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48|回复: 0

[第八十一章]一心为公是大智慧——圣人不积——同一性中物质和精神的循环方向相反

[复制链接]
小安 发表于 2009-4-20 0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一章呢有一个名称,也是两个字,叫显征,就显出他的征象来啦。他征象的一面是什么样子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样三个句子,这样三个句子呢,实际上是三个对比句,意思就说他的意思啊是比较,他有意的给你比较,看你能不能从这个比较中间去认识他所说的基本含义。信言不美,有信用的言语啊,它并不一定外在华丽。外在华丽的语言呢,它不一定讲究实用,也不一定有信用,我想这个意思从表面字面上来说,简单的可以这样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有善行的人,他根本都不用言语去表达;而用言语去张显自己的人呢,他不一定是个善人,就是他的言行他不一定达到怎么,这个善的境地。我想他无非就是说的这样一种基本含义,这个基本含义就说,你这个善的、你这个信的、或者是你这个知的,知者不博吗,就是不去博取那个名声,或者是努力地想博取名声的那些人呢,他实际上他不一定知道这个事物的真实内涵。那么知者呢,另外的一层意思可以这样说,真正有知识的人,他是不会广采博收的,他会在专业的问题上他有所突破。那么专业上突破的人呢,他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事,这在我们的现实中间他也是一项真理。

既然是这样,那么这三者之间串起来我们整体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什么呢?就说作为真的这一面,真人他到底是怎么去表现自己呢?第一:他讲信用,但是他不一定用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所以他就说啊,我的语言啊呢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就是你明明知道他,但是呢你又很难以去做他,甚至你做不到的话,你等于不知道,这个道理不就很简单了吗。就是你别说你辩,会辩呢但是你不一定会做,你多说的人,你根本都做不到,所以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呢,说的是你的行为真实的一面,他根本都不用去辩护,也不用你用言语去彰显他,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即使是一个知道者,那么你也不要去博取你的名声。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名,是不是,都不惜搞假的,说通俗点就是不惜造假,不惜,我们说的话,不惜偷天换日,象这样的情况你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知者,真正的得道者,真正的真人他是不会博取信仰的名声的。那么既然真正有真知的人,他也不会从显态的一面去张扬自己的所知。那么张扬所知的人呢,也说明他有很欠缺的那一面,这个事物呢就表现出来。

人他在这个道性的面前呢,他的确他应该有一种内涵,有一种内敛,有一种内觉。内涵、内敛和内觉,指的就是人精神上升华的那一面,而不是为了去应付这个社会,或者为了在这个社会中间博得一两杯羹而作的那些徒劳的工作。修道者呢,他往往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带有极大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个积极进取精神呢,他又摆在无为的那种境界和行为中间。所以这在人道中来说,他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由于圣人他知道这个难,所以他就说他常难,他故无难呢。常人做不到的事呢,他能够做到,就是因为他的意志力和他的坚定性,是来自于他对整体生命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也不是一天两天才积累到这个程度的,也不知道花了多少万年,他才能够有这么一些高深的见地。圣人不积啊,圣人呢他根本都不会积累,他只会施与。当然他也要积累,俭啬他不就是积累吗;歙歙焉,他不就是积累吗。但是他为什么不积呢,不积就是不去积累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你认为宝贵的东西,圣人认为宝贵的东西他都不积。他不去积那他用来干什么呢?噢他是为了人的存在,自己呢就更加富有;为了给人给得越多,他需要有这种歙歙焉的这种状态,需要俭啬;自己尽管很多,但是呢还是要给予他人,那么自己就显得越来越多。这种精神在我们现时代来说,他也是站的住脚的。就说你要想得到信息的支持,你如果说没有舍弃自己的一种精神,你要想得到信息的支持,你要想把事情做得很大、做得很强,你就做不到。

这什么道理?我就听了一堂经济学家讲的一堂课,他讲的课里面呢就用了这样两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举的一个例子呢,就是蒙牛,蒙牛这个牛奶品牌实际上他是后起者,但是呢后起者他却占到了先机。什么叫后起者呢,就是说在我们全国来说,搞乳业的这样一种企业,不下两百家,有著名品牌的呢也超过二十家,但是蒙牛他作为一个后起之秀,说通俗点他是在九十年代末期才上市,但是呢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却做大了这个品牌,做得很强,甚至积累到大量的资金,同时呢在上市以后呢也得到了全国,甚至外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投资,这什么道理呢?我就分析这个道理,他就说蒙牛公司——那个老总是不是也姓牛啊,我只记得好象也姓牛——,他就说,他能够充分地领会这一句话的意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啊。他就举了一个例子,他就说当时在发展的时候,为了扩建一个新厂,就是在董事会里面,有很多人就想把这个厂呢建在一个非常富饶的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但是这位牛老总呢——我暂且称他为牛老总——他就谈了一个看法,他说我们这个搞农业产品的人,如果要是把这个东西都建立在自己想赚钱的基础上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立足点啦,他说我们要建,就建在一个贫困的地方。这样来说符合我们国家的三农政策,他有这种境界,结果他就找到内蒙古那个地方,就是一天下来,平均人的收入只有一块五毛钱,一天呢,整个县的收入平均起来一天只有一块来钱,那已经在现代来说是我们国家最贫困的地区啦。结果呢那个县长一听说蒙牛这么一个公司在我们这个县里,要开厂,感动得——当时呢那个教授这样说——恨不得要跟那个老牛下跪啊,后来就说定了吗,就说老牛这个我决定了。结果你知道那个县长后来怎么说啊:这样,你如果在这个地方开厂的话,这一片地,你随便选,就是县里的这一片地,你随便选那个地方,都可以作为你的厂,你选多大,我们给多少,这是第一点;然后呢,你选多大的地方,我一分钱都不要你的,我一分钱都不要你的征地费,他居然这样承诺蒙牛公司。后来这个专家就分析吗:你看,这个人的出发点导致人家有这样一种回应,这什么效应呢,这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啊,他就是这样一个结果。他说这是最好的一个经济案例才能够说明这个道理。

结果后来怎么样呢,后来的确蒙牛他就是因为办这个厂,他建了以后呢,解决了当地的老百姓三千多人的这个劳力,说通俗点就是这个很贫困的地区,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大一个企业,有这么多人在就业,他不但是推进了这个加工业第一线生产人员的就业问题,他还有很多的附属企业,都相应地就跟上去了,所以整个县到后来就成了一个富裕县。这几年呢——因为他当时讲的时候,有很多具体的数据呢,我没有记下来,但是我听了之后,我就知道,他说的这的确都是实话——一个贫困的地区,后来就是因为这个动作,就是因为这个思想而产生的这个动作,然后他的这个动作导致于双方都发达起来呢。象这种思想实际上他很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所以他说呢,一个公司你想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同时做强呢,你唯一的思想就是要尽量地替大范围的存在着想,就是你要替老百姓着想,然后替整个国家的政策着想,这样呢你在多方面你就可以得到一种支持。他特别谈到蒙牛公司的那种,就是说他那种生产思想吧和这个三农的精神的相关问题——当然我对“三农”不是很熟悉——但是呢,我听了他的那个讲解以后呢,很有感触,他说这非常符合老子的这种精神。

那么我们在修道中间是不是也这样呢?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就是你别看,就是我们分析这个现实的话,一个人他要满足于自己个人的消耗,实际上他仅仅一点点物质他就行了。如果要说简单一点吧,你一天你想想你自己能够吃多少菜,能够吃多少米,是不是,他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消耗。但这个消耗相对于你的创造来说,你就会发现,如果说一个普通农民,他扎扎实实的在一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的话,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他消耗的多少倍啊。那么他这种贡献他本身,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这样去做的话,你想想,他要养活多少人呢。整个社会的循环来说也就是这样一个状态。你看城市里面住那么多人,为什么能够被养活,就实际上完全在于我们的生产、我们的管理都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之中,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创造力,是产生于这种和谐的背景,然后呢 这种和谐的背景造成了生产,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的,很多时候他都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的生产,然后呢被我们潜在的这种信息所调控,然后调控了以后造成了我们的意识啊应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才对,但实际上人类社会呢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处理好,他仅仅是把创造的这些物质,说通俗点,就是天道所生的万事万物,以及天道所调控的万种和谐的这种存在吧,拿过来去满足人对金钱这个虚有的这个物质的这种追求中去了。

这种追求到底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我想积极的地方可能是比较少的,消极的地方呢肯定是多,多呢,作为我们修炼人往往就能够明白这个问题呢。实际上人的消耗很少,人的创造很多,这就是人他为什么在地球上发展得这么个程度呢,还能够存在的原因,而大部分的就是说饥饿啊、贫穷啊以及灾害啊,都是因为人类思维,或者是战争、或者是理念上,跟不上自己的那种发展而造成的。这种消极的这一面,我想如果要是被我们人类自己认识到的话,我们的精神所具备的这种信息能够带来的财富,不但是足足地让我们能够,就是让我们人类能够自身的养活自己,而且可以让我们人类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进化。

那么前面还是谈到一个问题,就是天之道的问题,往往他在整个道德经中间 呢提到天之道的性质问题啊、用途问题啊以及他的作用方式啊,他讲过很多次,在这个地方呢他又一次再提到天之道。天之道呢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光给你利,他不给你害处。圣人之道呢,这接下来,讲了天以后就讲了圣人。天之道是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呢他就是为而不争。我按我的观点,我认为应该是道章在前面,德章在后面,这样才能够符合他本身在精神上的一种推演。这种推演就说我们人他怎样在道性的作用下,他去存在。这个存在呢就是我们学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最后用这样一种不争之道啊概括了全书。

不知道这样讲对不对(笑)。所以说我曾经提到过一句话,真知大道之性的人,不会去博求万法,博求万法,这句话,如果要是你单独的放在书里面去看,你根本都看不出他的轻重来,可是你拿到实践中一比,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办。为什么不好办呢?因为现代社会上,你就是炼气功的人中间,到处都是求功求法的人,团体练功呢,我给你说他肯定要去这也学、那也学,他认为博学才能多才,博学才能成道。小李,那个帖子里面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啊,好象知识越多,这个人的功夫就越深;他对古人的东西继承得越多,他就进去得越深。我也不知道这个老子的道德经到底继承了古人的多少东西,是的,他也提到古人言,古人有云,是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应用的呢不是很多,估计可能有两到三处吧。关键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要关心的一句话呢,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的问题。天之道为什么给了人利,他不给人害,害都是因为我们人他本身的逆道而行所造成的积累的反馈。这种反馈它对人来说,如果说没有觉悟的那一面的话,人的进步、人的进化他就停顿了,他甚至会倒退;如果要是觉悟了,人们放松,就放松一点吧,进入到更加自觉的那种程度里面去,人类整个社会的进步他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人定胜天呢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我觉得这最后一章,我原来在文字上写的也最少,那可以这样说,是整个道德经双经合一中间,我写的文字是最少的一章。

第一点:言过人自悟,不言万事师;

第二点:不争善胜,不辩善应;

第三点:不博知道性,强知累全行;

第四点:不积奉天下,道人物尽丰;

第五点:功利心不可有,忘我心不可无。

这五句呢稍微写得简单一点,但是呢基本上都是道德经中间的原话,最起码来说有一半是的。言过人自悟啊,话已经说过啦,由人自己去悟啊,他不说又不行,是不是,你说他不言之教吧,他也说了这么多话,五千多个字得半天说,说也说了,然后呢老百姓自己去悟,是不是。不言呢万事师,就是他不言,几千年都过去了,但是呢他始终都是圣人中间的师,可以这样说,号称圣人的人都要向他学习。

不争而善胜呢,不辩而善应,这都是原话,是不是,我就不用解释了。那么第三句话就要解释一下。

不博知道法,强知累全行。你不博,就是你根本都不用博学广知,不博知,然后呢自动地就知道道性呢,这什么道理噢,就是因为你潜在的那一面,你自动地少了主观上的干扰以后呢,你道性的那一面自动地就要显现出来,人就会自动地按道性的方式去做。当然这个知和不知,他也是在一个循环的过程中间,绝对的不知,那你连练功都不可能进入,是不是,你怎么可能去修道呢!所以说你不博知道性的话,你就是说,你只有有知识,你有气功方面的知识,但是呢你不是说要去怎么,非要求得那个博学广知,你才能够修道;你不去博学广知,你同样可以修道,而且你不博学广知,你那个道还近一些;如果说你完全不知道那个练功的方法的话,或者练功的整个过程,你完全不知道,那么你这个人,可以这样说,你阴阳合一啊,你就缺乏阳的一面,这也不符合道性。只能说顺其自然,你已经有了的知识就够啦,是不是,不要勉强去掌握更多的。就象当年我花三十八块钱,买一本《本草纲目》,结果殷老师三十五块钱给我卖了,赔了三块还不说呢,我到后来我还是需要这个东西呢。后来又买了一套,买了一套花了一百块钱,一想这真是不划算。当然这个人的强知性的欲望啊,是不是,他肯定要累得自己怎么,到头来,一本《本草纲目》看了几回呢,你看我才刚刚翻了几回,还象新的一样,基本上没有翻过,就是累得自己这也想学,那也想学,是不是,这个就说你离那个道啊比较远。当年师父就说,你肚子里的那点东西,用几辈子都够啦,他说用几辈子就够啦(笑)。我想肚子里面的东西那肯定是不够的,还继续学,非要跟师父对着干,你说那怎么办呢?这就是人性的那一面,总结得还是不够,是不是。实际上不够,到底是累谁呢?累自己,累得自己不亦乐乎。你既然想累吗,师父就有意的让你去累,让你去完成这个任务,然后让你成年去鼓捣这些文字,看你感觉不感觉它的累。

那么第四点不积奉天下,你不去积累,你积累,你就是积累一点,你还是奉献给天下。你不积累,是不积累给自己,然后你奉给天下的这些东西。道人呢物尽丰,是不是,他什么样的事他都可能存在,什么样的事他都是丰富的,因为他精神丰富啦,物质肯定丰富,所以不积奉天下。天下人我给你说需要的到底什么东西呢,是物质吗,他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在一定的情况下,当我们知道修道的好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奉献给天下。但是这个奉,不是有为地去做,啊就是你只要好好地做人,好好地工作,然后呢你对天下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呢。这个影响是信息上的一种影响,就象我们刚才八十章里面所说的,你潜在的那一面是由你朴素的那一面所支撑的,你越朴素,那么你潜在的那一面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个大国他自动地要发挥作用。

第五点:功利心不可有,忘我心不可无。两个心,一个是功利心,一个是忘我心。功利心呢成年人都是这样的,功利心特大,特有目的性,特有追求,然后呢你这个东西对修道来说它就是多余的啦。忘我心不可无啊,就是你要象小孩一样,是不是,经常地把自己给忘了,不要以为自己的生存,自己清楚就越好,你把你自己的生存都搞忘了,那么你忘我心呢他就体现出来啦。这种状态对修道他再好不过啦,他能够促进人对那个存在的一种觉悟,为什么呢,因为你越忘我,你微妙、你的奇妙、你的玄妙就越多,你再努力下去,你就进入到神妙、进入到仙妙里面去,何乐而不为呢!

八十一章就讲完啦。讲完了以后呢,也只有不言之教,说通俗点不言之教,才是正道,讲完了才是正道(笑),讲完了不讲了才是正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5:47 , Processed in 0.0215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