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回复: 3

厚音老师讲解《庄子·外篇》(第49讲)《缮性》(1)

[复制链接]
天堂 发表于 2023-5-27 10: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5-27 11:52 编辑

《庄子·外篇·缮性》(1):                                       < 语聊整理,不当处请直言斧正 >   


    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语聊]

    这是《缮性》这篇短文的第一节,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缮性”是维护本性的一种说法。比如说修缮,普通人一般都是用修缮这个词描写对一个事物的修理或者还原的意思。

    “缮性于俗俗学”,“缮性”就是修补和还原于人本来的一面。“俗俗学”,这个“俗”本身是两个字,但是一般的文章都只是写了一个字,两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两个字就代表它是一种高雅的学问。一般人们认为讨论人的本性的修缮问题是一种高级的行为。

    “以求复其初”,认为这种学问是比较高雅的,是想达到“复其初"这个目的

   “滑欲于俗思”,这里的“滑”念gǔ,《齐物论》里面经常出现这个字,“滑疑之耀”,那个时代人经常这样用“滑”,“滑”就是纷乱的意思,当动词的话也有扰乱的意思,扰乱了人的欲望与俗思(普通人的思维的方式)。

    “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这样的人就称为“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真正的进行修道的是以恬养知。“恬”就是安静的意思。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智慧生了以后并不是说要去拿智慧去做什么。

    “谓之以知养恬”,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见识、认识更加深刻了。

    “知与恬交相养”,智慧与清静相互之间相得益彰,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相互促进。

    “而和理出其性”,“和”就是唱和的意思,“理”就是本源的意思,“出其性”就是“和”于“理”这一面就自动出之于本性(本性就体现出来了)。

    “夫德,和也”,人的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来的一面和道理的一面相呼应而得出来的一种实践的表现叫做德。他(庄子)认为这个德是顺从本性的,他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在里面。“和理出其性”,过去古人为什么在修炼中间提倡“穷理尽性了命”呢?实际上他就认为这个“理”是“道”,也就是后面一句话“道,理也”。 “夫德,和也”,“和”就是和于本性而理又是道的表现之一,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理”不是一种狡辩之理或者是诡辩之理,这个地方的“理”称之为真理。

    “德无不容,仁也”,当你有了德以后,你对世界的容忍性或者各种现象的兼容就宽阔了,这个就称之“仁”。

    “道无不理,义也”,任何真理都出自于道,这称之为“义”。这个“义”和“仁”相对我们平常认为的“仁义”的说法来说不知道要宽阔或者高远多少。

    “义明而物亲,忠也”,当你“义”明了以后,这个物(万物)对你自己来说就显得很亲热很亲近(很容易亲近),这个就称之为“忠”。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我们内在的一面非常纯粹而实在,“而反乎情”就是反馈到表面的存在中来,这个就称为“乐”。

    “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信行容体”就是行为里面既讲信又能够得体,然后又能够用文字的方式把它总结出来,这就是称之为“礼”。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他(庄子)为什么这样去做一个反逻辑的推导呢?为什么“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呢?就是因为人们在“蔽蒙”状态之下(“蔽蒙之民”),他们认为是在追求一种高雅的“俗俗学”,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进行一种“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因为人们不可能像他(庄子)这样去仔细地写文章去论证一个事物的来历,但是你告诉他(人们)非常复杂的,相反的他(人们)只会用那个简单的东西。就像过去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样,人们是不是分得很清楚呢?不用分,朗朗上口的他(人们)就认为能够唱和起来,而比较拗口的不大容易让自己适应的东西他(人们)就抛弃(弃之而不用)。 过去那个时代,没有读过书的人哪有精力或者哪里有这种文化思维可能去这样分析问题呢?是不可能的,这样“礼乐遍行”的时候天下就乱了。为什么呢?为什么乱呢?因为他们都根本都不知道上面有“德”和“道”这两者的存在。这一点有点类似于《道德经》第38章中的内容,“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只记住“礼乐遍行”的这一面,所以他根本都不可能去讲究道德的深刻内涵,当然天下不会乱吗?

    “彼正而蒙己德”,这里面就有一个辩证关系,希望大家注意一下。“彼”就是客观存在,“正”肯定是正的,因为客观存在“非彼无我”,有这样一个客观存在摆在那个地方。

    “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这个地方没有说“冒则人必失其性也”,他不这样说,为什么不这样说呢?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来决事物的取舍的。所以“彼正而蒙己德”,客观存在的一面,它是正确的,它是非常有规律的在运行着,但是它却把我们人自己的德给掩盖起来了。 “德则不冒”,它冒不出来,为什么冒不出来呢?因为它是有心的有主观意识的,“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使得我们人面对的事物失去了它本来的一面。打个简单最简单的比方,比如说我们人喜欢豢养一些宠物,豢养宠物以后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爱这些宠物的,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各种各样的与人打交道的行为和动作,甚至还教它们语言,是不是这样就是它的本性呢?不是的。“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人”,这说到一个标准,回到古人的标准中间去。“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他们是淡漠的。“当是时也”,当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达到“至一”这一点了。这个“至一”是指人在影响着环境这个“至一”。

    这里面的辩证很清楚了,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为什么说要这样说呢?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庄子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理论上的逻辑上的推导“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他往前推了一步,推到什么程度呢?当然修到一定程度以后,“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他有智慧,他没地方用,他也不会去用它,“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把原文简单的概括一下,

   
第一点:“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说明中华文化之中自古都知道“致性为真”的这样一个标准,就是我们总说听到古人说上古时代的人怎么怎么样有道德,这个道德到底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就把“致性为真”这一点作为一个论点摆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点:“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知生而无以知为也,和理出其性”,天理是个大规律,人性是通于天理的,只有无意识状态才能够切入到天性中间去,这就是我们学这些文章的目的。 “合理”称之为德,而“理”又“出其性”,说明天理是一个大规律,人性通于天理,只有无意识的状态才能够切入到天性里面去。有时候我们修炼的时候总是喜欢掌握很多技巧和方法,认为那就是所谓的修炼,实际上这样离修炼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因为人对这些古文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实际上古人在反复的推导中已经把这个道理的辩证逻辑和相互关系搞清楚了。当然我们这个地方说的是逻辑性的一面,实际上还有非逻辑性的一面,我们就一定要注意。他(庄子)这个地方没有讲非逻辑性的一面,非逻辑性的一面实际上就是无意识状态的表达,而这一点正好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种弱项,所以说没办法把它摆在台面上反复的去谈。

   
第三点:“仁、义、忠、乐、礼”,这五者并不是清净之道,让人们去奉行起来必然会天下大乱,为什么?因为仁义前面的道德被人们弃之不顾了(人们也没办法顾)。

   
第四点:“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冒”则由内向外透,这点与老子的观点是相符合的。

   
第五点:“古人混芒,一生淡漠,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经常听到《道德经》里面这样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意思是指人本性与道的一致性,他(庄子)强调的是这个“一”,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一”记牢。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3-5-27 13: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5-27 13:10 编辑

一、五色光的发出是五行循环克制病毒的特殊排列 --- 小草的问题:

    涉及疫情的一个梦

    12月21日晚做了一个梦,没有消化透彻,想请老师解释一下,谢谢!
    在学校开领导班子会议,最后校长蒋绍玺让我到大门口显眼的地方写一则有关疫情注意事项的公告,让学生和家长遵照执行。我看到同事张光仁也在,就对校长说,让张老师写吧,我说内容,他字写得好,校长点头同意。于是,我们三人就朝外面走去,我与校长走着走着,他突然问:“张老师呢?”,我随即看到张光仁走在往大门方向的另外一条路,并告之了校长。道路通过一个楼层,看到很多老师、家长在排队,遇到了以前的同事——吕秉龙,多年未见了,我们亲切的握手打招呼,一番交流后才知道他来接孩子,顺便接种最新的新冠疫苗,刚刚来的新疫苗350元一针。
    走出楼层,校长有事去处理,我走到了一个房间里,看到妻子和儿子都在,妻子让我上一艘船上看看,随即我们就到了船上,整个船的四周都挂着白色的轻纱,水清澈见底,四周的风景优美,突然,船身一阵抖动,我心里一惊,这是咋啦?一个声音响起“船行水中心发光,粉光发出身心康”,随后看到心脏发出了粉色的光芒,慢慢笼罩全身。就这样经历了五次抖动,心脏先后发出粉光、绿光、白光、蓝光和黄光,最后一次的声音说“行船靠岸心发光,黄光发出众生安”,随后就感觉船靠了岸边。
    我走下船去找张光仁,他说公告已经写好了,我心想:我都没有想呢就写好了?他说校长看过了,没有问题,我点头示意却没有看到校长,他说校长去重庆出差了,随后就醒过来,仔细回想梦里心发光的事情,想着想着又睡着了,梦里又演绎了上述心发光情景一遍。

[语聊]

    从这个梦境的情况来看我们知道他为了疫情事件要写一个注意事项,而(他的)潜意识则是在通过梦境传递的两句话一个方法好让更多的人少一些受病毒折磨的痛苦。

   
“粉光、绿光、白光、蓝光和黄光”,五色光的发出是五行循环克制病毒的特殊排列。

   
“船行水中心发光,粉光发出身心康”,“行船靠岸心发光,黄光发出众生安”,这两句话可以看成是首尾两端的引导和治疗的一种边界。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的认识已经非常有优势,中国传统的治疗文化中像这些属于通过修炼者自己的一种体验所传递出来的某方面的信息,这个叫治疗边界。

    当然这只是个人对这个梦境的浅显的一点认识,有兴趣的人可以试一试自己的缘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祝由十三科这样一些非常神奇的治疗方法,不知道它到底是靠什么东西去把人们治疗好的,这里面就有这样一个范例,但是这个范例并不是祝由十三科里面那种形式,它可能是另外一种表达。这个表达最重要的是表达了五行和人们的咒语之间的一种关系。五行和咒语它结合起来以后能够克服病毒给人的身体造成的一些伤害。



二、一味强调生活逻辑让人陷入了自我认知的恶性循环 --- 苍龙的问题:

    在新冠感冒中穿越

    12月27日晚有些低烧,28日达到38.9度,29日基本正常并开始在家干活,29日晚一梦,自己到单位总经理办公室找他有事,这时董事长从门前经过看见了我,说你怎么来了,不是说让你康复了再来的吗,我一激灵突然想起来,自己刚发烧的时候跟董事长说过,他说让我康复后再回去上班的,自己怎么给忘了。我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办公室地下洒满了水,连着我办公室的有一个大厅,我大姐正在缝衣被,这时我三哥过来了,说给我准备点猪肉过年,我一看满满两大盆,说要不了这么多,只要一个猪腿子就够了,三哥说留着吃吧。于是我出门往外走准备回家,这时自己又突然想起来了,我是从交通局到公司的,不是从家里到公司的,但我自己是怎么到交通局的呢,又是怎么从交通局到公司的呢,自己好像忘记得干干净净,感觉好像穿越一样,心想莫不是自己开车的,于是从二楼下来朝外面停车场走,外面下着雨,停车场根本没有我的车,梦醒! 这是自己感染后的后遗症吗,请厚音老师解惑,感恩!

[语聊]

    从他这个梦境里面看,就是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面跟自己来了一番辨认——到底是从交通局到公司的还是从家里到公司的。“我自己是怎么到交通局的呢,又是怎么从交通局到公司的呢,自己好像忘记得干干净净”,他觉得好像这里面一定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节点或者顺序可以把它数出来一样,但实际上他这点他想错了,这只是一个梦而已。

    这个世界包括有阴阳两大类的基本存在,逻辑也是如此分成了两类,有符合人们认识习惯的一类逻辑,有超越人们认识范畴的非逻辑一类。非逻辑是逻辑状态的基础(大家记住),如同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一样。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电影艺术里面的蒙太奇手法,我们有时候看电影经常看见导演会把各种各样的分切镜头违反时间顺序的插入进来,从而产生非常有艺术效果的这样一种作用。简单说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合起来,将摄像机拍下来一些镜头按生活的逻辑、推理的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以及美学原则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这个就称之为蒙太奇。这个过程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梦境是一样的,这个梦境里面有很多的意识,比如从家里面到公司或者从交通局到公司,(现实中)他可能经常过去过来,(这些意识)这些记忆的镜头断面已经记忆在他自己的记忆系统里面了,已经固定好了,做梦的时候就可能把它们提炼出来。

    做梦的时候(毕竟是做梦)处在阴性的状态重新以蒙太奇的手法结合起来,然后你就以为它是一个逻辑性的东西。实际上它不是逻辑性的,它是非逻辑的。非逻辑的一面告诉你什么东西呢?就是人们的生活逻辑如是缺乏非逻辑作为支撑,对其真实性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因为人们对生活逻辑的方方面面的背景因素并未全然了解,一味强调生活逻辑就让人陷入了自我认知的恶性循环,这就是老子所言:“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中的太牢的由来。苍龙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没有按照生活逻辑的推理顺序进行,但是我们不能把它说成是穿越,只能说我们对梦的了解很单薄。而且梦中的自我仍然是按生活逻辑在进行思考的,这样非常有碍于我们进入到修炼的深化中去。

    另外一个方面,人做梦梦到他人送猪肉给自己,按传统的解梦习惯来说,这也是心生病的一种预兆。
“三哥过来了,说给我准备点猪肉过年,我一看满满两大盆”,说明看来这个病是跑不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3-5-27 13: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5-27 13:33 编辑

三、修炼者要懂得安静的重要 --- 修真悟道的问题:

[提问]
修真悟道的问题:
                     
    请教老师:在看《生存与修炼》第五章,不如守中时,熊老师有讲到最好的办法是你保证自己是虚的,那想请问老师如何把虚实践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自己现在在学画画,是用无为的那种状态来学画画?如果是用无为的状态学习画画,那怎么样进入无为的状态来学画画呢?

[语聊]

    他想问怎么样把自己虚化。虚化自己实际上就是忘记自己。

    学画,这是学习,这不是修道,他非要把修道跟学习混为一谈,看来他对《道德经》还是不大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和“损”是不同的。为道为什么要损呢?就是要去掉一些东西。学画画是想还原自然界的一种美,自然界的美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人需要好好的去认识与欣赏它,人想要去按自己的角度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强化自我的一个过程(不是虚化自我是强化自我的一个过程),怎么可能在其间虚化自我呢?

    我们今天学习的《缮性》原文中就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者”,修炼者要懂得安静的重要,不要以为学的本领越多人的自由度就越大,恰恰相反,天地不给予机遇,本领超群也枉然。不知道这句话大家能不能接受的了?接受不了,也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西方有个画家叫梵高,他的一幅“向日葵”都已经卖到上亿美元,但是梵高生前却是穷愁潦倒而死,这是历史记载的,确实是这样。是现在的人们更懂得艺术?真的是那样吗?还是艺术相对本来其就是文化意识的矫情呢?我觉得它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矫情,不是说人们真正懂得艺术了,或者艺术很重要了(对本来它很重要了),实际上对本来
说它并不重要,所以我们从今天的学习内容来看,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所谓高雅的东西。

    “缮性于俗俗学”,为什么要用两个“俗”而不是一个“俗”呢?希望大家习惯于中国人的
这种用字习惯,把两个“俗”加在一块儿实际上就是高雅的意思,人们认为书法、画画、中医是一种高雅,认为这东西很实用,但它是占用你一定的空间、时间、精神、精力,它在占用这些东西,你得知道这个道理。(占用了)人的心静不下来,既然静不下来,那怎么又能够称之为恬淡呢?“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还要“知生而无以知为者”,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才是“俗俗学"真正的高雅的学问。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这个观点。


四、平衡是一种自然之道,修炼也就是要向自然学习这种平衡之道 --- 清荷之美的问题:

    现实与梦境的联系

    1、现实中最近女儿和女婿闹矛盾,就打电话劝说并让她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女儿听不进去并说要离婚,之后的两天里一直为此事萦绕也没休息好,更多是自责没能教育好孩子,想到女儿的懒散   邋遢而且三十岁了还痴迷游戏等种种行为,也曾不止一次的劝说过,但都无济于事, 就想在微信上用文字从旁观者的角度刺痛她的问题,好让她有所改变,写完后已是深夜,准备早上发过去,就睡了,得一梦境,梦见自己来例假了,并真切的看到有红色的血在纸上,而且头发也全变黑了,梦中感觉是好事,场景一转,自己在一栋高楼的房子里,还有其他人在场,但不记得了,房子南边窗户好像没玻璃一样,我也没动什么,怎么就有东西从窗户上掉下楼,当时感觉怕砸中楼下的行人,就探头看了一下,没砸到人,紧接着一个东西又下去了,还是有惊无险,第三样东西快要下去时却被窗沿挂住了,类似于铁的水壶,里边还有水,就忙拿起来放屋子了。(梦醒后自悟:来例假和头发变黑是生命年轻态的趋势,是在提醒自己的修炼状态还是另有所指?第二个场景则是警示自己不能站在自己确立的思想高度去施行有言之教,这是对人性不了解而刻意为之的危险行为,就像高空抛物一样害人害己。当然这次也是对自己对待儿女之情的一个检验,事后觉得自己还很差劲,不能做到处变不惊,让我困惑的是,自己也不是做事邋遢、懒惰的人,小时候对她也没少做正向的引导,女儿的行为却相反呢?)

[语聊]

    她为家庭问题很伤脑筋,然后就做梦到梦里面去了。就这个问题她自己有一些认识,梦醒后的自悟,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他来一个提示。

    平衡是一种自然之道,修炼也就是要向自然学习这种平衡之道。比方说一个纯粹的自然人,非男即女,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他向生命外寻求平衡,要么是婚姻要么就是淫乱,然而这种平衡显然不是真实的。即使你感觉到好像你追求到了什么东西一样,但是那也是虚假的。真实的一面只存在于或男或女的人向自己生命内寻求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生命,了解自己,了解自然。不知道我刚才说的这番话到底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我再说一遍:一个纯粹的自然人,非男即女(当然也有说两性人的,那是百万分之一的,不是普遍的现象。上帝造人也有搞错的地方),向生命外寻求平衡,要么是婚姻要么就是淫乱,而这种平衡显然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一面只存在于或男或女的人向自己生命内寻求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生命,了解自己,了解自然。

   下面这一节就是关键的地方。

  
  “自己在一栋高楼的房子里,还有其他人在场,但不记得了,房子南边窗户好像没玻璃一样,我也没动什么,怎么就有东西从窗户上掉下楼”,这就很奇怪。

  
“一栋高楼”:代表了自己信号内的生命体,

  
“南面的窗户没有玻璃”,现在很多房子都装落地窗户,这也解释得通。但是楼内的物品却不断地往下滚落,这就很不正常了。为什么不正常呢?因为她自己觉得这个房子很正常,说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习惯成自然了。因为造成物品不断滚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房子不平衡,它是个歪的,就像比萨斜塔一样。比萨斜塔如果不是人为力量的早早干预,人为的在底下用大型的千斤顶(也可以说得上是万斤顶)把它给顶着,要不然早就倒了。


    2、12月15凌晨醒后静坐时,对于近几天网上和微信群关于应对新冠的各种措施看法各一,尤其是一些常用药的断货,无形中更增加了民众对于病毒的恐慌,内心觉得作为明白一些道理的修炼者,难道也要买一些药品去预备吗?就不能像《庄子》中说的“不思虑,不預谋”吗?试想修炼者能清静下来平等的看待阳与不阳,安时而处顺时,而集约起来的这种力量也足以撼动疫情本身给百姓带来的恐惧。即便自己感染了不也是上天赐予我们一次提高免疫力的机会?   …收功后躺下一会入梦,梦中好像在教室里,看到左前方高中同学张若愚在答考试卷,自己才想起来卷子放家里忘拿了,就背了一个绿色的布书包往回走,却不知不觉上到一栋楼房的二楼,看见一个女的用自行车带着她的女儿回来,并和另一女的三人(不记得相貌)进了同一个房间,自行车却随便放在楼道上(梦中觉得自行车有点挡路),这才觉得这里不是我家,还说自己的家后边有一座山,就下楼往后边的一排平房走去,进了一间房子后就看见自己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很健康的状态,在家里做饭,我就高兴的问他去哪了?怎么才回来?他说的什么不记得了,只是感觉见到父亲内心很愉悦,不一会饭做好后父亲却说让我吃,他自己和朋友一起在外边吃过了。 (梦醒自悟:修炼者只有大智若愚才能经得起师父的考验,三人同进一屋:意指要在自修自证中加深对三重意识的体悟和践行,回家看到久别的父亲是在提醒自己要重视遗传信息的开发深度,此梦与我打坐时的体悟有关联吗?)还望老师就现实与梦境的联系的不言之教予以更深层次的开示!老师辛苦了!

[语聊]

    “对于近几天网上和微信群关于应对新冠的各种措施看法各一,尤其是一些常用药的断货,无形中更增加了民众对于病毒的恐慌,内心觉得作为明白一些道理的修炼者,难道也要买一些药品去预备吗?就不能像《庄子》中说的“不思虑,不預谋”吗?”:

    “难道也要买一些药品去预备吗?”,可以(预备)。如果人没有一定的修炼基础,你“不思虑,不預谋”,你真的做到完全的“不思虑,不預谋”,那就是太不现实了。

    “试想修炼者能清静下来平等的看待阳与不阳,安时而处顺时,而集约起来的这种力量也足以撼动疫情本身给百姓带来的恐惧”,她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非常不现实,老百姓不会像修炼者这样去考虑问题。

    她的梦境很长,这里面只有一句话才是我们自己应该抓住的,“这才觉得这里不是我家”。

    “这才觉得这里不是我家”:  在梦里面认错家门,说明现实中人的思想在构建真意识系统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差。对什么是“真”有偏差,(在)认识上有偏差。

   由楼房下的平房的时候看见了去世多年的父亲:   “楼房”,阳性的生命。“平房”,阴性的生命。“父亲”,引导者。

    父亲专门为自己做饭吃:   他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希望自己能走向反面而成道,从而能够福荫于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堂 发表于 2023-5-27 13: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堂 于 2023-5-27 13:57 编辑

五、以知见作为修炼基础并奉若宝贝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 只是未名的问题:

    敬请老师解梦
  
    1、老师来啦:在老家的房子里,厚音老师来了,另一处屋里(17年去茅山听过他课的)理安道长也来了,道长开口跟我说:以前厚金老师跟他联系过,他妹妹看到他接了半天电话,就很反对(道长和厚金老师联系),所以他丧失了进步的机会。我笑着安慰道长:机会还有的,你有很多机会。然后回到屋内,见厚音老师躺床上,就想找新枕头给老师,却发现是两个旧枕头,懊恼的问哥哥为什么没准备新的。

[语聊]

    “老家”:   自己原始的生发场所,是自己的根。

   
厚音与理安都来了:   道音在人的心里安置分成了两部分,还没有办法用于实际修炼的实践中。

   
理安,机会还有的:   人认为自己在接受道理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是人勤而行之的机会和想法却不一定能再来。

   
“厚音老师躺床上”:   道音想表达的核心也就是广大生机如何为修炼者接受从而变成推进人类进化的原生动力。

   
新枕头,旧枕头:   广大生机与新旧枕都无关,只与枕上的头怎么想有关。


    2、男孩丢了:梦的前一段是不停的念叨杀生(好象杀自己),然后有很多小朋友来了,我给他们每个人都分发一小杯子水。接着一对夫妇带了一个4岁小男孩,男孩在我前面下陡坡,下去就不见了,怎么都找不到,他爸责备我,我好象找到一只蜘蛛(男孩变的),用布包起来,但又不见了,应该是化得更小看不到了,见到他妈妈,我说:我以前炒股也这样捉摸不定,就是人进入修炼以后,自己(主观)是不能作主的,他怎么变化你掌控不了。小男孩他妈妈说:这个比喻好,你跟他爸说!意思他爸听后就不责怪我弄丢他儿子了。

[语聊]

    她这个梦境表面上是把人家的孩子搞丢了,但实际上不是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四岁小男孩的父母又怎么去理解呢?为什么这些角色都是她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我们一点点的来解释。

   
“好象杀自己”: “杀生者不死” ,“杀自己”本是指人要心死神活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创造师父找徒弟的机会受到点化。

   
“很多小朋友来了”:   说明自己的修炼机缘还是很丰富的。

   
小男孩的变化丢失与股票的随机性相提并论:   说明自己并未能够明白是自己的机心弄丢了小男孩。

  
“小男孩”,少阳,是修炼种非常重要的基础。关键是她认为这个小男孩后来化成了一只蜘蛛。

   
“好象找到一只蜘蛛(男孩变的),用布包起来,但又不见了,应该是化得更小看不到了”:   以知见作为修炼基础并奉若宝贝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这里“蜘蛛”代表的一种境界在警示修炼者——千万不能把知识当宝贝。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那是西方人的说法,东方人还有自己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方面时常做一些比较,不要被西方文化所陶醉了。庄子在《缮性》一文中就提出了“知与恬交相养”,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恬”代表了安静无为。将精力花在了求知上面而“恬”的这一面却无所顾及,大家说这个危险不?肯定是危险。


    3、木斧头:我和儿子(成人)从机场出来过简单的检查口,坐着的2人问知我们去成都后,就说去这地要加收费,多少?五千!这么多,就问他们要了个收据作凭证,攥手里看是一张薄纸条,到了成都,面前一幢豪华宾馆,儿子他爸接电话,他亲戚的宾馆就在附近,我们赶过去后,我却在父亲的堂兄二爸那里,他有神秘的祖传工艺,我先是参观并触摸了那些古董,然后二爸的二个弟子演试,一个高高的大树,他们从树茎中炼出一把大斧头,我拿起斧头说:这是木头的斧头,用斧头敲钉子,在木头的头骨模型中有一小团没有帽的钉子,我伸进头骨模型用斧头敲那些凸起的钉子,把它们敲平下去。

[语聊]

    这个梦境本身好像非常简单,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编?

   
“问知我们去成都后,就说去这地要加收费,多少?五千!”: 为什么去成都以后就是要加收费五千?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她去的是成都。“成都”,成功之都。去“成功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不仅仅是说经济代价,主要是指自己彻底的改变自己这个代价,“五千”就是吾迁的意思,甚至包括自己的机缘与福报都在其内,人能舍得这些吗?

   
“木头的斧头,用斧头敲钉子”: 用木斧头去敲铁钉,这是违背五行规律的一件事,无论这个木斧头是何等的精致,它与铁的关系也是金克木,而不是木克金,这点也说明梦者的内心世界里面还存在有一些偏离自然的东西,想当然的成分还非常浓厚。


六、打疼了,人就终生难忘 --- 偏将军的问题:

[提问]

偏将军的问题:我挨了一熊掌
  
    1、我爸去世后已经过了断七。有一天做梦:我跟我爸睡在一张床上。因为我是睡在里面靠墙位置,所以梦里我醒来后还得起身跨过我爸身体,才下了床。回头看我爸身体诡异地换个位置,就是头和脚的方向换了一下。嘴里还发出点声音。我梦里就想:爸爸复活了?

[语聊]

    过世了的亲人,还活在活着的后人的心里。修炼者对生死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人们的意识回不到人性本来的面貌中去,只能停留在有形有色有相的状态中,这是阻碍人们进入至一之道的主要因素。

   
“我跟我爸睡在一张床上”:   “床”:广大生计的场所。生死同往,活的人和去世的人在梦里面的共同在床上同卧。广大生机并非不包括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生死互为其根。生的假象和死的真相,被自古以来的文化观念定义死了这种现象的改变,只有寄希望修炼真性的人越来越多。

   
“我爸身体诡异地换个位置,就是头和脚的方向换了一下,嘴里还发出点声音”:   生与死相对于活的人来说由并行变成了逆行,人的死只不过是运动的方向改变了而已,所以庄子说过“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在人活着的时候就做足走向反面的工作,而不是徒劳地将精力用于各种各样所谓智识的积累上,这是人为了超脱生死所能做的一份非凡的工作。


    2、梦:武汉的动物园里,熊与游客没有隔离开,一头熊拍了下我的左胯,身上立刻泛起鲜红的掌印。
            二个梦,自己实在不晓得是什么意思,请熊老师解梦。

[语聊]

    “武汉的动物园里,熊与游客没有隔离开”:   《道德经》里面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人们以为自己的自由存在是天经地义的,须不知与动物园中的众多动物一样被束缚在一个相对狭隘的精神圈子中。

    武汉的熊“拍了下我的左胯,身上立刻泛起鲜红的掌印”:   鲜红的掌印,不知道疼不疼?不疼就不长记性,打疼了,人就终生难忘。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只是我作为个人的经历上来看这个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3:53 , Processed in 0.0180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