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1|回复: 4

老师讲《道德经》关于立志的节选

[复制链接]
花生 发表于 2010-4-15 11: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有意和无意,虽然是两种意识的反应,但在练功中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无意则真,有意则虚。长期保持在无意的无为中练功,其结果一定是玄之又玄,这些玄都来自于各种奇妙的综合。
当然这里面说的这些内容,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演绎了师父的思想。我曾经有一句比较简单的话,概括了我对第一章基本思想的理解。那就是,无心求证,有意归真。意思是,实际上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只有无心的时候才是正确的。有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我曾经听到有人说,一定要用有心的想法去追求真理,那么这些真理就都成了假的了。因为你有意去求它,你求到的东西就肯定不真了。这就是人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清静态度去对待的原因。如果我们有意的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目的去追求某一样事物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妙,不可能妙,因为你有意了。那么有意用在什么方面呢?用在归真的方面。为什么归真要有意呢?因为归真作为你的目标,是一种憧憬,它竖立在你虚的一面,就是你的脑海里面,你的感觉里面。或者你的意念里面,它是人们看不到的。但是如果它牢牢的在你的意念里面,并且没有被移动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最后终究要会实现,这是因为,意识这个阳性的东西如果被虚性的目标所吸引的话,虚性的目标就将凝聚阳性的能量,最后将变成你自己的具体行为。这个就叫修真。有意的修真最后需要归入到虚无的道里面去。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立志,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立志,目标就产生不了。如果你的目标太具体了,你说我一定要回到玉皇大帝身边去,这就太具体了。那么你把玉皇大帝也虚拟掉,玉皇大帝不存在了,那么你回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者说你怎么做呢?这时我就要借助于古人的很多说法,有很多东西,你要和众生绑在一块儿。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观点里面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百姓。你不能单纯的考虑你个人的问题。你即使想考虑个人的问题,也要把这些想法和百姓的存在考虑在一块儿。比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天下人有乐的时候,我也有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忧放在前面,把乐放在后面,这是一种境界。我们再看一看其他的人是怎么发愿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地狱在什么地方?地狱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地狱成空以后他才成佛,他把成佛和地狱绑在一块儿,那么人们心里什么时候才没有地狱呢?人们都觉悟了。人家都成了佛,他也就成了佛了。你说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啊。把自己的成功摆在别人成功的后面。我想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意念,以及这种求真的理念,是我们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

二、
后面一句话是谈的什么呢?外其身则身存。难道就是因为无私,所以它才能成其私。
我们在考虑这一章的时候,继续沿着我们的思维去推论。这个推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有很多人讲实用,讲利益,讲名,讲财,我曾经和很多朋友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我说你们都听说过一个唱歌的明星×××吗?她长得很漂亮的,她现在也很有钱。她一场演唱赚几亿。她有钱了以后还想什么呢?她就这样直截了当地回答记者,她还想赚更多的钱。人的心是很怪的,她有名、有利、有财,还不满足,还要更多,她不满足的。这就是人心很怪的地方。这一切,到最后,对于她来说,能够成其私吗?最大的私是什么?对于她的生命来说,命是第一大,长久是第二大。这些对于她来说,能长久么?过不了几年,她就人老珠黄了,名也没有了,利也没有了,钱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她心里不满足嘛。就是有很多钱攒在这里,她也觉得不够用。她也感觉到恐慌,为什么?因为到后来保镖越请越少,院子越住越小。你说她能做到长久嘛?长久不了。

但实际上我很佩服她的,因为她敢说真话。她想的就是钱。她说“这是我们现代人普遍追求的一种趋势。”但是我很理解这种趋势。我并不是反对这些人去追求自己的钱。我从杂志上看到一条消息:你可以花钱请她去吃饭,一个饭局要多少钱呢?四十万港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两辈子也绰绰有余。但她一餐饭就用掉那么多。

这一切,对人不会长久,不长久,你追求它,那就不是真正的私。所以说,圣祖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成其私,它要大的一面。不要小的一面,你千万不要小。那么大和小怎么区别呢?离你近的,是小的一面,因为近就偏于阳性。远呢?这个利益太远了,所以我为什么要大家立志一定要大而虚呢?就是根据这个思维推论出来的。你没有大而虚的志向,你要想接近不要阳性的这种私,你就接近不了它。
这个私,对于人来说,它很有必要。那么真正大的私是什么东西呢?就叫长生久视。这是个文字语言。按口头文学文艺方面的说法就叫长生不老。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是很好听,但它不好听,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相信长生不老的。大家都不相信的话我为什么要用它哪?我就不用!所以我用长生久视,活了一百多岁,就叫长生,久视呢?久久的去关注它,这就是长生久视。你如果能够久久的去关注这个人世、这个自然,长生不老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这两句话的内在关联。这就是老子他在智慧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点。

我们普通状态下很难以想到这些非常微妙的这些点子上。


三、
问:功成身退,功成是什么标准?

答:这个功是针对主体而言的,不是针对客体而言的。就是你心里最明白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了。有的人一辈子退不下来。你说它成功了没有呢?主体他没明白他应该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他肯定退不了。我们以客体去判断别人,说这个人肯定成功了,应该退了,这是你给他下的结论。只能是就主体而言,比方说,我到底成功了没有?我心里最明白。因为我只要不狂妄,就永远都成功不了。就像有个道友,我让他发誓一样,我告诉他你发誓一定要大,要虚,他想了好多我都说不对,他想了一年,最后说,我想好了,众生不成功,我永远不成功。我说,这就对了。他终于找到感觉了。因为他把自己的成功和众生的成功绑到一块儿去了。那什么时候成功啊?所以他永远都可以不退,永远都可以前进。(笑)不知道这说法有没有道理啊?这也是一种智慧。

不要追求圆满,下一章就是讲的去地置虚,去掉这个目的。千万不能有这个目的,一有这个目的,你马上就入魔。你实际上还在魔像里面没出来。缠绕在这个问题上,还没解决,我就知道你肯定会针对这个问题发出很多类似的思维来。是不是这个道理?因为人家给你的成功的像,太具体了,你有没有往虚的方面去想。从来也没有往虚的方面去立志,这样你修下去,积累的能量就发散不出去。顺着你的思维发散不出去。你以为你在自己的身体内部能够积累什么东西,你积累不了的。只有你的神才能够积累。但是你对神又不了解,你只了解你自己。甚至你自己背后的那个灵,你都不了解。你只知道我想过什么东西,我学过什么东西,我爱好什么东西。但实际上自己潜在的一面需要什么东西?怎样的东西才能使它满足?这一面,可以说,很少有人去关心。所以我跟后金老师为什么谈不来,……任何气功师都是这样,你只要想到什么东西,作为老天,天之道立而不害嘛。他不会害你的,都是自己害自己。最后把自己害得一塌糊涂,你还不知道你害了自己。老天爷怎么会害你呢?他只会帮助你。你想成功他就帮助你成功,但你是往什么地方成功?这就是整篇老子道德经所展现的智慧趋向,为什么说他是人类的大智慧?因为他的虚无主义,他是顶了尖的。谁人都没有他的虚无主义伟大,他跟你讲虚的,不跟你讲实的。他跟你讲退让,讲不足,没有圆满的时候。只有某某某讲我保你圆满。实际上某某功有几个人圆满?那不是笑话吗?

四、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晚节不保是属于立足点、出发点、目标,这三点大家千万要注意。如果你还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的话,我建议大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是立志的问题。很多人的立志非常有问题。立志如果没有立好,后来的路就走不下去,他根本就走不好,因为首先一点,他根本都不知道立足立在什么地方。就像xxx一样,他还活着,所以我讲他估计没问题,因为他曾经跪着给我磕过头,他拜我为师,尽管我没有承认,但我可以把它当做教案。他的立足点是立在恨的基础上,他一恨,什么事都乱套了。所以他就不容易立出为民众办事的这种志来。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显赫,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你想让你的男人关注你,要么你就漂亮,要么你就显赫。显赫就像广告一样,你是为了抬高自己去确定这个立足点的。像这样的立志危不危险哪?危险。他的目标是什么?真的是像那些菩萨一样,我要拯救众生啊,我要普度众生啊?哪个人是那样想的?有几个人是那样想的?这三个问题你都没想,那完了。有的人,他在练功的时候,师父就跟他说了,你根基非常深哪,你是天上下来的,你这辈子八字不得了啊,你绝对是成正果的料子。你的富贵会到极点的,你会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师父他说不说这样的话?不应该说?不能说?谁规定师父不能说这个话了?我说你将来会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你不是听见了么?这实际上是自己的事,但是往往被信息——被我们所说的信息——所框定了。就是他告诉你,你将来怎么样怎么样,内蒙有个姓张的道友,你前一辈子是皇帝呀,你这一辈子也要享尽人间的富贵呀。他最后产生魔念了,把这个女的一拉,你是我前辈子的妻子,把那个女的一拉,你是我第二个妃子。然后再看到一个漂亮的,你是我的小妃子。他这一辈子忙不过来了,最后还不到六十岁,把眼一翻,腿一蹬,不知道见谁去了。而且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张家口还有一个,他有七个妃子,而且这七个妃子还很怪,她们好像都默认这件事,都跟他谈得来,都愿意凝聚在他的周围。这件事怪不怪?这都是信息造成的。当然并不是说怪哪一个人,到底怪谁呢?怪这个修炼者本身他这个立足点、出发点和目标,从来没想过。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练功,很多信息就来了。所以有的人,他接的信息多了,他认为自己好像不得了一样,实际上最终,就被不得了这个思想所毁了。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二十八章的基本内容。

五、
你要花钱,我说我不要钱,那怎么办呢?你又治不好了。反正闫工要长寿,不立志长寿不了。你要想来充电,这个不能算志向。

你刚才问治病和志向有什么关系,他要想治好自己的病,他首先得启动自己的内能。内能靠什么发出来呢?靠肾脏。肾脏是属水的,水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如果没有这个内能的启动,你靠他的心单纯的去想,想了以后肯定要生火了?虚火它肯定要上升了?一上升,没有水去调节它,水火不济,他这个时候就感觉到非常累,就消耗他的心神之能,他为什么流汗哪?它无形中要利用肺魄里面的力量,因为肺魄离它最近,这些器官所生的位置都绝对是有和谐关系的。它把肺魄里面的东西一抽,肾脏没动,肺魄动了,肺开窍于皮毛,多以他肯定要流汗。但是这个汗还不是他肾脏里面的汗,它是心水里面的汗,过去就称为汞,他用汞的力量发出来的汗,那非常消耗他的神的。

你志向一动,你的肾脏肯定就要动,

你这个人的病,是有得病的因缘的。你有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是你的命运在决定这一切。那你维持你命运的常态不就行了么?但是你又想改变这个常态,我要这个病好,我要身体舒服。那么你肯定就要代换了?就像你上医院一样,肯定要花钱挂号、看病、买药了?人家动不动脑筋?人家付不付能量?这是能量守恒吧,实际上是你花了能量。因为钱是你平常花精力挣来的。这个能量和你阳性的能量肯定是相等的。我们这个地方说的也是这样。肾脏是能量,志向不也是一种能量么?我这个地方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人与天地间的大循环,就是你被动的大循环,要过渡到主动的内循环之中去。这个例子是完整的内循环过程。她内循环最基本的要求都没做到,连基本的志向都没有,肾脏调动起来有什么用?就向有很多人得了病,最后得肾衰竭。现在年轻人中得肾衰竭的很多。为什么?就是他的肾脏除了用来满足自己的色欲以外,没有别的作用。是不是这个道理?
 楼主| 花生 发表于 2010-4-15 1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为什么要立志?三十六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你要夺先天之精气、先天之造话,你就要与以后天之努力、后天之精神,但是与之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你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具体的成就、功德、财物、名利金钱,你不是为了这些东西。所以我平常为什么老是说立志要大要虚呢?就是为了从第三十五章这个问题上得到一种反馈。因为第三十五章说的是道的意图,它的作用方式,就是作用于你的时候,他从你这个地方也有反馈收回去了。一个施,一个受,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立志离得太具体的话,那么你施出去了,但是你立到具体的一面去了,那你收回来就非常困难了。因为你的目标太具体了,到时候目标产生的问题又没办法去面对,但是当你产生虚的思维的时候,就想菩萨发愿一样,众生苦恼不尽,我的精进不停。所以他的努力就不会停止。他把他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众生的苦恼上了。苦恼,常人根本就没办法把它说得具体,吃不好有苦恼,穿不好有苦恼,工作做不好有苦恼,夫妻关系不好也有苦恼,苦恼太多了,太普遍了,太常见了,太不好框定它了。


七、
我从一个娱乐杂志上看到,标价很明白,现在如果你想请一个比较走红的歌星吃一餐饭的话,得三十万港币。更有名一点的要四十万。名人吃一餐饭的价值就这么高。而且你还要花钱请他吃饭,你还付给他那么多钱。这就是名有价,名带来的实惠就是利,所以人们追求这个东西,甚至比追利还要来得激烈。所以现在的知识分子中间往往都存在这种状态了。知识分子的行列里面都有为了名,互相打官司,互相倾轧。所以相对说来“名”就为招祸之本。古人几千年以前就这样说了。欲乃散志之媒。你再大的志向,只要有了欲望,你的志向就要灰飞烟灭了。慢慢的被它腐蚀掉。所以说为什么要树立大志呢?大志又不可太具体了,一具体,你最后眼睛一花,盯到物欲上面去了。最后你的志向就消失了。所以说最开始的时候你立的志就要立的虚一点,而不应该立得实一点,这个虚就是你不可见的那一面,不可捉的那一面,不可拿的那一面,那就比较好了。当然你拿不到。你再怎么努力也拿不到,你只能说在你的努力中间你去感受它。这句话也是比较经典的。你立志,这个目的你拿不到。但是你在你自己的努力过程中,你能够去感受它。当然你感受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喜悦,那你就拿到了。感受的是痛苦,你说这和你的努力是不是直接相关哪?所以有很多东西,大家要从现实的角度,从自己修练的实际上去考虑这些问题,慢慢的就能够理解师父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一些意思,怎么样和我们的现实联系起来。

但是我想,我们的修炼,你的欲望也好,你那个积极的志气也好,实际上都要认真地去看待它,你看清楚,哪些是属于自己,哪些属于欲望。我实际上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十多年前就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我才知道立志的那种关键性,所以提倡大家立志要大、要虚,你不要太实了,你不要让自己捉得到这个志向。你说你一会儿这个志向就做到了,你这个志向还叫志向吗?那就是这个志向太近了,太实际了,太容易实现了。这个就不叫大志。大志就是你最后你要不停的努力,你要终身的努力,永远的努力,你才能够实现的。一定要有这种想法。就是终身的努力,永远的努力,你才能够朝向这个目标的,这样一种志向,才能称得上是大志向。否则的话,只能算是小志。小志,实际上就是欲望。希望大家理解我今天说的这个问题,从实践的角度你看看,自己有多少志向是属于小的,有多少志向是属于大的。大得不够大的时候呢,就把它修改一下,就把它放弃掉。放下来,忘掉。最好是把它丢到脑后去,从此再不要提它。然后树立新的,要能让你能终身努力,终身奋斗,永远努力,永远奋斗才能够看得见的目标,这才是大志向。

八、
人就是这样,习以为常的东西到后来就没有刺激性了。小孩儿,你就是给他买一屋子的玩具他都不嫌多的。一个小时之内他可以换多种玩具玩,就是因为他在变,变,然后模糊的去认识这些东西的区别。不是很确定的去认识这些区别,所以他在生长。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混沌的意思,成年人就要模仿他这个思维方式。你浑,你随时的变化,你随时地把别人的经验容到自己的思维里面来,然后变成一种自己特定的行为,适应于自己的那种行为。就像练功一样,老师说要面朝南方,好,我就一辈子面朝南方。你就不知道换个方向,我偏不向南方,哪个方向舒服我就朝哪个方向。我看你搞电脑的时候挺会换方向的,就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到修炼之中去。什么样的状态适用于自己,我就按什么样的状态去整。关键这一点你又很担心,整电脑是你的特长,你就觉得这个我有把握,一谈到自己的修炼,你就说这不是我的特长。万一整错了,正出毛病来呢?轻则伤,重则亡。那问题严重了,千万别瞎整。肯定会这样想。一这样想,人就不敢往前面整了。实际上,你人如果要是有一份善念,有一份信念,你永远的想,再怎么想都不会出岔子。要不信你试一试,怎么想、怎么炼都不会出岔子。关键是思想基础没有立好的话,你本身那种畏首畏脚的感觉自动的就产生了,因为你的潜意识知道,那个东西还不足以支撑自己,使自己无所畏惧。真正的支撑自己无所畏惧的志向那该是多大哪?连立志向的本人都想不清楚那是怎么立出来的。

总的说来,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这就是自然的一些现象,这个自然的现象你比方说第三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它用了这个“必”,意思就说,容易的事,肯定首先被人掌握的。那么天下大事呢,必作于细,大的事情,毕竟要从细小的事开始积累,实际上这个和前面所说的圣人处事,歙歙焉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你不断地收敛,不断地收敛,是不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也是不断地收敛,不断地收敛,你就一开始就从小事做起,不要一开始就做什么大事,一开始就把自己想得非常怎么,想得非常有能力,啊,或者是有那个雄心壮志,然后呢,你在具体的一面呢,你过于肯定自己,这样呢是不行的。

所以我这个问题呢我就说啊,你立志啊,立志啊就一定要大,同时呢要虚,其道理就是为了调节这个细和易的角度问题,就是你这个角度你又要易,又要细,这个时候啦你就不能从大的角度入手啦,但是那怎么办呢?是不是,人的志向它又要大,这个大呢那就要从虚的角度立啦,所以你立的具体呢,那么你对志向的实现呢你就非常困难啦,就太遥远啦,它就非常困难,看起来很近,但实际上它会越来越远。
世界上的事它往往就是在难和易之间、大和细之间这样在变化的,我们一开始做事呢,就要掌握这个特点,就是不从复杂的事入手,然后,是不是,不从难以理解的角度入手,而是从自己能够理解的、能够熟悉的、能够进入的角度入手。就象那个严新老师所说的那个叫什么,练功八十字里面,一句话就是这样的:志趣苦益业,啊,这个字跟大家写一下,我想这五个字,噢,它的意思呢它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说,必做于易,是不是,为什么必做于易呢?就是你有兴趣你才必做于易,是不是,就是你对这个问题啊,觉得自己能够接受,是不是,能够取吗,就是走的过程中能够取,就是我随便顺手拈来,是不是,都能够把握的事,这个就叫趣,这个有趣味。这个志呢,就是志向,志向是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就是你建立在这种容易办的事情上,容易积累细小的这种工作上,它才能够去巩固这种志,然后呢经过你苦心固执的这样一种努力,是不是,然后达到怎么,有益于自己的事业。对不对,这个事业那肯定是你的修炼大业啦。

这个修炼大业,当然这个志、趣、苦它是个顺序的,就是你先立志,立志要大,同时要虚,同时呢你从你的兴趣开始,这个兴趣呢实际就是说你熟悉的、你容易把握的,是不是,这个角度开始,然后呢,你经过艰苦地奋斗,奋斗,这个艰苦的奋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难,实际上就是难,这个事太难啦,就是太难过啦,甚至它有很多的痛苦在等待着你去接受。所以说慢慢突破这个难的时候,是不是。实际上这个难关它是一关接一关的,是不是,一关接一关的,也就是圣人,他也常难之,他才能够不难。所以你根本都没有把它当难的事的时候,那么它就不难啦。所以这个苦,你如果不把它当苦的话,那么它就有益啦,你即使每天在受苦,但是你如果不把它当苦,它也是有益的,那么这个益就是对业的一种益。
所以我们平常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修炼呢,往往很难以把握它的积极性,这个积极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这个顺序的发展过程中啊,老是在这个问题上不好办。为什么不好办呢?因为一到了有趣味的时候,大家实际上都是因为有趣味才进入这个气功修炼的,但是一到了要吃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它就有味,为什么要味呢?味,就是因为有吃才有味,这实际上就是说你这个志向呢不大,你这个志向不大,不虚,是不是。这个虚,大而虚,就是因为你有了私的这一面,你这个私呢要进入到大里面去呢,你根本都进入不了,因为你这个身体啊太小啦,是不是,充其量也就一百来斤,一百来斤的东西能够成大吗,它成不了大,是不是。你跟地球比起来,它是个微不足道的东西,然后呢,你这个私你要进入到这个大志里面去你就非常困难。那么,你要进入到虚里面去呢,你又很难以理解,是不是,当你很难以理解的时候,但你如果说进入现实中的时候呢,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很畏惧,你很畏惧,畏惧什么东西呢?畏惧痛苦、畏惧烦恼,哎,畏惧苦恼。你畏惧苦恼,那么你要想再发展你这个事,是不是,你发展这个业,这个修炼的这个业,那不是一般的业,我给你说,过去就说万两黄金不买道啊!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你就是拿一万两黄金来也买不了这个道的,我给你说。为什么买不到呢?就是说他的的确确是靠自己,就是说那种无穷无尽地努力,他才能够得到的。

九、
这一章的意思噢基本上就是这么多吧。实际上在人炼神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有这样一个争执,就是说关于性功和命功的争执,命功和性功的这种争执。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这两个问题的。所谓命功,就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强调这个命的修炼,用各种各样有为的办法呢,使命呢得到一种升华,这是一种修炼方式。什么叫性功呢?性功就讲究觉悟,就说你这个人的思想啊要达到很高的境界,然后呢使你的性命呢,两者都达到一定的状态。当然为什么要性功先走命功在后呢就能够达到一定状态呢?因为这样安全一些,所以他就讲究性功,先觉悟吧,然后再成仙,我想这是我们原来提倡过的一种基本道路。这个大家一定要记牢,先觉悟,然后再成仙,这是一种基本道路。不要违反这个道路,你违反这个道路,我给你说,这样你非常危险的。当然你炼命功是不是也可以达到一定境界呢?可以,但是你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的福缘、你的德性以及你的功德,这三点他是很重要的,就是你的福缘,你有没有那个福气,你本身命里面有没有这个,可以这样说有那个八字,人家一看就知道,噢你这个本身是修仙的料,然后你德性里面你积累的经验够不够,如果你德性里面你积累的这个信号不够的话,你走着走着是不是,你即使有那个象,你即使有那个修仙的命相,但是呢他往往人世间的这个干扰他太重了,听见没有,它是意想不到的,这个时候还是因为什么,这个积累得不厚实而受到破坏。第三点,那就是你的功德。你的功德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最起码来说你要立志。立志立一个什么志呢,就是你在人世间修吗,你不是为了自己修,你不是为了自己修,你最起码要立这样一个志。你如果要是为了自己修,你这个命功我给你说,你也练不好。当你这个炼命功你炼好了又怎么样呢,炼命功炼好了怎么样呢?就是比人家多活几年,就是比人家多活几年,然后呢你的阳神,我们所说的阳神,就你出一个阳神,活个三五百年,充其量四百五十年,充其量四百五十年。但是到了那个年纪,你的神又化了,你还得到人世间来又得从头开始。这什么道理啊,这就是因为人的信号系统里面他有很多阳性的东西,他是有定数限制的。而阴阳合一的东西,他是没有定数限制的。实际上这个道理大家能够理解。所以说你要想练功,你要想修炼好的话,你一定要怎么,修道,唯道是从啊。所谓唯道就是性和命两个方面,你都有高的造诣,都先从性功开始修起,然后修到命功里面去,先阴后阳,然后呢你就知道这个命功的造诣呢他并不是有为造成的,而是无为造成的。所以说老百姓希望你能够怎么,彻底地无为,那么你这个身体就容易治理啦。

十、
人在身体中的积累,你比方说你身体中的积累,你如果说单纯地就说往某一个地方聚啊,你说我要聚这个丹,行不行呢?聚这个丹可以啊,但是这个丹他聚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不动啦。它为什么不动了呢?因为它外面和里面呢,它这个时候它平衡啦。平衡呢就说你这个人的意识啊还没有给它立下一个空间。它有这两个空间,一个就是我们思维上的虚,思维上的虚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没有着落的那个感觉,那个叫虚。这是实践中的一点,并不是我嘴巴上所说的那个单纯的虚字的虚,而是你的感觉没有着落点的时候,根本都不知道上下左右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具体的形的存在的时候,只知道有一点,我还在,我还在,我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就已经分不清楚啦,这个时候就证明你已经进入虚的状态里面去了。然后第二点,你在现实中,就是你的身体中也有个虚的这一面,过去就说他空洞无涯的那个地方就为窍。空洞无涯就是它没有边际,就是你看不到边际了,这个时候你只要一意念这个地方,你就很快就进入我刚才所说的没有感觉的状态中去了,这个时候你就基本上找到了你真实的发展趋势啦。但你这个发展趋势为什么没有着落的时候相反倒有发展趋势了呢?因为这一点呢是和你的立志有关的。

这我又要回到这个立志的这个问题上来谈,大家以为练功就是练功嘛,这和我立志有什么关系呢?哎这个东西它就是有关系的。就是你一开始立的志啊,直接关系到你后来进入功态的那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你立志,你直接关系到你身体中所有的精华的凝聚问题。如果说你这个凝聚你没有把它带入到我刚才说的那个感觉里面去,啊说通俗点,就是你的虚和实之间这个时候就分离啦。一分离以后,那么它回到实的这一面来的时候,它就很难以对你身体的整体进行调整。这个调整他意义很多的,打通经络,然后聚炼成丹,然后还要炼神还虚,然后还要炼虚合道,还要炼神、炼形合道。炼形合道那就非常艰难,我给你说那路那就走很长时间。而这一切呢都是在你这个之前,你的立志这个虚而大的基础上,作为基础、作为一个影子的。没有这个基础,你后面路你就走不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花生 发表于 2010-4-15 1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曾经概括的说到:“立志不是要形式上符合要求,只要所立之志能够永远地激励自己前进,没身不殆地获得立足点就能达到要求。过去说:“情为道根,魔为真种”这情就是指慈悲天下之情,悲悯人生之情,包容人心之情,造化群茫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0-4-15 1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半碗茶 发表于 2010-11-7 12: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找到,读了很多遍,谢谢熊老师谢谢花生,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4:55 , Processed in 0.0206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