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86|回复: 1

《四维奇藏——阴符经讲解录》第五讲 第二节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复制链接]
厚音 发表于 2008-3-19 12: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1、提论:
心生于物是有物质后生思想,心死于物就是必将在物欲中走向终点。心死而神活则是利用神观产生的道机。
人的主观识神是由于外界事物的信号刺激而产生的,它在人的大脑表面形成了皮层势态,其性质就象一层牢笼一样,约束了大脑整体细胞的开发,也使得人的思维性质分成了心和性两类。
“心”是指主观识神阳性的一面,“性”是指潜在深层的整体脑细胞产生的和谐于本性的思维。对于人的习惯和常态来说,后者是阴性的一面。心往外驰,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了主观的心理活动,随着人在阳性事物中接触越多,在事物的阴性信号积累也就越多。这些阴性信号需要人体付出阳性的能量来平衡,所以人的阳气因此遭到削弱而有死亡。
因此说来,心力的衰老和死亡也是由于外界事物的信号刺激造成,而这些信号都是通过人的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采集进来的,所以说生与死的机要之处在于眼睛。
圣祖曰:“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心由物而生,我们不可能因为修真而避物,事物性质两重性(两面性)决定了心生于事物的存在,心理活动的消除或降低也可以由事物的作用做到,其关键在于眼睛的作用。
为了满足物欲而保存眼睛的作用就是伤害人的身心,为了延续生命所需物质而保存眼睛的作用就是有利于身心的修炼。无非是心理接受到了信号以后,作出的选择是重点放到眼睛中还是放到肚子里的问题。为了在肚子中造化而用眼睛就会损此益彼,益在生命基础的一面,则取其阴性保存。即忘假存真之意。

2、机在目,是指长生久视的道机也在目。内视也就是保存精神,这是对目的积极运用。
我们的主观意识在这个地方就称为心,这个心呢生于物,说通俗一点,就像我们生下来以后,实际上我们什么东西都不懂,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但是后来慢慢地就懂了,慢慢就知道了,为什么?是因为在主观意识生长的过程中,包括环境啊,我们的父母啊,我们的亲戚朋友啊,都在教我们在认识这世界。当然这是有形的这一面啦,有来源的这一面啦,还有无形的那一面,是没有来源的那一面,比方说,像你住的环境,或者是偶然飞过的一个虫子,这都是怎么?在自己的幼年时期,婴儿时期过渡到幼年时期,然后呢过渡到少年时期,慢慢产生的一些什么?思维所具备的一些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实际上是说物,这个物它是我们心所生出来的地方,这个心就明显的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的后天意识。到后天意识生于物的时候,它肯定也死于物,这是他揭示的这个规律噢。
你由这个东西生,然后死于这个东西,这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我们所主要应该绝的这一面,他就说出来了,绝的那一面是目,这是我刚才提的一个问题。要绝这个利,你眼所观,你觉得它干净了,它就干净了,你觉得它是脏的,它是脏的。就像我们看那个小猫一样,小猫是干净的,还是脏的?我们看起来黑乎乎的,就认为它脏了,那你问它脏不脏啊?它不得不说不脏,为什么呀?因为它刚刚在火炉跟前暖和过了,所以说它无所谓脏还是不脏的这个概念。只有我们人才去分别它的脏和不脏,所以我们人这种心在有些方面来说,对于动物啊,对于植物啊,对于它们的存在来说是一种可笑的一种判断,也算是一种非智慧的判断。那么我们的这种判断错了,那我们的选择错不错呢?选择肯定也就容易错。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去明白这个机的这个枢钮呢?我想明白了以后,我们大家就知道再继续下去,该怎样去运用自己这个心。
心,所谓这个心你怎么动?你动在哪个方面?你不动是不可能的,你动你就要注意去观察,所以说观察实际上是我们对心的合理利用的一种基础,当你观察了,实际上你就观察了自然,这个自然告诉我们哪一些东西是属于智慧的,所以说前面《道德经》中就曾经说了一句话:无以为用,有以为利。你要守在无的这一面,那么它老是能够用;你要守在有的这一面呢,它老是在想取利。但你到底是取用呢还是取利啊?我想作为我们每个修炼者,肯定是为了怎么?实用啊。如果说你单纯的为了利,你去积累的话,你就会发现,你越积累,麻烦就越多。就像我们练气一样,你积累多了,你说你积累气啊,天天积累,天天积累,一积累一个包,一积累就怎么啊?头上就长个包,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说明我们积累方法不对,所谓的方法不对,是它没办法转化,是说你对天地之间的这个机啊,是生和死这个机啊还没有掌握好。
那么生于物,死于物,其机在目。那么我们说这个机在目,是说你在观察的时候,你要学会从你自己的角度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靠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它,当然你这个语言不一定要表达出来,但你心一定要明白,这个就叫什么?这个就叫悟。当然这个悟一定你自己的灵活性所决定的。如果说你不明,没有灵活性,你老把一些事物固定的去看,老拿着怎么?现有的框框条条去对号入座,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没办法体现这种灵活性。所以说在我们的状态中间吧,实际上有这样一种状态,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状态不一定非常清楚。我刚才静练的时候听到你们在水池那个地方有个争论,关于纳米的问题。象我呢说实话在听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向左师父学习,当然左师父已经提醒我了,要我不要表扬他,但的确这个问题左师父他是看得对的,为什么看得对的呢?实际上纳米这个东西,纳米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肯定看不到,因为它太细了,太小了,它只有科学家那一级才看得到,你是工厂里的工人,做那个东西的时候,他也看不到。
看不到的东西,那么人们到底是取它的利呢,还是取它的用呢?我想左师父那句话就已经管了总:“大部分东西都是唬人的”,他唬你实际上是忽悠你,你被忽悠了以后,当然道友的意思是说:客观的存在还是应该肯定的。肯定呢,但是那个东西它毕竟是肯定在科学家那一个档次中,现在整个社会来说,是说人们很容易利用这个怎么?被肯定的这一面呢,然后去扩大自己的所谓的经济效益,也是取利的这一面。所以说这是我们现在人思维中最欠缺的那一面。而最欠缺的那一面,实际上是说,我比较赞赏这一点说法,是这个东西你到底用不用得着?用不用得着?你这个纳米这个材料制得很高级,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它呢?这是我们的现实问题。所以有很多问题,当你拿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当你在观察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人们的心理状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是发展趋势吧,很容易导致人们怎么?是进入到一种自我的利益循环中间,利益循环一旦没有被我们的经验所观察到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是说产生一些没有必要的损失吧。
我想为了减少损失,我提议还是向年纪大的人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呢?是因为学习他们的俭啬的这样一种概念,是那个东西当它用不着的时候,或者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东西很普遍的时候,作为我们修炼者,你没有必要去赶那个时髦。一赶时髦,你甚至你这时候无形中就消耗了你自己目啊,既然目在消耗,那么实际上你的神也就在消耗了,你的神消耗,这个时候你再想明白更深一层道理,这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说,从这样一个例子中间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的目到底应该用在什么地方,还是用在我们自己本身内在道理的提升上面,内在感觉的提升和内在道性的一种提升。这种道性的提升在我们的状态中间,在我们现实的状态中间无非是说慈、俭、不争,这三点做到了,也是说你的心可以随着你观察的现象不会走向不会走向矛盾,不会走向对抗,不会走向怎么?消极的状态。而会让你怎么?而会让你更加的清静下来,进入到一种良好的自我悟性的提升中间去。

3、要想运用“目”于生命素质的积极提升上,首先要改变人生的思想观念。
这个我们自身悟性的提升啊,过去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悟性实际上是灵性,我们的悟性实际上是灵性和灵活性的一种组合,所谓的灵性是自己原始的那一部分,所谓的灵活性你在生存的过程中,你不是固定地去看某一个事物,不是僵化的去看,是很灵活的去看。这是我们自己的提升吧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曾经这样说: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是圣人的观点,他说你要最终学会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呢是要为了饱肚子,而不是为了饱眼睛。
我再打个比方吧,就像我们社会上每次中秋节的时候买月饼一样,实际上那么几个破月饼值几个钱啊?月饼成本就几块钱了不起吧?但实际上那几个月饼他卖多少钱啊?要卖壹、两百块钱,这正不正常呢?这到底是为了腹呢还是为了目呢?肯定是为了目,为了好看,把包装做得精致一点。然后呢好去送礼,好去怎么啊?好去自己吃着感觉到很好一样,但实际那些东西都是为了怎么?为了自己的目。
为了自己的目我想它是不符合道性的,所以说在年纪大的人的经验中间,他往往实用的一面肯定占了主导部分。不实用的东西,他就不会不会去主动的,除了他上当,除了有人在骗他,一般他是不会选择那个方面的,是不实用的他不去选择。在我们的修炼中间实际上也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噢,我们自己要利用自己的目,这是一个方面,去观察,然后另外呢,你要知道你这个目的观察获得的一种信息怎样去提高你自己的悟性,如果说你仅仅是在积累经验,仅仅是在积累经验,但你的反应的灵性不够的话,实际上你也不容易做到怎么啊?不容易做到发展自己。这是过去我说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你要认识啦,你要改造啦,你要发展啦,你靠什么东西去发展啊?实际上你要靠灵性去发展。
我们从天地之间的那一部分灵性中,那个大的灵性中分出来这一个小部分的灵性,每一个人的层次它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的年月日时都不一样,每一个时间生的人,它都不一样,你一娘生的双胞胎也好,三胞胎也好,它都会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都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是因为怎么?自然形成的。所以说它本身内在分出来的一种灵性的程度不一样,我们本身在修炼的时候呢,也要注意这个修炼的这个积累呀,要观察好自己以后,再去补。你不要没观察好自己,就去补了,你补得糊里糊涂了。所以现在有人推出来很多有为的功法,我觉得那种有为的功法值得学,但不足以作为修道的怎么?取向。修道,所谓修道的取向,那你就要有一种非常博大一种的体系,那就不是一个小的方法啦,那是一个非常博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呢,实际上是靠你自己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所得出来的一种自我的感受,这个感受所形成的一种法才你自己的真正的发展基础。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08-3-19 17: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的讲解!
观察、总结、悟。
吾想,最关键在这个悟,所有的人都在悟,但是悟出的结果却往往不一样。
指导思想是很重要的。
有明师指教也是很重要的。
问题在于能悟出那个“道”来,那个道是常道,又非常道。
要明白那个非常道,需要修练才容易明白。是不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3:46 , Processed in 0.0169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