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94|回复: 5

2007年10月13日厚音老师在语聊室的讲话(一)

[复制链接]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4-20 13: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什么叫执两用中?为什么要关注两个极端?
2、问:殷老师讲不要谢谢,一谢就把缘分谢掉了。有的人平常的口头禅“我累死了,高兴死了,开心死了”,心理学上说要放弃消极的语言,请老师讲讲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上面要注意什么?
3、“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什么意思?
4、请老师讲讲老子八十一化图中的故事。
5、星座:当有信息出现的时候,你应该照着去做,但是同时也应该有一个意念观察它,就是说留一个意念去观察它,从第三者的角度上观察你自己按照信息的意思去做的那个事,不知道这样理解得对吗?
6、星座说:包容处下不争,无欲自然成道,不知对否?
7、潘工:我们大家的网名都是自己取的,我们这里网名有叫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和悟空的,叫悟空的有好几个,但是没有叫唐僧的,没有人敢取这个名字,请老师讲讲西游记里唐僧的含义。


开场白:
厚音老师:今天我们按计划是进行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的学习和讨论。我首先谈一谈对第三章的一种基本看法。第三章原来讲过一些问题,比方说不尚贤,这在我们修炼中间是一个比较普遍也比较麻烦的事,很难以摆脱。当然其他的问题是不是就容易摆脱呢?也不一定。总的说来,重点的东西肯定是尚贤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家一般象“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这些问题尽管没搞懂,但是还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整体方向。但是尚贤呢,就直接涉及到一个社会环境、或者是修炼环境、或者是生活环境的问题,所以人就不大容易把握。然后其他的问题,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主要是想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们能够无知无欲。而那些有知的人,就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他也不敢作为。为无为,毕竟还是有作为的人,但是这个作为的人他是因为他处在无为的状态,那么他这个无为,能够影响到整个环境向积极的方向前进。从整体上说,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说老子的《道德经》它主要是阐述的整体生命它在修炼和生存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一种进化、或者是进步、或者是进行过程中所具备的一些智慧。就是你想要达到你自己个人的想法,或者是个人的一些基本愿望。首先要知道社会或者是存在或者是自然对你自己思想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怎样处理的问题。这个处理实际上就是一个智慧问题。如果要是我们从整体上说,还是要反复的强调,就是说人的内向,就是人生命这个内向和外在存在之间,这种整体互动的有机结合的问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或者一个离散的存在,而是一个统一的,而且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这个意识。
然后,从修炼上来说,要树立人的道德意识首先要从内在开始修起,道德意识要从内在开始修起,不能专门只追求外在的这种存在。因为你追求外在的存在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就象刚才所说的不尚贤这个问题一样,原来谈到过很多,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呢?就是因为人一般负阴抱阳,外在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引起自己的兴趣。内在的东西,你比方说到底是虚心实腹?还是弱志强骨?这个问题实际上平常不大注意。我们肯定要强调不注意的这一面,但是对注意的这一面,也要反反复复的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然后不要掉到其中,把自己的意思搞糊涂了。这就是我们所应该注意的《道德经》的第二个精神取向。
第三精神取向就是说,《道德经》讲的整个内容都是建立在对内,就是对生命的内在关系这种分析基础上。它大部分的说法都涉及到社会问题,但是它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在暗示人的生命的内在的变化,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在暗示人的生命的内在变化和内在关系。你要想掌握这个变化的主动权,你就要理解他所说的道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然后从中慢慢的努力去修。
当然,我们在这个地方讨论《道德经》或者讨论道德意识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文字上的东西的确需要搞清楚。但是,如果要是对我们中国古典文化,或者是传统的文化意思不是很了解,就很难以从那个圈子里面争脱出来。就象我有时候偶然地在聊天室里面看一看。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发现每次聊天之后,有人邀请自己的朋友也进入这个聊天室。但实际上,有很多人往往进来看了一下以后,他就马上走了。他为什么走了?我接触到这样几个人的说法:听了一下,但好象觉得听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那就说明我们讲的内容里面可能很多东西不是大众化的,就是很难以大众化。既然是这样,我想也提醒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除了讲修炼以外,除了讲生活以外,还要讲怎么?还要讲其他的一些问题,只要涉及到我们的道德意识运行的这样一些东西,可能都要涉及到,都要讲到。社会问题、哲学问题、文化问题、文学问题、意识问题,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应该涉及到。但实际上我们的能力又很有限,我们自己本身的水准也可能达不到这样的理想状态。所有说还是要请大家耐心的坐下来,对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反反复复的多看,形成一种抽象的感性观念。这个感性观念就是说你不一定要去解释它。我今天听了潘工所说的几个问题以后,也想了这个问题。就是有很多问题,在文字上你不一定就是说,一个单独的取向你就能够把它确定在正确的定义上。因为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的意识它就是说以为文不足。他自己就以为这个文不足以表达他的道德意识。但是,他为了方便,也算是一种方便的法门,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想当初他在出函谷关的时候,他是没有打算留下《道德经》的。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有了这个《道德经》呢?我想这也是天地之间的定数。这个定数决定了这个东西非得留下来。留下来意思就是说毕竟要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研究这些问题,就一定要知道,文不足的这一面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说我们在文字上确定了一个想法,同时总听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反复的讲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大家就很容易无形中掉入到尚贤的角度上去了。总以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或者我们想的肯定有偏颇。实际上跟大家说一句实事求是的话,从不尚贤的这个角度上来说,它不存在正确和错误的问题。就是你所想了,就是你按照老子的想法,你心平气和的去想,意思就是说你不带任何杂念的,或者你用自己的经验或者你用自己的感觉去想《道德经》在这一章里面阐述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你只要想了,那么你的观点都将影响你自己本身的运动,这个运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你自己环境的一种改变,或者一种作用。当你这种改变和作用,你接到这个信息的反馈以后,你又可以不断的修改它,不断的校正自己原来有偏移的那一面。我意思就是说,与真意(本来的那种意识)不相吻合的那一面。但是不是不吻合的那一面它就不成为道德呢?实际上它也不能这样去下结论,所有的想法它都有自己的合理性,都是为了自己有足够的经验去体会《道德经》。就象我在重讲道德经的过程中讲到的很多事例一样,实际上我自己本身有很多想法都来自于自己实践了以后的一种体会,并不是单纯的就文字上进行解释。从文字上解释来说,我跟专家们比起来,肯定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远远不能赶上他们。但是,从个人的观点上来说,特别是从修炼的观点上来说,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提出来给大家参考,或者大家交流,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把自己的观点用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拿出来给大家互相参考一下、参证一下,对自己也是一个帮助。就象读经大姐所说,你在这个地方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起码来说是一个锻炼。这个社会也需要我们有这样一种设置,也需要我们有这样一种能力,就是不要怯于表达自己,不要怯于自己表达自己,也不要怎么?也不要觉得自己的观点好象很微弱。实际上可能有很多比较积极的看法和想法,更好藏在我们比较微弱的状态中间。这就是我对这一章的基本看法。也希望大家在学习了这一章以后,能够解放自己的思想。如果要是真正象这一章所说的无知无欲了,那么说不说,说什么内容都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参与了这个互动的过程。我想大家的智慧和能量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进行运动。这个运动对我们大家,特别是有缘的大家,大家既然聚到一块了,肯定是有缘的,每个人他都可以因此而受益。我想这个道理是能够确定的。快乐大姐说,我是一块大砖,抛出引玉来,这个说法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实际上就是这样,我也想把自己作为一块砖,抛砖引玉,引出更好的见的来,或者是引出更好的修炼的看法来,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一点突破掉。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自己本身都是修炼者,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心相问题,在修炼中一般都是比较在乎成功的。特别是对功、法都是特别感兴趣。一提到这些东西,人就精神来了。但实际上要提到道呢,人马上就感觉糊涂了。啊呀,这个道怎么也说不清楚。功和法可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态就很容易被有些东西,特别是这一章所说的“贤”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荣誉感,这就是德国的哲学家所分析的“人类的荣誉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人一般有了这个东西以后,往往就被自己的这种情感所约束了。这个约束就是说它很可能就要刺激你走向消极的方面。在二十多年的气功历史中间,有很多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伤害了自己,包括那些走火入魔或者是包括那些中途莫明其妙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样一些人,他们实际上都是这种状态。就是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或者思想变化,没有从道的角度先去进行定义。意思就是说应该定在道的角度,而不应定在功和法和角度。所以那天讲到修炼境地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概念问题,就是功中之道、法中之道和道中之道,我们大家都觉得功和法都比较实际,比较容易把握,比较容易接近,比较容易谈。一说起来,就津津乐道,总觉得这个东西好象有新鲜感,有可操作性,或者容易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把握。象这些方面都说明了我们人在本性方面的一些弱点。但是这个弱点是符合负阴抱阳的这种特征的。当人明白了这一切以后,我们回过头再看道中之道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老子讲的玄德实际上就是道中之道。这个玄德比较难以理解,也比较难以操作。因为它永远的处在常态的反面,它本身深不可测,它本身走到事物的反面去了,所以一般要想从现实的角度去定义我们自己的修炼应该朝什么地方发展,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那就是各有其缘。所以任何人他在接近这个东西的时候,接近修炼的时候,他肯定有自己的缘分的,他愿意接受什么,或者是能够接受什么,都是有自己一定定数的。当然这个定数也可以被自己所打破,但是这个打破呢,如果说我们大家对《道德经》理解非常深的话,或者你愿意听人家的讲解,或者愿意接受人家的观点,那么你的观念就比较容易改变了。改变了以后,你再看自己的缘分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缘分都将帮助自己对道中之道的一种体悟。这和第三章的内容,可能谈得比较远一点。但是最起码我们都是要追求修炼的境地的,就是修炼,我们都希望自己成功。那么每一个人的成功暗示着整体其中有一些特异的变化,就是共性中间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个性,象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中,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是有一个明星,或者是从明星的效应上来,我们来看这个社会效应就是这样,一旦有一个明星产生,他必然有自己的很多粉丝,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的气质和素质必然要吸取自己相同素质的这样一批人,或者这样一批信号向着他那个方向运动。是不是?我想这个道理基本上是这样的。既然明星也是这样,那么修炼是不是这样呢?修炼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大家在自己运动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注意这个问题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学明星那样,盲目的去崇拜,当什么粉丝。但是呢,从另外一个角度,你就应该去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自己个性的一面怎样溶入到共性里面去。不是说要溶入到特殊的人物的个性里面去,而是要溶入到什么呢?而是要溶入到道性的共性里面去。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的修炼朋友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人们一般对一个人,特别是道在传递一些信号或者传递一些能量在某一个个性的人身上去体现的时候,这个人无形中就成了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对象了。我们很在意这个人他怎么说,或者怎么做,以为他就是道,实际上他和自己本身就是道,这两者合起来才是道。而不是说他那个孤立的存在就是道。他那个孤立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么多信仰者,或者追求者,如果要是那个明星没有那么多粉丝的话,我想那个明星他也不成其为明星了。所以这个道理希望大家理解。从道的角度去理解,道它本身是两,它不是一。刚才说了执两用中的问题,什么叫两呢?就是说这两者它是一个共性。执两就是你要把这个共性看清楚。尼可说:我们是老师的粉丝。我可不需要什么粉丝。我本身就不是明星,也不需要粉丝。要是当粉丝的话,请大家都当道的粉丝。道的粉丝就是说它是一个虚相的,我们大家在这个地方是追求的对象。追求的目标不要放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应该放在共性的角度,放在道的角度,放在抽象的角度。
例证:
有的人比较相信藏密,我在这个地方分析过很多次藏密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以及藏密功存在的这种状态,都已经分析过了。原来就说了藏密本身是老百姓烘托出来的一种功象,就是成千上万人的能量聚集在极少数的大师、上师、活佛的身上,然后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精神方面的领袖气质。在这个方面来说,他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在引导,那就是佛理或者是佛的信号在后面引导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从社会的表面上来看,它是这样的,是一种比较单纯的宗教氛围。它是在一种比较单纯的宗教氛围里面产生出来的非常特殊的一种修炼例子。在我们内地的社会环境中间,你要想让藏密产生在边远的地区的那种的宗教效应啊,或者是功夫效应啊,它就比较困难。为什么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也可以做这样一些考察。就是把那些比较特殊的人放在现实中来,放在各个民族比较混杂的这种社会中来,你看他是怎样体现自己的功或者自己的法的。我想这个东西就有严格的道性要求了。他就不能单纯的象在藏区那样,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表现自己,或者发展自己。我想这个方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考证一下。看有没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例子出现在多民族混杂,或者多宗教并存的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中。如果要是有这样的状态,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来,给大家参考。这也是一个提供相反意见的机会吧。当然尼可说:好象是说他的。这个不要对号入座。我想尼可如果要是对藏密很熟悉的话,也可以提出自己一些比较独特的看法。我们在这个地方相互交流一下对修道的基本认识。总的说来,在多民族,特别是多宗教混杂的地区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修道的一种思想,特别是老子的这种思想,它是产生在这样一种背景里面的。在这种背景里面产生的思想它适合于什么样的发展呢?我想它适合于所有存在的发展问题。所以说,不要把特例摆到共性里面去,过渡的推广。我想这是大家应该注意的一个地方。尼可说:殊途同归。殊途同归还要与时俱进。意思就是说它要与时间的验证相统一。还要实修时证。这个实修时证意思就是说它还要回到现实中来,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不是符合于现实。

刚才我们讲到尚贤的问题,现在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因为这涉及到大家在阳性一面的行为意识。从这一章的内在内容来说,讲的是我们人自己的修炼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从第三章的文字表面意思来看,是讲社会问题。象难得之货,民不为盗,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社会性的概念。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作为我们现实中来说,可欲的这一面,已经非常普遍了,已经中毒非常深了。你比方说城市里面生活的人,基本上生活的环境啊,生活的用具啊,就已经很难从我们的后天意识里面摆脱出来了。就是说我们现在生活中非常朴素的这一面它已经没有了。没有了意思就是说和老子在道德经最后几章里面谈到的概念,比如说结绳而居,象这样一些比较朴素的民风基本上就已经相距很远了。但是这个问题如果单纯的从社会问题上看,我们就很容易把它理解成为老子讲的这些东西好象过时了。但实际上他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人内在的精神运动问题。意思就是说你人生活在这个现状中间,你可以与时俱进,但是呢你也可以保持你不变的那一面。这个不变的这一面,就是你见或不见,实际上你都可以自我的去把握。当然第三章老子是站在君主的角度,就是自己的心君为自己身体之主的这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说什么呢?意思就是说你要相对的清静,你要不见可欲嘛。如果要是你这样做了,最起码来说你心不会乱动。你不会乱动呢,在某一个程度上来说,特别是修炼的阶段上来说,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我说的修炼的阶段性,意思就是说你长期的处在你现实的环境中,你要想修炼好,你是比较困难的。那么修炼的阶段性是什么意思呢?你比方说你找一个比较好的修炼的地方,然后你住足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呢,可能你既不看,也不听,也不说,也没有涉及到重大的交换问题的一种做,这样不看、不听、不说、不做,既然这一切它在一个短时间内都没有的话,那么你的信号就在这一段时间可能就抓紧时间它就有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意思就是说它是阴性,它在阳性的一面表现的时候呢,它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它就可以完成很长时间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我这讲的是修炼上一种比较重要的理念,希望大家注意听这一段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神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可以取得长久不变的这种存在,这就是道赋予它的一种造化的特性。我们人呢,主观意识好象老是在主宰我们自己的身体,但是主观意识要想改变自己的存在,就是改变这个生命状态的存在,它花很长的时间,它都难以有一定的建树。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整篇所讲的内容,他就是讲的这个辩证关系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一个长、一个短,一个短暂,一个长久,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显态,一个隐态,你到底是怎样去调谐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呢?作为显态的这一面,你就要让它清静下来,你要擅于指挥,你要擅于安排,你要擅于给自己的永远性的发展,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科学的发展观来说,要从科学的发展观来安排你自己的修炼过程,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你永远不变的这种存在。怎样获得呢?就象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你生活在城市中间,你所打交道的都是后天所制造出来的一些产品,包括你的房屋也好,你的家具也好,你的衣着也好,你的食物也好,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慢慢的被人的主观意识浸蚀了,浸蚀了以后,它实际上也是属于道的一部分,但是道的一部分呢,它只不过是阴阳两个方面失去了平衡的可能性。而你人如果说要在短时间内进入到不见、不看、不说、不做,这样相对短的一段时间,那么人很快,这个东西就得以造化,这个造化的机制它主要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这个信号的长久性,因为它太长久了,它的历史经验太多了,太多了意思就是说它活得太久太久,就象我们道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样,道家就把这个东西形容成太乙真气,就象上次谈到玄德的生死观一样,就曾经谈到过太乙真气的问题,太乙真气长期的蛰伏在你最阴性的部位。它一旦找到机会,就会蠢蠢欲动。它就会来一个翻天覆地的造化。这个造化呢,是因为它长久不变的经验所造成的。因为它知道,这个东西它要怎么动。老子提出的无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而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方法,就是从第三章里面所看到的一种暗示。就是说能够感觉到这种方法的基本模式,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尚,你不要贵,你也不要见,是不是啊?你不要尚贤,你也不要去追求那些难得的东西,你也不要看那些使你欲望升起的那些存在。当你这些都没有的时候,你在短时间内,你这个信号就可以激发出来。当然这个激发,它有它有规律性,这个规律你要尊重它,这个规律的尊重不是按我们刚才所说的功啊,法啊,这些东西去造化的。而是按什么呢?而是按道德的法则,这个道德的法则意思就是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些东西你要按玄德的要求去做,然后呢,它自动就成就了。所以说圣人治,他回到比较现实的方法中来了。

当然“圣人治”以后的文字,全部都涉及的是内在的运动。前面那一段话可以把它说成是社会运动,是不是啊?但是它也说的是内在运动。但是呢,因为一个阴,一个阳,一个是向外的,一个向内,所以说向内的这一部分是我们所需要去注意的这一面。虚其心,实其腹。虚就是说你主要的那个方面,就是你的主宰,我们所说的后天意识,你在主宰你自己的身体,你是你自己的君主,你可以不让自己休息,你可以让自己饿肚子,当然这些方法你都可以去操作,但是对不对呢?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虚其心,意思就是说要把后天意识放到虚的一面去处理它,你不要把它放到实的那一面去操纵。实其腹是什么意思呢?我刚才说的太乙真气在哪个地方呢?它就在腹部,它就在你腹部的下方藏着呢,但是你要想激发它,必须要经历我们成千上万的修炼者验证过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丹气,当它在造化的时候,当它被激发的时候,它一定是从海底升起来的,我们所说的海底就是平常一般人所说的会阴。你的整个腹腔就称为海,在那个地方它必然要升起一个你最原始的生存意志,或者是生存智慧,就必然要升起来,升起来以后,你的虚其心就真正做到了。如果要是它升不起来,那么你这个虚还做得不是很彻底,你必须要虚下去。当然这个虚,对现实的这一面,你是不是就放弃了?不是的,你穿的,你吃的,你用的呢,你还是很现实的。你还是很人为化的这一面。但是那个不要紧,关键是你的理解问题,你重不重视虚的问题。如果你重视了,那么这一切阳性的这一面再怎么变,你阴性的这一面就能够加以比较,就象我们现在看电视、看电影一样,我们对古代所发生的事,就象香港的艺术家一样,把古人的作品拿过来,然后模拟一下,或者表演一下,用一种很诙谐的,或者是比较现实的说法然后去模拟古代人的生活啊,意境啊,现在人只能这样了,只能这样去处理这些问题了,而对古人的具体形象,包括他们的建筑、服装、生活细节,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实际上我们了解得非常少了。但是你一旦虚其心,实其腹,它升起来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你身上所出现的一些感觉和形象,或者一些面貌,它可能要复古,意思就是说它信息上要回到很原始的状态里面去,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你曾经穿过的衣服,你曾经的经历过的生活实践,它都可能要再现在你的面前。但是不是这些东西,你都要把它当作是你自己的现实去处理呢?还是一个词,那就是虚其心,就是你的心不能动。虚就是你相对于实的这一面,你不要把它当实的那一面,你要把它当虚的那一面去处理,这就是虚其心的意思。这就是我们谈到修炼的实际问题以后,所出现的一个基本的发展问题,就是原始的信号肯定要被你激发,然后这个激发以后,你自己无论是在做梦中,或者功态中,或者你在现实中间,那怕你看到的人都已经变了形象,你都也不要恐慌,也不要担心,这些都将回到你的现实中来。这就是我平常在讲课的时候说的一个问题一样,意识的换位问题,有时候,人的意识,它并不知道自己的意识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合理的,哪些东西不合理,哪些东西是现实的,哪些东西是不现实的。实际上这些东西它并不存在,意思就是说人的思维它可以跨时空的进行链接,就象我们现在的科技一样,可能跨时空的进行链接。就象现在是晚上,但是到美国可能就是白天了。这是不是跨时空呢?你照样可以和美国那边的人聊天,这也是一种链接。这种链接回到我们现实中来,就象我前天看论坛上的一个贴子,可能是董兵贴的,意思是说现在科学家正在用一种手段对人灵魂出体的感受进行实验的过程。那个过程实际上它也叫链接。这个链接意思就是说把自己的感觉分离开以后,重新组合的链接。这是一个小的闭合环路的链接。这就象电学的概念一样。小的电路有小的闭合环路,大的电路有大的电网,它同样都可以设计成为一个模式,当然这个模式是不是能够说明整体的实际情况呢?这个里面就有另外一重可能性了。意思就是说人的生命存在里面,它既然有多重的意识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人生命的状态里面有多重的可能性。所以说,科学家是从一个方面去思考这个可能性的。而宗教家或者是修炼家,他往往是从另外一重角度,或者是更多重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当然我们回到现实中来,我们还是以老子的比较哲学去分析这个问题。意思就是说既然有阳的,那肯定有阴的。科学家的实验只是停留在阳性的一面,那么阴的一面他有没有呢?他没有揭示这个问题。没有揭示这个问题,他是不是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呢?他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既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那么只能说一家之说,一家的实验只能解决一个的问题。象这样下去,世界上错踪复杂的万事万物的问题太多了。需要解答的问题太多了,你用一种方法去解答它,无形中就限制了人们意识的全面性。限制了人们意识的全面性,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但是有三个字,还是要提醒大家,可以判断这个问题的实际,那就叫虚其心,就是说人类的思维的发展,你比方对自己的文化的发展,对自己科学的发展,同样也要虚其心。你要虚心,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它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意思就是说它要你虚心,你才能接受得了。如果说你实心,你就接受不了了。你抱着既有的观念,你怎么去创造新的理念呢?所以说,人还是要虚心才能够接受别人的观点。只有虚心,才能够求得真正的发展。我想这个道理,大家从社会的角度都已经非常确认这个问题了。看看我们现在的文化,看看我们现在的科学,虚不虚心呢?在很多问题上,我想不是虚心的。既然不是虚心,我们就回过头来,还是用刚才潘工提出来的一个词:执两用中,就是我明明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但是不是抛弃它呢?不抛弃它。我们还是很关心它,很关注它,很关怀这个问题的变化。这就叫执。执两就是把两个方向的问题都确定在自己的道性里面,什么叫道性呢?道性就是虚性。所以古人就说冲虚清静。为什么叫冲虚清静呢?意思就是说冲本身就是虚,虚又是虚,虚虚得实。是不是啊?就是它对实的这一面的看法,肯定是非常具体的,非常有效的,非常真实的。所以古人为什么称为真人呢?就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意思就是说它从文字上的游戏回到现实中的生存的这一面,我想这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概念了。它不单纯的是讲哲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讲的人的生存整体面貌的问题。整体面貌就是你单纯用哲学往往概括不了它的全部,用哲学概括不了人类整个存在的面貌,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是这样的。
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大家好象不大好理解。本身要立志,为什么又要弱其志呢?强其骨又是什么东西道理呢?骨和志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因为肾补骨,肾藏志,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说一个是现实的,骨头就是现实的这一面。志是你的思维的这一面,因为志下面有一个心,它涉及到人的思维问题,但为什么要弱其志呢?意思就是说强行者有志,强行的人肯定是有志的。但是为什么又提出来不要你去强行。不要去强行,这个志要放在虚的这一面。当然这个志小了也不行,实了也不行。所以要放在虚的这一面。他这个弱实际上也是一种虚的意思。强其骨,意思就是说你的基础的这一面打好了,骨实际上也暗示着你肾脏的那一面,你骨头、骨气、骨髓,当你骨髓很充盈的时候,或者骨气很强、很明显的时候,实际上你这个人说通俗一点,气质就有一点让人仰而观止的味道了。意思就是说让人很佩服。你的骨气一定要充盈,就是你的骨髓要是充盈的话,那么你这个人身体就一定非常好。身体非常好了,同时思想又非常端正了,那么你就称为有骨气。这个骨气意思就是说人在任何事情面前,他能够镇定自若。意思是说他处理问题,他有自己的志向。他不会轻易的打退堂鼓,不会怎么啊?不会中途的夭折,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是啊?他不会这样。所以象这样的人,一般成功的可能性都比较大。所以说过去人要培养自己的骨气。我记得徐悲鸿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意思就是说人骨头上一定要坚硬。坚硬意思就是说一定要自强,一定要知道自己应该朝什么地方努力。是不是啊?一定要坚持不懈。我想这个道理从字面上来说,可能这样解释不尽人意。但是基本意思是表达清楚了,无非就是一个虚性的,一个实性的。然后怎么去处理的问题。就是一个是弱,一个是强,弱在涉及心态的这一面,你就应该弱。涉及到实质的问题呢,你就应该强。所谓的实质的问题就是骨头一定要强。
例证、告诫
就象我在讲《道德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个例子,原来有一位朋友体重160多斤,结果为了强行的辟谷。强行的辟谷可以称为强行者有志吧,就是他非常有志气,他强行自己辟谷。结果断断续续的辟了很久,160多斤的体重只剩下80多斤,最后在贵州去世了。人们不相信他是因为强行辟谷,而造成这样的结果。对他的尸体进行了解剖,解剖的结果发现他的骨髓里面空了。空了意思就是说骨髓里面不充盈,不充盈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把生命精华的一面都耗散光了。这也算是一个例子吧。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在这个地方强调强其骨的问题。意思就是说骨髓深藏在你的骨头里面,它本身暗示着这个人的基础。就是你不要凭着你自己的志向,去摧残你的骨髓,就是精华的那一面。如果说你单纯的靠你自己所谓的志向,你说你一定要达到那个目的,一定要达到成仙得道的这个目的,你说我有这个志向,然后呢,我不按道的规律来,行不行呢?我想这个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他在这个地方提倡弱其志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相对于志和骨来说,你一定要志弱、骨强。意思就是说你要保持精华的那一面,要有足够的稳定性。然后你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自己,才有可能。但是有很多人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在练功的时候或者在修道的过程中,往往胡乱的折腾自己。我记得96年有一次到重庆去云游的时候,就碰到这样一个事例。重庆有位修炼者,也是为了辟谷,跟家里人说:要辟七七四十九天。结果辟到四十六天的时候,人就不行了,结果拉到医院去,医院说这个人已经没救了。这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我们人在志和骨的观念上,很难以把握自己。就是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可以由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控制,这个说法或者这个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它非常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我们所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基础是什么,你自己的基础是你的骨,意思就是说你自己的身体的骨头,你的骨相直接决定了你自己的发展方向。你在这个骨头的基础上,然后你再去看你自己的思想变化,你就知道你的先天是怎样去调控它的,怎样去弥补它不足的那一面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自己身体好,要想境界高,要想成功,那怎么办呢?就一定要知道虚和实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一定要知道弱和强的运用。你一定要运用好,不要运用错了。你不要把强放到你的志上面去了,不要把弱放到骨头上面去了。千万不能那个样,那样放错地方的话,你自己就将摧残自己,我想这样的例子在修炼界已经不少了,可以说是成千上万的。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对道德的一种认识还是不能够从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道德经》的科学性。我觉得道德经是非常科学的一部理论经典。所以古人就说:天下的修真人都是凭《道德经》和《阴符经》而达到真人的境地上的。你真正要想凭你自己的方法,或者是自己到处去找武功秘籍、修仙秘籍,你说你要成道,我估计象这样的人大部分都不得善终。既然是这样,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我还是诚心的在这个地方释放一种善意的信息,希望那些追功求法的人回到对道的崇尚中来,对道德的这种崇尚中来。然后真正去理解老子的修炼思想以及存在思维和玄德意志,这三个方面。特别是玄德意志,当然这不容易搞懂,慢慢的搞,不要紧的,慢慢的认识。象我们现在一般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修德意识里面。这种肤浅的修德意识终究会进入到比较高层的道德观念里面去的。当然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分析判断问题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把精神的问题放在首位。你看他第一词就是虚其心,心就是精神问题,一定要放到前面说,就是虚。然后骨它是实际的问题,它一定要放到后面说。这也是他的不言之教吧。他无形中就把这个字的安排已经说到非常实际的角度上去了。这就证明我们要从文字的角度、结构的角度以及本身修炼的意识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不言之教。
接下来这句话: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当然如果要是从身体的角度上来说,民无知无欲,那就是你身体民以自化的这一面啦,你让它自己去造化自己,如果要是有知者,有知道的这个信号,不敢为也。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们的身体中来说,我们从气功的实践以及从气功大潮走过来的人,都应该联系自己一些基本的功态,你比方有很多人当他在修炼过程中间,他的耳功打开了,他就听到外界有声音指挥他干这干那,他是听还是不听呢?我提出这个问题来,大家去选择一下,听还是不听,你在这两个词的前面,要么打√,要么打×,当然我说的是一句笑话,是用现在人们考试的方法来谈这个问题。说实话,只能听自己的,看自己的,说自己的,做自己的。如果你真正要是听到一个外界的信息要你怎么样,你就去做了。当然你今天做了,明天也做了,后天你做不做呢?你肯定也要做,如果要是你的欲望动了呢?噢,你就不知道了,是不是啊?他慢慢的就顺着你欲望的产生方向来引导你,逐渐逐渐把你引导到魔相的那个方面去。当然魔相并不是什么坏的东西,但是这个问题它的的确确容易损害人对问题的全面的看法,意思就是说你的观点里面有很多东西,它肯定是不合理的。就是我们人的后天意识大部分东西都不合理,因为它都是支离破碎的,都是片断性的,都没有系统性。大家要是不信的话,回忆一下自己的知识、文化、思想、感受,或者是觉悟,这些东西是不是都片断得很呢?支离破碎的很呢?实际上都是片断得很,支离破碎的很。为什么会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虚其心,就是你把自己摆在虚的那一面去造化,你不应该摆在实的那一面去造化。如果说你被一个信息所引导,然后你去争它的,你去按它说的去做,结果你不知道,你这个人的心还在动,你一动,你就上当了,你就受了骗,你就自然而然的要栽跟头。当然我这个地方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有些经验是有必要去体验一下的。但是体验一下呢,关键是你这个人一定要关照,你要关照它,意思就是说你三家合一,但是你没有合一以前怎么办呢?你要分出一家来在旁边进行关注一下,关注一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关注一下自己接了信息以后在做什么,怎么在做,到底是怎么想的,对众生有没有利,是不是啊?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象这些问题都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说没有想好,或者没有一个关注的对象,你自己就做了,那么就很危害了。你做了,慢慢你自己的欲望就生长了,生长以后呢,欲望就随着自己的魔性慢慢的就波动了,然后你再想收回来的时候,你就很难以收回来了。所以他在这个地方说一定要有一个虚其心的过程。意思就是说你要使民无知无欲,那个知者就不敢为。意思就是说那个信号的那一面它没有任何的表现是来自于你自己的虚心这一面的,来自于你自己虚其心的这一面意思就是说虚其心了,它信号自动就不敢为了,因为它没办法作为于你。因为你对自己的状态有全面的把握性。所以这就叫不敢为也。为无为,这个地方的为又是什么呢?为意思就是说你最后你虚心的这个心的作为的为,它毕竟还是要有所作为,它还是要去生活,还是要去参与,要去吃饭,要去工作,然后还要去练功。是不是啊?但是这个为一定要放在无为的状态中间,就是说它始终都应该放在无心的那一面。就是你不要有意的去,那怕你有意的在练功,有意的要吃饭,有意的要去干活。这些有意都是流动性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应而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叫什么?这个就叫真心。如果说你要应的过程中间,你不断的产生一种幻想,然后你不断的按你自己的幻想去操作的话,那个就不对头了,或者你按方法去操作,那个也不对头。所以说你为无为,他这个地方说的为无为是你虚其心的状态下,你的作为你自动的就怎么啊?你在对事情反应的情况下,对现实反应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心态。这个心态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你的潜意识的一种反应。意思就是说你太乙真气的那一面,它对先天智慧的一种发挥,是靠你虚其心来完成的。所以你虚其心了,它发挥的就淋漓尽致,它能够让你感觉到所有的事情都顺顺畅畅,所有的事情都顺理成章,所有的事情就自动的能够带来圆满。这个就叫无为无,则无不治。就是你没有治理不好的天下(指身体)。这个身体的天下自动的就能够治理好了。第三章内容大概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基本意思吧。

第三个问题:关于殷老师讲的谢掉缘分的问题。我们在处理自己语言文字的这个概念上,应该怎么去处理的问题。
平常我们语言文字中间有很多涉及到实在性的问题,就象那天谈到“活学活用”一样,“活学活用”这个词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人提出来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一种方法。结果这个人后来又坠落在温都尔汗了,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大好办了。这个活里面就包含有死的性质,所以我一看到这个活,就知道它是假的。这个假的活还不如不要。人们的经验中间对它自动的就反应出一种意识。当然我们的语言里面还有很多涉及到这个方面的事。刚才提到的开心死了,就是开心到了极点,死了。这暗示着一个道理。我这个地方又要说到杏林童子的专业范围里面去了。中医说喜伤心,意思就是说你开心过头了,心就受到伤害了;心受伤害,那就……。说通俗一点吧,就是容易死心脏的细胞,所以说死心脏的信号。当然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牵强附会。但是根据中医学的道理,它的确是这样。就是你高兴不能过头,当然这是一个形容,这样的词该不该用呢?我想如果要是真正一个修炼者,他修到一定境界的话,他不会轻易去用这样一些词的。为什么不会用呢?就是因为他的潜意识里面有一种界线,这个界就是他不会乐极,也不会悲极。任何一种情绪,就是七情六欲的七情他都不会到达极限。潘工在继续往上写“烦死了,气死了”,这都是人们情绪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实际上都是在伤害自己。你这个情绪产生了之后,就是在伤害自己。没有必要去伤害自己。所以说在语言中是不是要用一种戒律去限制自己不说这些话呢?我想如果要是定一个戒律的话,人又流于条条框框了,意思就是说你把自己给限制死了,那样对人修炼来说,肯定是不好的。人现在用这些形容词的时候,往往总是用极限性的语言、极端性的语气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是不是会到达那个状态呢?实际上潜意识还有很外一重意思,它实际上在暗示自己,你的情绪要适可而止,既不要烦死了,也不要气死了,也不要想死了,而是适可而止,那么就好办了。所以说我们人只不过是在这样状态中间慢慢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当然,说谢谢的问题,是不是要说谢呢?实际上从境界上来说,这个缘分是谢不掉的。根据《解缘道根》的说法,你即使把有缘之缘谢掉了,你的无缘之缘还在玄德中。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玄德这个东西它一旦在运动的时候,它是根据自己能量的状态在不断的深化这个联系的,根据能量的状态不断的深化自己这个联系。这个联系实际上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链接的问题,就是它的链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不可思忆,越来越走向事物存在的反面。所以说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问题,就以为这个东西可以谢掉,实际上它谢不掉的。所以说谢谢,我们在文化上要承认一个现象,那就叫约定俗成,就是大家都承认这个意思是一种尊敬、一是种感激、是一种对人家很佩服、很想接近的这样一种想法,也包括一种很想继续这个缘分的想法在里面,那么我们说谢谢也并不会把这个缘分谢掉。如果要是真的说谢掉了,那么说明我们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进入到玄德的意境里面去。
在修炼上,我对身边的缘分是这样看的,有时候道友们来啊,道友们去啊,或者是原来成千上万的道友在自己身边,显得很热闹。现在门庭冷落,来的人也很少,是不是自己感到非常的失落、凄凉呢?我想这个道理跟谢谢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当你朝一个方向想的时候,你就认为这个缘分是不是已经谢掉了?实际上这个缘分它谢不掉的。原来他只要跟玄德打过交道的这样一些人,说实话他们的信号始终都有一个信号在带着他们。这个道理我想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就会想通了。为什么冥冥之中总觉得很难以割舍呢?当然有很多人斩钉截铁,果断的斩断了表面的这个缘分,再也不联系,再也不沟通了,是不是就能够斩断呢?我想这个东西他也不能斩断。就是你越斩断,那么这个缘分它实际上无缘之缘的那一面越深化。它和有缘之缘的那一面正好走向反面。这也是属于一种道德意识。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道德意识,有了这种道德意识以后呢,你对你自己的缘分,你对你自己的情感,就可能看得比较平淡了。意思就是说聚也不因为聚而高兴,散也不因为散而悲伤。那么你很容易就知道既然上帝与我们同在,佛祖与我们同在,太上与我们同在,那我们曾经有过的缘分,或者曾经有过的道友,或者曾经有过的朋友,我只要心里想着他,他为什么和我们不能够同在呢?想想这道理它是非常普遍的,或者是非常普通的一个道理。想通了,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化解了,就能够化解对那些信息的盲目的执着。我说的对信息的盲目的执着,就是说不要着于字相,不要着于字相就是说大家都在用,既然大家都在用,我也可以用一用嘛。我用是不是会招来反信息呢?那也不一定。就是说你和光同尘嘛,你和大家一样,你和光同尘了,你同样不会招来反信息。你要是能够招来反信息的话,无非就是你自己心里产生的一点疙瘩,是不是?你自己心里产生一点疙瘩,你觉得什么?哎呀,这个问题,我今天又说错了。这个问题看来有问题,今天怎么搞的,我今天怎么会这样说呢?你自己无形中就把这个包袱背在肩上了,然后看你怎么卸得下来呢?所以说人有时候是这样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人家高兴的时候,你偶然也高兴一下。你说说高兴死了,也没什么关系,是不是啊?人家对你做了一件好事,对你进行了帮助,你说一声谢谢,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你也不妨表达一下,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不往心里去,不要觉得这个东西好象是谢掉缘分,好象说到死就是对身体不利啊,不要想这个问题,它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关键上还是一个心相问题,心要守虚。所以在这个方面,我想无非就是具体的问题还要具体看待。不能用一种方式去确定所有的运动状态。当你用一种方式去确定所有状态的时候,那么你的变易就做得不圆满。我说的变易意思就是说你在变化上面,你不能够顺应自然,你不能够顺应你的存在,你不能顺应你的缘分,你不能顺应你的环境。你既然不能够顺应,那么你说你在修道,这个问题就要打上三个问号。意思就是说这个问题太严重,要值得警惕。
第四个问题就是《老子八十一化图》中的故事。很遗憾,我现在手上一本《老子八十一化图》都没有了,原来98年印了3000多套,那是上百个道友在草庄日夜兼程,一起工作的结果。全部分发出去了,我手头上没有留下备份。现在要想找,也找不到了,不知道家里还有没有。大家如果愿意奉献一份给草庄的话,可以寄过来。我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些我对书里的理解。噢,潘工说了,有两本,那肯定有一本可以寄到草庄了。地址就写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喻河村云雾草庄就行了,邮编……

潘工:回过头来,对厚音老师刚才讲的,比如说他讲到,有信息叫你做事情,你到底听还是不听呢?有一位道友说:我不听。我问一下到底有没有听的?听的有不少。我想听,也听不到,没有机会。我有一个疑问,这个事情到底听,还是不听?叫我跳楼,我肯定不听。听还是不听,应该有个原则吧。哪位道友能够上来讲一下?
厚音老师:我刚才把页面上的问题重新看了一下,有几个问题再给大家讲一讲。刚才说执两用中,执两用中这个词我不知道出自于哪个经典里面,反正肯定是儒家的一个经典,不知道哪位朋友能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这个意思当然用在道家的思维中,可能还比较容易说得通。因为中国古人的文字都比较精炼,抽象的含量比较多,你怎么解释都有充分的余地。所以说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我想还是要不着于文字相,就是说对文字方面的内容尽量不要去深究。因为你深究了以后,实际上对自己的主观意识往往造成条条框框的一种限制,这个限制一旦产生之后,你要想摆脱出来,又比较困难了。所以当大家不是很了解、很熟悉的时候,就不要勉强的去把它搞得非常清楚。当然意思基本上就是那样。无非就是说矛盾的双方,你都能够知道和关注,然后从同一性的角度去把握它。这样就能够不偏不倚吧。快乐读经大姐说了:“执两用中”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其中有一句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就是说要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这也是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比较科学的认识吧。从尧舜的圣人角度去看治国的方针的话,就是不要走极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它是这样说的。要考虑为民立命的那一面,就是不能从统治者的角度,或者单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考虑。用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要偏向于弱势群体。民嘛,肯定是弱势群体,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政治上的一种中庸态度,就是不要走极端。往往我们的现实对这两个方面都是存在问题的,就是人们的思维往往取利的这一面是比较明显的,取用就比较少。这样对老百姓的要求不大重视,特别是在我们人为的这一面重视得比较少。
我刚才跟大家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要是处理修炼的信息方面,大家接到信息以后,一般是照着做呢?还是不照着做呢?有哪位道友上来跟我聊一聊?
星座:当有信息出现的时候,你应该照着去做,但是同时也应该有一个意念观察它,就是说留一个意念去观察它,从第三者的角度上观察你自己按照信息的意思去做的那个事,不知道这样理解得对吗?
厚音老师: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它,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吧?我讲一下第三者的问题,大家的概念里面一般对人生命中间的多重性,就是意识的多重性,毕竟有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对这个问题不一定认识到了。我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过去在理论上是这样说的,有阴神,有阳神,然后还有元神。弗洛依德的心理学里面就谈到既有真我,也有自我,也有本我,这三个我,实际上他讲的也是这样一个概念。就基本上把人的意识系统里面有很多意识的来源说得比较有历史性了。这个历史性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形成了生命的整体性。按我们的想法,总觉得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然后两个肩膀扛个脑袋。然后总以为我们自己的想法就是我们自己。实际上这个问题往往不是这么简单。从佛学和道学的角度,它都在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生命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就是说它有三个并行的存在的时候,它才称为生命。“三个并行的存在”,刚才是瞎说,不管它,让太上去处理。什么事情都让太上去处理。太上肯定很累的。所以说我们自己本身在自己系统的运动过程中,怎样去看这个问题呢?我再插一句,“无痕”对大家说的话:信息的话到底做不做,要看是否有利有社会,是否有利于他人,是否有利于自身。这三个有利于都要兼顾到,当然人一般在选择的时候,肯定选择自身的这一面就比较多一些,但是自身这一面,哪一个是自身呢?这就是我们人在这个问题上很难以处理的一个感觉问题。感觉意思就是说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的思想很难以摆脱自己的一种感觉。感觉意思就是说人的思维里面它有三家。这三家,有一家是阴性的,有一家是阳性的,有一家是属于自己后天的,这三家搅和到一块了。阴性的就是我们的阴神,过去说“魂望生魄望死”,意思就是说魂它肯定是尚阳的那一面,魄就是比较阴沉的那一面,所以它往往对死的那一面很感兴趣。所以有很多信息它为什么老是引导人要干那些自杀、自残的事呢?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意思就是说人的信号里面有很多杂质。这个杂质呢,只不过是能量的分配比例不一样。然后你自己主观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的这一面,如果你没搞明白,你这个时候就比较容易受这些信号的蛊惑,蛊惑意思就是说你杂质的那一面一旦太多了,你的思想太复杂了,这个时候你很难以摆脱自己的感觉,老是想往那个方向走,那就非常危险了。所以一般的说来,我们就应该首先在自己的思维程序里面确定一个方向,就是说你在任何修炼的过程中,都不要有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身的一些想法。在修炼的过程中,就要有这个程序。如果自己的程序里面,你没有这个前提。就是你首先没有给自己灌输这个思维的话,你一旦发展到后来,你的主观意识就要被移动,说个简单的意思吧,就象人睡着了一样,主观意识操纵不了自己了。有的人睡着了以后,他还梦游。梦游是什么道理呢?梦游肯定跟自己的主观意识扯不上边。但是他为什么又能活动呢?那证明他的身体里面肯定还有一重意识在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就是他阴性的这一面。这个阴性的一面一旦活动起来以后呢,它带动了很多的消极信号的时候,那么就很危险。所以过去人一般都要洗魄。意思就是说把自己肺魄里面储存的阴性消极信号都要清理干净。把不符合道性的那一面,如果要是从我们身体的整体上来看,比方说,两片肺,两片意思就是说它是阴阳两个方面,就是肺中间的阴神它也有阴阳两个方面,它有阴性的一面,也有阳性的一面,那么你怎么去和它相对应呢?因为人身上成对的器官只有两个,一个是肺脏,一个是肾脏,这两个器官都是分成两片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肾和肺这个时候就要相呼应。这个呼应意思就是说它很多问题要靠人的志向来解决。就是当你修炼的志向没有立对的时候,你比方有很多人立志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志向立成一种目的了。这个目的呢,好象我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境。就象那一年师父问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境,师父说:你们各自想要什么样的功夫,你们可以焚书上表,把你们的意思表达出来,然后告诉我。结果我们接到这个信息以后,肯定都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了。但是我一接到这个信息,我就觉得很麻烦。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这肯定是师父在考验每个人处理问题或者思考问题的选择了。有的人就说:我要通天彻地之功,改天换地之法。当然这个说法想得很大,也很强。但实际上符不符合于道呢?我估计这种说法里面肯定跟道性有点距离。当然这是过去的历史了,我只不过把这当故事来讲。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想这个问题要慎重。不慎重,一旦说出口了,你写到表章上去了,那可能就是你终身的信号了。是不是啊?最后我想了怎么一种想法呢?我就说:我不需要什么样的功,也不需要什么样的法,只要我在完成师父交给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辱没师命就行了。我是这样回答的。当然这个回答里面带有一定的好象无奈的这种思想一样,也带有一种转移视线的想法。但这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什么呢?就是我们接到信息以后,想法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符合于老子的观念的。老子不希望人守强,守大,是不是啊?他需要的是什么呢?他需要的是你守弱,守不争。所以说如果要是你把自己的目标树得太明显了,那么实际上你就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就落到有为的这一面了。然后另外一个方面,人的三家,就是阴神、阳神和元神,它到底是怎么样去进行转化?就是怎样通过在信息的训练过程中间,能够转化这些存在,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种提升呢?如果要是说人的阴神的话,实际上阴神里面有很多糟糕的信号的,但是这个糟糕的信号实际上就是不自知,它才能够泛滥。如果要是他自知了,一个人他一旦对自己很自知了,那么这个信号它就泛滥不起来。所谓的自知就是你对自己的状态,一定要明白哪些不符合于道,哪些是符合于道的。当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你这个修炼才有把握了。至于说信息传递过来的东西,照着做还是不做,实际上你可以凭感觉来。但是,你的感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你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你的元神。元神这个东西它很怪的,就是它一旦动的时候,那么它的准确率,就是人对事情处理的准确率和成功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它基本上不会导致于你这个人产生非常迷糊或者非常被动的状态。但是人一般,我们从现实中间就可以看得出来,有很多人带着目的修,带着方法修,或者带着追求修。他一定要找个非常可靠的老师,然后非常可靠的方法,然后非常可靠的一种功法去操作,是不是啊?总以为这样能造成自己成功。实际上这些都很可能带来被动的问题。那个被动的问题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先天没启动造成的。所以说大家修炼的时候,一定要先启动自己的先天。启动先天的一个前提是靠什么东西呢?就是靠自己平常下意识的培养。就是你做什么事都要凭感觉去做,你不能凭你的想法去做。所谓的凭感觉去做,意思就是说做了以后再想,你就会发现你的感觉慢慢就接近于你自己本能的要求。本能的要求它不是后天意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你慢慢的做,慢慢的积累,就象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意思就是说你对自己生活的观察,你很勤俭,也很俭啬。然后呢,你处在天下的时候呢,无非就是歙歙焉。象这个说法,我在交流的时候已经说过好多次了,希望大家把原话再翻出来多看几遍。多看几遍,对自己应该还是有帮助的。
老学生说我回答了很多东西,但是应该分一点……,实际上大家一直在分享,在共同分享对道德经的一种认识。我们自己本身对方法的一种认识,和对道的一种理解的认识,在这个问题的平衡上,我们一定再三的注意。就是我们一定要从道理的认识的平衡上下手,就是不能从方法上下手。很多的人在方法上过头了,或者过于崇信方法能够引导自己走向成功。实际上方法大部分都不会使自己走向成功。就象我们今天在吃饭的时候,闲聊一样,聊到什么问题呢?聊到修炼方法的创造问题。就是你按人家的方法,你拿过来以后,你说你要产生效应,但这个效应呢它是非常难的。在一个时代,你比方说在气功高潮的那个时代,我们大家对师父所释放出来的一些信息很容易接受,所以练功就容易上功,很容易接到一些信号,很容易产生一些感觉。当你产生了以后,这个事情过了若干年以后,它慢慢的这个信息就退化了。退化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你自己的适应,就象我们吃药一样,药吃多了,你也容易产生抗药性了。练功它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同样一种方法,当你没有创造性的时候,或者你这个功法的操作没有适合你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时候,你就很难使这个东西长时间的发挥作用。你在短期内可能有些感觉,但你的感觉是好还是坏呢?我想这个问题,大家自己瞎子吃汤元心中有数。这个时候就要怎么?就要从另外一个方面去考虑,从哪个方面呢?就是你要想修道,你要想得道,你只有一个方法,你就对道的本质,它的虚性的那一面,你一定要有所知觉。你一定要感觉到道的深浅,说通俗一点吧,就是你一定要服从它。这个服从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就称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就是你要知道,这个道你不可能违反、违背它的,你要想猜破它的深浅,我跟你说,你也很困难。那怎么办呢?那只有身体力行的去做,意思就是说按他说的方法,特别是《道德经》最后几章说的方法,你要按他说的方法,以及他对道的理解去做。比方说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就不要老是盲目的拿进来,你拿进来的越多,你损掉的就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所以为什么不会损掉呢?你就要知道这个不被损掉的道理和不被损掉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东西?就象我刚才讲的道理一样,当你的主观意识放下来以后,那么你的潜意识一旦活动了,一旦活跃了,它在短时间内,它就可以有所造化。它一旦造化了以后,它就形成了一种体系,一种自动化的体系和机制,这个机制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化机制。所以这个东西一旦产生了以后呢,人身体里面的自动运化的过程就形成了,那怕你即使长时间的不练功,或者你不摆那个模样,不摆那个架式,它照样会有效应。但是这个前提是你一定要在觉悟上下功夫。觉悟意思就是说你在这个之前,一定要有所知觉,你一定要从下意识的培养开始。你不要去学过多的功法,你不要去操作过多的功法。就象重庆的一位老道友,据今年见过他的道友说:他五十来岁的人,看起来只有二十来岁。那就是说他这个人的形已经修得很好了,实际上我96年的时候就已经问过这位道友,我说:你有什么个人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吗?他就说了,他说: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并不是一定要按很复杂的,或者书上介绍的,或者老师介绍的方法去操作。我觉得那些方式都比较麻烦。我就自己创造了一种方法,既然老师引导我们,要我们把自己的肉体溶化在虚空,我想虚空中无非就是有很多的星星,我就把我每一个细胞慢慢的溶化到每个星星中去,意思就是说我把每一个细胞都化成一个星星,然后收功的时候,我就把每一个星星都变成一朵朵的莲花,放着金光的莲花,然后收到自己身体中来,形成自己的肉体。时间长了以后,你看他一做,就做了一二十年了,这个效果就很好了。所以持之以恒的操作,这个方法自然而然就体现出自己不断弥补的这一面。这个弥补的这一面实际上就叫守虚。这个道友的方法很简单,又很可行,又很符合于道性。就是他一定先要把自己的肉体给化掉,化掉意思就是说先把肉体化到虚空中去,化成虚空中的每一颗星星,然后把星星在收功的时候又收回来,变成一个个的莲花,这个莲花由不是自己的肉体,但是最后又组成了自己的肉体。大家说这个过程简不简单呢?我觉得非常的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的过程直接造成了他自己年轻化的一个信号基础。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对功法的理解,以及对功法的接受,都不要太执着,都要具有自己的创造性。就象怎么?就象立志一样。大家往往对我提出来的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总觉得很难把握,什么叫立志要大又要虚呢?这个问题想不透,想不透呢,你就慢慢的揣摩。揣摩一下你现实中的阴阳比例,你一定要阴性的大于阳性的,一定要守住那个阴性的。就是阴性的一定要多于显态的这一面。否则的话,你立志立不好,你功法的再创造,也创造不好。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有真人真事作为基础背景的。今天我举了三个例子,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大家从这些例子中间,能够看到自己练功应该作哪方面的调整,然后再修的方面应该做哪方面的加深。然后把自己推向一个道德的更高层次。
星座说:包容处下不争,无欲自然成道,不知对否?
答:当然整体模式上来说,它就是这样的。但是就象老子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他说我的这些话比较容易懂,也比较容易做,但是就是没人懂,没人做。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它落实到我们生活现实中,就比较难以做了。你比方一个包容问题就很难。有很多人说我要包容啊,我要包容。但是往往包容起来就很难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涉及到个人利益问题,一涉及到本质问题,一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就必然要争个你死我活,你说那怎么包容呢?那就很难包容。处下不争,你把什么东西都让给人家,然后自己一无所有,你能够做到吗?这就很难了。就象我理解这个问题一样,丈夫要跟妻子争,妻子要跟丈夫争;然后呢,在单位,领导要和职员争,职员要和领导争;然后社会上,民众要和国家争,国家也要和民众争。这个矛盾性自动的就存在和是成立的。关键是我们本身作为个体,我说的个体是指生命的个体,在你面对道德的共性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这个道的共性是存在的,然后它在作用于万事万物,你真正要想在这个共性中间得到一种自由,在纷纭错乱的社会现实中间你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同时也要获得生存的自由,你就要懂得道德交给我们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你处下不争。但是处下不争来自于什么方面呢?就来自于天之道犹张弓乎,是不是啊?意思就是说它在调整它控制的对象,同时呢,它也在调整自己射箭的内容,这就非常难以全面把握。全面把握意思就是说你对道性的那一面,往往不能从自己的内心上去确定它。我说的内心就是你不能把道确定在自己的体系里面,你往往把自己和道分开了,你以为道是体外的一个存在,实际上道就是你体内生命这个存在。你生命这个存在实际上就体现了道它的全部的无为的一种意境,所以当你对自己生命能够处理得非常和谐的时候,当然我说的这个和谐,第一是你身体健康,第二你能够调整你自己的小环境,第三你能够恰当的控制你的环境。当你做到这三重境界的时候,基本上你对道的理解就一步一步的在前进了。我理解这个道,既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当你的心能够理解道的时候,实际上道对人的作用就象造物一样,它既能够造化你这个人的生命,同时也能够造化你的环境。所以你在想什么问题的时候,只要你的心合于道,那么你的想法就能够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想事成。
 楼主|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4-20 13: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年10月13日厚音老师在语聊室的讲话(一)续

潘工:我们大家的网名都是自己取的,我们这里网名有叫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和悟空的,叫悟空的有好几个,但是没有叫唐僧的,没有人敢取这个名字,请老师讲讲西游记里唐僧的含义。

厚音老师:西游记是修炼艺术品,它对修炼的描述是从一种虚拟的境界上去展开的。所以说一般人们的潜意识里面对这个问题都有自觉不自觉的一种喜欢、追求,愿意去接近这样一种说法。老是想看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作为人的信号里面的确有这样几重意识在里面,就象猪八戒、沙和尚等,沙和尚就代表阴神,猪八戒就代表阳神,孙悟空就代表元神,孙悟空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中的太乙真气,然后唐僧就代表我们的后天意识。这些信号本身就杂合在一块,就暗示了生命的复杂性。你要想从中间形成一个整体,就是你非得有金丹,意思就是说你要西天取经,然后经担嘛,就是金丹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你首先要从精神上升华,因为你精神上没有升华,然后你肉体上想要升华,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基础。或者是这样说吧,你肉体上即使升华了,但你的精神上没有深厚的道理或者佛理作基础的话,没有觉悟的话,那么你这个命功可能就象草庄有位师父说的:千千万万不要自家种了人家的田。就是你不要把田种到人家的地里去了,你不要为人家种了田。意思就是说你的肉体实际上只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里面有很多信号的,这个信号到底是自己的信号还是人家的信号呢?自己实际上并不清楚,就象刚才讨论那个信号一样,信号来了,你说你到底是听它的,还是不听它的,实际上这个东西也是个执两用中的问题。你要知道这个信号的来和去,来它可以自由的来,去也可以自由的去,就象有很多人提这个问题一样,我想它来,它还不来呢。它来了,肯定是很值得珍贵的一件事。既然值得珍贵,但你要谨慎,因为你要知道它里面肯定有消极的部分,消极的部分来自于什么地方呢?还是来自于你身体内部的一种信号和它的同步共振。如果说你没有欲望,那么它肯定往那个积极的方向共振;你有欲望了,它就往消极的方向共振。有很多人走到半路的时候,就半途夭折了。象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就象今天在草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为什么过去练法术的人一定要发誓自领孤贫夭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过去的人他不可能明白什么高深的道理,他只能说这个东西你要不要?我这个法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可以把老鼠变猫,可以把狗变成耗子,你说你学不学?肯定愿意学啦,最起码来说可以当魔术玩玩嘛。因为有很多人想学这个东西,就拜倒在师父门下。师父就说了,你首先一定要清楚,这个东西对人有限制的,他要求你发誓。你一发过誓,问题就来了,信号就跟着你,所以这就麻烦了。这是我从我们这个村庄,以及隔壁好几个村庄里过去修炼人所表现的情况来看,这样去下结论的。我觉得修法术的人如果不明白道理,到最后即使你功夫很高了,甚至能够凌空虚渡,象这样的人修到可以在天上飞行,最后怎么啊?最后都饿死了,这都是实有其人。这都是表现在我们麻城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历史事件,是实有其人的。这说明什么道理呢?这说明了人的命功和性功,就象西风客提出的这个问题一样,他说:“命功的成就也是性功修炼的一个表现,按句话说是修炼成功的一个标准嘛?”西风客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刚才的话里面就已经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就是你不要先修命功,你一定要先修性功。十多年以前,师父也就是老子吧,他曾经再三的叮嘱:你要修,就一定要性命双修;要修,一定要先修佛性,后修仙道。这个话是说了好几遍的,而且我们在十几年的过程中,做一个小说教派,也反反复复的说了多次。为什么要先修性功呢?就是说你的性功里面的几家一定要团圆,要合为一个整体,要团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你人性的这一面,一定要从真性的这一面树起来,你不树起来,你命功就是练得再好,也会是一个空架子,也是虚妄的那一面。所以这个方面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一定要先修佛性,后修仙道。这个仙道是自动就完成了。就是你的命功在性功的基础上,它不变化,那么天道就不公了。为什么不公呢?因为天道造物的法则就是这样的,从阴到阳顺序的变化。就象那个种子发芽一样,种子发芽了你根本都看不到它的变化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它的芽一下子就出来了呢?它就是因为阳气先在前面倡导,这个阳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它是阴中之阳,它本身已经在前面运动了,这个基础你没有奠定的话,你后面的命功要想上去,或者是你已经上去了,那么你就要知道这个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怀疑的。你不要替人作嫁,当然替人作嫁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也是一种奉献精神,但这种奉献精神对于即时即刻的人来说,就是你有这个条件觉悟,你为什么不觉悟呢?你觉悟了以后,你有命功这个条件了,你同样可以成就自己的真正的大罗天仙的境界。我今天又强调了这样一遍,意思就是说希望大家好,希望大家走一条完整的道家的路子。真正的从道性的角度建立自己修炼的系统的成就。不要从非常偏僻的角度去执着的走自己越来越狭窄的那个条路。从整体上去走,从整体上去看,然后从系统上去完成自己的修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在修炼上能够有不断的造化,有无穷的造诣。不要限定自己,永远给自己设定一个努力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08-4-27 2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已打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8-4-27 2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印比成书要贵,成本太大。你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08-4-28 15: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灵通于2008-04-27 21:34发表的 :
打印比成书要贵,成本太大。你厉害!
不上网的时侯也看看,郁闷人生中有一种精神支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8-4-29 15: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人生不管是郁闷的还是快活的,都是修行的一个机会。后面的就是如何去面对。信以为真,信的重要呀。不管是郁闷还是苦难都是觉醒的道路,修行就是看看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自己是陷进去了还是转个名目逃避了。或者用个别的东西来搪塞了。书籍、经典、老师皆是引导人清明的看清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也是可以成为逃避、转换面目的限制。是哪个?根子在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19:12 , Processed in 0.0197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