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05|回复: 0

张伯端生平简介

[复制链接]
小老百姓 发表于 2010-5-16 1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今浙江临海)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得道至人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百岁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是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清雍正年间御封“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因张伯端号“紫阳”。)
张伯端曾为幕僚。据清·仇兆鳌
《悟真篇集注》卷首“陆彦孚记”,张平叔“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曾随龙图公陆诜“师桂林”,并“引置帐下,典机事”。陆诜“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陆诜“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悟真篇·序》有:“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活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
熙宁
二年(公元1069),张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曾“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熙宁八年(公元1075),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晚年“自成都归于故山”,返回江南传道。
张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划为三个时期:《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家“天人合一”为中心思想的丹道学说;《禅宗诗偈》(即《悟真篇后遗》)代表中晚期思想,参禅悟道,禅道双融,以彻了道为归宿。
张伯端的丹道学说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要超乎自身这一小周天,以天地运转为大周天,设天地之枢为大炉,以众圣造化为大炉,以谐天地之韵,使万物与吾归一。诚如其丹经所云:以大地为炉,以自身为药,以神为火候,以天地为鼎,宇宙万物为药,通过自然大道的内外冶炼,修成正果。
张伯端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他主张先修性、后修命,尤其推崇佛家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以禅宗“明心见性
”、“顿悟圆通”释丹道「炼神返虚」之境,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
其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三十二首。
其中,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5年)撰写的《悟真篇》,以《阴符经》《道德经》为两大理论依据,“略仿《参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全书宗承丹道学说之精髓,说明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就是归根返本,逆炼归元,并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道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臧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
《悟真篇》是最重要的炼丹理论及实践著作之一。与之前的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齐名。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韵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绝句五首,以及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历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见。
张伯端在世时没有创建学派或教派。
5f4ace05g760a04567816&690.jpg
注:图片为《生存与修炼》作者熊厚音先生2009年10月8日在临海百步溪紫阳真人张伯端羽化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21:41 , Processed in 0.0273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