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60|回复: 0

[第七十九章] 未来人类的行为准则——执左契——柔弱的位置是长久性的保障

[复制链接]
小安 发表于 2009-4-6 12: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予善人。

这第七十九章呢原来古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任契”,契约的契,当然契这个地方它很重要,涉及到执左契。执左契呢意思就说,左边呢一般古人比较,一般认为左边为较低的那个方面,谦和的一种说法,叫执左。那么执左契呢,那就是契约啦,也就说它是一种,或者是欠条啊、或者是戒器啊这样的一种说法。

和大怨,必有馀怨。就是你有很大的怨气的时候,你去调节他,你再怎么调节,他必有余怨,他不可能就说绝对的平衡的。绝对的心里什么事都可以拿得下来,放得平,象这样的事肯定是很少的,在社会上也就是看得出来问题,就人性呢他本身有很执着的那一面。

必有馀怨的话,安可以为善,怎么能够把这样的方法当着是善法呢。你和大怨有馀怨的话,这个方法怎么能说是善呢?你不能说是上善,也不能说是彻底的一种善法。所以呢圣人他这个时候他不取这个法,但认为它不是为这个善法。所以圣人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圣人就执左契,左契啊那就说,他处在柔弱的那一面,然后呢,就象有个契约一样,这个事呢相互之间既然他有这种关系,就是这种矛盾的关系,那么他们内在的联系肯定就存在啦。至于说这种存在到底是谁该谁的,这个契到底是谁给谁的,他并没有说,但是呢如果要是从圣人的角度上来看,执左契那就是说,圣人他拿着那个欠条或者契约,尽管他有理,说通俗点他找人家,人家呢肯定就有怨气啦。有怨气的情况下,他执左契,那就说他处下不争。他处下不争,但是呢他这个契约它却存在,就相互的关系呢、相互的影响呢他肯定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呢,他就不责于人,而不责于人,就说他不勉强、不强行地或者是强制性地要求于人,我想这个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呢,那就是他不去责怪他矛盾的对方,这个呢就可以从这个左字体现出来。左为较低的地方,右为尊,左为贱。所以象这样的一种情况呢,那就从地位上能够反映出来,圣人呢他愿意处在低的地位上。

有德司契。有德呢他就把握住相互关系的这一面,相互关系的这一面,而且是左契。有德的人他就把握住相互关系的这一面,实际上就说他从整体上去看这个事,从同一性上去看这个事,就知道相互之间他有这种约定。这种约定他既然合在一块啦,那么他这个事他就不好推卸啦。不好推卸的话,作为圣人来说,他肯定是不会推卸的,因为他执这个契,但是呢矛盾的对方如果想回避这个事啊,你不找他索取,你不找他赔偿的话,那么他同样在潜在的一面,他仍然他要朝你这个地方运动,这就是圣人的思维。圣人的思维他就是不争,但是呢这个事你老是欠他的,我看你怎么办!

那么“无德司彻”。彻是什么意思呢?彻就是通达、贯通的意思。司彻呢意思就说他老是纠缠不休。因为通达吗、贯通吗,这个意思呢是彻的意思,彻本身就是贯通的意思。那就说自始至终,纠缠不休,他不停地去追究,啊就象那个借贷之间的关系一样,他每天都去催,每天都去催,但实际上呢这个效果好不好呢,他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即使欠你的,人家也会为你的行为所烦恼。所以说他即使有条件,他也不答应你的任何条件,这就是无德司彻。无德司彻这一种方法在我们这个地方看到的这个表面之意,他是这样解释的。那么作为圣人来说,他即使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也是执左契。意思就说处在比较软弱、比较谦卑的这种位置,然后呢把握住这个契约、把握住这个关把握住这个联系、把握住这个同一他不放松。他不放松呢并不是说要去追究。无德的人他就去追究去啦,无德的人他就彻头彻尾地去追究这个事,三不了四不休,啊你即使劝解他,就象两个人吵架一样,他老有一方觉得振振有辞,三不了四不休,然后呢彻头彻尾的在那个地方纠缠,象这样的人他还是有的。那么这个情况他就称为无德。

天道无亲呢,常予善人。天道啊他没有亲,没有亲疏的这种分别心,常予善人。常予什么善人呢?就是常予那些谦让的这些善人。在这个问题上呢,我想和前面的那些章节联系起来讲的话,我想就比较容易去理解。前面的章节里面一直都是说守柔弱,然后呢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他还讲了一个“胜”字,“胜”是什么意思呢?说最终的胜利者、最终的获得者还是柔弱者。

天下人都知道柔弱的现象,他有他的特殊地方,他有无往不胜的地方,但是呢世上人却做不到。这就说明圣人提出的这种方式他前后相呼应,再用后面的这种话,是社会中的矛盾这种意思来反映我们这个在处理常态问题的时候,一种基本的心态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你社会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咳再就是回到我们的修炼中来,看这个修炼者他是怎么样说的,和大怨,必有馀怨。比方说你跟信息打交道,你即使把所有的业力都消除啦,但是你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力,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力。

这个力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怨的意思。作为我们有很多因果的关系在左右我们的生命,说通俗点就是左右我们的命运状态,这就是我们的命运趋向。这个命运趋向呢如果要是说浅显一点的话,实际就是这个命运曲线他肯定已经确定啦。很多人就说,哎呀,既然是确定了的事,那我们何必去改变他呢。但是作为道家的人物,他就不是这样想,他说我命由我不由天,然后呢他要去解决这个业力。他小的生命状态和大的业力之间,或者大的存在和小的业力之间这种关系,作为我们常人来说,很容易只是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他,根本都没有从信号的角度考虑。但是修炼的时候呢,往往就碰到这样一些问题。你比方说有很多信息,他找到你门上来啦,同时呢,你如果要是看不到的话,你根本都不知道你的灾难呢、你的坎坷啊以及你的疾病呢是怎么来的;当你看清他了以后呢,你又想去和他。那么你去和他,你怎么和呢?如果说你真正要去和这个大怨,和这个大怨的话,实际上你没有那个必要。为什么呢?因为圣人说啦,他说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实际上那个信息到底怎么回事,作为你人来说你只能够说,处在今天的位置,用比较谦和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我们就曾经碰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伊斯兰教的信徒,他们家里人呢祖孙四代都有肺结核,就是刚生下来孩子不久,检查就有肺结核。而这个肺结核在我们国家来说,可以这样说,从五十年代就年年地防治,年年地防治,效率还是不错的,后来基本上到了七十年代,得肺结核的人呢就比较少啦。但奇怪的就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呢,他们家人还没有彻底地治愈,而且这个遗传呢还一直在继续下去。继续下去后来怎么办呢?噢后来这个信息呢他终于还是暴露出来呢,因为有修炼人存在呢。后来他找到我们就问这个原因。这个原因后来一看,噢原来他的背后就曾经有一个猫,这是一个很老的猫。这个老的猫呢可能在他的祖辈上,就在这一家得肺结核的这家人的历史上,在他的祖辈上曾经打死过这只猫。后来这只猫呢信息呢它就一直怎么,就停留在这个遗传体系中间,并且它也不转世,它就附在你阳性的人身上,就在修,按我们的说法就叫附体修行。你传宗了多少代,它就跟着你,你这个人气被它这个猫气吸收啦,你说这个情况呢那肯定是不好了。再加上那个猫,它本身偏于阴性,说通俗点它怕冷,怕冷。它为什么怕了你呢,就是因为它的肺啊比较弱,它的皮毛啊它没有其他的动物,没有狗那个防寒。所以说一般猫这个信息它如果说呆在人身上的话,人的肺他肯定就偏弱,为什么呢,因为它吸你肺的阳气。所以这家人呢,肺结核呢他老好不了,他并不是那个药没有作用,而是因为它这个信息啊一直都呆在这个地方不动。后来怎么办呢?噢一问起来这个事呢,才知道,原来是这个老猫在起作用。这个猫已经很多年了,那么多年,它没有转世吗,可想而知,它这个信号基本上是老猫了,而且非常有灵气,会说人话。就问它,你信什么,你信仰什么,它说我没有信仰什么,我信伊斯兰,它说它是伊斯兰教徒。噢伊斯兰教徒,那好,我们就说,那你愿不愿意解决这个问题呢?它说我愿意,但是这个愿意呢,最起码要他家里人明白过来,是不是,我的时间也到了,它说我的时间也到了,你们只是要他家里人呢到那个伊斯兰的庙里去,给我做一个叫什么——他们叫什么,叫礼拜还是叫什么——反正做个礼拜就行呢。结果他们家里就去了,去了以后呢。后来那个孩子再检查的时候呢,哟他就没有肺结核的病的征兆了。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这个气他是很重要的。就是你处在很低的位置上,如果说按一般人处理方法,那既然看的是一个猫吗,是不是,谁把那个猫放在眼里啦,肯定是不会把猫放在眼里,你就是一个神或者一个鬼在那个地方呆着,人都不怕,你更何况是一只猫呢。但是呢作为圣人,他要执左契,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他知道这个契约,同时呢他处在比较底下的位置呢,然后谦和地去跟它谈,这个谈也是契约的一种方式;然后呢不责于人,就是不怪罪它,啊你不怪罪它,相反的它感觉不好意思了,它也说,哎呀我的时间也到了,反正我也呆长时间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只不过是完成这个定数而已,这样吧你们要是有什么事,你给我打声招呼吧,我还是愿意帮忙的。它这样说,你看显得很谦虚,说通俗点,还是显得比较讲道理。但实际上我们也没有什么事找它啦。后来它跟着我们一起就上了一趟木兰山,就武汉黄陂的木兰山,也上了一趟。一上一下呢反正就是露了两次面,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看见它啦,肯定它就转世啦。

从这样一个例子就看得出来,就说有很多事啊,就特别在修炼中间有很多缘分,他实际上就是因为有余怨造成的。这个余怨呢作为人来说,你再怎么和,你总有余怨。那么这个余怨应该怎么和呢?这个余怨和的方法,就是你处在底下的地方,然后你找到这个根源,处在底下的位置去处理他,这样呢就比较容易。并不是说象有些人那样,好象做了太上老君的弟子,然后呢就觉得不可一世,就目中无人,目中也没有神,目中所有的信息呢也没有放在眼里,是不是,见一个就杀一个,见一个就砍一个,如果那样的话,我给你说,你不但是无德,你简直是败德。所以说象那一种情况,我想有德和无德之间就自然而然啦,就分别出来啦。

那么他最后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予善人”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没有亲疏的这种关系,所有的生灵都是他的子民,都是他的孩子。在这个情况下,你只要谦恭一点、处下一点、退后一点;同时呢,你又把握住这个总纲不放——这个总纲实际上就是你道性的那种整合,就是同一性吧——你就会找到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说谁要觉得自己好象掌握了很多道理,或者掌握了很多信息,特别是在修炼气功中间有这种现象,就象查根源,查这个事的根源,一查呢就查到了。查了就说这个人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呢就去解决这个因果的问题。这个解决因果的问题,你是不是能够解决好,是不是能够解决好,象我们现在最起码来说,大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你能不能解决好,那就看你处理问题的方式。就象昨天讲那个元极功的张志祥一样,说他有一点会道门的味道,是不是这样说的?(笑)实际上就是他母亲的师傅的师傅,那就是清朝人呢,在清朝的时候,他本身就已经修到一定境界啦,就已经修成阳神呢。这个阳神呢他实际上已经一百多岁了,就将近一百四十岁左右。这个人呢实际上他后来就找到我们,他无非就是提出一个要求来。提出一个什么要求来呢?就是我们当时不是跟大家说过这个事吗,就是有个老师他拼命地打自己嘴巴,是不是,然后撞墙、撞树,但他就偏偏撞不死。这个事大家可能还记得。实际上那个老师的那种情况,就因为那个老师本身就是这个师傅的后人,他是他的玄孙,就是第五代孙子。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找他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他又不是害他,他只不过是调教他一下而已,但是借这个调教的过程,然后再沟通和太上的这种关系呢。最后呢,他还是在我们去宋埠的路上——不是要上那个长岭岗吗,大家记不记得那个地方,就是有很长一个坡子,要爬一个很长的坡才能够爬到坡顶上,那个过去就叫长岭岗,他就是在那个地方等着我们——等到以后呢就跟我们谈呢,希望我们能够是不是,引见一下,说通俗点就是引见一下啊,能够见见太上老君,是不是,因为他毕竟是阳神,阳神呢和师父的圣神来说,就是他的距离太远了,无论是能量,还是信息,他就太远了,所以他就非要借助于人这个中间状态,他才能够跟太上打交道。那一次呢,当然他只是显现了一下自己的形象,就是在那个老师的身体里面。后来师父来了以后呢,师父也不理他,就从怀里掏出一个罩子来了,就象一个圆碗一样,往那个老师的身上一罩,一罩呢那个老师身边就出现了一道圈子,他这个时候就被赶到那个圈子外面去了。但是这个时候呢,他仍然还在旁边说,但他说呢,他不敢对着师父说,他就对着我们说。当时是戴老师听得非常清楚吗,那个戴老师就边听呢边翻译给我们听。后来翻译给我们听以后呢,我们就知道他的意思啦,他无非就是提几个条件吗。这个条件很简单,意思就说把元极功呢作为太上的门下,太上门下的一种正宗的功法,然后就是推向人世吧;第二呢最起码来说,就是要帮张志祥带功啦。象这些条件都是比较,说通俗点就是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不是过分的要求,就答应他了。结果后来这个事呢就,反正相安无事。从那以后那个老师他也不练功,他也自己好了,什么药也没有吃,什么工作也没有做,就这么就好了。在这个之前呢,家里人他是找过很多人呢,你就是武汉归元寺的那个昌明长老,那可以说德高望重的。那一见到他呢,你知道他怎么办,那个昌明长老就说,把他请到上座上一坐,然后呢自己蹲到墙角:你老要有什么话尽管说,我洗耳恭听(笑)。真的,昌明蹲到墙角跟他说话呢,那么大年纪了,蹲到墙角跟他说话,那不是假的,那是他亲自跟我们说的。

但是他也是个可怜人呢,他把自己牙都打掉了两个,是不是,那不是拔掉的,那是真的自己打掉的,自己打自己的牙,打自己的脸,后来把牙都打掉了,头上撞得到处都是包,哎你说那种情况,在我们来说也就是说什么,也就是说你报怨也好、报德也好,无非就是说这个矛盾的存在,他肯定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实际上就是契,就是契,也就是说你因果的那种相互关系也叫契。如果说没有这种契的话,他怎么会发生矛盾呢。但是呢作为圣人来说他执左契,不执右契。右契吗那当然是强胜者的那种位置啊、态度啦,左契呢就说柔弱者的位置或者态度,处理问题呢他一般谦让、谦和。所以师父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表过任何态,他不说话,只不过是我们在答应他而已。我们说你的这些想法都是好的,都是为了为气功这个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所以说我们肯定是支持的,我们想师父也是支持的。所以他听到这些话以后,觉得很好听,相互之间无非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就是说你的方法如果说很善意的话,你理解了契约的这种关系,然后你的方法肯定就具有善意,同时也具有善心的一种道法吧,就能够体现出来。那么在六十三章里面就提到以德报怨,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即使你有天大的矛盾,啊即使你有天大的矛盾,或者天大的怨气,你同样要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就是你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怎么,要从整体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利益出发,这样呢,作为修炼起来、工作起来、生活起来,你都会容易地调整你自己的心态,很容易地去调整你的环境,也很容易地去获得这个事物的变化控制权。这就是你执契,但是呢你要执左契的这种道理,无非就说这个方法很善,但是这个善呢表现在柔弱的这一面而已,仅此而已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

那么另外一个例子呢就曾经谈到,谈到严新老师当年呢,他做了很多有利于老百姓、有利于国家的事,你包括那个当时的,说通俗点吧,那个大兴安岭失火,沈阳军区的司令员亲自出面,可以这样说,那是听说国防科工委的那些老领导介绍,那就是当时张震寰呢,张震寰当时把他介绍给沈阳军区说:哎呀,听说那个严新老师的功啊特别厉害,能够呼风唤雨,你是不是把他能够搞过去人工降雨。结果呢,因为当时军队的人吗,他毕竟是拿枪杆子的,说通俗点有很多话呢,他是直截了当地说。严新当时也提出来:你要我去试可以,但是呢一定要你们发正式的邀请书。当时的沈阳军区的确是给他发了正式的邀请书,把他是请过去的。请过去说通俗点,就是你国家的甲盾去请一个民间的艺人,这就是重视这件事。重视这件事,这件事就好办了,是不是,如果说没人请,这个东西就不大好办。就象当初那个两弹元勋叫什么,邓稼先,他就是因为什么,301医院里他不愿意请他。他不愿意请他,你这两个力你就合不到一块,是不是。你有人愿意请,哟这个力啊他就合到一块啦。你说那个军队的力量,本身他可以出几千人、上万人,在那个林区里面扑火救灾,你想他这个人力、物力、财力全部都在那个地方,然后呢那么多人的心力都在想扑灭这场火,然后呢再有他这个信息的调动。可以这样说,你人定胜天呢,这叫天人合发,是不是,就是他把天的那一面的信息调动了,底下又这么多人,全国人民又都在关心这件事,你说他这个就自然而然的,就顺理成章呢。所以这个信息很快就调动了,而且据说好象是降了两场大雨吧。

这说明这个事呢的确是事实,这是其言不虚啊。但是呢,从这个情况来看,历史上到后来,人们反正对这个事,你就是做了再大的成绩,是不是,人们还是有怀疑的地方,啊他还是怀疑你这个事是自然下的雨,而不是你发功下的雨。这就说明,就是你有再大的真实的本领,人家还是要怀疑你。你有再大的怨气呢,你想和下这个怨气呢,你还有馀怨。我想人世间的这种思维,他就是这么个怪东西。那么作为他来说,他做了很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有利于国家的事,但怎么样呢?怎么样呢?整个国家也好,整个老百姓也好,他也不一定全部都去认识他,不一定能够认识他。

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不谋私利吧。就是你看他那个如果要是贪钱的话,他如果要是搞组织,他可以搞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他如果要是捞钱的话,他可以捞很多钱。但是这两点他都不搞,都不搞呢这就说明他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阳性的这一面,它是最没有价值的,是不是。它并不是说没有价值,而是相对于他的信息来说,它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希望取得这个信息的支持,最后呢,他自己越是不取,阳性的一面越是不取,阴性的一面能量越来越大,最后呢,当然我们可以这样说吧,都是向他学习的这一方面的作为。

我记得那一年,那是那一年呢,98年就和那个小丘啊、以及攀枝花的严老啊,一起又到绵阳又去了一趟。正好有一个蒋绾墓,蒋绾墓旁边呢就有两棵树。当时师父就说,这两棵树啊一棵是严老师,一棵是殷老师,你们如果说以后要想看看自己修得怎么样呢,就看看自己的树就行了。这是若干年前说的。他后来呢再去看的时候,就发现这两棵树呢生长的情况就相差很多。相差很多呢,当时我就在想,我在想这个问题。我想严新老师的功德这么大,难道树就长不好吗?我回想了这样一个事实之后,后来我突然一下就想起这个事来啦。就是你和大怨呢,必有馀怨呢。因为你这个馀怨越大,那就说明你的功德也就越大,我想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就是你长得很顺利,那是因为你隐藏得很深,你没有抛头露面,就是你没有象严新老师那样冲锋在前,他是一面旗帜。旗帜你说那个怎么可能没有馀怨呢,是不是,怎么可能不招来反信息的那种强烈的打击呢,是不是!

我想这是最难修的一点,可以这样说,师父他要你在前面冲锋陷阵,同时呢他又给你这么一种暗示,他是看我们怎么想呢。我想无非就是这样一种结果,就说你有德,是不是,但是你的目的呢不是放在和怨这个位置上。就是你以德报怨,就是怨气再大,你仍然走自己的路,仍然一如既往地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想这个才是真正地体行大道吧。

这一章呢基本上就讲到这些事。我就把他再用我自己的话吧总结一下。这一章的名字呢过去叫任契。

第一点:和怨不如执左,善法只取谦让;

第二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三点:善在处弱,功在必胜;

第四点:天理补缺,抱残不失;

第五点:知物守信,善人明心。

这五点的意思呢都是取自于他的原文,但是呢要想和原文都吻合的话,还是很难的,特别是有些观念,不一定全部对,大家不知道能不能发现,那几点和师父的思想不对的地方,可以指出来。如果要是不指的话,那我就糊弄过去了。表面上呢我再跟大家解释一遍。

和怨不如执左,善法只取谦让。和怨呢就是你为了调和那个怨气,你还不如处下不争;然后善法呢只取谦让,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谦让在先。象这种模式,我想,从道德经中间呢就讲了很多,就说大家一定要把前后的一些意思啊,从总体上呢形成自己的一种基本观念,要习惯于简单化,而不应该习惯于复杂化。象我这讲呢,肯定是越讲越复杂,但是呢如果要是把简单的一些意思,把它提炼出来,那么它就很容易记忆下来,同时呢也很容易在实践中去体会。

第二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成语,成语呢就是说古人一般都是这样的,对自己很严格,但是对别人很宽容,这是一种基本的就是修行的模式吧,这是属于修行的模式,希望大家能够把它作为一种借鉴。

第三点善在处弱。善,善在什么地方呢?善在处弱,功在必胜。如果说你善,你处弱,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它意义就是必胜,必然胜利是属于你的。这一点在现实中间呢,也是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的。那么越争斗的人,越很难以掌握那个胜券。

第四点:天理补缺。天的道理啊他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说呢他肯定要补缺,补缺呢你抱残守缺,这个时候你就不失先机。这个先机是先后的先,不失先机,就是你任何事情,你都在前面有利的那个位置上,这样不失先机。所以说你尽管抱残,但是你永远的有优势。这就是按天道的方法去存在。

第五点:知物守信。就是物、象、精、信的物,物、象、精、信的信这四个字,我知道物,但是我守住了信。这个信呢实际上他是属于潜在的一面。因为师父他都说啦,其中恍兮惚兮的时候,你看得见东西,你看的见这个东西;然后呢,惚兮恍兮啊,你看得见物;然后呢,先看见象;然后再看见物;然后呢,杳兮冥兮呢,啊就好象出现了精华的那一面,精华的那一面;然后呢其中有信,精华的背后他还有一种信。这个信呢实际他是抽象的。

前面在超视觉系统里面,他属于可见的部分;而后面这一部分呢,他不可见。大家对这一点一定要记下来。他不可见的这一面,才是你精华的东西。有很多东西啊,人们从感觉上把这个东西并不一定要看得见,你看得见的你以为那是精华,那不是精华,他还有个东西在背后,那就是“他”的精华。那到底是什么的精华呢?就是你心中冥冥感觉的那股善念。

实际上我们大家呢有时候说不清楚的一个东西啊,你比方说,那天我问父慈母爱,那么慈到底什么东西啊,噢慈就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到底什么东西呢,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不清楚,我如果要是“兹”心的话,“兹”它有“这样”一种意思,“兹”它是“这个”意思的“这”,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心呢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心实际上是同一心。你比方说我们对孩子的那种感觉,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遗传,这个同一的心里面他特别突出,他不能用其他的那种方式去表达,就是他没有单纯的那种好象泛泛而爱的那种想法,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就是说这种联系,这种联系产生了这种感觉,就是我所说的这种信。这个信你说不清楚的,啊你再怎么说,你只能说到他的表皮上,是不是。但是潜在的一面,他到底说的什么东西呢?潜在的一面说的是互存。按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我们总认为我们生了我们的孩子,但实际上你从信息的角度上来说,孩子生了我们。

当然这个话很难理解(笑),暂且放下来,放下来就是你不要追寻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我先把这个话说出来,然后大家多转几下,想了以后呢那就知道,噢原来是这么回事。知物守信,你知了这个物,然后守住这个信,善人明心,就是你要知道你心里的那种动态,他到底怎么在动的,到底在怎么动的。怎么动,他肯定是全方位的,是最合理的;但是全方位动呢,他又乱了,那怎么办呢?噢那就不动。你不动,他这个东西呢,说通俗点,他这个精华的这一面,他就慢慢地露出来啦,精华的一面他就露出来啦,是不是,关键是你不动。你不动的话,你只有明心见性,他这个不动他才能够发挥他的作用。

那么这一点呢和我们所接触的这一章来说,无非就说要掌握天道啊这种公平的理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平理念。就象我们刚才说这个一样,我分析了这个意思就说,父慈母爱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放在孩子的心上、放在孩子的身上这股心就叫慈;而这个母亲的话,她是那种爱,这种爱呢他是不顾一切的,他排开所有的条件的那种爱。那么你这个慈悲,这个意思如果说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是你把你的心放在众生的身上,又是这个悲心。这个悲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此心非心,此心非心,这样四个字,大家都看得到,划一条线的话,这有两个心,这两个心呢实际上他都是非心。就心是一种意思,然后另存一心呢,就心中之心,加起来就是你的慈悲。如果说你心中没有一颗心,就是你只有表面的一层心的话,你还不能算慈悲,他是有双重的,意思就说他心中还有一颗心,实际上就是你神中间的那种情,你神的那种情。神的情是什么呢?神的情是什么呢?神的情就是天道,天道之情、天道之性,他就是这样一层关系。当然这都是纯抽象理念,现实中间呢他很难以被我们所佐证,他找不到这样的证据,或者找不到这样的例子。但是呢从我们的那个文化理念中间,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原来的确有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5:31 , Processed in 0.0152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