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7|回复: 5

连锁反应规律和相似理论

[复制链接]
慧明 发表于 2009-5-27 23: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连锁理论



连锁理论是能量递增式因果连锁反应规律的简称。该规律是一种普遍性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从自然、社会到思维,因为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学说。属于一种运动规律。

任何物体(事物)一旦要运动都必须受一种外力(场)的作用。一旦受到这种外力那么其运动过程所表现出的形式是连锁的,而且先后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于是,整个物质运动过程犹如一条巨大的链条,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地发展下去,直到这种力被转变为其它性质为止。正像霍尔巴赫所说,宇宙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用下图做以简单描述:

注:F是一种外力,B、C、M表示某种物质(事物)在该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运动过程中相似环(沿着F压缩曲线就形成了环)。



用上图来描述连锁反应规律并不恰当,也不严谨。因为从图直观一看如一个正、余弦曲线一样,每一环像是一个周期,而每一个周期都相同。实质连锁理论谈的是每一个“环”而非“周期”。只是一个循环,并且每环都是相似的,而不是相同的。所以用该图只能粗略直观的描绘连锁理论。

沿着F方向把曲线压缩就形成无数个环,当然一般情况下各环是大小不等的,但绝对是相似的,如果这些环都大小相等这便是连锁理论的特殊情况。这些相同的环便是“周期”。因为周期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每一环是相同,如天体运动的周期性,恒星演化的周期性,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地球四季交替的周期性,生物的生长周期性,繁衍周期等,各种物质、能量也存在着周期性的循环,在技术研究中,也常用到频率、波长的周期性,认识事物演化发展的周期性,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如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发现,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回归年)、哈雷彗星周期、元素周期律,目前有机化学家正在编制有机物的周期表,粒子物理学家研究基本粒子按一定方式排列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合作研究周期运动、准周期运动(连锁中的相似运动)向混沌运动转化的条件和规律。生物学家在研究农作物丰收的周期、气象学家在研究干旱周期、洪水周期等等。这些都说明运动的周期性是一种自然界的普遍属性。进一步的认识、研究它,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将产生重要作用。因为找到其运动的规律,就可以提早预知、也可以发现发明新的东西。这也就是我要写的《自然语与人类文明》、《自然语与预测》的原因。

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的运动形式都不是具有严格周期性的,而只是准周期的,也就是说与周期性相似。具体说就是在整个链条中每一环大小不等只是相似。这里提到的相似在下一节中专门论述。

那么事物的运动形式为什么表现出连锁性呢?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的原动力是矛盾。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矛盾统一又斗争过程。按照系统科学的解释,孤立地平衡系统不可能出现循环,只有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的过程中,才可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能量递增式)。而一个有序系统如果被孤立起来,就会由于内部的熵增而最终达到平衡态,又可能走向无序或低序,形成有序与无序的链环。相应的,也表现为进化与退化的交替之环。如宇宙的天体一方面在不断生成(现在发现一些正在形成中的年轻恒星),又一方面又在不断毁灭(中子星、黑洞等);在现代天文方面,宇宙天体的演化、发展与循环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在恒星演化方面,发现了一些弥漫星云在一起的早期恒星(如O型恒星和早期B型恒星),以及一些似云非云和似星非星的天体,这说明,从星际弥漫物质形成新恒星的过程仍在进行着从星云——恒星——星云——新恒星的循环,现代弥漫说对这种循环也提出了新的解释。生命在不断地繁殖,同时又在不断死亡。这种生死过程永远不会停止,显示出世界连锁发展宏大的纵横交织之网。

A 纵向连锁

纵向连锁是指在单一力F作用下所产生的一个链条。是一条连锁反应。一般情况下掌握了纵向连锁理论,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像珠海卢总问婚姻一例中,她向我提出了问题,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婚姻将来如何。这个问题很明确,也就是说力F已产生。F可以认为是支撑她们婚姻(事物)发展下去的某种力量。那么发生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是相似的,也就是只要你知道其中某一环,就可以知道整个链条中的将来的任一环,或者最后一环。我正是通过她“换鞋”的这一环,正确地预测出她将会“换人”离婚的那一环。

再如,某市一秘书长爱人姐姐的儿子在兰州铁干院上学失踪的例子,因为孩子失踪十几天,警方、校方都无结果。他们只能求助于预测学。由熟人介绍,他们一家来我单位找我,因为介绍人未来,他们一家就来到我们单位,这时我正好骑车准备出门,他们也不认识我,就拦住我打听郑老师住哪儿,这事很“巧”,通过这一自然语我作了以下分析。

他们一家人找我的目的是找他的儿子。找我咨询只是寻找孩子这一链条中的一个环,这一环找我很“碰巧”一下子便找到了我,很顺利,那么在将来的一环中也一定顺利。当然人一定会找到了,况且我与其儿子是属同龄人,找我容易,找他们的孩子也一定容易。这二环是相似的。

西安晚报一记者给我说他的女儿在上小学时,有一天早上女儿起来晚了,匆匆忙忙收拾自己的书包时,不小心碰掉书架上的剪刀,掉下来扎在桌面上,他感觉不对劲,就提醒女儿当天上学要注意,结果中午女儿回来时,发现脸受伤了,原来是他女儿与同学玩时,不小心被钢笔戳伤。这其实在孩子收拾书包上学时,已经形成了一条链,这条链就是上学去,而剪刀掉下来扎在“桌面”上,必然会连锁反应,直到与她的“面部”受伤相似为止。

1997年我一朋友从河南来西安,住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招待所,在这里请注意“建筑”二字,第二天去拜访我一位老师时,他家正在建房子,第三天我们又共同看望一位朋友张某时,他家正在装修楼房,第四天我们离开西安共同去广州,在临行前我的房子因漏水而搬了一次家。由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我便知我们坐西安至广州的火车可能半路会出问题。果然一上车我们床铺对面的那个窗子关不上,叫乘务人员来维修后才关上,当火车行至湖南境内时,我们那节列车出了问题。等火车检修了两个多小时,同时我的行李箱的密码锁也打不开了,直至广州以后,才找到修理人员打开。我的朋友就问这一连锁反应对他来说会有什么情况?“继续连锁”我说,还告诉他在珠海的住所要发生变化,可能因为原住地要装修而引起的。他在珠海一酒店常包房子住,当时到了珠海已是晚上十时,可是车一到酒店门口时,才知酒店正在装修不能住,只好另找别的住处。

1998年10底,我去了辽宁丹东,当时没有带多少衣服,到了丹东那天,一下火车,天很冷,高总看我冷,就叫一朋友给我送来一件羊毛衫,第二天去了五龙背一部队处,部队政委又送我一件军大衣。第三天,去洁而美集团时,正好集团当天给下面发衣服,是棉夹克,总裁一定要送我一件说作为纪念,我身边一位朋友问我这几天一连都有人送衣服,那么说明什么,我说,说明今年冬天关心我的人比较多。春节前会有人送我一件很不错的皮衣。十一月我去了延安,有一朋友送我一尼子大衣,我那位朋友说那不是皮衣,我说时间还未到春节嘛!果在元月十五日安徽一朋友送我一皮夹克,这几年我还穿它,每看到它我就想起我提前三个月便知它的到来。

B横向连锁

横向连锁理论比较深奥,读者没有搞清纵向连锁之前,很难掌握,所以本书暂不作研究。
 楼主| 慧明 发表于 2009-5-27 23: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2、相似理论



相似理论是在连锁理论前提下产生的。是指连锁反应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似的,这种相似包括运动形式,存在状态,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本质的相似也有现象的相似。把本质相似的称为道相似,把现象相似的称为器相似。

A 器相似

实例中“森林起火”一例,是在问时飞来一只蛾子落在他的头发上的现象而预测的,因为头发像茂密的森林,飞蛾则像火。某女士前面有一水果盘,里面有一只桃子,她一端起来,桃子在盘子里来回滚动,这就说明她的孩子只能爬动,而难以站起来。

…… ……

好多例子这儿不多分析。

B 道相似

像一公司股份要发生变动之例,根据当时切瓜来分吃的现象分析连锁到将来的公司被“瓜分”的结果。这是分瓜吃与“分股”的本质上的相似。撒切尔夫人的“失足”而“跪倒”与香港按时回归由中国人民掌握主权的相似。王女士离婚一例中结婚照的曝光与他们的分手的相似等例子都是道相似之例。

当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器相似与道相似,大部分都是二者的结合。这是一个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另外一点需重点指出:如果没有连锁反应作为前提,而去研究相似论,那么只是纯粹的学术,无实际意义,也无法应用。就像森林起火一例中的“头发”与“森林”相似。但在应用中也有“头发”与“烦恼”的相似的,再比如,我在实际应用中与“鞋子”相似的有:前途、道路、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交通工具、事业职务等自然语语素(见附录)。如果没有抓住一个链,而机械地去相似,那是盲目的做法,很难有成功的例子,如果相似对了,那只是碰巧而已,只能叫猜测而非预测。

这就像易经预测中的梅花易数预测一样,有万物类象,一卦有万象,如兑卦与少女、口、羊等相似,而邵康节就知道是少女来摘花,为何却不断为羊来呢?这就是他高于常人的地方。即他心中有一条链,只能在这个链的范围内预言事物。

比如拿我回家途中遇雨一例来说,我把“擦鞋”与“遇雨”相似,曾有学生问我说:“你不是说鞋子代表‘道路、顺利’吗?怎么你却说路上会有雨呢?”这是因为他没搞明白连锁的主链条。在回家的主链条中,我“擦鞋”是其中的一环,而为什么“擦鞋”呢?无非是鞋子脏,鞋子有泥才会去擦,只有天下雨地上才会有泥。所以相似出“擦鞋”与“遇雨”的必然结果。所以只有掌握了连锁理论,再用相似论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自然语查出将要发生的真实现象,达到科学预测的目的。

人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写到这儿就使人自然而然想到美国历史上最富有悲剧性的伟人之死--A·林肯总统和J·F·肯尼迪被刺身亡——有如下几点惊人的相似之处:

(1) 林肯于1860年被选为总统 100年后的1960年肯尼迪当选为总统。

(2)两人都深深卷入黑人公民权问题中。

(3)两个都是在星期五他们夫人在场的情况下遇刺的。

(4) 两位夫人在白宫生活期间各失一子。

(5) 两位总统都是因子弹从背后击中头部而死。

(6)林肯死于福特剧院,肯尼迪则是乘福特公司制造的林肯牌敞篷车在行进中遇刺。

(7)两人死后,总统一职都由名叫约翰逊的副总统接任。他们都是南部民主党人和前参议员。

(8)安德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林登·约翰逊生于100年后的1908年。

(9)林肯的私人秘书名字与肯尼迪相同,都叫约翰,而肯尼迪的私人秘书的姓与林肯相同都是林肯。

(10)刺杀林肯的凶手约翰·威尔克斯·布恩生于1839年,刺杀约翰逊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生于100年后的1939年。

(11) 两名刺客都是南部极端分子。

(12) 两名刺客均在送审前遭到暗杀。

(13)布恩在剧院向林肯开枪,然后逃进一仓库;奥斯瓦尔德从一仓库向肯尼迪开枪,然后逃进一剧院。

(14) 林肯和肯尼迪的名字都是七个英文字母组成的。

(15)安德鲁·约翰逊和林登·约翰逊两人的名字都由13个字母组成。

(16)约翰·威尔克斯·布恩和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两人的名字都是由15个字母组成。

这个例子实在太相似了,但绝不是一种“巧合”。

列宁说“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的‘惊人的类似’中”。(《列宁选集》第2卷,1972年第295页)。方程式相似,意味着运动规律相似。例如,人们无法直接对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但从流体力学中水头的偏微分方程与电学中电动势的拉普拉斯偏微分方程式的相似形式中,推知渗流场可以用电流场模拟,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并解决。

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将光学现象和力学现象作了如下相似模拟:在几何光学中,光运动遵循光程最短原理(费尔玛原理),在经典力学中,质点的运动遵循力学最小作用原理(莫泊丢原理),且两条原理数字方程式相似,而光具有波粒两像性,于是大胆推论:物质粒子也应具有波粒滤性。进而他把光的波长与动量的关系和实物粒子(要推测的)波长与动量的关系进行模拟,预言了物质波的波长。1927年德布罗意的预言被实验证实。德布罗意的成功启发了薛定谔的思路,薛定谔又将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作了如下模拟: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的数学形式相同,而几何光学是波动光学的近似,因此预言可能是波动力学的近似,由此导致波动力学的创立。

知其相似而模拟,不仅可以对未知事物做出预言,得到科学发现,也是模拟自然现象创制人工自然和技术手段的逻辑基础。如生物所具有的小巧、灵敏、快速、高效、结构严谨可靠、抗干扰等许多特性,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仿生技术的原型和机理。许多发明创造都是这样得来的。人类的文明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蝙蝠与雷达、狗鼻子与电子犬、苍蝇复眼与照相机、响尾蛇与导弹、螳螂与机械手、青蛙与跟踪系统、蝴蝶引诱素与杀虫剂等等。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把生物的合目的性动作与机器从功能加以相似比较,进行功能仿真,创立了控制论科学及其方法,地质学家莱尔通过对地横比和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地层情况的纵比,建立了地质渐进论和“将今论古”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说明了相似是普遍的,万有的。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当中,日本基本粒子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有如下经验之谈:把不理解的(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进行相似比较,从中可得到新的发现。为此就把电磁力(已知事物)和核力(未知事物)进行相似比较而得到分子理论的发现,使日本获得第一枚诺贝尔奖牌。哲学家兼自然科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模拟(相似)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高度评价这个方法,认为它理应在经验科学中占据很高地位。享有“天空立法者”美誉的开普勒说,他喜欢这个方法,甚至称此为他“最可靠的老师”。

从这些可见相似原理之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玄德蓉林涛 发表于 2009-5-28 12: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5-28 21: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慧明 发表于 2009-5-28 23: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曰:
  小人行险终须险,君子固穷未必穷。
  圣训千秋为法则,逆天不道定为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飞越我心 发表于 2009-6-1 16: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05:28 , Processed in 0.0156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