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1|回复: 4

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zhuan ]

[复制链接]
白开水 发表于 2009-10-23 09: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题目,原本应该在《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中的第十二节中谈,但因为太重要,所以单独列出来,自成一章。我们大多数学佛人,平时学佛的方法,都是在外围打转,没有直接切入佛法核心,因此学得很累,学的很慢,无法在短时间内证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证入极乐世界。事实上,如果掌握了以下这个理论,你会觉得佛法非常容易学,而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证果。

这个理论就是“不自知”论。我们用手电筒来作比喻。手电筒只能照别人,却不能照手电筒自己。这就是不自知,不自照。我们心的任何一个状态,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比如意根,它现在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一顿美餐,完全乐在其中,根本不会知道这是我在享受。这就是不自知。

我们在《佛学要旨 心地法门》中画的那个双层灯笼,里面的蜡烛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外面的两层灯笼纸就是我们的第六第七识,我们平时的人就生活在外面,现在怎样才能回到里面呢?我们的每一个识不是都具有“不自知”这个特点吗?那么为了解放它,为了一层一层向灯笼里面进,那就用其他识来照他。比如意根,现在正沉浸在美好的沉思中,正在做白日梦,那就用第七识的我执来照他,这样就能把它从沉思中解救出来。所以,你要经常暗示自己,吃饭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吃饭,贪图美味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贪图美味;赏花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赏花;说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说话;沉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沉思;昏沉打瞌睡的时候你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正在打瞌睡;走路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正在走路等等,如此这般,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牢牢地抓住和应用我执,千万不要须臾舍离。只要能这样,你就绝对不会跟着感觉走。在座上,也是如此,用我执作为所缘,念头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念头来了,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昏沉来了,腿痛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腿痛了,你所要做的就是知道和监督意根此时的一举一动,你的角色就是一个监察员,就是一个侦察兵,就是一个执行特别任务的特务。只要你能忠于职守,你将很快突破意识这一层灯笼纸,你会发现念头再也不会出现了,意根终于老老实实地伏下了。

接下来该解决这个我执了。只要突破了这一层,你就来到了灯笼里面,你就证到了真心,你就来到了诸佛净土。怎样解决?同样用“不自知”理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时候如果你用我执来断我执,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不自知的原因,你此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我执。许多人的修行就错在这里。用什么来断我执?当然不会用我执了。那现在只能用真心了。真心是什么?经典告诉我们是大慈悲。因此这时候就用无我大慈悲。当你发起无我大慈悲观的时候,分别我执识立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就剩下孤零零、赤裸裸的如来藏了。你终于来到了灯笼里面。

如来藏同样不自知,当你来到如来藏中,你的思想很活跃,一切都清清楚楚,和以前所不同的是你失去了爱恨情仇的能力,但是你绝对不可能知道这就是如来藏,只有当你从如来藏出来时,在那个让你吃惊的心动产生后,在那第一个念头“我”产生后,在那一对对念头相继产生和相续念像瀑布一样不断相续起来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人有这样一种状态,原来一直都白活了,原来一直都活错了,因为你曾经从来都是把“我”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但现在你发现原来真我是无我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念头。在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因为你发现,人本来就有这种状态,即使你不学佛,也丝毫不会少,现在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毫无所得。这是一种很深的失落感,以至于你一点儿都不想去告诉别人,因为人人都有啊,你不说人家也一点不少啊,何必多此一举。到了这时你才知道原来弘法都是戏论,你无非告诉人家他也长了个耳朵。所以此时你一点都不想去告诉别人。这种想法会很长时间占据着你的思想,经过很长时间的斗争,你才决定告诉别人,因为你不说,他就不知道原来人还有这样一个状态。不要认为开悟的时候你会高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会深深的失落,这就是无所得,有所失的感觉,你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所谓叫做佛果的东西,它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有的人到了此时甚至会哭出来。为什么有的人会高兴呢?因为他没有真正证入如来藏,他落入了偏空或者其他,因而他是有所得的,只有有所得的人才会高兴,因为他觉得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就象买彩票的人中了大奖一样,因此他会控制不住的哈哈大笑。将来你会发现你证道时的心态和佛陀证道时的心态完全一样,一丝一毫也不会错,正所谓千人一面,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任何人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绝对不可能和佛陀证道时的情况不一样,如果你证悟的情况和佛陀的不一样,那你肯定错了。这就是真理,真理具有无可争辩的可重复性。

下面把“不自知”理论应用的步骤总结如下:

1 提起我执,应用我执:这时候要试试提起我执,用我执这个手电筒去照意的相续念,只要你去照,你就会发现意的相续念这时候会像露水珠见到太阳一样烟消云散,再也不会相续下去了,离开了相续念的你,此时甚至会感到很不适,一时还无法适应,你需要有很长一段调整适应的时间。

2 无我大悲,断掉我执:在这里要住于无我大悲,只要你观无我大悲,我执就会立刻消失。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用一个识去打掉另一个识。你会发现这其实也是观心,一点不错,的确是这样。学佛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容易,人们之所以感到很难,那是因为走错路了,走了一个很大的冤枉路,是哪些冤枉路呢?

佛陀在无奈的情况下教了一个禅定的法门,这是一个外道也有的东西。禅定,其实是在意的相续性上用功,其实也是一种相续念。人们在平时,意的相续性,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内容不一样,因而会引起你的兴趣,使你不停的轮转下去。但在禅定时,你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完全一样,比如都是咒语或佛号等。这是他们的唯一区别。因为你是在意上用功,根据“不自知”理论,你此时并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意上用功,因此你绝对不可能主动地来消灭自己,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主动的断掉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缘,那么你即使到了很高级的禅定,你也不可能摆脱意,因为你不自知。这样你极有可能着魔,因为所谓的魔,也是意的产物,你和他们拥有了同样的基础,因此必然会结出同样的累累硕果,那就是魔。而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就绝对不会产生这个问题,所以,佛陀才重点向我们推荐观心法门,就是因为观心法门快捷,稳当,甚至不需要别人在你面前指手画脚,禅定就不行了,就必须有过来人一路相伴。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是定慧等持的,在这里你一直专心的住于一个识,这就是定,你用这个识去照、去消灭另一个识,这就是慧。正是因为定慧等持,所以不会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禅定是四禅八定的禅定,欲界定在初禅以下,虽然说是初禅前的一个阶段,但是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禅定。我们平常说的要培养定力,指的是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有定力,同时心不死,具足慧力,可以说是定慧等持的,因此,这里是开悟的一个关键,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牢牢把握的,所以不要因为禅定会出问题而连欲界定也不要了,那就失去了开悟的最起码的基础。
箭凌 发表于 2009-10-23 1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面谈到了一些很纯粹的东西,就是修炼的基础是看能不能安住在当下,而不是任妄心泛滥奔驰,这是有借鉴意义的。思维的外向习惯要扭转,由知人(物)转到自知,对自己思维动向的觉知、明了。看得越清楚,就会对人的存在模式越明晰,自己就越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白开水 发表于 2009-10-23 1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修行的迷雾中,在浩如烟海的迷雾中,
不再拿着古人的只言片语,刻舟求剑

明了自己的心,
明了自己应该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09-10-23 1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要明内也要明外,因为内宇宙和外宇宙的基本模式是同一的。引内以证外,引外以证内,相互印证,逐渐打成一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隐无名 发表于 2009-10-23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一大版,觉得楼主的方法也是复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17:26 , Processed in 0.0206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