没有国家的界限,只要是有利于他人的他都要积极的去干,这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所以有了这些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离修真成道的大门也就自然不远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是这样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读好老三篇,塑造好自己的世界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3:43 , Processed in 0.0213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